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区域水文地质图怎么看

区域水文地质图怎么看

发布时间: 2021-02-28 15:49:09

A. 区域水文地质

一、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的划分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将本区地下水分为3种基本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图3-3)。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依据埋藏深度和水力性质及开采技术条件又可分为浅层水和中深层水。

图3-3 巩义市水文地质略图

(据河南第二水文队,1996)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1.浅层水

浅层含水层组由第四纪冲积、冲洪积、洪积成因的一套上细下粗或粗细相间的砂、砂卵砾石和泥质松散堆积物组成,一般埋藏深度小于60m。丘陵区的黄土中,也含有地下水,但含水极微弱。水量丰富区(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分布在黄河滩区,伊洛河河谷、汜水河河谷等地段;水量贫乏区(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分布在邙山、山前倾斜平原及山前黄土丘陵地区的康店、沙鱼沟—北山口—芝田—鲁庄一带,黄土厚度大。近年由于大量开采中深层水,且和浅层混合开采,该层水多被疏干。

2.中深层水

指埋藏在60m 以下300m 深度内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伊洛河以南的黄土丘陵区北部及山前倾斜平原区。中深层水上部有厚度不等的粘土、亚粘土隔水层,使地下水多具有明显的承压性。局部地段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头持续下降,中深层水成为无压水。该含水层的岩性颗粒较粗、厚度较大,水质较好,不易污染,开采较方便。水量丰富区(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分布在巩义市区、北山口-沙鱼沟、回郭镇-芝田以南、念子庄-罗口以北地带。含水层岩性为下更新统—新近系中细砂、粗砂、砂卵砾石层,多含泥质,局部半胶结,一般由2~5层组成,自南而北层数增多,厚度增大,总厚度为25~45m,最厚达60m之多,水位埋深30~100m。该区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已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和以回郭镇-二电厂为中心的两个地下水降落漏斗。水量中等区(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分布在富水区的南侧,东部位于站街—英峪南一带,西部位于鲁庄—西村一带,含水层岩性为中细砂、卵砾石等,厚度为10~20m,水位埋深60~80m。

(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本区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赋存于寒武系、奥陶系及石炭系碳酸盐岩的裂隙、溶隙、溶洞中,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和南部的米河、新中、小关、大峪沟、核桃园、涉村、夹津口、西村等乡(镇)。由于处于嵩山背斜(荥巩背斜)北翼,强烈的构造作用使裂隙岩溶发育但不均匀,在次一级构造破碎带赋存地下水。

可划分出有多个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主要包括寒武系含水岩组、奥陶系含水岩组、石炭系上统和二叠系下统含水岩组。寒武系含水岩组由深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白云岩组成,构造裂隙及岩溶发育,地下水具有较好的赋存和运移条件,水质良好;奥陶系含水岩组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该含水岩组属区域强含水层,但富水性极不均匀,东部及西部富水性较强;石炭系上统和二叠系下统含水岩组由4~5层灰岩组成。五指岭断层以东由于矿坑排水影响,含水层富水性较差。五指岭断层以西,由于奥陶系岩溶水的顶托补给,泉水多出露于该层。

水量中等区(泉流量大于10L/s,单井涌水量大于240m3/d)分布在东部的新中—米河一带及核桃园、涉村—夹津口一带,含水层为寒武系与奥陶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裂隙岩溶发育,含水较丰富;水量贫乏区(泉流量小于10L/s,单井涌水量小于240m3/d)主要分布在南部灰岩裸露区,为岩溶水补给区,构造较少,裂隙岩溶不发育,富水性较差。

(三)基岩裂隙水

包括古、中元古界变质岩裂隙水和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裂隙水,分布在嵩山主峰和五指岭主峰的北侧、米河-小关-大峪沟及涉村-关帝庙以北。地形起伏、沟谷深切,不利于降水入渗,地下水较贫乏,泉流量多小于1L/s,只有在地形、岩性、构造都有利的地段,地下水相对富集,才具有开采利用价值。

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1.地下水的补给条件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有大气降水渗入,河流、水库侧渗、渠系渗漏、灌溉水入渗,基岩地下水侧向径流等。

降水入渗补给是巩义地区地下水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占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补给量的64%,降水入渗补给主要集中在6~9月的汛期。据2005年站街雨量站实测数据,年降水量为559.9mm,其中汛期6~9月累计降水量达452.2mm,占全年降水量的80.8%(表3.1,图3-4)。

图3-4 2005年降水量随月份变化图

表3-1 巩义市站街站2005年降水量统计表

2.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地下水总流向与地形倾向基本一致,即由山前向河谷径流。导水性能差的黄土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水平径流条件很差。倾斜平原和河谷阶地含水层渗透性能好,径流条件较好,水力坡度较小。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形成的降落漏斗,使地下水流向发生改变,由漏斗四周向中心径流。

3.地下水的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人工开采,其次有黄河滩区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及黄土丘陵区潜水下渗排泄(补给基岩裂隙水)。

(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巩义市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较大,由于处于复背斜的北翼,属单斜构造,地层裂隙及岩溶发育,植被也较发育,因此降水及地表水渗入补给条件较好。地下水自南、南西顺层面向北、北东方向径流,当遇到阻水断裂或煤系地层阻水后,向东径流。地下水的排泄以矿坑排水和泉排为主,其次是机井开采和侧向流出。

(三)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背斜轴部变质岩裂隙水的补给主要是降水入渗补给,自南、南西向北、北东径流,以径流排泄为主,补给下寒武裂隙岩溶水。

中、北部碎屑岩裂隙水的补给方式主要有降水、河流入渗、水库渗漏、覆盖层地下水下渗补给等。碎屑岩裸露区,尤其是砂岩出露区,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发育,由于黄土垂直节理和大孔隙发育,降水通过黄土补给碎屑岩地下水。其他局部地段还有岩溶水的顶托补给等。碎屑岩裂隙水主要是沿层面裂隙和断裂破碎带径流,总体流向由南西向北东。其排泄主要是泉、人工开采和局部矿坑排水等。

B. 怎么找某地方的水文地质图

开介绍信,到国土资源部门,资料室查阅。

C. 各地方水文地质条件如何查询

各地方地质资料管都有资料啊

D. 1:5万地图和区域水文地质图去哪里找

一比五万的是从一比十万的图切出来的,一比十万的图一般各省一级地调局和水文地质大队都有,一比五万的应该在省一级或市一级水文地质大队去找。

E. 怎么在区域水文地质图上勾出集水面积

是汇水面积,关键就是画出分水岭来,找不同的岩性分界处 等高线 突出的高点 河流 水渠 等

F. 水文地质图能不能看得出某个区域的岩性

你可以看看里面的,一般图里都是有图例的ρ,γ一般都是表示火成岩的,ρ表示伟晶岩,γ一般表示花岗岩

G. 地下水文地图怎么看,大色块的那种

网络
水文地质图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网络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 郭亮
水文地质图(Hydrogeological map)是指反映某地区的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成﹑转化及其动态特征的地质图件(主要表示地下水类型、产状、性质及其储量分布状况等的地图)。是某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示形式。
中文名
水文地质图
外文名
Hydrogeological map
学科
水文地质学
类别
地质图件的一种
反映
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
快速
导航
主要内容分类发展简史地质应用
简介
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料的主要手段。水文地质调查的成果,总是由水文地质图、相应的文字报告及附录所组成。通过对水文地质的调查,用图形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的规律;地下水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称之为水文地质图。以作为利用、防范或进一步调查地下水的科学依据。地下水是一种变动的天然资源,受到各种随着空间与时间变化着的因素的影响,其水质、水量及其他要素,不但在空间上发生变化,而且在时间上发生变化。各种变化着的水文地质要素,采用一系列平行图件——水文地质图系加以反映。这一类水文地质图称为系列图或分析图。

H.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该阶段主要有两部分工作,一是进行综合水文地质调查,二是查明含油气盆地内油气的浅层地球化学效应。

查明自流水盆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石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盆地);通过野外水文地质基础调查,对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获得初步认识,为盆地区域含油气远景评价、油气勘探与开发以及工业、生活等各类供水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形地貌条件调查

自流水盆地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景观,即周边为山地环绕,中部为低平的平原,地形高差相差悬殊。山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来源于冰雪融化和大气降水,并以地表水的形式,在山前或断裂破碎带补给地下水,向盆地内部汇集。从四周山麓到盆地中心,水动力和水化学成分具有典型的分带现象。从宏观上讲,地形地貌条件控制着盆地内地下水的补给、形成、流量、动态及水化学成分的演变。在自然条件下,地下水流系统的形态,主要同地形和地质构造有关。地形地貌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查明区域总地形地貌的景观、成因类型、地貌形态的变化规律;新构造运动的地貌标志与特征;同地形地貌有关的近代地质作用及其性质(滑坡、泥石流、潜蚀、侵蚀切割、逆源侵蚀、沼泽化、喀斯特化等现象)。在上述调查基础上,编制自流水盆地的地貌图,图件除表示出地貌成因类型、分布外,还要标出地形分水岭和风化(残积)带的范围及其具体位置——地下水体的约束边界、集水面积、自流水盆地边界等。

以柴达木盆地的实例,说明地形地貌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图1-15)。该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个大型封闭的内陆盆地,南边为昆仑山脉,东北部为祁连山脉,西北部为阿尔金山脉。这些山脉的海拔在3500~5500m之间。而盆地内部高程一般为2600~3000m,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盆地周边高山的冰雪在夏季融化后,是盆地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丰富补给源。盆地内部气候干旱,多风少雨,一般年降水量为50~150mm,有的地区不足20mm。而且蒸发很强烈,年蒸发度在2000~3000mm之间。因此,在盆地内部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形成没有实际意义。

图1-15 柴达木盆地水文地质剖面图

柴达木盆地为一大型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第三系是油气的主要勘探目的层,储集层岩性主要为砂质岩,缝洞比较发育,分布有丰富的地下水。第四系晚更新统天然气伴有浅层承压水。

由于中新生代时期的构造运动,使整个盆地被分割成许多次一级的小盆地,每个小盆地都有各自独立的汇水流域。因此,由四周山区流入盆地的地表水系没有形成单一的汇水中心,而是形成许多湖泊,这些湖泊洼地都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水中心,也是盆地地下水的循环基准面。

盆地四周山区的水资源是丰富的,来源于冰雪融化水和降水,在巨大的地形高差促使下,以河流形式注入盆地,在山前大量的补给地下水。季节性的河流在出山口5~10km的地段上就消耗尽了。据统计,河流流经山前平原时,渗漏损耗量占总径流量的29%~70%,甚至达100%。

总之,柴达木盆地从四周山麓向盆地中心,在水动力循环和水化学特征上,都具有典型的分带现象。

2.石油地质结构调查

按一定比例尺的精度进行地质-水文地质填图。在山区地层出露区,查明地层时代、分布范围、岩石性质与结构,特别注意砂岩、泥岩层及比例与相互配置关系,识别可能的油气生、储、盖层或含水层;查明不同时代的接触关系、侵入岩与围岩的接触特征、火成岩与变质岩的发育程度;了解构造特征——断层、褶皱、裂隙的发育程度、时代、性质、延伸方向、大小规模及破碎的范围、充填胶结物情况。在盆内部平原区,主要依据井、试坑等手段,了解第四系沉积物岩性、厚度等。要重视和借助于地球物理技术手段与资料,调查有关地质、水文地质问题。

提交自流水盆地范围内的地质图(基岩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图),还要在图上表示出地形与地质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3.水文地质调查

应用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试验及水文地质长期观测等方法,查明区域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及其与油气地质相关联的水文地质问题。

水文地质测绘以地面调查为主,一般从山区开始,然后再推向山前与平原。调查内容包括: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地下水露头、地表水体、物理地质现象乃至植物等。

水文地质勘探是借助于试坑、探井、钻探、硐探等勘探手段,查明深部含水层的数目、岩性、厚度、富水性能、水位、化学成分等。

水文地质试验包括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分析测试地下水化学成分、岩石水理性质与颗粒成分、岩石孔隙度与渗透率、岩溶试验等;后者则有抽水、压水、注水、渗水、地下水流向与流速测定等。通过上述试验,对地下水的水质与水量进行定量的判断。

水文地质长期观测,由于地下水是活动易变的流体,需要选择有代表性和能说明问题的水文地质点或剖面进行长期观测,借以了解和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地下水均衡的研究。

除上述方法外,还经常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如电法(电测井、电测深等),研究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厚度、含水层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及补给量、地下水的流速与流向等。

通过上述调查对地下水本身以及与地下水活动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综合研究。在地层岩性方面,要掌握不同时代岩层的含水性能、岩层的胶结情况、裂隙发育程度、喀斯特发育程度、泉的涌水量、井的水量、隔水层;在侵入岩的分布区,尽量划分出岩相上有差别的各带(如粗粒或细粒的花岗岩、斑状花岗岩等),并分别确定各个带的富水性;对于大片变质岩发育的地区,尽量按其岩性、变质程度、年代等圈出不同的层次,并确定其富水性。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有很大的影响,除了解裂隙对富水性的控制外,要通过多种方法确定断层的导水性能(有无泉水出露、渗水与漏水现象、充填物情况等),对侵入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岩脉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要了解其是否导水性等。

在水文方面,要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对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水及有代表性民用井(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等)进行调查。

最后,编制水文地质图,在图上要表示出地形、地质及地下水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出地下水的性质与有关参数(地下水位、涌水量、埋藏深度、化学成分、水温等);还要包括:基岩地质(年代、岩性、产状、构造),第四纪地质(年代、岩性、成因类型)、岩石富水性能(隔水层、含水层、富水程度)、地貌(成因、类型)、地下水特征(埋深、水位、流向、流速、化学成分等)、控制点(代表井、泉、钻孔、涌水量、成分、水位等)、水文地质分区、水文地质剖面等。

利用上述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取得的资料,根据水动力场与水化学成分特征,结合地球物理成果,可为盆地早期含油气远景预测评价提供水文地质依据(图1-16)。例如合肥盆地舒城凹陷油气勘探程度很低,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结果认为,本区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指出油气聚集最有利区集中在东部的花岗、千人桥、三河镇一带,是本区油气勘探的突破口,水文地质成果起到先导作用,引起勘查家的关注。

图1-16 舒城凹陷含油气远景预测图

油气浅层地球化学效应是含油气盆地中一种独具风貌的现象。石油与天然气是流动性很强的液体矿床,其化学成分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和易挥发的特点。在温度、压力等不均衡因素的控制下,油气水始终保持着自下而上的垂向微运移的势态。因此,在近地表形成与油有关的地球化学形迹。

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中,按照一定的网度(线距与点距)采集有代表性的水样(民用井或泉水),通过检测与油气组分有成因联系的直接指标、反映水文地球化学场特征的环境(间接)指标以及能确认地下水来源的成因指标,进行综合研究,不仅在已知油田上方获得清晰和高强度的浅层地球化学效应,而且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图1-17是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的浅层水化学效应,该油田是龙虎泡-红岗阶地南端的一个背斜带,背斜轴向NNE,西翼较陡,以断层与西部斜坡相接,东翼较缓。具有多套油气层和埋藏浅的特点(主要生产层的埋藏深度为1200m),其上分布有明水组气藏,埋深400m。地形自西向东倾斜,地下水沿地形倾斜方向流动。选择相对比较稳定的全新统下部含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岩。按普查阶段的网度采取水样,各种水化学组分的浓度分布如表1-2所示。

图1-17 红岗油田浅层水化学效应

1—含油构造;2—断层;3—可溶气态烃三次趋势面(μL/L);4—矿化度四次趋势面剩余异常值大于500mg/L的点

主要水化学指标在油田上方及其周边较高,叠合程度好。在宏观上,浅层效应的形态与含油构造极为相似。可溶气态烃的甲烷碳同位素比较重,在-42‰左右,说明浅层水化学效应的形成与油气藏有成因上的联系。

表1-2 红岗油田内外水化学成分对比表

注:分子-最小值;分母-最大值。

泌阳凹陷的油田浅层水化学效应,在全区呈现有规律的分布,从图1-18中看出:除在下二门、安棚、双河及王集四个已知油田上出现较强的水化学效应外,在其他12个地区存在着与已知油田类似的浅层效应,说明本区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其中北部斜坡带,浅层水化学效应比较集中。该带是继承性的沉积构造复合带。古近系各组段地层在斜坡带均有沉积,地层从凹陷内向外部边缘(斜坡)逐渐收敛减薄,但无明显的超覆现象,说明该斜坡是一个边沉积边抬起的继承性斜坡。后期构造运动使该斜坡进一步抬升,成为油气运移的指向。砂体发育给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断裂发育形成了较多的鼻状构造,它们控制着油气的富集。古近纪末期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及新近纪广泛发育的泥岩是良好的盖层,并为油气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众多浅层水化学效应的出现,是上述油气地质特征的映照,说明北部斜坡是油气富集和勘探的有利地带。根据区域水文地球化学调查所提供的油气信息,并结合地震-地质成果,选择了有利的区块进行钻探,结果在4号、5号、9号、10-12号等浅层水化学效应区,均获得工业油流,相继建成了新庄、杨楼、付湾、古城及井楼等油田。

图1-18 泌阳凹陷浅层水化学效应

注:书中仅涉及一个非法定单位——当量浓度,它等于法定单位离子的摩尔浓度(mol/L)与其离子价的乘积。例如摩尔浓度为0.02mol/L的钙离子溶液,其当量浓度应为0.04克当量/L(eq/L)。在水文地质(包括油田水文地质)研究中,一般用的当量浓度单位是毫克当量/L(meq/L),它和eq/L之间的转换关系是1 eq/L=1000meq/L。水中常量组分阳离子的当量浓度之和应等于阴离子的当量浓度之和。另外,国内外油田水化学成分的许多分类,都建立在“等当量”化合的基础上,因此,当量浓度在油田水文地质中广泛应用,在短期内不可能停用,故本书仍继续使用。

在我国西部半干旱、干旱水文地质区的诸多含油气盆地的浅层水化学效应也比较发育,如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在地形切割较深、黄土覆盖厚、梁、峁、塬发育的鄂尔多斯盆地,同样出现较强的油田浅层水化学效应。浅层地下水中甲烷平均含量高达149.13μL/L,普遍含有乙烷及其以上的组分。甲烷碳同位素大部分属于石油伴生气或过成熟气的范畴,而属于近代生化成因气的只占11%左右(表1-3),说明浅层水化学效应的形成,具有深部成因的特征。

表1-3 可溶气态烃甲烷碳同位素分布 单位:‰

I. 区域性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区域性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高度概括的一种中、小比例尺图件。这种图件反映的主要内容是含水层的基本介质类型和埋藏类型、含水层的富水程度、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径流条件、水化学特征和代表性的泉水和井点。对于五十万分之一以上小比例尺的区域性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还应包括水文地质分区的内容。综合性水文地质图,一般是按国际地形图幅编制的,也可按自然地理单元或行政区划编制。编制区域性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目的是向人们展示区域宏观水文地质条件;为国民经济建设的远景规划提供地下水资源上的依据;为各种专门性水文地质工作的进行提供设计依据;为洲际或跨国自然单元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提供基本版本。

按地质矿产部1982年出版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中的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的基本原则,图中首先要划分出5种基本类型地下水,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冻结层水。每种基本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若干亚类。类和亚类应突出表现出富水等级、埋藏条件。

综合性水文地质图,除反映上述主要的内容外,还应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地下水水质状况;热泉和人工揭露的热水井;控制性水点(井、泉、钻孔)和地表水等;地下水流向;地表水和地下水补排关系;地下水开采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对于地下水水质,天然状况下的水质可用矿化度分级界线表示,对已污染水质的污染物,超标率等以及地热情况,一般只能用指示灯形式表示在图上。

J. 综合水文地质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实际上是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和资料,用特定的代表符号、色调和方式,按一定比例尺缩小表示到图纸上的一种具综合内容的水文地质图件。但它又不是野外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把野外获得资料在进一步整理、分析和系统化的基础上,更深刻地反映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规律性。

按原地质矿产部颁布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的基本原则是:编图时首先要划分出五种基本类型地下水,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冻结层水。每种基本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若干亚类。类和亚类应突出表示出富水等级、埋藏条件和水质。并规定类型用普染色表示,亚类采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层次要分明,用色阶深浅表示富水性等级,埋深用等值线、线条、花纹符号等表示,水质用水点、等值线、符号等表示。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一般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个亚类,每亚类又可按单井涌水量划分为若干个富水等级,并圈定其界线。同一含水岩组也要区别其富水程度。按单井涌水量一般分为:①水量极丰富的: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②水量丰富的:单井涌水量为1000~5000m3/d;③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为100~1000m3/d;④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为10~100m3/d;⑤水量极贫乏的:单井涌水量小于10m3/d。

多层结构含水层,一般可归并为潜水与承压水或浅层水与深层水两组,用双层结构法表示,即宽窄条相间,宽条代表上部(潜水或浅层水),窄条代表下部(承压水或深层水),富水性用不同色调表示(图7-1)。

图7-1 双层结构表示法表示松散岩类孔隙水示例

埋深资料较多时,应绘制等水位(压)线,并表示出潜水位或承压水顶板的埋深;资料较少时,可分区分级用图例或不同线条表示。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系指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内、比较稳定的裂隙孔隙水。不同含水层(组)或同一含水层(组)的不同地段应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出富水等级:即大于1000m3/d,100~1000m3/d,小于100m3/d三级。层状承压水的分布面积应于表示,其顶板埋深按<50m,50~100m,>100m表示。如有咸水还应反映出咸淡水分界面的埋深。如果上覆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则采取双层结构方法表示。

(3)岩溶水(或裂隙岩溶水):图上应分别表示出由分布均匀、相互连通的网(脉)状溶蚀裂隙或蜂窝状溶孔构成的统一含水层(体)和溶蚀管道发育而成的暗河水系;还应表示出岩溶均匀发育带和汇流富集带。应按泉及暗河流量与地下水径流模数等综合因素,划分出富水等级。对大泉(域)和暗河(水系),按流量可分为100~1000 L/s,10~100 L/s,<10 L/s三个富水等级;按地下水径流模数,亦可分为三级:<3 L/(s·km2)、3~6 L/(s·km2)、>6 L/(s·km2)。岩溶水埋深一般分为:<50m,50~100m,>100m三级。对覆盖型或埋藏型岩溶水,可用双层结构的方法表示。各种形态的岩溶,也应表示在图中。

对岩性岩相变化复杂的裂隙岩溶水,应划分为四个亚类:①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占90%以上;②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占70%~90%;③碎屑岩、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占30%~70%;④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占10%~30%。然后,据其中岩溶水的富水性,划分其富水等级。

(4)基岩裂隙水:一般分为构造裂隙水(指层状、似层状裂隙水)、脉状裂隙水、风化网状裂隙水和孔洞裂隙水等亚类。其富水等级,按多数常见泉水流量分为:<0.1 L/s,0.1~1 L/s,>1 L/s三级,按地下水径流模数分为:<1 L/(s·km2),1~3 L/(s·km2),>3 L/(s·km2)三级,对接触带、岩脉等富水带和背、向斜等蓄水构造,亦应标出其富水部位。

(5)冻结层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冻结层水和基岩类冻结层水两个亚类。亦可分为冻结层上水和冻结层下水。采用双层结构方法,分别表示两层水的富水等级,必要时,应反映出冻结层厚度和冻结层下水的顶板埋深,圈出岛状冻结区范围。冰丘等物理地质现象、现代冰川及沉积物和冰雪覆盖范围等,亦应表示在图上。

综合水文地质图上,地下水质主要按矿化度划分。一般按矿化度分为淡水(<1g/L),微咸水(1~3 g/L),半咸水(3~10 g/L),咸水(>10 g/L),盐卤水(>50 g/L)。污染的和天然有害离子或化合物的分布情况,也应充分反映。

在综合水文地质图上,除上述内容外,图中还应表示出:①控制性水点(井、孔、泉)及地表水系。水点要按规定的格式、色调进行标绘,如水点左侧通常注记统一编号,右侧注记水位埋深、水量、降深、矿化度等,井、泉用蓝色,钻孔用红色等;②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排关系,水源地的开采量,海水入侵界限,下降漏斗范围等;③热泉和人工揭露的热水。按水温,可分为:低温热水(20~40℃),中温热水(40~60℃),中高温热水(60~80℃),高温热水(80~100℃),超高温热水(>100℃)。在一般地区,可简化为:温泉(20~40℃),热泉(>40℃);④地层界线及地层符号与地质图基本相同,但地层系统可简化,各种构造及其水文地质性质,亦要标示出来;⑤第四系的成因类型、岩性结构及分布;⑥重点地貌现象,如阶地、溶洞、暗河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必须附有1~2个区内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质剖面图,以充分反映本地区各类含水层组及其水文地质结构和某个方向上或深部水文地质变化规律。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原则上与平面图相同,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剖面图中的各含水层组,应按平面图的富水性色谱着色(含水组中的隔水层及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不上色)。剖面图中除反映含水岩组外,还必须把有关水文地质内容表示出来,如水位、水头、控制性钻孔及涌水量、泉水点、咸淡水界面、蓄水构造等。另外,还应适当反映地貌特征(如阶地、溶洞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还要附有柱状图。原则上可利用地质图上的柱状图改编,主要表示水文地质内容,但要突出主要方面,简化次要方面,要重视第四系的水文地质要求,选择其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地层层序,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某些内容可编制成较小比例尺的镶图,用以表示水文地质条件或开采利用条件中突出的一种或两种要素,以补充平面主图的某些不足。如地下水开采利用规划图、地下水资源分区图、水化学图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是否需要,还可附简要的分区说明表。

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图例说明应简明扼要,以阐明富水性为主,富水性的等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其他仅作简要的补充说明。

最后需要说明,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整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MapGIS、Coreldraw、Super⁃Map、Excel计算机制图系统等。计算机制图具有图形附带地质属性数据的特点,实现了传统水文地质图表达信息的彻底变革,同时还具有随时修改、高效、实现数据共享、易于保存和传输等优点。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