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中地理农业问题

高中地理农业问题

发布时间: 2021-03-06 07:48:21

A. 高中地理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把握三点吧:
一是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别【因地制宜】
二是要考虑市场环境的差别【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三是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转型升级/产业化】

B. 高中地理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全面,急等.主要是要思路,从哪几个方面答,不要具体一长串的.

把握三点吧:
一是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别【因地制宜】
二是要考虑市场环境的差别【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三是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转型升级/产业化】

C. 高中地理农业方面的几个知识

东北黑土,华北黄土,江南红壤,四川紫色土和浙江水稻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红壤系列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
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1.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
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
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1.9~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目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 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暗棕壤
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 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特征,常出现漂白层,强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属于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可认为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目前,不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为中国主要森林业生产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黄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多数已垦为农地和果园。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

D. 高一地理问题,关于建设生态农业……

(1)调整产业结构
他们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全村首先按照生态学能量流动原理,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充分利用秸秆,重点发展了饲养业,先后建立起奶牛场,肉鸡场,蛋鸡场,鸭场,瘦肉型猪场和养鱼场.与此同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的饲料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农机修配厂也相应建立起来.通过几年的调整和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种养加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平衡,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开展综合利用
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留民营村以农业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皮作为饲料,送至饲料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生活燃料.沼气渣和水,一部分送至鱼塘,一部分送至农田,一部分沼气渣加工后又是好饲料.鱼塘的塘泥又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豆制品厂的下脚料用于喂奶牛和猪.鸡粪既用作肥料,发酵除臭后又是猪的好饲料.通过这样的综合利用,不仅促进了系统内粮食,牲畜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有利于农民健康,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留民营村注意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形成了一个不同时空分布,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地下沼气池,地面太阳灶和太阳能采暖房,空中太阳能热水器,再加上节柴灶,使留民营村的生活用能基本得到了解决,这不仅节省了煤炭和薪柴资源,还净化了环境.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留民营村已经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蔬菜已全部实行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农民生活水平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

E. 高中地理有关农业的知识点有哪些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 加强南南合作;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 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⒁ 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美国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开阔; ③ 耕地面积广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
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⒂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5)高中地理农业问题扩展阅读

全书概括

《高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该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习地理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

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F. 高中地理问题——立体农业是什么

立体农业的内涵
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目前我国有关立体农业的定义大体有以下3种表述:
狭义的立体农业
仅指立体种植而言,是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中义的立体农业
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广义的立体农业
着眼于整个大农业系统,它包括农业的广度,即生物功能维;农业的深度,即资源开发功能维;农业的高度,即经济增值维。它不是通常直观的立体农业,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与当前“循环经济”的概念相似。
上述3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体农业进行理论尝试,都是对传统平面农业单作的扬弃。第一种概念的边界只限于立体多层种植,是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在现代农业技术下的延伸和发展,由于概念边界过窄,局限于种植业内部的山、水、田、滩、路的多维利用,忽略了兴起中的林牧(渔)、农牧(渔)复合种、养,以及庭院种、养加工,容易使立体农业同间作、套作混淆起来;第二种概念能够反映出当代中国立体农业的本质特征,它既有区域内垂直梯度的立体种养循环布局,又有单位面积(水体)立面空间的种养(加工)合理配置;第三种概念边界过宽,包容农、工、商综合发展,边界的无限延长无疑否定了立体农业本身的特点,造成与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之间的概念重叠和模糊,失去了立体农业存在价值。
经过以上分析,可把立体农业的概念总结如下: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立体农业的模式和特点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立体农业的模式
构成立体农业模式的基本单元是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的特点和作用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G. 高中地理 农业分布应该怎么答 从哪方面答

自然和社会经济

H.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优势与问题

黄土高原光温资源丰富,加上每年400~600mm天然降水和极其深厚、适宜种植的壤质黄土,给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创造了非黄土区一般所不具备的条件和优势。据对光、热、水资源的估计,加上现代良种优化栽培技术,其生产潜力应在每亩300~400kg以上。因此,诸多学者认为,黄土高原是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目前农业人均耕地4.5亩,有的地方高达10亩以上。故从数量上看,有一定的优势。
制约黄土高原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有:
(1)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较大、降雨集中和植被覆盖率低所致。诸多专著中的数据足以佐证,本文不再赘述。
(2)土壤干旱、缺肥。干旱主要是由于天然降水利用不科学所致,本来每年400~600mm的降水基本可以满足农作物耗水需求,问题是地表径流大约占了其中的5%~10%,地面无效蒸发大约占40%~50%。因此,从整个黄土高原地域来看,粮食产量至今仍受制于“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不旱不增产”的规律。如果目前低下的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大的改观,“靠天吃饭”的状况永远不会改变,粮食增产也就无从谈起。至于缺肥,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本区平地少坡地多,川台、塬(涧)地合计占总数的25%,其余75%皆为跑土、跑水、跑肥的坡耕地,其中8%~20%为坡度大于25%以上的陡坡耕地。人为因素主要是,养分总量投入少及肥料营养元素配比不合理,造成粮肥比(投入单位纯量养分所生产的作物产量)低。
(3)农业生产粗放、投资少。由于黄土高原固有的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干旱和其它灾害,要获得与我国其它地区同样的单位产量,其能量投入较高,但目前无法满足应有的投入。

I. 高中地理农业问题

正因为缺水所以才需要灌溉.如果是降水非常充沛的地区,降水已经足以维持作物生长,对灌溉就没有什么特别要版求.但西北地区降权水稀少不足以维持农作物生长,所以需要人工进行灌溉.灌溉农业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区发展正是因此.称之为灌溉农业就是突出灌溉对其的重要性,而且也是它与其他农业生产方式的最显著区别(其他方面却可能没什么区别,比如耕作方式、熟制等.主要是依赖引水灌溉这点比较特殊). 不要把灌溉理解为浪费水(虽然我国普遍存在的大水漫灌确实很浪费),如果灌溉得当同样可以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利用,比如喷灌、滴灌.在干旱区除了引水灌溉之外种植业发展别无他法,因为这里水源稀缺.但是毕竟灌溉会加大干旱区的用水压力,在生态脆弱区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因此灌溉规模应该严格控制,防止过度灌溉(个人认为能维持现有灌区就不错了,没有必要继续开垦扩大灌溉.虽然这可以缓解粮食和耕地压力,但西北地区荒漠化会加剧.干旱区有时更适合发展牧业,不应该作为农业主产区考虑.应该多花点心思在优化开发中东部传统农业区上.).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