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中地理新课改
❶ 哪里有新课改的高中地理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pdf 11.61M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_20190918132053.pdf 11.61M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pdf 10.99M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_20190918132053.pdf 10.99M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pdf 14.84M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_20190918132053.pdf 14.84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pdf 11.57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_20190918132053.pdf 11.57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pdf 10.72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_20190918132053.pdf 10.72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pdf 10.65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_20190918132054.pdf 10.65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pdf 11.77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_20190918132053.pdf 11.77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pdf 11.70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_20190918132053.pdf 11.70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pdf 13.02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pdf 27.47M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_20190918132053.pdf 27.47M
下载地址:网页链接
希望能帮到你,我看还是挺全面的。
望采纳。
❷ 略谈高中地理新课改中的几个转变
1. 地理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理念首先强调的是学习生活中有用专的地理,其次是学习对终身发属展有用的地理。
2. 新教材特色
新教材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知识表达形式上都与老教材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在知识量传授上有了很大压缩——不重视获取多少知识,而注重学习的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3. 课改后对地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
课改后改变过去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学生自主探索与师生合作交流相结合,改变“师讲生授”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提出独到的见解,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观念。
4. 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
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且讲授直接指向结论,很少让学生主动思考,很少让学生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
❸ 天津高中新课改后教材有什么变化要求具体 理科的
课改之后课本分必修和选修
必修是文理都得学的
选修的话 只有选文才学文的 选理才学理的
我是理科 就告诉你理科的课本吧
语文 必修5本 选修有很多本 不过不一定都学
数学 必修5本 选修理科的话只讲3本
分别是2-1 2-2 2-3 其它都不讲
英语 必修5本 选修好像是有4本
物理 必修2本 选修5本 分别是3-1 3-2 3-3 3-4 3-5
化学 必修2本 选修5本 不过我们只学选修4和选修5
生物 必修3本 选修3本
地理 必修3本
历史 必修3本
政治 必修4本
❹ 请问天津新课改后(文科)高考各科考试内容和题型有什么变化
重磅解读:天津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
2009年起,高校招生不再只看高考成绩,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也将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解读·高考改革方案
2006年秋季,本市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批参加新课改的高中学生将于2009年参加高考。《方案》着力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通过制度创新,这两个制度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共同组成合理的制度体系,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促进从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选拔模式的系列配套改革。在这个制度框架体系中,高等院校招生将参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解读·综合素质评价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此项工作依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通知》组织实施。文件强调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以写实性评语、资质认定、成果表达等形式记录和评价考生的表现、事迹、个性、专长等,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相关信息。
解读·学业水平考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国家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考核内容的统一考试。其主要功能为检测普通高中的教学状况,检测普通高中学生修业状况,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提供基本学业信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为测试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发展倾向,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设置选修课程的考查内容。选修课考查首先在主干学科中进行,然后拓展到全部学科。
解读·2009年高考
考试科目 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考试内容和试卷命制 各科目考试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为主要考核内容;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命制各考试科目的试卷;试卷命制贴近社会、时代和考生生活,注重适应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必须具备的经典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外语科目考试包括听力测试,报考英语类相关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口语测试;文科综合考试科目包括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理科综合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中各个考试科目分别命制试题;语文、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考试的限定时间为150分钟,数学、外语科目考试的限定时间为120分钟;艺术、体育类专业的专业考试和英语类相关专业的口语测试另行安排。
试卷分值与成绩呈现 文史类专业或理工类专业四个科目试卷的总分值分别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分值分别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的分值为300分;文科综合中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科目试题的分值分别为100分,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试题的分值分别为120分、100分、80分。各科目考试成绩均以原始分数呈现。
考试类别 文史类专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外语、文科综合;理工类专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工类)、外语、理科综合;艺术类专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或理工类)、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艺术专业考试;体育类专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或理工类)、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体育专业考试。
考试日期 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日期举行考试。
天津市2009年高考方案出台
天津市政府9日颁布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方案》,并将于2009年开始实施。天津市高考考生“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即将结束。
2006年以来,经教育部批准,天津市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市政府决定推行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先后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改革方案着力使这两个制度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形成联动机制,促进从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选拔模式的系列配套改革。高等院校招生将参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据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考核内容的统一考试。选修课程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查范围内,但不纳入高考之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不是“硬挂钩”。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机构不对此设置门槛,而是由高校自主决定。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设定等级,而是以写实性评语、资质认定、成果表达等形式记录和评价考生的表现、事迹、个性、专长等,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相关信息。
据介绍,招生学校可在考生高考分数同等的条件下,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较佳的考生。招生学校以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自主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使用原则。
天津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天津市高考改革是根据教育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选拔评价,高中课程改革与高校招生考试内容改革,高校多样化招生录取方式的综合性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构建和完善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与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现代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经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批准,今天天津市教委颁布《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摒弃高考一考定终身,着意于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校招生考试有效联动,德、智、体、美多元评价,多样化招生录取。《方案》将于2009年实施。
2006年以来,天津先后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从2009年起,高等院校招生将参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据介绍,天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以写实性评语、资质认定、成果表达等形式记录和评价考生的表现、事迹、个性、专长等,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相关信息。
天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检测普通高中的教学状况,以及普通高中学生修业状况,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招生学校可在考生高考成绩同等的条件下,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较佳的考生。招生学校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的前提下,自主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要求。
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保送生资格和试点自主选拔录取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招收保送生和自主招生时,可根据本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自主规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要求。
天津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或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录取,被录取的考生可不参加高考。
高考科目组设置,《方案》规定为: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外语(含听力测试)、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其中文科综合包括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艺术类和体育类考生除参加文史类或理工类考试科目的考试外,还需参加相关的专业考试。报考外语类院校及相关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口语测试。
考试内容,《方案》规定:各科目考试均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为主要考核内容,并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命制各考试科目的试卷。试卷命制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社会、时代和考生生活,注重适应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必须具备的经典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考查。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科目考试中各个考试科目将分别命制试题。语文和综合科目考试时间分别为150分钟,数学、外语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分值设定,《方案》规定:文史类或理工类专业四个科目试卷的总分值分别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分值分别为150分,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科目的分值为300分;文科综合中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科目试题的分值分别为100分,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试题的分值分别为120分、100分、80分。
天津市教委有关人士说,由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方案》咨询,考试院呼叫中心电话:96796666。
❺ 天津高中的教科书版本是什么最好每科都列举一下,要2015最新的
文科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3、4、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1、4、5、3、2、选修1-1、1-2、4-1(几何证明选讲)
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2、3、4、5、选修6、7、8、9、10、11
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选修2(经济学常识)
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2、3、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地理: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2、3、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
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2、选修1-1
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2
信息技术: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通用技术:地质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必修2(技术与设计2)
理科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2、3、4、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1、4、5、3、2、选修2-1、2-2、2-3、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2、3、4、5、选修6、7、8、9、10、11
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2、选修3-1、3-2(只学电磁感应和交变电流两章)、3-4、3-5
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2、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
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2、3
地理: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2、3
信息技术: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通用技术:地质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必修2(技术与设计2)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是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不列入高考,且这两门课的学业水平考试是有各区县教育部门组织的,所以这两门课的教材版本各个区可能不一样。其他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都是全市统一组织的,教材版本全市统一。
❻ 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高中地理新课改高中地理
高中毕业生可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学生们可以根据考试成绩自主择校。
❼ 高中地理新课程应如何改革
从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闽东的地理教师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品尝新课程改革给师生带来的诸多成功喜悦,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顾虑。下面我们就结合2007年3月在柘荣召开的宁德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地理指导组会议上高中地理课改交流,谈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思考。
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优点
1.图片多,直观性强,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
据粗略统计,“地理1”的五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50多幅;“地理2”的六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90多幅;“地理3”的五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60多幅,最多的章有58幅,最少的章也有17幅图之多,图文新颖,充分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以图为本,学生易学,教师易教。
这些阅读材料和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说明性,内容丰富、详实,涉及到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教材较好地作了补充和说明。虽然新教材与旧版教材比较,章节、内容减少了许多,但由于补充材料的增加,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亦比较广。
4.每章节后都设有一个“问题研究",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问题研究"应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月球资料的收集分析,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的探究及建议,让学生表述论证自己的想法,评价别的同学的观点等,鼓励学生将知识外化。这些都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和“经历”,学生从中体验到以下三方面的过程与方法:①获得、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②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③表达、交流、反思学习与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过程与方法。
5.注重“过程与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地理l”中的活动中,安排有学生讲解、制作学具、绘图、观察、实验、角色扮演、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设计、调查访问等多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地理l”的“问题研究”更需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些学习情境中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很强的团体合作意识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闽东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情况
新课改实施一学年来,我们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课改精神,围绕实验的组织推进、排课、选课、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学分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新课程宣传和校本研训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推进课改实验的进行。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和交流研讨,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新课改实施前我们积极参加了学校召开的高中地理新课程课改实验工作会议,参加校教研室举办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新课程知识培训班,参加市教师进修校组织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新课改的学习。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福州一中、连江一中和宁德一中的考察学习与交流研讨。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我们对新课改精神的认识逐步提高。
2.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5、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例如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我们把教材进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学生比较熟悉、本年对福鼎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一桑美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接着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6、开展考试评价和学分认定方案的研究
根据实验的进程,学生的每个学习模块的学分是由学校负责认定的,结合学分认定,积极开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是新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我们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我们学习了省教育厅下发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学生学分管理暂行规定》,按《福鼎一中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学生学分管理方案》(试行)的学分认定方案包括下面的内容:模块成绩由三部分组成:(1)学习课时。学生参加课程学习时间必须达到规定的90%方为合格。(2)学习过程反映。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等。(3)模块考试成绩。阶段测试按30%、终结测试按70%计入模块考试成绩,模块考试成绩达到60分(包括)为合格。以上三方面均为合格,才能给予相应模块学分。
认定学分的模块考核,主要采用纸笔测验的方法,但根据不同模块的具体内容,倡导运用非纸笔测验的一些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例如实验考查、提交活动的作业、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学生的这一类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应该按一定的比例反映在学分中,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三、我们的团惑
困惑之一:对课标,不同教材版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应如何把握知识点的取舍和确定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与高考的关系如何?
困惑之二: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应如何掌握“度”。现在的教材有许多删减,若不补充~些知识,三年后,学生能否达到应有的标准;若按旧教材要求作一定程度拓展深挖,是否会拔高了教学要求,反而“欲速不达”?
困惑之三:教辅材料的选用十分困难:现在,学校为我们订的教辅材料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清单选购的。结果发现,还是旧教材的内容,许多题目是超出课标要求的;而若要自己选用好一点的新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则因各种的限制不能订购;同时即使现在较好的新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许多题目的能力要求也是很高的,不太适合我们这一类学校学生,需要精选。因为编写的人在都没有教过或者没有很好的研读教材与课标。
困惑之四: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以及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或普通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困惑之五: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许多学校采用按学期安排课程的模式,每周2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而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必修模块1知识难度大且内容繁多,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思考活动时间,空间较少,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存在困难。
困惑之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差距较大,同时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出现较大“真空”,教师课堂得补充一定的基础知识。
困惑之五:学生学习条件简单,加上各科的学习压力,对问题探究的作业难以完成,如需要上网查找资料的内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困惑之七: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现象。
困惑之八: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我校的班额较大,大多在56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困惑之九:“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还难以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积极探讨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困惑之十: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时常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地理教育理论对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地理教育理论与基础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联系与合作。
四、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1.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地理1”,在学时上要求用36课时完成。其依据是: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初一地理的知识。但实际上,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严重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既不参加统考(即使参加也较易蒙混过关),更不属中考科目,家长和学生基本不重视。这种情况对于课改和非课改区均存在,而尤其对于非课改区,由于师资缺乏和办学条件较差,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加之初三地理学习又中断了一整年,因此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多数学生只有在地理考前才多少花点时间背一背地理,初中地理学习方法就是背背就能考好。试题的考核目标是以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为主。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既属会考科目,还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很大,与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又十分密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与初中知识相联系的地方,往往经常“卡壳”,特别是咱们学生在地球基础知识(像基本的经纬线、经纬度划分等)、地图知识、区域地理方面的常识匮乏,更是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学习。所以必须帮学生补充这些知识,但会占用大量的课时,以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地理l”的教学,同时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这情况,当然虽要地理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解决,但新课程的设置,能否充分考虑:通过增加课时解决;或调整初中的课程设置,在初三开设地理课程,授课内容以与高中教学密切联系的知识为主,使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得更好。
2.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一种要求和期望。我们在提倡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同时,教师自身就应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拨动学习的心弦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3.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4.教学方法创新与继承相结合
新课改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改变传统的传递一一接受式教学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发现式、探究式的过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学中重要的是坚持这样的理念,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施行新的教学方式,但要避免流于形式以及忽视和抛弃传统教学方式走极端,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
通过新课改实践,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如“宇宙中的地球”、“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或在教室内完成的,那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这种课型主要就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耳等,如教材P32的探索“热力环流实验”等内容就可以把它单独设计成一节实验课。还有教材中的“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案例研究的内容,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一节地理网络教学课,让学生去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料查找、研究等(当然教师要进行调控)。此外,结合其它课型的学习内容,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如在学完第一章“行星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宇宙、太阳系、地球等的了解,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观看VCD《宇宙与人》(或其它与宇宙探索相关的内容)。
5.教学由课堂向课前、课外延伸
新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式地学,加之我们班生数多,要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照顾每个学生是几乎不可能的,另外我们每周只有两节课,两节课间时间相隔长,知识学过容易淡忘。为此我们针对必修二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特点确定以新教法为教学主基调并在学生中推行“课前小组自学讨论式"学习作为辅助将教学从课堂中延伸到课前,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按座位位置每四个或三个做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长轮流当,老师每节课布置好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讨论新课,梳理知识脉络、讨论教材相关问题形成小组结论、初步完成相应练习,这样课堂上教师即可组织让学生整理知识、发表见解。经过两周的尝试,我们认为这样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学和课堂师生互动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数多的问题。
6.严格常规管理,保证教学成效:
新课程周课时少,采用新教学方式课堂热闹生动,但学生对知识掌握可能会淡化弱化,从应试角度教学成效可能会降低,从必修一教学来看学生普通感觉到课堂是有意思了,但练习不好做,考试不好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除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上述的调整外,还必须严格抓好作业布置、讲评、交缴及订正,知识的复习和检测等常规工作,从而保证教学不落空,学生知识掌握牢固扎实,训练有素。
7.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及学校资源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要求师生的收集参考丰富的资料,第一轮课改教师手头资料缺乏,靠自己从零开始积累,每备一节课每制作一个课件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人不仅时间有限、知识技能和思维都是有限的,所以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兵作战为教师间紧密合作、资源共享、群策群力的团队作战的工作方式,从而高效地丰富教学资源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我市的教研氛围比较薄弱,今后应由市进修学院或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牵头多开展高中新课程教学的研讨,各校间互相沟通,组织对高中新课程的观摩或课件交流。
8.教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
作为地理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后记有许多好处。写好教学法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但面对的学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找到一个既符合教材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写好地理后记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因此,教师的教学后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坚持“记”上,而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撰写有关的教学教研论文,为地理教学服务。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❽ 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1]。地理是高级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它以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地理教师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进行好新课改的实践,扎扎实实地搞好新课改工作。
地理新课改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地理课堂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地理教学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创设情境”式教学模式
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既包括老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创设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运用试验和演示
通过演示一些小实验,来创设一个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思考。例如讲到海陆热力差异知识时,可以在夏日的中午准备一盆水和一盆土,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验温度的不同,然后讨论海陆热力差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想象
在讲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以提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来进行分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阴天为什么呈灰白色,日出日落时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些都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造成的。提问为什么在交通信号中以红灯作为停车信号,引导学生与所学的知识联系并解释其中的道理,利用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利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
媒体展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直观刺激能力,再加上展示手段的多样性与高效性,很容易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思考氛围,如演示火山爆发、泥石流、地形地貌等,可以直接的引发学生的学习趣。
(四)结合时事
实际在地理课堂上引入时事性的内容,不是地理学科所特有的,许多学科的老师们也都有这万面的实践。可以就热门的时事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与实际问题结合,灵活运用并掌握地理知识。
二 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高中各科目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每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培养学科思维,地理教学也不利外,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行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注意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
(一)“地图式”阅读法——培养区域思维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地理课本上有很多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自学地理知识的时候,还应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这样长期坚持,在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形成区域性思维方式。例如在讲《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与图两相对比,这样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标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以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培养综合思维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例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通过整理,将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的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关的各类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思维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基于此点的重要性,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有关地理问题,提出探究的方案,与他人展开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文素养[3]。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又可以与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顺应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模式。
三 建立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老师—学生”、“学生—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地理课堂上无论是探究还是讨论,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比如说,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可能会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充分地交流,以比较各自的观点,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有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4],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的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二)合理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技术推动地理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并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地理新课程强调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对于地理教学而言,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能较好地解决地理教学的难题,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实体化[5]。比如在讲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时,我们可以将它动画化,方便学生理解。例如讲解“四季更替”时,可以将地球自转、公转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模拟演示,不断分解其运动过程,直观立体地展示阳光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等运动过程,然后出示字幕,供学生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同时要控制信息提供量、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选择是否需要运用以及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怎样在45分钟的地理课堂中有效的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可盲目追求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结合,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三)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学内容和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地理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地理新课程改革。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改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每个地理教师都应在教学与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跟上地理新课改的步伐,不断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❾ 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师教学培训 由哪个机构培训
不需要的。报名培训机构只是帮助更好的通过考试,但不一样百分之百的通过考试。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时间从2015年考试正式实施。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在校专科大二、大三,本科大三、大四才能报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考,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国家统考地区的笔试科目与地方自主考试不同。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国家统一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五个层级,其中幼儿园、小学、中职这三个学段考两门(科目一:《综合素质》;科目二:《教育(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三个学段不涉及专业知识的考察;初中、高中要多考一门专业知识。根据规定,只有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单科成绩是保留两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