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Ⅰ 什么叫做非地带性因素(高中地理)
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的因素,叫做非地带性因素
Ⅱ 地理 地方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有啥不同啊
一楼说的1有待修正。地带性规律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版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权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高中阶段把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都看做地带性规律。
Ⅲ 高中地理,地理上存在哪些非地带性气候
一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1、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2、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有 增温增湿作用。
3、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 中美洲的东北部 几内亚湾沿岸几内亚湾沿岸几内亚湾沿岸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纬度位置偏高纬度位置偏高纬度位置偏高 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二 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 圭亚那高原 地势较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改变了大气环流状况),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三 热带沙漠气候 非洲西南部沿岸 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 秘鲁沿岸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索马里沿岸 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塔尔沙漠 西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 降水少 人为原因:古代对植被的破坏。
四.亚热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不显著 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地区那样明显。 气团和锋:北美大陆上南北属性不同的气团交绥,气旋活动频繁,季风环流遭到抑制而减弱。 地中海澳大利亚东南部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
五温带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洋流和海陆轮廓因素:由于欧洲西部的海陆轮廓更有利于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深入。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比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 地形因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 温带季风气候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作用(迎风坡) 温带大陆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 尽管这里东西距海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该地处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山脉东侧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
Ⅳ 高中地理~什么时候是非地带性现象
简单说就是抄跟纬度,经度和海拔高袭度无关的分布,其引起的因素就是非地带性分布。
图中明显跟海拔有关。
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Ⅳ 非地带性与地带性是什么
地带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详见网络“地带性”、“非地带性”.
(一)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称为地带性因素.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二)非地带性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岩石等,它们的分布与太阳辐射能没有联系或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受内力因素、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其分布不成带状.所以海陆分布、地形和岩石等,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是非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者是有联系的.例如,地形隆起对地带性因素有一定干扰作用,海南岛自然地理景观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地域差异而引起的,而水分的地域差别就是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隆起影响.岩石属于非地带性因素,但岩石风化过程以及形成的松散风化壳的分布,又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由此看来,自然环境受带性和非地带因素影响.自然环境特征是由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三)非地带性现象
自然现象并不都是由地带性规律支配,并非所有自然现象都呈带状分布.例如,湖泊、沼泽等的分布就不是带状的,它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凡是有局部洼地,即可积水成湖;局部洼地、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就可以形成沼泽和沼泽土.平原地区有湖沼,山地区域也有湖沼分布;低纬度地区有湖沼,高纬度地区也有湖沼.所以湖泊、沼泽和沼泽土等的分布,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当然,湖泊、沼泽的形成与气候因素也有一定关系,例如气温低、蒸发量小,更加有利于沼泽的产生.
Ⅵ 高考地理有哪些典型的非地带性的地方,
(1)热带雨林抄带变为热带草原带袭 分布:0°附近的东非高原
(2)热带草原带变为热带雨林带 分布:主要包括北美洲中美地峡东部沿海、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南美洲巴西东南部沿海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分布: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以东
(4)温带大陆性气候变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西欧西部
Ⅶ 地理中什么是非地带性规律
通俗说,某个地方复不该出现制的地理现象,气候,土壤等,却出现了,就是非地带性。这类现象也有规律的。
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Ⅷ 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有什么区别
地带性分异规律指受水热等地带性因素影响,自然带呈带状的分布规律,如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指的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如陆地形状;地形;洋流、地质作用等)影响形成的分布规律.如绿洲;如紫色盆地等。
1、地域分异规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 ,它们控制和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大尺度分异 。
1)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俄国著名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于 19 世纪末发现并揭示出来的 ,其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2)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 、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范畴。
拓展资料: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19世纪德国A.von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19世纪末, 俄国В.В.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学观点进行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随着对陆地表面的分异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自然地带是不连续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还出现垂直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除了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