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绥化地质707是什么地方

绥化地质707是什么地方

发布时间: 2021-02-27 22:31:03

① 广西南宁的地形地貌和地质资料、气象资料是什么

南宁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充足,湿润多雨,年均气温20.3 --22.4,年平均降雨量815--168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275--1579小时。

境内山岳绕,丘陵起伏,山多地少,地貌复杂多样,以山丘为主体山地占总面积512.7%,丘陵占10.1%,平地占28.1%。境内山脉和河谷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大致呈西北及西南略高,向东倾斜,中部被左江、右江和郁江及支流切割,形成错综合颁的丘陵平原。东北部的大明山为境内最高峰,海拔1760米。千米以上的主要山峰有东部的镇龙山,西部的西大明山和泗城岭,南部的大青山和公母山等10余座。

南宁地区地质构造古老,多以泥盆纪,二迭纪和三迭纪为地质基层,崦性以石灰岩占优势,页岩、砂岩次之,第四纪红土层为地表盖层。 境内河流属西江水系。以郁江、左江、右江为主干流从西南、西 北及东面切割,流经中部,形成大大小小的河网。

全地区集雨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13条,河流面积为92400平方公里,其中左江干流全长539公里,流域面积3159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174亿立方米;右江干流全长707公里,流域面积3861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45亿立方米。

南宁市地形是以邕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

这个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围绕,北为高峰岭低山,南有七坡高丘陵,西有凤凰山(西大明山东部山地)。形成了西起凤凰山,东至青秀山的长形河谷盆地。盆地中央成为各河流集中地点,右江从西北来,左江从西南来,良凤江从南来,心圩江从北来,组成向心水系。盆地的中部,即左、右江汇口处,南北两边丘陵靠近河岸,形成一天然的界线,把长形河谷、盆地分割成两个小盆地,一是以南宁市区为中心的邕江河谷盆地;二是以坛洛镇为中心的侵蚀――溶蚀盆地。

南宁市地貌分平地、低山、石山、丘陵、台地5种类型。

平地是南宁市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面积为1037.3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57.78%,分布于左、右江下游汇合处和邕江两岸。

低山总面积82.6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4.6%,分布于市区西部边缘的凤凰山,为一穹窿山地,一般海拔300米―600米,坡度25度―40度;位于市北部的高峰岭,为一列褶皱低山,呈东北东――西南西走向,一般海拔250米―450米,坡度20度―40度。

石山面积4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61%,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边缘和坛洛镇一带,分峰林石山和孤峰石山两大类,峰林石山海拔300米―400米,谷地海拔120米―160米;

孤峰石山一般海拔200米―250米,平地海拔80米―100米。丘陵总面积279.8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5.59%。

台地多为第三系的侵蚀面,微切割,起伏和缓,海拔在120米以下,是低平的古剥蚀面,一般呈缓坡起伏而顶面齐平的地貌。

② 黑龙江省逊克县东安金矿床

东安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南东45km处,属黑龙江省北部金成矿带中段,于1998年被黑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707 队发现,矿床找矿潜力巨大,预测储量可达大型(刘伟等,2002),具大—特大型远景。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矿区位于燕山期环太平洋成矿带西带大陆边缘,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北部。大地构造处于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北段。三级构造单元隶属于逊克中新生代火山盆地的中间隆起带北缘(刘伟等,2002)。

1.2 区域地层

区域上地层以新元古界张广才岭群变质中酸性火山-细碎屑岩为基底,下寒武统碳酸盐岩夹陆源细碎屑岩为盖层。中生界发育下白垩统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郭继海等,2004a)。

逊克火山盆地的基础为下白垩统光华组(K1gn),上覆新近系中新统—上新统孙吴组(N1-2s)和第四系下更新统大熊山组(Q1d)。其中间隆起称为宝山隆起带,是盆地中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隆起带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地层发育不全,比较零散,基底为新元古界张广才岭群正沟组(Pt3z),盖层为寒武系下统西林群铅山组(

),二者为该区金矿床的初始矿源层。此外,尚有小块晚古生界和早中生界的二叠系、三叠系出露(刘伟等,2002)。

1.3 区域构造格架

断裂主要为矿床西部的NNE向库尔滨壳断裂。该断裂沿库尔滨河谷展布,长度>160km,具左行扭动特点,生成时代为燕山期,它的次级断裂控制了潜火山岩的分布。

断裂南段呈近SN向,北段呈NNE向近直线展布,略显波状,反映为压扭性质,切穿了燕山期以前形成的构造形迹、侵入岩和地层,形成时代为燕山期,控制了库尔滨火山沉积盆地和宝山隆起带的展布。沿隆起带库尔滨断裂的次级断层发育燕山期侵入活动,早白垩世火山-侵入作用强烈,对成矿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断裂形成深度较大,具多期活动性。

1.4 区域岩浆活动

该区岩浆活动强烈,延续时间长,从加里东期一直到中燕山晚期,其中,中加里东期和印支晚期的侵入岩呈岩基状产出,中燕山晚期侵入岩多呈小岩株状或岩墙状产出,常与同时代的中-酸性火山岩相伴出现(郭继海等,2004b)。

1.5 成矿单元

金矿床成矿单元处于天山-兴安成矿域、吉黑成矿省、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上。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赋矿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光华组(K1gn),分布在北东部,为一套陆相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建造。规模不大,分布较为零散。岩性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英安岩夹薄层砂岩以及次火山岩相的流纹斑岩、英安玢岩、流纹质隐爆角砾岩等(图1)。该套岩石为东安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之一,在时空、物源和热源等方面均与成矿关系密切(刘伟等,2002)。

图1 东安金矿区地质略图

(据刘伟等,2002)

Q—第四系;N1-2s-砂砾岩;λ—流纹岩;tf—流纹质凝灰岩;tfj—流纹质角砾凝灰岩;ζ—英安岩;

λπ—流纹班岩;

—印支晚期碱长花岗岩;

—燕山中晚期碱长花岗岩。

1—断裂;2—蚀变带;3—金矿体及编号

2.2 矿区岩浆岩

印支晚期(

)侵入岩分布于矿区西部,面积较大,呈小侵入体或岩株状产出,岩性为中粗粒碱长花岗岩,属造山晚期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为东安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

燕山中晚期(

)侵入岩形成于晚侏罗世,在区内广泛分布,呈小岩株、岩脉或岩墙状产出,规模小,明显侵入于印支晚期花岗岩。岩性为细粒碱长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和英安玢岩等。属造山期后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与火山作用有成因联系,常与同时代的中酸性火山岩相伴出现。与成矿关系密切,区内金矿体多与其同空间相伴产出(刘伟等,2002)。

2.3 控矿构造

延伸百余千米的燕山期库尔滨壳断裂的次级断裂以SN,NNE,NNW,NE,NW向为主,为压扭性或张扭性质,长几十米至2000m,多发育于岩体与火山-侵入杂岩的接触部位,为区内主要的控矿、容矿断裂。区内金矿(化)体、蚀变带均发育于此类次级断裂中,断裂的转折变化部位往往是金矿化较富集的部位。其中,SN向断裂是矿区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断裂,矿区主矿体V号矿体即发育于SN向断裂中(刘伟等,2002)。

2.4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作用普遍而强烈,主要沿断裂、隐爆角砾岩带和燕山中晚期小侵入体(脉)、次火山岩体(脉)附近分布。矿化蚀变分带性明显,如V号矿体由矿脉向外可分为:①内带为强硅化带,主要为云英岩化、玉髓化、冰长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和萤石化等;②带为硅化带,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③外带为泥化带,主要为高岭土化、水白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矿体主要赋存于内带。围岩蚀变是该区主要的找矿标志之一,云英岩化、硅化、玉髓化、冰长石化和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刘伟等,2002)。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床(体)特征

区内已发现14条矿体(表1),赋存于中酸性潜火山岩与晚印支期碱长花岗岩、中燕山晚期的细粒碱长花岗岩外接触带的强硅化蚀变带中。

表1 东安金矿床矿体特征

(据刘伟等,2002)

矿体呈脉状,走向以近SN向为主。个别为NE向,一般为陡倾斜,倾角为70°~85°,矿体规模大小不一,长度为50~800m,厚度为1~7m,延深<500m,矿石金品位为3×10-6~20×10-6,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10,12和14 号矿体。现已探明的5 号矿体,其长度为770m,厚度为6.70m,最大延深358m,矿石平均品位:Au为9.05×10-6,Ag为75.8×10-6,是目前该区发现的最大的矿体(郭继海等,2004a)。

3.2 矿石成分

矿石的显著特点是贫硫低砷。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低,总量<1%,主要有黄铁矿、褐铁矿和自然金以及极少量的银金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毒砂等。脉石矿物种类比较简单,主要为各种颜色、粒度的石英,其次为冰长石、高岭石、少量绢云母和绿泥石。

矿石类型按有益组分划分为金矿石、金银矿石和含银金矿石。其中,金矿石按组构特征可划分为浸染状金矿石、角砾状金矿石、网脉状金矿石和团块状金矿石等(刘伟等,2002)。

3.3 矿石组构及成矿阶段划分

矿石结构以他形粒状为主,自形-半自形粒状次之。矿石构造以角砾状、脉状—网脉状为主,梳状晶簇、晶洞和条带状次之。

根据东安金矿的矿体特征、产出位置及矿石矿物特征来判断,东安金矿成矿主要形成于热液期。该成矿过程主要经历了3个成矿阶段。

硅化阶段:热液蚀变的早期阶段,该阶段主要发生在中燕山晚期细粒碱长花岗岩上侵之后;主要蚀变为硅化,其次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硅化蚀变矿物以低温石英和玉髓为主。主要以浸染状、团块状交代中粗粒或细粒碱长花岗岩。大部分地段残留原岩结构构造,为东安金矿早期矿化阶段。

乳白色硅化-冰长石阶段:该阶段主要发生在中燕山晚期潜流纹岩之后,伴随有隐爆角砾岩;主要蚀变为硅化、冰长石化和绢云母化。硅化在近地表为隐晶质的石英和玉髓矿物,深部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的石英。主要以网脉状、细脉状和大脉状充填于潜火山岩接触带外侧的断裂中,形成东安金矿早期矿体,该阶段虽然局部品位较高,但主体金品位为3×10-6~5×10-6

灰色石英岩化-冰长石化阶段:主要蚀变为灰色石英岩化、冰长石化和绿泥石化。该阶段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出现。石英主要以网脉状、细脉状和大脉状叠加于早期的乳白色石英脉上,是东安金矿的主要成矿阶段(郭继海等,2004b)。

3.4 矿石风化特征

矿石自然类型,根据矿石的氧化程度可划分为氧化矿和原生矿,近地表的强风化带为氧化矿,往深部为原生矿。从Ⅴ号矿体物相分析结果来看,氧化带最大厚度为39.9m,最小为25.90m(郭继海等,2004b)。

3.5 矿床(石)组分

Au的伴生或共生元素有Ag。

4 矿床成因

4.1 矿物包裹体特征

金矿石中石英包裹体类型为NaCl-H2O型,绝大多数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气液比为5%~20%,多数为10%。包裹体形状主要为不规则状,其次为椭圆状,大小为4~25 μm,以8~10 μm者居多。流体成分以H2O为主(95%左右),气相以CO2为主,其次为CO和CH4等。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含少量Mg2+,阴离子以Cl-

为主,F-次之(刘伟等,2002)。

图2 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频率分布直方图

(据刘伟,2002)

4.2 物理化学条件

1)温度:石英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154~358℃。据温度频率直方图(图2),可将成矿期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中温阶段(290~348℃)、中低温阶段(190~290℃)和低温阶段(144~190℃),成矿的最佳温度区间主要集中在190~290℃之间,为主成矿阶段,表明成矿温度为中低温(刘伟等,2002)。

2)压力:成矿压力较低,为48.75×105~328.88×105Pa,以100×105~250×105Pa居多。计算成矿初始深度为0.2~1.0km,显示了浅成-超浅成成矿环境(刘伟等,2002)。

3)盐度:盐度分布范围为2.06%~8.36%,主要集中在4%~8%之间,流体盐度较低(刘伟等,2002)。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对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氢氧同位素测定,δO变化范围为0.6‰~4.0‰,δD在-90‰~-98‰之间,相对比较稳定,在δD-δO图(图3)上,各样品的投影点均落于大气降水与岩浆水之间的区域,结合包裹体少且小、液相为主、盐度低的特点,说明成矿流体由大气水和岩浆水混合组成,且以大气水为主,具浅成特征(刘伟等,2002)。

图3 流体包裹体δD-δ18O 关系图

(据敖贵武等,2005)

4.4 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印支晚期碱长花岗岩:ΣREE=49×10-6~653×10-6,ΣLREE/ΣHREE=2~4,为轻稀土富集型,铕亏损极为明显,呈近于对称的“V”字型(图4),具重熔(部分幔源分异)特点。燕山中晚期细粒闪长花岗岩:ΣREE=83.01×10-6~213.4×10-6,ΣLREE/ΣHREE=1.72~3.93,为轻稀土富集型,铕有一定亏损,呈中等“V”字型,具重熔特点。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ΣREE=100×10-6~200×10-6,ΣLREE/ΣHREE=3~6,为轻稀土富集型,铕亏损很明显,为大“V”字型,该组岩石与其下部的玄武安山岩富集程度相近,曲线形态相似,只是铕亏损明显,表明二者岩浆来源一致,且前者由后者演化而来,为幔源成因(刘伟等,2002)。

图4 REE 模式图

(据郭继海,2004b)

1—碱长花岗岩;2—细粒碱长花岗岩;3—花岗斑岩

4.5 成矿时代

金矿石的Rb-Sr全岩测定年龄为108.37±1.3 Ma;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潜流纹岩等容矿火山-侵入杂岩的Rb-Sr全岩测定年龄为112.51±3.5 Ma。二者数值十分接近,说明成矿与火山活动近于同时发生,推断成矿时代为燕山中晚期(刘伟等,2002)。

综上所述,东安岩金矿床为浅成热液型金矿床。

5 找矿标志

矿体具强硅化、弱硫化物矿化,呈脉状充填于控矿构造中。Ⅴ号主矿体呈大脉状,平均厚度约8m,延深>300m,倾角一般>70°,产状变化较大。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电性差异明显,表现为高电阻率的特点,高密度电阻率法中的温纳装置能反映覆盖层厚度为20m的脉状高阻体的产出部位、产状及其变化(石耀辉等,2004)。

参考文献

敖贵武,薛明轩,周辑等.2004.黑龙江东安金矿床成因探讨.矿产地质,18(2):118~121

郭继海,金凤鸣,汪长生.2004a.黑龙江东安金矿潜火山岩的控矿作用.矿产与地质,18(3):232~235

郭继海,汪长生,石耀军.2004b.黑龙江东安金矿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地质与勘探,40(3):37~41

刘伟,郑子东,蔡继宏等.2002.黑龙江省逊克县东安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矿产与地质,16(6):332~336

石耀军,敖贵武,陈海明.2004.高密度电阻率法在东安岩金矿床勘探中的应用.矿产与地质,18(3):278~281

(肖力编写)

③ 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的沿革

原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与原新疆工学院同岁,历经了几次合并的过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最早是1953年中苏合办的矿山技术学校的金属科的一个教研组、1955年为乌鲁木齐矿山学校的地质科,1958年“技校”改名为“新疆矿冶学院”,以“金属矿产、石油地质勘探”专业为基础,组建成矿山系,骨干教师有:李耀增、朱星南、王功恪、徐仲平、张希栋等。设“金属矿产、石油地质勘探”2个专业,同时组建了“707地质队”,走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道路。开展了矿山地质、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工作。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6年“新疆矿冶学院”更名为“新疆工学院”原地质系改为矿山系,下设矿产普查与勘探和金属矿产地下开采2个专业。1981年撤消金属矿产地下开采专业,矿山系再次改为地质系,仍设矿产普查与勘探一个专业。随着改革开放和新疆对人才的需求,1998年经自治区教委批准,原地质系改为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下设3个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与技术(矿产普查与勘探),资源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地质工程)及环境地质工程与技术。
1978年,本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为全疆第一个国家批准的硕士点。
今天的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在经历了原新疆工学院地质系(1953~2000)、原新疆工学院与原新疆大学合并后的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0~2008)和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2008至今)等三个阶段的发展沿革和三代人的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目前新疆资源勘查与工程科学领域的专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教学上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等较完整的培养体系。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上有等承担着不同的教学和研究任务,具有仪器设备较全的基础教学实验室。已培养和形成了人数较合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年轻的高学历层次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领域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果突出,由已故矿床地质学家李耀增教授等领衔,到目前为止已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副总裁贾承造院士在内的1000余名本科专业人才、200余名硕士专业人才,为自治区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目前,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领域内已具有坚强的学科综合实力,在新的世纪中必将再创辉煌。

④ 在绥化市肇东铁东区地质勘察队只有一格信号,接打电话总是断断续续的经常掉线,是什么原因

现与网管中心核实您所在位置肇东市铁东区地质勘察队附近2G\3G基站运专行正常,但经与当地维护人员属李工核实,您所在位置距离2G\3G基站稍远,导致您所在位置网络覆盖较弱,在信号稍弱的情况下会影响您使用,无法通过优化解决,需加站解决,网建部核实确认此地暂无建站计划,为您带来不便,请您谅解。

⑤ 胜利油区三次采油技术政策界限及发展方向

郭兰磊张以根宋新旺姜颜波

摘要描述了胜利油区三次采油的发展历程;综合运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等多种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了三次采油期间以及后续水驱过程中相关的技术政策界限,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三次采油的风险,最大幅度地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还提出了三次采油攻关的方向和目标,以保障胜利油区三次采油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胜利油区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技术政策

一、引言

胜利油区经过30多年的勘探开发,勘探新增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已开发油田目前大都处于高含水或特高含水期,水驱稳产难度越来越大。为了在老油田的增产挖潜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保持油田开发持续稳定发展,在二次采油的基础上出现了三次采油。

胜利油区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三次采油室内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为现场实施奠定了基础。1992年,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开展聚合物驱矿场先导试验,在孤东油田开展了三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开始了胜利油区三次采油新纪元,为胜利油区的增产挖潜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取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在此基础上,从适宜三次采油资源的一类单元开始,于1994~1995年开展了孤岛、孤东两个聚合物驱扩大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之后,三次采油规模迅速扩大,从1997年开始进入工业化推广应用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三次采油的风险性,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矿场资料统计,深入研究了胜利油区三次采油的技术政策界限。针对胜利油区的油藏特点,提出了三次采油的发展方向。

二、三次采油驱油剂产品质量的技术政策界限

性能优越的化学驱油剂是三次采油取得明显效果的基本前提。目前,三次采油化学驱油剂产品种类繁多。为了有效控制驱油剂产品的质量,针对胜利油区的油藏特点,经过“八五”、“九五”的攻关和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建立了适合胜利油田的三次采油单元油藏特点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产品质量指标。

1.聚合物产品质量指标

制定的聚合物产品技术质量指标见表1。以此指标对每批聚合物产品进行固含量、分子量、水解度和滤过比等基本物化性质进行测定和增粘性、筛网系数、抗剪切能力、热稳定性及吸附与滞留等基本应用性能进行评价。该标准得到国内外大公司认可,在聚合物干粉订货中,严格执行该技术质量指标,确保聚合物干粉的质量,保护了油区的经济利益。

表1聚合物产品质量指标表

2.表面活性剂产品质量指标

在大量界面张力、驱油、抗[Ca2+]/[Mg2+]能力等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胜利油区油藏特点和复合配方体系的表面活性剂质量指标,即pH>7;固含量≥40%;与碱的复配体系界面张力≤3×10-3mN/m。

三、油藏条件技术政策界限

胜利油区油藏条件极其复杂,本文主要对驱油效果影响较大的油藏非均质性、油层韵律、沉积相、油层温度、水矿化度、原油粘度、剩余油饱和度、注入时机、单层及多层等油藏条件进行了研究。

1.油藏非均质性

油藏非均质性是影响聚合物驱的一个重要因素,又分静态非均质和动态非均质两个方面。

(1)静态非均质

静态非均质性用油层渗透率变异系数(VK)来表征,随VK增大,水驱和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均下降,但幅度不同。初期随 VK增大,由于聚合物具有一定的增粘作用,可以一定程度地调整油藏纵向和平面非均质,所以采收率下降幅度较水驱下降缓,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ER)逐渐增大;但聚合物的增粘和改善油藏非均质性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VK过大,其“指进”或“舌进”现象将加剧,因而△ER将下降。研究结果认为VK为0.7左右最佳,适合于三次采油区间的VK为0.5~0.8。

(2)动态非均质

动态非均质是指在长期注水过程中由于水的冲刷作用而使原来渗透率很高的油层渗透率变得越来越高,形成“大孔道”,又称贼层,贼层的存在对开发效果有显著影响。数模研究结果表明,当含水大于90%,油田经强烈的注水冲洗,使油层渗透率增大,三采效果明显变差。矿场统计结果表明,大孔道井区见效比例与其他井区相近,但平均单井增油和每米增油幅度明显较低。因此,进行三次采油的区块动态非均质应不严重。

2.油层韵律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韵律的地层,水驱采收率依次为反韵律>复合韵律>正韵律。在反韵律地层中,由于高渗透层位于地层的上面,而低渗透层位于地层的下面。在重力作用下,上面高渗透层的水会向下部的低渗透层窜流,从而改善了中低渗透层的驱动效果。因此,反韵律油层的采收率高于正韵律油层的采收率,而复合韵律层的采收率介于反韵律和正韵律地层之间。

实施聚合物驱后,三种韵律的地层采收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提高采收率幅度依次为:正韵律>复合韵律>反韵律(表2)。可见,聚合物的注入减弱了重力的影响,减小了垂向上水的窜流。

表2地层的韵律性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表

3.沉积相

从矿场统计结果平均单井增油幅度来看:心滩相(A1)>河道充填相(A2)>河道边缘相(B)>泛滥平原相(C)。而每米增油幅度依次为:河道边缘相(B)>河道充填相(A2)>心滩相(A1)>泛滥平原相(C),但A1、A2、B相间相差不大,C相明显较差。说明与C相比A1、A2和B对三次采油更有利。

4.油层温度

油层温度影响聚合物溶液地层粘度,而地层粘度是决定聚合物驱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用黄河水配制5000mg/L的聚合物溶液,用回注污水稀释成1500mg/L浓度,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实验结果可知:随温度的上升,聚合物溶液粘度呈下降趋势,粘度保留率减小,70℃时,其粘度为26mPa.s,仅为30℃时(39.8mPa·s)的65.3%。表明聚合物溶液具有较强温敏性,目前条件下实施三次采油单元油藏温度应小于80℃。

5.水矿化度

水矿化度是通过影响聚合物溶液地层粘度而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以不同比例的回注污水与黄河水混合,配制成不同矿化度的聚合物溶液,并测定溶液粘度随矿化度的变化曲线。随配制水矿化度的不断增加,溶液中的聚合物分子由伸展构象逐渐趋于卷曲构象,分子的有效体积缩小,溶液粘度减小。如质量浓度为1000mg/L的聚合物溶液完全污水配制时,其粘度为8.5mPa.s,仅为完全清水配制时(15.4mPa.s)的55.2%。聚合物溶液浓度越高,粘度保留率越低;地层水矿化度越高,聚合物溶液注入地层后,其前缘粘度下降愈大,会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果。

6.原油粘度

三次采油单元的地层原油粘度也很重要。原油粘度低,水驱采收率高,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潜力小;原油粘度太高,也不利于驱油剂作用的发挥。数值模拟表明,胜利油区馆陶组油藏聚合物驱的原油粘度有利范围在40~70mPa·s之间,60mPa.s为最佳。

7.剩余油饱和度

剩余油是聚合物驱的物质基础。剩余油饱和度是保证三次采油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见效时间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相同地层条件下,驱油剂用量、浓度及段塞大小相同,油层的剩余油饱和度高,容易形成原油富集带,见效时间早,驱油效果好。

孤东油田八区Ng3~6和孤岛油田中一区Ng4地质条件相似、储集层物性相近、流体性质相差不大。矿场实施聚合物驱后,孤东油田八区注入0.06PV聚合物溶液即开始见到增油效果,而孤岛油田中一区Ng4注入量达到0.19PV时才开始见到明显效果(PV为孔隙体积)。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孤岛油田中一区Ng4注聚前采出程度较高(38.33%),剩余油饱和度较低,而孤东八区注聚前采出程度较低(18.9%),剩余油饱和度高。

8.注入时机

聚合物注入时机对增加采收率的幅度有明显的影响。室内物理模拟表明,注聚时间越早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还可节省大量的注水及水处理费用。

9.单层和多层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多层注聚能充分发挥聚合物溶液的调剖作用,改善层间动用状况,效果好于单层注聚。在特高含水期,多层注聚优越性更明显。

四、注入参数技术政策界限

选择合适的注入参数能充分发挥驱油剂的驱油效果,相反,如果注入参数选择不当,则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三次采油的效果,甚至见不到驱油效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重点对驱油效果影响较大的井网、井距、用量、注采方向、受效方向数、注采比、注入速度等进行了研究。

1.井网

一般说来,三次采油都是在注水开发中后期进行的,因此需对注水开发的井网进行优化,优选出适合于三次采油的最佳井网。共计算了五点法、七点法和反九点法四种不同井网下的开发效果,注采井距取250m,数模结果表明,对于水驱,驱油效果由好到差的顺序为五点法井网、四点法井网、七点法井网、反九点法井网。对于聚合物驱,驱油效果由好到差的顺序为五点法井网、七点法井网、四点法井网、反九点法井网。而聚合物驱的增采幅度则以七点法为最高,反九点法为最低。因此,七点法、五点法和四点法井网为聚合物驱采油的理想井网。

2.井距

以五点法井网为例,研究了200m、250m、300m三种不同的井距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影响。与水驱相比,提高采收率幅度分别为11.95%、11.94%和11.86%。可以看出,井距对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影响不大,相对来说,小井距的井网聚合物开发效果相对较好一些,但由于胜利油区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井距太小,易造成聚合物溶液的窜流,因此,井距为250~300m之间较为合适。

3.用量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聚合物用量越大,进行聚合物驱含水下降漏斗的深度和宽度也越大,提高采收率幅度也越大,但当用量过大时提高采收率上升的幅度明显变缓。矿场实际统计表明,聚合物用量越大,单井增油幅度及每米增油幅度也越大。因此,从技术角度上讲,三次采油在矿场实施过程中,用量越大效果越好。另一方面,随着聚合物用量的增大,其提高采收率幅度变缓,说明其经济效益变差。优化结果表明,胜利油区三次采油聚合物用量在450~550PV.mg/L时,财务净现值较大。因此,从经济角度上讲,聚合物最佳用量为450~550PV·mg/L。

4.注采方向

根据矿场实际统计结果,三次采油注水井的注入方向由高渗透区往低渗透区注,其驱油效果单井增油和每米增油均高于由低渗透区往高渗透区注入的方向。

5.受效方向数

三次采油中心井的见效比例、单井增油和每米增油均远远高于边角井的效果。实施三次采油油井的受效方向数越多,其增油效果越好。因此,在三次采油投产或转后续水驱时,一定要考虑同时投产或同时结束注聚,避免人为地造成大量的边角井,影响驱油效果。

6.注采比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实施三次采油其注采比为1.0~1.1时含水下降最大,提高采收率幅度最高,驱油效果好。因此,三次采油矿场应保证均衡注采,以达到最佳的三采效果。

7.注入速度

注入速度对最终采收率影响不大,但速度越快见效越早,投资回收快,经济效益好。而注入速度越大,剪切速率越大,聚合物溶液粘度损失越大,且易引起窜流或注入压力过高。从目前胜利油区实施单元的注入速度来看,注入速度在0.08~0.12PV/a时较合适。

五、后续水驱技术政策界限

从孤岛、孤东三个已转后续水驱的聚合物驱试验单元看,目前后续水驱阶段实际增油已占总增油量的50%左右,预测后续水驱阶段最终增油量约占总增油量60%,即三次采油的大部分油量要在后续水驱阶段采出。因此,后续水驱阶段是三采增油的一个重要阶段,必须加大对这一阶段的技术政策界限研究,以确保达到最大的增油效果。

1.压力保持水平

地层压力水平高,高渗条带压差加大,导致注入水突破聚合物段塞和已形成的“油墙”,形成新的水流通道,影响聚合物驱效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后续水驱阶段,压力保持在饱和压力附近时的开发效果要好于压力较高的开发效果。

2.后续水驱注采比

为了探讨在后续水驱阶段最佳的注采强度,对后续水驱阶段的注采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后续水驱阶段的最佳注采比为0.8~1.0,在这一范围内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

六、发展方向

1.高温高盐驱油体系研究及矿场实施

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胜利油区适合三次采油的地质储量为10.7649×108t,其中一类单元地质储量为2.723×108t,二类单元地质储量为2.6772×108t,三类单元地质储量为4.5707×108t,四类单元地质储量为0.794×108t。目前,矿场已动用的三采资源基本为一类单元,并且一类优质资源所剩余无几,而油层温度较高和矿化度较高的二、三类资源动用较少或未动用。因此,今后需在耐温耐盐驱油体系研究方面进行攻关,以便动用丰富的二、三类地质资源。

2.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研究

‘八五”、“九五”期间,胜利油区实施聚合物驱单元12个,动用地质储量超过1×108t。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实施完以后,仍有50%~70%的原油存留在地层中,地层中的剩余油储量仍十分丰富。目前,已开展的聚合物驱单元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后续水驱,首要面临的问题是聚合物驱以后如何提高采收率。因此,急需开展聚合物驱以后的新技术、新方法攻关研究,以充分开采剩余在地下的石油资源。当务之急是在弱交联和石油磺酸盐驱方面进行攻关,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3.复合驱将成为聚合物驱接替技术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石油资源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21世纪更为关注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更为合理的手段是充分利用不同采油方法之间的优势,采用复合方式进行采油。随着合成化学剂复合驱(如三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等)、合成化学剂-气复合驱(如泡沫驱)、不同气复合驱(如CO2+富气等)、合成化学剂热力复合驱、合成化学剂水平井注入复合驱等复合驱油技术的发展,以及结垢和注剂效果(如粘度、活性等)的改善,复合驱油方法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聚合物驱接替技术。

七、结论

通过制定三次采油驱油剂的质量标准,使驱油剂的质量得到了保证;通过制定三采注入过程和后续水驱阶段的技术政策界限,明确了适合三次采油的油藏条件范围和合理的工作制度。以上研究从不同的方面保证了胜利油区三次采油向好的方向发展。

另外,高温高盐驱油体系研究及矿场实施、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各种复合驱技术研究将是今后三次采油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⑥ 黑龙江恒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

恒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黑龙江恒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黑龙江恒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是一家以建筑开发为主导的现代化民营企业,下设建筑监理公司和劳务公司,现有员工300余人,先后在安达、绥化、哈尔滨、广州、海南等地设立分公司,目前在安达、绥化、哈尔滨、海南进行建筑开发的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房地产及附属业务。
公司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萌芽阶段、茁壮成长阶段和稳健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
经过1999年到2003年的炒房热之后,针对房价增长过快的现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条令限制房价的过快增长,诸多地产商有了迟疑,放缓了其发展的脚步,但是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即使是国家出台各项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也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抑制其直线增长,
在这种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大环境下,公司负责人谭宝会先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将其原有的建筑队成功转型为一家以建筑开发为主的合法机构,这就是黑龙江恒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本着诚实的态度、负责的精神、专业的技能、丰富的经验开发建筑了圣福华名都苑、绥化交通楼、圣龙美食城、绥化707地质小区、绥化电大小区、绥化糕点小区、绥化林业局家属楼等58个项目,这些成功的案例使公司迅速取得了当地群众和政府的支持和信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茁壮成长阶段
2009年对于黑龙江恒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转折,凭着良好的口碑我公司顺利被评为无工程事故单位,同时凭借公司雄厚的实力和强大的技术支持,成功竞标成功黑龙江安达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改造后的小区取名为牛都名苑。牛都名苑小区2009年6月项目启动,7、8月拆迁,9月开工奠基,一共11栋,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2010年12月份交付使用。牛都名苑小区建成后将会是安达市的地表工程,将成为整个安达市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标准的高档智能化小区,其开发潜值不可小觑。
同时随着国家调控力度的增加,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的空间不可能持续失控,同时由于北方的环境限制使得人力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考虑到这些因素公司又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南下,于2009年7月在广州建立分公司,负责华南区域的业务开拓,并顺利于2009年12底在海南海口成功标下土地用于建设海湾景府高档住宅小区,同时买断两座火山的开采权用于开发环保功能建筑材料,随后建立海南恒宇石业有限公司和海南恒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至此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一页,并且为以后全国范围内的业务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稳健发展阶段
公司亦在海南其他城市进行开发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考虑到住房乃民生问题,房地产开发建设空间有限,但二手房市场利润着实客观,而且短期内无饱和概念,所以公司将会在部分地区开展此类业务,目前正在积极地筹划中......
相信依托公司的正确领导,加之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公司必将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⑦ 707绥化地质房屋补偿金从什么给时候开始报名

这个是地方政策,需要跟相关部门询问。网上找不到的!

⑧ 以往矿山地质勘探工作

1)中南地质局410队于1953~年进行了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0万地质测量615km2、1∶1万地质测量12.345km2、1∶2000地质测量7.027km2、槽探6.2948万m3、钻探131个孔共3.1222万m、井探1.0272万m、恢复坑道372m等。提交了“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坡积矿地质报告”和“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地质勘探报告”。

2)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队于1957~1964年进行了海南岛石碌矿区补充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2000地质测量0.6km2;钻探48孔13457.9m,槽探4439m3,井探1065.65m等,提交了“海南岛石碌矿区补充地质勘探报告”。

1953年由中南地质局410队及1957年经广东地质局海南地质队进行的地质勘探,原国家储委分别于1956年和1958年以第48号和177号决议书批准为可供设计报告,1957年至1963年该队在矿区东部进行补充地质勘探并提交了报告。全矿区累计探明表内地质储量29170.1万t(B+C+D级),其中表内原生矿(B+C+D级)储量26870.8万t,表内坡积矿储量(B+C+D级)2299.3万t。2003年底保有储量13575.1万t(A+B+C+D级),其中A+B+C级储量10016.2万t,露采范围内保有储量4490.1万t。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矿区北一东段铁矿体勘探程度较低,深部铁矿体的情况基本没有进行工作;②因任务变更的原因,钴铜分析资料不系统,拣块样占的比重大,资料可靠性差,钴铜矿体控制程度低;③矿区地层时代未能查明,研究程度不足;④对矿区成矿机理、矿床成因及类型和控矿因素研究不足。

3)广东冶金地质934队于1968~1975年进行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北一区段铜钴矿床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万地质测量计29km2;1∶2000计3.84km2;钻探148个孔计45477.76m,坑探5741m,槽探23601km3,井探296m等。提交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北一区段铜钴矿床地质勘探报告”。原冶金工业部储委于1984年1月26日以[84]冶储字第19号文批准北一区段钴铜矿储量:表内矿石量5686583t,金属量:钴11120.12t,铜59894.53t,镍3260.17t,银63.707t;硫469238.68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东段E8~E17线铁钴铜矿体控制程度不足;②东段E17~E31线间深部找矿认识不足,控制不够,对找矿远景研究程度较低。

4)广东省冶金地质934队于1975~1976年进行了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区南矿区段补充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钻探63个孔、进尺6379m等。提交了“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区南矿段补充地质勘探储量计算说明书”。广东省冶金局以粤冶地字[1979]168号文批准南矿区段钴铜矿储量:表内矿石量1336052万t,金属量:钴1387.97t,铜13805.14t,镍318.68t,银6.333t;硫35292.52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南矿-枫树下地段石灰顶向斜的控矿机制研究不够,工作程度低,其北翼和深部(核部)是否有找矿远景未作交代。

5)广东省冶金地质934队于1976~1980年参加了海南富铁矿普查找矿会战,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钻探53个孔、进尺28373.40m;槽探31368km3等。1980年12月完成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铁矿床远景评价报告”的编制草稿。由于历史原因,该报告没有评审出版。2006年6月经海南省地质勘查局组织复制并提交了该“远景评价报告”,同年8月11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了专家评审,并以琼土环资储备字[2006]17号核定报告提交的E4a~E27线间净增D级(相当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铁矿石总量10068.6327万t(TFe平均品位42.86%)。

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钻孔分布稀而不均,偏斜过大,部分矿块矿量仅达到E(3341)级;②部分钻孔矿心采取率偏低(采取率<75%,约占28%),未能揭穿矿体;③未进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研究;④未进行可选性试验和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

⑨ 长沙707公交车经过哪些站点

707_长沙市_公交路线查询_网络地图

707


花桥社区 华夏
首车:06:00
末车:21:00票价回:答最高票价2元
返程
在地图上显示路线

1花桥社区
2沙湾路人民
3荷花路东
4芙蓉公寓
5荷花路古曲
6荷花路口南
7芙蓉区政府东
8芙蓉区政府
9德政园东
10高建市场(
11人民路立交
12曙光路
13窑岭东
14湘雅二医院
15地质中学
16识字岭
17蔡锷南路口
18樊西巷
19坡子街
20长沙轮渡
21潮宗街
22通泰街
23三角塘
24湘雅路西口
25竹山园
26开福寺西
27华夏

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新发展是什么

1978年,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始对外开放。1982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海洋对外勘探合作条例》。依此条例,截至2008年,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共签订各类石油合同与协议187个,直接利用外资达121亿美元。通过对外合作和自营勘探,1978—2008年间累计在10多个沉积盆地采集二维地震测线801700km,采集三维地震资料72883km2。探井1107口,其中预探井707口,评价井400口。截至2008年,已发现油气田114个,获得石油探明地质储量30.5×108t,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4431.8×108m3,凝析油探明地质储量2581.7×104t。其中,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亿吨的油田6个,探明地质储量近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2个。2008年中国近海已投产油气田65个。2008年石油年产量达到2906×104t;天然气年产量为76×108m3。目前,这一产量约占全国原油、天然气年产量的五分之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已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素质高、有管理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较全面地掌握了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施工的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在钻井工艺方面,目前我们普遍采用了优选优化钻井技术,包括推广使用孕镶块(PDC)钻头钻进,以提高钻进的速度;推广高压喷射钻井技术,最高工作泵压20685kPa(3000lb/in2)以上,一般达17237~19306kPa(2500~2800lb/in2),推广平衡地层压力钻井技术以保护油层,优选高质量高效能钻头,努力探索一个钻头,一趟钻,完成一段井眼。

在定向钻井技术方面,广泛应用大功率、低转速、高扭矩、大排量泥浆导向马达等钻井新技术。在随钻测斜钻井技术——MWD(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方面,采用低转速、高扭矩、可转弯角度泥浆马达等;在钻井液方面,采用净化设备,使用了低固相的重钻井液,以提高钻进速度,并根据油田开发要求研制适合油层的钻井液体系,以保护油气层。

在采油方面,例如流花11-1油田上的半潜式生产平台使用了世界上七种首次采用的高新技术,即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水下卧式采油树;第一次采用全部水平井开发;第一次在水下井口系统中应用电潜泵集油技术;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潜式电接头技术;第一个无潜水员潜水作业,其水下作业全部由“机器人”承担的油田;第一次应用水下跨接管连接技术;第一次采用既独立又集中的多功能液压控制,在浮动生产系统上遥控水下井口生产装置。

流花11-1油田半潜式生产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自1959年以来,地质部在中国近海开展了油气勘探的前期工作,并分别于1979年和1983年在珠江口盆地和东海盆地获得突破。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