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K51E016014是什么意思
『壹』 求大神回答地质图的问题 麻烦详细点=,=
1、Y的侵入时间为晚二叠世(P3),(图中显示:Y已侵入P2中,而J又沉积于Y侵入专体之上,所属以可判断Y侵入时间晚于P2,早于J);
2、地层与岩浆侵入体(Y)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奥陶系(O)—中二叠统(P2)之间为整合接触;侏罗系(J)—白垩系(K)之间为整合接触;侏罗系(J)与中二叠统(P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3、断层为逆断层,形成于晚二叠世(P3);(图中显示断层已将P2切割,故晚于P2,而未将Y切割,故又早于Y侵入体)。
4、图中一共3个褶皱,图中间是一个背斜(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故为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P3),(因为P2地层发生了褶皱,J未发生褶皱,褶皱形式时代要晚于参与褶皱的最新地层);
左上角是一个向斜(P2两侧为新地层P1,故为向斜),形成于晚二叠世(P3);
右下角是一个向斜。
『贰』 地质图上,算出倾向走向,怎么算倾角
倾向角也叫做倾斜角,是由直线的斜率算出来的。
斜率是表示一条直线(或曲线的切线)关于(横)坐标轴倾斜程度的量。它通常用直线(或曲线的切线)与(横)坐标轴夹角的正切,或两点的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比来表示。[1]
斜率又称“角系数”,是一条直线对于横坐标轴正向夹角的正切,反映直线对水平面的倾斜度。一条直线与某平面直角坐标系横坐标轴正半轴方向所成的角的正切值即该直线相对于该坐标系的斜率。如果直线与x轴互相垂直,直角的正切值无穷大,故此直线不存在斜率。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对于一次函数y=kx+b,(斜截式)k即该函数图像的斜率。
斜率亦称“角系数”,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条直线对横坐标轴的倾斜程度的量。
直线对X 轴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tgα称为该直线的“斜率”,并记作k,k=tgα。规定平行于X轴的直线的斜率为零,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对于过两个已知点(x1,y1) 和 (x2,y2)的直线,若x1≠x2,则该直线的斜率为k=(y1-y2)/(x1-x2)。[3]
即k=tanα=
斜率(3张)
率,用坡度来刻划道路的倾斜程度,也就是用坡面的切直高度和水平长度的比,相当于在水平方向移动一千米,在切直方向上升或下降的数值,这个比值实际上就表示了坡度的大小。
其次,从倾斜角的正切值来看;还有就是从向量看,是直线向上方向的向量 与X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夹角;最后是从导数这个视角来再次认识斜率的概念,这里实际上就是直线的瞬时变化率。认识斜率概念不仅仅是对今后的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今后学习的一些数学的重要的解题的方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叁』 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
(一)地质图的一般知识
地质图是反映各种地质现象的图件。它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将各种地质资料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故是一种平面图。地质图可以表示出一个地区的岩性、地层、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等地质内容,是指导地质工作的重要图件,同时也是研究地球物理的基本资料之一,充分利用地质图有助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种地球物理信息之间的关系。
(二)不同产状的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1)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正常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出露在地形的高处。
(3)岩层顶面与底面界线的标高差,即为该水平岩层的厚度。
(4)岩石出露的宽度与岩石厚度成正比,与地面坡度成反比。即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度大的,其露头宽度大;当岩层厚度相同时,地形坡度愈大,其露头宽度愈窄。
2.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1)地质图上一般都用产状符号标出倾斜岩层的产状,其符号为┣30°,长线方向表示走向,短线指向为倾向,数字代表倾角。
(2)在地形平坦地区,倾斜岩层的界线,在地质图上基本呈平行线分布,沿着倾斜方向一般出露新岩层。
(3)在地形高低起伏地区,倾斜岩层的界线在地质图上则与地形等高线相交,并在山坡和山谷处弯曲成“V”字型,有一定的规律,其规律由岩层倾角大小、岩层倾向及地面坡度的关系所确定。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度相反时,岩层界线的“V”型弯曲顶端在山谷处指向上游,在山坡处指向下坡;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的“V”型尖端在山沟处指向下游,在山坡处指向上坡;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V”型尖端在山沟处指向上游,山坡处指向下游,但地层界线更为狭窄。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无论地形平坦或高低起伏与否,其岩层界线皆呈直线延伸,不受地形影响。
(三)岩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整合接触
在地质图上表现为岩层时代延续,产状一致,岩层界线彼此平行延伸。
2.平行不整合接触
表现为上下两套岩层产状一致,岩层界线平行排列,期间有地层缺失,即岩层时代不延续。
3.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岩层产状不同,地层时代不延续,其间有地层缺失。在图上常表现为较老的一套岩层界线被不整合线切割,而新的一套岩层的界线则与不整合线大致平行延伸(图4-1-2)。
图4-1-2 角度不整合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现
(四)在地质图上分析褶皱构造的方法
1.褶皱基本类型
区分背斜和向斜横穿岩层延伸方向,在某一岩层的两侧依次对称出现新岩层者为背斜,反之为向斜。即从该岩层轴部(核部),向两侧(两翼)逐渐出露新岩层为背斜,反之轴部为新岩层,向两翼逐渐出露老岩层为向斜(图4-1-3)。
2.褶皱类型的判读
(1)根据褶曲两翼的产状
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基本相等,则称为直立褶皱(又称对称褶皱);两翼倾向相反,而倾角不等,则称为倾斜褶皱;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为倒转翼),而倾角较大,则为倒转褶皱;若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且两翼倾角很小(近于水平),称为平卧褶皱。
(2)根据褶曲轴的长短
在地质图上各岩层转折端顶点的连线即为轴线。轴向方向代表该褶皱的延伸方向,轴线的长短表示褶曲的长短。如果褶曲轴延伸很长,表现为一系列背斜、向斜相连,是为线形褶皱;如果褶曲轴较短,在地质图上该褶曲形状为长圆形(长宽比例相差较小),则为长圆形褶皱(又称短轴褶皱);若褶曲轴更短,褶曲形状近似浑圆形,则为浑圆形褶皱(又称穹窿或构造盆地)。
(3)根据枢纽的产状
若褶曲枢纽是水平的,其两翼岩层界线大致沿走向延伸,则为平行褶皱(又称水平褶皱);若枢纽是倾伏的,其核部必呈封闭曲线,两翼岩层不平行且逐渐呈弧形转折相交,背斜的弧形凸出方向为倾伏方向,向斜的弧形凸出方向为扬起方向,若几个倾伏背斜向斜相连,在图上的岩层界线往往表现为“之”字型转折弯曲(图4-1-3)。
3.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主要是根据地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来确定,即根据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相对时代来确定。褶皱形成于不整合面以下的一套岩层(又称下构造层)中最新的地层时代之后,不整合面以上的一套岩层(称上构造层)中最老的地层时代之前。如图4-1-3尖峰地质图中组成该区褶皱是晚古生代的T1和P2两个时代的地层,图幅西边还有中生代K地层,K与T1,P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不整合线就是K地层的底界线,故K可称为上构造层,T1和P2组成下构造层。因此该区褶皱的形成时代是在T1之后、K之前。
图4-1-3 褶皱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示
(五)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的方法
1.断层面产状的判读
(1)断层线是断层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因此它和倾斜岩层露头线一样,可用“V”型法则来判断断层面的产状;
(2)一般在地质图上断层线都会用箭头符号标示其倾向,数字表示断层倾角。
2.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及断层性质的确定
(1)走向断层或纵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向大体一致)
它可造成岩层的重复或缺失现象。在断层线上任意指定一点,则出现较老岩层一侧为上升盘,出现较新岩层一侧为下降盘。但是当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而断层倾角小于岩层斜角时,在出现较老岩层一侧为下降盘,较新岩层一侧为上升盘。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情况确定后,再根据断层面的倾向即可确定是正断层或逆断层。
(2)横向断层或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向垂直或斜交)
它可造成岩层或褶皱的截断或错开现象。当横向或斜向断层切割倾斜岩层时,地质图上都表现为岩层界线的错移,而且岩层界线向该岩层倾斜方向移动的一盘为相对上升盘(即出现较老岩层)。如图4-1-4显示,断层F把D,C地层切割,以D为标志层可看出,断层的东南盘D地层向东北方向错移,而D为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地层,故此断层的东南盘为上升盘,西北盘为下降盘;当横向或斜向断层切过褶皱时,则会使褶皱核部(或轴部)在断层两侧发生宽窄的变化,背斜核部变宽或向斜核部变窄的一盘为上升盘,反之为下降盘。同理,断层相对位移情况确定后,再根据断层面的倾向,即可确定该横向或斜向断层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如图4-1-4断层F向西北倾,其东南盘上升,则此断层为正断层。若横向或斜向的断层切割褶皱时,断层两盘核部只有位置的错移而无宽窄的变化,则为平移断层。
图4-1-4 具有断层的地质图
3.断层时代的确定
(1)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来判定断层总是发生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岩层时代之后,在覆盖它的最老岩层时代之前。如图4-1-4可见断层F切断S,D,C地层,则其必在C时代之后,但该图未见覆盖它的
岩层,故在哪个时代之前发生尚不能确定。
(2)根据断层的相互切割关系或断层与岩体的相互关系来判定
被切割者时代较老,切割者时代较新。
(六)岩浆岩体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岩基或岩株岩体界线穿过不同时代的围岩(岩层)界线,若规模较大的为岩基,规模较小的为
岩株。
2.岩盘
岩体界线与围岩走向一致,外形浑圆或较规则状。
3.岩床
岩体呈长条状延伸,方向与围岩走向一致。
4.岩墙岩体呈长条状,常穿过不同的围岩(即切割围岩界线)。
『肆』 如何根据地质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
地层接触关系:寒武和泥盆(d)平行不整合,所有与白垩(k)接触的地层均为角度不回整合,其余地答层均为整合接触。
本区构造整体上为一个向北西向倾伏,向北东向斜歪的背斜褶皱,在区域东北部和东部其上被白垩地层和第四系地层覆盖,褶皱中段被f1断层截断,f1为一个逆断层,在图幅的东南部白垩地层内部有一个花岗岩侵入体,被f2断层所截断,f2为正断层。
本区褶皱和f1断层形成与侏罗纪(j)之后白垩纪(k)之前,且褶皱先于f1断层形成,f2断层晚于白垩纪(k)。
『伍』 某地区地质图,写出图中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并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年代
地层接触关系:寒武和泥盆(D)平行不整合,所有与白垩(K)接触的地层均为角度不版整合,其权余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本区构造整体上为一个向北西向倾伏,向北东向斜歪的背斜褶皱,在区域东北部和东部其上被白垩地层和第四系地层覆盖,褶皱中段被F1断层截断,F1为一个逆断层,在图幅的东南部白垩地层内部有一个花岗岩侵入体,被F2断层所截断,F2为正断层。
本区褶皱和F1断层形成与侏罗纪(J)之后白垩纪(K)之前,且褶皱先于F1断层形成,F2断层晚于白垩纪(K)。
『陆』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答案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50000;
一、地形分析
该区最高点为南西方向图区边缘,高程1200米左右。次高点望洋岗顶部及其山岗东北方向至图区边缘,高程900米左右。最低点位于正西边缘高程400米左右。区内相对高差800米左右。
区内发育北东—南西向山脉一条,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高程递降。山脉自峰顶分别向北西和南东方向下降形成山坡,北西坡陡,南东坡缓。望洋岗的南西侧与北东侧个各发育一个鞍部,沿鞍部顺坡均发育有冲沟。区内无人烟,无道路,交通不便。
二、地层出露及岩性情况
该区出露的地层为5个时代6个小层。分别为,石炭系(C)页岩、泥灰岩和灰岩;二叠系(P)砂岩和灰岩;三叠系(T)石灰岩;白垩系(K)砂砾岩和页岩;下第三系(E)砾岩和砂岩;上第三系(N)粉砂岩和页岩;
三、地层接触关系
根据地形等高线与白垩系(K)——第三系(E N)地层的交切关系判定,此为一套倾斜岩层。而三叠系(T)——石炭系(C)地层,与上覆白垩系(K)——第三系(E N)地层相交截,明显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且在三叠系(T)于白垩系(K)地层之间缺失侏罗系(J)地层,因此,形成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构造形态与形成时代
据分析可知,上覆盖层(N---K)为倾斜地层,产状N70°∠15°。下伏地层(T---C)为一向斜构造。向斜位于望洋岗北西侧,自南西边缘——北东方向延伸于北边缘中部掩没于上覆盖层之下,延伸长度6500米左右,枢纽水平,据二叠系(P)地层在两翼露头宽度可知,北西翼缓,南东翼陡,核部地层为三叠系(T),翼部由二叠系(P)—石炭系(C)地层组成。褶皱形成于三叠系(T)之后——白垩系(K)之前。
区内自北西——南东方向发育断层一条,延伸长度9750米左右,产状N40°∠35°,错断了区内除上第三系之外的全部地层,其性质为横向逆断层,其北东盘为上升盘。从其下伏地层测算,铅直地层断距200米左右,水平地层断距400米左右,地层断距257.12米左右(400*sin40°)。断层形成于下第三系(E)之后——上第三系(N)之前。
五、地质演化史分析
海西运动中期石炭系,此区为滨海平原逐渐海进形成浅海古地理环境,沉积形成了一套自页岩——泥灰岩——灰岩的海进序列岩石;海西运动后期石炭系,此区发生小幅地壳震荡,地壳先升后降,自浅海灰岩——滨海砂页岩海退序列岩石沉积。
印支运动使该区地壳下沉,海水大面积侵入,形成了一套广泛的浅海石灰岩沉积岩层。
印支运动后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从而缺失了侏罗系全套地层,并且受来自南东—
『柒』 哪里有内蒙古的地形地质图呢
你去东区资料室看看,在珠宝楼旁边,那应该有。只是不让带出来,可以复印。不妨去看看
『捌』 下图为华南某地地质图,试分析其地质构造发展史
构造运动在岩抄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称为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
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
(8)地质图K51E016014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
(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玖』 分析某地区地质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向斜(地层外老内新)
2:既有平行不整合又有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三叠T与白垩专K之间为平行不整合)
角度属不整合(向斜与上部二叠之间)
3:首先SDC三层沉积,而后经由构造运动发生褶皱形成向斜,而后花岗岩侵入,再之后辉绿岩侵入,地壳下降接受沉积P、T,再然后地壳上升接受剥蚀,然后又下降接受沉积形成K。
大体就是这样
『拾』 分析望洋岗地质图,判别断层性质
作业以后还是要自己做啊。。。
还有你没给具体图件啊。
望洋岗构造形态与形成专时代
据分析可知,上覆盖层(属N---K)为倾斜地层,产状N70°∠15°。下伏地层(T---C)为一向斜构造。向斜位于望洋岗北西侧,自南西边缘——北东方向延伸于北边缘中部掩没于上覆盖层之下,延伸长度6500米左右,枢纽水平,据二叠系(P)地层在两翼露头宽度可知,北西翼缓,南东翼陡,核部地层为三叠系(T),翼部由二叠系(P)—石炭系(C)地层组成。褶皱形成于三叠系(T)之后——白垩系(K)之前。
区内自北西——南东方向发育断层一条,延伸长度9750米左右,产状N40°∠35°,错断了区内除上第三系之外的全部地层,其性质为横向逆断层,其北东盘为上升盘。从其下伏地层测算,铅直地层断距200米左右,水平地层断距400米左右,地层断距257.12米左右(400*sin40°)。断层形成于下第三系(E)之后——上第三系(N)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