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近5年高考地理真题
Ⅰ 求1956-2012地理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自1956?呵呵,年代有点久远,还真不好找。
但最近10年的或者5年的则可以找到。什么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书店一般都有的
Ⅱ 求地理高考真题近五年全国卷1.2.3
地理高考真题近5年全国卷。,你可以在学科网里面查询得到,学科网里面资源有很多都是免费的,你可以去那里面下载。
Ⅲ 近几年高考关于中国地理的题
2太阳系概况
l)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l )八大行星的运动有什么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的行星
l 球的运动特征和其它行星无多大的差别,质量、体积等物理特征和类地行星无多大差别,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l 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特殊的行星
l 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和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l 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水结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l 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条件;
l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
5.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l 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地理环境改选的动力);
l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生物生长发育的源泉);
l 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矿物燃料形成的基础);
l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生产生活的能量来源)。
6.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 黑子、耀斑增多,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2)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罗盘指针失灵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无线短波通讯中断。
3)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高层大气,与那里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7.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l 按自西向东方向运动(N逆时针,S顺时针);
l 地球自转周期计算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种,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
l 地球自转的速度可用线速度和角速度两种描述,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全球除南北两极外角速度相等。
8. 地球公转周期、速度
l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l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9.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l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 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l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0.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l 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产生、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l 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四季的形成
11.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l 目前对地球的内部研究主要依据是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冲击产生的弹性波,其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 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面叫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莫霍面(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两个不连续面;在莫霍面P波、S波都明显加速,在古登堡面P波减速、S波消失。
l 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为33千米);地幔平均厚度为2800千米,分成上、下地幔二层,上地幔的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平均厚度为3400千米,温度高、密度压力大,分内核外核二层。
12. 三大类岩石
l 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
l 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
l 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
13. 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l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经河流、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后沉积起来,又经压紧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如果这时候发生地壳隆起、抬升,又会出露地表。但沉积岩要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就形成了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14.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背斜、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
背斜顶部:油、气
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
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
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16. 大气受热过程
l 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
l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l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17.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l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地下降,起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8.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移动范围:5~10个纬度。
④移动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及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19. 全球气候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20. 季风环流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21.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1)冷锋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2)暖锋
过境前
过境后
降水位置
3)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4)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22. 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⑴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更新状态 ⑵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⑷是海陆联系的纽带 ⑸塑造地表形态。
23. 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l 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
l 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
分布规律:
l 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l 以副热带为中心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l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l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2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意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气候 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25.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l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
l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
26.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7.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l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l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整体,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所以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l工湖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⑴形成人泊,导致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地下水增加、陆地生物减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诱发地震、调节地方气候。
⑵改变下游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导致泥沙沉积增多、洪水灾害减少。
29. 地域分异规律
l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沿着纬度方向变化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在低纬的热带雨林带、高纬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横穿整个大陆地带,在中纬的一定范围内的各自然带形成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l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谋区表现较为明显,自然景观呈现出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l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拨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递变,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分异。分异的基础是水热状况。
l 分异规律与纬度、高度等因素有关。纬度越低垂直分异明显,高度越高垂直分异明显
30.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不同的区域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31.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狭长的带状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上
明显的条带状
分布地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
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
分布密集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内河海运便捷
3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方式选择、线路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区因修建成本和难度原因一般以公路为主;沿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分布;为减小坡度,向居民点迂回前进。
33.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
34.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l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出现过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近代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现象。
l 由于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后果是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凶险;
l 农业变化有利方面是气候变暖,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产量,不利方面是温度升高、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减产,低纬度国家作物减产(发展中国家问题严重),高纬度国家有可能增产;
l 降水异常: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径流量减少、水资源紧缺。
35. 自然灾害的含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
36.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暴雨洪涝
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干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
寒潮
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37.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低
38.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l 一是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的变化,大多为被迫性迁移。
l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改善物质条件、就业、增加收入等),大多为自发性迁移。
39.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l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可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指标的具体含义是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的数量。
l 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40.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l 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l 扇形模式: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l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41.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
l 等级高、数量少、距离远;等级低、数量多、距离近。
l 高等级城市周围分布多个低等级城市,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多个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42. 城市化的特点
l 城市化
4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4.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建筑布局(2)建筑结构(3)建筑风格(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
45. 影响农业区位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等。
46.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一、水稻种植农业
l 形成条件: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亚洲季风区,其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适宜水稻种植)、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
特点:
(1) 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产量高;规模小,总产量不高,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从事手工劳动,在逐步提高:电力灌溉、脱粒、化肥、农药。
(4)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基础,季风区的自然灾害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主要是政府投入。
二、商品谷物农业
l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l 形成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特点是:面向市场、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三、大牧场放牧业:
l 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l 形成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价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l 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面积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四、乳畜业
l 形成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l 特点是: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种类是奶牛;分布特征是紧邻消费市场(市郊);典型地区是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l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是: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广阔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是:西欧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47.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l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l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原料导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导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导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48. 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l 从成因看有自发工业地域和规划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形成自发工业地域,规划工业用地建成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形成规划工业地域。
l 从发展程度看有高级工业地域和低级工业地域两种类型,钢铁石化汽车地域大企业多规模大,形成高级工业地域;食品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形成低级工业地域。
49.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往非常方便,对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非常及时、清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增强,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并呈现出①网络化②高速化③专业化大型化的特点。
50.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方 式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
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
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浙江嘉兴城市沿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说明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京杭运河沿河城市(因运河淤塞、海运、铁路运输的发展而发展缓慢),说明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5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大。商业网点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优先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高速公路沿线形成商业区。
53.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重。
54.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l 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l 第二、环境污染加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5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l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
l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人与物、国家与地区之间;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
56.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7.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士22%,人口素质总体不高。人均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体、固体、噪声);农村生态破坏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坏、生物减少)。
58. 区域的含义
l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l 一般性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59.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Ⅳ 地理必修一二的近三年高考题
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真题地理必修一,必修二部分
1、图为某年许昌与周边部分城市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图,根据流量大小分为五个等级。下列城市与许昌之间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处于同一等级的是
A、平顶山和新乡 B、焦作和漯河
C、济源和开封 D、郑州和洛阳
2、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
A、台风引发风暴潮 B、寒潮造成冰冻
C、海岸受侵蚀后退 D、地表下沉塌陷
6、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学科网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7、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部分江河水库主要功能的退化,大坝将被拆除。当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之后,与拆坝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有(考点:河流)
A、坝址上游枯水期平均水位上升 B、坝址上游汛期出现的季节提前
C、坝址下游径流量年际变化减小 D、坝址下游的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8、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A、1/2 B、1/3 C、1/6 D、1/9
11.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图5)学科网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其合理的解释是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第Ⅱ卷
40.(24分)黑海地处亚欧两大洲的交界地带,历史文化名城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海港,重要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有众多的国际著名酒店进驻,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黑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黑海是一个辽阔幽深的内海,海水平均盐度明显比大洋低,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且在100-150米深处存在密度跃层,形成双层海。
(1)伊斯坦布尔的气候特征是______(4分)
(2)冬季,黑海西北部还去常常波涛汹涌,形象壮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4分)
41.(32分)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入口入海”的水系特征。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广西承接区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珠江流域示意图(图12)
材料二:2006-2009年梧州市主要新增企业所属行业统计图(图13)
(1)珠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枯水期一般出现在 季。(4分)
(2)西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 开发的分布特征,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3)2006-2009年梧州市主要新增企业大多属于 密集型产业和 密集型产业。新增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是 。(6分)
1【答案】C
【解析】根据图例的提示,济源和开封两个城市与许昌之间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处于同一等级
2【答案】B
【解析】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受寒潮影响小,所以“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寒潮造成冰冻。
3【答案】D
【解析】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减弱风速,拦截风沙流中的沙尘。风速降低,则拦截风沙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4.C 5.A
【解析】 4.认真读图可知,对照不同海拨和不同坡度所对应的聚落数量的大小,可知在各海拨段中,海拨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5.根据该地聚落空间分布都是在1250米以上的地区,说明位于高原上,所以最有可能位于我国黄土高原。
6【答案】C
【解析】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则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了,春运长途客运量将减少,所以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7【答案】D
【解析】拆坝后,当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之后,水库调蓄作用不存在了,坝址下游的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8【答案】D
【解析】某地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E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是120°E向东到180°E,跨度为40°,占全球360°的1/9。
9【答案】B
【解析】图中显示,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向我国东北移动,所以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地区是东北地区。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晴天正午时刻,公路表面温度最高,所以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也是最亮的。
11【答案】B
【解析】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水增多,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上升流为寒流,则气温增高,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
暖流减弱,气温偏低。
40【答案】 (1)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2)冬季,黑海西北部受西风带的影响,且西风势力较强;风力使黑海西部形成波涛。
(3)黑海周围降水多,蒸发量少;黑海周围径流注入,直到稀释作用;表层海水受降水和径流的影响大;海水中盐类物质下沉,使深层海水盐度大;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存在密度流,盐度较大的地中海海水从海峡下层流入黑海,使深层海水盐度大。
(4)伊斯坦布尔地跨亚欧两洲,地理位置优越;伊斯坦布尔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观光旅游人口多;土耳其最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海港城市,水陆交通便利;重要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人口的流动量大。
【解析】 黑海地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同时汇集了欧洲一些较大河流的径流量,年平均入海水量达355立方千米(其中多瑙河占60%),这些淡水量总和远多于海面蒸发量,淡化了表层海水的含盐量,使平均盐度只有12~22‰。黑海淡水的收入量大于海水的蒸发量,使黑海海面高于地中海海面,盐度较小的黑海海水便从海峡表层流向地中海,地中海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下层流入黑海,由于海峡较浅,阻碍了流入黑海的水量,使流入黑海的水量小于从黑海流出的水量,维持着黑海水量的动态平衡。
(1)从纬度位置分析,该城市属于地中海气候。
(2)波涛汹涌是受风的影响,联系该地冬季风向回答。
(3)影响坡度因素是降水、蒸发和径流,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分析其原因。
(4)影响国际酒店的因素主要是市场,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该地人口集聚的原因。
【答案】 (1)大气降水 冬季 (2)梯级开发 降水丰富,河流流量丰富;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3)劳动 资源 木材加工业 (4)珠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丰富,支流流域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珠江入海口处地势低平;珠江干流河道短,所以大大支流八口入海。 (5)梧州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大型造纸厂排放污水量大;梧州市治污能力差;梧州周围水域自净能力差,大型造纸厂的迁入会使西江污染,甚至危及珠江三角洲。
【解析】 (1)因该地降水丰富,所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大气降水(雨水)补给,冬季降水少。(2)西江沿岸地势起伏大,适合梯级开发,其水能资源应从流量和流速(落差)去分析。(3)梧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资源。 (4)从该流域的降水,河流流速及珠江河道特征分析其原因。(5)联系造纸厂对水污染严重分析不合理的原因。
Ⅳ 最近几年的文综地理高考试题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希望对你抄有帮助。
最近几年袭地理考重点的有区位分析和气候特点还有地球运动,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地球运动,因为这主要考察计算和分析,而不是单纯的背记,要求学生对基础的掌握,许多人都是栽在这问题上的。回顾往年的题,能够更好的分析出题走向。
有不明白的可以hi我,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