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是什么地质
Ⅰ 我过的地质分为华北华南东北这样的分别是根据什么呢
把你的通假字改过来,我再回答你。
Ⅱ 东北土壤与南方土壤的区别是什么
朋友你好!下面我来为你回答:
由南到北土壤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南方多为砖红色的土壤,中部多为浅褐色的土壤,到东北大平原就变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这些不同的颜色是由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我国南方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南部包括台湾等地,都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因此地表风化和成土作用十分活跃,风化壳遭到雨水极其强烈的分解和淋溶,使土壤处于脱盐和脱硅过程。象二氧化硅就很容易被淋失,只有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等物质流动性小,在土层中逐渐累积起来。由于土体受铁质氧化物的影响,土壤颜色便以红色为主;土壤呈酸性我国南方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南部包括台湾等地,都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因此地表风化和成土作用十分活跃,风化壳遭到雨水极其强烈的分解和淋溶,使土壤处于脱盐和脱硅过程。象二氧化硅就很容易被淋失,只有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等物质流动性小,在土层中逐渐累积起来。由于土体受铁质氧化物的影响,土壤颜色便以红色为主;土壤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低,盐基严重淋失,养分不高,土地贫瘠。但这些地区雨水丰沛,热量充足,是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果的好场所。
相反,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相对较弱,土壤处于弱淋溶状态。地表风化壳在风化成土过程中,一些易溶性物质如氯、硫、钠、钾等大部分可被淋洗掉,而较难溶的硅、铁、铝等氢化物在风化壳中基本不发生移动。风化壳中的标志元素是碱土金属——钙,它在与植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碳酸结合成碳酸钙,在弱淋溶作用下,碳酸钙向下淀积,形成各种形式的碳酸钙聚积层。
在人类开发前,这些地区的草原植物每年可给土壤提供每亩几百公斤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中含氮素和灰分元素,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土壤中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较矿质化过程更快,这便有利于腐殖质在土壤中的积累,于是便发育成深色的黑钙土。
这种土壤有机质丰富,肥力高,而且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胡敏酸胶体,又有钙的凝结作用,加上草本植物强大根系的作用,使土层形成极好的团粒结构,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满意!
(本回答个性拥有,请勿复制)
Ⅲ 东北土壤与南方土壤的区别
朋友你好!下面我来为你回答: 由南到北土壤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南方多为砖红色的土壤,中部多为浅褐色的土壤,到东北大平原就变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这些不同的颜色是由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我国南方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南部包括台湾等地,都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因此地表风化和成土作用十分活跃,风化壳遭到雨水极其强烈的分解和淋溶,使土壤处于脱盐和脱硅过程。象二氧化硅就很容易被淋失,只有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等物质流动性小,在土层中逐渐累积起来。由于土体受铁质氧化物的影响,土壤颜色便以红色为主;土壤呈酸性我国南方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南部包括台湾等地,都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因此地表风化和成土作用十分活跃,风化壳遭到雨水极其强烈的分解和淋溶,使土壤处于脱盐和脱硅过程。象二氧化硅就很容易被淋失,只有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等物质流动性小,在土层中逐渐累积起来。由于土体受铁质氧化物的影响,土壤颜色便以红色为主;土壤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低,盐基严重淋失,养分不高,土地贫瘠。但这些地区雨水丰沛,热量充足,是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果的好场所。相反,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相对较弱,土壤处于弱淋溶状态。地表风化壳在风化成土过程中,一些易溶性物质如氯、硫、钠、钾等大部分可被淋洗掉,而较难溶的硅、铁、铝等氢化物在风化壳中基本不发生移动。风化壳中的标志元素是碱土金属——钙,它在与植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碳酸结合成碳酸钙,在弱淋溶作用下,碳酸钙向下淀积,形成各种形式的碳酸钙聚积层。在人类开发前,这些地区的草原植物每年可给土壤提供每亩几百公斤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中含氮素和灰分元素,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土壤中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较矿质化过程更快,这便有利于腐殖质在土壤中的积累,于是便发育成深色的黑钙土。这种土壤有机质丰富,肥力高,而且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胡敏酸胶体,又有钙的凝结作用,加上草本植物强大根系的作用,使土层形成极好的团粒结构,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满意! (本回答个性拥有,请勿复制)
Ⅳ 东北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1.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从区域构造格架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由南部的华北地台和北部的兴蒙造山带所构成,它们在古生代以前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初期完成两者的聚合,其后发育统一的构造演化历史。仅就本书涉及的北部兴蒙造山带而言,它自西而东可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佳木斯地块和最东部的饶河地体(吴福元等,1995,吴福元和曹林,1999),它们是古—中生代期间经多次事件拼合在一起的构造堆合体(collage),其相互之间分别以得尔布干、嫩江、牡丹江和跃进山断裂为界。
额尔古纳地块位于本区的西北端,是巨大的中蒙古中央地块的一部分。尽管有关于该地块太古宙岩石形成事件的报道,但对我国境内地区的这一构造单元的具体属性目前所致甚少(孙广瑞等,2002)。区内地质体主要以花岗岩为主,另有少量中级变质的兴华渡口群片岩、片麻岩和未变质的砂岩、粉砂岩等,晚期被中新生界火山-沉积地层所覆盖。由于目前研究程度较低,目前还难以对它们的时代作详细的约定。部分作者认为兴华渡口群可能为中元古代(王友勤等,1997),但有学者认为应属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表尚虎等,1999)。新的年代学资料还显示,这些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但部分形成于早古生代(葛文春等,2005a;武广等,2005;周长勇等,2005)。
兴安地块体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其出露的最古老岩石也定名为兴华渡口群,但其时代及与额尔古纳地块上的兴华渡口群关系不清。该地块的最大特点是古生代地层相对比较发育,并出现年龄确切的古生代花岗岩(Wu et al.,2003;孙德有等,2000;苗来成等,2004;葛文春等,2005b)。该地块以得尔布干断裂为界与北侧额尔古纳地块相邻,并在该断裂带附近出露有新林-喜桂图北蛇绿岩及相应的高压变质岩(李瑞山,1991)。值得一提的是,本地块在晚中生代叠加有大面积的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沉积建造(蒋国源和权恒,1988;赵国龙等,1989;林强等,1998;Zhang et al.,2006)。
松嫩地体位于兴蒙-吉黑地区的中部,其西侧以嫩江-贺根山断裂与兴安地块相邻,东南部以牡丹江断裂与佳木斯地块相接。松辽盆地是其上叠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主要岩石出露在张广才岭地区,东风山群是该地体中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岩系,具体成岩时代尚不清楚。该地块的最大特点是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在某种程度上,古生代地层及所谓的老变质岩系只不过是“花岗岩海洋”中的几叶孤舟而已。以前曾对这些花岗岩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吉林省地质矿产局,1988;方文昌,1992;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但近几年的高精度年代学资料显示,它们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中侏罗世的中生代(Wu et al.,2000,2001,2003a,2004a;Zhang et al.,2004,2005;吴福元等,1999;孙德有等,2001)。
佳木斯地体位于东北地区东部,是范围更大的布列亚-佳木斯地块的一部分,以出露麻粒岩相变质的麻山群为代表(曹熹等,1992)。传统上以西麻山二辉麻粒岩中辉石的2539Ma的Ar/Ar坪年龄认为该地体是在太古宙形成的(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近几年已有更可靠的资料显示该地体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500Ma的泛非期(Wilde et al.,2000;宋彪等,1997),并已鉴定出泛非期的花岗质侵入体(Wilde et al.,2003)。侵入其中的原定为新元古代的花岗岩实际形成年代为晚古生代(吴福元等,2001),且这一时期的花岗岩在西侧的松嫩地块上目前还未发现。
位于本区最东部的饶河地体出露一套由深海相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以及包含其中的镁铁质熔岩和石炭-二叠纪岩块组成的地层,是我国东部唯一的中生代海相地层出露区。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这套岩石组合应为蛇绿岩,并自下而上划分为大顶子堆积岩、驼腰山枕状熔岩、大佳河组放射虫硅质岩、大岭桥组深海浊积岩和上覆的永福桥组海相磨拉石沉积岩等(康宝祥等,1990;王友勤等,1997)。根据化石研究结果,一般将这套地层置于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或至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中期(王友勤等,1997;丁秋红等,1997),代表了该时期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洋盆。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套岩石并非属于蛇绿岩,它只不过是大洋中的一个洋岛或外来地体而已(邵济安等,1991;邵济安和唐克东,1996)。年代学资料显示,侵入于该地体中的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程瑞玉等,2006)。
2.地块基底性质
在目前上述构造单元划分中,存在众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大量地质体基本地质事实不清是严重制约进一步地质规律总结和深入研究的重要障碍。首先是关于松辽盆地的基底性质,以前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该基底应属前寒武纪的重要直接证据是钻孔岩心中存在片麻岩。然而,我们对已鉴定的所谓片麻岩进行岩相学检查发现,它们实际上是遭受韧性变形的花岗质岩石。其中采自盆地中部二深一井花岗片麻岩的锆石年龄仅为165Ma,而盆地西部杜I-4井中未变形的花岗岩的年龄为305Ma(吴福元等,2000)。这两个数据说明,这些岩石并不是前寒武纪形成的,而是形成于中生代。尽管我们仔细寻找,但仍未发现古老的前寒武纪锆石存在的痕迹。Nd同位素的示踪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基底岩石具有与周围兴安、松嫩地块相似的特点,而与本区古老的佳木斯地块岩石的同位素特点截然不同(Wu et al.,2001)。因此,我们认为,松辽盆地不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考虑样品的代表性,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松辽盆地至少不存在大规模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单元划分中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本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石的形成时代。首先是佳木斯地块上的麻山群,以前认为它应属太古宙(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但下述的年代学数据不赞成这一点。第一,对该地块上麻粒岩相变质的孔兹岩系及在变质过程中形成的石榴石花岗岩,其年龄在500Ma左右,应代表了这次变质作用的时代(Wilde et al.,1997,2000);第二,在这些岩石中,目前高精度的SHRIMP技术所鉴定出的最老锆石颗粒年龄约在1600~1900Ma左右,且基本上所有的数据点都不在谐和线上,它们应该是沉积岩石蚀源区的年龄;第三,佳木斯地块上的变质沉积岩和花岗岩的Nd同位素资料显示,其模式年龄为1800Ma左右(Wu et al.,2000)。根据Nd同位素模式年龄的定义,麻山群沉积岩及其源岩的最大年龄不应超过18亿年;第四,在柳毛地区,Wilde et al.(2001)鉴定出一个经历过麻粒岩相变质的闪长岩,其变质年龄与其他岩石一样(500Ma左右),但该样品似出现大约13亿~14亿年的上交点,结合闪长岩的岩石性质,我们推测这有可能是闪长岩的侵位年龄。如果这一推论正确的话,麻山群的沉积年龄应为中元古代。
兴蒙-吉黑地区第二个古老岩石是大兴安岭地区兴华渡口群,目前倾向性的意见是该群属于早前寒武纪,或至少是中元古代早期。但Nd同位素资料显示,它的Nd模式年龄集中值仅为1000Ma左右。因此,我们断定,该群的最大形成年龄不超过中元古代晚期,而不是以前认为的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支持这一解释的最新资料来自该区科洛-新开岭杂岩的年代学研究成(苗来成等,2003)。
上述资料大体限制了本区古老岩石的年龄情况,即佳木斯地块是本区最老的块体,其内部的麻山群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且其物质来源于古元古代大陆。从这一点看,佳木斯地块并不是从华北地块分离出的一个块体。大兴安岭地区的兴华渡口群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古老,其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或之后,这些认识是恢复本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重要基础。
3.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
这是制约东北地区地质研究的关键问题,较差的露头和大量后期花岗岩的侵入是导致众多问题得不到深入研究的症结所在。因此,我们只能依靠前人发表的有限资料,对此问题进行总结。关于额尔古纳与兴安地块的拼合时间,目前所依赖的线索很少,但根据得尔布干断裂附近新林-喜桂图北早古生代蛇绿岩、额尔古纳右旗和塔河南蓝片岩的出现,我们将上述两地块的拼合按早古生代处理。
区内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兴安-松嫩地块的拼合时间。前人将此拼合置于晚古生代(叶茂等,1994;张贻侠等,1998),这也得到我们所进行的花岗岩年代学资料的支持,即在以前所确定缝合线北侧的黑河地区,发育一套晚古生代造山后A型花岗岩,高精度的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形成于260~292Ma的晚古生代(Wu et al.,2002),与西侧相邻的内蒙古中部和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的同类花岗岩时代类似,成因相近。因此我们推测,该巨型A型花岗岩带应代表了一个很大范围块体拼合后的伸展事件,真正的块体拼贴应发生在此之前。联系世界范围内,造山作用主期到造山后伸展的时间间隔,上述块体的拼合大致发生在晚古生代中期,其碰撞带位置大约延黑河向南,并与贺根山缝合带相连。支持这一解释的资料还来自大兴安岭主峰和甘河一带二长花岗岩的研究,我们获得该花岗岩的锆石年龄在300Ma左右,可能反映了碰撞事件的年代。
区内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关于上述拼合块体与华北地块的拼贴时间,这也是认识华北与西伯利亚块体间古亚洲洋最后消失的地点和时间问题(Tang,1990;王荃等,1991;唐克东,1992)。一般认为上述拼合带在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一线,拼合时代应在早古生代。但古生物学的判定却与上述认识有所出入(黄本宏,1983;郭胜哲,1986;王玉峥和樊志勇,1997)。我们对出露于吉林省中部磐石县境内的呼兰群进行了详细的变质作用研究(Wu et al.,2007b),该变质作用具有造山带型变质作用的特点,其白云母Rb-Sr矿物等时线年龄为250Ma左右,这一年龄应大体接近区域上造山作用的年代。同时,我们对与呼兰群密切伴生的大玉山花岗岩进行了研究,确认其为同造山花岗岩,其岩浆侵位年龄与呼兰群的变质年代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兴安-松嫩与华北块体拼合的时代应在古生代末期,这与区域地层学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关于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以前一直存在争论,一般认为古亚洲洋最后闭合以发育在我国内蒙古的贺根山蛇绿岩为代表,缝合带沿贺根山—嫩江—黑河一线分布,其时间在晚古生代早期(D3-C1)(曹从周等,1983;ZhangandTang,1989;Tang,1990;叶茂等,1994;邵济安等,1997),我们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缝合时间的正确性;但古生物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则认为最后缝合的地点应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的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一线(Zonenshain et al.,1985,1990;曹生儒,1993;赵春荆等,1996;王玉峥和樊志勇,1997),时代可能为二叠纪(部分学者提出应在早古生代,唐克东等,1995;王友勤等,1997);而古地磁资料则认为位于蒙古—鄂霍茨克海一线(Zhao et al.,1990)。导致上述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区域内广泛分布的晚古生代建造的构造性质存在争议(和政军等,1997);同时,古地磁数据间常出现矛盾的解释。从岩石建造的宏观规律来看,张广才岭-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的岩石建造主要表现为混杂岩,所谓的晚古生代地层实际上是混杂岩中的岩块,多代表了大洋中的海山(吴福元等,2003),这一点也得到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420项2002年工作组会议野外考察专家的肯定。由于混杂岩的基质不含化石,因而难以确定它的时代,但从岩块的年代可知,混杂作用的形成时代应在晚古生代末期,并可能持续到早三叠世。因此,无论是岩石建造,还是年代学数据,都支持华北地块北缘是古亚洲洋最后闭合的地点所在,其时代应在晚古生代末期—三叠纪早期(Wu et al.,2007b)。
Ⅳ 东北的地质灾害为什么少
因为东北的土地较为平坦,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现象较轻,且东北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强,夏季暴雨冲刷少,还因为东北位于板块内部,不接近地震带,所以东北的地质灾害少.
Ⅵ 谁能介绍一下吉林省的地质特征
构造
吉林省位于阴山-天山纬向构造的东端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在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体系的作用下,使各种构造体系相互交切、相互联合,并经过多次构造、岩浆活动和挽近期火山喷发作用,塑造了全省构造格局与地貌轮廓。
地层
吉林省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发育较全,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
1、太古界(龙岗群、夹皮沟群)
下太古界龙岗群和上太古界夹皮沟群在通化地区最为发育。主要由一套深变质的角闪岩、变粒岩、黑云母片麻岩及各种混合岩组成。
2、下元古界(集安群)
主要分布于通化地区的集安一带,为一套深变质的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及厚层石墨大理岩等。
3、中元古界(老岭群、色洛河群)
分布于通化、抚松、安图等地。为浅变质的海相碎屑~碳酸盐沉积,以浅变质的石英岩、片岩、千枚岩及厚层大理岩为主。
4、震旦系
主要分布于长白、样子哨、浑江、安图等盆地。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建造。以砂、页岩为主,上部见有碳酸盐岩盖层。
5、古生界
下古生界主要分布于浑江、鸭绿江、柳河、集安、长白等地,吉林、延边地区亦有出露。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碎屑~碳酸盐岩建造,间夹砂页岩。
上古生界省内分布比较零散。石炭、二叠系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砂、页岩含煤建造,并以盖层形式分布于样子哨、浑江(白山)、鸭绿江等盆地,而志留系、泥盆系在吉林的中南部伊通、双阳等地零星分布。
6、中新生界
中生界为一套火山岩及陆屑河湖相含煤建造,分布于全省各地。三叠、侏罗、白垩及第三系主要为一套火山碎屑岩、陆湖相砂岩、页岩和凝灰质火山岩等含煤、油、油页岩建造。分布于省内各大小不等的断陷盆地。
新生界主要为一套河湖相及冰水松散堆积层。下更新统冰水砂砾石夹灰白色粘土透镜体,广布于松辽平原中上更新统之下。
中上更新统为冲湖积青灰色厚层状淤泥质粘性土、中细砂和冲洪积褐黄色黄土状粉土粉细砂互层。边缘地带相变为砂砾石,白城扇形地为冲洪积卵砾石。
全新统松散堆积物自山地向平原,由残坡积层→洪积层→冲洪积层→冲湖积层→风积层均有出露。河谷冲积层具二元结构,下部砂砾石,上部为粘性土。西北部低平原区以冲湖积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和风积砂为主。
此外,中、新生界还伴随有基性火山喷发,广泛分布于安图、抚松、靖宇、敦化一带,形成大面积的玄武岩盖层,构成典型的玄武岩台原、台地。
地形
吉林省地形变化总体趋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以北东-南西向纵贯全省的大黑山山脉为界,分为东部长白山地和西部松辽平原两大区域,分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面积分别占全省的60%和40%。省内最高点(长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m,为东北地区最高峰。低平原区海拔多在120m以上。省内最低点位于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图们江下游中、朝、俄三国交界处,海拔仅为5.0m。
地貌
吉林省按地貌形态可划分山地和平原两大单元。其中山地分为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东坡丘陵,平原分为高平原、低平原和大兴安岭山前倾斜平原。
参考http://www.cgs.gov.cn/ZTfuwu/TZnan/diziyuan/guonei/jilin/806_3909.htm
Ⅶ 黑龙江省地质特点
黑龙江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主要以侏罗、白垩、新生代沉积为主。
Ⅷ 东北有哪些矿产资源
黑龙江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各类矿产的57.2%。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7(新增菱镁矿)种,占全国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种数(2l5种)的37.7%。
储量位居全国首位的有10种,即:石油、晶质石墨、颜料黄黏土、长石、铸石玄武岩、岩棉玄武岩、火山灰、水泥用大理岩、矽线石、铼矿;位居第2位的有2种,即:玻璃用大理岩、浮石;位居第3位的有6种,即:硒矿、珍珠岩、玻璃用脉石英、陶粒用黏土、制灰用石灰岩、泥炭;占前10位的矿产有42种。
全省铁、锑、镍、钴、硼、萤石、石棉、磷矿、硫铁矿、钾等成矿地质条件较差,资源可利用程度低,自给率不足。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品种齐全、储量丰富,但开发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黑龙江省是矿业大省,但矿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及部分非金属建材矿产为开发重点,其他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松辽盆地的大庆一带,煤炭分布在东部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等地,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主要分布于嫩江、伊春和哈尔滨一带,金矿产于大、小兴安岭及伊春、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区,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吉林省矿产资源品种较多。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蕴藏量大,许多矿产储量居于全国前列,能源矿产占有重要地位,黑色金属和化工原料矿产也有一定储量。
(一)能源矿产 煤炭 吉林省煤炭资源分布较广,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市有煤,主要集中在通化、舒兰、珲春、辽源等市、县。油页岩产地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松辽、桦甸、罗子沟三个盆地,储量相当于全国储量一半以上,具有较大的潜在优势。 石油 吉林省石油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南部。列全国第八位。
(二)黑色金属矿产 铁 吉林省铁矿储量比较集中。在全国居中下。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有桦甸县老牛沟、浑江市板石沟、敦化市塔东等3处大型矿床和通化市四方山、和龙县官地、通化市七道沟、浑江市大栗子、七道沟、浑江市青沟等6处中型矿床。 钒 主要产地为敦化市塔东矿,保有储量31.97万吨,居全国第八位。
(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 铜 全省有铜矿产地31处,总保有储量84.4万吨,居全国第十四位。主要矿床有永吉县大黑山,珲春县小西南岔,磐石县红旗岭、通化县赤柏松等。 镍 全省有镍矿产地8处,保有储量35.3万吨,约占全国储量4。7%,居第三位。主要矿床有磐石县红旗岭,通化县赤柏松.蛟河县漂河川等。 钼 全省有钼矿产地6处,总保有储量109.81万吨,约占全国储量20%,居第二位。主要矿床有永吉县大黑山等。金 全省列入储量表产地24处,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产地有永吉县大黑山、珲春县小西南岔、桦甸县夹皮沟、板庙子、安图县海沟、汪清县刺猬沟、汪清县金仓、珲春县柳树河子等。锗 主要产于九台县营城矿,保有储量398。5吨,占全国储量1l%,居第三位。镓 全省有镓矿产地两处,一处为永吉县大黑山,一处为桦甸县西台子,保有储量1.6678万吨,占全国储量22%,居第二位。铼 主要产于永吉县大黑山矿,保有储量13.1吨,占全国储量9.2%,居第三位。
(四)非金属矿产 吉林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有40多种,可供开发利用的矿地700余处,有远景的矿点还要多得多。非金属矿产在吉林省矿产资源中比重较大,而其中硅灰石、硅藻土和膨润土具有优势。 硅灰石 是吉林省有发展的矿种之一。已探明储量2000万吨,预测储量4000万吨,占全国储量97%。矿石质量较好,有害杂质含量低。主要分布在磐石县长崴子、梨树县大顶山、龙井县大灰沟等3个地区。
Ⅸ 在东北作简单的地质考察可以有哪些方向
东北全线贯穿郯庐断裂。我上大学期间曾在河北平泉实习那里距辽宁锦洲很近内,平泉的地容质现象很多,可以做为一个学习考察的好地方,这里可以做为第一站,然后去长白山,那里有几百年内的火山喷发,还有好多地质现象.长春市内有个净月谭那里好象有一个什么层,我在长春学习了几年也没有机会去,你可以到那里去看一下,长春市内有地质宫博物馆,你可以到那里去看一下,那里是亚洲最的地质类博物馆。很值 得一看,还有难得一见的恐龙化石。最后一站是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和牡丹湖的镜泊湖火山,它们都曾是全新世有过喷发。五大连池是刚评为地质公园,有好多火山景观,老黑山、火烧山在1720-1721年有过喷发。形成了石海等特有的地质景观。镜泊湖火山是喷发时堵塞了河道形成了著名的镜泊 湖。镜湖湖火山区共有12个火山口,1-4号火山口开发为地下森林火山公园。黑龙江省内还有依通断裂、嫩江断裂,你也可以去寻一寻,祝你好运,记得带个GPS。
Ⅹ 中国北方的地质是怎样的
我国北方地区地形抄以平原为袭主,兼有高原和山地。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两大平原。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之间的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被称为是“黄土地”。
我国北部草原广阔,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其中主要的有野三坡、金石滩及本溪水洞等处,这些景观山异、石奇、水美、林丰,构成了原始自然、形象逼真的天然地质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质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