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油田地质开发
⑴ 为什么说油田地质是油田开发的基础,油田开发离不开油田地质
《庄子》中记载过一个寓言故事“庖丁解牛”,说是有一个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脚十分麻利,不一会儿的工夫,厨师就把牛分割完了,牛肉和牛骨收拾得井井有条。梁惠王十分惊奇地赞叹“太好了,你如此高明的技术是怎么练成的?”厨师放下牛刀说:“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只见到一头头的整牛,不了解牛的内部结构,根本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下刀,宰了三年牛之后,我的眼睛不仅看到整头的牛,更重要的是看到牛的各个组成部分,看到牛的关节和骨头之间的缝隙,这样,该在什么地方下刀就心中有数了。”梁惠王听完这番话说∶“好啊!今天我算是明白了许多道理。”搞油田开发的也好比庖丁解牛一样,不了解油田的内部结构是无法下手的。同时,还要积累丰富的经验,如果你也拥有成百上千个油田的开发经验,并身体力行经历过多种类型油气田开发,那么,你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油田开发专家。
深刻了解油藏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主要依靠油田地质人员去研究。油田地质学家最能脚踏实地、深入细致地去做他的解剖工作,做好储量清点和储量管理工作,它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油田。准确地认识油田特征,是油田开发的根基,油田开发人员应善于和地质人员交换信息,促进和加快对油藏的认识,共同揭开油藏的层层谜团。
油田地质人员如何去解剖油藏呢?说来很简单,就是把油藏的结构、特性、类型、状态等因素细细地进行描述,这称之为“油藏描述”。当把每一个因素描述清楚之后,把所有的信息变成数字、图表,再将这些数字、图表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对油藏进行“克隆”,建立一个人们认识中的油藏地质模型,这称之为“地质建模”。地质模型建立之后,二维、三维储层空间就会豁然开朗,黑洞洞的地下油藏在计算机屏幕上“原形毕露”。这时,作为一个油田开发人员,你才可以惊叹:“我对油田开发的部署有‘谱’了。”每个油田开发人员在对一个油田做出开发决策之前,都应感谢所有从事油田地质研究的工作者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因为,每一项决策总是依据“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而决定的,决策是从“事实”要素中引申出来的。
油藏诸多复杂性和非均质性纷繁复杂,如何下手去细细描述油藏呢?“谁持彩练当空舞”?舞者正是油田地质学家。地质学家是很聪明的,很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头脑,会抓主要矛盾。他们抓住的“彩练”由三条主线贯串打造而成:储层的构造和构筑格架;储层的空间和物理性质分布;储层内流体分布及其性质。这三条主线都是油藏的物理因素,每条主线都由许多科学概念、物理参数编织而成。
当朋友们走进这个纷繁复杂的微观世界时,一定会使你重新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物理学的一些概念。当你们了解了这个微观世界之后,就一定会认识到油气藏确实是一个活生生的会流动的矿床。
⑵ 油田开发的早期阶段指什么
这个阶段油田开发工作者有两项很重要的工作,一是进行预开发可行性研究,或称为概念设计;另一项是集中力量编制好油由的开发总体方案,进行投资决策及组织钻生产井、建设油田的油气集输工程、供电、供水、排水、交通、通信及生产基本建设等地面工程和投产。
油田勘探中有了发现井,预期有油田开发的前景后即可开展概念设计。其基本任务是充分应用地球物理资料和发现井地质及试采资料进行早期油藏评价,详细阐述后续详探评价的步骤及转入实施开发的条件,提出需进一步获取的资料及需要开展的先导试验,对油藏开发着重进行机理研究和油层敏感性分析,为进行早期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油田开发概念设计阶段往往只有发现井及少数评价井的资料,对油藏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不同的油藏类型和获得的资料信息量的多少对设计的可信度影响很大。在地质构造简单、含油面积大、油层多、储量丰富、获得较多储藏信息的情况下,概念设计的可信度比较高;对于复杂的断块、构造—岩性油藏,必须采用勘探和开发交替进行的滚动勘探开发程序进行滚动评价和滚动开发。对这两大类油藏概念设计所提出的开发程序应该有明显的区分,对所提出的油田开发基本原则、可能采用的开发部署、开发指标、经济指标都应指明可能波动的幅度。
在油田的详探工作基本结束,开发准备程度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就可以着手编制油田开发总体方案设计。所谓“开发准备程度比较成熟”指的是:地震工作量比较多,测线密度比较大,测网通常不低于1千米×0.5千米,已经做了三维地震;钻了一定数量的评价井或资料井,油层取心进尺不少于油层累积厚度的30%;在区块分布密度及层系纵向分布密度上,有足够具有代表性的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测井系列齐全并与储层相适应;地层测试及高压物性测试资料齐全准确;通过试油、试气、试水及试采,对储层生产能力有了基本了解;油田地质储量计算可靠程度达到了探明及基本探明的标准,而且探明的地质储量达到70%以上,可以保证制定的开发方案有比较可靠的基础。
油田开发总体设计是油田开发工程项目立项和投资估算的决策性蓝本。它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油田开发层系的划分、注水与采油井网的部署和开采方式。也就是要明确先开采哪些层,要打多少井,打什么类型的井,用什么方法把油采出来,油田生产规模能搞多大,油藏动态监测系统、钻井、采油、地面建设及实施程序如何合理进行。这一系列的技术问题都要从油藏特性出发,尽可能满足国家与企业的政策需求,并归结到经济效益这一目标上,这就需要对多个方案进行优化评价,以进行开发决策。
⑶ 油气开发地质与石油地质有区别吗区别大吗
油气开发地质与石油地质区别还是很大的。
油气开发地质是阐述油气田开发版进程权,介绍各种油气田开发静态、动态资料的收集、整理,系统论述油气藏地质特征,重点阐述开发过程中的地质变化、油层水洗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油气藏动态分析为基础,分析如何利用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变化规律优化油气田开发,提高最终采收率。与油气开采技术、油气藏分析技术、钻井技术等联系很紧的。
而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与流体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等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及色谱、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和同位素分析等技术的广泛采用,为解决石油成因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简单地说油气开发地质主要是运用动态信息法研究优化油气田开发。(更注重开采油气涉及到的地质知识)
石油地质主要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指导找石油矿床。(研究油气形成理论来指导找油气)
不知道您明了没有,顺便说石油地质这门课我给学生上过,内容很深。
⑷ 油气田是怎样开发的
石油、天然气和水存在于几百至几千米深地下有可连通孔洞、缝隙的地层岩石中,该地层就是油层。由于地层深部的高压和来自地心的高温以及流体自身的重力作用,促使油气在地层中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油气遇到不渗透地层、褶曲、断层等地质构造的阻挡,逐渐聚集起来。油气占据了孔隙中原来充满水的大部分空间,就形成了油气藏。
我们想得到的石油、天然气被束缚在可渗透岩层中。它们存在于砂岩、砾岩、有裂缝和溶洞的石灰岩、火山岩、变质岩等各类岩石中。当然我们凭肉眼是无法看见的,这些岩石的渗透性可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它们的孔隙分布与可渗透性是极度不均匀的,每个地层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我们称其为岩层的纵向和横向的非均质性。封闭于各层中的油气有各自不同的压力系统,每个层系中油气性质也因生油过程中的物源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别。
石油勘探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石油和天然气,油田开发是为了把石油和天然气从地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功的石油开发是利用最少的成本得到最多的石油和天然气。简单说,对油气藏的开发过程,就是人工从地面钻井,打开通向地下油气藏的通道,让石油和天然气在压差的作用下,穿过打开的通道从地下来到地上。
然而要想把这些石油和天然气从地底下取出来,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我们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油气藏,就好像给油气藏“画像”一样。地下的含油砂体发育状况和油气分布如庞大的迷宫,没有精细地质的深度揭示,一切开发手段都是“雾里看花”。所以我们只有通过给油气藏“画像”,即进行油气藏描述才能较准确地计算出油气藏中油气的地质储量和开采的难易程度,从而决定投资规模与经济合理的开发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油气藏描述已发展为“油气藏管理”新学科,把互相渗透的许多学科协调起来,形成最佳协作管理体系,实现油气藏描述的三维表征,即“可视化”,使油层得到最直观的显现。
给油气藏“画像”的素材来自地质、物探、钻井与测井等资料。这些资料的代表性,将随着油气田开发过程的延续和各种井数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对油气藏的描述将贯穿于油气藏开发的全过程,直到经济上油气藏被开发“枯竭”为止。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全世界已“枯竭”的油气藏中,仍有50%~60%以上的油气资源留在地下油气藏中。
⑸ 什么叫做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主来要强调的是油气自资源形成、运聚及保存等地质的条件。目前在油气勘探领域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学科,它所涉的几个关键内容包括:烃源岩(油气的来源)、储层(油气赋存介质)、盖层(阻止油气因地层压力向上泄漏的大锅盖)、圈闭(油气聚集的场所)、运移(油气从烃源岩生排之后的运输路径及动力)、保存(顾名思义,就是保存的条件了)。
⑹ 油田地质简介
八面河油田位于山东省,横跨广饶及寿光两县,南北分别处于小清河与新塌河之间,往东约10km是小清河注入渤海莱洲湾的入海口。构造位置处于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南部斜坡东段的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上。该构造带北邻王家道口单斜带,南为东营凹陷南部边缘斜坡,东与羊角沟凸起接壤,西接纯化镇-草桥断裂鼻状构造带,八面河油田处于此构造带的东段为一个复杂的断块油田。
1966年12月和1967年5月先后在莱5井和莱11井发现油层,由于油质稠,产量低,当时未发现高产富集区。1986年4月至5月在面1、面4井先后获自喷高产油流,使勘探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至1986年底已探明含油面积17.6km2,石油地质储量5380×104t,而且每年以大于300×104t石油地质储量增长。根据区带资源预测,该区可能获得1.2×108t石油地质储量。
八面河油田含油气层系属于第三系。新第三系馆陶组有52口井80层测井解释为油气层,其中44口井59层为油层,厚181m;油水同层有8口井9层,厚度为23m;气层有5口井12层,厚36.2m,分布范围小。老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沙四段为主要含油气层系,是目前投入开发的层系。油层埋藏深度947.60~1505.00m共分14个砂岩组40个小层,除沙三上亚段1砂岩组1、2小层外均含油。单井最大有效厚度79.0m(其中气层12.6m),单井平均有效厚度25.4m。对108口井138层进行试油(其中
本区油藏主要受断层和岩性控制,油藏类型以断层-构造油藏为主(包括断鼻和断块型),次为岩性-断层和砂岩透镜体油藏。
沙三上亚段1,2,3,5砂岩组;沙三中亚段2砂岩组;沙四段5,6砂岩组以断层-构造油藏为主,其次为岩性-断层油藏;沙三上亚段4砂岩组,沙三中亚段1,3砂岩组,沙四段1,2,3砂岩组以岩性油藏为主;沙四段4砂岩组为岩性及断层-岩性油藏。在平面展布上,面1,面4区以与构造有关的油藏类型为主,而面12、14区与岩性有关的油藏类型明显增加,这与油田区构造由南西逐渐向北东方向降低而主要物源又来自北东方向有密切关系。
油田区内沙三、沙四段有23口井44个气层,可以划分成25个气藏。气藏以断鼻气顶气藏为主,计有12个,占气藏总数的48%,断块型气藏6个,复合类型气藏6个,纯砂岩透镜体气藏1个。在这些气藏中有17个是油藏伴生的气顶气藏,占气藏总数的68%,气藏多分布于面1及面4区,这可能与油层埋藏深度相对较大有关。
⑺ 油田地质概况
克拉玛依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上,受断裂带控制。冲断带呈北东向展布,由红-车断裂带、克-乌断裂带、乌-夏断裂带组成。克拉玛依油田处于克-乌断裂带的西南端,即克拉玛依-白碱滩段。
主断裂穿过油田中部,北东走向,断面北西倾,上陡(60°~75°)下缓(20°~45°),呈“犁状”。以三叠系底界计算,其垂直断距280~1200m,水平断距100~1400m。断裂发生于华力西晚期,活动一直延续到燕山早期的中侏罗世末期,断裂带隐伏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沉积层之下,为油气聚集创造了良好的保存条件。主断裂具有明显的同沉积性,使上下盘地层有显著的差别。在长期断裂活动中,主断裂又派生出若干分枝断裂。从其走向可分为2组:一组近东西向,主要包括有南黑油山断裂、北黑油山断裂、南白碱滩断裂、北白碱滩断裂等;一组为北西-南东向,主要有大侏罗沟断裂等。由于断裂的切割,使油田形成了由北西向南东逐级下降的断阶构造。地层呈由北西向南东倾的单斜,倾角一般为5°~10°;近断裂附近往往形成局部挠曲或鼻状构造,地层倾角可增大到15°~25°。根据断裂的切割情况,油田被划分成10个开发区,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黑油山区(图6.18)。
图6.19克拉玛依油田五区-三区油藏剖面图
⑻ 油田开发地质学
第一章 油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二、主要问答题
1、简述石油、天然气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组成。
2、简述石油的物理性质。
颜色、 相对密度、 粘度、 溶解性、 荧光性、
旋光性、 导电性、 凝固点 等
3、简述天然气的分类。
聚集型--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等
离散型--溶解气、固态气水合物、煤层气
4、简述油田水的来源及产出状态。
来源:沉积水、渗入水、深成水、转化水
油田水的产出状态:
与油气藏关系分—油层水、上层水、层间水、下层水;
存在状态分--超毛细管水、毛细管水、吸附水;
5、简述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油田水的苏林分类。
无机组成(各种离子成分)、有机组成(烃类、酚和有机酸)、
溶解气 及 微量元素;
三个成因系数 Na+ Na+ Cl Cl Na+
、
和
Cl SO24 Mg2 +
Na+>C1- 大陆水型:硫酸钠水型、重碳酸钠水型、
Na+<C1- 海洋水型:氯化镁水型、氯化钙水型;
油田水: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为次
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二、主要思考题
1、简述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主要依据及学派。
无机生成说--火山喷出气体中有甲烷、乙烷等烃类成分;
实验室中无机物可合成烃类;石油分布常常与深大断裂有关等。
有机生成说--岩石类型分布上; 地质时代分布上;
成分特征上; 某些稀有金属特征; 油层温度特征;
形成时间上; 近代沉积物中观察等。
成因学派:泛宇宙说(宇宙说、地幔脱气说)
地球深部无机合成说(碳化物说、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说)
2、何谓沉积有机质,简述其来源及类型。
--是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
来源--原地有机质、异地有机质、再沉积的有机质。
3、何谓干酪根?试述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及主要特征。
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
分散有机质。
4、试述油气生成的条件。
地质条件:大地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
动力条件:温度与时间、催化剂、细菌作用、放射性作用等。
5、试述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成烃模式)。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6、简述生油层的地质特征及主要地化特征。
地质特征:岩性特征、岩相特征等;
地化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二、主要思考题
1、简述孔隙的分类(孔隙大小及对流体作用分类、成因分类)
2、图示说明典型毛管压力曲线类型及其意义。
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图像分析法、毛管压力曲线法 等
3、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及孔隙结构类型。
原生--原生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孔隙、成岩裂隙等
次生--孔、缝两类;
大孔粗喉型、大孔细喉型、小孔极细喉型 微孔管束状型
4、试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能的因素。
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粒度和分选程度、
排列方式和圆球度、 胶结类型及成分、
成岩作用、 层面与层理面发育程度、
构造作用影响、 砂岩中泥质条带的影响等。
5、简述碎屑岩储集体的成因类型。(沉积环境分类)
6、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影响其发育的地质因素
原生孔隙、溶蚀孔隙(溶洞)、裂缝;
沉积环境、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
重结晶作用、褶皱断裂作用等
7、试述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异同。
⑴ 相同点:成因上均有原生、次生分类。
⑵ 差异点:① 孔隙类型差异:碎屑岩主要为粒间孔隙,碳酸盐
岩储集空间类型更具多样性,次生孔隙占据重要地位。
②孔隙形态及分布差异:碎屑岩储集空间形态较规则,分布较均
一,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形态多样、变化大,分布不均一。
③控制孔隙发育因素差异:碎屑岩受岩石颗粒大小、形态、分选
等影响较大;碳酸盐岩受沉积环境、次生变化等影响。 教材55页表
8、简述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
岩性分类:膏盐类、泥质岩类、碳酸盐岩类;
封闭机理:物性封闭、异常压力封闭、烃浓度封闭;
影响因素:主要是岩性、韧性、厚度和连续性。
第四章 油气运移
二、问答题(图示说明题)
1、图示说明静水及动水条件下的测压面及折算压力。
2、图示说明油气运移的过程。(初次运移及二次运移)
3、试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途径、方向及时期。
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
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渗析作用、其他作用
孔隙 微层理面 微裂缝
4、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和阻力。
浮力、毛细管力、水动力、构造运动力
5、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运移方向及运移的主要时期。
储集层的孔隙和裂缝、断裂、地层不整合面
二次运移是初次运移的继续--连续的过程;
一般,大规模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
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
6、试述影响油气二次运移距离的主要因素。
区域构造背景; 储集层的岩性、岩相变化; 地层不整合
断层分布及其性质; 水动力条件 等。
第五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二、问答题(图示说明题)
1、图示说明溢出点、闭合面积、闭合高度(构造幅度)、
油气边界与含油范围、油气藏(柱)高度。
2、图示说明油气的差异聚集(单一圈闭及系列圈闭)。
3、简述油气藏分类的基本原则及分类方案(图示说明)。
4、试述(大)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富集条件)。
油气来源条件(烃源条件); 生储盖组合及运移条件;
(大容积的)有效的圈闭; 必要的保存条件。
5、何谓生储盖组合,图示说明其类型。
6、何谓圈闭的有效性,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
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的相应关系;
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源区关系、与油气运移通道的关系;
水动力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 ……
7、图示说明断层的封闭机理及断层油气藏类型。
对置封闭、泥岩涂抹封闭、颗粒碎裂封闭、成岩封闭
根据断层性质分类:正断层油气藏、逆断层油气藏 ……
根据断层线与储层等高线的组合关系分类:
断鼻油气藏、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多断层切割的复杂断块油气藏。
8、试述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图示说明)。
断层的封闭作用; 通道和破坏作用。
9、简述含油气盆地的历史地质学分类。
区域构造及沉积史分类--台向斜型、单断坳陷型、
双断坳陷型、 山间坳陷型、 山前坳陷型、
山前坳陷-地台边缘斜坡型、 山前坳陷-中间地块型。
10、简述盆地内构造单元的划分。
一级:坳陷、隆起、斜坡;
亚一级构造:凹陷、凸起、斜坡;
二级:背斜带、断裂带、潜山带、长垣 ……
三级构造:背斜、断块、鼻状构造、潜山 ……
第六章 油气田勘探
一、问答题
1、简述区域勘探阶段的主要任务。
查明区域地质及石油地质条件;
进行早期含油气远景评价和资源量估算;
评选出最有利的坳陷(凹陷)和构造带; 提出预探方案。
2、简述圈闭预探阶段的主要任务。
地震详查,编制各主要标准层的构造图;
构造分析和评价;预探井钻探,探明圈闭的含油气性;
查明含油气层位及可能油气藏类型、含油气边界等;
计算预测储量,初步确定工业价值。
3、简述油气评价勘探的主要任务。
进一步探明含油气边界及油气田特性; 提交探明储量;
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及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为开发方案编制提供地质基础资料及相关参数。
4、简述滚动勘探开发的适用范围及主要优点。
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或复杂油气田;
减少探井井数,降低勘探成本; 缩短勘探周期;
加强及时分析及对比评价,提高整体效益。
二、基本概念 勘探程序、区域勘探、圈闭预探、
评价勘探、滚动勘探开发
第七章 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岩心录井、
岩屑录井、迟到时间、钻时录井、泥浆录井、气测录井
二、主要问答题
1、图示说明井斜角、井斜方位角、全变化角。
2、试述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信息。
古生物特征; 确定地层时代; 进行地层对比;
观察岩心岩性、沉积构造,恢复沉积环境;
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四性关系;
生油层特征; 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接触关系;
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3、试述常规地质录井方法及其地质意义。
4、简述岩心描述的主要内容。
岩性; 相标志; 储油物性; 含油气性;
岩心倾角测定、断层观察、地层接触关系 等
5、简述测定岩屑迟到时间常用的方法及真假岩屑识别。
理论计算法; 实物测定法; 特殊岩性法
6、简述钻井液的类型及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
两大类:水基泥浆、油基泥浆
高压油气水层、盐侵、砂侵、粘土层、漏失层 等。
7、如何利用气测资料判断油、气、水层。
半自动气测资料解释、色谱气测解释
第八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相研究
一、主要概念: 沉积旋回 岩性标准层 油田标准层
标志层 标准化石 小层平面图 储集单元 测井相
二、主要问答题
1、简述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及方法。
2、简述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的依据、方法、程序、成果。
依据:岩性特征--岩性及组合; 沉积旋回; 地球物理特征
方法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步骤: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
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连接对比线。
点(关键井)--线(骨干剖面)--面(体)。
方法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步骤:三个环节。
3、试对比分析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
① 对比区域、对比井段、对比单元的差异:
区域对比--油区内全井段对比;油层对比--油区内含油井段的对比--砂岩组、单砂层。
② 对比依据的差异:区域对比--地震资料、古地磁资料、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资料等
油层对比--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地球物理测井等;
③ 对比方法的差异:区域对比--岩石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构造学方法、层
序地层学方法等; 油层对比--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④ 对比成果及其应用方面的差异:区域对比--主要用于指导油气勘探,指出有利生、
储油层位及地区等;油层对比--主要用于油气储量计算、指导油气开发及方案调整等。
4、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单元的划分原则。
5、试述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油层划分与对比的异同。
油层对比的资料(依据)、对比程序、对比方法相似或相同;
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不同; 单元界线(等时、穿时);
对比依据也有一定差异 等。
6、简述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深入认识油砂体纵、横向非均质性,掌握地下油水运动规律
掌握高产井的分布规律; 选择调整挖潜对象。
通过A、B、C三口井的地层对比,绘制地质剖面图。
第九章 油田地下构造研究
1、试述井下断层存在的可能标志
及应用这些标志需要注意的问题(图示说明)。
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非漏失层泥浆漏失和意外油气显示、
近距离内标准层标高相差悬殊、近距离内同一岩层厚度突变、
短距离内,同层内流体性质等明显差异、
地层倾斜矢量图中的特征。
2、试述地层重复、缺失的地质意义(图示说明)。
钻井过程中若缺失某些地层(地层重复),能否说明
一定存在正断层(逆断层)?图示说明。
3、何谓断层线图?简述断层线图的编制方法。
4、简述井斜校正的任务及方法(图解法,图示说明)。
5、何谓井位校正?图示说明位移方法。
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或垂直
→井位沿地层走向线(等高线)移至剖面线上;
剖面线与地层走向平行→沿地层倾向投影到剖面线上。
6、试述断层封闭性研究内容。(如何判断断层的封闭性)
断面两侧的岩性条件; 断层的力学性质;
断层面及两侧岩层的排驱压力; 断层活动强度;
断层产状与岩层产状配置关系; 单井断点的测井曲线特征;
断层两盘的流体性质及分布; 钻井过程中的显示;
断层活动时期与油气聚集期的关系。
7、简述油气田地下构造图的编制及主要用途。
第十章 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
一、基本概念--静水压力、原始油层压力、压力梯度
地层压力、压力系数、异常地层压力
二、主要问答题
1、简述原始油层压力的来源、分布特征及等压图应用。
● 来源:静水压力,其次是天然气压力、地静压力等。
● 分布特征:随油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流体性质影响;气柱高度变化对气井压力影响很小。
● 预测新井原始油层压力、计算油藏平均原始油层压力、
判断水动力系统、计算油层弹性能量。
2、图示说明折算压头、折算压力及其计算方法。
3、试述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及预测方法。
成岩作用、热力和生化作用、断裂作用、剥蚀作用 ……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如声波测井;
钻井地质资料分析法--如钻速增大、钻井液温度异常等。
4、简述地温场与油气生成、分布的关系;
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⑴ 大地构造性质--活动性、地壳厚度等--是具全局性和主导因素。
⑵ 基底起伏--隆起区高地温梯度、坳陷区低地温梯度
⑶ 岩浆活动--活动规模、几何形状、年代等
⑷ 岩性--岩石的导热能力不同
⑸ 盖层褶皱--背斜顶部地温梯度大,翼部地温梯度小
⑹ 断层--封闭性断层或压扭性断层一般导致高异常
⑺ 地下水活动--深部热水至浅层、地表水补给
⑻ 烃类聚集--上方往往存在地温高异常。
思考题: A B C
某背斜油藏已钻3口井,
其中B井产油,A、C井位于
油水边界之外,各井数据
见下表。判断:该油藏两
翼油水界相对高低关系。
A C
原始油层压力 MPa 16 20
油层中部井深 m 2100 2600
井口海拔 m 300 300
水的密度 g/cm3 1.0 1.0
第十一章 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计算
一、主要概念:工业油气流标准、地质储量、可采储量
预测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探明地质储量、采收率
二、主要问答题
1、简述远景资源量及储量的分级(相关概念)。
见后面内容。
2、如何确定油水界面(方法)。
① 利用岩心、测井及试油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② 利用压力梯度资料确定流体界面
③ 利用压力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④ 利用毛管压力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3、简述油层有效厚度的条件及下限标准的确定方法?
油层内具有可动油、在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可提供开发;
测试法、含油产状法、泥浆侵入法 等。
4、试述如何获取储量计算中含油面积数据。
⑴ 应确定油水界面--方法; ⑵ 确定油气藏类型;
⑶ 应确定油层顶界面构造图(断层线)、岩性尖灭线 等;
⑷ 根据油水界面标高及构造图,获取含油面积。
5、图示说明压降法获取天然气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
6、简述压降法计算天然气储量的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单位压降采气量非常数--
边水或底水供给、低渗透带补给、异常高压、反凝析作用等
测压和计产不准确; 井身质量不达标。
油气储量的分级和分类
一、原地量分类
--总原地资源量
推测原地资源量
未发现原地资源量
潜在原地资源量
预测地质储量、 控制地质储量
地质储量
探明地质储量
早期划分的含油气盆地总资源量:
包括两部分--根据勘探阶段以及对油气田认识程度:
远景资源量: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
储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探明储量
一、油气储量的分级和分类
1、原地量分类
⑴ 总原地资源量--指根据不同勘探阶段所提供的地
质、地球物理与分析化验等资料,经综合分析,采用针
对性方法估算出的已发现和未发现的储集体中原始储藏
的油、气总量。 ★★
包括:未发现原地资源量 和 地质储量。
⑵ 未发现原地资源量
--包括:潜在原地资源量 和 推测原地资源量。
⑵ 未发现原地资源量
● 推测原地资源量--主要在区域普查或其它勘探阶
段,对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区带等推测
的油气储集体,根据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估算的原
地油气总量。
● 潜在原地资源量--指在对圈闭预探前期,对已发现
的有利圈闭或区块,根据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和类比,
采用圈闭法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可作为编制预探中后期部署的依据。
⑶ 地质储量--指在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的
油、气藏(田)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等资料估算出
的已知油、气藏(田)中原始储藏的油气总量。 ★★
根据勘探、开发对油气藏的认识程度,分为3级:
预测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探明地质储量
● 预测地质储量--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
油、气流或综合评价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
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得出的、确定性很
低的地质储量。 ★★ ●估算时,应初步查明构造形
态、储层情况,预探井获油气流或钻遇油气层等。
● 控制地质储量--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
油(气)流后,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
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 ★★
◆ 估算时,应初步查明构造形态、储层变化、油气层
分布、油气藏类型、流体性质等。
◆ 相对误差不超过±50%;
◆ 可作评价钻探,编制中、长期开发规划的依据。
● 探明地质储量--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钻探证实
油、气藏(田)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
算出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 ★★
●估算时,应查明油气藏类型、储层类型、驱动类型、
流体性质、分布、产能等。
●相对误差不超过±20%。
●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建设投资决策等的依据。
二、油气储量的分级和分类
2、可采量分类
⑴ 可采资源量--指从原地资源量中可采出的油、气数
量。可分为:推测可采资源量、潜在可采资源量。
⑵ 可采储量--指从油、气地质储量中可采出的油、气
数量。 ★★
探明技术可采储量; 探明经济可采储量
探明次经济可采储量; 控制技术可采储量
控制经济可采储量; 控制次经济可采储量
预测技术可采储量
⑼ 什么叫油气田地质工程
油气田地质工程专业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下属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专1油气田开发地属质学;2.储层地质学;3.油藏描述;4.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5.油气田环境地质学。
油气藏开发地质学主要是以储集层地质和油层物理为基础,阐述钻井地质、测井地质、油气井试井以及开发地震等基础知识、技术方法和所要获取的地质资料。
⑽ 油气田开发地质和油藏工程有什么不同,哪个好
前者属于理科,隶属石油地质,后者属于工科,隶属石油工程,专业方向有所不同,就看你喜欢哪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