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关于初中地理的论文

关于初中地理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1-18 18:52:00

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小论文

关于举行扬州市中学生地理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竞赛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直各有关中学:
2000年,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正式列入国家课程方案,此后研究性学习便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与一个热点。地理研究性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提升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地理课程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推动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方式的有效开展,经研究决定举行“扬州市中学生地理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竞赛活动”。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扬州市所有初级中学与普通高级中学的在籍学生,参赛学生一律由各校的地理教师组织预赛。
二、参赛内容
学生参赛论文突出地理学科特点,主题不限,可以是地理实验与观测报告、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报告、地理活动项目设计、地理探究学习论文等。
三、活动组织
1、各学校先行组织预选,最终报送扬州市教研室的参赛论文每校不超过10篇。
2、各县(市、区)教研室、市直各中学将参评论文的打印稿一份于2010年5月30日前统一报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朱雪梅处,电话87347846,邮编225009;电子稿发送至Email:[email protected]
3、参赛论文的文稿页面采用标准单倍行距、字间距、页边距等WORD软件默认的版式;题目用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文中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二级标题用小四号楷体加粗,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参赛论文进行统一评审,分别设立一、二、三等奖。对获一等奖论文的指导教师将颁发优秀指导奖。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Ⅱ 地理论文题目什么好(初中的!!)

应该以人文地理为主,如:我家门前马路的变迁;我家门前一条街的变迁;我家内小区的历史;我家小容区的建设;学校西门门前商业网点的分布现状与成因分析;学校东门公交车线路的合理性分析;学校南门流动商贩存在的必要性和弊端;and so on,关键要调查身边的事情。

自然地理的可以是:日偏食的观测;月有阴晴圆缺——月相的观测与规律总结;木星的轨迹;长庚与启明——神出鬼没的金星。诸如此类。

以上适合城市学生观测。

农村学生可以做的就更多了。土地使用权的变迁;土壤性状分析;大豆与玉米的轮作的益处与不足;北斗七星勺柄指向的变化——恒星的视运动。太多了。

Ⅲ 初中地理论文

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地理课本中,采用了大量的卫星照片 。例如,第一册的封面底图“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第一册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第二册封面底图“北纬26°附近尼罗河一段河谷及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第三册封面底图“太湖流域卫星照片 ”、第三册封底“卫星云图照片”、第四册封面底图“北京市地区的卫星照片”,等等。课本第一册“地图” 一节中,穿插了“绘制地图的新技术”一段“读一读”课文,简单介绍了遥感技术和卫星照片在绘制地图方面 的运用。

卫星照片是一种遥感资料,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按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图像,它能比较准确、客观 、全面反映地表地物的几何形态信息和电磁波辐射信息。

卫星照片的判读方法,概括地说可分三种:常规目视判读、光学增强技术判读(包括多光谱彩色合成和假 彩色密度分割)和电子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等。光学增强技术判读和电子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必须利用一些 光学仪器或电子计算机才能进行,一般中学都不具备这些设备。常规目视判读则简单方便,室外和室内都能进 行,用普通的放大镜即可开展工作。

要掌握常规目视判读的方法,必须了解目视判读的标志,国为常规目视判读就是依据这些标志进行的。目 视判读的标志主要有:

1.色调和色彩。地物的光谱特征,通过色调和色彩反映。照片上色调和色彩的差异正是区分各种物体的依 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上采用的几幅卫星照片,基本上都属于假彩色合成照片。在假彩色的合成照片 上,一般植物是红色,城市是蓝灰色,水体是蓝色(较深部分是黑色),荒地是灰色,砂地为黄色,均和自然 色彩有明显的区别。在第三册封底的“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是云雨区,白色的 程度越浓,表明云层越厚,这种云区下面往往下雨越大。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时采用的卫星云图,就 和第三册封底的卫星云图一样。

2.形态标志。进行卫星照片判读时,地物的形态标志常以它的宏观影像、地貌特征、水系特征和组合图案 作为识别基础。

地物的宏观影像:如第三册封面底图“太湖流域卫星照片”上,太湖和太湖以北的长江河段的轮廓;第二 册封面“北纬26°附近尼罗河一段河谷及其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上,尼罗河河谷的形状;第四册封面“北京 市地区的卫星照片”上,北京市区轮廓和长城位置,卫星照片上都有良好的显示。

Ⅳ 初中地理论文600字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
1、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2、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
四、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Ⅳ 初一地理论文例文

一篇关于非洲的,非洲的图网上很好找的,你自己找找吧。
---------------------------------------------------------------------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5.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 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 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 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 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 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 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 架”的(韦志榕,1997)。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 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 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 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 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 当。
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 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续发展 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贾国江,1997)。
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向使我们意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发展的环境化,使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潜在的或隐性的联系越来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课与环 境教育本来就有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难以划分界限。有人从中学课程范式的角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 育的关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一些不同的传统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与环境的传统,这个 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学地理 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都反映这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范型。”(李子建,1996)。从国家高中实验大纲和现行 大纲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学科 内容结构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重新组合和转化。
2.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学地理课传统的地理科学体系将被打破。当前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是以环 境问题为中心的,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则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地理教育的内容融 合起来,会生成新的课程结构。即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背景与当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 类似一种区域研究的结构。
3.地理课程环境化的过程中,地理内容选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理性”将会有所改变。过去人们强调地 理性,是因为地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容易将属于其它学科的内容吸收进来。“地理性”的提出,对 于保证地理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和精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个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当地理课程趋向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再来过分强调“地理性”,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 ,例如:当我们进行能源问题学习时,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种类、能源的特点、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数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内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产的知识,如核电站的内部结构怎样,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问题、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能源问题并对它产 生兴趣。所以,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需要更多的“开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 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三、“地球”课程的设立与地理课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准备在高中阶段开设“地球”课程,同时仍保留地理课,后者将以人 文地理为主。我国在中学还没有开设过“地球”课。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仅让学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过程、化 学过程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识,地理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美国正在进行 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
“地球”课程的设立在我国虽然刚刚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地理课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开设“地理”课,实际上是将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来(虽然“地球”课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课将以人文经济内容为主。
其次,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内容很少,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 自然地理的时间。加强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至少有下几点好处: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理解环境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高中学习“地球”课做些准备;三是给那些不准备上高中的学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自 然环境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第三,适当加强一下小学高年级的社会课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放在小学高年级, 其实,现在小学社会课中的内容许多与初中有重复,初中地理课只是在小学社会课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系统。
四、地理课程的信息化趋向
在面向21世纪所作的地理课程改革中,不能忽视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地理教育界应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地理课程开发及早做出适当的思考。
1.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日益显现。关于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独特功能 到底是什么,其实一直不甚明了。传统的认识是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 一般知识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有的在这些功能上又进行了提炼,就有了“空 间想象能力”等特殊地理能力的提法。这些提法也有一定道理,但仅仅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课 程能力培养的特点还远远不够。到底什么是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呢?传 统地理学是一门发现、记录、描述、解释(含定性、定量)和寻找规律的学问,它帮助人们不断扩大对世界和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并运用在发现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现代地理学增强了理 论体系的建设、现代技术的应用和与经济发展更为直接的联系,形成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不论地理 学如何发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础之上的。把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与学校地理课程联系起来, 可以认为,获取、处理、使用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应作为现代地理课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这个特 点的逐渐显现是和社会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直接相关的。
2.大众媒体的发展将分散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功能。传统地理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属于地理常识,例如:地 名、地理事物的分布、常见的地理现象等,以这些内容为主体的地理课程(以初中为主)体系,与现代地理学 的内容相距甚远,对地理学研究工作者来说,中学地理课程似乎过于陈旧;对一般人来说,又会以为地理学就 是如此。这里面的矛盾在于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地理学自身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培养科学家;也不可能承担 起培养科学家的重任。所以,地理课程内容是否与现在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一致,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开设的 课程是否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在信息量不是很大、信息技术不很发达的时代,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 常识,如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各个国家的分布、特点都要通过地理课程一一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很可能 无处去获得这些知识。现在或未来不太远的社会中,信息量如此之大,由学校地理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地理知识 只能是现有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且很可能若干年后这些知识就会发生变化。此外,大众媒体的发展也扩大了 学生课外知识面。当学生需要知道某个国家的位置时,只要查查地图就可轻易找到,地图册或大量图书、报刊 杂志、光盘和网络中都可以获得有关一个国家的地理情况,这样获取的信息不仅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可能比 从地理课上获得的丰富和有趣的多。学校地理课程将集中精力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 他们科学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 学并树立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3.地理课程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当地理课程内容过于依赖地理课本和教师讲授时,学生的 主体性是无法得到很好发展的。首先,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唯一可视来源是地理课本,会使学生的视野和想象 力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目前常见的现象:学生大都从课本寻找现成答案,只能满足教师提问的要求,而无法 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问题。其次,过于贫乏的地理信息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而适当丰富的教学信息环 境将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例如:除了听教师讲授外,学生可以进行资料查询、社会调查 等活动,用自己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独立学习、网络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 式。学生将由对地理知识的被动记忆和存储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将体现一种现代地理教育观,会带来一种 全新的学校地理教育方式

Ⅵ 初中地理小论文

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被水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存在,地球上总水量为13.8亿立方千米,其中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淡水资源,只占淡水总量的0.34%,为104.6万亿立方米,还不到全球总储量的万分之一。在这种全球水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已脱不了厄运。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使得本来水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均拥有水量明显不足,人均值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面对中国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中国更加令人棘手的是水污染,这更加剧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1.何谓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天然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中污染物数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污染物数量达到了破坏水的原有用途的程度;污染物含量已超过水中该物质的本底值,从而影响水的用途。

2.水污染的类型

按照水的存在形式划分,可由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按污染物属性划分可有物理水污染、化学水污染;按水域分类则有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库污染和海洋污染等;按污染物分可有金属污染、酸碱污染、有机污染、热污染等。在这里只举几类作讨论。

2.1金属污染

金属污染是指污染水体的重金属,主要是汞、镉、铅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这里简单介绍以下几种重要毒性重金属的危害。

2.1.1汞污染及其危害

汞污染主要来自化工厂、氯碱厂、农药厂、冶炼厂和汞仪表等工厂排出的废水。金属汞形式的汞毒性不是很大,大多数汞能通过消化道而不被吸收。汞及其化合物对植物的叶、芽和花瓣均造成伤害,可是鸟类的繁殖功能下降严重的可导致鸟类死亡,可损害人体内酶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造成致畸和遗传性危害,可以使人患水俣病、肝炎和血尿等。汞及其化合物也能通过胎盘使胎儿发生先天性汞中毒,亦通过母乳使婴儿中毒,使他们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畸形甚至脑瘫痪。

2.1.2铅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铅能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地进行,使农作物产量下降。铅又能损害人和动物肝脏和心脏,使发育变得迟缓,使头部肌肉、关节、脾、骨髓和神经系统患病,严重时可导致动物和人死亡。

2.1.3砷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砷能使植物改变颜色,使叶片枯萎,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他又能破坏动物和人体酶功能,引起神经系统和毛细血管发生器性质病变,使动物和人患癌症。

2.2酸碱污染

酸碱污染是指水体中酸碱浓度异常的一种水污染现象。天然水的PH为6.5 ~8.5,当PH值小于6.5或大于8.5时表示水体受到了酸碱类污染。水中酸性物质主要来自制酸厂,化工厂,粘胶纤维厂,酸洗车间等含酸污水以及矿山排水和酸雨等。水中碱性物质主要来自制浆厂,造纸厂,制碱厂,印刷厂,制革厂和炼油厂等碱性物质的废水。当水体PH小于6.5或大于8.5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受到抵制。酸碱污染会使水的含盐量增加,对工业,农业,渔业和生活用水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酸碱污染还会腐蚀船只,桥梁及其他水上建筑。

2.3有机污染

水中所含有机物种类繁多。

2.3.1耗氧有机物

耗氧有机物可引起水体融氧含量大幅度下降。水中有机物大多数能够被微生物分解和利用,这类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溶解氧,故称为耗氧污染物。溶解氧大幅下降是水体遭受有机物污染后的显著特征。大量需氧有机物进入水体,被好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溶解氧大幅下降,甚至造成缺氧状态,危害水体生物有时使鱼类大批死亡。溶解氧耗尽时,有机物即转入厌氧分解过程,其中产生甲烷、硫化氢、氨等还原性物质和恶臭使水质变坏。

2.3.2难降解有机物

难降解有机物是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被降解的有机物,其大多数为人工合成化学品,其特点是在水中能长期稳定存留在食物链之中进行生化积累,其中一部分化合物即使在十分低含量下仍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

3.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3.1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而且可以减少污染水排放量,减轻水污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水的利用率。

3.1.1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

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从整体上决定着全国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近年来我国农业节水工作有相当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增加,二是研究推广新的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的力度大大增加。

据估算,如果科学发展节水农业,到2030年我国改革水的利用系数可达0.6~0.7,水分生产率可达到1.5千克每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0.3,按现状4000亿立方米计算,则可节水1200亿立方米,可增产1.2亿吨粮食。

3.1.2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

我国工业用水利用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沿海城市利用海水冷却已有60多年历史,但目前利用量并不大,相对浪费了大量水资源一般来讲,工业用水利用率愈高,节水投资就愈大,几乎呈指数递增。提高工业利用率最重要经济和财力的制约而无潜力可挖。我国已经把到2010年城市工业(不含电力)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作为我国工业用水利用率远期控制目标之一。

3.2因地制宜发展污水处理技术

鉴于我国水资源紧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平衡,加之各地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在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上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在南方地区,根据水环境容量相对充沛的特点,应科学的利用大江大海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论证,在初级处理基础上发展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可以利用南方小河,小湖纵横交错的优势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适当发展一些氧化塘、氧化沟、氧化湖和脱氮除磷技术。

在北方和中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是突出的矛盾,应以污水资源化为重点,发展污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多次利用,重复利用。以污水回用为目标,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应作相应调整并发展以二级生物处理为主的处理工艺。

在西部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发展改善生态的措施发展一些污水资源化技术和土地处理技术。

鉴于世界水资源短缺加上水污染严重的状况,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这个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Ⅶ 关于广州的初中地理论文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东连从化,南靠广州,西邻三水,西南连南海,北接清远。总面积961.1平方千米/968平方千米。总人口62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新华街道,邮编:510800。代码:440114。区号:020。拼音:Hua Qu。

基本概况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距广州市中心城区22公里,地处珠江三角洲通往全国的咽喉要道。全区现有常住人口75万人,外来人口30万人,年商旅人口350万人。全年平均气温21.8度,平均年降雨量1753.9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6%,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无霜期365天,地下水位约在1.2-3.5米之间。
花都区现已形成了以体育中心为核心的"体育区"、以新世纪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区"和以花都广场为标志的"行政区"三大功能区。获得"全国花木之乡"、"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顿优秀城市"等称号。城区内有雅宝新城、南航碧花园、雅居乐、骏威广场、金菊花等住宅小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实行24小时保安服务;有广州百货大厦、信华商业广场、花都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场。
1、医疗设施的状况:城区内有医院18所,其中二甲医院3所,一甲医院6所,医疗床位1642张,卫生技术人员2335人,有西门子螺旋、全主动生化分析仪、微创手术医疗器械等先进医疗设施。
2、餐馆、娱乐设施状况:本区有综合性酒店 47 家,可提供 8000 多个床位,3万多个餐位,有新世纪酒店等 8 家星级酒店,可提供中餐、西餐、日本韩国料理、东南亚风味餐等。本区有高尔夫球场 2 家,保龄球 3 家,有歌舞厅、酒吧、沐足、桑拿、茶庄、游泳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身中心等五十多家运动、娱乐场所。同时,正在建设的五星级酒店有3家、有日本风情小区、欧洲小镇等特色社区,为企业投资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服务环境。
3、治安状况:本区治安状况良好,花都区公安分局下辖 18 个派出所,1 个巡警大队(4个巡警中队),1 个交警大队(11个交警中队), 1 个治安大队。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连续两年居广州市市首位。
4、区内有培正商学院、广州交通技术学院、南方经贸学院、广州市政建设学院、广州商学院花都分院等12所大专院校,每年有大中专毕业生2000多人,各种专业齐全;广州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可提供各种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区内专门设立了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学院、谢瑞麟珠宝学校、皮具学校,为企业提供配套人才。
经济: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地处珠三角通往内陆地区交通要道。由于花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区域优势,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逐步成为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地区。2004年度花都区 国内生产总值251.67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2.11%;工业总产值583.73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0.68%;完成外贸出口5.16亿美元,增长31.72%,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3亿元(新口径),达到12.3亿元;税收总额30.2亿元(不含海关税14.27亿元),增长8.44%,增幅名列全市前列;引进项目1000个,投资总额和注册资金达47.91亿元和23.74亿元,居全市前列;合同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42.23%,实际利用外资2.36亿元,增长171.95%,增幅名列全市前列。
工业及工业的发展

花都区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工业经济规模。汽车、皮革皮具、金银首饰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区的三大支柱产业,空港物流业也得已快速发展,同时我区在电子、建材、制衣、纺织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气候
各月平均气温: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3.1 14.2 17.6 22.0 25.5 27.4 28.4 28.6 27.1 23.8 19.3 15.0
最小湿度:7% 出现在:1973年12月30日
最大湿度:100%
(指相对湿度)1958-2000年有24天出现相对湿度100%
以上数据统计1958-2000年42年资料
新华观测站:东径 113°13?
北纬 23°38?

投资环境
陆路交通:高速公路方面,本区有广清高速、京珠高速、新机场高速、北二环高速、环珠三角高速等五条高速公路,经广清高速或新机场高速20-25分钟可达广州市中心;经广清高速往南50分钟可达佛山,往北30分钟可达清远;经京珠高速往南90分钟可达珠海,往北60分钟可达韶关;经北二环转广深高速40分钟可达东莞,60分钟可达深圳。国道方面,有105、106、107国道三条国道南北贯穿花都,使花都成为珠三角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区内交通道路方面,区内有两条六车道公路通往各镇,与105、106、107国道、京珠高速形成"井"字形的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
铁路运输:广州北站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可达全国各铁路站点。拟建的广州铁路集装箱结点站位于花都区狮岭镇,计划年货运量为1700万吨,是目前在华南地区规划最大的物流中心项目。

航空交通: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和花都区交界处,花都区市中心至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6公里,约10分钟车程。
海运交通:本区有花都港,提供海运方便,年吞吐能力为10万标准箱和85万吨散货,520米口岸线场地5万平方米,水深4米,可同时停泊八艘千吨级货轮。码头有5-45万吨岸吊6台,45吨集装箱重叉3台,50吨汽车吊一台,2.5-7吨叉车11台,拖车90台。曾起吊单重70吨以上机械设备。可行船600-1000吨,旱期600吨,通往香港10-12小时(108海里),通往黄浦港4小时(80公里),属国家二类口岸。并设有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目前正在进行河道和码头的扩建,2007年吞吐能力达到30万标准箱。

出口条件方面,花都区设有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4小时通关,为企业提供快捷的通关服务;设有港澳货柜车检查场,主要出运港为花都港。
供水情况
1、我区目前有三间地面水厂和一个地下泵站。其中,巴江水厂日产5万吨、秀全水厂日产4万吨、东部水厂日产10万吨、大华泵站日产1万吨。目前我区用水量日均13万吨,库余能力达7万吨。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出厂水压为4.5kg,水管直径800-1200毫米,水质等级达国家卫生饮用水指标。供电方面,本区电源取自大电网,有110千伏变电所15座,22万伏变电所1座,输变电容量1340千千伏安,区内企业供电率达100%,日平均供电量为4760000千瓦时;同时区内有1座17.3万KW的火力发电厂。煤气方面,可根据用户要求,安装各种规格的管道煤气。
2、我区正在筹建一间日产8-10万吨的地面水厂,预计2005年能投入使用。届时我区的供水能力将达到30万吨/日。
汽车城日供水能力7万立方米/天,供水主干管直径1.2米。
供电情况
1、花都区现有220千伏花都田心站、220千伏广州郭塘站、110千伏清远石角站(只作应急备用);地方电源为:巴江升压站、华辉升压站。截至2003年初,花都电网有220千伏变电站一座,主变容量2x15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5座,主变压器27台,总容量1080兆伏安;110千伏用户专用变电站一座,主变容量6000千伏安;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条,合计492千米。
2、2004年花都区总供电量为232242.25万千瓦时,日平均供电量为636.28万千瓦时。
3、花都电源主要来源于广东省电网,30%来自区火、水发电站,现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15座,主变容量共136千伏安。大宗用户可根据用户需要将双回路高压专线接至用户高压柜。
煤气情况:
汽车城供应能力5--8吨/小时,费用7元/立方米。在花都汽车城飞鹅岭附近拥有一座占地面积为15亩的液化石油气混空储备站,储罐容量500立方米,供气管道内径为 300毫米,气化供应能力为7500立方米/小时,燃气低燃质1万大卡,供气压力为0.15Mpa。
劳动力资源方面,花都区每年有大、中专毕业生2000多人,区内有人才交流中心及各种劳动力市场;火车站广州北站位于花都区新华镇,外来人口有30多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旅游景点
花都旅游资源可说是十分丰富。如鸡枕山,王子山、芙蓉嶂、盘古岭、丫髻岭及北部山脉,有“省垣背后屏障”之称。从东部的九龙潭,仙湖,福源.芙蓉嶂、洪秀全、红崩岗水库到西部的集益、三坑等众多水库,其大自然的风光秀丽。颇有观赏价值的花山菊花石、赤坭盆景及炭步香芋,北兴荔枝、李溪龙眼、锦山红柿、京塘莲藕等名特产品,可开发成为旅游商品。
加上目前花都正开发的旅游资源有芙蓉度假村、北兴九龙潭水上世界,梯面综合旅游区等,已建成洪秀全纪念馆,洪秀全故居,盘古圣庙,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等旅游景点。除此外,正计划投资开发的有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炭步农业观光区。
1、 山水资源特色明显
花都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但不乏秀丽妩媚的山水景观。全区有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地,湖泊、水库众多,比较有规模和知名的水库有芙蓉嶂水库、九湾潭水库、三坑水库、福源水库、集益水库等。环绕水库的是森林覆盖率高、林相整齐的秀丽山峰,山林与水体有机组合,山奇水秀、环境优美,形成颇具有吸引力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景观。目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9.7%,已规划有广东王子山森林公园(省级5.8万亩)、广州高百丈森林公园(市级0.85万亩)、广州九龙潭森林公园(市级3万亩)、花都蟾蜍石森林公园(区级2.17万亩)、花都福源森林公园(区级2.26万亩)及花都丫髻岭森林公园(区级1.37万亩)等六个森林公园,总面积15.4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0.7%。
2、历史文化优势突出
花都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纪念馆、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盘古王庙、炭步镇朗头村民居古建筑群、花东镇高溪村欧阳庄民居古建筑群等,另外还有宗教文化建筑的圆玄道观,其建筑雄伟,是省内首屈一指的道教圣地。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洪秀全故居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有唯一性,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但自身有着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而且其开发能带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花都的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景区(点),初步形成了以度假、休闲和观光为代表的系列旅游产品。芙蓉省级旅游度假区自1987年开始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初步发展成为集旅游、度假、疗养、娱乐、饮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在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1994年5月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是广州地区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秀全故居是花都最具垄断性的高级别旅游资源;洪秀全纪念馆1991年建成开放,以其丰富的文物和史料价值,与洪秀全故居一起也成为花都旅游乃至广州旅游的特色景点。此外,九龙湖度假村、高百丈风景区、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盘古王公园、新科FMA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以及新华镇娱乐活动场所等一大批景区(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

行政区划

花都区辖1个街道(新华)、7个镇(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狮岭、花东、雅瑶)。
街道(镇)简介(部分)
新华街道:辖(新民社区 聚贤社区 商南社区 梅园社区 云山社区 福宁社区 富华社区 秀全社区 红珠社区 培英社区 京华社区 凤华社区 金华社区 金联社区 天贵社区 华南社区 丽雅社区 丰盛社区 湖畔社区 茶园社区 光华社区 松园社区 银菊社区 紫薇社区 新街社区 骏威社区 金菊社区 新都西社区 宝华社区 海关西社区)(新街村 大陵村 三华村 九潭村 官溪村 大埔村 乐同村 岐山村 朱村 马溪村 田美村 公益村 三东村 莲塘村 清埔村 广塘村 团结村 东镜村 石塘村 东莞村 新华村 横潭村 五华村 大华村 )
花山镇:位于花都区城区东部,毗邻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总面积116平方千米,下辖26个行政村,1个社区。2004年,全镇总人口75458人,另有外来人口20958人。
炭步镇:位于花都区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13.33平方千米,管辖2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8万人。
雅瑶镇:位于花都区南部,总面积为8.64平方千米,下辖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3860户,户籍人口10917人,外来人口5000人。
赤坭镇:位于花都区西部,与清远、三水两市接壤。全镇总面积161.5平方千米,人口6.1万。

历史沿革

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
1993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县级)。
2000年5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花都市,设立广州市花都区,区人民政府驻新华镇。

2000年,花都区辖10个镇:新华、花山、花东、赤坭、炭步、狮岭、北兴、芙蓉、梯面和花侨。总人口713363人,各镇人口: 新华镇 298935 芙蓉镇 17256 梯面镇 10284 花山镇 83334 花东镇 62250 北兴镇 32839 炭步镇 51271 狮岭镇 95431 赤坭镇 54499 花侨镇 726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花都区辖11个镇(新华、芙蓉、梯面、花山、北兴、炭步、赤坭、狮岭、花东、花桥、雅瑶)。
2004年花都区村(居)名录一览(此处村、居名录由根据《广州市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新华镇:辖 云山、新民、福宁、新街、红珠、商南、聚贤、梅园、秀全、培英、富华、宝华、凤华、金华、松园、紫薇西、新都西、海关西、京华、茶园南、丽雅、丰盛、华南、湖畔、金联、光华、天贵、骏威、银菊、金菊30个居委会;新街、大陵、九潭、官溪、大布、乐同、岐山、朱村、马溪、田美、公益、三东、莲塘、清布、广塘、团结、东镜、石塘、东莞、新华、横潭、五华、三华、大华24个村委会。
芙蓉镇:辖 旗岭居委会;新扬、旗新、新民、新庄、瑞边、集贤6个村委会。
梯面镇:辖 布岭居委会;民安、埔岭、联丰、联民、五联、红山、横坑、西坑8个村委会。
花山镇:辖 两龙居委会;东湖、平东、龙口、新和、小布、平山、平西、洛场、东华、永明、两龙、东方、南村、铁山、五星、和郁、布岗、永乐、花城、城西、儒林、红群、源和、紫西、福源、狮民26个村委会。
花东镇:辖 推广居委会;保良、石角、李溪、凤凰、大塘、永光、七庄、山下、九一、三凤、九湖、天和、高溪、凤岗、南溪、象山、利农、秀塘、河联、塘星、竹湖、联安、珠湖、元岗、大东、阳升、九子、农光、七星29个村委会。
北兴镇:辖 北兴居委会;杨二、杨三、镇东、北兴、大龙、京塘、莘田、莘田二村、水口营、港头、吉星、四联、望顶、鸿鹤、狮前、杨一16个村委会。
炭步镇:辖 炭步居委会;瓦步、鸭湖、民主、水口、平岭头、朗头、东风、新泰、横岗、步云、石南、石湖、红峰、社岗、大坳、布溪、茶塘、石湖山、环山、三联、华岭、藏书院、大涡、骆村、唐美、文一、文二27个村委会。
赤坭镇:辖 赤坭居委会;西边、珊瑚、国泰、东升、白坭、心和、白石、连珠、缠岗、下连珠、横沙、门口坑、荷塘、荷溪、蓝田、鲤塘、莲塘、瑞岭、竹洞、石坑、赤坭、丰群、田心、黄沙塘、皇母、乌石、剑岭、锦山、集益、杨屋30个村委会。
狮岭镇:辖 狮岭居委会;联星、马岭、中心、西头、义山、军田、前进、振兴、联合、合成、益群、东边、石岗、长岗、罗仙、杨一、杨二17个村委会。
花侨镇:辖 洛柴岗、竹湖、湾弓塘、杨荷、华塘、半边山-港头6个居委会。
雅瑶镇:辖 雅瑶居委会;岑境、雅瑶旧村、三向、雅瑶新村、邝家庄5个村委会。
2005年2月4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10号)批准撤销广州市花都区北兴镇、花侨镇,并入花东镇;撤销芙蓉镇,并入狮岭镇;撤销新华镇,设立新华街道办事处。5月28日,广州花都区委、区政府正式宣布了花都全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北兴、花侨、花东三镇,新组建花东镇;撤销芙蓉、狮岭两镇,新组建狮岭镇;撤销新华镇,设立新华街道办事处。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都区辖1个街道(新华)、7个镇(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狮岭、花东、雅瑶)。

地形气候
花都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
历史渊源
花都区(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Ⅷ 怎样学好初中地理论文

地理离不开图,需要图文结合,记忆,理解。才能大体掌握基本所学知识;加上平时老师由带你分析地形、气候,要在其中看门道:老师是怎样分析的。通过哪些方面,比如分析一个地方的气候是什么,就要看它所在的纬度是高、是中、是低。还有,再看地形图是要先看它的颜色、高程表;看区域图时先看纬线。研究某个地方的情况时,要根据地形、气候、地势、位置、加上河流,河流域地势的关系,如果看这些还能知道河流的流向。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

Ⅸ 初中地理小论文

地理无处不在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Ⅹ 初中地理论文3000字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