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储量中的122b是什么
㈠ 采煤储量类型编码 122b 2s22 这些是什么意思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㈡ 请问储量级别B、C、D范围
B级:指已经基本控制的储量,即按国家规范规定的工程单间距系统布置工程并揭露矿专体,按工程见矿点圈定的储量属范围。
C级:指大致控制的储量,原则上是基本网度的2倍工程间距,矿体的圈定并可以有限外推,即推断的储量。
D级:以稀疏工程概略了解的储量,可无限外推,为预测的储量。
这是以前的储量标准,现在已经作废,而改用国际标准:B=332122C=333D=334
㈢ 二类矿山必须要有122b类储量
B级:指已经基本控制的储量,即按国家规范规定的工程单间距系统布置工程并揭露内矿体,按工容程见矿点圈定的储量范围。
C级:指大致控制的储量,原则上是基本网度的2倍工程间距,矿体的圈定并可以有限外推,即推断的储量。
D级:以稀疏工程概略了解的储量,可无限外推,为预测的储量。
这是以前的储量标准,现在已经作废,而改用国际标准:B=332122C=333D=334
㈣ 什么是地质储量
1959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根据地质和矿产的研究程度及相应的用途所划分的一类储量。是指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这类储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程度很低,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在矿山设计及生产部门,为区别于生产矿山的三级矿量(又称生产矿量),一般都将矿山建设和生产以前,由地质勘探部门探明的各级矿产储量,统称地质储量。对于在矿山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新矿体的储量,有时也称地质储量。欧美各国的储量分级中,有时也将可能储量称作地质储量。前苏联的地质勘探工作中,有时把C2级储量也称地质储量,但有时又把根据地质勘探工作查明的矿床的总储量称地质储量。
地质储量又称预测储量,是指经过地质勘探手段,查明埋藏地下的资源数量,指根据区域地质测量、矿产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并结合已知矿产地的成矿规律进行预测的储量。是矿产资源储量中探明程度最差的一级储量。根据矿床勘探和研究程度,岩金矿床地质储量目前分为B(331)、C(332)、D(333)四级。其中B、C、D三级称工业储量,E(334)级称远景储量。
地质储量在矿产储量中属第四类——不列入探明储量的级别。它只能作为编制普查工作远景时的参考,或作为地质普查找矿设计及矿山企业远景规划的依据。
油气藏地质储量——一个特定地质构造中聚集的油气数量,如油区地质储量,油田地质储量和油藏地质储量等。
㈤ 铁矿资源储量122b+33是什么意思
122b+33? 可能是122b+333吧?你可能没有抄全。这是对矿产资源级别或者说是分类的一种表示方法,详细情况一两句说不清楚,给你贴某矿种的勘查规范片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8.2.1.2 预可采储量(12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8.2.1.3 预可采储量(122):
是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连续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可提供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利用同类型矿产的试验成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8.2.2 基础储量
8.2.2.1 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是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111)。
8.2.2.2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是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预可采储量(121)。
8.2.2.3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是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预可采储量(122)。
8.2.2.4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床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连续性,有相应的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当技术、经济等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估算的基础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8.2.2.5 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体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连续性,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成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可变成经济的。估算的基础储量的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8.2.2.6 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是指在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的地段,基本上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基本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可变成经济的。估算的基础储量的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 资源量
8.2.3.1 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估算的资源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8.2.3.2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与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分布特征相同,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高。但本类型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3 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估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4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作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估算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8.2.3.5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8.2.3.6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资源量只根据有限的数据估算的,其可信度低。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8.2.3.7 预测的资源量(334)?:
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航空、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异常或极少量工程资料,确定具有矿化潜力的地区,并和已知矿床类比而估算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表A.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经济意义 地质可靠程度
查明矿产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
探明的 控制的 推断的 预测的
经济的 可采储量(111)
基础储量(111b)
预可采储量(121) 预可采储量(122)
基础储量(121b) 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的 基础储量(2M11)
基础储量(2M21) 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 资源量(2S11)
资源量(2S21) 资源量(2S22)
内蕴经济的 资源量(331) 资源量(332) 资源量(333) 资源量(334)?
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即1=经济的,即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即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知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㈥ 详查报告中有没有121b储量
一、新标准
(一)储量
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矿产资源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储量在我国以往的总则、规范及统计报表中是统称。即不论勘查程度和经济价值大小,只要报告中提交的都是。而现在的储量,是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新概念,为可以实际采出的矿量,在我国新分类中,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其条件是:在勘查程度上,必须达到控制或探明的程度;在可行性评价阶段上,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在经济意义上,评价结果是经济的。
(二)基础储量
基础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据评价后的经济意义,可分为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基础储量。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基础储量,是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间的那部分基础储量,也分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由于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基本上无效益,因此,不计算其中的储量。
基础储量在我国矿产勘查工作中是一个新名称。与储量的区别一是没有扣除影响因素;二是估算范围不同。而储量是从基础储量的经济这部分中,扣除各种影响因素后获得。
(三)资源量
可分为3部分:内蕴经济的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预测的资源量。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期间,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至探明的,可行性评价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的资源量,统归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可分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量,即经过详查或勘探,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其年均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或生产资料大幅降价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也分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预测的矿产资源量,即经过预查工作,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类比、估算的资源量(334)?,属潜在矿产资源。
资源量在我国矿产勘查工作中也是一个新名称,是指经过勘查后,除去基础储量后的那部分资源数量。由3种途径产生:
① 不论勘查程度高低,但可行性评价只作了概略研究,区分不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分不出基础储量来,则统称为资源量,其经济意义属内蕴经济的;
② 经过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评价结果是不经济的,划归为资源量,其经济意义是次边际经济的;
③ 只作了预查工作,据区域地质背景和预查收集的有限资料,用综合手段预测的资源数量,也是资源量,属预测的矿产资源。
二、旧标准固体矿产储量分级
1993年我国制定《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13908-92)规定,在勘探阶段或矿山开发过程中,用工程取样揭露了工业矿体的厚度和位置,测定了矿石质量,并且符合工业指标要求的矿体,根据地质条件计算储量,按地质勘探研究程度依次分为A、B、C、D、E五级(各级储量条件从略)。
三、新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对比
新标准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严格地讲,新、旧标准的资源储量类(级)别是不能一一对比的。但新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所以,新、旧分类标准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大致、相当的对比。新标准资源储量只有分类,没有分级,但可以把“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看作“分级”。这样,新分类就把矿产资源分为“三类四级16个类型”。
在类别上: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a亚类;
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b亚类;
次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外矿;
内蕴经济的——相当于其它储量。
在级别上:探明的——相当于B级;
控制的——相当于C级;
推断的——相当于D级和部分E级。
综上所述,A+B、C、D级分别套成探明的、控制的及推断的。这仅仅是“相当于”,而不是“等于”。至于原规范各级储量与新规范中各个类型的一一对比,则要给原各级储量赋予经济意义后才能对比。
上述为单一及主要矿产储量,而共、伴生矿产储量,除尚难利用(表外)的储量其经济轴为2S外,其它(经济轴)与主矿产对应的资源储量分类编码一致。
㈦ 储量级别代码是什么
3.4.1.1 可采储量(111):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3.4.1.2 预可采储量(121):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3.4.1.3 预可采储量(122):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连续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利用同类型矿产的试验成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4.2 基础储量:有6种类型。
3.4.2.1 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3.4.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3.4.2.2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3.4.1.2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3.4.2.3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3.4.1.3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3.4.2.4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连续性,有相应的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当技术、经济等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这部分基础储量可以是覆盖全勘探区的,也可以是勘探区中的一部分,在可采储量周围或在其间分布。计算的基础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3.4.2.5 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连续性,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成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可变成经济的。其分布特征同2M11,计算的基础储量的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4.2.6 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是指在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基本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可变成经济的。其分布特征类似于2M11,计算的基础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3.4.3 资源量:有7种类型。
3.4.3.1 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己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计算的资源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3.4.3.2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需要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计算的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4.3.3 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计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4.3.4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作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一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计算的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3.4.3.5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一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计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3.4.3.6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资源量只根据有限的数据计算的,其可信度低。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一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3.4.3.7 预测的资源量(334)?: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航空、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异常或极少量工程资料,确定具有矿化潜力的地区,并和已知矿床类比而估计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
㈧ 资源储量分类122、333表示什么意思
1、122含义是: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2、333含义是:推断的经概略(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编码意义:第1位表示经济意义,即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
第2位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即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其它符号:?=经济意义未定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8)地质储量中的122b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分类及编码:
依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及其结果、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并参考美国等西方国家及联合国分类标准,中国将矿产资源分为3大类(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16种类型。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储量基础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是经详查、勘探所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达;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经过勘查而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二、分类依据
(1)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分别对应于勘探、详查、普查和预查四个勘探阶段。
①探明的:矿床的地质特征、赋存规律(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连续性依照勘探精度要求已经确定,可信度高;
②控制的:矿床的地质特征、赋存规律(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连续性依照详探精度要求已基本确定,可信度较高;
③推断的: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了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部分,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可信度低。
④预测的: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可信度最低。
(2)根据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3)根据经济意义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经济的(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边际经济的(接近盈亏边界)、次边际经济的(当前是不经济的,但随技术进步、矿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可变为经济的)、内蕴经济的(无法区分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仅指预查后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㈨ 矿权内保有122b类矿石量是什么意思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连续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利用同类型矿产的试验成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b表示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
㈩ 地质储量111b代表什么意思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分类 地质可靠程度 类型经济意义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探明的专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属经济的可采储量(111)基础储量(111b)预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基础储量(2M21)基础储量(2M22)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资源量(2S21)资源量(2S22)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资源量(332)资源量(333)资源量(334)?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 ?=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