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断层地质学是什么意思

断层地质学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2-28 12:33:07

1. 地质学断层问题, 断层的走向表示为NNE,倾向SWW.高人可以帮小弟解释一哈是怎么回事么,

在地质中,一般标示都是这样的,NNE是北北东的意思,表示断层走向比北东更加偏北,而南西西,是比南西走向偏西.

2. 地质学断层问题,请地质前辈帮忙解答

在地质中,一般标示都是这样的,NNE是北北东的意思,表示断层走向比北东更加偏北,而南西西,是比南西走向偏西。

3. 什么叫断层(岩石)怎么造成的

岩层错断形成.地质应力可以造成断层

4. 什么是断层

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发生断裂,断裂岩层沿着断裂面发生相对移动的现象就叫断层。断层一般是岩体沿断裂面上下错动。

圣安德烈斯断层有其突出的特点。它不象常见的断层那样上下错动,而是彼此平行滑动,也就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前后错动。断层的东侧向南,西侧向北,滑动的速度也很可观。一九○六年,圣弗兰西斯科大地震时,一次就滑动了六米,在地面上产生一条三百多公里长的大裂缝。

圣安德烈斯断层引起科学家们极大兴趣。科学家们发现,这个断层一直处于不停地运动中。在多数情况下,断层的移动很慢。但移动的速度并不总是一样的,有时快一些,有时又突然慢下来。如果没有精确的测量仪器,人们用肉眼是很难发现断层移动的。科学家把这种断层移动叫“蠕动”。

在一九五六年,人们用肉眼看到了这种滑动现象。在那一年,一座凑巧建筑在圣安德烈斯断层上的葡萄酒厂的钢筋混凝土厂房,突然发现有一条很大的裂隙。经过调查,这个建筑物的裂缝,既不是地基基础不好,也不是建筑材料质量不好或施工问题造成的。它的断裂来源于地下那条不断滑动的断层。

圣安德烈斯断层上发生过许多奇怪现象。一家草坪木栅栏突然从中间断开,铁轨发生意外的弯曲,就是那些穿过断层的河流也因为断层的移动,河道不能顺直地流动,造成非常奇怪的拐弯。

科学家们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断层两侧进行过反复测量,最后测出,圣安德烈斯断层平均每年彼此滑动距离为十毫米。

“十毫米”,这是一个多么小的数字。但是,用地质学的观点看,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圣安德烈斯断层至少已经存在一亿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年代里,移动速度按每年十毫米算,加起来就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科学家们估计,这个断层已经相对移动了二百六十公里!

圣安德烈斯断层的活动给地震科学家研究地震成因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天然实验室。地震科学家在这个断层附近布置了许多台仪器,昼夜不停地观察着断层的一举一动,把这些现象统统记录下来,进行详细地研究,探索地震的起因和规律。

科学家们认为,地壳的运动应该是地震发生的基本根源。

现在可以这样说,地球表面的地壳各个部分总是或多或少地运动着。它们有的彼此分离,有的彼此挤压,有的相互错动。这样,地壳间就产生了十分强大的压力。

科学家们推测,地球上某一地区在地震发生之前,那里的地壳正受到日益增加的强大压力。这种巨大的压力不断地积累着,增加着。地壳压力可以引起地壳的变形:轻度的倾斜或者翘起。断裂带是地壳的薄弱部分,当地壳所受的压力达到一定限度,足以超过地层之间断层摩擦力的时候,断层就会急剧活动,山崩地裂的地震就发生了。

5. 地质学中的右旋正断、右旋逆断、右旋走滑、左旋正断(逆断、走滑)到底是什么意思

正断层(normal fault)是指上盘下降,下盘相对上升。断层面倾角一般在45°以上。内这种断层多为张力或重力作用形容成。(2)逆断层(revers fault)指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这类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按断面的倾角又分为:冲断层(断面倾角>45°);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在25°—45°间);辗掩断层(断面倾角<25°)。

6. 地质学是什么意思

地质学(geology)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 雅丹地貌
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编辑本段发展回顾
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公元1450年) 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质学奠基时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等等。
地质学形成时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英国的赫顿提出要用自然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历史,以及地质过程“即看不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结束的前景”的均变论思想。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在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对自然考察所获得的超越时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已经确立,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基本建立起来。 而此时的矿物学沿着形态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方向发展,美国丹纳的《矿物学系统》标志着经典矿物学的成熟;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使得显微岩石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法国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缩造山的收缩说,对近百年来的构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有关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关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了。 19世纪上半叶,有关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对地质学思想方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变造成生物灭绝的观点。英国的莱伊尔是均变论的主要代表,他坚持“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观点,并提出以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
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1910~)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7. 地质学上什么是上盘,下盘,正断层逆断层,不要照搬教科书上的!

简单说,如果你认为断层的断层面都是一个斜面,断层面和地面(此处回代指断层上表答面,下同)夹角是锐角的是上盘,断层面与地面夹角是钝角的是下盘。断面之上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斜线上面是上盘,斜线下面压的是下盘。
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盘下降,宏观上看,理想的断层模型是上盘的地面比下盘低

8. 什么叫断层

这样的:地壳中的断裂很多。当断裂面两边的岩层发生了位置的相对错动,内这种情况,在地质学中称为断层容。

构造地震的发生,多半是由于原来那里就有断层,当断层两边的断块再一次错动的时候,就发生了地震,也有些地震是由于新断层的产生而造成的。对于这种断层两边的断块还在上升下降或水平位移的断层,我们称为活动断层。活动断层或一般断层在地壳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成群地在一定的地带出现,这种地带我们称为断裂带,对活动断层而言,便称为活动断裂带。地震的发生大多与活动断裂带有关,特别是两条活动断裂带的相交处,更是地震发生的灵敏地区。

9. 什么是断层,它与地震有关吗

地壳中的断裂很多。当断裂面两边的岩层发生了位置的相对错动,这种情专况,在地质学中属称为断层。

构造地震的发生,多半是由于原来那里就有断层,当断层两边的断块再一次错动的时候,就发生了地震,也有些地震是由于新断层的产生而造成的。对于这种断层两边的断块还在上升下降或水平位移的断层,我们称为活动断层。活动断层或一般断层在地壳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成群地在一定的地带出现,这种地带我们称为断裂带,对活动断层而言,便称为活动断裂带。地震的发生大多与活动断裂带有关,特别是两条活动断裂带的相交处,更是地震发生的灵敏地区。

10. 断层的详细定义

断层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断层 英文名称:fault 定义1: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所属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定义2: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显著的位移或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形迹。 所属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构造形态 断层的形成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是什么力量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呢?原来是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断层对地球科学家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地壳断块沿断层的突然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对断层机制研究越深入,就能越准确地预报地震,甚至控制地震。 编辑本段组成要素 特大断层——东非大裂谷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规模大小不等 ,大者沿走向延伸数百千米 ,常由许多断层组成,可称为断裂带;小者可见于手标本。几何要素 断层由断层面和断盘构成。断层面是岩块沿之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断盘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位于断层面之上的称为上盘,断层面之下的称为下盘,如断层面直立,则按岩块相对于断层走向的方位来描述。断层两侧错开的距离统称位移。按测量位移的参考物的不同,有真位移和视位移之分,真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点错开的距离,即断层面上错断前的一点,错断后分成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总滑距;视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层错开的距离,即错动前的某一岩层,错断后分成两对应层之间的距离,统称断距。 通常按断层的位移性质分为:①上盘相对下降的正断层。②上盘相对上升的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30°的逆断层又称冲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均大致平行于断层面倾斜方向,故又统称为倾向滑动断层。③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平移断层,又称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 编辑本段分类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断层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要追索被移动了的地表特征时,该人需沿断层线转向左边,才能在那一边找到与这边相对应的特征。这种走向滑动断层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断层,或统称走向断层。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是一条右旋断层或滑动断层。 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界于走向滑动断层和倾向滑动断层之间的,叫斜向滑动断层。 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常被叫作断层落差和平错。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错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说的断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特点,即在运动中两盘的构造保持着平行。 但也可以有这样的断层,相邻两盘块体之间发生了扭动、转动,这样的断层被称为旋转断层或剪状断层. 上面这张照片里山岳右边的线形结构,就是美国加州著名的圣安地列斯断层,它也是地球表面最长和最活跃的断层之一。 圣安地列斯断层的深度有15公里,存在的时间已经超过2000万年。照片是从奋进号航天飞机拍摄的雷达影像和测地卫星的真色影像所组合出来的。巨大的太平洋板块沿着圣安地列斯断层,相对于北美板块向北漂移,平均每年移动数厘米,按这种移动速率,经过数百万年后,地球表面的陆块分布和现在比起来,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编辑本段知识分类自然科学篇>地球科学(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地壳中岩石的断裂。地壳的挤压力或张力使断裂两侧的岩块发生相对位移。断层的长度可由几公分到数百公里,沿断裂面(断层面)的位移也可由不到1公分到数百公里。位移往往分布在由无数单个断层组成的断层带内,断层带可宽数百分尺。断层分布不均匀,在某些大区域内一个断层也没有;而一些地区则被各样大小的无数断层所切割。断层有直立的、水平的,或向任何角度倾斜的。断层面上部的岩块称为上盘;下部的称为下盘。 断层面能被磨得很光滑,留下摩擦的条痕称为断层擦痕;断层面两则岩石可能被压碎成细粒黏土状,称为断层泥;如压碎的岩粒较粗,则称为断层角砾。有时断层邻近的岩层,由于抵抗滑动也会发生褶皱或弯曲。有厚土层的地区断层面通常被覆盖。断层面两侧断块的位移一般根据沉积层或其他标志如矿脉和岩墙来测定(相对于某一平面如海平面的绝对位移一般是测不出的)。 沿断层的运动可以是旋转运动,两侧断块彼此相对旋转。断层的视运动可以是与实际运动完全不同的,侵蚀作用把实际运动形迹都消除了。运动可以是持续蠕动,或在数秒内发生几公尺数量级的跃动。大部分地震是沿断层的快速运动引起的。断层可根据其倾角和相对运动以及视运动来分类。正断层或重力断层是由于地壳受竖直挤压拉张而形成的。上盘向下滑动,倾角一般大于45°。这种断层在世界上到处可见到。在美国犹他州和内华达州,断层形成山脉一侧或两侧的边界。断裂时因上盘向下滑动数千公尺变为谷底而相对形成了这些山脉。 逆断层是由于地壳收缩,受水平挤压力造成的。由于向上最易减压,上盘往上移动覆盖在下盘之上,其倾角一般小于45°;大于45°的类似断层,称为冲断层。如逆断层的倾角很小,而位移总量却很大时,称为逆掩断层。大型逆断层是维吉尼亚州和田纳西州岭谷地区中阿帕拉契区域的特色。走向滑断层(或称平移断层)大体上也因水平挤压形成。其差别只在于,最易减压的是几乎平行于挤压力的水平方向。断层面基本上是直立的,沿侧向运动。这种断层分布广泛,往往导致大洋中脊发生断错。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是这种类型断层著名的陆上例子,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时其最大位移有6公尺(20呎)。在最近几百万年期间,沿这条大断层的总错距足有数十公里。 编辑本段认识标志野外认识断层及其性质的主要标志是:① 地层、岩脉、矿脉等地质体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断或错开。②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这是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或逆断层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或二者倾向相同但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的情况下,地层重复表明为正断层,地层缺失则为逆断层。③擦痕,断层面上两盘岩石相互摩擦留下的痕迹,可用来鉴别两盘运动方向进而确定断层性质。④牵引构造。断层运动时断层近旁岩层受到拖曳造成的局部弧形弯曲,其凸出的方向大体指示了所在盘的相对运动方向。⑤由断层两盘岩石碎块构成的断层角砾岩、断层运动碾磨成粉末状断层泥等的出现表明该处存在断层。此外还可根据地貌特征(如错断山脊、断层陡崖、水系突然改向)来识别断层的存在。 编辑本段危害根据断层面(即岩石的裂缝和两块岩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裂缝)位置的不同特征,科学家将断层分为四种类型: 正断层在正断层中(查看下面的动画),断层面几乎是垂直的。上盘(位于平面上方的岩石块)推动下盘(位于平面下方的岩石块),使之向下移动。反过来,下盘推动上盘使之向上移动。由于分离板块边界的拉力,地壳被分成两半,从而产生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 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如果这种压力大到可以克服摩擦力,岩石块将突然向前运动。换句话说,当构造作用力推动“咬合”岩石块移动时,积聚了潜在的能量。在这些板块最终移动时,这些积聚起来的能量变成了动能。一些断层的变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明显变化,但也有一些岩石的变动发生在地表以下的岩石中,因此无法形成地表断裂。 产生断层的最初震动,以及沿已经形成的断层产生的突如其来的剧烈变动称为主要震源。多数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因为这是板块运动张力最强的部分。地震会形成断层带,即相互交织的断层组。在断层带,由一个断层释放的动能可以增大周边断层的压力(潜在能量),导致发生其他地震。这就是短时间内一个区域可能发生多次地震的原因之一。 地震也常常发生在板块中央。事实上,美国有记载的一系列强力地震就发生在北美大陆板块的中央。1811年和1812年这些地震袭击了几个州,其震源位于密苏里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发现了该地震的可能来源:一条深藏于多层岩石层下面的断层带,它已经存在了6亿年之久。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