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为什么土地质量差异有普遍性

为什么土地质量差异有普遍性

发布时间: 2021-02-28 13:37:33

『壹』 为什么土壤中as和cr环境质量标准方面存在差异

B一级标准 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质量的限制值。二级标准 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标准 为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贰』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现状与地域性差异分析中的应用

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各地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在保护现有耕地及确保各地粮、油、糖、菜等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强农地保护和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在各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2006 ~ 2020 年)中,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并准确预测当地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农业发展模式、生态环境质量等因素,以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到保护耕地、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广东省土地利用现状

据 2005 年广东省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表 8-17),全省土地总面积 17987.58 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 1494.07 万公顷、171.54 万公顷和 131.97 万公顷,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83.1%、9.5% 和 7.3%,其中耕地面积 295.27 万公顷,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16.4%,人均耕地面积仅有 0.03 公顷。耕地不足是制约广东省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 8-17 2005 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现状表

(二)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地域性差异分析

根据广东省土地利用变更或更新数据的统计,全省 1999 ~ 2008 年建设占用耕地连续 10 年实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面积保持稳定。但是,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一直比较尖锐,全省 2005 年、2006 年、2007 年耕地面积(不包括可调整地类面积)分别为 295.27 万公顷、288.25万公顷、284.77 万公顷。上一轮广东省土地利用规划编制(1996 ~ 2010 年)以 1996 年为基期,土地资源数据以当年 10 月 31 日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为基数,规划期为 1997 ~ 2010 年,分 1997 ~ 2000 年和 2001 ~ 2010 年两个时段,其中 1996 年全省耕地面积为 327.22 万公顷,2010 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为 325.76 万 公顷。

上述统计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全省、市、县 或乡镇的农用地(特指耕地)的变化情况,而不能从农用地的质量和空间分布上对耕地进行深入分析。应用农用地分等自然质量等空间数据库成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农用地分等自然质量等空间数据库成果可为县、市、省或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地域性差异分析提供强大的空间数据和技术支撑,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难以使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区域农业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和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在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体系中,影响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和土壤管理条件,同时,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空间连续性特征,而局部地区则表现出空间异质性。

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主要集中在 13 ~ 16 等,各等别面积合计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79.0%,其中以 14、15 等地为最多,分别占 22.7% 和 22.7%,16、13 等地分别占 19.6% 和14.1%;其他等别 6 ~ 12、17、18 等地合计占全省耕地面积不到 10%。全省自然质量最差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韶关乐昌的石灰岩地区,面积很小,不到全省耕地面积的 0.01%;质量最优的耕地主要位于雷州半岛的吴川、雷州和遂溪,面积 9953.9 公顷。

图8-6 各地类中自然质量等别面积百分比图

通常情况下,灌溉水田和菜地的自然质量等相对于望天田、水浇地和旱地都要高,但从各地类中自然质量等别面积百分比(图 8-6)来看,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的结果并没有表现出地类对耕地自然质量差异性影响的普遍性,甚至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这种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广东省是个多山、濒海的省份,近 30 年来经历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山地和滨海地区的山坑田、冷水田、咸酸田、油格田、硫酸矿毒田等低产水田普遍存在,限制性因素对水田自然质量影响强烈,这也说明了广东省迫切需要加大农田的种植制度和利用结构的调整,实现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和地力提高。

广东省 1994 ~ 2005 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农用地被占用和破坏严重,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改变,有些地区这种变化非常深刻。在此期间,东莞、佛山、珠海、汕头、广州等地区的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 73.4%、62.0%、49.8%、49.6%、47.0%。据有关研究报道,以 2003 年广东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来统计,珠江三角洲的基本农田有一半已不符合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标准,一是土壤污染严重,根本不能种植作物,有的甚至变成了污水塘;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产量锐减;三是有些农田四周全被建设物包围,变成了无水、无风、无光的“三无田”。因此,一方面需要及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以适应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或经济发达的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特别是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应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才能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迫切需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质量好的耕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同时加大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的力度,有效实现全省范围内甚至省际的耕地占补平衡。切实做好全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现状调查和规划编制工作,摸清家底、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土地,优化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

『叁』 土地质量评价有何实际意义

中国在4000年前就有研究土地性质的记载。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回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前,答土地评价目的一般是鉴定土地的等级,作为纳税的依据;70年代以后,国际上才普遍认为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它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优方案。主要内容有:①查清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揭示土地的生产潜力,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自然基础;②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综合评定土地的适宜性,确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和途径,为制定合理的用地结构提供科学依据;③明确土地利用的不利因素以及危害程度,以便提出相应的整治、改造和利用措施;④编制土地的质量类型评价报告,为生产和利用部门建立土地档案、加强土地管理提供依据。

『肆』 标准样地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结合标准样地的基本特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标准样地土地质量的高低;同时,指标本身还应具备有效性与合理性。概括地说,农用地分等中标准样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系统全面性原则。标准样地土地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标准样地的质量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既要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又要将它们协调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2)动态性原则。在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下,标准样地的质量等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标准样地质量评价应具有动态变化性,评价指标应具有时间概念,要能反映土地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3)相对独立性原则。影响标准样地质量的因素很多,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指标内涵不能重复。

(4)科学有效性原则。标准样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筑应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并注重指标的有效性,即指标内涵明确,能够反映标准样地土地质量的高低,测定方法标准,统计计算规范。

(5)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的关键在于评价方法是否可以操作、理论研究是否现实可行、指标能否量化、资料是否可以获取。指标可操作性强,便于选择统计方法和一定的数学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样地作为区域质量最好的农用地,其评价核心是对土地生物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土地生物生产力一般由光照、热量、水分、土壤以及土体微环境等因素决定,因此,考虑标准样地质量最优、产量最高的特征,可以从光温条件、土壤化性质、土壤水分与土体微环境等四方面构建标准样地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标准样地农用地质量的高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即标准样地质量评价总目标;第二层次为因素层,包括光温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与土体微环境等四大因素,其中,光温条件、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水分条件构成标准样地土地质量的宏观环境因素;第三层次为指标(或因子)层。

1.光温条件

光照与热量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要素,光温条件适宜,土地质量则高,若气候条件差,土地质量则低。考虑到现有指标的综合性,可采用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等指标来反映光温条件的差异(一般在农用地灌溉有保障的区域采用光温生产潜力指标,无灌溉保障的地区采用气候生产潜力指标)。

2.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是土地的最基本组成物质,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地质量。土壤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的理化性质。一般的,土壤理化性质可由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与土壤污染状况几个方面来反映。

3.土壤水分

农业土地的利用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土地质量。水资源状况好,土地利用率就高,而农用地水资源状况的好坏则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壤侵蚀状况与土壤盐碱状况。

4.土体微环境

作为一个地块综合体,标准样地土体周围的微观环境条件也是影响土地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海拔与坡度。一般的,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地形条件好,土地质量相较丘陵地区高,而海拔与坡度超过一定范围,土地质量则会发生较大变化。

『伍』 土地的5个基本特性的详细答案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是由气候、植被、水文、岩石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回
2)土地面积的有限答性;土地总面积和人类可利用的面积都是有限的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位置在一定时期是保持固定不变的
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的质量特性具有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人类利用和改良土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土地利用潜力随着时间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陆』 土地评价的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一项复杂的综合属性,意味着土地满足不同用途的程度,或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如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可以广泛运用的土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为:①与种植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作物产量、水源和土壤有效水分、营养源和营养物有效量、根层的氧气有效量、根系发育的地理条件的适应性、苗床和发芽条件、土地的耕作条件(适耕性)、土壤的盐化度和碱化度、土壤毒性(酸性过高)、与土地有关的病虫害、土壤抗蚀性能、洪泛灾害(包括频率及淹水历时)、气温类型、辐射能及光周期、影响植物生长的灾害性天气(风暴、霜、冰雹等)、空气湿度、作物成熟所需的干燥期。②与牧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放牧草地的生产率、影响牲畜的灾害性天气、地方性虫害及流行病、牧草的营养价值、牧场的毒性(毒草)、植被抗拒退化性能、在放牧条件下土壤抗拒侵蚀的性能、水源距离及饮用水可获量、与根据地(定居点)的距离。③与林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木材年平均增长量、本地树种的类型和数量、影响幼树生长的环境条件、病虫害、火灾危害。④与采集副业有关的指标有:树木品种、药用植物、果类、野味、山珍、与根据地(村庄)的距离。⑤与农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指标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可能规模、征用土地的便利条件、与市场及物质和劳动力供应有关的地理位置、由生产单位到田地或作业区的交通、影响道路修建和维护的地形因素(可进入性)、机械化的可能性和影响机械化的地形因素(可通行性)、自然植被、防止土壤侵蚀的措施。
这些应用于评价的指标大多是变量,表示土地的某一项质量,或表示土地的某一特征或几种特征的作用,每种指标都有一定的临界值或一系列临界值,以确定等级界限。并可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这类数学模式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加以验证,可以不断改进,使之更接近实际情况。

『柒』 土地评价的基本概念

土地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生产力的高低,但这个生产力又多是通过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间接表现出来的。
1.土地生产力的内涵
土地生产力是反映土地本身的自然生产潜力和人类劳动经营的综合指标,是土地在特定的管理措施条件下生产出某种植物或植物产品的能力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除了表现为农业生产力,也是人类进行居住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非农业生产力同样重要。
土地生产力是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大水平,有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之分;自然生产和社会经济生产力之分,但一般表现为综合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也叫土地潜力、土地生产潜力。
2.土地的适宜性
土地的适宜性就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这既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又直接决定于生物的特点、更替及产量等。
自然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的适宜性一般可以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暂不适宜等几种,且多是针对农林牧利用而言。一般说来,土地质量越好,其适宜面就越宽,而质量越差,则适宜面就越窄。
3.土地的限制性
土地的限制性又称土地的局限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存在的,是限制土地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由于土地中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甚至缺乏,限制土地资源的潜力或某种用途的正常发挥,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限制因素有不易改变的,即稳定性限制因素,如气候、地貌等;也有容易改变的,如植被、水文等,称不稳定限制因素。在进行土地评价时,要抓住主要限制因素,适当考虑其它限制因素 1.土地特性
土地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一系列与其它物质相区别的性质。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社会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如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质量差异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的特性,如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增值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属性。人类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总是要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生产关系,包括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的关系。土地的这种社会属性,是进行土地产权管理、调整土地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土地特性是一种可度量或测定的土地属性。例如,坡度、降雨量、土壤质地、有效水容量、植被的生长量等。有的文献上将土地特性称土地性质。
土地特性就是土地构成要素的性质。常见的土地特性按构成土地的要素可分为如下几类:①土地的气候性质:主要表现为气温(年和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积温)、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全年各月或旬降水量、降水季节、降水强度)、光照条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②土地的水文性质: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水利设施、水旱渍灾害状况;③土地的土壤性质:主要有土壤质地、土壤结构、PH值、有效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等;④土地的地学性质:主要有地质构造、岩石种类、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等;⑤土地的生物性质:主要有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动植物的地方性性病及传染病、危险性动物;⑥土地的社会经济特性包括的范围广泛,一般来说,土地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人口(数量、素质、劳动力)、教育情况、交通状况及区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如能源、供水、供电、电讯)、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等。
2.土地质量
有关土地质量的表述很多,①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状态和条件(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及其满足人类需要(农林业生产,自然保护以及环境管理)的程度;②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各种性质的综合反映和价值判断;③土地质量是土地功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优劣程度;④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综上所述,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但土地属性不一定是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针对土地利用或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也可以用土地生产力的指标表示,如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利润、级差收益等。土地质量的差别,实质上是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差异。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状态下,土地质量的含义也有差异。在农、林、牧业等利用中,土地质量指的是土地生物生产能力的差异,即土地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工业、交通、城镇等非农业建设利用中,则是指以区位条件优劣为主造成的劳动生产率或土地使用效益的差异。
3.二者关系
土地特性是土地的属性在各个方面的直观反映(能直接测量或估算)。土地质量是土地综合属性的描述,是土地特性综合反映的土地性质。
土地特性与土地质量的关系是多对一、一对一的关系。可以根据一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可以用一组土地性质中的某一起主要限制性作用的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可以综合多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如土壤侵蚀危险这一土地质量不仅决定坡度,还取决于坡长、渗透性、土壤结构、降水强度和其他特性的相互作用。
土地特性与土地质量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土地具有的属性。但土地特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状态,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土地质量是针对一定用途而言的,表示为对某种用途适宜不适宜、或适宜程度高低。土地质量强调的是土地本身属性及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
土地评价时,可以选择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作为评价对象。采用土地特性的优点是评价的程序较简单和直接,能够对观察的特征和适宜性分级进行直接比较。但是,土地特性种类繁多,而且土地特性之间又往往是相互作用的,这可能使评价所考虑的因素过多或者选择评价因素很困难。采用土地质量,其优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如前所述,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直接相关;二是土地质量是几种土地特性的综合反映,在计算土地质量时考虑了这几中土地特性的相互关系;三是土地质量的数目要比土地性质的数目少,从而减少了土地评价的工作量。 土地评价要考虑土地作为何用,即土地用途。土地用途可以是概括性的,也可以详细的。分为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类型也叫土地利用大类,指根据土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土地的利用分为农业用地、牧业用地、林业用地、建设用地等的土地利用方向,叫土地利用大类。如通常所说的八大地类:耕地、林地、牧草地等。
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或规定得更为详细的土地利用种类,它由一系列在既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说明所构成。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包括劳动力、工具、土地规模、资金、技术、市场、制度等方面。
土地利用方式分为:
①单一用途的的土地利用方式:同一土地,同一时间只有一种产品的输出。
②多用途的土地利用方式:同一时间,同一地块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地利用,但每种土地利用均有自身的产品输出。如间作,套作。
③复式土地利用方式:同一地块上,在同一时间周期内的不同时段,土地的利用不同。如我国的多熟制农业。

『捌』 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

1、多样性原理: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2、可比性原理: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
3、综合性原理: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如气候、土壤、植被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因此,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
4、限制性原理: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所谓限制性,是指土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种作物在某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30ppm,而实际土壤中10ppm,那么由于速效磷含量太少吸收不到充足的磷。
5、系统分析原理:一个系统是由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在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地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投入之比。
6、相对性原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不同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为末等地,这样处理使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价之间的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等级的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一定地区而言的。

『玖』 怎样理解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沃度的差异性

1.规划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是发现事物多种联系的最优手段,是生产力布局的最优方法,能减少全局中局部决策的个体局部性,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和决策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8. 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 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 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20.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型面积的比例关系、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及在空间组合格局。
21.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2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3.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4.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想知道更多土地知识可以去聚土王看看

『拾』 衡量城市土地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土地质量一般是指土地健康或条件,尤其是指土地利用和环境管理的可持续性能力。土地质量的差别,实质上是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差异。土地质量可以用可度量测定的土地属性,即土地特性指标综合表述,也可以用土地生产力的指标表示,如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利润、级差收益等。
土地质量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及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环境条件。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生产、环境保护与管理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土地质量指标不是单纯指土地某一方面或某一种属性的指标,而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而建立起来的能够反映土地资源和相关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体系。大部分指标局限于土地资源内部,尚缺乏社会经济制度、政策乃至法律等方面的反映。只有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综合构建的指标,才能全面认识土地质量。建立土地质量指标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与管理,国内外土地质量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土地质量的理论探讨、土地质量指标的建立上,土地质量指标在监测和政策制订方面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指标和管理措施以及政策框架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联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