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中国地质环境条件具有哪些特殊性

中国地质环境条件具有哪些特殊性

发布时间: 2021-03-01 00:13:49

⑴ 地质环境公害物品的特殊性

公害性作为商品,公害物品具有特有的性质,不但价值形成特殊,使用价值特殊,交换方式特殊,其自然属性也特殊。认识公害物品的特殊性,对于我们采取对策保护地质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公害性

所谓公害性是指公害物品在其存在及作用的区域内一切与之相关的人和物都受其害。按简单推理,公害物品使很多人受害,大家会共同起来反对公害物品的生产者,使公害物品生产者受到很大压力,从而压缩公害物品的产出量。然而事实却经常不按照这种推理变化。说起来,人人恨公害,可是行动起来,很多人都存有向后退的心理,希望别人行动而自己得益。这种搭便车的经济现象很普遍,在我国就有“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的俗语。人们的这种心理作用,使得分散的公众形不成合力。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公害物品生产者没有更多顾忌。由此,我们看到要使分散公众积极主动抵制公害物品产生,应该另有措施。

二、滞后性

公害物品的滞后性是指有些公害物品在事实上已经发生,但其危害却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表现出来。如在某地排放含砷废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按水循环规律,最后进入地下水源地,直到饮水者中毒才得到危害性的表现。滞后性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在公害物品的公害性被发现之前,它的危害面不断扩大,危害程度不停地加强,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由于这种情况下公害物品在表现出公害性之前有一段时间,一旦被发现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发生。例如,如果早发现水中含砷,湖北郴州市邓家塘乡的受害程度就会大为减轻。再如,在近路的山坡上取土、挖石,当时看不到什么,一旦条件适宜就可能有突如其来的灾害发生。破坏公路,堵塞交通,乃致伤人,滞后性留给人们采取措施的时间。

三、隐蔽性

公害物品的隐蔽性是指有些公害物品已经产生,但并没被人们意识到。特别是污染地下水源的隐蔽性十分突出。隐蔽性使人没有防备,而一旦公害物品表现出危害性,损失就相当严重。这给监测和其他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客观上要求各行业都加强管理,从源头减少公害物品产生的可能性。

有时,隐蔽性和人们的认识、科技水平及决策的综合研究程度有关。例如,垦荒、毁林,自己种下了土地沙化的祸害,当时却没有意识到会有祸害的后果。

隐蔽性常与滞后性相随,但不是所有具有隐蔽性的公害物品都具有滞后性。隐蔽性强调受害者在受到危害之前并不能预知可能受害。比如,挖石取土造成的岩体应力状态改变具有滞后性,但不具有隐蔽性。为了使隐蔽性公害物品尽可能减少,法规应对其有特别的规定。

四、地域广泛性

地域广泛性是公害物品存在的范围大。几乎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公害物品存在。

五、位置确定性

位置确定性是指公害物品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公害物品虽然广泛存在,但其存在及发生危害作用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个特性对于我们采取措施消除其危害有好处,恰如医生确定病理位置,能够对症施药。但公害物品地理位置的确定性不意味着其发生危害的面积、深度不随时间变化。

六、宜少量性

与其他商品不同,由于公害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破坏地质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吞噬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因而其产出量在于最适量时,越少越有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他商品,则希望在产品结构适当的情况下尽量增大产量。

七、难于避免性

难于避免性是指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公害物品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产生。作为理想、愿望,我们当然希望一点儿公害物品也不产生,也不存在,而且变害为利,在避免公害物品产生的同时生产者获利,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多。但是,就整体而言,由于如下原因不可避免性还是存在的。

(1)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消费过程,废弃物排放,资源开发都要产生公害物品;

(2)科学技术是有限的,有些需要的技术人类至今还没有掌握,有些技术也会导致二次污染,有些技术本身需要资源,甚至是较为稀缺的资源;

(3)避免公害物品产生,除了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有些时候,把公害物品避免到一点儿也不产生的程度反而得不偿失。

八、破坏性

一般商品都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恰恰相反,公害物品不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是专门破坏地质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其丧失价值,公害物品的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破坏性。公害物品的公害性和破坏性有所差异,公害性强调这种公害物品作用范围内的受害对象是全体相关者,而破坏性强调这种公害物品的功用性能。

九、危害的扩大性

危害的广大性是指有些公害物品一经被生产出来,如果不采取措施改变它产生危害作用的自然属性,它就会像活了一样不停地破坏地质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吞噬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受害者遭受的损失与时间成正比。

设地质环境资源价值损失的总和为TVL,时间为t,则

TVL=f(t) (1-3-3)

(TVL)′≥0

这是公害物品具有危害的扩大性的特征。对于具有危害扩大性的公害物品,一般来说必须采取措施销毁它。

十、价值的难度量性

地质环境资源价值损失度量的困难性是指公害物品吞噬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数量难以准确确定。客观上地质环境资源损失的价值总有一个具体的数量。可是得到这个数量却是相当困难。困难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环境资源具有价值,但是,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地质环境资源的价格确定却是困难的。

(2)公害物品种类繁多,不易计量。现在已经有一些实物量的计量指标,但还是差得很多,至于转换为价值指标,几乎没有实践。

(3)公害物品破坏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连锁反应的特性,从而价值损失也需要连续累加,而搞清连锁反应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困难的工作。

十一、被容性

被容性是指由于有地质环境容量存在,因而容许一定量的公害物品存在。这一点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地质环境容量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充当地质环境自净能力与公害物品产生之间的缓冲带。当公害物品不均衡产生,集中于其一时空,以致大自然一时来不及净化那么大的量时,地质环境容量先将过量的公害物品容纳起来,不至于造成地质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待后来逐步将其净化,这样就可以不损失地质环境资源。长期过量占用地质环境容量是危险的。

十二、可溶性

可溶性是指小于或等于地质环境自净能力的部分公害物品可以在地质环境自净能力的作用下净化掉。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利用地质环境的自净能力,但是长期而言,地质环境的占用量决不应超出自净能力。这是因为,虽然地质环境容量是可变的,但其变化的幅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很小,相对于经济活动而言,应该认为是不变量。

十三、非目的性

表面上的非目的性是指公害物品在被生产出来之前,不是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目的物,而是在生产主观上的目的物的同时伴随而生的。如果说最初公害物品不是在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目的下生产出来的是正确的认识。那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循环往复,谁都不会不认识伴随经济行为主体的目的物生产出了什么。这时候,如果还说公害物品不是经济行为的主观目的物就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了。

十四、价值的反向性

价值的反向性是指公害物品对于地质环境资源的所有或使用者来说,其价值是负的。如果在市场上,不是以野蛮的、霸道的方式交换,那么公害物品的生产者要向购买者支付等于其因生产公害物品而获得的利润的等价物。相反,购买者要获得与所受损失相等的收益。这与一般商品性质截然不同。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公害物品,在市场经济中它首先是一种商品,反映商品经济的经济关系,然后才是公害物品。

这一特性是公害物品的本质特性,是它的社会经济属性。经济关系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然而,这种经济关系严重地破坏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劲敌。这种经济关系严重阻碍着生产力发展。改革经济运行机制,完善市场规则势在必行。

十五、劳动欠缺性

劳动欠缺性是指公害物品生产者在生产其直接目的的产品时欠缺了避免公害物品产生的劳动,因而才有公害物品产生。欠缺劳动是公害物品的价值秘密,是公害物品大量生产出来的内在动因。这一特性很重要,当有某种持续的力量使公害物品进入市场正常交换时,可能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些产品的供给曲线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资源重新分配。

十六、交换的强迫性

交换的强迫性是指地质环境资源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不论是否同意、是否知道,只要公害物品被生产者生产出来,他们就在客观上得到了这种公害物品并开始消费,而公害物品生产者在其生产的直接目的产品市场上实现了公害物品的价值。

以上述的后三个特性都是公害物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公害物品也不例外,但交换的强迫性可能存在历史会更短一些。包括地质环境在内,各国已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当有某种力量使得公害物品堂堂正正地在“商品柜台”上买卖的时候,当市场规则进一步健全的时候,交换的强迫性也就不再存在了。当然,像现实经济生活中个别制假、贩假者存在一样,极少数公害物品生产者冒险地以野蛮霸道方式交换也还会有,但我们不能依此推说交换的强迫性仍然存在。我们所说交换的强迫性,本质上反映的是市场规则的不同。

⑵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区域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

2、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和高原面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

3、地貌

中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巫山和横断山等山脉。

4、河流

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澜沧江、怒江、闽江、钱塘江、韩江、鸭绿江、图们江、汉江、湘江、赣江、浊水溪、南渡江、滦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及京杭大运河、灵渠、胶莱运河、里下河等运河。

5、气候

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气候带。

(2)中国地质环境条件具有哪些特殊性扩展阅读:

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

1、矿产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2、土地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3、森林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

4、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立方米。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第88位。

5、动物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

⑶ 中国地质构造背景的特殊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中国地质构造背景的特殊性

在中国,明显的存在着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一是环太(平洋)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一是地中(海)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二者的相互交织使中国有规律地呈现出斜方网状构造格局。在大的斜方网格中,还有次一级、更次一级的斜方网格,把中国地壳次分、再次分为更小的以至显微块体。在中国的这种斜向构造网络之中,还可以看到叠加着一些迁就斜向构造而成的正向构造带。这种以斜向交织的构造网络位置,有近东西及近南北的构造叠加其上的镶嵌构造格局,不仅是近代地壳构造的特点,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雏形。只是在一个地史时期以某一组斜向为主,到另一时期则以另一斜向为主。构造带的具体部位也随着地史发展不断迁移,但总的格局无太大变化。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所强调的地壳运动的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多年来,地质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间距”问题,即:无论造山带、沉积洼陷带的展布,或是断裂带、岩浆岩带、变质带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间距性,从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类矿产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间距性。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用波浪运动的根本特性对“等间距”问题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利用不同级别的地壳波浪有着不同级别的似等间距这一特点,可以在已知若干矿点的基础上推断未知矿点和成矿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矿床的基础上推断隐伏矿床,以减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使地壳的不同部位基本上显示出三种不同的地质特征,从而与之相应地发育着不同的矿产资源。两个系统的波谷带相交,形成较大的洼陷,即构造网眼中的地块,多为含油气盆地,其边部多有煤田可供开采;波峰带与波峰带相交,形成较高隆起,即构造网的网结,多为构造较复杂的山块,构造作用强烈,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发育,多内生及变质矿产;波峰带与波谷带相交,即构造网的网线部位,隆洼程度因具体情况而异,多形成以波峰方向为主导构造方向的交织,决定着油田的具体位置;复杂山块和构造带内次一级活动带的交叉网点,是内生金属矿生成的有利部位;构造带边部及内部洼陷地带,对成煤和沉积成因金属矿都较有利。波浪状镶嵌构造也同地震有关。中国历史强震震中基本在两组斜向构造带内或沿其边部周期地、交互地作跳动式迁移。在一段时期内,地震以沿北东向活动为主;到另一时期,则以北西向活动为主。构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跃部位,但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现出特长的地震活动周期,这都属于地壳波浪的干涉现象。

⑷ 我国地质环境的特殊性有哪些

我国大陆的现代自然格局,是由几个相对稳定的陆块和几条重要活动带经过漫内长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容演化而形成的,也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按板块学说观点,西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东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引起弧后拉张和大陆边缘的弥散,出现拉伸构造,造成松辽、华北一带的断陷盆地的低原;东南部又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包括台湾岛在内的北北东向的隆起带。现代地壳构造格局决定了中国大陆总体地势格架,形成了以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向北、向东递降的三个阶梯状地势面。在平面布局上构成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平原纵横交错的网状地形结构

⑸ 自然生态环境特殊性

一、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阿勒泰地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草原文化资源,历史遗迹和丰富的多样性生物已得到国际公认。阿尔泰山区是阿勒泰地区草原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中高山区发育着茂盛的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是良好的夏牧场,低山带发育着山地草原和山地灌丛草原,是阿勒泰地区重要的春秋牧场。自然灾害、人类经济活动等对地区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如东沟额尔齐斯河两岸是著名风景旅游区,人员流动量大,沿简易路一侧崩塌隐患严重,直接威胁到牧民、旅游人员及过往车辆安全。因此,交通、建设部门应提前对山体边坡及沿线的灾害点进行治理; 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严重,矿业活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频发,不合理的资源开发造成水体、自然景观、各类保护区的破坏。在矿业特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这一特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统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切实保护好 “金山银水”的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

二、矿业活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阿勒泰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区,山区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使得该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脆弱。长期的矿业活动对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阿勒泰地区矿业开发活动可追溯到清代的黄金开采,新中国成立后金矿开发强度剧增,造成金矿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稀有、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矿山为可可托海稀有矿,由于地处山区,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很大。蒙库、金宝等铁矿、建材非金属矿的露天开采造成地貌景观破坏较大。矿业开发引起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类型多,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矿坑突水、矿井冒顶和采矿选矿废渣废水污染环境等;二是破坏面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难以开发利用,矿坑水,铜矿、铜镍矿、金矿的选矿废水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矿井疏干性排水、矿井突水破坏地下水均衡。因此,矿业特区建设一定要控制矿业活动深度和广度,优化矿产资源布局和结构,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地质灾害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

阿勒泰地区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严重,危害较大,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阿勒泰地区山地面积 3. 8 万 km2,占总面积的 32. 29% ; 丘陵河谷面积 2. 6 万 km2,占 22. 09% ; 荒漠 ( 戈壁) 面积 4. 15 万 km2,占 35. 26% ,山地、丘陵河谷和荒漠总面积占了将近 90% ,较易发生地质灾害。截至 2007 年底,全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726 处,其中滑坡 47 处、崩塌568 处、泥石流68 处、地面塌陷11 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2 处。阿勒泰市有地质灾害点103 处,布尔津县有 118 处,哈巴河县有 79 处,吉木乃县有 82 处,福海县有 118 处,富蕴县有 194 处。由于人为工程开挖、矿产资源开发及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影响,易造成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从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统计来看,空间上,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采矿选矿活动较频繁区域,这些区域自然地质条件十分恶劣,岩层岩性、裂隙组合以及地形条件等诱导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上,地质灾害发生的季节性较强,主要为汛期 4 月至 9 月,降雨和天气骤然转暖造成快速融雪也是主要诱因。矿业特区内要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工程、避让等手段治理地质灾害,为矿业特区建设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⑹ 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具有哪些特殊性

由于海岸带地理、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我国重点海岸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近年来...将严重制约我 国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⑺ 中国自然环境的显著特点

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使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二三百年前祁连山“野牛出饮,数以千计”的情景,已不复见。大兴安岭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绝迹。我国林木种类丰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⑻ 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使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二三百年前祁连山“野牛出饮,数以千计”的情景,已不复见。大兴安岭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绝迹。我国林木种类丰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⑼ 中国地质构造背景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的交接,所以地震频发。

⑽ 中国地质环境的先天脆弱性

(一)地势落差显著,山地丘陵多

地理统计数据表明,世界大陆平均海拔高度950m,中国大陆平均高度为1495m,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57倍。除无固定居民的南极洲以外,中国大陆平均海拔高于其他大洲和地区(表2-1)。中国海拔在3000m以上的陆地面积248.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5.86%;海拔1000~3000m的陆地面积307.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2.03%;海拔在500m以下的陆地面积241.7万Km2,仅占国土面积的25.18%。全球超过8000m的山峰共有12座,中国境内就有7座。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与最低的吐鲁番盆地垂直高差达9000m,如此巨大的高程落差,世界上绝无仅有。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研究成果,以世界大陆平均海拔高度为基准,每增加100m的高度,区域发展成本将提高2.2%~2.4%[2]。据此推算,中国平均状况下的区域发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倍。

表2-1 中国与主要地区海拔高度对比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8)》

高海拔意味着地形的倾斜度、切割度、起伏度高于其他地区,也意味着重力侵蚀程度高于其他地区,易于诱发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2008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联合普查,中国土壤侵蚀面积356.92万Km2,占陆地面积的37.2%,其中水流侵蚀面积161.22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5.70万Km2。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t,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约3400t/Km2。按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中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四川、山西、甘肃、内蒙古、陕西5省严重水土流失县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3]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活跃,地质灾害多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处,构成了中国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分布图,中国Ⅶ度及Ⅶ度以上地震烈度区面积约312万Km2,占陆地面积的32.5%,远高于美国的12%[4]。位于Ⅶ度及Ⅶ度以上地震烈度区的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0%。67%的100万人口以上城市、71%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位于Ⅶ度及Ⅶ度以上地震烈度区。高地震烈度区基本上是沿活动断裂带分布的,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天山地区、河西走廊、鄂尔多斯周边、华北平原、松辽平原、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岛等多地震区。据联合国国际灾害数据库统计,2001~2009年中国发生重大地震灾害43次,占世界总数的17.3%;死亡人数87939人,占世界总数的19.6%;受灾人数5276.7万人,占世界总数的62.8%(表2-2)。

表2-2 2001~2009年世界主要地区重大地震与滑坡灾害统计表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OFDA/CRED国际灾害数据库

受高海拔和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中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分布广泛。据统计,滑坡与崩塌灾害中、高易发区面积346.7万Km2,占中国陆地面积的36.1%,主要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和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地带[5]。泥石流灾害中、高易发区面积262.4万Km2,占陆地面积的27.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以及陇东-陕南、晋西、冀北等以黄土高原东缘为主的地区。地面塌陷灾害中、高易发区面积167.3万Km2,占陆地面积的17.4%,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盆地、平原区可溶岩连片分布的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97.6万Km2,中易发区面积388.0万Km2,总计覆盖了中国陆地面积的61.0%(表2-3)。

表2-3 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面积统计表单位:万Km2

数据来源: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8.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三)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涉水环境问题多

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年降水量在东南沿海地区最高,逐渐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从黑龙江省呼玛到西藏东南部边界的这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斜线,大体与年均降水量400mm一致,是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东南部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也是暴雨洪水的多发区。全国水资源有80.4%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3481m3。长江流域以北的黄淮海与东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4.7%,人均水资源量747m3。全国地下水淡水可开采资源量为3527.78亿m3,主要分布在各大平原盆地。其中,黄淮海地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最多,为512.10亿m3,占全国的14.52%;其次是黑松流域,占9.31%。

中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很不均衡。受季风气候影响,各地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连续4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不但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量中大约有2/3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而降水量的年际剧烈变化,更造成江河的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甚至发生连续大水年和连续枯水年。

受变异很大的水文过程、地质过程、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分布在空间上极不均匀。北方许多地区不仅分布着大片咸水,而且还分布着各类由原生环境形成的对人体有害的劣质水,如沼泽水、高铁锰水、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含腐殖酸软水等,从而导致各类地方病的发生,常见的地方病有甲状腺肿大、大骨节病、克山病及高氟病等。在北方16个省份1062个县中有800多个县发现有地方病。北方地区土壤中的盐分分布也很不均匀,在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下游、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新疆、青海等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盐碱地,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