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腾格里沙漠高考地理题

腾格里沙漠高考地理题

发布时间: 2021-03-12 14:14:49

高中地理知识(荒漠化成因)(热带雨林)

1、世界上的荒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其中,15°~内35°之间为副热带,是由高容气压带引起的干旱荒漠带(也就是你所说的受高压控制的);如撒哈拉沙漠。——纬度因素
北纬35°~50°之间为温带、暖温带,是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区(及温带荒漠)。如亚洲内部的荒漠,包括我国西北地区及中亚、西亚地区。——海陆因素
位于南北纬30°附近的大陆西岸(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撒哈拉沙漠及智利等),则是由于寒流的影响。——洋流因素
位于山脉的背风坡,降水极少,且暖湿气流受山脉阻隔难以到达,经常形成荒漠(如喜马拉雅山北坡)——山脉阻隔
事实上,每一处荒漠的形成都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分析时应综合考虑。
2、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
纬度:位于赤道低压带附近,全年高温多雨,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洋流:受巴西暖流的影响,降水丰富
地形,巴西高原呈喇叭形,喇叭口面向大海,受来自海上的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十分丰富
信风:东南信风从海上来,带来大量水汽

⑵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材料一:早期的石羊河和弱水流域面积较现在大很多,是祁连山北麓


(1)祁连山北麓的碎屑物质被河流(石羊河和弱水)带至下游地区(阿拉善高原)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和洪积平原;在西北干旱的大环境下,近地面风(西北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平原较细小的物质带离原地,形成(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沙漠;并通过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东南)方向搬运;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该湖区位于大陆内部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少;地处内流区,河流径流量小,入湖水量少;太阳辐射强(光照强,日照时间长),故蒸发量大;多大风天气,多风加剧淡水蒸发。
(3)利大于弊
理由:黄河下游地势渐趋平缓,水流速度降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沿岸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耕地和肥沃的土壤
或者 弊大于利
理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河流,使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旱涝频发,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

⑶ 2010高考地理热点

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一、背景材料:
1、自2008年入冬以来,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九成以上。
3、灾情成因:
(1)降水偏少蓄水不足系造成旱情主因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邱瑞田认为,降水偏少和蓄水不足造成南方旱情的主要原因。
今年降水量,南方五省严重偏枯,一些河道来水量不足常年平均的50%,部分河道少于九成,造成整个西南五省出现严重干旱。由于持续时间长,这个面积逐渐扩大到目前的状况。现在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几乎处于不饱和状态,蓄水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严重的供水不足。
(2)水资源利用率低。
南方水资源量非常充沛,但是它的河道属于峡谷型的河道,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大致上我们水资源利用率在6%左右,这是相当低的,这和它的特殊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3)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天气晴好,持续高温。
在此影响下,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4)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
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西南省市边缘“溜”过去。加上冷空气不够“强势”,翻不过秦岭,无法对盆地及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加之“水汽”条件不丰富,无法形成好的降水。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也有专家认为这次西南严重旱情的成因不乏下列因素:
第一,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提倡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作物涵水能力较差,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第二,西南的矿产、矿石资源丰富,但矿产大量开采,尤其石材的开发,对西南的保湿屏障破坏很大,缺乏地下水保持气候湿润,也使喀斯特地貌调节旱涝的功能受到破坏。
(冷暖空气很难交汇、气温偏高—— 降水持续偏少、水汽蒸发量大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郑江平介绍说,西南气象干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程度重。 灾害影响重。
“雨季降水少、存水少,温度高,必然造成蒸发量大,土壤失墒严重,加之今年干季缺水明显,直接导致了这次严重旱灾。”张培群分析说。
“天灾”还是“人祸”
对西南干旱的成因存在各种猜测、说法,有人说这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是“人祸”导致严重“天灾”;有人说这是密集的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加剧了旱情……一时众说纷纭。
地理学科:
1、干旱干旱通常指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因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2、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3、北方此次干旱表现了哪些特点:
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4、北方此次干旱产生的原因
一是今年空中气流以西北气流为主,也就是大气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北环流,西北气流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气。
二是暖湿气流偏弱能给北方带来降水的西南暖湿气流几乎不存在
三是处于周期性的干旱期 四是气温显著偏高
五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5、干旱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危害: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尤其是对冬小麦越冬极为不利。干旱易引发森林火情,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措施:要合理调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实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业,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
6、沙尘暴:
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沙尘向东南输送,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
7、总结我国五个灾区的基本情况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春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8.应对措施及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以及拉水等多种措施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2)、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
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危害,尊重自然规律,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根据水源情况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3)、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加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通过科学手段,因地制宜,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抓紧建设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创新练习:
6.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参考答案】
(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7.目前我国石漠化正在以每年2 5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其治理难度甚至超过沙漠化,并日益成为制约西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顽疾。据遥感资料,贵州喀斯特地区目前石漠化面积已达5万平方公里,在1975年 ~ 1998年间平均每年扩大1800平方公里。广西石漠化面积已达4.7万平方公里,加上云南省,我国平均每年石漠化的面积约为2500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并不比沙漠化的扩张速度慢。
读某区域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人口环境容量统计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曲线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从统计曲线的相关角度,分析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试分析曲线②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
[ 参考答案]:(1)石漠化面积 人口环境容量 生物多样性 (2)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3)上升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
8.2010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读下图和资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
(1)2010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的省区主要是 。
(2)此次旱灾严重,试分析此次旱灾的成因?
(3)旱灾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4)此次旱灾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应怎么做才能在以后避免或减少类似的灾情?
参考答案:(1)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
(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只是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西南地区为季风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雨少;气温较往年偏高,蒸发旺盛;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多为石灰岩分布区,容易渗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储藏条件差。
社会经济原因: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人们习惯靠天吃水,缺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3)农业受灾面积广,农作物歉收、减产、绝收严重;春耕困难;电力紧张;农作物价格(粮茶菜花)上涨;人畜饮水困难。
(4)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开渠引水或修建输水管线;人工增雨;加强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
生态环保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2010年中国进入世博旅游年
1月1日,“2010中国世博旅游年”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这预示着5月1日至10月31日,当“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在上海隆重上演之时,也将有数千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会顺访长三角,畅游中国各地。
<知识精析>:
地理: 命题角度: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命题角度:二、旅游资源的特性:
①多样性,②非凡性(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吸引的空间范围越广,则其开发价值越高),③可创造性,④永续性。
命题角度: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重点)
(1)资源价值: ①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②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③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 (4)基础设施
命题角度:四、我国的旅游资源
①考生会区别: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②我国的世界遗产:
命题角度:五、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图4为我国某地区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貌类型、成因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风力侵蚀地貌、外力作用、西北地区 B.风力沉积地貌、内力作用、东北地区
C.流水侵蚀地祝、外力作用、东南地区 D.流水沉积地貌、内力作用、西南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 )
A.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B.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C.地表都为裸地,无任何植被 D.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
下图中四幅景观图片,按纬度地带性规律归类和排序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
4.下列关于①、②两地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 B.②所在省区人口贫困发生率高于①省区
C.②省交通位置相对闭塞,是当地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D.②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于①区
5.促进①②地区农业的发展的正确措施是 ( )
A.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C.积极改造耕作粗放的中低产田 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6.下图是旅游者收集的汽车号牌图片,这些省份的简称源自西周分封制的是(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攀钢”是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钢铁工业基地,为平衡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材料二 攀枝花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图9)
(1)分析攀枝花市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并简述该市综合整治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试评价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填表比较图8中新旧公路的选线差异。(12分)
材料四 我国两种水利工程示意图。
(4)从当地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两种水利工程是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作用的?
参考答案:
1.解析:在图中看到风蚀蘑菇和风蚀石窝地形,是风蚀地貌。所以为风力侵蚀地貌、外力作用、西北地区。解析: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故A错。地表都为裸地,我国西北地区的存在草原和森林植被,故C错。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故D错。解析:D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词“纬度地带性”。
4.解析:②是贵州省,①江西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故A错。
贵州省交通位置相对闭塞,交通因素是当地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故C对。从图中无法看出植被覆盖率和人口贫困发生率,故D和B错。
5.解析:两地都是山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种植业,要农林资源综合开发。故A错。贵州省和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乳畜品市场需求量少。大力发展乳畜业并不能发挥贵州省和江西省的资源优势。故B错。南方地区在贵州省是中低产田分布区。贵州省中低产田土低产原因主要是3个方面: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土壤性状的影响和人类因素的影响。故C错。
6.解析:C(本题考查文史知识。山东简称鲁,源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鲁国。河南、河北、吉林分别简称豫、冀、吉、都与分封制无关。)
14.(1)煤、铁、钒钛矿和水能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更新设备;提高劳动者技能;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科教;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等。
(2)有利: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多样;有工业、航天等新兴旅游资源,不利:远离东部发达地区;市场距离较远;地形复杂,交通网不完善,交通通达度不好;地区接待能力较差。
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一】相关资讯
哥本哈根会议概况
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
本次会议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
在一段呼吁重视气候变化的开幕表演之后,丹麦首相拉斯穆森首先致开幕辞。他介绍说,截至目前已有110个国家的领导人表示将出席本次会议,这为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机遇。
本次大会预定到18日结束,将有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超过1.5万名各界代表与会。
哥本哈根会议的宗旨及预期目标
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会议的焦点问题
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中国开始积极应对世界气候问题
【二】考点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
2.新能源的类型、分布及其优缺点;
3.传统能源的优缺点;
4.区域气候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5.在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6.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阶段性原则的含义;
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哥本哈根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三】精选试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N 12°34′E),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开幕。据此回答1-3题。
2.下列城市中的华人在上午能收看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直播的是:
A.东京(约140°E,35°N) B.新德里(约76°E,30°N)
C.纽约(约75°W,40°N) D.伦敦(约0°,52°N)
3.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时,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A.寒冷干燥 B.高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全年降水平均
4.会议的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 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5.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紧张、粮食短缺问题等等都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下列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N 12°34′E),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开幕。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材料二 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材料三 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下图左)。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
(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 。
(2)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其解决对策有:()。
(3)分析气候、石油、粮食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 乙:
(4)乙醇汽油是否绿色燃料,人们看法不同,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气温 降水量
(2)全球气候变暖 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
(3)甲:CO2大量排放 乙:石油资源的短缺
(4)不利:加剧世界粮食紧张,粮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巨大的利益刺激人们大规模开发新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加剧。
2010年高考地理热点: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
一、背景资料:
1、2010年世界区域热点
(1)东南亚(东盟)。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河相连,湄公河(澜沧江)贯穿其中,因此要关注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地质特点、农业地域类型、矿产资源、农林资源、旅游资源以及马六甲海峡位置、石油管道建设问题;要注意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问题、水能开发问题、生态建设问题、泛亚铁路等。
(2)东北亚(朝鲜核问题+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主要关注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表现,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分布;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中日经济贸易往来特点。俄罗斯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南亚(印巴问题、中印关系与合作)。南亚地区考查内容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与农业的关系、季风洋流;地形特征与河流;黄麻、茶叶、棉花等农作物的分布与区位分析;印度综合国力的分析、人口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与中印关系;锡金国为印度的“锡金邦”。
(4)中亚(中国能源问题+上海合作组织)。主要应关注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和特征,荒漠景观及荒漠化问题,河流、湖泊的补给;里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外运的渠道,中哈能源合作问题。
(5)非洲。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重点应关注埃及、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及周边地区的基本特征。
(6)欧洲。应关注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特征与成因,河流特征及冰川地貌、工农业区分布及区位特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德国和俄罗斯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哥德堡号航行过程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的考查。
2、中国区域热点
(1)中部崛起
注意分析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不利条件,关注西电东送中部通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农业与城市区位分析等。
(2)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
关注该地区气候、地形、河流、矿产资源、交通、科技、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条件,注意其不足及其改善问题。
(3)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关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工业城市、交通条件及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基塘农业、西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气候、资源、交通、市场以及珠江三角洲能源供应情况。
(4)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关注能源的分类、中国和世界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国和世界的能源地域分布特点及相关贸易、运输路线;我国解决能源短缺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及现实意义,中国实施能源外交的重大意义、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等。
(5)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国沿海第四个经济圈。这是是在中国沿海地区,除了已被人们公认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之外的一个新的经济圈。
还有很多很多哦,因为本人是一名准地理老师,所以收集的比较多,同学如果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我哦~~

⑷ 地理题草方格沙障利于固沙的原因

(1)草方格沙障 沙区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施工时,先在沙丘上划好施工方格网线,要使沙障与当地的主风向垂直。再将修剪均匀整齐的麦草或稻草等材料横放在方格线上,用板锹之类的工具置于铺草料中间,用力插下去,插入沙层内约15厘米,使草的两端翘起,直立在沙面上,露出地面的高度约20厘米~25厘米。再用工具拥沙埋掩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使之牢固。根据试验,草方格沙障的规模以1米× 1米的正方形效果最好。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种固沙措施效果很好,用于保护交通干线尤其成功。假若乘火车从包头到兰州,当列车经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头时,可以看到沿线沙丘上密布着像图案一样的方格,这便是草方格沙障(图9)。这条沙障,带宽500米~600米,总长达16千米,铺设了近万亩的面积。使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海的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这是我国治理沙漠的一项重大成果。
草方格沙障设置后,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使2米厚的沙层含水率从1%增加到3%~4%以上,正由于草方格沙障能够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条件,从而保护了沙生植物的生长。

⑸ 环境地理腾格里沙漠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

加剧土地荒漠话,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⑹ 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都有实际界线吗

没有
地理区域的边界是很模糊的,沙漠与其他边界的区分是一系列的戈壁或绿洲,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没有明确的(如国境线)的边界,只能在地图上大致划出一个边界,大致描述为某某城或绿洲附近。

⑺ 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a地区的治沙工作卓有成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麦草、稻草、芦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C

⑻ (16分)读“沙坡头试验站的流沙固定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是 &n...


小题1:黄河贺兰山腾格里沙漠(3分)
小题2:防止沙漠侵袭铁路,阻断交通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6分)
小题3:发展喷灌、滴灌技术,避免大水漫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土地盐碱化。(4分)
小题4:高(1分) D地位于贺兰山东麓,(1分)为冬季风背风坡。(1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