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讲座心得体会
1. 求一篇高中地理心得 800字左右 求原创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 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老师或网校中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抓"归纳"求"规律"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抓"一般"推"特殊""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谩⒑B椒植肌⒌匦巍⒀罅鳌⑵勾头绱鹊乩硪氐囊焱4佣贸龅匦我蛩囟云淦虻挠跋炱鹬鞯甲饔谩?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 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 垂直气温的计算。
5.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 昼夜长短的计算。
8. 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 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2. 一节地理课心得体会怎么写
先列出在上课之前你的疑问,在描述上课你所学到的,最后得出结论你是否解决了之前的疑问,也可以谢谢听完课之后你对其他不懂的地方的疑问,反正只要显示出呢确实听课了并且主动思考问题了就行了。
3. 高中一位物理学家的故事的800字感受
年少的时候!1642年的圣诞节前夜,在英格兰林肯郡沃尔斯索浦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接生婆和他的双亲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活到了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从此牛顿便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牛顿才回到了母亲身边.大约从5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12岁时进入中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药剂师的房子附近正建造风车,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也制造了一架小风车.推动他的风车转动的,不是风,而是动物.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种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但牛顿对务农并不感兴趣,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每次,母亲叫他同她的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他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求学.
牛顿19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在这里,牛顿开始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正当牛顿准备留校继续深造时,严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国,剑桥大学因此而关闭,牛顿离校返乡.家乡安静的环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其藩篱.这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晚年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4. 高一地理必修一心得体会学生写
大致写一下学习必修一的感受,然后写写学习方法就可以了。
感受--比如难度大版,内容权多,尤其是课外内容涉及比较多,需要理解的多。但是学起来很有趣,尤其是第一二单元题目特别有意思,好题很多等等。
方法--首先得从身边的小事关注起来。例如今天温度下降了,这是什么原因?是南下的冷空气;经纬度你可以到谷歌地球上找找你家的置,你好朋友家的位置,北京的位置,世界著名的城市位置,算算你们之间的距离等等;季风的存在,海水密度等变化都影响着洋流;气候:比如说你喜欢哪个季节,到哪儿旅游,自然环境如何,那儿都有什么特产,细细的想来可以涉及到很多的方面的。
5.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应该是自己的,从别人那里来的始终是别人的,只有来自自己内心的才叫做心回得体会。不答过我想,我可以为你提供几个角度以供参考:1.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关系全球气候变化,但是同时也是有规律可循。2.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同生活相联系,因此学习地理也是学习生活的一个过程。......总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或者是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或者是方法,或者是学习后的收获这些角度入手。只要你愿意将你的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我相信你肯定能找到自己的心得体会~那样的新的才是最真实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加油!
6. 求一篇学习高中地理感受。(1000字)
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心得
迁安一中地理组 周成武
今年受上级部门安排在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高中地理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强化新课标理念。通过培训,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给我带来的冲击,对新课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历程”和“经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误区
1、把课标直接移植成课堂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是一种课程终结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某节课依据课标,是为达到整个课程目标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简单认为,课标是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前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仅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显然无法具备明晰的行动纲领,无法弥补教材内容与课标的落差,无法调和教讲授与学生活动的矛盾,更无法解决传统经验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冲突,困惑与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机械套用课标结构。
新课标将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我们常常不顾具体内容结构,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都按此结构进行表述和执行,机械套用,从而带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模糊与混乱。
五、有效解读新课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深入解读课标表述的内涵,明确学习结果与要求。
新课标的表述中,教育术语诸如“说明”“分析”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学生搞清楚“为什么”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种联系的内涵。后者需要学生能通过分解、辨别、概括形成认知策略。从本质上讲,它们预示的结果都是学生要达成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下面是我从视频学习中节选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供给大家看一下:(1)了解大气是指低层大气;(2)了解导致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3)辨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对大气热量收支的影响;(4)以及大气对这些辐射的选择性吸收;(5)有绘制示意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的技能;(6)具有阅读、分析城郊热力环流和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的技能;(7)并且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这些过程。
2、正确解读课标的目标指向!明确教材内容的功能定位。
简单的讲,就是有些内容不是教学目的,就不需要去讲授,从而人为加大难度。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出主动探究的能力。
3、科学解读课标内隐的学习层级,明确课堂教学顺序。
学生的各种更高一级的学习可能性隐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级的学习结果之中,若要获得某项能力,需以先前已获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为基础。从这一角度讲,每一个课标都内隐着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与态度等的学习层级,理清了这一学习顺序,教学的基本顺序也就明朗了。
总之,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和创造的过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7.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太阳系概况
l)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l )八大行星的运动有什么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的行星
l 球的运动特征和其它行星无多大的差别,质量、体积等物理特征和类地行星无多大差别,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l 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特殊的行星
l 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和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l 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水结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l 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条件;
l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
5.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l 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地理环境改选的动力);
l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生物生长发育的源泉);
l 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矿物燃料形成的基础);
l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生产生活的能量来源)。
6.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 黑子、耀斑增多,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2)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罗盘指针失灵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无线短波通讯中断。
3)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高层大气,与那里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7.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l 按自西向东方向运动(N逆时针,S顺时针);
l 地球自转周期计算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种,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
l 地球自转的速度可用线速度和角速度两种描述,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全球除南北两极外角速度相等。
8. 地球公转周期、速度
l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l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9.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l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 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l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0.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l 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产生、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l 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四季的形成
11.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l 目前对地球的内部研究主要依据是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冲击产生的弹性波,其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 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面叫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莫霍面(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两个不连续面;在莫霍面P波、S波都明显加速,在古登堡面P波减速、S波消失。
l 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为33千米);地幔平均厚度为2800千米,分成上、下地幔二层,上地幔的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平均厚度为3400千米,温度高、密度压力大,分内核外核二层。
12. 三大类岩石
l 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
l 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
l 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
13. 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l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经河流、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后沉积起来,又经压紧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如果这时候发生地壳隆起、抬升,又会出露地表。但沉积岩要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就形成了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14.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背斜、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
背斜顶部:油、气
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
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
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16. 大气受热过程
l 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
l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l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17.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l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地下降,起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8.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移动范围:5~10个纬度。
④移动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及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19. 全球气候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20. 季风环流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21.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1)冷锋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2)暖锋
过境前
过境后
降水位置
3)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4)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22. 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⑴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更新状态 ⑵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⑷是海陆联系的纽带 ⑸塑造地表形态。
23. 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l 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
l 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
分布规律:
l 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l 以副热带为中心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l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l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2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意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气候 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25.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l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
l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
26.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7.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l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l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整体,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所以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l工湖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⑴形成人泊,导致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地下水增加、陆地生物减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诱发地震、调节地方气候。
⑵改变下游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导致泥沙沉积增多、洪水灾害减少。
29. 地域分异规律
l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沿着纬度方向变化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在低纬的热带雨林带、高纬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横穿整个大陆地带,在中纬的一定范围内的各自然带形成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l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谋区表现较为明显,自然景观呈现出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l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拨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递变,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分异。分异的基础是水热状况。
l 分异规律与纬度、高度等因素有关。纬度越低垂直分异明显,高度越高垂直分异明显
30.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不同的区域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31.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狭长的带状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上
明显的条带状
分布地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
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
分布密集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内河海运便捷
3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方式选择、线路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区因修建成本和难度原因一般以公路为主;沿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分布;为减小坡度,向居民点迂回前进。
33.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
34.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l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出现过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近代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现象。
l 由于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后果是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凶险;
l 农业变化有利方面是气候变暖,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产量,不利方面是温度升高、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减产,低纬度国家作物减产(发展中国家问题严重),高纬度国家有可能增产;
l 降水异常: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径流量减少、水资源紧缺。
35. 自然灾害的含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
36.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暴雨洪涝
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干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
寒潮
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37.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低
38.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l 一是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的变化,大多为被迫性迁移。
l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改善物质条件、就业、增加收入等),大多为自发性迁移。
39.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l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可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指标的具体含义是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的数量。
l 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40.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l 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l 扇形模式: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l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41.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
l 等级高、数量少、距离远;等级低、数量多、距离近。
l 高等级城市周围分布多个低等级城市,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多个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42. 城市化的特点
l 城市化
4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4.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建筑布局(2)建筑结构(3)建筑风格(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
45. 影响农业区位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等。
46.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一、水稻种植农业
l 形成条件: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亚洲季风区,其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适宜水稻种植)、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
特点:
(1) 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产量高;规模小,总产量不高,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从事手工劳动,在逐步提高:电力灌溉、脱粒、化肥、农药。
(4)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基础,季风区的自然灾害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主要是政府投入。
二、商品谷物农业
l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l 形成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特点是:面向市场、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三、大牧场放牧业:
l 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l 形成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价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l 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面积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四、乳畜业
l 形成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l 特点是: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种类是奶牛;分布特征是紧邻消费市场(市郊);典型地区是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l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是: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广阔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是:西欧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47.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l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l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原料导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导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导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48. 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l 从成因看有自发工业地域和规划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形成自发工业地域,规划工业用地建成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形成规划工业地域。
l 从发展程度看有高级工业地域和低级工业地域两种类型,钢铁石化汽车地域大企业多规模大,形成高级工业地域;食品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形成低级工业地域。
49.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往非常方便,对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非常及时、清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增强,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并呈现出①网络化②高速化③专业化大型化的特点。
50.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方 式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
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
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浙江嘉兴城市沿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说明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京杭运河沿河城市(因运河淤塞、海运、铁路运输的发展而发展缓慢),说明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5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大。商业网点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优先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高速公路沿线形成商业区。
53.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重。
54.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l 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l 第二、环境污染加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5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l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
l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人与物、国家与地区之间;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
56.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7.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士22%,人口素质总体不高。人均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体、固体、噪声);农村生态破坏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坏、生物减少)。
58. 区域的含义
l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l 一般性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59.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8. 高一地理学习总结,人教版的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16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雨型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锋面系统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主
要区别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暖气团 上升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缓缓上滑
锋前锋后 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
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
雨区位置
以锋后为主
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图
示
天气图
简图
雨区图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
现阴雨、下雪、刮风、降温等天气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抬升,常出现连续性云雨天气 常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晴朗
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升高,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主要在锋后
主要在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17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
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3、锋面气旋
气流(气压)状
况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 中心气流及天气状
况 实例
气旋 (低压中心)
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
合
中心气流上升 多阴雨天气
台风
反气旋 (高压中心)
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
散
中心气流下沉 多晴朗天气
“伏旱”天气
寒潮 北方“秋高气
爽”
18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的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 海上内循环(水循环的水量最大,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陆上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9. 关于学习地理的感受
我是高二的,可以说说么?
因为今天经历了很大一件事情,关于地理老师。我们是文内科重容点班,地理老师是学校里最好的老师。老师看上去并不好接近,而且是副校长。但是经过五个月的相处,我们都发现老师是那么好。最近学世界地理,他因为年纪的关系,从来不用PPT,每次都是拿着地图来上课。。。然后呢,他学识渊博,去过好多好多国家,每次上课都是那么有意思,即使很多时候我们都笑话他普通话不标准。
但是,他下学期就要去别的学校当校长了。会为他升官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是难过。班上好多人今天都哭了。后天就是期末考试了,今天是最后一节地理课。 我们都知道。老师原本都不愿意告诉我们。他也倾注了很多,对我们这个所谓的最好的班。
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我们大家都会考好的。加油!!
有缘分也好,没有也罢。 大家都好爱好爱这个可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