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含煤的地质是什么地质

含煤的地质是什么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28 14:34:04

① 我国三大主要成煤时期分别是什么地质年代

是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
石炭纪的聚煤时期主要在晚石炭世,形成了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煤系,著名的太原组煤系就在这个时期形成,山西、河北地区的大矿区如西山、开滦、阳泉、晋城、潞安、汾西等都属该煤系;
二叠纪的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都有较强的聚煤作用,早二叠世主要形成了以华北为中心的山西组煤系;晚二叠世则主要形成了贵州境内的龙潭煤系;
侏罗纪时期由于“燕山运动”遍及全国,此时期形成的煤田最多,主要集中于华北及西北地区;著名的煤田主要有神府、东胜煤田,大同煤田以及新疆地区的尚未开发的煤田;侏罗纪煤田储量最丰。

② 某地区发现大量的含煤地层可推断其古地理环境

D. 煤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树木遗体经生物化学的分解、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含煤多的地层可以推断古代的地理环境为森林

③ 煤及煤层气地质

据孙万禄等(2005)研究,中国大陆含煤盆地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及准噶尔-兴安活动带的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的陆块或地块上,形成时代主要有石炭-二叠纪、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和古近-新近纪。依据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及沉积构造特征,大体分为板内克拉通型与陆内断陷、坳陷型。

一、含煤盆地的分布

中国大陆含煤盆地发育时代与全球具有同时性,含煤盆地的发育受制于中国大陆板块构造活动。中国大陆含煤盆地残留面积405×104km2,其分布特征具有时段性及区带性(关士聪,1985)。

早古生代及以前为低等植物成煤期,即腐泥煤(石煤)时代,主要分布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志留纪,以早寒武世为主,仅分布在华南板块。晚古生代后为高等植物成煤期,即腐殖煤时代,主要分布在晚泥盆世至新生代,除早中三叠世和晚白垩世外,集中分布在石炭-二叠纪、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和古近-新近纪。含煤盆地遍及中国大陆各板块,以塔里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和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为主,且主要分布在较稳定的陆块或地块上。

石炭纪含煤盆地残留面积115.9×104km2,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塔里木-华北板块的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华南板块的含煤地层为下石炭统。在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仅有零星小型残留含煤盆地分布。二叠纪含煤盆地残留面积156.1×104km2,总体分布与石炭纪相似,具继承性。华北陆块二叠纪含煤盆地含煤地层时代,北部以早二叠世为主,向南渐变为晚二叠世。华南板块含煤地层时代以晚二叠世为主,含煤盆地遍布扬子陆块,分布范围比石炭纪广阔。藏滇板块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仅有零星小型残留含煤盆地分布,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二叠纪含煤盆地并不发育。

三叠纪含煤盆地残留面积145.2×104km2。含煤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分布地域集中在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其中,鄂尔多斯、四川等大型盆地继承性明显,柴达木陆块周缘也有含煤盆地分布。华北陆块东部三叠纪含煤盆地不甚发育。扬子陆块与华南活动带三叠纪残留盆地更为破碎。扬子陆块西缘以及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三叠纪残留含煤盆地广布。

侏罗纪含煤盆地残留面积142.6×104km2。燕山期后,中国大陆进入现代板块构造发展阶段,侏罗纪含煤盆地的分布已经完全改观。在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上,除鄂尔多斯盆地仍继承性发育外,其他大型含煤盆地均已不复存在。塔里木陆块周缘及准噶尔地块则发育了以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为主、规模较大的含煤盆地。

白垩纪含煤盆地残留面积31.7×104km2。含煤地层时代集中在晚白垩世,含煤盆地分布面积普遍较小。除藏滇板块含煤盆地零星分布外,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华北板块以北和巴丹吉林盆地以东的地域。天山-赤峰活动带以南仅有零星含煤盆地分布。

古近-新近纪含煤盆地残留面积16.6×104km2。总体分布面积与单个盆地规模均很狭小。含煤盆地集中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滇桂),东部含煤盆地以古近纪为主,西南部含煤盆地以新近纪为主(图6-4)。

二、煤层气构造变形及封盖条件

1.构造变形

盆地形成后的构造变形对含煤(煤层气)盆地影响最大,改造最为明显。盆地形成后的变形改造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沉积盆地整体隆升与沉降;二是沉积岩层褶皱变形;三是沉积岩层断裂变形(孙万禄等,2005)。

沉积盆地整体沉降,后期沉积岩层叠加,使早期沉积物成岩、成煤。有机质成煤、成烃,是含煤(煤层气)盆地形成煤层气藏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建设性的改造作用。但是,沉降叠加过度或不足,煤层埋深过大或过浅都不利于煤层气成藏,相当于中阶煤的埋深较为有利。区域性隆升,使含煤岩系暴露风化,对煤层气成藏有破坏作用。但当含煤岩层有后期沉积岩层覆盖,盆地隆升后构型仍然完好,隆升后煤层变浅,降低勘探成本,对煤层气勘探又是有利的因素。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基础及场地地质评价

图6-4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图(据周玉琦等2004)

沉积岩层褶皱变形是一种普遍的形式。原型含煤盆地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规模不同的低级次的正向或负向构造,变形改造后的沉积构造盆地构型依旧完好,水动力条件虽有改变,煤层气藏并未遭到破坏,这种构造变形往往改善渗滤条件,对煤层气成藏具有建设性作用。但在地应力较强的构造活动区,形成的区域性推覆构造,煤岩层成为滑脱层,形成变质程度不同的构造煤,煤体结构遭到破坏,煤层中的吸附气体被脱附,气体渗滤通道被堵塞,这种区域性破坏作用又不利于煤层气成藏。断裂是含煤盆地构造变形的另一种普遍形式。断裂的发育分不同时期、不同级别和不同性质,其发育与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对含煤盆地以及煤层气藏亦具有建设和破坏的双重作用。大型沉积盆地和中小型断陷盆地的形成,往往与边界断裂活动有关,断裂对含煤盆地起着建设性作用,而盆地内同沉积期或期后断裂一般不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含煤盆地的构造变形不单表现在区域性隆升与沉降及含煤岩层的褶皱与断裂等宏观构型的变化,还包括微观形变。煤岩内生裂隙为割理,其发育不仅与煤质有关,亦与含煤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地应力有关。面割理和端割理形成的网络是煤岩层气态烃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割理发育的好坏是决定煤层气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由岩层褶皱或断裂派生的外生裂隙,也是煤层中气态烃类重要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外生裂隙发育适度会改善煤层储集性能,但构造应力过强会造成煤体结构破坏,或因裂缝穿层会造成煤层气体的逸散,不利于煤层气藏的形成与保存。

构造变形对含煤盆地与煤层气成藏的影响还表现在水动力、水化学条件的改变。由于盆地变形,供水压头随之改变,整个盆地势能重新调整,煤储层压力及水化学成分也相应改变,含煤盆地变形改造定型后煤层气的分布也相应进行了重新的调整。

2.封盖条件

封盖条件是煤层气藏不可缺少的地质因素(桑树勋等,1999)。在原始有机物质成煤过程中,与煤岩层同时沉积的泥页岩层,往往成为煤层气藏良好的区域盖层或局部盖层。区域性盖层也是良好的隔水层,能将不同的煤系地层分隔成各自独立的水动力系统,使煤岩层处于封闭的状态,致使吸附在煤岩中的烃类气体不会溶于水中或逸散。以吸附状态储集在煤岩层中的煤层气,并不遵循常规天然气藏的重力分异原理,无须受势区和圈闭的控制。只要有较好的封盖条件,能够形成相当的地层压力和温度,煤岩能够生成足量的甲烷等烃类气体,煤岩层发育有较好的孔隙、裂隙渗滤通道,煤岩孔隙、裂隙中的水溶解气或孔隙、裂隙空间游离气的浓度能使煤岩中的吸附烃不被解吸而扩散,就可能形成较好的煤层气藏。煤层气藏可以完好的较大面积储集在含煤盆地的复式向斜之中。

保存条件不单是煤岩层的封盖层,水动力条件亦是煤层气重要的聚集和封盖条件。经过构造变形的含煤盆地水动力系统依然完好,含煤岩层处于封闭状态,煤层甲烷在煤层中吸附、溶解和游离状态的平衡未遭到破坏,含煤盆地就能形成较好的煤层气藏(张新民,2002)。

④ 煤层主要在哪个地质年代年代

主要在石炭到二叠时期,华北板块的山西组和太原组

⑤ 含煤地层的古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含煤炭的古地理环境都是发生过剧烈地质构造变化的。

⑥ 含煤地层

宝鼎盆地上三叠统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含煤地层,为一套粗碎屑岩夹细碎屑岩、泥质岩的陆相沉积,含煤120余层,厚度大于3000m,根据岩性自下而上划分为大荞地组和宝鼎组(四川煤田地质局,2004)(表2.1)。

表 2.1 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含煤地层划分Table 2.1 Subdivision of the Late Tri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Baoding Basin

2.5.1 大荞地组(T3d)

为盆地主要含煤地层,大面积出露于大箐向斜两翼。向斜东翼岩性以粗碎屑岩为主,夹细碎屑岩、泥质岩;西翼以中细碎屑岩为主,夹泥质岩。地层厚度1939余米,含煤120余层,其中可采煤层61层,可采煤层总厚57.89m,可采含煤系数4.89%。

根据岩性与含煤性自下而上划分为11段。

(1)一段(T3d1)

厚40~120m,一般80m。上起46#煤层底板,下至47#煤层底板。岩性为灰色、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夹灰黑色泥岩及煤线。植物化石少见,不含可采煤层。与下伏下三叠统丙南组假整合接触。

(2)二段(T3d2)

厚370~580m,一般450m。上起43#煤层底板,下至46#煤层底板。岩性为灰白色,深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夹薄层中粒砂岩及砾岩,下部夹灰黑色泥岩;含可采煤层4层:44-中、45-上、45-中和46-下煤层。在东风井田45#煤层底板,发现有云煌岩侵入体。

(3)三段(T3d3)

厚180~267m,一般224m。上起39#煤层底板,下至43#煤层底板。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砂砾岩及细砾岩。植物化石稀少,保存不完整。含极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4层:40#、40-1#、41#和42#煤层。

(4)四段(T3d4)

厚32~154m,一般73m。上起37-2#煤层底板,下至39#煤层底板。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层理较发育,含较多菱铁矿结核。顶部为灰白色白云岩屑粉砂岩,厚0.30~1.20m,致密块状、性脆,全区稳定。底部夹一砾岩层,厚2~5m,特征明显:砾岩成分较单一,为肉红色钾长石。39#煤层顶板含Lepidopteris(鳞羊齿),为本段特有化石。该段地层厚度最小,但较稳定。含煤6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3层:38#、39-2#和39#煤层。

(5)五段(T3d5)

厚75~221m,一般121m。上起31#煤层底板,下至37-2#煤层底板。岩性为细粒砂岩、粉砂岩,夹粗粒砂岩及透镜状砾岩,局部夹薄层泥灰岩。中部(33#~35#煤层间)富含菱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含煤12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9层:32#、33-1#、33#、34#、35-1#、36#、37-1#和37-2#煤层。

(6)六段(T3d6)

厚101~315m,一般167m。上起25#煤层底板,下至31#煤层底板。岩性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砂岩为主,次为粉砂岩、泥岩及砾岩;砾石成分以白云岩为主,灰岩、硅质岩次之。富含植物化石及菱铁矿结核。含煤12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7层:26#、27#、29#、29-2#、29-1#、30#和31#煤层。

(7)七段(T3d7)

厚86~218m,一般162m。上起18-1#煤层顶板粗砂岩底界,下至25#煤层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砂岩为主,夹泥岩、砂砾岩及细砾岩。富含菱铁矿结核,植物化石的种属多,保存完整,有时组成化石层,其中以Glossophyllumshensiensissze(陕西舌叶)及Sphe-nopteris(楔羊齿)为本段特有化石。含煤性好,计20层,均为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8-1#、18#、18-2#、19-1#、19-2#、21-1#、21-2#、21-3#、21-4#、22-1#、22-2#、23#、23-1#、23-2#、23-3#、24-3#、24-4#、24#、24-2#和25#煤层,其中24#、23-2#煤层中夹黑色高岭石泥岩,厚2~5cm,全区稳定。

(8)八段(T3d8)

厚125~303m,一般188m。上起9-1#煤层顶板粗碎屑岩底界,下至18-1#煤层顶板粗岩底界。岩性以浅灰-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砂岩为主,夹泥岩及细砾岩,底部夹钙质粉砂岩及中厚层状砂砾岩,砾石成分较特殊,以灰岩为主。富含菱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种属多,保存完整。层理发育,粗砂岩中常见大型交错层理。地层厚度由东至西呈变薄趋势。与下伏地层常呈冲刷接触。含煤18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2层:9-1#、9-2#、10-2#、12#、13#、14#、15-3#、15-4#、15-5#、15#、17-1#和17#煤层。

(9)九段(T3d9)

厚101~280m,一般153m。上起4-3#煤层底板,下至9-1#煤层顶板粗碎屑岩底界。岩性以灰色、深灰色细-粗砂岩为主,细-中砾岩次之,夹薄层粉砂岩。(分布范围与八段相同)层理不发育,含少许植物化石,其种属简单,以带羊齿、异羽叶为主。与下伏地层常为冲刷接触。含煤10层。其中:局部可采煤层4层:5-2#、6#、7#和8#煤层。

(10)十段(T3d10)

厚65~170m,一般105m。上起1#煤层底板,下至4-3#煤层底板。岩性为灰色、浅灰色细—粗粒砂岩及中砾岩,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层理不发育,含完整植物叶化石。含煤14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4层:3-2#、3-3#、4-1#和4#煤层。

(11)十一段(T3d11)

厚158~259m,一般216m。上起1-1#煤层顶板,下至1#煤层底板。岩性为灰色、灰黄色厚层状中—粗砾岩、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局部含植物碎片化石及完整叶化石。含煤24层。其中,底部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2层:1-7#和1#煤层。

2.5.2 宝鼎组(T3bd)

总厚1382m,分布于大箐向斜轴部附近及F22断层以西。含苏铁、松柏、真蕨类植物化石。按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3段。

(1)一段(T3bd1)

在宝鼎向斜内以杂色巨厚层状砾岩为主,夹透镜状中—粗砾岩和粗粒砂岩。在太平剖面一段顶部见煤一层,煤厚0.7m,单层结构;在宝鼎向斜西翼A42-3孔钻遇一层半亮型煤,厚0.67m。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石英岩为主,见玄武岩、石灰岩等,其中花岗岩多为钾长花岗岩,风化后多呈颗粒状;砾径由顶向中部增大,一般为100~200mm,个别大于300mm,分选、磨圆度中等;砂岩具有大型交错层理。宝鼎组第一段地层厚度在100~350m之间,一般在140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在F22断层以西,宝鼎组一段以中粗砂岩夹少许含砾粗砂岩、细砾岩、粉砂岩、泥质岩和煤层为主,砂岩多发育平行层理和楔状交错层理,灰嘎河剖面宝鼎组一段厚180m左右,灰槽子剖面宝鼎组一段厚170m左右。

(2)二段(T3bd2)

在宝鼎向斜内和F22断层以西岩性基本相同,为灰白色中厚层粉砂岩及黑色薄层泥岩。上部含海相双壳鳃类、介形虫、叶肢介等动物化石;中部夹2~12层煤线与薄煤层,个别煤层仅见可采点零星分布;下部夹灰白色厚层粗粒砂岩及细砾岩。宝鼎组第二段地层厚度在研究区内相差不大,厚约550m,与下伏地层过渡接触。

(3)三段(T3bd3)

在宝鼎向斜内和F22断层以西岩性基本相同,上部为灰白色、灰黄色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有黄褐色薄层泥岩,含有植物化石;中部为黄色、黄绿色薄-中厚层泥岩、粉砂岩,夹有薄层细粒石英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灰色中-厚层细-粗粒石英砂岩,局部夹黄色薄层泥岩、粉砂岩及煤线。宝鼎组第三段地层厚度相差也不大,约560m。

⑦ 地质里为什么会有煤

是经过地质作用产生了煤!更多煤炭知识可以到中国煤炭信息网上查询

⑧ 煤的地质勘查

地质勘查阶段划分又称勘探程序,是根据地质工作探索性的特点,以及煤田地质勘探与煤炭工业建设程序相适应的原则而划分的。通常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找煤是在煤田预测或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主要任务是寻找煤炭资源,并对工作地区有无进一步工作价值作出评价。普查是在找煤的基础上或在已知有勘探价值的地区进行,主要任务是对工作地区有无开发建设的价值作出评价,为煤炭工业的远景规划和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资料。详查是在普查基础上,根据煤炭工业规划的需要,选择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比较有利的地区进行,主要任务是为矿区总体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其成果要保证矿区规模、井田划分不致因地质情况不准而发生重大变化,并要对影响矿区开发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作出评价。精查一般在矿区开发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主要任务是为矿山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其成果要满足选择井筒、水平运输巷、总回风巷的位置和划分首采区的需要,保证井田境界和矿井设计能力不致因地质情况不准而发生重大变化,保证不致因煤质资料不准而影响煤的既定工业用途。
煤田地质勘探一般按以上四阶段循序进行,同时提交各阶段报告。但在下述条件下程序可以简化:① 预查区和普查区工作范围没有大的变动,并且接续施工时,可以不提交找煤报告,直接进入普查阶段;② 普查区和详查区工作范围无大变动且接续施工时,可以不提交普查报告,直接进入详查阶段;③ 在煤炭资源条件较好,煤层比较稳定,构造不太复杂的暴露煤田,可以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直接进入普查甚至详查阶段;④ 不需要作矿区总体设计的矿区,及面积不大的孤立井田,可以由普查直接进入勘探。若地质条件复杂,虽进行较详细的地质工作也不能达到勘探程度时,则提交详查最终(详终)或普查最终(普终)地质报告;⑤ 老矿井深部、生产矿井之间,以及不涉及井田划分的地区,可一次勘探完毕。

⑨ 含煤岩系地质特征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由海相克拉通盆地向陆相盆地转变的过渡时期,自下而上由海相马鞍塘组(T3m)、海陆交互相小塘子组含煤岩系(T3t)和以陆相为主的须家河组含煤岩系(T3x)组成了由海相→海陆交替相→陆相退覆式含煤岩系沉积序列,地层厚度东薄西厚,从100m(川东奉节)~>3750m(川西什邡)(图10-1)。

(据西南石油地质局李剑波等,2010)

另一种意见是川西区须家河组一段—五段与川中区香溪群一段—五段逐一对应,香溪群六段在川西缺失或被剥蚀(表10-2)。

表10-2 川西与川中上三叠统地层对比方案之二

(据西南油田分公司张健等,2006)

分歧起因于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发展演化历史认识的不同,对龙门山造山带在晚三叠世构造发展演化历史认识的不同,主要分歧是四川盆地晚三叠世从大陆周缘盆地演化为类前陆盆地的时间是“须下盆”还是“须上盆”?

虽然地层对比划分方案的不同,影响对盆地上三叠统岩相古地理重建、沉积体系的展布及有利相带的预测,也制约了盆地油气运聚规律与资源评价研究。但是,对于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构造、沉积发展演化历史总特点是从大陆周缘沉积开始,逐步发展演化为类前陆型湖沼退覆型含煤岩系沉积旋回,上三叠统沉积厚度从川东(100~500m)向川中—川北(600~1000m)至川西逐渐增厚,在川中西斜坡至龙门山前缘厚度急剧增大(从1000m至>3750m)(图10-7),这一总体特征认识一致。

图10-7 川西地区龙门山前南段上三叠统沉积剖面模式图

(据杨跃明等,2009)

地层划分的分歧并没有影响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煤成气勘探进程,近十几年来四川盆地以上三叠统为主要气源的煤成气勘探在川西及川中-川北地区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回避地层划分对比问题,本文在论述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成气总特征的基础上,分别论述川西及川中富煤成气凹陷特点。

⑩ 矿井地质简述

一、含煤地层

焦作煤田为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含可采煤层三层(图4-2)。

石炭系本溪组厚5.46~16.67m,一般厚10m左右,由泥岩、粘土岩和砂岩组成,底部含山西式铁矿,以假整合与奥灰接触。

太原组厚67.1~80.93m,一般厚75m,由粉砂岩、砂岩、灰岩和煤层组成。含灰岩6~10层,以L8、L2厚度大,分布稳定。含可采煤层二层(一2和一5煤)。

太原组地层岩性在走向方向上相变比较明显,以一二采区为中心,石灰岩层数增多,三、四、五、六、七层灰岩均较发育,厚度大,向西侧灰岩层数减小,厚度相对变薄。在南北倾斜方向上,北部因九里山断层的影响,煤系地层遭受剥蚀,奥灰大面积出露。在煤层露头以外,奥陶系和石炭系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这是演马庄—九里山井田与焦作矿区其他矿井在沉积上的最大不同之点,这也是造成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不同于其他矿井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叠系山西组厚75m左右,由粉砂岩、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二1煤层斌存于其底部,厚5~6m,分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

1煤顶板岩性由泥岩、粉砂岩和砂岩组成。局部地区伪顶〔炭质泥岩〕厚3m以上,主要分布在矿井西冀。直接顶大面积范围内为粉砂岩,砂岩顶板仅分布在一三采区西翼。老顶为厚层状砂岩,厚度变化较大,西部厚东部薄。距二1煤5~20m,西部小东部大。二1煤底板为炭质泥岩、粉砂岩,松软易破碎。

图4-2 可采煤层柱状图

二、地质构造

该井田总体为一单斜构造,煤(岩)层走向30°,倾向南东,倾角10°~18°(图4-3)。

褶皱构造在井田内虽然表现比较微弱,但发育普遍。按其轴向分为两组(类):一组是沿煤层走向方向上的波状起伏,其轴向300°~330°,即北西向褶皱构造。较明显的,西部以一二采区为背斜,东部一一采区为向斜,次一级的微型背向斜间替出现,特别是一二采区东翼背斜构造明显,幅度(k>h/L)较大(k>0.2);另一组是在大断层两盘因牵引作用形成的背向斜,表现比较明显的是马坊泉断层上盘的向斜构造和方庄断层下盘的背斜构造。

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井田内以小型断裂构造为主。

九里山断层,走向40°~70°,倾向北西,倾角70°左右,落差350~550m。南盘强烈上升,使奥灰大面积出露形成残丘,煤系地层遭受剥蚀,形成山前洪积-冲积扇。

方庄—北碑村断层为矿井东部边界。为一组走向平行、倾向相反的断层构成地堑构造。走向330°,方庄断层倾向北东,落差150m左右。北碑村断层,倾向南东,落差50~150m。该组断层构成井田东部隔水边界。

西仓上断层,为井田南部边界。走向55°,倾向北西,落差50~100m,因勘探程度低,对其控制不严。

马坊泉断层位于井田中部,为一水平与二水平分界。走向45°~70°,倾向北西,落差50~160m,在矿井西翼分岔2~3条断层组成。在井田西部,沿断层上盘(南盘),L8与对盘L2奥灰对接,形成高水位。

F1断层,位于一二采区西大巷,由3~5条小断层组成,走向60°,倾向南东,落差17m。

图4-3 九里山矿地质构造示意图

除上述几条较大断层外,生产中揭露的断裂构造落差均在5m以下。按其走向可分为近东西、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

近东西向断层井下揭露的最大落差为3.5m,多数在1m左右。一一采区最发育,条数多、落差大,一二和一三采区各2~3条。

北东向断层井下揭露的最大落差为2m,多数在1m以下,在一二和一一采区上部极为发育。

北西向断裂构造,未发现落差大于1m的断层,以裂隙为主。

矿井自投产以来,采掘面积已达5.2km2,揭露落差大于5m的断层1条,落差大于1m的断层15条。这说明九里山矿地质构造是比较简单的。

三、煤炭储量

截止1992年表内保有工业储量13455万吨,可采储量7042.3万吨,其中一水平保有工业储量7129.3万吨,可采储量3405.9万吨(表4-2)。

表4-2 矿井储量一览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