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自转说课稿
㈠ 有高中地理任意一课点式说课稿的案例吗请看清楚,要点式说课稿,
去“精品教师”上边看,
(网络搜下“精品教师”四字,第一个就是)
很多地理说课,也有全册
如果改版了--看右边--他的文档(4444) -- 查看全部
中意就抄下来
㈡ 急求高中地理的说课稿或教案,希望全一点,请求帮助,万分感谢。[email protected]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注意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区别;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理解回归年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自转轴的简称,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自西到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见教材15页图1.18)
问题:下列地球自转表示方法正确的有:
A B C D E F
答:以上地球自转表示方法正确的有:B、C、D、F。
4、自转周期:即地球自转360o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日;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
5、自转速度:(教材14页图1.16)
角速度——大约为15o/时(除南北极点外,地表任何地点都一样)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o约为赤道的一半。
南北极点线速度、角速度都为零。
问题:“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什么地方线速度?
答案:赤道,赤道线速度1670km/h乘以24 小时。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的公转: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公转轨道:地球公转的路线。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也就产生了近日点、远日点(分别是1月初和7月初)。
3、公转方向:自西向东,一般用逆时针表示。
(如上图通常以从北极上空向下看为标准)
4、公转速度:平均角速度大约10/d,平均线速度大约30km /s
无论角速度、线速度,每年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而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教材16页表1. 2)
5、公转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比回归年长)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了解几个基本概念(教材17页图1.22)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即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026/。这样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66034/。(注意运用数学上的二面角、直线与平面交角)
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位于正头顶)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由于地球的运动是自转与公转的叠加,二者关系可用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关系表示。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指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23026/S~23026/N)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如下图一)
2) 其原因是:①黄赤交角(23026/)的存在。 ②地轴空间指向不变(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半球) 春分 3月20或21 夏至 6月21或22
秋分 9月23或24 冬至 12月21或22
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比恒星年要短。
小结: 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课后练习:
1、下面图二中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位置和方向,说出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的五个位置时,北半球是什么节气?
2、在图一、图二中,找出近日点、远日点的大概位置?说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往北移的时间,以及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的时间。
课堂测试题
1、下列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同
B.地球上任何地点每24小时昼夜都要更替一次
C.受惯性离心力的影响,地球成为两极稍鼓的旋转椭球体
D.因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自西向东流的河段,南岸受河水冲刷作用较强。
2
上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后实际的运动方向,图中所示四种情况,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3——5题:
3.此时,赤道上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 )
A.450W,1350W B.1350E,450W C.600E,1200W D.00,1800
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 )
A.900W向东至1800 B.00向东至1800
C.900W向东至900E D.00向东至900E
5.此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 )
A.北京 B.武汉 C.广州 D.悉尼
6.当我国最东端(东经135度)的地方时是11点时,最西端(东经73度)的地方时是( )
A.6点52分 B.15点08分 C.7点08分 D.14点52分
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7~8题:
7.此日在 (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8.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此时北京时间是 ( )
A.15时20分 B.15时40分 C.14时30分 D.14时20分
9、上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完成下列要求:
(1) 在图中划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大致位置。
(2) 图中a、b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4) 某物体自b运动到a,其运动方向如何偏转?
参考答案:
1D 2B 3 D 4A 5D 6 A 7C 8A
9【答案(1)略 (2)(14时) (3)(0° 120°)
(4)(先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然后向右偏)
㈢ 中图版地理初二上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稿怎么写
转眼间初中新的课程又将开始了,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将中图版地理初二上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稿怎么写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教学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读图说出四季的划分的依据和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
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动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
通过观察动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
为了巩固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结合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1)一年之中,南阳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2)一年之中, 南阳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 什么季节较长 什么季节较短。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到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温度带,这些温度带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上交一篇作文。
㈣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
你要说出你对于内容的认识、理解、学生基础如何、如何教、课堂如何推进、学生教师互动、总结、练习或者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