高中地理影响
①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 ②太阳的外部结构;
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 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
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 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
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
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
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
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
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
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 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
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
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 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 ⑦晨昏线的变化;
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⑤昼夜交替的影响;
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
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
②一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
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第二单元 大气
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注意示意图)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旋和反气旋、季风环流
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大气的状况、地势)。
(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的形成。
(4)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5)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6)影响天气的因素(锋面和气旋)。
(7)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或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地理分布规律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宇宙空间三类:
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数量多,地位重要):
(1)冬夏季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中国,等温线图)。
(2)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的分布。
(3)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等压线图)。
(4)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世界、中国)。
(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6)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分界线,注意与其它地理界线的区别)。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因数量相对较少,往往被忽略):
(1)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名称、位置、成分、温度变化、空气运动、天气)。
(2)气压垂直分布(等压面图)。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时间变化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
1.周期性变化规律(以日、月、年为周期):
(1)太阳辐射日变化、年变化。 (2)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初中)。
(3)各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变化。 (4)气压年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季风、海陆风、山谷风。
2.长期性变化和过程性变化:
(1)气候中长期变化(气温、降水)。 (2)锋面天气过程。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
(1)水循环:三种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循环),各种水体之间的互相转化,河水的补给类型。
(2)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形式,三大类岩石通过内、外力地质作用相互转化。
(3)生物循环:示意图。
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
(1)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
(3)影响洋流的因素。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6)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7)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降水、气温、流域面积)。
(8)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大气、岩石、水等圈层的以及生态平衡)。
(9)影响植物分布的条件。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1)地震、火山的分布。 (2)重要地形区分布(世界、中国)。
(3)六大板块分布(各板块上分布着哪些大陆、海洋)。
(4)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外力作用的人分布。
(5)海水温度分布规律(难点是在等温线图上分辨别南北半球、海陆或季节)。
(6)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纬度、经度两个方向)。
(7)洋流分布。 (8)渔场分布。
(9)主要河流的分布(世界、中国)。 (10)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水资源分布。
(1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 (2)海水温度垂直变化。
(3)山地自然带及植被的垂直变化。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流水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泥石流、滑坡)。 (2)风力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沙尘暴)。
(3)河流径流年变化(随降水、气温变化)。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5)生物生长周期。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
(1)渔场形成的条件(三方面)。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水能资源形成的条件。 (4)气候资源对农业、建设、交通的影响。
二、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2)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3)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 (4)港口分布的特点。
(5)海洋污染物分布特点。 (6)陆地自然资源分布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7)台风、干旱。 (8)地震、火山、泥石流和滑坡。
三.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厄尔尼诺(2—7年)。 (2)台风、干旱。
(3)火山、地震(活跃期、平静期交替)。 (4)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
(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3)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4)工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5)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6)工业发展与区位关系。
(7)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8)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的形成。(9)工业的集聚和分散的原因。(10)传统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11)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地域性:如,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中国农业地域差异(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中国的商品粮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2)世界主要工业区及其工业中心。
(3)中国主要经济地带、工业基地及工业中心。(4)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经济特区。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小麦为例)。
(2)工业的发展历史(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其它:(1)工业生产的特点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2)沿海开放城市。 (3)世界城市群、带。
(4)中国特大城市。 (5)城市的出现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6)城市化过程和进程特点。
(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新城市发展模式。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2)影响交通运输点的因素(港口、汽车站、航空港)。(3)影响商业网点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的因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国道、地方性公路布局原则。(2)城市交通网布局的原则。(3)商业街布局的原则。
3.其它:(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3)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4)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5)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
(6)循环经济模式(工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高中地理选修一
一、人口与环境: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影响人口生育率的因素。(3)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4)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生态)。(5)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6)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8)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规律。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变化规律。
二、城市的地域结构:(1)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分布及其区位特点。(2)城市的地域结构特点。(3)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4)城市的布局形式。城市功能区合理布置的原则。
② 高中地理,气压带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影响
风带
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环流,分别为: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简化后(认为大气在均匀地面上运动),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三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处近地面为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同理,产生了剩余的几个风带.同时,在海路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置移动也是成因之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③ 高中地理黄赤交角的影响是什么
一、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产生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版的周年变化,从而产生了权四季的更替。
二、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有的地方有极昼极夜,有的地方有太阳直射。这样就有了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三、当黄赤交角发生变化的时候,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会发生改变。比如当黄赤交角变为23度30分时,北京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比现在要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幅度比现在也大。
四、当黄赤交角发生变化的时候,地球上五带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当黄赤交角变为23度30分时,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会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
五、特别注意,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相等;极圈的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
④ 高中地理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风是有三个力形成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而影专响风力大小的只有摩属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仅影响风的方向。
水平气压剃度力就是热量不均匀照成的,太阳的直射角度,周围的环境(树林,湖等)都会对热量的分布造成影响.而摩擦力就是跟地表的建筑或形状有关.
热量分布差异大产生的风就大,小则小.热量大密度就小,热量相对小的地方密度就大,这是热涨冷缩.气流会从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如果密度差异大,气流就大,也就是风越大
⑤ 高中地理影响下渗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降水时间长
你好,
请问你抄想问的是不是:
影响袭下渗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小会让下渗增多?坡度小让下渗增强?
答:
影响下渗的因素:降水强度大小、降雨时间长短、地形坡度大小、植被覆盖状况、地下是否有冻土层。
为什么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小会让下渗增多?坡度小让下渗增强?
答:降水时间长但强度小,土壤在水分达到饱和程度之前能充分吸收,排水工程管道的排泄系数较大。而强度较大时间短的降水过程,土壤来不及吸收,排洪管道水量过于集中造成的冲击力和过快的流速会导致管道淤堵。
请采纳!
⑥ 高中地理: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盛行风是指在一个地区某一时段内出现频数最多的风或风向,全球主要盛行风包括风带、季风和偏转而成的盛行风。盛行风对高低纬度间、海陆间及山地不同高度的热量和水分的传递、输送有重要作用,维护着全球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一、全球主要盛行风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1.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
在三圈环流中,假设地表均一,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并考虑到重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赤道(0°)、30°N/S、60°N/S、90°N/S附近近地面依次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压带。受气压梯度的影响,全球近地面在0°N/S~30°N/S形成信风带、在30°N/S~60°N/S形成西风带、在60°N/S~90°N/S形成东风带。这些风带会随着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冬)半年,全球风带位置可偏离二分日向北(南)移动5°~10°纬度。例如:北半球冬季,北半球西风带南移10°,纬度控制30°N~40°N。
2.季风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地表并不均一,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分别是最大的陆地和海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增温快,陆地为热源,在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30°N)附近形成强大的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受气压梯度的作用,在亚欧大陆东南部形成偏南风,如图1。冬季陆地降温比同纬度的海洋快,陆地为冷源,在亚欧大陆的蒙古―西伯利亚(55°N)附近形成强大的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受气压梯度的作用,在亚欧大陆东南部形成偏北风,如图1。南北美大陆东南部、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也分布有季风,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季风不典型。
3.偏转而成的盛行风的分布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随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在北半球右偏为西南风;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东南部的东北信风随直射点南移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左偏为西北风。
⑦ (高中地理)风速对结冰的影响
你好。风速度快慢影响热量传递,扩散。如果风速快,气温会下降或者上升,从而影响结冰。而且风速也会影响蒸发,是水分减少。
⑧ 高中地理 影响风的大小及方向
比如峡谷效应等)。
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大小
地转偏向力:
和摩擦力一专起改变属风的方向。地转偏向力南半球往左偏,北半球往右偏,赤道不偏
摩擦力。此外有些地方近地面还受下垫面(也就是地形因素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是影响风向的三个主要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⑨ 高中地理修建水库的利弊。
主要作用:防洪抗旱/防汛抗旱(最主要)、发电次要作用:灌溉、供水、航运、
渔业
、旅游.
.兴建水库的弊端
1、增加库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兴建水库可能会诱发地震,增加库区及附近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
2、泥沙淤积.库区泥沙淤积造成水库的实际库容不断减小
3、下游土地的土壤盐碱化不断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的高含量,导致了土壤盐碱化
.4、库区及下游的水质恶化库区水面面积大,大量的水被蒸发,土壤盐碱化使土壤中的盐分及化学残留物增加,从而使地下水受到污染,提高了下游河水的含盐量.
5、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造成河床被严重冲刷侵蚀,入河(海)口向陆地方向后退.
6、移民问题和对库区风景、文物的影响由于水位上升使库区被淹没,需要进行移民(大问题).并且由于兴建水库导致库区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被淹没,需要进行搬迁、复原等.
7、对疾病传播的影响由于水流静态化导致下游血吸虫病等流行病的发病率增加,库区也会更容易滋生蚊蝇及其他致病微生物.
8、对气候的影响库区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
⑩ 高中地理 台风的性质产生条件带来的影响
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回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答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随台风都是从一个原先存在的热带低压扰动发展而形成的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会带来大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