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2014年安徽高考地理考纲

2014年安徽高考地理考纲

发布时间: 2021-03-06 10:49:27

㈠ 安徽高考文综大纲

文综
政治——必考内容与“生活”有关
解读人:陕西师大附中特级教师李鸿
【命题趋势】
命题遵循新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规定的范围,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选修内容暂时没有列入。试题只涉及本学科教学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分值为100分。
【复习要点】
《经济生活》部分要关注的重点知识有:供给与需求、影响价格的因素、消费、发展生产的意义、劳动与就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利息利率与本金、效率与公平、财政的作用、税收、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政治生活》部分要关注的重点知识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政府的职能和职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与宗教、处理国际关系的因素、世界多极化发展、我国外交政策。《文化生活》部分要关注的重点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问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生活与哲学》部分要关注的重点知识有:哲学与时代精神、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备考建议】
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
第一,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点的把握不加深、不增难,在理解和弄懂上下工夫。
第二,要关注社会生活问题,将热点问题生活化。这是新课标新教材的新要求,也是新高考与老高考的最大不同。四个必修必考内容全是与“生活”有关的知识,讲的都是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因此,考生在复习中要善于将考点与生活现象紧密联系起来,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现象。
第三,考试说明在“题型示例”中提供了8道“示例题”,它体现了今年命题的方向和思路,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考试信息,是最准确、最权威的资料。考生们要认真“解剖”、分析这些题目,从中领会和理解新高考的命题方式、审题思路和答案要点。
历史——命题题材跨越教科书和考纲
解读人:陕西省西安中学高级教师徐赐成
【命题趋势】
鉴于今年陕西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根据试题命制的一般规律,今年高考试题的难度与往年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在局部难度上可能会有调整。比如为了实现“稳中求变”的命题要求,II卷难度可能会与往年持平或降低,I卷的难度则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也是由试卷本身结构决定的,而这种提高又主要会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和新史观”来实现。
另外,由于陕西目前采用了三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命题自然不能依据教科书,而是依据《考试大纲》。具体的知识点不会从教科书出发,或者仅仅有一部分是从教科书出发。命题的题材一定会跨越教科书和考纲。试题的呈现方式也将有变化,如选择题,将不会再针对某一题干出三至五道的一组选择题,而是将相关知识综合到一起,出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由此可见,选择题难度增大。
【复习要点】
结合考纲要求,在后期复习中选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视角很重要。比如,对政治史的复习,要把握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不同政体中政府机构的职能作用、相互关系和运作方式,政治事件与政治制度沿革间的关系等;对中外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复习,则应侧重揭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性、近代中外战争和中国的屈辱外交、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中外关系;在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内容方面,要着眼于专题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不同经济现象间的关系(如 2007年广东卷第30题)、经济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等;在思想史方面应注重思想史发展进程和线索、特定时期思想特征及其意义、不同思想内容的联系和比较; 在科技史部分要关注的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问题、中外交往与学习西方科技的关系问题、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问题;对文学艺术部分要把握文艺现象的风格及其特点、文艺现象的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原因、文艺形式的史料功能和社会功能。
选考内容建议采取两手对策,一是把与必考内容联系密切的部分与必考内容整合复习,二是择其要者重点突破。
【备考建议】
第一,通史历史线索要了然于心。课改后“模块+专题”的知识呈现方式,使得所有考生的通史线索熟悉相对不强,在一轮复习强化了通史线索的基础上,后期复习中要保持和提升,不能放松。要把简要的通史线索置于身边随时翻阅。
第二,专题发展线索要心知肚明。对于重要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特征、理解与认识要熟练掌握,并且要随时关注相关的最新试题和材料。
第三,史料阅读能力要快速提升。阅读能力是文科基本能力;对历史学科而言,史料阅读能力是重要能力;从文综历史试题和历年考试情况看,史料阅读能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徐赐成认为以上三点是所有文科考生要重视的。
地理——无图不成题
解读人:西安高新一中高级教师袁霞
【命题趋势】
试题命制只涉及单学科的考查,不再涉及跨学科综合,并增加了部分选修模块内容的考查。命题仍会以能力立意为主导,以新情景材料为素材,以区域地理为切入点,对地理基本原理、规律、技能、方法、情感价值观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考查。
【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图;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值线。
人文地理: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交通;区域经济与资源开发。
区域地理: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分布、特点、成因;重要的交通要道;区域定位;区域环境问题;区域发展;产业转移与资源调配。
选修地理:旅游;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备考建议】
提取信息和语言表述能力方面的考查是历年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袁霞建议后期复习中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真题、模拟题进行一定的限时训练,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读图判断能力、文字概括能力、推理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各种图表、图像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它们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考前要认真过好地图关,强化地图空间定位训练,逐步练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
高考更加贴近生活、追求真实。复习中要结合新闻热点,以问题为出发点联系考点,理论联系实际,完善知识培养思维。例如:“云南干旱”、“海地和智利地震”等事例,可以链接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结合“哥本哈根会议”联系全球气候变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等知识综合复习。本报记者杨文花曹运静

㈡ 安徽高考地理

其实来三个都挺重要,不自过就高考的题型和所占分值来讲,人文地理分值占的最多(这些分必须要多拿,是基础分),自然地理分值不多但却是拉分的地方(一般是选择题的几个,能拿下就拿下,不要太在意),区域地理是结合着人文自然的来考,不会单个考的(平时多做些题目,总结总结,归纳分类)

㈢ 安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考纲

前者是考试大纲,针复对老教材的制
后者是新课程标准,针对新教材的
楼主所在的陕西2010第一次新课改高考,所以考试说明要根据后者(新课程标准)编写。
里面的知识点基本相同,不过新课程删去了难、繁的知识点,新增加了一些,并调整了知识难度上的要求

㈣ 高考地理复习大纲

全国新课标——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考点(未包括选考部分)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考内容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考内容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必考内容 第四部分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㈤ 2010年安徽省文科高考考纲(详细),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英语。能告诉历年着重点在哪最好

我这里有2010年和2009年的考纲和考试说明,10年的是我的,09年的是借的,其实回高考每年的关注点都会发答生变化,不必去看原来的书,2011年的考试说明马上就会发下来的,拿到手后,要把上面的例题认真分析一边做一遍,高考提醒基本都和上面的题型差不多,有的只是换个数字呀表格呀什么的,另外看看考试说明上那些是要求掌握的就是要记下来并且要灵活应用的,这些要重点掌握,有些是要求了解的,那些就只要了解就行,要求低一些。做到这些,复习就能有的放矢,特别像政治这样的科目,知识点小而多,但是千万不能忽视小知识点,历史和英语都一样,高考不追求考察免得广泛但是追求考察的详细度和深度,去年高考我就在这方面吃亏了,数学的一些法则要会证明,有时候高考就考证明,会的话就等于白送分,就是没考到,会证明也是有益无害的。就说这么多吧,预祝你今年高考会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㈥ 2014年高考文综地理考点归纳全国1卷

全国卷1不注重知识点考查,注重考查核心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

2014高考全国内卷1文综的难容度分析:
1、总体难度稍微偏大。
2、2014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在紧扣教材、考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变得更为开放灵活,在彰显各学科特色的同时,还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更加贴近学生心理和社会生活。
3、选材不仅充分聚焦了两会的时政内容,而且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国计民生问题。如地理反映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布局等问题;政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了反腐倡廉、发展经济、教育改革等社会热点;历史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地追求“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4、三个人文学科紧密结合,共同展现了当今世界多元竞争、绚丽多彩的时代风貌。

㈦ 2010安徽高考地理

1、世界上的不同气候类型,主要会考的是:
热带沙漠:(常年高温干旱受到内陆信风和副热带高压的交替控制);

热带雨林:(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

亚热带季风;受到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夏季吹来自海上的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吹来自内陆的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终年受到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而且处于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带来丰富降水;

温带大陆;远离海洋,水汽无法到达,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较大;

考得最多的是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概括的说就是冬季温暖湿润(西风带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副热带高压影响)。(这一定要背出来的!!)

热带稀树草原(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多雨)和内陆信风(少雨)交替控制);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是受到旱季的东北信风和雨季的西南信风交替控制。

我帮你总结一下:由于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抬,冬季南移,导致部分地区一年中会受到不同的气压带或风带影响,这类地区气候很容易考到。至于这些气候的分布,请你自己翻阅一下地图册,这样才会记得牢些。

2、中国主要分为季风区(东部南部)和非季风区(西部北部)。季风区冬季受蒙古高压吹来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到海上的夏威夷高压吹来的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而非季风区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较大。

3秦岭淮河是划分我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在其南北气温降水有较大不同,“橘于淮南为橘,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4安徽的自然灾害一般出现在梅雨季节,以暴雨形式为主,常伴有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次生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城市渍涝灾害等。这是由于梅雨季节在江淮地区上空存在准静止锋,再加上大量水气供应,产生大量降水。

5人口多,计划生育,但现在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可适当放宽政策,有计划的多生育一个;
水资源较丰富,山较多,可加强发展梯田。
环境污染严重,要保护环境,加强经济发展

㈧ 2010安徽高考历史考纲

2010年安徽高考考试大纲及说明(地理)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㈨ 2014安徽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选择题后三题的详细解答,不要复制粘贴,能搜到的我都看过了。

这个?
31. 受大气环抄流和地形分布(图10a)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32.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