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条件要什么报告
❶ 勘察报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情况怎么描述
松散孔隙水?应该叫松散堆积物孔隙潜水,这个是我们钻探几米、十几米经常见到的地下水。另外,潜水之上经常还有局部弱或相对隔水层上的上层滞水,这类水受水文气象条件变化比较大。
❷ 水文地质条件
(一)浅层水
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和水质与含水层的沉积环境有关。一般来说,湖相沉积或者泛流带的含水层岩性细小,多为淤泥质黏土,水体流动性差,则氟离子容易在此聚集;而河流冲积层或者古河道的含水层,岩性较粗,透水性较好,有利于地下水的循环交替,多形成低矿化度的低氟地下水。
1.黄河冲积平原、古河道主流带地区
此区属于水量丰富区,分布范围广,面积约5267.86km2,占总面积的77.4%,含水层上游以含砾石中粗砂为主,下游以中细砂为主,为黄河古河道河床相堆积。含水砂层顶板埋深上游10m左右,下游可达20m。覆盖层岩性为亚砂土夹亚黏土,局部为粉砂,与下层含水层构成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特征。
2.泛流带及边缘带
此带分布于开封县半坡店,杞县城南—裴庄店、通许县城南—太康县杨庙,扶沟县吕潭—太康县、鄢陵板桥、县城—马栏,尉氏县朱曲及临近条形岗地的黄河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面积1398.4km2,占总面积20.55%。
含水层以粉细砂为主,多为薄层,总厚度一般小于10m。顶板埋深为5~10m,最深可达20m,含水层之间有弱透水层的亚砂土、亚黏土相隔,砂层顶板为亚砂土、亚黏土层和不稳定的淤泥层。因而组成以亚砂土、粉细砂粗细相间的多元结构特征。水位埋深一般为2~4m,局部地区4~6m。含水层颗粒细,厚度比较薄,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因而水质也比主流带差。
3.岗地及岗间洼地
此区分布在尉氏西部大营、大马条形岗地与岗间洼地地带,面积较小,仅139.20km2,占总面积的2.05%。条形岗地为黄河早期冲积形成,含水层为黄土状亚砂土,岗间洼地为后期水流切割堆积而成,上部为亚砂土,下部为薄层粉砂、粉细砂。水位埋深不一,条形岗地4~6m,岗间洼地2~4m,局部1~2m。这里含水层富水性虽差,但由于地形坡度大,地下水径流条件好,水交替作用强,故水质较好。
4.浅层地下水的补径排
补给 浅层水的补给方式主要有垂直补给和侧向水平补给两种。垂直补给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补给量的多少与降水特征、包气带岩性、地面坡度、地下水位等因素有关。研究区地处平原区,地势平缓、降水量充沛、地下水埋深较浅、包气带岩性较粗(亚砂土),有利于大气降水的补给,因此大气降水是主要的垂向补给来源,在西部岗地区,由于蓄水条件差,接受补给的能力弱。除了大气降水,河流以及渠道的渗漏也会补给地下水,研究区河流众多,常年来河道不断抬升,使河流常年补给地下水,同时又是农业主产区,在农业灌溉时,一部分灌溉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侧向水平补给主要指在水力坡度大且含水层岩性较粗的地区,可以接受上游地区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据统计,侧向径流补给量为684.07×104m3/a。
径流 地下水的径流主要受地形坡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地形坡度越大则水力坡度就越大,地下水的径流速度就越快,相反则越慢。在尉氏县西部以及召陵镇附近的岗地处,由于水力坡度较大(5‰~1‰),且含水层岩性较粗,因此地下水的径流速度快,而在广大的平原地区,水力坡度为0.5‰~0.17‰,并且含水层岩性较细,地下水的径流条件较差,即使在含水层岩性较粗的古河道也是,由于水力坡度较小,径流很缓慢。
排泄 浅层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蒸发、人工开采、河流排泄以及越流排泄。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区,蒸发是浅层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由于地下水埋深较浅,加之包气带岩性较细,地下水的毛细上升高度较高,当蒸发能力强时可大大消耗浅层地下水,据估算浅层地下水的蒸发消耗量占总排泄量的70%,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在地下水埋深较深的地区,人工开采则成了主要的排泄方式,另外,当浅层地下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地下水可以向河流排泄。研究区断裂构造发育,这些断裂成为地下水运动的通道,浅层含水层的地下水可以向下补给深层地下水,或侧向流出研究区,也构成了浅层地下水排泄的一种方式。
(二)中深层地下水
一般指埋藏于50m以下350m以内含水层的水。研究区西部岗地,上更新统属于浅层水,中更新统和下更新统上部地层缺失或零星分布,中深层水主要是指下更新统下部含水层中的水。平原地区第四纪各时代的含水层组齐全,中深层水包括上、中更新统含水层组,下更新统上部含水层组及下更新统下部含水层组。中深层水主要反映上、中更新统含水层组。
1.黄河主流带
西北部朱仙镇,南部到通许县城北关一带,呈西北东南向条带状分布,面积105.60km2,占总面积1.55%。由于本区地处开封凹陷,各时代地层厚度和砂层厚度都较厚,所以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较好。含水层顶板埋深50m左右,底板埋深140m左右,总厚度26.87~57.78m,有4~5层,中有亚砂土和薄层亚黏土相隔,呈多层结构。时代属于上、中更新统(西部包括一部分下更新统上部含水层)。岩性为含砾粗砂,粗中砂、细砂组成,水位埋深2~3m。
2.河流冲积层
主要分布在尉氏县大营以北芦家、岗陆一带条形岗地区,含水层为下更新统下部冲积层,面积不大,仅76km2,占总面积的1.11%。含水层3~4层,总厚度25~40m。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细砂、粗砂和砾石层,各含水层之间有比较厚和致密的黏性土相隔。地下水埋深7.7~13.4m。
3.冲湖积层
分布于尉氏县蔡庄、长葛南席,鄢陵县的彭店、城关、马栏,扶沟县的吕潭—大新集一带。面积712.8km2,占总面积的10.47%,含水层属于下更新统下部冲湖积层,顶板埋深213~240m,底板埋深250~309.5m,岩性为细砂、中细砂、中砂及少量含砾粗砂层,有3~4层,总厚度为30.57~41.17m。水位埋深5.99~11.55m。
4.中深层地下水的补径排
补给 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也主要由垂直、水平补给提供,但和浅层地下水补给的不同之处是,补给源更多的是接受上层含水的向下渗漏,最终来源于大气降水。浅层水向下渗漏补给中深层地下水的条件是中深层地下水的水头低于浅层地下水,其次是要有导水通道或者水头差足够大,可以穿过弱透水层,进行层间补给。另外,中深层地下水可以接受上游含水层的侧向补给,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含水层岩性和水力坡度。
径流 中深层地下水的径流主要受基底条件的控制,基底的起伏状况决定了中深层地下水的径流缓急。在坳陷底部以及坳陷向隆起过渡的区域,由于水力坡度较小或者为负,地下水流动缓慢,而在隆起向坳陷过渡区域,水力坡度较大,有利于地下水的径流。不同层位的中深层含水层的水力坡度不同,上、中更新统含水层组的水力坡度为0.5‰~0.17‰,下更新统上部含水层组及下更新统下部含水层组水力坡度为0.5‰~0.25‰,流向和浅层地下水一致,自西北向东南,呈辐射状。
排泄 中深层地下水由于埋深较深,地下水蒸发能力较弱,因此人工开采成为主要的排泄方式,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深层地下水水头都高于浅层地下水,中深层水可以通过越流补给浅层地下水。同时,也可以侧向径流出研究区。
❸ 住宅小区要做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吗
住宅小区需要做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其中有水文地质的相关内容。除非条件特别复杂,否则不做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❹ 水文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区别
水文条件
水体的水位、水量、流速、水质及流向的变化;降水量、蒸发量及历史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等等。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并且有不同地质的年代表。
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地下水经常作为城市用水的水源,特别是在远离江河湖泊或地面水水量不足,而水质又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城市,调查并探明地下水资源尤为重要。
分类:按成因与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能作为城市水源)。
潜水:地表渗水形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因此潜水水位及其水的流动状态与地面的状况有关,埋深也因各地的地面蒸发、地质构造(如隔水层距地面的深度)和地形等不同而相差悬殊。
承压水: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由于有隔水项板,承压水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小,也不易受地面污染,因此成为远离江河城市主要水源。
地下漏斗: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会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漏斗”;
危害:使漏斗外围的污染物质流向漏斗中心,使水质变坏;严重时造成水源枯竭并引起地面沉陷,形成碟形洼地,对城市的防汛与排水均不利,也会对地面建筑及各项管网工程造成破坏。
地下水的流向对城市布局也有影响,如:对地下水有污染的一些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以尽量减少水体污染。
一般报告中不会单独写水文条件、地质条件,一般会将水文地质条件一起叙述。
❺ 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什么
通常把与地下水来有关的问源题称为水文地质问题,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条件称为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❻ 环评报告中的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一定要做吗
不必。
一般水文地质报告都是摘取当地的一些简介,例如网络。
另外实在没有可以找当地环保局借一个他们以前的环评报告,参阅里面的水文地质描述。
只有专门要求的才需要做水文地质专项勘查。
❼ 矿井水文地质划分报告包括什么内容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煤矿安全生产,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煤矿防治水规定》第12条规定所有煤矿都必须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煤矿企业、矿井根据确定的水文地质类型制订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和类型确定,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定。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应在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矿床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至少应当包括本规定的七项内容。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概述煤矿开发情况,包括矿井投产年限、设计年生产能力、现今实际产量;矿井开拓方式、生产水平及主要开采煤层。
(二)位置、交通。概述井田位置、行政隶属关系,地理坐标、长、宽、面积、边界及四邻关系。通过矿区或临近城镇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以及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和机场的距离。附矿区交通位置图。
(三)地形地貌。概述井田地形地貌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总体地形和有代表性地点,如井口、工业场地内主要建筑物等标高。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
(四)气象、水文。概述矿区及其临近地区地表水体发育状况,包括江、河、湖、水库、沟渠、坑塘池沼等。河流应指出其所属水系,并根据水文站资料分别说明其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及历史最高洪水位等。湖泊、水库等则应指出其分布范围和面积。
说明矿区所属气候区。根据区内和相邻地区气象站资料,给出区内降水分布,包括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降水量以及降水集中的月份。还应指出年平均、年最大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气压等。资料齐全时应附气象资料汇总表或月平均降水量、蒸气量、相对湿度、温度曲线图(插表和插图)。
(五)地震。概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大震级及地震烈度等。
(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概述井下各水平排水设施,包括水仓容积,排水泵型号、台数;排水管路直径、趟数;井下最大排水能力;是否具有抗灾能力;是否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等。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按普查、详查、勘探、建井和矿井生产或改扩建几个不同阶段分门别类总结已完成的地质、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指出各类报告的名称及完成时间。
(一)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按时间顺序(由老到新)总结“报告”或重要图纸,包括完成年限、完成单位和报告主要内容及结论。
(二)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单位、勘探时间、勘探范围、测线长度和物理点的密度。概述物探的主要地质和水文地质成果,特别是地震勘探对各种构造的控制情况。
(三)矿井建设、开拓、采掘、延伸、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总结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报告)的完成时间、完成单位和主要内容。详细说明矿区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对以往的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进行综合评述。
三、地质概况
(一)地层。按井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和井田内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描述。某些“系”的地层可再按“统”、“组”细划。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厚度、岩性、分布与埋藏条件;煤系、可采煤层及储量描述包括煤系地层和主要可采煤层。
(二)构造。按照《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划分,给出地质构造隶属关系。对褶曲构造逐一进行描述,内容包括背斜、向斜、单斜、地堑和地垒等。对背、向斜应给出轴向、产状等。对区内的断裂构造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包括断层的数量、编号、展布方向、倾向、倾角、性质、落差和延伸长度等。附断层发育一览表和构造纲要图等。
(三)岩浆岩。描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及其与煤层和主要含水层的关系。
四、区域水文地质
主要描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名称、范围、边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强径流带展布规律及岩溶泉群流量等。特别应指出矿区所处地下水系统的具体位置。附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示意图。
五、矿井水文地质
(一)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描述矿井四周边界的构成,一般是指断层、隐伏露头、火成岩体和人为边界等。分析边界可能造成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和矿区以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二)含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对含水层逐一进行描述。其内容主要包括:含水层的名称、产状、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岩性及其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水化学类型、矿化度、总硬度等。
指出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其与其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岩溶裂隙含水层还应指出岩溶发育情况和钻孔涌水量、泥浆消耗量、单位吸水量等。特别应指出岩溶陷落柱存在与发育状况。附主要充水含水层等水位线图等。
(三)隔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逐一描述,重点是构成煤层顶、底板的隔水层。其内容主要包括:岩性、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物理力学指标和阻隔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的有关信息。
(四)矿井充水条件。矿井充水条件主要是指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强度。充水水源是指矿井水来源;充水通道是指水源进入矿井的通道。对各种可能的充水水源,如大气降水、地表水、老窑水和地下水等,可能的充水通道,如断层和裂隙密集带、陷落柱、煤层顶底板破坏形成的通道、未封堵和封堵不良的钻孔及岩溶塌陷等,进行详细描述并列表加以说明。
(五)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详细描述井田及其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包括位置、积水范围和体积、水头压力,以及与其他水源的联系等。必要时进行专顼调研。
(六)矿井充水状况。对井下涌(突)水点进行调查,描述涌(突)水点位置、水量和水质变化规,以及涌(突)水点处理情况。统计分析矿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涌水量包括井筒残留水量、巷道涌水量、工作面涌水量和老空区来水量等。
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一)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表2 -1所列内容,评价水害对矿井生产影响的大小并进行等级划分。
(二)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评价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表2 -1的规定,对不同煤层的开采,按照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富水性、矿井及周边老窑水分布状况,矿井涌水量、突水量,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同一矿区不同煤层开采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可以不同。
(二)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说明矿井存在的主要水害问题和应采取的防治水措施。
❽ 实习报告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怎么写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_网络回文库答
http://wenku..com/link?url=7Hnv6oVhlfja--U55SdOy__JotruD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