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D 19.B 20.D
❸ 峡谷是怎么形成的
峡谷[1] 是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V形谷的一种。
一般发育在构造运动抬升回和谷坡由坚硬答岩石组成的地段。
当地面隆起速度与下切作用协调时,易形成峡谷。
中国长江的三峡,黄河干流的刘家峡、青铜峡等,是修建水库坝址的理想地段。
峡谷由峭壁所围住的山谷,一般由河流长时间侵蚀而形成。
许多人在印象中一直认为地球上最大的峡谷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不过1994年被证实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才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其长度为504.9千米,平均深度达5000多米;太阳系里最大的峡谷是位于火星赤道上的水手号峡谷(Valles Marineris)。
峡谷是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V型谷的一种。一般发育在构造运动抬升和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当地面隆起速度与下切作用协调时,易形成峡谷。中国长江的三峡,黄河干流的刘家峡、青铜峡等,是修建水库坝址的理想地段
❹ 该段挂壁公路经过地区的地质构造为()A.峡谷B.悬崖C.断层D.背
A、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挂壁公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内开凿而出的容,故不符合题意;
B、悬崖是特殊的地形,而题目问:该段挂壁公路经过地区的地质构造,此处的地质构造是断层,故不符合题意;
C、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挂壁公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出的,此处的地质构造是断层,故正确;
D、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挂壁公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出的,此处的地质构造是断层,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❺ 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地质构造的为 [] A.褶曲 B.三角洲 C.地堑 D.峡谷
AC 这是一道着重考查有关地质构造这一地理概念外延的双项选择题。考查地理概念的外延不是考查我们是否能说出地理概念本身的定义,也不是考查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某个概念的内涵,而是要明确某个地理概念的适用范围。以本题来说,它并不要求考生回答出什么叫地质构造,而是要求考生根据地质构造的定义来判断题目所给出的四个地理事物是否属于地质构造,由于这种判断是以地质构造的定义(内涵)作标准来衡量的,也就是由概念的内涵引伸出来的,所以称为概念的外延。回答这类问题的关键,首先要看考生对概念的内涵是否清楚,对本题来说就是看我们对地质构造的涵义,即“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与变位”这句话是否真正理解;其次,还要看我们对题目选项所给出的具体地理事物的形成是否熟悉,包括属于地质构造的两个地理事物(褶曲、地堑),也包括不属地质构造的两个地理事物(三角洲、峡谷)。只有在对其形成都比较熟悉的前提下,才能对其是否属于地质构造的范畴作出正确的判断。三角洲是河流冲积作用的产物,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产物,它们都属外力作用的范畴;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属内力作用的范畴,褶曲和地堑都是在地壳水平运动作用下,使岩层发生弯曲或断裂而形成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C。
❻ 峡谷形成原因
1、褶皱。比如青藏高原上的那些山间峡谷,大多是褶皱,褶皱出来了山,那么山和山之间的就是峡谷了。
2、地堑。由于出现断层,一部分地块下降,这个下降的地块叫做地堑,比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都是断层地堑。
3、冰川,由于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
4、风蚀谷地。干燥区的短暂暴雨,可将已经强烈风化的地面在短时期内冲刷和侵蚀成很多沟谷,然后,风力继续对这些谷地进行吹蚀,使之加深扩大,逐渐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的谷地,称风蚀谷。一般都有很明显的纹理。
在黄河干流上也分布着许多巨大的峡谷,如刘家峡、黑山峡、青铜峡等。它是修建水库大坝的理想坝址地段。我国解放后在许多峡谷上已兴建许多大 型水坝,以综合开发利用水利资源。

(6)峡谷地质构造是什么扩展阅读:
当地面隆起速度与下切作用协调时,易形成峡谷。中国长江的三峡,黄河干流的刘家峡、青铜峡等,是修建水库坝址的理想地段。峡谷由峭壁所围住的山谷,一般由河流长时间侵蚀而形成。
这里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峡区礁滩接踵,夹岸峰插云天,是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自古就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的说法。
峡谷内植被原始,石崖峻秀,飞瀑流泉,清水潺潺,古藤环绕,森林覆盖率在97%以上,有珙桐、紫檀、红豆杉、楠木等珍贵树种,负氧离子达到12000/立方米的超高指标,金丝猴、猕猴、林麝、锦鸡、山麻鱼、胡子蛙、虎斑蝶等诸多珍稀动物在这个天然大氧库里繁衍生息。
❼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质构造是什么形成与河流的()作用有关
1、大峡谷来夏半年有来自源(印度洋)洋的(暖湿)气流
2、拉萨地区丰富的两种资源是? 旅游资源 能源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
3、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其成因类型是(印度洋和亚欧板块挤压)
4、峡谷入口处江面海拔2800米,出口处海拔155米,若按理论计算,两地温差约是(?)
5、大峡谷的形成还与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关
❽ 莒溪大峡谷的地质构造
大峡谷在新华夏系构造一级隆起带上,在中国东南大陆中生带火山——内侵入杂岩带之中,是环容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一环。为陆地地貌中的侵蚀剥蚀山地,出露的地层有侏罗纪上统——磨石山群,白垩系下统,第四系新统冲击层。水系属江水横阳一级支流上游的莒溪。水资源丰富,山峰、潭、山洞、瀑布成为各景区的构景中心,潭、瀑布、生态沟成为本景区的基础景观。

❾ 重庆地质为什么地貌构造,因而什么、什么、峡谷、关隘多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号称“天府之国”。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诗为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巴蜀地区也是中华华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
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称。
(2)在龙泉山和华莹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4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著特征是,海拔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5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形特征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地质地貌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 791米。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