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小论文结构图
㈠ 高中地理环境小论文800字左右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 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原创哈~~~~· 24 回答者: 节约水资源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约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约1.8%);地下水占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约0.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 000 立方公里(约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 000立方公里(约0.001%),也就是说,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
环境保护 沙化: 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㈡ 急求一篇高中科学关于地理的小论文,急
研究动机:滑坡、泥石流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对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危及人类生命和回财产安全。 研究目的答:为人们应对滑坡、泥石流灾害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①分析灾害形成的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②了解灾害发生特点;③判断灾害发生的多发地区;④对灾害实行动态监测;⑤对灾害进行调查和评价;⑥对研究所得经验和结论进行总结。 研究内容:分析灾害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灾害程度和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研究结论:滑坡、泥石流灾害危害大,影响范围广,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研究心得:我们应当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和科学研究,力争早做准备,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谢谢。
㈢ 高中地理小论文 100字
学科制分支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㈣ 高中地理的小论文—— 关于绿洲边缘治沙方案
(一)防沙治沙思路
应利用绿洲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特点,如利用本区的引洪灌溉条件,进行封育、保护和营造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阻沙与防风结合,层层设防,保护沙漠绿洲。在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同时,选择适生的经济树种与果树营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带。
(二)主要技术措施
1.营建引洪封育、保护区。在风沙前沿、戈壁荒漠和三滩(碱滩、河滩、沙滩)荒地上引洪封育,封禁保护、恢复发展以胡杨、红柳为主的天然荒漠植被,巩固和扩大绿洲。形成保护绿洲农田的第一道防护屏障,以遏制流沙南移。
2.营建大型环绿洲防风固沙体系。在绿洲边缘与沙漠衔接部营造乔灌草、带片网、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规划基干林带600km(已完成50—100m宽的基干林带300km)。同时,在基干林带的外围建设10—15km宽的荒漠植被保护带。形成内有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外有草灌保护带的第二道绿色防线。
3.营建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在绿洲内部的1000多块条田上(一块条田为150—250亩),营造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林网。
4.在原有的防护林基础上进行更新时,栽植1—2行的经济树种,如核桃、杏、巴旦杏、红枣等,可增加林带的经济效益。或利用已实现农田林网化绿洲的田间机耕道,营建葡萄长廊
或者是这个
(一)防沙治沙思路
在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干旱地区,根据风沙流运动规律,采用窄带多带式林带防止流沙危害,可减少灌溉用水,减少造林投资。防沙林带的特点是防沙面宽,特别是在沙源丰富、又不可能大面积控制沙源的情况下,营造防沙林带便成为防止沙害的一种重要措施。风沙流是一种夹沙的运动气流,95%以上的沙粒跳跃、脱离地面的高度不超过30cm。气流在前进途中碰到障碍物后,气流中携带的沙粒便会沉降、堆积;气流越过障碍物后,只要风速始终在起沙风速(5m/s)以下,便不会产生风蚀,形成新的风沙流。因此,营造的防沙林带,只要能将风速控制在起沙风速以下,便可有效控制流沙危害。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绿洲外围前沿地带封沙育草。在地表疏松、风蚀与风积现象严重的绿洲前沿建立封沙育草带,带宽300—500m。
2.绿洲边缘防风阻沙林带。林带沿绿洲边缘等高线延伸,造林前先开渠,渠间距4.5m,渠宽1.5m,利于灌溉造林时节约用水,避免盐碱危害。迎风第一道渠旁栽植乔灌树种,形成相对紧密结构的林带,构成绿洲边缘的防风阻沙林带。
3.建设绿洲内农田防护林网。根据农田面积的大小,建设窄带多带式防沙林带,构成农田防护林网。林带的断面结构:由数条宽度较窄(2行树木),各带间又有一定带间距的林带所构成。林带结构与树种选择:采用紧密结构林带,可将流沙阻截在林带的迎风面。树种可选柽柳、沙拐枣、柠条、花棒等抗逆性强的沙生灌木,或沙枣等枝叶稠密、枝条下垂的小乔木。造林方式:沟植沟溉或滴灌造林。
㈤ 高中地理小论文4000字(关于家乡南陵的地形地貌、河流污染、大气变化、
人与自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㈥ 高中地理小论文
浅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1水土流失恶化水环境减少可持续
利用的水资源
1. 1涵养水源功能变差
在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中,通过蒸发作用与植物
的蒸腾作用使水分转化为气态水而进入大气,风推
动大气中的水蒸气移动和分布,并以降水形式回落
到海洋和大陆。大陆上的水可能暂时贮存于土壤、
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
或以液态经过河流和地下水最后返回海洋。在水资
源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中人类得以生存,降水与蒸
发的差量便是农业生产和人类日常生活用水的
源。
水土流失以水循环过程中陆地液态水与海洋
的位能差为动力干扰水分循环的自然机制,造成
利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表水、土壤水和部分地下
水都是以土壤为载体附着在土壤上,水土是不可分
的,土地资源的良好状况是水资源存在的保证。土
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是土壤贮水能力的上限,田间持水量的大小取决于
土壤的质地与结构。水土流失使得土层变薄、土壤
结构发生改变、土壤持水量降低,同时又为新的加速
状态的水土流失创造了更为适宜的条件,引发新的
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水土流失导致水土
流失的发源地区域涵养水源的功能变差,使得降雨
作用下区域坡面径流增加,加剧旱涝灾害,容易诱发
洪涝灾害。
1. 2大量泥沙进入江河湖库
水土流失作为原动力携带大量土壤泥沙进入江
河水系,淤积在下游河床和水库库底,对于下游造成
严重的危害:水系河道淤堵、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大
打折扣,“地上悬河”现象日趋普遍,已经不再为黄
河所专有,严重威胁河流两岸的居民生产、生活安
全;河流泥沙含量过高,综合利用功能降低,水土流
失引起的泥沙下泄,淤积湖库使得水利工程设施的
调洪蓄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甚至失
效,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水土流失引发的面
源污染使得大量的农药、化肥进入水系,导致水质严
重恶化。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水源在山区和水土流失
区,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
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
2水土流失蚕食土地资源
2. 1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急剧减少
水土流失最为直接的危害就是将土地资源的表
层土壤层层剥蚀和冲蚀,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到严
重破坏,土层变薄,使得土地资源的农业或非农业利
用价值降低甚至无法利用,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急剧减少。由于土壤的侵蚀,导致土地沙化、荒漠
化、石漠化的面积增加,农业可利用价值降低。
2. 2耕地数量和质量双重下滑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耕地土壤是地球表面
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在岩石的
风化作用和生物分解等综合作用下经过漫长的演化
过程形成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沟壑密布,地形支离破碎,耕地因此大量减少。同
时,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严重流失,耕地质量下
滑。土壤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等各种营养物质,由
于水土流失,尤其是表土的流失,致使表层土壤变
薄、保水能力减弱、肥力下降,最终导致耕地生产力
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而且导致我国化肥用量逐年升高,土壤肥力却又愈
来愈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
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产生变异,土壤调蓄
水分的功能变差,耕地产出率对于气候的干旱和降
雨强度变得敏感,对于不良气候的抗逆能力减弱,很
容易造成减产。
2. 3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下降
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于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定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和一定生活水平下土地资源
的生产力所能承载的人口限度。土地生产力越高,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就越大,而生产条件是决定
土地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
资源中含养分最丰富、肥力最高的表土层流失,土地
肥力降低,导致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以及潜在生产力
的降低,使得土地的生物产出量降低。当土地生产
条件和消费水平不变时,土地资源能供消费的人口
数量必然降低,即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下降。在
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变动不大时,必然引起土
地超负荷,掠夺式使用土地,使土地肥力进一步下
降,再生资源活力持续减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最
终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3水土流失毁坏和减少生物资源
3. 1生态环境呈现退化
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生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的退化。生态环境破坏甚至丧失使生物栖息地缩
小或荡然无存,这将直接引发生物种的种数和数量
的减少,致使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严重的水土
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适宜野生物种栖息地急
剧减少,野生物种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我国除东北
和西南少部分地区尚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始天然林
外,其他地区已基本不存在。分布在农区的野生物
种的生态空间越来越窄,由普遍性生态环境演变为
残存“岛状”的生态环境,这就给野生物种的繁衍带
来严重困难。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加剧,则会导致物
种濒危或灭绝的趋势加速发展。
3. 2生物群落逆序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又叫生态演替,它是指随着时
间的变化,群落有序发展的过程,即演替也可以说是
在同一地表上的同一地段,依照一定顺序分布各种
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何一类演替都要经过
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及稳定六个阶段。到达
稳定阶段的植被格局是与当地气候等生态因子相适
应的,这是演替的终点,称为演替的顶极。在自然状
态下,群落有一系列的顺行发展过程,如群落的生物
多样性、生物生产力、群落的高度、土壤的肥力等增
加,并且群落的结构趋向于复杂化,最后形成一种稳
定的群落。但是,水土流失作为外界环境中一种重
要的干扰,可导致群落逆向演替,即生物群落的退
化。逆向演替的结果造成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减少、
群落结构简单化、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等退化过程。例如,水土流失引发的草地退化、
沙化的过程。
3. 3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系指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
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水土流失在由环境
污染引致生物多样性剧减过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
的。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化肥
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水土流
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裹挟大量化
肥、农药以及生活垃圾进入江河湖库,使得地下水遭
受严重污染,江河、湖泊和海岸生态系统富营养化,
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区系因而发生变化。生物多样
性锐减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特
别是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断裂和简化,将导致
生物圈内食物链的破碎,引起人类生存基础的坍塌,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资料显示,由于草场
退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平衡被破坏,我国蝗灾呈现
暴发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危害时间长的特征。
4水土流失恶化区域气候
4. 1温室效应增强
生态系统通过固定大气中CO2而减缓地球的
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降低,使得生态系统固持大气中的CO2量减少,
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生态系统对区域性的气候具有
直接的调节作用,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从地下吸收
水分,再通过叶片蒸腾,将水分返回大气,大面积的
森林蒸腾可以导致成云致雨,从而减少了该区域水
分的无效损耗,而且还可降低气温。随着生态系统
的退化,区域水分循环也会发生改变,对区域气温的
调节作用变差。
4. 2环境自净功能衰退,空气质量变差
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作用包括植物对大气
污染的净化作用和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污染的净化
作用。植物净化大气主要是通过叶片的作用实现
的。绿色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是吸收CO2,放出O2,维持大气环境化学组成的平
衡;二是在植物抗生范围内能通过吸收而减少空气
(上接第10页)
中的硫化物、氮化物、卤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植
物特别是树木对烟灰及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
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泊较浅的部分、近海的
潮间带和水田,湿地在养分循环、抗干扰和调节、废
物处理上,对于水生植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3风沙灾害天气增多
水土流失导致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减少,生态
系统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北方草地退化面积达
90%以上,全国草地正以每年65~70万hm2的速度
减少,使得风沙灾害增加。据科学推算,在草地上刮
走18 cm厚的表土,约需2000多年的时间;在玉米
耕作地上刮走同样数量的表土需49年;而在裸露地
上则只需18年时间。植被退化为沙尘暴的发生创
造了丰富的沙尘源。2002年3月18日~22日发生
的特大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140万km2,新疆东部、
内蒙古大部、甘肃西北部和中部、陕西北部、宁夏、河
北北部、京津地区和东北南部都出现了强沙尘暴天
气;长江以北几乎所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沙
尘天气的影响,上海天气能见度下降70%。
㈦ 高中地理小论文范文
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㈧ 高中关于地理小论文怎没写 有哪些素材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
份责任。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
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
※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 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
※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
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
珍爱生灵,万物共存。
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