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为什么开展地质灾害科普活动

为什么开展地质灾害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 2021-02-28 13:44:52

A. 科学普及活动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在承担大量科研任务的同时,不断拓展面向社会各个层面的服务,一方面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展示地质科学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配合国家资源与环境政策,为提升全民资源意识与环境意识而开展广泛的科普活动。

1.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了具有特色的科研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系列工程:建成实验室展示厅、重建实物与成果相结合的科技长廊,完善了大陆动力学(科普)博物馆及大陆动力学石林园。2013年专家、学者、领导、学生等近300人次参观了实验室。

(1)实验室新建的展示厅迎来多位国内外领导、专家参观(图18)。20多平方米的房间展示了实验室“从地下室走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强不息!”的历程;展示了青藏高原20年,科学钻探20年,国际合作20年的足迹;展示了在青藏高原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方面实验室主要贡献者的业绩。

在展示厅中央陈列的累累成果和科研创新的荣誉奖状,反映了20年来团队的付出和贡献,夺目而风采;展示厅两侧陈列柜中,在银白色灯光照耀下,数百块精美的岩石犹如水晶宫中深藏的珍宝,放发异彩,这是实验室科技人员30多年来集结和精选的各类构造、岩石样品,来自国内外的高高山峰和深深海洋,每一块样品都有深刻的科学含义,每一块样品都在述说石头的故事……

图18 院士、专家参观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展示厅

(2)实验室重建的科技长廊展示了最新动态成果。沿着实验室400m长廊,在白色节能灯辉映下,图片、文字、实物和立体模型多功能交替,“大陆动力学科技长廊”显得格外生动、丰富。长廊包括两大板块:实验室的介绍和发展规划,以及实验室最新成果。长廊重点展示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大陆断裂与地震、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中国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塔里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中央造山带、地球物理探测,以及地幔矿物与地幔动力学的创新成果,并开辟了“青年强、国家强”青年学术园地(图19)。

图19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长廊

2.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根据自身特色,2013年5月和11月举办了两次公众开放周活动,让公众掌握地震基本知识、地质灾害知识以及防灾减灾常识,通过参观实验室仪器设备让公众了解地质灾害的研究以及治理,通过科普视频让公众更直接的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自救知识。两次开放周活动,共接待参观1500余人,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手册800多本,开设防灾减灾大讲堂2场(图20)。

图20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向小学生讲解地震常识

3.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先后组织了“全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专业培训班”、“辽宁古植物化石特展”、“小小讲解员”培训、“世界地球日”、“手拉手——地球与生命同行”等11次科普活动,协助建昌县政府在北京举办《走进鸟的故乡——建昌化石进京特展》,出版科普专著1部,并与建昌县政府签署了有关化石保护与科学普及的合作签字仪式。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2013年8月,实验室所属博物馆被授予国土资源部第三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及“辽宁省环境教育基地”等称号,科普教育基地数量达7个(图21)。

图21 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孙革在“建昌化石进京展”为来宾讲解

4.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海洋六号”调查船2013年10月在太平洋上执行大洋第29航次科考任务时,通过卫星信号在线给广州市近百名中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普课。课堂通过现场感受科考人员工作生活环境、实际操作视频、与科考队员面对面交流答疑等形式,将海洋科考以直观生动形象的一面呈现给广大师生。通过虚拟搭乘“海洋六号”,海洋爱好者们了解到了更多的海洋科考知识,提高了对我国海洋科考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建设海洋强国意识。整个活动通过中国科技网、腾讯网、金羊网、广州科普网和国土资源部网站等向全国中小学生与网友在线直播(图22)。

图22“海洋六号”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

5.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积极参与青岛市组织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宣传活动,让大众了解“可燃冰”,扩展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公众认知度;成为青岛二中分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青岛市第39中学海洋班近40位师生2013年12月参观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使师生了解了“可燃冰”的生成、运移及富集等相关科学知识(图23)。

图23 青岛市第39中学海洋班参观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6. 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2013年,国土资源部实验室被命名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面深化与主流媒体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如《谁爱种地》在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惜土如金》在央视农业频道(CCTV7)播出;《行走土地试验田》在央视新闻频道(CCTV13)播出。2013年5月举办“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的科普讲座,参会人员100余人。2013年8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组织召开了“耕地保护夏季交流会”,参会人员100余人。2013年8月下旬,组织安排以大学生和中学生为主体的“秦皇岛—天津—北京—张家口—大同—朔州”一线以耕地保护和耕地资源综合考察为目的的夏令营活动,参加人数150余人(图24)。

图24 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组织的科普活动

7.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与山东地科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地科杯”“珍惜资源爱我国土”有奖征文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奖征文活动的开展,普及了地球科学和国土资源知识,加深了青少年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对从小牢固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图25)。

图25 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珍惜资源爱我国土”有奖征文活动表彰大会现场

B. 为什么要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

地质抄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袭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涉及的专业比较多,通常说的如大水工环(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力学(岩土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岩土锚固技术,地质灾害评估\勘察\设计\防治工程,测量学等。

C. 为什么要在可研阶段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地质勘察报告是每个设计阶段都需要的;地质灾害报告只有在“地质灾害易回发区内”建设时才需答要提供,由于归口国土部门,涉及部门利益,不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也常常被要求做地质灾害报告。按国务院令是在可研阶段,按编制法可放在初设阶段,如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内建桥应该在可研阶段完成的,否则可以不做,或者在初设阶段补份报告、走下程序;特大桥一般还要求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评价报告。

D.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要点

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县、乡、村群内测群防人员定期举办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地质灾害基本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时机,在全县广泛开展减灾科技“宣传日”和“宣传周”等活动,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的防灾减灾和保护地质环境意识。

E. 为什么要在可研阶段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地来质勘察报告是每个设计阶源段都需要的;地质灾害报告只有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时才需要提供,由于归口国土部门,涉及部门利益,不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也常常被要求做地质灾害报告。按国务院令是在可研阶段,按编制法可放在初设阶段,如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内建桥应该在可研阶段完成的,否则可以不做,或者在初设阶段补份报告、走下程序;特大桥一般还要求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评价报告。

F. 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我国多次经历破坏性特别严重的各类自然灾害,生命和财产损失都相当严重,很多市民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在灾难来临之时尽量减少损失知之甚少,一些中小学生更是认为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更是像背课文一样,许多学生都不能对这些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什么在面对如此之多的血的教训的时候,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还是如此薄弱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不够到位.相当多数的市民对国家防震减灾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如何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知之甚少,再加上呼和浩特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更使广大市民存有侥幸心理,没有主动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需求.而目前直接进行的防灾减灾宣传规模不大、影响不广,仅限于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集中的进行,形式也比较单调,宣传的内容虽然非常具有使用价值,但是难以引起市民们的充分重视.二是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不到位.街道和社区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防灾减灾工作人员,仅仅依靠一般性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无法建立防灾减灾宣传的长效机制,也就不能潜移默化的将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灌输到每一名市民的脑海中.三是防灾减灾演练活动进行的不够积极.防灾减灾的演练仅在某些特定的时间作为一种纪念活动来进行,致使广大市民并不熟悉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等一系列防灾减灾的重要方式方法,在真正的灾害来临之时只能是慌了手脚.基于以上原因,在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方面,街道和社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一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街道和社区要积极寻找恰当契机,大力弘扬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大力弘扬近年来在应对汶川、玉树地震中凝聚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在应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彰显的抗洪救灾精神.要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和有关纪念馆的教育、警示作用.要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学习、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二是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要加强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普及,编制、出版符合行业或地区灾害风险特点的防灾减灾知识读物、影视作品,通过张贴海报、放置展板、分发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优势,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和政策法规宣教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三是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活动.要针对潜在灾害风险和区域灾害特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开展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防雷、地质灾害防御、消防安全、事故防范、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救灾演练,让群众了解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熟悉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演练活动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声势,扩大影响.要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单凭政府一家之力,收效甚微.西街街道办事处秦瑶 供稿

G. 为什么要做地质灾害自动化预警

因为人及人控的机器都有一些疏忽,
地质灾害自动化预警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H.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日益加剧,显示出强大的威力。特别是对自然斜坡的不合理开挖,打破了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斜坡平衡状态,造成斜坡变形失稳,已成为触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调查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包括:农林牧业活动、城镇与农村建设、道路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等。

黄土高原地区自古就有斩坡挖窑居住的习惯,虽然现在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受地形条件制约,斩坡平基建宅、箍窑以及修建工程设施现象仍然不可避免(图4-20)。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内,宝塔区三山夹两川的狭窄城区成为调查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仅16km2的城区就分布有13万常住人口和5万外来及流动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万/km2以上。人口的过量增加,在客观上加大了对居住用地的要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人们的居住场所呈现出向冲沟及附近更危险地带扩展的趋势,斩坡现象加剧。

在经济建设方面,基础建设大规模动用土方工程,已修建有高速公路一条,省道3条,区道5条,乡道6条,村级道路297条,公路密度为45.2km/100km2。西(安)延(安)-延(安)神(木)铁路全面开通;延安机场现已进行跑道改造,210 国道纵贯南北;黄陵-延安,延安-榆林,延安-安塞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通往邻县的公路全部进行了提级改造。靖边-西安的天然气输气管道横贯全区。上述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大规模地动用土石方工程,难免对原本稳定的自然地质环境形成干扰和破坏,其作用强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由此所触发的地质灾害也呈现增高的态势。

图4-20 人类工程活动改变斜坡原始坡度状态示意图

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多选择在较宽阔的河谷。黄土地层遭受地质时期的长期侵蚀,已形成坡度相对平缓的黄土梁或峁,尤其是全新世以来,地壳活动变缓,气候干旱少雨,谷坡经过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侵蚀作用,应力释放和调整亦基本完成,斜坡一般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重大滑坡崩塌灾害。人类工程活动,如削坡、加载等作用,将原有的平衡状态打破,使斜坡产生卸荷、拉张和风化裂隙,在雨季易产生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本次调查的新滑坡和崩塌灾害,无一不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有关。13处滑坡中有10处与削坡建窑建房有关,2处与公路铁路建设有关,1处由水利工程引发;16个崩塌灾害点,有9处是与建窑建房削坡过陡有关,7处与公路建设边坡处理不当有关。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这一因素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图4-21)。

图4-21 不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比例图

1—削坡建窑建房;2—公路铁路建设;3—水利工程建设

采用FLAC3D模拟软件对黄土边坡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40m坡高条件下,30°和45°边坡的强度折减在坡脚处最为显著(图4-22),从力学机制上也证明了,斩坡是触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

图4-22 30°(上)和45°(下)边坡强度折减模拟图

综上,在地质灾害诸多形成条件中,地质环境条件变化缓慢,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则是最活跃的因素,二者的双重作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I. 对地质灾害开展一次调查 怎么办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山地丘陵地质灾害调查等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调查精度,对人类活动区范围内的不稳定斜坡、高陡边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开展

J. 为什么要进行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灾害是当前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因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所有灾害中最严重的。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先进行人群疏散,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唯一有效方法。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