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界线根据什么方法勾连

地质界线根据什么方法勾连

发布时间: 2021-02-28 09:07:58

1. 地质界线怎么画啊 有一个什么相同相反原则 是什么 求好人解惑

岩层倾来向与坡度相反自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一致(相反相同)
岩层倾向与坡度相同时,倾角大于坡度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相同大于相反)
岩层倾角与坡度相同,倾角小于坡度是,地质界线 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相同小于相同)

2. 地质图上怎样看出地质界线

边界线两边的岩性不一样,具体表现在 颜色不一样,岩性符号不一样。比如界线两边 一边是C(石炭系) 一边是D(泥盆系)

3. 地质剖面图中岩脉地质界线怎么勾画

利用地层的新老关系及地层对称式重复出露情况,并考虑褶皱转折端版形态及地层产状权等,将同时代地层用圆滑线条联成褶皱(有时为了直观,可用虚线表示出地表以上的褶皱形态)。
对断层一般用红色实线(有时用黑粗实线)表示,根据断层性质标注两盘动向及地质界面的错动情况。标注不整合接触界面时,应注意其上、下地层产状与界面的关系,其上覆地层应与不整合界面平行;而下伏地层则与不整合界面呈角度相交。第四系系松散沉积物,应画在上伏基岩之上,且一般不能被断层所穿越。标注火成岩和矿体时,应注意其形态与规模。
用规定符号和花纹,按产状将剖面图中各时代地层的岩性、时代,接触关系和岩体岩性等标注在图内。

4. 地质界线的确定与勾绘

基岩露头来良好地段,可根自据填图单位的分层标志和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确定地质界线的确切位置。露头不好的地段,可利用山坡地层碎块出现的最高位置,或土壤颜色分界处,或植被的不同,或地貌差异等特征判断地质界线位置。

地质界线必须在野外现场进行勾绘、连接,不准在野外只定点却不绘制地质界线而回到室内才进行地质界线的勾绘连接。

露头良好地段,可根据视域范围内地质界线在地表的实际延伸情况,从所定观测点向两侧在地形底图上进行勾绘。露头不好的地段,可根据岩层产状,按照“V”字形法则,结合地貌特征、植被和土壤颜色等,进行勾绘。每个观测点两侧至少应勾绘出可视范围内可确定的和按走向延展判别的地质界线(数字填图仪中应画Boundary)。相邻的地质路线调查中,应在野外现场将路线间的地质界线逐一连接,勾绘在地形底图上。

5. 地层界线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地层之间界线的划分与确定,特别是各系、各阶之间界线的划分与确定,历来是地层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届国际地层委员会都把发展和完善全球地层表、交流各系主要划分 标准、建立各地层单位的界线和对比作为该会的宗旨和关键任务。它要求各地层分会在完 善和对比全球标准的系、统、阶的工作中,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界线为主要任务,各国地层 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国际界线层型的确定做了大量的工作。

关于地层之间的界线划分原则和方法,自地层学产生以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传统 的观点在地层界线的划分上往往强调地层自然特性的变化和物理间断,许多界线根据构造 不整合关系来确定,如传统的寒武系下界、志留系—泥盆系之间的界线等。不整合是岩体 之间的一个侵蚀面,代表地层序列中一个重要的间断和缺失。不整合是由于不整合之下的 岩石经历地表或水下暴露,遭受剥蚀,而缺失一部分较老岩石所致。不整合或假整合作为 地层界线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它标志着岩石、生物和其他地质现象的自然间断。不整合 或假整合在野外易于识别,但在多数情况下是穿时的。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全球界 线资料的大量积累,人们认识到物理界面所确定的界线,横向延伸到其他地区时很难对比 和应用。由A. 萨尔瓦多主编的修改后的 《国际地层指南》(Salvador,1994)也指出:将 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选在—个不整合面上可能是最糟的选择,这不但不能代表一个精 确的时间点,而且还有横向穿时的可能性。

从现代地层学观点来看,划分地层界线应该基于两个要素:一是具有可以识别的地质 事件;二是证明不同地点的同一事件的同时性。目前,地层学家们都把地层连续,避开间 断作为识别、划分界线的原则。杨遵仪等(1981)在研究我国南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时就曾指出,目前界线层型的建立是地层学中的主要课题,而地层连续是界线层型的必要 条件,所以寻找连续地层剖面成为地层学家划分地质界线时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国际地层单位的定义范畴中,“阶”是年代地层的基本单位,是根据全球界线层型 剖面和点(GSSP)定义的。目前,显生宙以来的阶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主要是根据生物 带定义的。《国际地层指南》(Hedberg,1976)指出,一个阶的界线层型必须在连续沉积 (最好是海相)的序列之内,界线层型应当与作为等时面、易于识别和能够远距离追索的 生物带等标志相符合。《国际地层指南》(第二版)(Salvador,1994)重申了相同的观点。

近20年来,地层学家们在研究划分地层界线时,尤其是界与界、系与系之间的界线 时,引入了事件地层学的概念。这是一个新兴的地层学研究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 迅速发展。它从综合的角度、多学科联合的角度,在确定地层界线、地层划分与对比、研 究生物演化和地球发展历史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它有希望在传统地质学难以解释 和解决的一些重大地质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事件地层界线是事件地层学的核心 (徐道一,1989),它在解决大的地质界线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件界线是由地质事 件造成的一种地层界线,它具有反映地质事件的特殊沉积标志,使它成为岩系中独特的自 然分界面,它代表无机界和有机界演变过程的变革点,具有自然界线的性质(侯鸿飞,1989;齐文同,1990)。寻求和论证全球以及大区域内等时事件界线或自然界线,提供大 范围内地层对比的工具,是事件地层学的一个主攻目标。

当然,还可以利用其他手段进行界线的划分。近年来,国际、国内使用层序地层学的 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地层界线的划分和厘定,并促进了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沉积 学、沉积古地理学的发展。其根本就是用层序地层优化年代地层单元,即在地层沉积连续 地区,寻找与地层内部不整合相对应的各类标志,包括生物标志、层序关键界面标志、具 体剖面的岩性标志等,使以生物带定义的阶的界线更易于识别和精确对比,更符合地球演 化自然节律(陈建强等,2001)。

因此,当本课题组开展西藏南部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时,注重吸收现代地质学新 颖的、有价值的观念,对原有的划分方案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厘定,使之更接近地层界线的 标准。

6. 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

(一)地质界线的野外勾绘与连图方法

在地质填图中,要求在野外实地将各种地质界线(如地层分界线、岩相分界线、不整合线、各类断层线、侵入接触界线、矿层或矿脉界线等)勾绘在手图上,决不能离开实地而凭记忆进行“闭门造车”。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搞“飞点”的现象出现。要深知地质工作是要脚踏实地的,地质工作者是要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否则,他就要列入“艺术家”的行列。

在野外填图时,若运用追索法或全面踏勘法则可基本沿地质界线追索,在实地将地质界线勾绘于手图上。若运用穿越法,则要依据相邻观察路线上相应的界线控制点,在实地连接地质界线。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岩层露头出露规律和利用航空照片或遥感图像的影像信息来进行地质界线的勾绘。

在手图上勾绘各种地质界线是有规律可循的,现介绍以下几种规律:

1.勾绘水平产状的地质界线

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其界线的形态完全取决于地形(图4-8)。

图4-14 实际材料图的内容及格式

(据南方工业学校地质队,1991,有修改)

(1:25000简化地形图为底图)

首先,应表示地质点、观测路线、剖面线、化石和样品点;其次,表示各填图单元界线及其他地质界线;再次,表示各种构造要素及其产状,各种符号及注记;最后,将相邻路线上同一填图单元界线连在一起并标注相应的地质代号,从而完成了一张完整的实际材料图(野外清图)的编制。现将有关技术要求简述如下:

(1)地质点:一律用点圆规划成小圆圈,中间打点,小圆直径1.5m m。点位以圆心点为准,误差不得大于0.2mm。点号写法同手图。

(2)填图路线和剖面线:填图路线须按实际情况用绿色线将地质点连接,剖面则用黑色线表示。

(3)地质界线:包括各种填图单元界线、重要的岩层(石)界线、标志层与矿(化)层界线、脉岩边界线、变质相带界线、脆、韧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的边界线等。

路线上填图单位界线勾绘、上墨的长度不超过2cm;岩层(石)、标志层、矿(化)层的标绘应比填图单元界线短,最长不超过1.5cm。

(4)各种构造产状要素及符号:包括地层层理、各种面理和线理、断裂及韧性剪切带、褶皱转折端、侵入体及脉岩等产状。各种产状符号应标注在实测的位置;产状数值(倾向、倾角)要写全,并按路线近南北向时写在路线右侧(横写),路线近东西向时写在路线上方(横写)。断裂的产状数值应写于断裂的上盘。

为了减轻图面负担,对各类构造要素产状可视情况作适当取舍。取舍以地层的层理(或面理)产状为重点,对单斜地(岩)层的层理(或反映测区构造格架的面理)产状一般可按500m 左右选有代表性的标注一个,余者予以舍弃;在构造较复杂的地段,地层产状的取舍要慎重,所选用的产状应以能反映地层褶皱的基本特征、断裂两侧地层的产状和岩体与围岩的交切关系为准则;褶皱转折端和轴面的产状等一般不得舍去。

(5)化石及各类样品:应以相应的符号标注在实地采集位置。样号的写法:对近南北向路线写于线左侧(横写),若路线呈近东西向即写于线的下方。当剖面或路线的局部地段所采样品、化石数量太多、范围太小,图面表示不下时,可采取合并表示(如△1-3)或符号不减,但样号放稀写。

(6)其他的符号及注记:包括各种填图单元的地质代号,各类构造岩、矿化、蚀变、变质相带、混合岩等符号,岩浆岩、火山岩、标志层及重要岩层(石)的岩性花纹等均应上图。

(7)图例编绘:在图件编制以前,应先草编一份统一图例,编图过程中新增的图例,应及时补充到统一图例中去,待实际材料图完成定稿以后,再将经过补充修改的统一图例单独绘制到磅纸上,以备归档。

凡图中所表示的内容(包括花纹、符号等)均应有图例。图例与图中内容要完全吻合。

值得指出:图例应按GB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编制。对标准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可在该标准规定的原则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新的花纹、符号。

图例编排总顺序自上而下:填图单元符号—岩石花纹—其他地质符号。

填图单元符号:先地(岩)层后岩浆岩,各自均按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岩石花纹顺序: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花纹顺序:碎屑岩、粘土岩、化学沉积岩、火山岩(集块岩—凝灰岩—熔岩)。

岩浆岩花纹顺序:酸性岩、中性岩、碱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碳酸岩。

变质岩花纹顺序:区域变质岩(板岩—千枚岩一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接触热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地质符号顺序:一般地质符号—褶皱构造符号—断裂构造符号—岩体构造符号—变质相带符号及混合岩化符号—矿产符号。

断裂构造符号顺序:脆性断层、脆韧性断层、韧性断层、韧性剪切带、片理化带。前二者中尚可按运动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

7. 怎样勾地质界线

搞地质填来图,你要定点吧,让后根据源你每个点测量的岩层产状,把相同岩性的点连起就行,但是连的过程中,要根据地形等高线运用V字型法则来勾绘……这是一般沉积岩的填图方法,对于岩浆岩侵入体(平面图上呈圈闭形状),由于没有特定的像沉积岩那样的产状数据,你只有通过追索法,多定几个点,然后连起来就行了……

8. 地质界线的确定及标绘

(1)地质界线的确定

准确地标定地质界线是保证图幅符合地质现象实际出露客观存在的前提。在基岩出露的地区,可直接根据填图单位的标志及地质体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地质界线的位置。但在森林、平原、草原戈壁等植物或现代堆积物、沉积物发育区则给地质界线的确定带来了难度。除了关键部位需采用人工揭露外,更多则是借助间接标志或其他方法来确定地质界线。

利用残坡积物判断地质界线的方法是,以低处分布的某种岩屑的最高出现位置作为其与不同岩性的界线所在地。此方法在已经确立标准地层剖面、对主要界线性质和构造状况都基本搞清的情况下具有较大可靠性。

利用地貌特征判断地质界线,特别是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现场地质解译是间接确定地质界线的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亦可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地质界线的判断或确定。但实际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因此,要多种手段结合,相互验证,以保证地质界线确定的可靠性。

(2)地质界线的标绘

前述有关地质调查类型及图件编制中已涉及此方面内容,现综合不同比例尺的技术要求给予概括。即在填图过程中,在图上仅填绘按比例尺折算直径大于2mm以上的闭合地质体和宽度大于1mm及长度大于3mm以上的线状地质体。如果小于以上限度,但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或断层,可按比例尺夸大至1mm×3mm表示在图上,但要注意尽量反映其真实的平面形态和产状。

地质界线的标绘应在现场据其出露情况直接填绘在地形图上。采用方法是以观察点为基点,测量地质体产状后,根据“V”字形法则将地质界线沿地层走向向两侧延伸1/2线距。露头好且视野开阔的地段,除由观察点控制的一段地质界线外,还可选择地质构造转折部位、地质界线通过山脊及沟谷的位置等处,按目测标定观察点的方法遥测一些辅助控制点,然后根据“V”字形法则将整段地质界线连绘出来。

9. 产状要素的测定与地质界线勾绘

产状要素是确定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的重要资料。要注意产状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统性。判断岩层产状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别是基岩露头还是转石;是层面还是节理或其他结构面。注意产状所处的构造位置,区别因次级构造引起的局部变动,鉴别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层产状的非构造变动。注意筛选有代表性产状,这对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格架十分重要。产状要素要进行系统测量,图面上应均衡分布,构造关键部位(如褶皱的两翼、转折端、倾伏端,断层的两盘岩层、断层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侵入体接触面、原生流动构造等)必须有足够的产状注记。产状写成 290°∠36°,前者代表倾向,后者为倾角。产状要素测定主要依靠罗盘进行。由于罗盘是用磁针定位,为了能直接在罗盘读出地理方位,需进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数值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实习区磁偏角为西偏2°58′,应拨动刻度盘,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线上即可。为了在图上投绘产状符号的方便,常用公里网格(高斯-克吕格坐标)的纵坐标作为平面方位角的零度,因而需对产状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校正。子午线收敛角 r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如坐标线偏子午线以东,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如坐标线在子午线西侧,则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实习区坐标线为西侧0°41′。

地质界线和岩层产状是地质图反映地质体空间展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必须在野外填绘。地质界线在基岩地区可根据填图单位的标志和接触关系直接确定。但在植被、土壤覆盖较大的地区,可参考残积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征、土壤的颜色和结构、植被类型及发育程度等自然标志,也可利用动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电线杆、沟渠等人工揭露。地质界线在大比例尺图上必须严格按照“V”形法则勾绘,小比例尺图则依照地层产状,参照地形、地物勾绘。

10. 野外地质填图时地质界线的连接绘制都需要注意什么

今天我们来聊聊在野外填图时地质填图时地质界线连接的相关问题,地质界线是地质图上反应地质体空间展布规律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关乎项目成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野外情况复杂,无法举例,现在我也只能将普遍要注意的问题给你介绍一下,供你参考,一般情况下,都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地质图上的界线
(1)每个基本观测点都应根据实际观察到的地质界线沿走向向两侧送线,用实线画到眼睛观测到的地方,并允许利用某些间接标志用虚线有限制地作些推断,但必须在另一条观测线上核实校正后才可将虚线改为实线。

野外实地
当视野受到影响时,应选择视域较开阔的高地进行目测勾绘送线,或者沿地层分界进行短距离追索后再勾绘。
地质界线的勾绘,不仅在地质分界点上进行,在整个野外填图过程中,都要随时注意地层和地质界线的变化,及时勾绘到野外手图上。尤其是遇到能够远眺到远处连续的地质界线全貌的机会,不要轻易放过,应及时用虚线勾绘到野外手图上,待以后观测线通过时,再加以修正。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野外工作量,而且勾绘的地质界线比较精确。
(2)注意岩层(或断层)产状与地形的关系,正确运用“V”字形法则,切忌一律直线相连或线不切实际的弯曲。

V字形法则
(3)掩盖区范围较大时,应圈定第四系,零星分布的小面积第四系不再单独圈定。基岩地质界线连接有困难的,可用虚线表示。
在露头零星地区,地质界线的分布不连续,两条穿越路线之间的界线往往因缺乏直接标志而难以连接,这时如地层产状稳定时,可利用放线距原理进行勾绘。在露头发育较好的地区进行大比例尺填图时,也可利用放线距原理作为标绘地质界线的辅助手段,检查目测或半仪器法测绘的地质界线是否准确。
(4)回到室内,任何人都不允许改动野外所定点位和已勾绘的地质界线,这是为了防止人为刻意改变使其不符合野外实际情况。如在室内进行审查或整理过程中产生疑问,必须到野外核实后方可改正。

成果图
界线连线这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若自己吃不准的一定要请教专家指导,切勿随意连接,以免最终成果出现错误,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