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考地理提纲

高考地理提纲

发布时间: 2021-01-19 00:50:53

㈠ 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都有哪些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

选考一旅游地理

1.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 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 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 旅游与区域发展

(1)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环境保护

1. 环境与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 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 环境污染与防治

(1)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 环境管理

(1)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祝考生们高考取得好成绩!

㈡ 高考地理复习大纲

全国新课标——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考点(未包括选考部分)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考内容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考内容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必考内容 第四部分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㈢ 四川高考地理复习方法及大纲

不要老想着奔及格分,要学就学最好,不难的,先抓基础,多做题,查漏补缺,不会的多问老师同学,奔满分去吧!

可以先看一下200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析http://e.qq.com/a/20080312/000175.htm

文综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4)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市。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2.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再生产
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市。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4)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6.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3)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来、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民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3.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4.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6.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1I.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地理考试大纲考试范围沿袭传统的四大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考点基本覆盖了初中、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部内容。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都是以抽样考查知识、全面考查能力为其特点。因此,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对照考纲,对照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运用,并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自然地理:(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2)大气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分析);(3)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4)河流水文特征分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5)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6)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7)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8)地域分异规律等。
人文地理:(1)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分析和评价;(2)人地关系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影响、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3)人口、文化和旅游的有关知识等。
区域地理:(1)区域空间定位;(2)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点描述和分析;(3)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4)中国国土整治。

四大目标三级要求 复习重在能力培养
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明确提出文科综合考试的四项考核目标,针对考核目标,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复习,其根本点在于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高考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对地理试题的不同载体提供的信息准确提取,如对题组类的选择题,一定要有两次提取信息的过程,即:首先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根据信息激活头脑中的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再针对题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同时还要注意不同题干对某些原有信息提供条件的修改和重新设定条件,注意题组中的几道题目间的某些因果联系和同一信息的反复利用。
调动和运用知识。考生经过几轮复习后,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然地理重在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重在原理和观念的运用和建立,区域地理重在区域空间的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答题的基本“公式”。
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规定的时间里,要求考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
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书写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论证和探讨问题。考生在后阶段复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大量做题,要善于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比较、概括,并运用宽广的地理知识、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对问题进行探讨甚至质疑,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十三大区域八个国家:复习重在区域定位
考纲中,世界地理沿袭了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的分区方法。对于世界地理的十三大地理分区和八个重点国家,考生除了全面掌握各区和各国的区域特征外,区域定位尤其重要,根据经纬度定位、根据相邻的地理事物定位、根据区域内特殊的地理事物定位是我们进行区域定位的常用方法。
在复习中,左手图,右手书、题,做到图不离手,是帮助我们熟练定位的有效方法。
中国概述和分区:复习重在深入细化
考纲中,中国地理的要求相对世界区域要更具体和细化一些。因此在复习中,应将初中四本教材与高中的选修(二)的国土整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的分析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等知识落实到具体的、较小范围的区域中,如一个具体的地形单元、一个流域等。

㈣ 高考地理的答题提纲

一、生态环境问题
⑴ 台 风
A.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B.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C.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 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 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D.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⑵ 寒潮
A. 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 灾害特点: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⑸ 地震
A.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B. 形成: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a. 震级大,破坏性大; b. 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c. 经济发达; d. 浅源地震;
e. 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 f. 诱发其他灾害等
C. 减轻灾害的措施:
a.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 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c.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e. 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f. 加强国际合作等。
⑹ 温室效应问题:
例: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
A. 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B. 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a.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b.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① 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 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c. 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 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 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 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d.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的灾害事件的增加];
e.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增加。
C. 产生原因:
① 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 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D.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① 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
② 植树造林,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
③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④ 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⑤ 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⑺ 酸雨问题:酸雨是指PH<5.6的各种降水
A. 形成条件:
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
例: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
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
B. 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C. 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 危及人体健康。
D. 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
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
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② 南方低山丘陵区,酸性土壤,风速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E. 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
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
② 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F.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 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② 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 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
G.冬季我国东北地区酸性气体排放量远高于日本,而日本的酸雨危害却更严重,
其原因是:
① 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把东北地区大量酸性气体输往日本;
② 冬季东北地区降水少,酸雨危害较轻;
③ 日本气候海洋性显著,冬季降水相对较多,酸雨危害较重。
⑻ 臭氧层破坏(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
⑼ 湿地问题:
A.湿地的形成:
例:请解释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形成沼泽地的原因。
①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② 纬度位置高,地处湿润地区,水分蒸发弱;
③ 地下有冻土层,阻滞地表水下渗。
例: 解释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原因:
① 青藏高原东部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
② 地势高,蒸发小,高原环境有高原冻土的形成,水分下渗受阻,在相对平坦
和低洼的地区形成沼泽地。
B.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① 湿地的生态效益: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
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
洪水、净化水质,防止自然灾害,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降解污染物。
② 湿地的经济效益: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③ 湿地的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
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教育与科研价值。
可简化为:
①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② 保持水土,净化污染;
③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④ 沼泽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景观旅游、教育科研等经济和科学价值。
C.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和问题
① 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
② 湿地污染加剧,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
③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
④ 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
加剧;
⑤ 湿地保护投入不够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总之,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环境污染及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这些威胁造成了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下降。
例:19世纪和20世纪我国三江平原和美国都曾对其沼泽湿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
简述对沼泽湿地的开发会导致什么后果?
会导致荒漠化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沿海的沼泽地的开发会导致风暴潮灾害、洪涝灾害频发,内陆地区的开发会使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严重后果。
D.采取措施
① 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
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② 通过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③ 通过实施宣教和培训工程,提高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
例:三江平原的沼泽地不宜再开垦的原因是什么?(生态效益)
① 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② 调节气候、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
③ 丹顶鹤、天鹅等珍禽动物的栖息地; ④ 沼泽植物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⑽ 水土流失问题:
区域一:黄土高原:
A.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③ 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
④ 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
⑤ 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
B.主要危害:
① 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② 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大。
C.治理措施:
①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②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④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 小流域综合治理。
D.治理的意义:
①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
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②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
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南方低山丘陵存在的重大生态问题是什么?试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农村生活燃料短缺,乱砍滥伐森林,
强取耕地与薪柴。
措施: ① 封山育林; ② 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③ 革新炉灶,节省燃料; ④ 大办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
B.为什么说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
(单位面积流失土地的损失、表土的恢复能力、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①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与产值较高
② 多石质山地,表土被侵蚀后很难再恢复;
③ 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C.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有哪些效益?(土地潜力、农民收入、生态)
① 低山丘陵面积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② 人多地少——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闲暇劳力,增加农民收入;
③ 生态环境脆弱——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D.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有什么特点?怎样治理?
特点: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治理:增施有机肥、补充石灰、掺入砂子。
⑾ 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 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 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 过度樵采; ② 过度放牧;
③ 过度开垦; 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
① 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② 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⑿ 沙尘暴现象
①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②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a.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
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
C.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放牧、挖药材等破坏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
③ 治理措施:
a.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b. 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
c. 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
d. 退耕还林、还牧;
e.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
f. 禁止采伐发菜等
⒀ 农业污染
A. 主要内容:
① 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造成的农作物及土壤污染;
② 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对水体的污染;
③ 温室农业中废旧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
④ 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焚烧农作物秸杆产生的烟尘造成的大气污染等
B.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①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不仅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而且还
会污染土壤,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② 正确施用化肥: 施用化肥要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程,
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③ 大量施用农药的危害:
a. 增加了害虫抗药性,提高了农业成本;
b. 污染了土壤和水源;
c. 杀灭害虫天敌,也破坏了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
④ 防治农业病虫害的对策:
防治农业病虫害应采取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多种措施,综合防治,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C. 土壤问题
①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② 土壤污染的来源:
农药、化肥、垃圾与污泥肥料、汽车尾气、污水灌溉、粉尘沉降。
③ 土壤污染的治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a. 首先是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
b. 其次是采取措施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c. 对于受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壤,防治的根本方法是挖去受污染的土层,
换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
⒁ 水体污染
A. 污染物来源:
① 工业废水;
② 生活污水;
③ 农业退水。
B. 防治某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① 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② 兴建污水处理厂;
③ 加强农业污染防治;
④ 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⑤ 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例1: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
① 苏州河附近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太大。
② 苏州河流量较小,自净能力差。
例2:如何使A湖水域污染情况改善,使湖水变清、变美,请提出你的建议:
① 建设水循环工程。生态清淤,截污、挡污;
② 在环太湖地区建设生态防护林带;
③ 减少农业、工业、城市污染的排放量;
④ 严格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
⑤ 退渔还湖等。
C. 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控制抽取地下水,科学管理。
② 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
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 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⒂ 光化学烟雾
A. 形成条件: “烟雾”形成的地理条件:
① 地理条件:
盆地地形,天气晴朗、太阳光照强,高温低湿和有逆温,风力不大时,有利大气污染物在地面附近的聚积,易于产生这种光化学烟雾。因此,在副热高压控制地区的夏季和早秋季节常成为光化学烟雾发生的有
利时节。
② 污染源条件:
工业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排放量大,而形成光化学烟雾。
B. 防治措施:减少和预防光化学烟雾的根本途径:
一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可从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发展科技,减少尾气排放,扩大绿地面积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是城市选址布局不要选择在谷地、盆地等易产生逆温气象的地形中。
例: 谈谈珠江三角洲如何有效防治光化学烟雾污染?
① 要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通过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制订有效地经
济政策以及实施科学的交通管理,减少机动车氮氧化合物排放;
② 加强燃煤电厂烟气治理工作;
③ 建立臭氧超标预警系统。当臭氧浓度达到预警浓度时,采取有关措施如建议
公众尽量减少私车使用,对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实施限产减排等。
⒃ 伦敦烟雾事件是怎样发生的?
① 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形条件)的伦敦上空因受冷高压的影响,出现无风状
态和低空逆温层(气象条件)。
② 隆冬季节,家庭和工厂排出的大量燃煤烟尘和二氧化硫(人为原因)被封盖
滞留在低空逆温层下,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烟雾弥漫,
能见度极低。终久不散,越积越多。
例:为什么说高压的控制与“烟雾事件”有关?
高压中心气流下沉,使低空气污染物集中,难以扩散。
⒄ 咸潮
①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 咸潮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a. 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b.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气候)
c.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d. 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
a. 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b. 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 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
a.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 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
a. 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 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 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
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
d. 节约用水
⒅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A.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
② 洋流缓慢,水温较高;
③ 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
① 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
②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B.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
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C.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D. 带来危害: ①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 危害人体健康;
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
E. 措施:加强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控制海水养殖中饵料和排泄物造成的自身
污染,减轻海水富营养化,并关注船舶压舱水排放和生物引种可能带来的
新的赤潮生物。
⒆ 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问题
A. 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
灌水质变坏
B. 水库: ① 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
② 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
③ 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
④ 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
⑤ 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
⑥ 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
例: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
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a. 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b. 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
c.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与泥沙淤积;
d. 调节中下河流的径流量,并改善枯水期水质;
e. 调节局部地区的气候;
f. 减轻环境污染与酸雨危害。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a. 淹没土地、耕地;
b. 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c. 可能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d. 库区与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
e. 自然风景区、文物古迹、水生生物、珍稀物种受到一定的影响;
f. 库区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危害人体健康。
C. 道路建设(铁路、公路):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 D. 开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例: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明(南方某地)开山采石会导致的不良后果:
① 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下水减少;
② 遇暴雨易导致泥石流或山体滑坡;
③ 河流含沙量增加,容易引发水灾;
④ 采石场噪声和粉尘污染严重。
⒇ 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
① 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
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② 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
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
③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
④ 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⑤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⑥ 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病虫害与鼠害、雹灾、冻害、地震.
⑦ 青藏地区:风暴、冰雪与冰雹、草原虫害与鼠害、地震。
(空不够,没写完。)

㈤ 高考地理大纲要求掌握的地图有哪些

首先训练能够运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正确的地理观念回答地理问题内;其次,训练能够容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第三,应根据网上阅卷特点,训练基本的书写规范。

㈥ 安徽高考文综大纲

文综
政治——必考内容与“生活”有关
解读人:陕西师大附中特级教师李鸿
【命题趋势】
命题遵循新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规定的范围,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选修内容暂时没有列入。试题只涉及本学科教学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分值为100分。
【复习要点】
《经济生活》部分要关注的重点知识有:供给与需求、影响价格的因素、消费、发展生产的意义、劳动与就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利息利率与本金、效率与公平、财政的作用、税收、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政治生活》部分要关注的重点知识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政府的职能和职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与宗教、处理国际关系的因素、世界多极化发展、我国外交政策。《文化生活》部分要关注的重点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问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生活与哲学》部分要关注的重点知识有:哲学与时代精神、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备考建议】
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
第一,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点的把握不加深、不增难,在理解和弄懂上下工夫。
第二,要关注社会生活问题,将热点问题生活化。这是新课标新教材的新要求,也是新高考与老高考的最大不同。四个必修必考内容全是与“生活”有关的知识,讲的都是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因此,考生在复习中要善于将考点与生活现象紧密联系起来,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现象。
第三,考试说明在“题型示例”中提供了8道“示例题”,它体现了今年命题的方向和思路,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考试信息,是最准确、最权威的资料。考生们要认真“解剖”、分析这些题目,从中领会和理解新高考的命题方式、审题思路和答案要点。
历史——命题题材跨越教科书和考纲
解读人:陕西省西安中学高级教师徐赐成
【命题趋势】
鉴于今年陕西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根据试题命制的一般规律,今年高考试题的难度与往年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在局部难度上可能会有调整。比如为了实现“稳中求变”的命题要求,II卷难度可能会与往年持平或降低,I卷的难度则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也是由试卷本身结构决定的,而这种提高又主要会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和新史观”来实现。
另外,由于陕西目前采用了三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命题自然不能依据教科书,而是依据《考试大纲》。具体的知识点不会从教科书出发,或者仅仅有一部分是从教科书出发。命题的题材一定会跨越教科书和考纲。试题的呈现方式也将有变化,如选择题,将不会再针对某一题干出三至五道的一组选择题,而是将相关知识综合到一起,出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由此可见,选择题难度增大。
【复习要点】
结合考纲要求,在后期复习中选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视角很重要。比如,对政治史的复习,要把握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不同政体中政府机构的职能作用、相互关系和运作方式,政治事件与政治制度沿革间的关系等;对中外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复习,则应侧重揭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性、近代中外战争和中国的屈辱外交、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中外关系;在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内容方面,要着眼于专题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不同经济现象间的关系(如 2007年广东卷第30题)、经济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等;在思想史方面应注重思想史发展进程和线索、特定时期思想特征及其意义、不同思想内容的联系和比较; 在科技史部分要关注的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问题、中外交往与学习西方科技的关系问题、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问题;对文学艺术部分要把握文艺现象的风格及其特点、文艺现象的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原因、文艺形式的史料功能和社会功能。
选考内容建议采取两手对策,一是把与必考内容联系密切的部分与必考内容整合复习,二是择其要者重点突破。
【备考建议】
第一,通史历史线索要了然于心。课改后“模块+专题”的知识呈现方式,使得所有考生的通史线索熟悉相对不强,在一轮复习强化了通史线索的基础上,后期复习中要保持和提升,不能放松。要把简要的通史线索置于身边随时翻阅。
第二,专题发展线索要心知肚明。对于重要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特征、理解与认识要熟练掌握,并且要随时关注相关的最新试题和材料。
第三,史料阅读能力要快速提升。阅读能力是文科基本能力;对历史学科而言,史料阅读能力是重要能力;从文综历史试题和历年考试情况看,史料阅读能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徐赐成认为以上三点是所有文科考生要重视的。
地理——无图不成题
解读人:西安高新一中高级教师袁霞
【命题趋势】
试题命制只涉及单学科的考查,不再涉及跨学科综合,并增加了部分选修模块内容的考查。命题仍会以能力立意为主导,以新情景材料为素材,以区域地理为切入点,对地理基本原理、规律、技能、方法、情感价值观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考查。
【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图;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值线。
人文地理: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交通;区域经济与资源开发。
区域地理: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分布、特点、成因;重要的交通要道;区域定位;区域环境问题;区域发展;产业转移与资源调配。
选修地理:旅游;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备考建议】
提取信息和语言表述能力方面的考查是历年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袁霞建议后期复习中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真题、模拟题进行一定的限时训练,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读图判断能力、文字概括能力、推理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各种图表、图像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它们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考前要认真过好地图关,强化地图空间定位训练,逐步练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
高考更加贴近生活、追求真实。复习中要结合新闻热点,以问题为出发点联系考点,理论联系实际,完善知识培养思维。例如:“云南干旱”、“海地和智利地震”等事例,可以链接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结合“哥本哈根会议”联系全球气候变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等知识综合复习。本报记者杨文花曹运静

㈦ 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生物物质⑤环保
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50、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改造陆地环境
25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5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25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54、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5、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262、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6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实施预防措施④开展宣传教育

㈧ 2017高考考试大纲说明出来了吗

部分学科重要调整内容
除了英语之外,八个学科都调整了考试内容。有多个学科的模块从选考变为必考。从目前看,对我市考生来说,物理、地理的调整影响最大。
以下是各个学科最重要的调整。
语文
1.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2017年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块,“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2.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数学
1、增加了数学文化

2、现行的三个选考模块删去“几何证明选讲”,其他的两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不变,即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两个模块任选一个作答。

历史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除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地理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学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物理
现行4个选考模块分布为2-2,3-3,3-4和3-5,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2-2内容,将选修的3-5列为必考,其余2个选考不变。

化学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学生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从后2个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生物
删去选修1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增加“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为“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
政治
考试内容没有变化,但对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务”“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考查要求。同时,考题会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

㈨ 地理新课标人教版高考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知识点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人类知识的宇宙
(一)人类观测到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日心说”、星系、光年
2.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
3.天体系统天体概念: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
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层次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离:1.496亿千米
2. 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运动特征介于九大行星之间
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
3.地球上拥有
生命的条件 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地球自身
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宜→适宜的温度(地球表面 平均温度为15℃)体积质量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阳、月球与地球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氢、氦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反应式 4H 高温高压 He+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向地球输送能量,维持地表温度 ②促进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③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活、生产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概念:太阳表面大气的变化主要类型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显示) 平均周期:11年
2.太阳活动对
地球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2.成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阳光 ②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3.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4.意义:计量时间的尺度。农历月: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星期:以半月望两弦四相为单元 三、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卫星探测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原苏联
成果:发现磁层和宇宙射线,测量许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质
2.载人航天探测
3.意义: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影响和改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二)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特点: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开发利用:收集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在卫星上进行科学实验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月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和地球上没有的能源 3 He
(三)保护宇宙环境
1.空间垃圾
的来源 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义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的垃圾
2.空间垃圾产生的危害:造成航天器损坏
3.措施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其他轨道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四、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活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察: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地球自转360°)时间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转360°59′)时间24小时, 通常所说的一天
5.速度角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角度规律两极点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时或1°/4分钟线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纬线弧长规律两极点为O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概念:地球公转的路线又称黄道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
影响:太阳位于其中焦点之一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
4.周期恒星年概念:地球公转一周360°的周期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概念: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5.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线速度:平均30km/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自转→赤道平面
公转→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归线之间的周年变化→回归年
五、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面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晨线昏线
3.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
4.意义: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15°/小时
2.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4.特别的计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半区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应用: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运动的地球意义(二)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地表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高度为90°
2.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周期:1回归年,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影响:使地表获得的辐射能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 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2.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 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递减
2.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最 大为90度,每年直射两次。
(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我国传统:以四立为四季起点西方: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起点
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月
意义:对生产、生活、有指示、预告作用
2.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 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 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气压低,空气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CO 2 吸收红外线O 3 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效应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3.意义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二)全球热量平衡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燃烧、毁林)→热量失衡→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 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 高压指向低压
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 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①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水热交换②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二)三圈环流
1.组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1月:向南移 7月:向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气压
呈块状分布1月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7月 亚洲低压 夏成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四)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南亚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主要原因)及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风向: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水平范围,几百米到几千米
2.分类冷锋快行冷锋:狂风暴雨、大风沙暴
慢行冷锋: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使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过境后) 暖锋:可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使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准静止锋: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
(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
1.气旋:①气压状况:低气压 ②中心气流:上升③水平气流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2.反气旋:①气压状况:高气压 ②中心气流:下沉③水平气流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
1.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③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调整全球热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④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改变大气成分,
导致气候变化 CO 2 →温室气体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性气体→酸雨
(二)气候类型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30°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冬雨夏干
温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 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 降水较少两极地区 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特点为人类活动供原料、能源
开发需依靠技术资金的投入
2.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数值特征 ③较大的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不同温度带积温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种类不同干湿状况不同,植被、农业类型不同
2.气候资源与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处在盛行风向上风向,工业 区处在下风向
3.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设计、航空机场的布局
4.气候资源的旅游价值:哈尔滨→冰雕,松花江沿岸—雾淞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一)气象灾害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台风
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形成的强 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亚洲东部沿海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成灾原因: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减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三)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分布:全球范围内程度不同,亚洲洪水发生最多
防御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水库、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洪水警报系统等。
(四)干旱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国冬半年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及大雪、冻雨危害。
第三单元 海洋环境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热量收支:收入:太阳辐射 支出:蒸发2.表层水温的分布:
(1)空间分布:水平分布:纬度低水温度,高纬海区水温低
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2)时间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平均盐度:3.5%
2.分布规律:全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局部海区:最高:红海4.1%,最低:波罗的海不超1%
3.影响因素:气候:蒸发量>降水量 盐度高。洋流:暖流经过海区 盐度高(同一纬度)
径流:有无淡水注入,有淡水汇入海区盐变低
二、海水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义:海洋中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类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性质):寒流、暖流
3.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大洋环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时针)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4)南纬40°附近海区西风漂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 (2)对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 (3)对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影响
三、海洋开发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主要类型: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河能源
2.海洋渔业生产: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营养盐类丰富),世界主要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
(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复杂性、特殊性。
海洋空间利用: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
2.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及港口。
(三)中国海洋资源
1.中国的海域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海洋资源丰富
2.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舟山渔场—最大渔场 海洋水产:鱼、虾、海带
3.海盐和海底石油,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长芦盐场为最大盐场
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一)主要的海洋问题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权益:沿海国12海里领海权,外延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岩浆 上升冷却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垂熔 岩浆
2.物质循环对地表影响:与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发育密切相关
二、陆地环境组成—地貌
(一)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内力作用为主
(二)板块运动与板块构造
1.板块运动水平运动(主)相撞、挤压→山脉张裂→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辅)→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 海岭海沟 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
2.断层→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沟谷、峡谷、瀑布
2.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空间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态、冰川水 (2)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2.水资源循环周期:静态水、动态水源(开发利用重点)
(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体间相互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补给类型:湖泊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水资源再生)、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2.水循环意义:联系四大圈层、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促使水体更新
四、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对大气成分改变
3.生物对陆地水体影响
4.生物对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本质屈性: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3.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4.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中心环节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过程:原始土壤—有机质积累—养分富集
2.人类参与成土过程
六、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整体性
(二)地域差异
1.地带性因素
(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2.潜力无限
3.分布有一定规律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整体
(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和发展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多,人均不足
1.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修水库 (2)水能的开发
2.土地资源分布及作用
3.矿产资源 特点及分布
(四)地质灾害及防御
1.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火山喷发 (3)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第五单元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一)地球
1.形状:两极略扁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仪
1.纬线:特点:形状都是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划分: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高、中、低纬分界:30°、60° 南北极点90°回归线23°20′ 极圈66°34′
3.经线:特点:形状都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4.经度:划分:本初子午线(0°经线)—东西线分界线 180°东西经分界(以东为西经)东西半球分界:20°W、160°E 20°W-160°E为东半球 160°E-20°W为西半球
二、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表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3)大小比较及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关系
2.方向 (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 (3)经纬网
3.图例和注记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2)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3.地形刻面图的判读及画图

㈩ 急求高中地理框架或高考大纲

框架很多的耶。。。。
高中物理笔记都是在本子上的啊。。。
电脑上没有啊。。。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