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这样的地形叫什么地质来着
❶ 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由于板块运动,我国大陆地形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今所见到的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方向依次降低的三大阶梯的地形格局。
第一级台阶 是青藏高原。它由南边的喜马拉雅山,北边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东边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等高大的山脉圈围而成的高原区,平均海拔高度达4000~5000m,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初海拔高度只有1000m,上新世晚期至今的3.4Ma间,由于印度板块的推挤,上升了3500~4000m。强烈的隆升伴随外动力作用,使高原地区地形切割深度不断增大,地形相对高差可达1000~2000m,巨大的地形势差为岩土体的运动提供了极佳的启动条件。该地区主要为中生界的陆相及海相碎屑岩地层,频繁的构造活动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使岩石破碎,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青藏高原还是我国陆地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和三大江即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冰川活动和湍急的水流为岩土体的侵蚀、搬运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二级台阶 位于青藏高原以北和以东地区,其东界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该台阶在新构造运动期上升幅度小于青藏高原,大约为1000~2000m。作为青藏高原与东部地区的过渡带,该台阶海拔高度为1000~3000m,造就了一系列断块山地、高原、盆地、山间洼地相交错的地形,相对高差可达1000m。尤其是川西山地,山体陡峻,沟谷深大,形成了许多险要地形,断裂发育,地震十分频繁并且强度大。该地区地层复杂,元古宇至新生界的地层均有分布,其中西南山地以碎屑岩及变质岩,古生界及中生界的海相、陆相碎屑岩为主。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地区褶皱发育,断裂众多,岩石破碎。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岩土体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十分活跃。一方面表现为较高的侵蚀速率和岩石块体运动频率,大部分坡地侵蚀速率可达10~70mm/a;另一方面,距物源区很近的盆地、山间低地又可以迅速接受沉积,年均沉积厚度达5~20mm。在侵蚀-搬运-堆积过程中,区内的几条大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级台阶是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流经地,区内巨大的地形高差使地下水补排迅速,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输沙量大,其中黄河的年输沙量达16.4×108t/a,最高达到39.1×108t/a(1933年),成为世界之最。正因为如此,第二级台阶是我国地貌发育时相变化周期最短的地区,地质环境问题多发,地质灾害也最为严重。
第三级台阶 与第二级台阶毗邻,其东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主要由平原、丘陵和低山组成,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m。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低山丘陵区地形切割深度不大,一般为百米至数十米。该地区以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为主,风化程度较高,尤以新生界的松散岩土分布最为广泛,厚度也较大。低矮、平缓的地势使第三级台阶成为仅次于海洋的大陆物质聚集区(汇区)。河湖广布,岩土松软,地下水埋藏浅,为浅表岩土、水、盐的运移提供了最佳条件,而邻近海洋也会带来海岸动力地质作用引发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❷ 我国地质地貌景观有哪些主要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地质抄形态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较为著名的作为代表。
中国地形呈现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
第一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貌主要是高寒荒漠,戈壁滩,冰川。著名代表新疆罗布泊,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藏北高原。
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和沙漠为主,地貌主要是高原,沙漠,盆地。著名代表新疆塔里木盆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貌主要是低矮山脉,半岛,洼地。著名代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❸ 南岳衡山的地质形成过程以及它的阶梯状地貌
南岳衡山 即 衡山 (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又名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是佛教圣地,海拔1300.2米。
南岳衡山花岗岩包括南岳和白石峰两大岩体,呈岩基产出,属燕山早期侵入,侵入于元古代浅变质岩和晚古生代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后覆盖白垩系和第三系红层沉积,且白石峰岩体侵入于南岳岩体中。
南岳衡山花岗岩岩体东西两侧均受断层控制,控制了衡山花岗岩微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演化。
侏罗纪燕山早期地壳运动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本区南岳岩体和白石峰岩体先后侵入,地面隆起形成南岳衡山地穹。白垩纪初衡山地穹继续上隆,白垩纪晚期,衡山地穹西部凹陷。第三纪初,衡山穹隆被夷为花岗岩准平原,其时,地壳又稍有下降成为一个大内陆湖,沉积形成红色岩系,衡山不复存在。第三纪本区发生衡阳运动使衡山与红色岩系同时升起,经过几次间歇上升,山势逐渐高耸,红色岩系剥落。第四纪以来,衡山山体仍在上升,使其山势更加雄伟,直至形成今日的南岳衡山。
南岳衡山是衡阳中新生代红色盆地中耸立的一座断块垒形花岗岩中山,气势雄伟,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2m。南岳衡山整体似梭状穹形,地形地貌呈脊肋骨格状结构。山体主脊线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中部略向西拱曲成弧形,为花岗岩穹窿体的核心。主脊两侧山脊东西走向,呈肋骨状平行展布,海拔300~1000m,高度从主脊向外呈阶梯状降低。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07年写的《南岳衡山花岗岩地貌特征》。
❹ 中国地形特点是什么 地势特点又是什么第一阶梯是什么 第二阶梯是什么第三阶梯是什么
我国地形壮丽多姿,其基本特点,概括地说有三点:
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地势西部高而东南低,西部多高山和高原,东部沿海多丘陵和平原,形成一个以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最高,由西向东逐级下降的阶梯状斜面。
由两列山岭组成的地形界线,将我国地形明显地分成三级阶梯。
西面一列是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简称“昆仑线”。东面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线,简称“兴安线”。被“昆仑线”包围的青藏高原属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约45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山岭间镶嵌着辽阔的高原和盆地。
越过“昆仑线”,即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地面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之间,局部地区在500米以下,属第二级阶梯。它是由一系列的高山、高原和被它们包围着的盆地所组成。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塔里本盆地,海拔大都在1000—2000米之间,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则下降到500米以下。高原盆地之间的阿尔泰山、天山的海拔都超过4000米,阴山和秦岭也在2000米以上。在“兴安线”以东,地势突降到500米以下的第三级阶梯,主要由宽广的平原与丘陵所组成。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都在200米以下。
这些平原的边沿分布破碎的低山丘陵,如东北平原东缘的长白山脉,华北平原东边的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江南丘陵等。从这一级阶梯往东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水深大部分在200米以内。
②地形多种多样。我国地质条件很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既有纵横交错的山脉,也有面积辽阔的高原,有巨大的盆地,也有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坡度和缓的丘陵。其中,山地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盆地约占19%,平原约占12%,丘陵约占10%。在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下,还发育了山岳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红层地貌、岩溶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
③山多而高。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在内,广义的山地共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地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地势高峻。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地和高原超过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一半,海拔超过500米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4%。在兰州—昆明一线以西的山地,多为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超过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青藏高原及其周围的山脉,很多山峰的高度都超过6000米。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部坐落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上。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就位于喜马拉雅山中尼边境和喀喇昆仑山中尼边境。兰州—昆明一线以东的山地多为2000米以下的中山、低山,但神农架、太白山、五台山、玉山等超过3000米,其中玉山主峰达3950米,成为我国东部的最高峰。我国地形复杂,高差也很显著,不仅有高达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又有低于海平面以下155米的艾丁湖。地势高差之大,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西南部的横断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高山深谷组成,一些山峰海拔超过5000米,与邻近的河谷相对高差达2000米以上,地面起伏急剧。
❺ 请问各位大神,如图这是什么地质和地形在西班牙北部地区。
这里的石头是碳酸盐岩,也就是普通的石灰岩,岩溶地形(或叫喀斯特地形)-karst landform
❻ 这样的地质称为什么
雅丹地貌
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专地貌。河湖相土状属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地质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❼ 我国三个阶梯地形间的两个过渡带主要分布的地质灾害是什么其危害
主要是地址灾害比较多,如地震,泥石流,山洪等
危害就是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给国家带来损失
过渡带主要是秦巴山区、汉水谷地、淮河源头、南襄盆地,即鄂豫陕等省的交界地区,包括汉中、南阳、襄樊、信阳、十堰、神农架、随州等市县。
❽ 我们国家的整体地形是什么
【地形的主要特征】
1.地形 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工业生产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2.山区 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即使在北方或南方地区内部,在自然环境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❾ 什么叫地质,什么叫地貌
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吧,不是很恰当,但是有助于理解。
把一个地区比做一张内脸的话,“地质”即“大地的质地容”,相当于脸部皮肤的组织结构(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和骨骼等等,“地貌”即“大地的容貌”就相当于这张脸的相貌、长相,是皮肤组织结构和骨骼(内因)与化妆、整形、受伤等等(外因)共同作用而呈现出的形态。
对于地球来说,形成各种“地貌”的内因是①地质构造运动(如地壳运动使岩层倾斜弯曲、断裂错开,形成山地、沟谷)②这一区域的岩石组成(如花岗岩、石灰岩等等)。外因是各种外力的侵蚀,如风力、流水等等。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
地貌是肉眼能直接看见的地表形态,地质是需要设备勘探的地下组成情况。(这个不是定义,只是帮助理解)
地质无所谓什么类型,地貌的分类比较复杂,在大学《地形与地貌》可是厚厚一本书呢
按地貌整体形态分: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按地貌所处位置分:河谷地貌、断崖地貌、海岸地貌……
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桂林山水、蘑菇石……
❿ 构造地形
(一)概述
构造地形是地质构造形态的外部表现,是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形态一致的地形。由于地质构造形态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剥蚀作用的破坏和堆积作用的改造,所以,除极个别的场合外(例如,新发生的断层崖),绝大部分的地质构造形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改造。所谓构造地形实际上是地质构造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但其基本特点仍被保留下来,并且在地形的形成中仍起主导作用的地形。在构造地形中,分为明显地带有地质构造形态的特点的正向构造,如背斜、穹窿、地垒等形成高凸的或相对高凸的正地形;以及负向构造,如向斜、构造盆地、地堑等形成负地形。地质构造形态未被破坏或轻微破坏的构造地形,叫做原生构造地形。原生构造地形的形态与地质构造的形态是一致的。地质构造形态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剥蚀作用的破坏,但仍然控制着地形的基本特点的地形,叫做剥蚀构造地形。剥蚀构造地形包括埋藏在地下被剥露出来的地质构造形态所形成的地形(剥露构造地形)。确定较小规模的构造地形的具体标志是构造面(褶皱面、断层面、喷出岩和侵入岩体表面)和构造形态在地形中所占的比重。如果一种地形表面主要是由上述这些构造面所组成并且地质构造的基本轮廓仍然在地形形成中起主要作用时,便叫做构造地形。大规模的构造面很难保留完整,所以,大构造地形主要是根据地质构造形态的基本轮廓保留的程度加以确定的。
在地貌学中,常常把构造地形与构造运动地形等同起来。但如上述,构造地形所指的是一些已形成的较古老的地质构造形态在某种程度上被改造但构造变形面仍能分辨的地形。而构造运动地形所指的则是能够反映新构造运动的地形。新构造运动可以形成明显的新地质构造形态,如上升的高原,下降的湖泊和沼泽低地和平原等。所以,构造运动地形包括由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新地质构造地形和受新构造运动控制的地形。由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新地质构造地形,可以看出新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变形面;受新构造运动控制的地形,看不出明显的新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变形面。
下面所讨论的地形包括构造地形和构造运动地形。
(二)水平岩层构造地形
这是一类岩层产状接近水平(小于5°),地形表面与岩层表面基本吻合的地形。这种地形通常是沉积的海底及湖底,由于构造上升运动浮出水面所形成的。由于冰体融解而露出的冰积表面也属于这一类。浮出的海底、湖底和冰积面在大多数场合下都是一种平原地形,叫做构造平原。由水平的火山岩层所构成的平原,也属这一类。构造平原的表面一般是平展的,但也可以具有微小的原始的和后期形成的起伏。
构造平原在构造运动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地经受到剥蚀作用的破坏,首先是河流的侵蚀作用的破坏。组成构造平原各个岩层抵抗剥蚀作用的能力,通常都是有差别的。这样,在切割构造平原的河谷的斜坡上,便会产生了阶梯状地形。抗剥蚀能力强的岩层,组成阶面和阶坎的上部;抗剥蚀力较弱的岩层,组成阶坎的下部。由于这种阶状地形受着地质构造的控制,因此,它被叫做构造阶地。构造平原不断上升会被分割成为一些山岭和孤立的山岳或丘陵。如果组成构造平原顶部的岩层较坚硬,则它们的顶部是平展的。由水平岩层所形成的孤立的平顶山叫做方山。方山进一步被剥蚀作用所破坏,其规模渐渐变小,从而使一些方山的顶部呈锥形,叫做小方山或尖山。
如果构造上升运动长期停滞,河谷不再下切,构造阶地和方山地形继续经受剥蚀作用,最后可以完全被破坏。这时,构造平原再度显示出较为平展的由被挖掘出的较坚硬的水平岩层的构造表面。这种次成构造平原一般较原始构造平原复杂,通常是一种带有起伏的剥蚀-构造平原或堆积-构造平原。因为在这种平原上,除次成构造面而外,还有小规模的剥蚀地形面或堆积地形面(图9-1)。
图9-1构造平原(高原)、构造阶地、方山和尖山示意剖面图
(三)单斜地形
单斜地形是一种主要由单斜构造形态所造成的地形。单斜地形分布很广,单斜地形较之水平岩层地形更易于受到剥蚀作用的破坏。因此,在绝大多数场合下,单斜地形都是一些剥蚀构造地形。
单斜地形的原始构造地形是由倾斜岩层所构成的倾斜构造平原和单斜山,组成倾斜构造平原的岩层的倾角由5。至20°,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大于20°(图9-2)。
图9-2倾斜构造平原和单斜山地形
由软硬岩层的互层所构成的倾斜构造平原,被剥蚀作用破坏后形成的一种最普通的剥蚀构造地形是单面山。单面山是一种平行于单斜岩层走向的剥蚀构造山脊,具有一个沿纵节理面发展的陡坡和沿倾斜岩层面延展的缓坡。沿纵节理面发展的陡坎叫做断崖坡。其上部由较硬岩层组成,下部有软岩层构成;沿层面延展的斜坡与较硬岩层的层面重合,叫做倾斜坡。断崖坡是岩层沿纵节理面破碎的结果。纵节理面垂直于层面,所以,断崖坡的斜坡角大致与岩层倾斜角的余角成正比。因为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斜角为20以下,所以,断崖坡的坡度角可达70°,通常是比较陡峭的。倾斜坡基本上是岩层的层面,其坡度与岩层的倾角大致相同,一般在20。以下(图9-3)。
倾斜构造平原和单面山时常出现在滨岸地带。它们的近陆一边通常分布着由较老的岩层所组成的前陆。在单面山的形成过程中,前陆亦受到破坏。如果组成前陆的岩层较松软,通常形成一个低洼的地带,叫做前陆峪或凹地。此外,如一个地区有许多软硬岩层的互层,则形成许多条单面山岭。介于单面山岭之间的凹地常成为一些平行于岩层走向的河流的次成河谷或洼地。
然而,并非所有单面山都出现于滨岸地带。在大陆内部,很多被破坏的岩层倾角较小的背斜和穹窿的翼部也分布着这种地形。
横切单面山的河流时常将单面山切断。同时,单面山之间谷地和洼地中的河流侵蚀作用和其它重力崩塌、地滑、洪流等剥蚀作用促使断崖坡向着岩层倾斜方向移动,从而引起单面山的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单面山的某些部分被河流所割切,脱离了单面山的主体,孤立地位于断崖坡之前,叫做遗证岗或外露岗。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埋没于单面山之下的底部岩层构成的凸起,在单面山后退过程中被揭露出来,叫做内露岗。
单斜山是一种由单斜层所形成的平缓的高地或山岭。单斜山被破坏后形成的剥蚀-构造地形叫做猪背崖。除岩层的倾角较大而外,构成猪背崖的岩层条件与单面山是类似的。猪背崖是一种比较尖锐的山脊,两坡都较陡峭,其长度虽可较大,但其宽度通常却较小。
(四)褶皱地形
褶皱地形包括由构造穹窿和盆地、背斜和向斜以及盐丘构造所形成的地形。原始的褶皱地形可以是正地形,也可以是负地形。原始褶皱正地形是一些褶皱山岳和丘陵;原始褶皱负地形是一些褶皱洼地或谷地。但除盐丘而外,自然界中原始褶皱地形很少,大部分都是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剥蚀-褶皱地形。
图9-3猪背崖、单面山和方山地形
如果在褶皱的翼部是由软、硬岩层互相构成的,则经过剥蚀作用对褶皱构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后,在其翼部按其倾斜角度的不同,可形成前面谈到的单面山、猪背崖以及介于其间的洼地或谷地。在穹窿和背斜核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节理和裂隙较发育,抗剥蚀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剥蚀作用的破坏。特别是当这种穹窿或背斜的轴部分布着松软的岩层时,尤其容易受到剥蚀作用的破坏。在这种场合下,褶皱地形继续发展的结果,是因而在穹窿和背斜核部往往形成剥蚀的洼地或谷地;而盆地和向斜的轴部却往往造成山岳或丘陵。这种在正向地质构造表现为相对低的地形,而负向地质构造却形成相对高地形的现象,叫做“地形的倒置”。(图9-4)在有些场合下,如果构造穹窿和背斜核部是由较坚硬岩层组成,例如,由一种坚硬的石英岩或由厚层矽质灰岩构成,而且裂隙和节理不发育,在剥蚀作用将上部较松软的岩层剥蚀后,露出的底部较坚硬岩层可形成的次成的构造正地形,即剥蚀背斜山或剥蚀穹窿山。(图9-5)
图9-4剥蚀-褶皱地形(主要是向斜脊和背斜谷地)
图9-5剥蚀背斜山示意剖面图
(五)断层地形
1.断层崖断层崖是由断层形成的陡峭的斜坡或悬崖。断层崖常常构成高原或山岳和丘陵的边缘或阶梯状地形的陡坎。断层崖是由于断层引起地层垂直错动,在断层上升盘的边缘形成的(图9-6)。断层崖的坡度与断层的倾角有关。断层崖的规模,取决于断层运动的规模和强度。许多连续活动或间歇活动的新断层运动所形成的断层崖,例如,我国东部平原与邻接山岳地区之间由剧烈的间歇性活动的新断层运动所形成的断层崖,可以达到很大的高度。
在抗剥蚀能力强的岩石中新形成的高角度的断层崖,可以保持着实际的断层面,可见有断层擦痕或断层角砾岩。然而,这样的断层崖却非常少。常见的断层崖都在一定程度上被风化和剥蚀作用破坏和改造。在断层崖形成后,各种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使断层崖上部的物质迅速蠕动、滑动、崩落和被搬运,使整个断层崖的坡度变得平缓。在这种过程中,断层崖的上部受到破坏;断层崖的基部或下部,被由上部搬运下来的松散堆积物所复盖。其结果是断层崖的上部向后退却,断层崖的坡度变得平缓,断层崖的高度也陆续减小,最后,在地貌上呈陡崖的特征可以完全被破坏。但如果断层崖的某些基本轮廓是由断层运动形成的,仍然可以叫做断层崖。
在陡峭的断层崖上,顺着断层崖斜坡发生的河流或溪流,叫顺向河。沿断层崖麓顺断层方向发生断的河流,叫断层河。顺向河沿断层崖的倾斜方向向下流动,由于坡度大,水流急,可切割成为峡谷。峡谷可借助顺向河的向源侵蚀进入以断层崖为边缘的上升盘地块——断块高原或山岳和丘陵。在这种侵蚀作用下,统一的断层崖被一些顺向河的峡谷分割成为一系列的三角面或梯形面,三角面或梯形面以及它们的基底大致沿着断层轨迹分布或平行于断层的轨迹分布。
在断层崖形成后,在构造运动长期稳定的场合下,河流侵蚀作用和其他风化作用及剥蚀作用进行下去,一条断层崖的上部可以被改造成为一些彼此分离的剥蚀丘陵或山岳,以至断层崖的形态荡然无存;而其下部则可以被保存于冲积物和其他松散堆积物的掩埋之下。断层崖地形于是消失。
当断层运动再度活动,重新使断层的一侧地形相对升高,一侧相对降低时,则在原剥蚀残留形态的基础上,重新形成崖的形态特征,称复活的断层崖。
当断层崖两侧由于构造上升运动相对于周围地区升高时,复盖断层崖的沉积物被河流和其他剥蚀作用所破坏,被埋藏的断层崖被剥露出来,形成剥露断层崖。剥露断层崖是一种受断层构造控制的主要由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剥蚀(侵蚀)构造地形,叫做断层线崖(图9-7)。
断层崖与断层线崖,特别是与复活断层崖,在形态上有许多类似之处,常常不易于区别。但这种区别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反映着不同的地质历史和构造运动环境。复活的断层崖发生于差异断层运动间歇活动地区,断层线崖发生于构造运动上升地区。
图9-6断层崖地形发生示意图
上图—平行岩层走向的断层崖;中图—横交褶皱的断层崖;下图—海洋中脊区断层崖
图9-7断层线崖地形
a—复向(再生)断层线崖;b—逆向断层线崖
如果一个地区的构造运动类型在时间过程中是变化的,便可以形成复合断层崖。复合断层崖的一部分可以是断层崖或复活断层崖,另一部分可以是断层线崖。如果一条断层崖的底部被河流切割露出,那么,该断层崖的上部与断层运动同时产生的原生的断层崖,其下部便是受断层控制的由侵蚀作用挖掘出来的断层线崖。相反,一条剥露断层线崖也可以由于再生断层运动而升高,使其下部变成真正的断层崖。
断层崖可以构成高原或山岳的边缘,其方向与高原的延长方向和山岳的走向一致;也可以横交或斜交高原延长方向或山脊的走向。横交高原或山脊的断层崖,可以由高角度的垂直错动的断层运动发生,也可以由水平错动的断层形成。如果一条断层横切一个山岳,无论发生垂直错动或水平错动,都将引起该山岳的所有山脊以及介于其间的谷地的错动。断层崖不仅见于大陆,也发生于海底。平行于大陆裂谷和海洋中脊的中央裂谷两侧的断层崖,都达到很大的规模;横交海洋中脊的转换断层也形成巨大的洋底断层崖,长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公里,高1—2km。
2.地震断层崖及有关地形在地震区域,由于地壳沿垂直裂隙错动发生断层崖——地震断层崖。地震断层崖的长度虽然可以很大,但高度一般却较小。地震断层崖可以是地震断层运动产生的本义的断层崖,也可以是由于在地震过程中,地壳物质的差异压紧作用和蠕动所产生的次生裂隙错动形成的次生断层崖。在这些断层崖的底部,常常发生封闭的小规模的盆地、陷坑或沟糟。与地震伴生的及地震发生之后的土爬、泥流、水喷和侵蚀作用,常常很快破坏这些原生的和次生的地震断层崖。我国的海城、唐山和其他地震过程中,都有这样的地震崖和有关地形出现。
3.断块地形断块地形包括由断层运动形成的正地形和负地形。断层运动引起垂直错动,使相对升高的部分成为正地形——断块山岳(或高原、丘陵);相对下降的部分成为断块洼地(或平原)。断块山和断块洼地可以由一个方向的断层形成,也可以由几个方向的断层形成。断块山和断块洼地周围界以断层崖。较大规模不规则的多角形断块洼地,叫断块盆地;长条形的断块洼地,叫做断层谷。断块洼地可以集水成为湖泊,也可以被堆积物复盖成为断块堆积平原。断块山和断块洼地常常伴生,它们的组合地形叫做盆地-山脉断块地形或简称为盆地-山脉地形。
常见的断块地形是地垒和地堑地形。地垒地形是中央断块相对升高的正地形,它可以是高原、山岳和丘陵;地堑是中央断块相对下降的负地形,它可以是盆地、谷地或洼地。地垒和地堑地形随断层运动的方向、组合及其规模而异。
裂谷是一种大规模的断块负地形,是中部断块下降形成的断块谷地。谷地两侧以断层崖为界。现已证明,裂谷不是由于简单的水平张力引起的断块下降运动形成的。裂谷是由于穹曲运动形成的大规模弯曲构造顶部的张性断裂形成的断陷造成的。所以,裂谷与穹曲高原伴生。
断块地形的分布非常广泛,断块地形可以发生在近水平的岩层中,也可以发生在古老的褶皱地层中。发生于近水平岩层中的断块地形如我国的太行山区。那里,古生代近乎水平的地层被北北东和近东西方向高角度的正断层所割切。成为一些断块山(地垒山)和山间断陷盆地(地堑盆地)。又如我国长白山系的一些地区由褶皱的前寒武系和古生界地层组成;另一些地区近水平的中生代地层和新生代玄武岩复盖在褶皱的古生代地层之上。北东和北北东方向的高角度的正断层与北西方向的高角度正断层交切,形成一系列地垒和介于其间的地堑盆地。在一些地垒山和地堑盆地或谷地边缘,分布着断层崖。由于发生时代晚或由于岩石坚硬,尚未受到侵蚀作用及其他剥蚀作用的严重破坏。一些地堑盆地集水成为湖泊。郯庐断裂带的东北部分的分枝之一——伊通-伊兰断裂,形成一条宽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的裂谷。裂谷的一些部分在晚新生代时期内,断块下降运动幅度达3000m以上。被巨厚新第三纪—第四纪堆积物充填,裂谷内的火山和穹曲,在裂谷内形成谷中分水岭。世界上著名的莱茵裂谷、东非裂谷、贝加尔裂谷、约旦裂谷等都是一些大规模的断块负地形。莱茵裂谷切过古老的结晶岩系和较老的褶皱构造,新构造运动又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形成新地质构造。东非裂谷是一些斜列式的地堑系,分东、西两个裂谷组。东非裂谷一般宽30—50km,大致相当于地壳厚度。边缘的断层崖基本上都是正断层形成的。裂谷内的现代火山和横交裂谷的穹曲,在裂谷内形成分水岭,以致在西裂谷南部湖泊中的水流入刚果河,北部湖泊中的水流入尼罗河。东裂谷水系都是内陆水系,注入高盐湖或盐湖。东非裂谷被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物充填,沉积物基底低于海面650m。东非裂谷发生于一个巨大的穹曲高原中。裂谷周围是地垒山。地垒顶部的渐新世剥蚀面被穹曲,穹曲面向着裂谷两侧方向倾斜。东非裂谷的地堑下降运动和邻接地区的地垒穹曲运动,现时仍在进行。在肯尼亚湖区周围,穹曲上升速度现时为
(六)穹窿地形
产生穹窿状地形的过程有盐丘、泥丘、岩浆侵入作用等。这些过程使上复岩层和沉积物向上穹曲,形成穹窿地形。
1.盐丘形成的穹窿地形盐丘被认为是盐类在静压作用下或在构造运动压力下,向上流动形成的一种构造现象,它能引起上复岩层产生穹窿构造和产生穹窿地形。这样的构造运动过程,叫做底辟构造运动。它与岩浆的侵入作用是类似的,但其发生的机制却有所不同。盐类包括岩盐、石膏等,被埋藏于数百公尺乃至数千公尺之下,由于超负荷而变为流体,沿着上复岩层中的裂隙向上穿透,并使上复岩层或松散沉积物形成穹窿,并伴生有断层和褶皱现象,形成在平面图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穹窿状的地形。盐岩位于这种地形的核部。盐丘的规模随在底辟构造运动过程中,盐类向上流动的量而不同,一般规模都较小,但有时直径可达10km。在盐丘的周围,由于盐类物质向盐丘底部迁移而发生下降运动,在地表形成环形低地或凹陷。盐丘形成后,以其顶部为中心,发生沿其翼部向外流动的放射状水系。盐丘的顶部,由于穹曲变形使岩层拉伸、变薄并产生裂隙,还因为其位置较高,所以,易于被河流和其他剥蚀作用破坏。被破坏的盐丘顶部,形成凹陷,凹陷的周围环以上复岩层形成的低小的单面山。在大规模的盐丘顶部单面山的坡麓,形成环状水系。
盐丘多产于干旱地区。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盐类是一种抗剥蚀能力较强的单矿物岩石。在上复的抗剥蚀能力较弱的岩层或第四纪堆积物被破坏后,盐类露出地表,成为剥露盐丘构造地形。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盐类很快被溶解,盐丘地形也被破坏以至消失。由于盐丘形成的过程较快速,所以,可以引起河流改道。大部分盐丘产于松散的第四纪堆积物中。盐丘的出现,说明深部存在着巨厚的盐类堆积。
我国西北部和内蒙地区,分布着盐丘地形;西南亚诸国,以及加拿大、前苏联等国,盐丘分布尤多。由于构成盐丘的盐类本身的经济价值以及它与石油的密切关系,所以,成为研究勘探的重要对象。
2.泥丘形成的穹窿状地形泥丘是一种小的构造运动地形,见于大河流的三角洲内。在三角洲内,汊河的快速增长和沉积物的快速累积,使下伏的三角洲堆积物或浅海堆积物中的粘土层产生局部超负荷而成为可塑体。如上复的三角洲堆积厚度超过100m,使塑性粘土向上流动,便可发生底辟侵入作用,其上复的沉积物便可形成穹窿状的泥丘。泥丘在三角洲中呈孤岛状分布。由于构成泥丘的三角洲堆积物抗剥蚀能力弱,所以,泥丘易于被破坏,它的存在是暂时的。
泥丘是三角洲中下伏有可塑粘土层的标志。泥丘的研究,一方面,可根据来自下部粘土的成因类型以及其中含有的生物群落,研究沉积环境的变化以及三角洲的形成历史;另一方面,对于三角洲中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侵入岩体形成的穹窿状地形浅成的岩席侵入体引起的膨胀可以使上复地层变形,成为穹曲构造,在地形上表现为穹形丘陵。厚度较大的岩盤(透镜状侵入体)可以使上复岩层形成更为明显的穹曲构造和地表穹曲地形。岩盘是一种未喷发的火山,常与火山伴生。浅成的岩盘与火山是过渡的。规模较大的岩钟、岩株和岩基的侵入,使上复岩层造成更为显著的构造穹曲、穹窿和伴生的褶皱构造。岩株和岩基侵入体通常深度较大,上复岩层的厚度较大,与上复岩层形成的穹状地形的规模和强度也较大。在这种穹曲顶部向外围的岩层受重力滑动,可发生褶皱和断层。在这些种穹曲的形成过程中,地表也可呈现相应的地形。在这些地形中,有相对升高的正地形,也有相对下降的负地形。在这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伴随着侵入岩体的形成和上复岩层升高的同时,在侵入岩体周围地区,由于在深部岩浆形成过程中,物质向形成侵入体的岩源部位迁移,在其周围的上复岩层可作补偿性的下降运动,因而可在侵入体的周围形成环形坳陷构造,在地形上表现为环形洼地。
所有上述上复岩层构成的地形,虽然与侵入岩体的形成有关,但却不是侵入岩体构造地形本身,它们是一些与侵入岩体有关的地形。只有侵入岩体露出地表时,才能形成侵入岩体地形。
埋藏在复盖层之下的侵入岩体,由于构造运动上升而被抬高并受到剥蚀,使复盖层被破坏,从而使侵入岩体露出地表。如果复盖层的抗剥蚀能力较低于侵入岩体,则侵入岩体露出地表并能基本上保持其原始的侵入岩体构造形态。这样的地形叫做剥蚀(剥露)-侵入岩体构造地形(图9-8)。按照侵入岩体构造形态,将它们分为岩基、岩株、岩盘、岩钟、岩脉、岩席等剥蚀构造地形。它们常常是一些不同规模的山岭、山脊、穹窿和高地。如果复盖它们的是沉积岩,在它们的周围常常形成环形的单面山、单斜断崖等地形。
我国燕山期花岗岩的各种规模的侵入岩体,常常形成这类剥露-构造地形。
(七)准平原和夷平面
准平原是一种由各种剥蚀作用形成的广大的具有微小起伏的平原。在准平原的一些较为低洼的部分,可以有不厚的松散堆积物复盖;准平原的一些部分,由于地质构造和岩石条件而具有较强的抗剥蚀能力,可以相对地凸起;在准平原上可形成一些明显突起于周围的残丘。准平原是一种发展缓慢的地形,在准平原上,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都比较微弱,并且接近平衡。
准平原是地区性的各种剥蚀作用使地形(其中包括山岳、丘陵、平原、河谷地形等等)夷平的结果。准平原切过各种不同的地质构造。地区性的夷平条件是:(1)漫长的时间;(2)在准平原的外围,需要存在剥蚀作用所产生的碎屑物质的堆积洼地;(3)构造运动长期相对稳定;(4)准平原形成时的高度,接近接受堆积物洼地的高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高度条件下,准平原的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才能变得很微弱,使准平原地形得以存在。
在准平原形成之后如发生构造上升运动,可以将准平原抬高成为高原。由于高度增大,剥蚀作用首先是河流侵蚀作用再度活跃,将准平原切割并使其进一步破坏,以至使准平原不再是一个连续的平面,而变成一些孤立的平顶山或丘陵。如剥蚀作用进行下去,平顶山顶部保留的一部分准平原面,也可以完全被破坏。这时,准平原只能用大致相同高度山顶的山顶面作为代表。在地貌学中,把这种上升的准平原叫做夷平面。
如果在一个地区内,构造运动不止一次地间歇性上升,便可以形成几个高度不同的夷平面,呈阶梯状分布在山岳和高原顶部和斜坡之上。地貌学中把这种地形叫做多层地形。但多层地形不单指多层夷平面地形。多层地形包括各种地形构成的阶梯状地形。多层地形中的每一个阶梯地形,都由一个平面和一个陡坎组成。平面是在构造运动稳定时期形成的,一般,这个时期相对地漫长;陡坎是在构造运动上升过程中形成的,这个时期较短。
准平原在形成之后,也可以由于发生构造运动下降而被堆积物埋藏,形成沉没准平原或埋藏准平原。准平原也可以由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构造运动而发生穹曲、坳陷、断层等连续的和不连续的变形。
准平原和夷平面虽然是一种剥蚀面,但却是在一定构造运动条件下形成并受构造运动控制的地形,所以,是一种剥蚀-构造地形。准平原和夷平面的研究,对于恢复山岳和高原的形成以及新构造运动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长期剥蚀和风化作用所形成的准平原面上,常常赋有残积的和其他类型的堆积矿产,所以,准平原的研究,特别是埋藏准平原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