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属于什么地质地区
A. 青岛的地质条件是什么
从地质构造来看,青岛市区地下为花岗岩结构
B. 山东青岛到底属于华东地区还是华北地区
山东无论从地理、气候还是人文而言,应该属于华北地区。 但解放后长期列在华东地区,主要内原因是解放战争时期容,解放山东是粟裕的部队(华东野战军),其后按战区成立行政大区时,山东就一直和华东其他省区划一起了。
C.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一)青岛市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1.矿山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青岛地区的矿产主要以非金属矿为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材、砂类,包括花岗岩和大理岩及建筑用砂,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大泽山、小珠山等地,大理岩则主要分布在平度、莱西等地的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下游地带;另一类是石材以外的非金属矿,种类比较多,分布也比较广,但以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的石墨为主。金属矿产分布较少,以金为主,主要产在平度、莱西等地。
矿石环境地质问题主要由采矿造成,包括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雨季引起的渣石流及水的污染,采空区的崩塌、积水、矿山简易道路引起的滑坡、采矿、采砂对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等。青岛地区最为重要的矿石环境地质问题是采矿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矿区排污对地下水的污染,以平度石墨采区、莱西一带最为严重。
2.崩塌
青岛地区的崩塌主要指岩体的崩塌,多发生在崂山、小珠山、大泽山等地势陡峻地带,该区险石林立,断裂带纵横切割,裂隙发育,风化强烈,组成山体斜坡的岩体被若干组结构面切割成规模不等的多面体,在重力、地表水、震动作用下,岩体发生失稳快速下落,有岩块滑动、崩落、坍塌等不同方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开山辟路、工程建设及废气的采石场,破坏了山体边坡地应力的自然平衡,加大了崩塌隐患,在每年的雨季,大小不等的岩体崩塌、滑落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公路交通及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3.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质现象,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1983年9月中旬一场大雨过后,青岛市城阳去仲村西北沿青———即公路东侧10多米处发现一条走向25°,长80m、宽约0.3~0.4m、深度大约1.5m的地裂缝,该地裂缝始于1981年初,后于1982年7月及1983年9月两次出现,均发生在雨后,并逐次有所延长。
4.滨岸侵蚀
青岛地区由于绝大部分海岸是基岩海岸,侵蚀灾害主要发生在局部沙质海岸部位。众所周知,沙质和粉沙质海岸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前些年海岸带地区的无计划开发,特别是无限制的掠夺性挖沙给沙质海岸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灾害。如青岛流清河一带的挖沙,使海岸侵蚀加剧,波及公路桥梁安全,迫使公路内迁。
(二)青岛市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青岛地区主要地方病为斑龋病(氟斑牙)及氟骨病,属生物地球化学疾病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高的水及食用含氟高的粮食、蔬菜,使过量的氟积存在体内导致,而其中饮水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约占总量的65%。青岛地区的氟病发病区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中下游西岸至胶莱河之间的山前冲积平原低洼地区,氟含量最高区在平度市中庄镇西北一带,最高为国家标准饮用水标准的13.75倍,为高氟病重点防治地区,另外在莱西市夏格庄、姜山镇、即墨太址庄等地附近也有零星分布。
高氟区地形主要为平缓或封闭的盐碱低洼区,上覆第四系粉质黏土中普遍夹有不规整的钙质结核层,含氟量较高,底部基岩为白垩系清山群和王氏群碎屑岩类,氟含量达(545~600)×10-6,且易溶系数高。
高氟区地下水特点为:地下水径流交替缓慢,偏碱性,pH=7.5~8.3,阳离子中Ca占主导地位。
2.人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海(咸)水入侵
青岛地区的海(咸)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地下水比较丰富、开采集中、开采量大且靠近海(咸)水的地区,也有因改变耕作方式或沿海滩涂开发不当造成的。
(2)区域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质污染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发生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其结果造成原本紧缺的地下水资源无法利用或因处理被污染的地下水而造成用水成本提高和资源浪费。地下水循环速度慢,一旦污染很难恢复,因此预防和治理地下水水质污染非常重要。
选取能够代表青岛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状况的Cl-、SO2-4、矿化度、硬度、NO-3、NO-2、酚、锰等指标,进行地下水水质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小沽河上游补给区为金矿和石墨矿集中分布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再加上农业污染,水质曾严重超标,近几年通过治理整顿,污染势头得到控制;支流大沽河主要受莱西市排污影响,经过污染治理,Cl-有下降趋势,但水质仍然超标,如孙受-朴木段;大沽河下游、白沙河-城阳河下游、张村-李村河、洋河、漕汶-岛耳河及王戈庄河下游主要为城镇工业污染及海水入侵,尤其近年的城市规划多将该处划为工业辐射区,随经济、城镇的发展,污染速度较快,主要超标组分有Cl-、SO2-4、NO-3、矿化度及总硬度、酚、锰等,急需加强整治,遏制污染加剧趋势。
(3)地下水降落漏斗
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会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青岛地区现存主要的地下水开采漏斗位于平度市南洼区,漏斗中心位于蓼兰-中庄附近,主要由蓼兰新华造纸厂超采和农灌超采引起。平度南洼漏斗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80年代以来,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使地下水长期处于采大于补的状态。该漏斗在长时间中面积有扩有缩,基本在多年调节允许范围内,不是在无限扩展。该漏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开采,漏斗呈箕形向胶莱河扩展并延至高密市境内,其主要特征为:漏斗发育处于多年调节允许范围,且范围较小,深度较浅,另外距离海岸较远,由此带来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地下水资源减少,取水深度及难度加大,大批浅井报废,易引起地下水测向径流污染。
2002年平度南洼漏斗现状是:枯水期漏斗面积14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03m,最低水位标高-1.56m;丰水期漏斗面积199.7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94m,最低水位标高-2.37m。总的来看,平度南洼漏斗现状处于收缩期,是蓼兰新华造纸厂停产、开采量减少、区域地下水径流向西补给的必然结果。
(三)青岛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1.植被发育情况
青岛地区的植被按其发育程度、种类可分为密林区、一般林区、稀疏林区、农田植被、沼泽植被、裸岩植被及其他植被等。
2.水土流失
(1)土壤类型
青岛地区的地形复杂,土壤类型较多,但主要有五大类,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青岛市土壤总面积82.55×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35%。
(2)水土流失现状
2000年青岛地区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40.64×104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6.6%,轻、重、中等水力侵蚀面积占10.83%。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4%,耕地中中等水力侵蚀面积9.65×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8%,占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积880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22%。
3.农业污染情况
2000年青岛地区耕地面积为54.6×104hm2,农药施用总量达7451t,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8.7kg。化学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量最大、施用面积最广、毒性最高的一类有毒化学品,如此高的施用强度,使青岛市不少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的平衡,农林病虫鼠害的天敌资源被大量灭杀,农产品品质令人担忧。
本次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共采集地下水农药污染样品40件,测试项目为有机氯的六六六、滴滴涕两项指标和有机磷的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乐果、马拉硫磷4项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青岛地区地下水农药污染主要分布在大沽河、白沙河、洋河流域,以有机氯污染为主,尤以滴滴涕最为严重,检出率高达22.5%,超标率达15%,最大超标倍数达80倍。
4.污废水及垃圾排放
青岛市工业废水主要污染源排放区域为李沧区和四方区,主要行业为电力、化工、食品、造纸等。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最大,其次为氨氮、石油类及挥发酚、氰化物、砷等。
青岛市饮用水源区范围内有众多的工业污染源(包括中、小企业),排放工业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水源区的有70多家,年排废水500多万吨。排放污染物及废水量进入水源区最多的是莱西市的工业企业,废水量占总量的70%,纳污最多的水源地是大沽河干流江家庄以下河段,其次是小沽河、白沙河水源区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较多,全市生活污水中直接进入饮用水源区的为170多万吨/年,占总量的1.2%,其余污水就地排放蒸发或渗入地下。
青岛市区地处胶州湾东岸,南临黄海,市区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或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大部分直接或间接进入胶州湾,少部分排入黄海或莱州湾。
随着青岛市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2001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25×104t,较上年度有所增加。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采取填埋方式,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二、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根据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较为详尽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和人为环境3个系统,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发育程度、森林覆盖率、平均降水量、地下水富水性、水土流失问题、海水入侵、面源污染问题、岩土体类型、地壳稳定性、地下水污染状况、斜坡环境变异问题、矿山环境问题、人口密度、耕地面积比例、地下水开采程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具体指标。
本次评价范围以青岛市地质图作为底图,将评价区域划分为2765个2.0km×2.0km评价单元,对每个单元根据相应指标进行赋值评价。
上述指标赋值的方法有3种:一是根据实测结果得来,如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开采程度等;二是根据统计计算得来,如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Ⅰ、Ⅱ、Ⅲ、Ⅳ类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别用1、2、3、4标度。
2.评价模型与计算过程
评价模型仍采用神经网络BP模型,参照分区指标,确定40个样本(单元)为学习样本,输入指标18个,输出层神经元1个,隐层神经元1个,隐节点数20个,最大总误差为0.01,最大个体误差为0.001,训练次数只需200次即可,正常系统误差为0.00996,得到的结果要求保留小数点后6位,系统收敛情况很好。样本学习结束之后,就可以判断其余样本的归属问题,根据输出结果,判定某一样本属于哪一类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区。整个计算根据神经网络的BP模型,由计算机完成。根据该模型的计算结果,编制青岛市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图14-5)。
3.评价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青岛市分Ⅰ、Ⅱ、Ⅲ、Ⅳ类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区,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8%、25.6%、36%和10.4%。
1)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区(Ⅰ类区):分布在青岛中东部崂山中低山区,北部大泽山低山区,南部的低山丘陵,莱西北部丘陵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8%。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植被发育,一般无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少量崩塌点,采矿、采石坑少,局部有轻微的水土流失,地下水质量为Ⅲ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不大。
2)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区(Ⅱ类区):分布在中北部冲洪积平原、剥蚀堆积准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胶南市东南地区,青岛市区周围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5.6%。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植被比较发育,一般有较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分布,地下水质量为Ⅲ-Ⅳ级,有地表污染源,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大。
图14-5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区
3)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区(Ⅲ类区):分布在青岛市北部的平度-莱西一带的采矿点,平度市西部,胶州湾沿海地区,崂山北部,胶南东部、北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36%,在各类区中占比例最大。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中等,植被不很发育,一般有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例如,采矿过程中,形成了采矿坑、矿渣堆,并在采矿过程中形成大量废水,由此引起植被破坏,边坡失稳、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程度较重,平度西南部一般分布由于地下水高氟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超采引起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
4)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Ⅳ类区):分布在青岛市北部的平度-莱西一带的采矿点,胶州湾沿海地区,胶南市北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10.4%。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差,植被不很发育,一般有很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一是采矿引起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和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二是海咸水入侵。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
D. 青岛市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形地貌
区内地貌按其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可划分为4种大的类型,即剥蚀构造地貌、构造剥蚀地貌、剥蚀堆积地貌和堆积地貌。
二、地层岩性
1.地层
青岛地区出露的地层除第四系松散地层以外,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和古元古界变质岩系,古近-新近系为隐伏地层。
2.侵入岩
青岛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发育有新元古代晋宁期、震旦纪和中生代燕山晚期的侵入岩,可归并为7个单元,主要分布在崂山、大泽山及大、小珠山等地。
三、地质构造
1.区域地质背景
在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中,研究区大部分地域归属中朝准地台,仅东南隅属扬子准地台,两者以淮阴-响水断裂为界。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鲁高压变质带的发现,将该分界线向北推至东海、莒南、胶县至威海一线。
本区断裂以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规模最大,其第四纪时活动为逆冲兼右旋走滑。鲁西断隆以北西向断裂为主,鲁东断隆主要为北东向断裂展布,而苏北-南黄海断坳则以北东东向和北西向最为发育。
2.断裂构造体系
青岛地区地处华北板块南边缘胶南-文威造山带日照隆断东北部,分鲁东隆起、胶莱坳断两个Ⅲ级构造单元。区内主要构造形迹为褶皱构造、韧性剪切带及脆性断裂构造,其主体方位为NEE向,次为NE向和EW向。区内脆性断裂构造具控水作用,其方向错综复杂,除部分继承古老断裂构造外,多形成于燕山晚期,为NW-SE向水平挤压应力及垂向上隆所导致的水平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具多期活动的特点,可归纳为4组共轭断裂构造体系:
1)近EW(75°~85°)与近SN(5°~10°)向断裂构造体系;
2)NEE(55°~65°)与NNW(330°~340°)向断裂构造体系;
3)NNE(20°~25°)与NWW(290°~300°)向断裂构造体系;
4)NE(30°~45°)与NW(300°~320°)向断裂构造体系。
以上4组断裂中NEE、NNE及NE向力学性质多属压扭性,与之对应的共轭断裂多呈张性。
青岛地区以NE向断裂系统为主,几条主要NE向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依照近年来活断层的研究成果(邓起东,1991,1994),这些断层不属于活动断层,因此不具备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因此,可以认为上述断裂总体上对青岛地壳稳定性影响不大。
四、水文地质
本区第四系较发育,松散岩类孔隙水(潜水-微承压水)主要分布在胶莱平原、大沽河流域,以及洋河、白马河、城阳河等河谷地区。含水砂层变化显著,自主流带至边缘地区,自下游至上游,厚度变薄,富水性减弱。胶莱平原冲积层富水区,含水层岩性为细砂、中粗砂及砂砾石,砂层厚5~15m,顶板埋深8~15m,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其中移凤店一带富水性最强,涌水量>3000m3/d。富水区边缘地带砂层变薄,厚度5m左右,中等富水,涌水量500~1000m3/d。山麓地带坡洪积物岩性为黏质砂土夹姜石、碎石及砂层透镜体,弱富水,涌水量<500m3/d。第四系水位埋深<10m。
本区地下水运动特点是: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系基本一致,丘陵山区水力坡度大,地下径流畅通,往往以潜流或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河谷。河谷平原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水,以较缓的水力坡度自上游流向下游,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是地面蒸发、人工开采和径流入海。本区地下水在强烈的溶滤作用和海洋气候影响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带明显,远离海岸的胶莱盆地地区,水化学类型为矿化度<1g/L的重碳酸盐型水;滨海地区为矿化度<1g/L的氯化物重碳酸盐型水,局部地区为矿化度>2g/L的氯化物型水;大部分中间地带为矿化度<1g/L的重碳酸盐氯化物型水。
E. 青岛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青岛属于北方。
F. 青岛包括什么地区
青岛包括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青岛西海岸新区、城阳、即墨等七区,以及胶专州、平属度、莱西等三市。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为11293平方千米。青岛市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6)青岛属于什么地质地区扩展阅读: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
在青岛市,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
G. 青岛是哪个地区的而且有什么特点。
山东青岛,青岛的特色在与山,海,建筑
山:青岛有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唯一内的一座高度在千容米以上的高山-崂山,既是风景名地又是道教胜地,是青岛著名的旅游景区.
海:青岛是个三面环海一面接陆的城市.海水浴场众多,海水干净清透,海产众多.因为海水调节,青岛的温度也是冬暖夏凉.
建筑:青岛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而闻名,欧式建筑是最大的特色。拥有山东省最大的歌特式建筑,八大关景区内有着24个国家的300多栋不同风格的建筑.
H. 青岛地质构造
青岛抄市位于胶东半岛南端,东南濒临袭黄海,其地形东高西低,中间凹陷。地貌形态从山区侵蚀构造地貌到山前、山间、滨海堆积地貌均有发育。在大地构造单元上,研究区位于长期稳定胶辽隆起上,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活动特点是稳定—上升—稳定。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以太古界——元古界胶南群的各类变质岩和中生界白垩系各类碎屑岩和火山岩为主。对研究区的钻孔和自然剖面研究,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中更新统,上更新统的山前组、大站组、楼山组,全新统的临沂组、沂河组和胶州湾组。在沉积相上,中—上更新统为残积坡积层、冲洪积层,全新统为滨浅海相沉积层、冲积层和冲洪积层。研究区的第四系分布和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控制,虽然厚度不大,但分布很广泛。 青岛市地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具一定规模的共有5条,多为北东向,少数为北西向,其中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其规模大,并有多期活动特征,控制了区域构造格局乃至近代地貌特征。4条北东向断裂,分别是沧口断裂、劈石口断裂、王哥庄断裂和青岛山断裂;1条北西向断裂,为马山—王哥庄断裂。这5条断裂在中生代,特别是中生代晚期发生过强烈活动,控制了这一时期的火山活动、地层发育和燕山晚期的岩浆侵入活动。
I. 山东青岛 到底属于华东地区还是华北地区,能不能详细的告诉我一下!谢谢!
山东无论从地理、气候还是人文而言,应该属于华北地区。 但解放后长期列专在华东地属区,主要原因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山东是粟裕的部队(华东野战军),其后按战区成立行政大区时,山东就一直和华东其他省区划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