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大陆地质板块怎么确定的

大陆地质板块怎么确定的

发布时间: 2021-02-28 04:57:10

① 什么是大陆板块

全世界被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回非洲板块、印答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陆板块指对海洋地质、海洋地貌和地球物理等资料进行分析后建立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
全世界被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每一板块均是一种巨大而坚硬的活动的岩块,其厚度50—250公里不等,它包括地壳和与地幔一部分。大陆板块每天都在以微小的变化在运动着,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海沟的形成等都是大陆块运动引起的。
大陆板块指对海洋地质、海洋地貌和地球物理等资料进行分析后建立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它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
由于地幔的物质的对流,使板块在洋中脊处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俯冲、消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首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来被证实。

② 怎么分辨六大板块

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将大陆地质的研究与海洋地质的研究结合并统一起来。力图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联系。这就产生了板块构造的理论。
最早将板块构造的思想介绍到我国的是地质界老前辈尹赞勋1972年。
一、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
1.固体地球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与下部塑性软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以洋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地缝合线为界。板块边界是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的地带。
3岩石圈板块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洋脊处扩张增生,海沟处压缩消亡,以保证地表面积不变。
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
二、板块的划分
(一) 边界类型
1. 洋脊———离散型边界,生长性边界。
地幔物质在此涌出,洋壳增生,两侧板块沿边界相背运动(离散运动)。
大量的玄武岩喷发及频繁的浅源地震。
2. 海沟———汇聚(敛合)型边界(消减带、消之带、俯冲带)。
沿此边界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洋壳府冲潜入陆壳之下消亡。沿此边界有了强烈的地震,岩浆活动(火山、侵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
3. 转换断层——(与洋脊、海沟通共生)平错型边界。
相邻两板块作剪切错动,无增生,无消减。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变形。
4. 地缝合线——汇聚型边界(碰接边界)。
两大陆壳的碰撞带或焊接线。
两板块相碰,洋中壳府冲到地幔中消失,两侧的陆壳相碰,发生强烈挤压,经长期褶皱、逆掩、破裂、混杂、变质形成的线状分布,复杂地带,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雅鲁藏布江。
(二)、全球板块的划分
根据以上的边界樗,全球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法地球物理学家1968年提出Le.P:chon)
上述六大板块可以称为全球性的一级板块,在板块内部又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小板块边界类型仍与大板块相同,仅规模小。
以上讲的是现代地球队表面板块划分,这里板块边界仍然是活动着的。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如果都贯穿着板块运动,析以块必定有分、合合分的现象,对古板块的划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板块的运动及驱动力
1. 板块的运动
严格地说板块不是平面,是曲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
板块运动也不是水平运动,它是刚体沉球面运动。根据“欧拉定律”球面(球面几何定律)说明,任何一个刚体沿球体表面的运动都必定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因此板块运动也必定绕某些旋转轴的运动。
旋转轴在球面的投影我们叫旋轴极。显然板块运动在靠近板点处,速度慢,而远离极尤其在旋转赤道上,速度最大。转换断层很可能是为适应和调节运动调节运动速度差异而产生的。
以大西洋脊为例,基本证实了这个理论。
大西洋脊上的转换断层基本垂直于某一轴——旋转轴。与旋转轴垂直的旋转赤道上,扩张速度最快2cm/年,向两极递减。
2. 动驱动力
地热对流,早在1928英国霍姆斯设想了不能存在地幔对流。
由于地幔对流,上升该处为洋脊,下降流处为海沟,其间岩石圈板块,象驮伏在传送带上,向两侧运动。
无直接证实,是板块构造对*辩于的问题。
三.板块运动与大洋的起源和发展
在讲大陆漂移的理论时,我们讲过魏格纳能及后来五十年代新资料都证实了,侏罗纪之前地球表面仅有泛大陆大洋。理在分隔各大陆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不存在。而中生代之后,联合古陆分裂,漂移才形成理代的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中生代之后形成的年青的大洋。
太平洋——古老的洋盆、年青的洋底(≤1.7年)当初魏解释,Si-Al层在 Si-Mg之上漂移。一方面两钢性体之间的大规模移动本身难以成立,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太平洋矛盾的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人们用板块的离散边界和汇聚边界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新大洋的张开,及古老大洋的收缩。
新大洋形成处正是离散边界开始出现的地方,这里洋壳俯冲的少,洋底生长快,谓之慢,洋底扩大,增生多。
古老太平洋,洋脊生长同时,海沟处消亡。消亡量>生长量。海盆缩小(太平洋缩小量正好=大西洋 + 印度洋张开的量,地表面积不变)。
同时,由于生长与消亡的循环,使太平洋保留下年青的洋底。
1974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把大洋的开合,大洋盆地的演化归为六个发展阶段。称威尔逊旋回:
阶段 实例 主导运动 特征形态
胚胎期 东非裂谷 抬升 裂谷(断裂、地裂)
幼年期 2000万年红海亚丁湾 扩张 狭海(有平等的海岸及中央凹陷)
成年期 印度大西洋 扩张 洋盆中有活动的洋脊
衰退期 太平洋 收缩 有发青的岛屿及海沟
终了期 地中海 收缩 无活动的中脊狭小
遗痕(地缝线) 喜马拉雅山 抬升 年青山系
前三个阶段,表明了大洋形成和张开,后三个阶段标志了大洋的收缩关闭。
扩张中的大洋泛发育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陆隆)
收缩中的大洋至少有一侧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弧、海沟)
大洋的发展过程中,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于软流图的下降流引及地壳均衡作用,逐渐转化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板块运动存在的问题:
1. 驱动力尚无直接证据;
2. 切断洋脊的原因;
3. 洋底含煤沉积的原因无法解释
4. 从目前资料来看,非洲板块的南、东、西都被扩张的洋脊所环绕
如何消减?
5. 日前板块构造涉及的时间范围不超过中生代,对更早时代的地质现象 如何解释,也就是古板块划分如何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有些板块构造学者认为,现代大陆上很多山脉或大构造行迹都是古板块相撞的结果。大陆是多次板块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难严格地划分识别古板块边界,推测板块运动。识别古板块还无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③ 地球大陆的板块是怎么形成的

大约10亿年前,大气中有了足够的氧气,有效的臭氧层开始形成,有机体己经具备了安内全有效地容利用氧气的方法。这时水的表层成了适于居住的环境;太阳的能量可以被利用了,海洋的植物开始繁盛起来。地球的气候和海洋的温度稍微凉了一些,大的陆地板块已经形成。

中国地质板块划分是什么

好像是六大板块。七小版块。。。具体的小版块名字好诡异的说~~~
帮你顶一下吧

⑤ 地球板块是依据什么规定的

这个问题你的看下地理书,现在的大洲就是板块分开的样子,地球的板块以前内是连在一起的。随容着地壳的变动,慢慢分开.形成现在大洲,地壳的变化显著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喜码垃雅山脉,他是俩个巨大的板块积压形成的.现在它仍然在变化。比如现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仍然在长高。许多地质灾难也是由于板块移动产生的。比如地震、海啸等。

⑥ 如何划分大陆板块

§3.板块构造

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将大陆地质的研究与海洋地质的研究结合并统一起来。力图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联系。这就产生了板块构造的理论。
最早将板块构造的思想介绍到我国的是地质界老前辈尹赞勋1972年。
一、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
1.固体地球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与下部塑性软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以洋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地缝合线为界。板块边界是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的地带。
3岩石圈板块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洋脊处扩张增生,海沟处压缩消亡,以保证地表面积不变。
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
二、板块的划分
(一) 边界类型
1. 洋脊———离散型边界,生长性边界。
地幔物质在此涌出,洋壳增生,两侧板块沿边界相背运动(离散运动)。
大量的玄武岩喷发及频繁的浅源地震。

2. 海沟———汇聚(敛合)型边界(消减带、消之带、俯冲带)。
沿此边界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洋壳府冲潜入陆壳之下消亡。沿此边界有了强烈的地震,岩浆活动(火山、侵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

3. 转换断层——(与洋脊、海沟通共生)平错型边界。
相邻两板块作剪切错动,无增生,无消减。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变形。
4. 地缝合线——汇聚型边界(碰接边界)。
两大陆壳的碰撞带或焊接线。
两板块相碰,洋中壳府冲到地幔中消失,两侧的陆壳相碰,发生强烈挤压,经长期褶皱、逆掩、破裂、混杂、变质形成的线状分布,复杂地带,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雅鲁藏布江。
(二)、全球板块的划分
根据以上的边界樗,全球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法地球物理学家1968年提出Le.P:chon)

上述六大板块可以称为全球性的一级板块,在板块内部又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小板块边界类型仍与大板块相同,仅规模小。
以上讲的是现代地球队表面板块划分,这里板块边界仍然是活动着的。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如果都贯穿着板块运动,析以块必定有分、合合分的现象,对古板块的划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板块的运动及驱动力
1. 板块的运动
严格地说板块不是平面,是曲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
板块运动也不是水平运动,它是刚体沉球面运动。根据“欧拉定律”球面(球面几何定律)说明,任何一个刚体沿球体表面的运动都必定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因此板块运动也必定绕某些旋转轴的运动。
旋转轴在球面的投影我们叫旋轴极。显然板块运动在靠近板点处,速度慢,而远离极尤其在旋转赤道上,速度最大。转换断层很可能是为适应和调节运动调节运动速度差异而产生的。
以大西洋脊为例,基本证实了这个理论。
大西洋脊上的转换断层基本垂直于某一轴——旋转轴。与旋转轴垂直的旋转赤道上,扩张速度最快2cm/年,向两极递减。
2. 动驱动力
地热对流,早在1928英国霍姆斯设想了不能存在地幔对流。
由于地幔对流,上升该处为洋脊,下降流处为海沟,其间岩石圈板块,象驮伏在传送带上,向两侧运动。
无直接证实,是板块构造对*辩于的问题。
三.板块运动与大洋的起源和发展
在讲大陆漂移的理论时,我们讲过魏格纳能及后来五十年代新资料都证实了,侏罗纪之前地球表面仅有泛大陆大洋。理在分隔各大陆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不存在。而中生代之后,联合古陆分裂,漂移才形成理代的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中生代之后形成的年青的大洋。
太平洋——古老的洋盆、年青的洋底(≤1.7年)当初魏解释,Si-Al层在 Si-Mg之上漂移。一方面两钢性体之间的大规模移动本身难以成立,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太平洋矛盾的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人们用板块的离散边界和汇聚边界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新大洋的张开,及古老大洋的收缩。
新大洋形成处正是离散边界开始出现的地方,这里洋壳俯冲的少,洋底生长快,谓之慢,洋底扩大,增生多。
古老太平洋,洋脊生长同时,海沟处消亡。消亡量>生长量。海盆缩小(太平洋缩小量正好=大西洋 + 印度洋张开的量,地表面积不变)。
同时,由于生长与消亡的循环,使太平洋保留下年青的洋底。
1974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把大洋的开合,大洋盆地的演化归为六个发展阶段。称威尔逊旋回:

阶段 实例 主导运动 特征形态
胚胎期 东非裂谷 抬升 裂谷(断裂、地裂)
幼年期 2000万年红海亚丁湾 扩张 狭海(有平等的海岸及中央凹陷)
成年期 印度大西洋 扩张 洋盆中有活动的洋脊
衰退期 太平洋 收缩 有发青的岛屿及海沟
终了期 地中海 收缩 无活动的中脊狭小
遗痕(地缝线) 喜马拉雅山 抬升 年青山系

前三个阶段,表明了大洋形成和张开,后三个阶段标志了大洋的收缩关闭。
扩张中的大洋泛发育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陆隆)
收缩中的大洋至少有一侧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弧、海沟)
大洋的发展过程中,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于软流图的下降流引及地壳均衡作用,逐渐转化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板块运动存在的问题:
1. 驱动力尚无直接证据;
2. 切断洋脊的原因;
3. 洋底含煤沉积的原因无法解释
4. 从目前资料来看,非洲板块的南、东、西都被扩张的洋脊所环绕
如何消减?
5. 日前板块构造涉及的时间范围不超过中生代,对更早时代的地质现象 如何解释,也就是古板块划分如何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有些板块构造学者认为,现代大陆上很多山脉或大构造行迹都是古板块相撞的结果。大陆是多次板块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难严格地划分识别古板块边界,推测板块运动。识别古板块还无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⑦ 地质历史中板块是如何形成的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版括地球的圈层权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在我国,"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当时属于哲学概念。1853年(清咸丰三年)出版的《地理全书》中的"地质"一词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具有科学意义的概念。

⑧ 地壳板块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板块漂移 地球板块构造学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A胧导噬鲜呛5追至巡

⑨ 地质板块问题

我理解是在来同一个地层自、构造单元内.有时是以地层为主来划分,如在同一个地层时代的地层中;有时是指在某一个构造内,如某个单斜构造层中、或在某个向斜构造中,或者说在某个断层构造带中.从你提的问题应该是控制瓦斯是以地层为主还是以构造为主,以地层控制为主则这个地质单元按地层来划分,如某个时代的第几层煤层;以构造控制为,如某个背斜体就是一个地质单元.

⑩ 简述现在的大陆板块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导致地表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大多数人认为,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在形成的初期,各地的高度基 本上差不多,没有明显的海陆之分。大约40亿年前地球表面出现了由较坚 固的岩石构成的地壳。在36亿年前地球表面才被水层覆盖。也就是说,那 时的地球有着一个遍布全球的原始海洋。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不 断地冷却,并且引起一定程度的收缩。收缩的结果,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凹 凸,就像干缩了的苹果,表面会出现凹凸不平的褶皱。收缩还会使本来并 不坚固的硬壳发生破裂。于是,地球内部熔融的岩浆便沿着裂缝喷涌而 出。天长日久,这些喷发出来的岩浆越堆越高,终于成为高出原始海洋的 火山岛。根据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岩石的分布,最初的陆岛大概分布在今天 的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格陵兰岛西部和非洲大陆南部等地。陆岛出现 后,在太阳的光、热以及地球本身的重力作用下,陆岛上的岩石被风化、 侵蚀。那些被风化、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陆岛的四周沉积下 来,形成早期的沉积层。后来随着地壳的演变,沧海变为桑田。这些早期 的沉积层也被抬升出海面,使陆岛面积不断得到扩大。其中一些相邻不远 的陆岛,由于不断扩大,最终拼接成一块较大的陆地。当然,陆地的形成 并不都是朝着由小而大的方向发展的。有些较大的陆地,有时会因地球的 演变而碎裂成若干小块。有些甚至因受到巨大陨石的猛烈轰击,转化成为 一个深陷的凹坑,重新被海水淹没。 特别是板块运动发生以后,陆地和陆地之间会因漂移、碰撞而连接成为一 体,如印度次大陆,就是通过这样的作用和亚洲大陆拼接在一起的。相 反,有的大陆也会因破裂、漂移而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如非洲大陆与南 美洲大陆。 应该指出的是,上面关于大陆形成的观点,并不是惟一的用于解释大陆起 源的理论。随着人类宇宙探测活动的开展,人们从其他天体的物质现象获 得了许多新的启示,特别是从宇宙天体中广泛存在的巨大陨石坑来看,有 些研究者认为:也许海陆的形成并不像前面说的那样,海洋是原始的,大 陆是后生的;而更有可能是大陆原来就有的,海洋则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 形成的陨石坑发展来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