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活动过程有哪些

地质活动过程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27 21:00:09

㈠ 哪些地质过程.(2分)(2)请对图中岩层0

(来1)(下沉、沉积)挤压形成褶皱源、岩浆活动、断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2分)
(2)0-1-2-3-4-5-6-7-8-岩脉-9(1分)
(3)岩层受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右侧上升、左侧下降)(2分)

㈡ 三宅岛的地质活动

自古以来,三宅岛的火山喷发频度是伊豆群岛中最多的。有迹象表明的最早喷发大约发生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据说雄山山顶的火山口就是那次喷发后形成的。有记录可查的最早一次喷发发生在応徳二乙丑年(公元1085年)。「壬生家系图」里有所记载。
在1085年以后,其在1154年、1469年、1535年、1595年、1643年、1712年、1763年、1811年、1835年、1874年、1940年、1962年、1983年、2000年均记载有喷发的记录。其中,从天武13年(公元684年)到明治7年间,有记录可查的喷发共有13次之多。其间,由于奈良、平安时代初期的存世资料非常少,估计实际火山喷发次数远远超过上述记录次数。
2000年7月,三宅岛上的欧亚马火山再次爆发,岛上居民在同年9月全部撤离。直到2005年,火山喷发停息才开始逐渐返回该岛。 三宅岛号称“历史之岛”。流传有许多以神为主人公的传说和神话。它们大多被收录在《三宅记》里。而《三宅记》的作者大多被认为是僧侣或修验道的修行者,所以大多带有神道色彩。
平安时代初期来岛的壬生氏,大举集团上岛后尊奉三岛大明神,自诩是大明神的化身。从第一代壬生御馆开始,作为岛长神官,统治三宅岛的祭政达千年之久。 1、使用全日空(ANA)航空:
出发羽田机场11:45起飞→→三宅岛12:30到达
返回三宅岛13:00起飞→→羽田机场13:40到达
2、使用东邦航空直升飞机:
从东京Island Shuttle起飞-大岛-三宅岛-御蔵岛-八丈岛-青之岛 使用东海汽船:
东京竹芝栈桥(浜松町站或竹芝站)22:20开船
Arriving Miyake 三宅岛(三池港・锖之浜港・伊之谷港)翌日清晨5:00到达

㈢ 金星有没有地质活动什么引起的

人们对世界的探索,从陆地到天空,从地球再到其他星球,随着对其他星球的不断探索,也有着源源不断的新的发现,更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宇宙的奥秘,金星是科学家们经常研究的星球,研究它的性质,研究它是否有生命,那么金星有没有地质活动呢?什么引起的?金星是存在地质活动的,并且十分剧烈,是因为它与太阳的的距离非常近。

对于宇宙的探索人类一直在向前,但是在追求前进的同时也需要持有敬畏之心,金星是一个神秘而又变幻莫测的星球,人类对于金星的探索也是源源不断,金星的地质活动是强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㈣ 地质工作的基本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定了“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的方针,地质学和地质事业赢得“建设的尖兵”的地位而备受重视,从而开始其大发展的历程。

(一)地质工作管理机构的建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任命委员21人,李四光任主任委员,尹赞勋、谢家荣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负责统一规划全国地质工作,并适当集中全国地质学家解决国家建设的迫切地质问题。同年11月,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四个问题:中央地质机构的组织;中央与地方地质机构的联系;地质教育;1951年的工作计划。会议明确提出,应人力物力集中解决煤、铁、石油和有色金属的资源问题。并建议地方地质机构应受当地人民政府及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双重领导。

1951年,300多名地质工作者组成84个地质队分赴全国各地区调查,其中东北地区仍为工作重点。至1952年,全国地质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包括80多个项目在内的地质工作计划,对5000多平方千米的国土做了地质调查并绘制出图件,钻探进尺总计达到3万余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何长工等为副部长,以加强地质工作的领导,使地质工作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地质部成立后,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随即撤销。在成立地质部的同期,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有关部门,也先后相应地加强了各自的地质机构。中国科学院成立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强调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开展科学研究;接着成立古脊椎动物研究室。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建立了北京地质学院和东北地质学院;各大学地质系扩大招生;建立专科学校;几年后又建立成都地质学院。20世纪50年代初,与地质相关的北京矿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等也建立了。从1952年起,先是各大行政区,后来是各省先后建立地质局,组织勘探队。至此,地质工作管理机构基本完备。

(二)地质工作的大转变

1952年11月,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地质工作开始大转变。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制定1953年地质勘查计划,这是中国地质工作第一次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此地质工作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夏国治,程裕淇,1990)。

1953年,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的地质工作任务共有四项:第一,保证五年内开始新建企业的设计所必需的矿产储量;第二,加强对某些以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和地区上分布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第三,有计划地开展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进行部分的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保证第二个五年计划所需的矿产储量,并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所需的矿产储量准备资源条件;第四,加强水利资源和综合流域开发的地质勘查工作,保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要水利工程和水力发电工程所需的地质资源,并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所需的水力资源开发做好准备工作。为此,五年内计划探明可供设计的煤的矿产储量202.7亿吨,铁的矿产储量24.7亿吨,计划完成地质勘探钻探工作量923万米,提供地质勘探工作经费16.7亿元(夏国治,程裕淇,1990)。

为了顺利完成“一五”计划所规定的地质工作任务,地质部将60%的技术力量保证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煤炭的重点勘探任务,以16%的力量有重点地进行普查。“一五”计划开局之年,77%以上的地质人员到了野外,即使以科学研究任务为主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也派出了大量科技人员密切配合。

“一五”计划期间,共完成了74种矿产的勘查,有64种取得了可供工业设计使用的储量。与1949年相比,铜的储量增加了14倍,钼的储量增加了50倍,石油的储量虽然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但仍比1949年增长了32.5倍,而且还开始了200万平方千米的石油地质普查(夏国治,程裕淇,1990)。

(三)地质普查的全面展开

从1954年开始,地质普查工作全面展开,为此,地质部成立了普查委员会,组织了44个普查队共2000多人,在20个省(区、市)的120多个县的范围内展开普查工作。至1955年,地质部所完成的普查工作量已由1953年的8%增长至20%。到1956年,地质部所属各地质队均已将二分之一以上的技术力量投入普查工作中。

1955年,地质部根据国务院决定开始承担石油普查任务。1955年春节前后,地质部召开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组成5个石油普查大队,会同燃料工业部分别在准噶尔、柴达木、六盘山、四川等地进行大面积的石油普查,并强调运用地质理论指导探寻石油的重要性。同时,地质部还在华北平原进行了石油普查,并抽调技术骨干充实各石油普查大队的力量。1956年,石油普查规模进一步扩大,地质部派出14个大队与地球物理探矿等队伍配合,普查了新疆、柴达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鄂尔多斯、贵州、广西等面积达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区。

1957年,地质部做出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决定,将找油的重点从西部转移到东部各盆地。“一五”计划结束时,找到的可能储油构造累计达256个,有的已经钻探出原油,为大庆等油田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夏国治,程裕淇,1990)。

除油气资源外,区域地质调查和其他矿产普查也大规模地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几十个具有工业价值的新矿区被发现。

(四)地质工作的曲折发展

1958~1965年地质工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地质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区域地质调查方面,完成了1:20万综合区域地质调查面积43万平方千米,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试点工作,出版了1:300万全国水文地质图及其说明书;在矿产勘查方面,全国共发现各种矿产的矿点10万多个,探明有相应储量的矿种93种;在工程地质方面,地质部与水电部共同完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阶段及坝区施工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探任务,完成了长江三峡初步设计所要求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另一方面,在那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大计划,也使这一时期的地质工作遭受了挫折。1958年,地质部门的23种主要矿产储量的年计划指标不断加码,分别超过国家批准计划的1倍,有的甚至达到10倍。1959年和1960年仍然延续了这种跃进的势头。与此同时,地质工作出现了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讲必要的程序忽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现象。这些都给地质工作带来了损害。

1960年冬,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1年至1963年,国民经济进入连续3年的调整时期。地质部也从1961年起,总结“大跃进”期间地质工作的经验教训,部署调整工作,并组织地质工作者对地质工作的性质、特点、规律、内部工作关系进行大讨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地质工作逐步恢复了正常秩序,并开拓出若干新的工作领域。

这期间,地质部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重点矿种和矿区的勘查工作。一是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会同石油工业部在大庆长垣组织石油勘探会战,同时开展外围地区的普查勘探工作。二是加速勘查铬矿资源。三是集中力量组织长江中下游各省协作,重点加强铜、铁矿等矿产的勘查工作。②加强三线战略后方的地质工作。地质部门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三线建设的指示,对二线、三线地区和战略后方的地质勘查工作做了相应的加强。③加强与发展农业有关的地质工作。④加强地质科学研究。新建了一批地质科研机构,出版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科学专著和论文报告,“以任务带学科”,强化了为国民经济服务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学术氛围活跃,大地构造学领域的地质力学、多旋回学说、地洼学说、断块学说、地壳镶嵌波浪运动说等学派之间展开了争鸣。⑤开辟了新的地质工作领域。如海洋地质工作、特种非金属矿产的找矿勘探工作、地震地质工作以及第四纪冰川和现代冰川、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质考察、核爆试验场工程选址等(夏国治,程裕淇,1990)。

(五)地质工作的艰难前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质工作像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一样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地质工作者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地质工作艰难地前行。

一方面,地质工作遭受严重挫折,主要表现:地质教育事业损失惨重,北京地质学院先迁湖南石门,再迁湖北江陵,最后落户武汉,迁徙过程中人才流失、物资毁损,地质院校停止招生达五六年之久;地质工作管理机构合并撤销,研究机构下放管理,给地质工作带来巨大损失;探矿机械、地质仪器等工厂长期处于半停滞状态;地质工作队伍中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全国地质工作技术人员由1966年末占地质职工队伍总数的19.1%,下降到1976年末的12.5%,虽然绝对数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急剧下降,造成队伍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给地质工作带来了长期难于解决的负担(夏国治,程裕淇,1990)。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这样严重的困难局面之中,地质工作仍然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以及开辟地质工作新领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地质工作在困境中艰难前行。在区域地质调查方面,先后完成了青海等地的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过半数的省市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出版了中国第一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正规图件。在矿产勘查方面,石油、天然气勘查取得多处突破,分别在陇东、苏北、任丘以及南黄海、北部湾、珠江口、东海等地或构造见油、见气,确证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或构造钻获日产千吨的高产油井,发现古潜山型油气藏;铁矿勘查也获重要进展,基本摸清了中国贫、富铁矿的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储量及潜在储量、冶选性能等;其他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取得许多新的发现,陆续发现和勘查了一些新的金矿、铜矿、稀土矿、铂族矿、铬矿等以及新的盐矿、重晶石矿、天然碱矿和许多非金属矿产的新品种。在水文地质普查方面,一部分水文地质普查队伍实行“工改兵”的制度,组建了基本建设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普查部队完成了350万平方千米普查面积中工作条件最艰苦的190万平方千米的任务。在开拓新的地质工作领域方面,地热地质勘查、航空地质和航空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以及将计算机应用于地质工作之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编制出版1:400万中国地质图和1:500万亚洲地质图,中国地质矿产图集,1:300万中国海上及海域地质图等,以及稀有元素矿床类型及其成矿特征的系统总结、三峡工程、宝成铁路沿线环境工程地质科研工作成果等。在对外交往方面,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中的会员国地位,对中国学术界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夏国治,程裕淇,1990)。

(六)地质工作迎来勃勃生机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也给地质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地质工作真正转移到了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拨乱反正,明确提出地质工作要实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工作方针,要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和地质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上。

地质工作管理体制的调整。为了加强地质工作的领导,1979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原国家地质总局,恢复建立地质部,为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1982年地质部改名为地质矿产部;各省(区、市)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为以地质部为主的双重领导;冶金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及建材系统下属的地质队伍也相继收回改为相关部委为主的双重领导。

地质工作队伍的表彰和激励。地质部门先后三次评功授奖,表彰劳动模范、找矿有功单位和人员以及模范政治工作者等;为调动知识分子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地质部门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知识分子评定和晋升技术职称。与此同时,地质队伍的结构得到优化,截至1985年底,地质部门队伍41.8万人,技术人员的比例由1978年的16%上升为20%,队伍素质得到改善(夏国治,程裕淇,1990)。

学术交流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地质科研工作得到加强。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举行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报告会,会上为40名从事地质工作50年以上的老地质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这一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发展到4万多人。按照中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地质部门将科技工作重点放在为解决经济建设和地质工作的关键性项目上,调整不同层次科研机构的分工协调以及地质队、科研机构和院校之间的横向联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重点矿产的普查方面。在区域地质调查方面,至1985年底,1:20万地质调查完成了全国应测面积的88%,完成1:50万、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922万平方千米。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批重要基础地质成果:出版了《中国地层》、《亚洲地质》、《中国古地理图集》、《中国构造体系图》等一批高水平的专著和图集。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普查,发现了值得进一步工作的矿产地600多处,其中预计可达大中型矿床的约300处。有97种矿产新增了探明储量,平均每年扩大规模的矿区135个。在南海珠江口、东海获得日产291立方米、174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在塔里木盆地获得日产1000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从而为海洋石油钻探和塔里木盆地石油普查打开了新局面(夏国治,程裕淇,1990)。

㈤ 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几次重要的地质构造运动有哪些

目前的地质勘探一般都是寒武纪之后的,前寒武纪地层现今地球表面残留保存的较少,也版没有很多生权物化石证据可以帮助推断
从五亿年前到现在,比较大的几次构造运动有,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加里东运动发生于早古生代,在整个现今北半球的地质板块都能找到痕迹,当时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俄大陆”。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陆地面积增大。
海西运动发生于晚古生代,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喜玛雅拉运动是指新生代中期到现今仍在发生的,印度板块,非洲板块向北挤压的运动过程

以上这些都是全球性的运动,在世界各地还都有一些小规模的构造运动,比如中国境内就有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碰撞的印支运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之类的

㈥ 改造行星表面的主要地质过程有哪些

陨石撞击,行星物质构成,地壳运动。

补充:塑造行星以及卫星表面地质作用的因素主要:

1、地热:这个很好理解了,地下的热能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大陆板块移动,是塑造星球表面地质环境重要的因素。

导致地热的因素有很多,地球内部的地热来源是由于地核深处存在放射性元素(例如铀),这些放射性元素释放的射线会从内部加热地球,是地球最主要的地热源。

而像木星的卫星木卫一、木卫二的地热源,则是来源于木星引力对卫星内核物质的拉扯与搅动产生潮汐摩擦力造成的地热效果。


2、大气:无论是行星还是卫星,只要有大气,就会形成风。风会对地表环境产生风化效果,是影响地表地质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金星、地球、火星都存在大气层,我们对金星了解较少,火星大气产生的风暴十分强烈,这必然会对地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3、水:水是能够改变地表地形的最重要元素,它的影响力应该排在第一名。比较地球与其它行星和卫星的外貌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区别。

遗憾的是宇宙中的大多数水都以冰的形式存在,地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地表水的星球。这显然限制了人类研究水对行星演化的脚步。

4、行星物质:气态行星的主要构成大多数都是氢气,除了一些稀有气体会造成行星表面颜色差异之外(例如木星含有硫化物质所以呈黄色,海王星大气含有甲烷所以呈蓝色),一般都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岩态行星则复杂得多,首先地表成分就存在差异,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特色的泥土,泥土虽然各有差异,但主要成分大多都是氧与硅、钙、铝、铁的化合物。

而火星表面大部分成分则氧化铁,所以呈现很明显的红色。土卫六则是一个奇迹般的星球,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有机物质,有液态甲烷形成的湖泊,这奇特的特征在太阳系也是独一无二的。


5、卫星:卫星对行星自身也有很大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地球。地球刚刚形成时,自转速度极快,每天只有6个小时。由于月球对地球产生潮汐效应,逐渐减慢了地球的自转速度。所以才有了现在一天24个小时的地球。

如果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每天6小时的话,将会对地球地质产生极大的影响。地球表面会频繁形成数百公里时速的剧烈风暴,大气层会因为高速自转逃离地球引力,地球的地表就会与现在截然不同。

相比上面几个因素,陨石撞击则要小得多了。月球表面有陨石坑,是因为月球自身没有上述几种因素来重塑地形,所以能够保留到现在。

地球从诞生到现在没少挨过陨石撞击,但现在世界各地能留下来的陨石坑屈指可数。靠的就是上述5种因素对地形的重塑能力,上述几种因素是对星球地表影响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了。


(6)地质活动过程有哪些扩展阅读:

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其发生过程:

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

(一)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二)内力地质作用的分类:

1.地壳运动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天山、昆仑山、以及松辽、华北盆地等,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地貌。

2.岩浆作用 在地壳深部,由于地球内部热能的积累,温度很高物质处于过热状态,他们含有的发挥物质是具有很大膨胀力的高温硅酸盐熔体,称作岩浆。

岩浆沿着一定的通道运移到地壳中或者喷出地球表面,冷却凝固后成为岩石,同时,还伴随着一些其他的地质作用,这个过程总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800~1200℃)熔融体。

它不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岩浆作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地壳运动断裂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许多沟谷 火山作用 当岩浆喷出地表时,熔融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山丘称为火山)。

同时还伴随有其它地质现象,如地表断裂、地震、温泉等等。这种火山喷发过程称为火山作用。 火山作用是火山活动及其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的总称。包括在地面的影响和对地下的影响,例如:

引起地震,改变地球面貌,形成熔岩高原、火山锥、火山地堑、火山构造凹地等地表形态;喷出碳酸气、火山灰和其他气体,改变大气成分及影响大气活动。

分离出火山水,增加地球水圈质量;以及使地下水温度升高,造成温泉、矿泉、间歇喷泉;促进地球内部元素迁移,形成矿床等等。这些作用有的在火山喷发时表现出来,有的则在喷发前后长时期产生影响。

㈦ 板块运动和变化的地质过程

华南古陆块在新元古代曾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大约位于南纬15°~20°之间。中元古代时,大约在1400~1600Ma的冷家溪期,古陆裂陷,沿麻阳—常德—长沙—铜鼓一线边缘深海槽沉积了巨厚陆缘碎屑浊积物,属活动型裂陷海相火山杂陆屑建造,在益阳、浏阳等有裂隙海底喷溢的玄武质科马提岩—玄武岩流和喷发基性火山角砾、凝灰质等以及细碧—角斑岩组合。由于古地幔热流柱上涌,雪峰太古宙古陆块上升,古陆西侧,沿麻阳—临澧和靖县—安化一线地壳再度破裂,古陆块西南部略上升成为水下潜山,因此该区中元古代沉积厚度很小。

1000~1200Ma以来,由于地壳横向密度不均,重力不稳,导致陆块内部不均衡运动,沉积增生柱因重力下沉,在侧向挤压应力作用下,产生陆内构造热事件,华南陆块首次向扬子陆块西南边缘—雪峰地块俯冲—碰撞,在沅陵—长沙—浏阳一线形成边缘挤压碰撞带,雪峰—洞庭隆起成陆,造成板溪群与冷家溪群的不整合。在碰撞带有基性岩浆活动及同碰撞期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岩浆的侵位。如浏阳长三背、葛藤岭、钟洞等花岗岩体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武陵俯冲—碰撞构造热事件后,陆块构造性质出现明显差异,怀化—益阳—韶山一线以北因受挤压上升,以稳定、次稳定型陆屑沉积为主。而湘中,则处于拉伸构造环境,从城步—桃江—长沙—浏阳一带被拉开的扬子、华南陆块间的陆间裂陷海槽沉积了活动型类复理石建造,尤其是邵阳—城步一带有厚达4500~5000m的浊流沉积,而湘东南由于与扬子陆块分离,接受了来自闽西古陆块蚀源区的杂陆屑沉积。

大约在840~900Ma期间,在古大陆内部,华南陆块向扬子陆块俯冲,在靖县—溆浦—安华一带产生变质褶皱碰撞挤压拼接带,并造成湘西地区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伴随这次构造热事件有古丈、通道、怀化等地区的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及金狮洞花岗斑岩的侵入和喷溢。

雪峰期扬子陆块左旋,武陵地块处在20°S左右,雪峰地块在15°S左右,华南陆块处在16°S~20°S左右,此时各陆块已处于弱分离状态。扬子陆块由于气候严寒,接受了杂陆屑冰海浊流火山碎屑沉积。其中发育在扬子陆块的南沱冰碛层应属极地冰川冰海活动的产物。

在早寒武世,因扬子、华南陆块北向移动速率增加,拉力大于冈瓦纳古陆的牵引力,两陆块解体,脱离冈瓦纳古陆,分裂出两个古大陆,在边缘海槽裂谷环境有复理石陆缘碎屑沉积,并有与澳大利亚相似的动物群(郝治纯、卢衍豪),说明古陆块相距很近。

大约在450Ma左右,扬子陆块开始沿泗顶—城步—桃江—长沙—浏阳—万载—南昌一线向北西、北北西的俯冲,相对低密度塑性上地幔受到雪峰—洞庭—九岭刚性上地幔的阻挡,不能插入扬子陆块岩石圈底部,而呈向北西、北北西陆倾斜俯冲态势。而武功—诸广山地块地壳板片(构造岩席)则以向北西仰冲形式与湘东南地块碰撞,在临武—郴州—茶陵—吉安—上饶一带拼接,并有万洋山、东风、雪花顶等同碰撞期花岗岩产生(刘钟伟,1990)。此时期的华南微板块已北移至12°S左右,其北东部分已露出海面,成为蚀源区。而扬子陆块仍在14°S以南,其南东侧边缘带仍属裂陷槽构造环境,在白马山—安化—宁乡深海沟沉积了志留纪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

大约在400Ma左右,发生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华南岩石圈微板块向扬子微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使分裂约105Ma的两板块重新结合,完成了中国东南华南、扬子微板块的“统一”。在桂林—城步—锡矿山—桃江—长沙—万载—南昌一线形成壳下岩石圈俯冲楔形带,岩石圈厚度增至250km以上。这次构造—热事件产生了广大范围的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和城步、白马山、桃江、板杉铺、张坊地区壳源型碰撞花岗岩的形成,通道—绥宁—江口—溆浦一线,东倒西倾的碰撞挤压拼接“磁缝合带”就是这次板块构造作用的“磁记录”。

由于华南微板块向扬子微板块俯冲—碰撞时,东北部最先接触造成北东、南西段板块运动的不均衡以致在常德—安仁一线,产生北西向破裂带,洞庭—九岭地体因受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时间长,作用强度大,使早已固结的中元古地块变得活动起来,常德—安仁破裂带是分割不同构造环境的转换断裂带,它的存在还造成了新化—郴州北西向海西—印支期深海盆地的形成。沿转换断裂带有壳幔混合型岩浆的侵位,它是伴随张性裂解增生的构造岩—浆棱柱体,以及与之平行的白马山—关帝庙—大义山—郴县构造岩浆岩带。

晚古生代,大约300~360Ma,华南—扬子陆块已漂移到赤道附近。由于两陆块北移速率差异,沿祁东—湘乡断裂(金兰断裂)和桂林、衡阳、清江以及新化—凡口一线拉开,以邵阳为中心形成柳州—邵阳—冷水坑的北东向、锡矿山—凡口的北西为主体的“T形”台盆格局,并接受了稳定的陆表海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同时发育特提斯海洋型生物群。

晚三叠世约200Ma期间,扬子、华南陆块已越过赤道,到达20°N~30°N,且北移速度显著加快。川中和闽中壳下地幔热流柱上升,产生相向的热动力推挤压应力,华南微板块壳下岩石圈受到扬子陆块刚性上地幔块体的阻挡,重力下沉,并继续向北西俯冲,华南微板块前缘相对低密度上地幔塑性体受挤压收缩变形,壳上海西沉积拼贴覆盖层沿壳内韧性剪切折离面整体向北西仰冲,形成一系列冲断褶皱推覆体。

燕山期,大约135Ma,扬子、华南陆块北移到30°N左右。因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的俯冲挤压作用,诱发了边缘带上地幔热扰动,地壳再度活化,已经固结趋向稳定的扬子、华南微板块,在沅麻—洞庭、湘东、湘东北,赣中等地区,由于上地幔上隆产生的引张作用,地块破裂,形成平行郯城—赣江—韶关深断裂带的北东向板内线性裂谷带,在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沉积了数千米厚的侏罗—第三系陆相磨拉石建造,沿裂陷带边缘发生了中新生代火山活动,上地幔顶部产生玄武岩贫化作用,导致基性玄武岩喷发。如湘东南的侏罗纪基性火山岩,往北西到衡阳冠市街早白垩世玄武岩,再北到长沙县春华山晚白垩世玄武岩及宁乡县青华铺早第三纪玄武岩。这是由于菲律宾板块的俯冲牵动作用所诱发的火山活动,大多是从上地幔迁移出来的玄武岩。因为未贫化的上地幔物质下沉,热流上升并向侧面流散,使对流破灭,上地幔进一步软化,地壳变得不稳定,因此在湘西、湘北湘东地区上地壳发生一系列平行菲律宾板块俯冲带和郯城—韶关深断裂带的北东向拉伸裂谷型沉降带,这就是板内侏罗—第三纪红层盆地形成的深部原因。

㈧ 地球喷火吐雾的地质活动有哪些

提起火山,人们首先会想到它那喷发的雄姿,火山口喷出的万丈火焰携带着亿万吨熔岩滚滚流下,喷出的烟雾似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烟云,火山灰遮天蔽日,一片昏暗。像铁水一般的熔岩浆滚滚流淌,所到之处,一片火海。火山烟、火山灰铺天盖地,毁灭周围的生灵。总之,火山喷发给人一种恐怖之感,给人以灾难的记忆。火山喷发时所喷出的熔岩温度有时可能超过1000℃。在地球内部深处,岩石完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都在1000℃以上,熔融的岩石叫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浆从裂隙或火山口涌上地球表面。

火山的形状有锥形、穹形、平顶的和柱状的。到底形成什么形状,要由喷发的类型和所喷出岩浆的物理特性来决定。

有时,火山中央的火山口会崩塌。日本伊豆大岛的阿苏火山便是一例,它原来的中央火山口崩塌后,又再在本身的中部喷发了一次。

火山活动不仅地球上有,在其他行星或卫星上也有,火山的喷发可以携带热能,也可以改变地形地貌。在太阳系中,木卫一这颗卫星上的火山活动最为激烈,它喷发出来的火山喷焰和火山灰高达几万米,其壮观景象超过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地球上的火山分活火山和死活山2类,活火山指仍在活动喷发的火山。而死火山是指过去曾喷发过,但现在已停止活动,不再喷发。根据火山喷发的年代远近,又分远古火山、中期火山和近期火山几类。比如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的火山就有早、中、近期火山几类。这里火山喷发后熔岩形成的石海黑乎乎的一片,远处眺望,波浪状的熔岩层真似石头般海洋一样。

地球上不同区域近期还都有活火山活动。

太平洋之中的檀香山岛的普纳罗亚火山在1995年还发生过喷发,影响波及全岛。

太平洋中的菲律宾的皮纳博火山是一座已经沉睡600多年的古火山,1991年6月,它又在一系列猛烈的爆发中苏醒过来。迸发冲进平流层的二氧化硫达2000万吨,炽热的浮石雨点般漫天而降,灰色蘑菇状烟云升腾到火山以上30千米高空,遮天蔽日,落下的火山灰积满地面,灰白疏松,如同月球表面的一片荒凉景观。10万逃出性命者中的一位说:“看上去如同到了世界末日。”

吹向西边的风把火山烟雾卷向全世界。数星期后,千百万美国人就开始观看到火山云过滤阳光后的落日壮观。

全球绕行的火山烟尘的影响不仅止于增添晚霞色彩,它同时大量挡住照射地球的阳光,使地球吸收不到正常量的热能。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科学家们估计,皮纳博火山烟层的浓厚程度,足可在数年内使世界年均气温下降约1℃。1℃的变化似乎很小,但足可影响到全球气流和海流。

由此可见,世界上火山的活动,历史长久,遍布各国,而且对人类的影响颇大。欧洲的意大利,南北美洲的美国、智利,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国都有许多火山,它们对地球气候和人类生存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活动有什么规律?怎样利用火山为人类做贡献?这些众人关注的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着。

在古代,人们对火山现象的解释带有神话色彩,甚至还跟太空宇宙间的奇特现象联系在了一起。但到了18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火山的成因开始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有的说地壳由于放热而冷却收缩,造成地球内部熔融体受压,当熔融体承受过大的压力时,岩浆和气体就从地壳薄弱的部位喷射出来,从而造成火山活动;有的认为地壳因收缩而产生强大的压力,使地球内部产生地热,并把岩石变成熔融体,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喷出地表;有人认为,海水渗透到地球内部的岩浆区时,蒸发为水蒸气而产生强大的张力,发生爆炸,并迫使炽热的岩浆通过火山通道喷出地表……还有许多关于火山成因的说法,都因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而长期没有形成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直到人们发现地球的板块结构后,对地壳的复杂多变现象才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对火山的成因也有了新的解释。

而“地幔热柱”的假说,又弥补了板块学说的某些不足。假说认为,地幔热柱把地幔中的熔融体以2米/年的速度提升到地壳表层,使该处地壳成为“热点”。该假说还认为地幔是岩浆库,地幔热柱则是供应火山物质的传送带。地幔热柱供应的火山物质通过地壳内的破裂带——断层,以及断层形成的地堑和裂谷,喷出地表而形成火山。因此,断层、地堑和裂谷是内陆火山的主要通道,海岭和海沟是大洋火山的主要通道。由于板块构造理论本身还在不断地完善,所以,解释火山的成因还不可能完美。

有趣的是,无论是活火山或者是死火山和休闲火山,都有不少“火山之谜”留给人们去探索,其中,位于菲律宾吕宋岛的马荣火山,就有一个“规律”之谜。

马荣火山是一座活火山,山顶上一年四季白云朵朵,烟雾缭绕,整个山头迷迷蒙蒙。夜晚,从火山顶喷出暗红色的烟雾,火山成了“烛台”,在夜空中闪闪发光,人们宛如身临仙境,领略着特有的火山风貌。

假如有朝一日,马荣火山要爆发了,它会在火山口隆隆作响,好像告诉人们应该引起注意。同时在火山口时常喷发大量蒸汽和少量的火山灰,有时还伴有轻微地震,这些景象都是对人们的及时警报。于是,居住在马荣火山附近的居民,纷纷疏散到其他地方;而要来观赏马荣火山的旅游者,又争先恐后拥向马荣火山附近的旅游城。为什么人们对马荣火山的喷发并不惊慌,反而要来一睹火山喷发的壮观呢?原来马荣火山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据记载,20世纪以来,从1928年开始,它基本上是每隔10年喷发一次,唯独在20世纪50年代缺了一次。

㈨ 地质活动有哪些种类 谢谢。

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

㈩ 地质项目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地质项目概念

地质项目是指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成矿区带),以矿产地和工作地区客观地质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有关规程、规范、规定或合同,独立编写地质设计,采用各种勘探手段进行野外地质作业,完成既定的地质勘查任务,并提交地质调查或勘查报告的地质勘查项目。

构成一个地质项目,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以客观地质体为对象,有明确的地质任务。地质勘查活动是以地质找矿或研究为目的,其活动过程是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客观地质体,查明地下地质情况,探明矿产储量,为国家或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2)独立编写地质设计。就地质勘查活动而言,完成一个地质项目的周期较长,采用的工作手段较多,为保证项目最终达到预期目的,工作之前首先必须编制地质设计。地质设计有总体设计,也有分阶段设计。地质设计是地质勘查工作活动的行动纲领,也是使地质勘查投资取得最佳效果的保证。

(3)进行野外施工。野外施工是地质勘查活动,也是地质勘查投资目的的实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动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动用一定数量的工程,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了解地下地质情况。

(4)提交地质报告。地质报告是地质勘查工作的总结性文件,也是地质勘查投资的最终成果,地质勘查活动中所查明的各种地质情况,最终反映在地质报告中。因此,无论投资主体是国家还是企业,每一个地质项目的结束,都应向业主提交相应的地质报告。

二、地质项目分类

(1)地质项目按其投资主体划分及资金来源划分为财政预算资金项目、社会资金项目、自筹资金项目。

① 财政预算资金项目包括中央预算资金项目、地方预算资金项目、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及其他专项资金项目。

中央预算资金项目是指由中央预算内地质勘探费作为资金来源的勘查项目;

地方预算资金项目是指由地方财政预算作为资金来源的勘查项目;

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是指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使用收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作为资金来源的勘查项目;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是指由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资金安排的勘查项目;

其他专项资金项目,是指由中央或省级其他资金安排的专项资金项目,如整装勘查项目、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② 社会资金项目是指国家预算项目外,由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出资,成果由出资人享有的勘查项目。

③ 自筹资金项目,是指由地勘单位或其主管部门自筹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作为资金来源的勘查项目。

(2)地质项目按其成果性质划分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商业性项目。

① 基础性项目是指为提高国家基础性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而由国家出资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航空遥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等国土资源综合调查评价项目,及与其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

② 公益性项目是指为保证社会公众利益,减少地质找矿风险,改善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投资环境而由国家出资开展的矿产资源调查及资源远景评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环境的检测评价、地质灾害勘查、检测、预报和防止及其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

③ 战略性项目是指保证和实现国家有关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而由国家或企业(集团)出资开展的影响国民经济全局或长远发展战略布局所需的地质勘查项目,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所需的前期地质勘查项目,以及国家批准安排的专项地质勘查项目等。

④ 商业性项目是指以地质成果转让或开发为目的的由企业、社会个人出资开展的地质勘查项目。

(3)地质项目按专业性质划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项目、石油地质勘查项目、海洋地质调查项目、水文环境工程地质勘查项目、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项目、航空遥感地质项目、地质科学研究项目、成矿远景区划及资源总量预测项目。

①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项目,是指在特定地区以查明固体矿产资源情况为目的的地质勘查项目。

② 石油(气)地质勘查项目,是指在陆地特定地区以寻找石油、天然气(含煤层气、页岩气)为主要目的的地质勘查项目。

③ 海洋地质调查(含海洋石油)项目,是指在预定海域,以查明海底矿产资源为主要目的的综合地质调查及海洋公测很难过地质调查项目。

④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项目,是指在特定地区,以查明地下水情况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的调查及勘查项目。

按其项目性质又分为:

a.水文地质项目,是指以查明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查明专门水文地质问题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目的的水文地质项目。

b.工程地质项目,是指为满足建筑工程需要而进行的以查明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为目的的地质工作项目。

c.环境地质项目,是指以查明环境地质问题和区域性环境地质条件为目的的地质工作项目。

d.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综合勘查项目,是指为综合查明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问题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为目的的综合地质工作项目。

按服务对象又分为:

a.城市地质项目,是指为城市建设与规划服务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设计、勘查、评价、论证的项目。包括:城市区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勘查;城市建筑所进行的区域性与专项工程地质问题的勘查;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专门性环境地质问题的勘查;城市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综合评价等。

b.国土开发整治区地质项目,是为国土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及进行区域性构筑物(如水坝、铁路、桥梁、公路等)建筑而进行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的综合勘查、评价、论证等工作的地质项目。

c.农牧业地质项目,是为农牧业供水、解决人畜用水,进行旱涝、盐碱地综合治理,修筑农田水利工程等问题进行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评价及调查项目。

d.厂矿企业地质项目,是为已建、新建、扩建的厂矿企业进行工程前的水文、工程地质可行性研究的地质工作项目。

e.其他地质项目。属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而不包括在以上四项内的地质工作项目。

⑤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指在选定地区内充分研究和运用已有资料基础上按规定比例尺进行系统区域地质填图及找矿,综合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石基本特征与矿产的关系,初步查明区域内矿产分布规律、圈出劈叉远景区,支出找矿方向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按填土的比例尺分为大比例尺(1∶5万)、中比例尺(1∶20万)、小比例尺(1∶50万、1∶100万)。

⑥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项目,简称物化探项目,是指在特定地区,采用地球物理和化学勘查方法,探测区域地质构造,提供找矿异常区的地质项目。按类别可分为:区域物探、区域化探项目、地面(井中)物(化)探项目、海洋物(化)探项目。

⑦航空遥感地质调查项目,是指在大气层下利用飞机、气球、卫星等作为传感平台,运载各类要赶一起,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地质项目。按研究内容可分为:地质制图项目,地质构造研究项目,矿产普查项目,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调查项目,地震地质研究项目,环境地质和城市地质综合调查项目,石油及天然气地质研究项目。

⑧地质科学研究项目,是指按照预定的地质科研课题进行的地质研究项目。

⑨成矿远景区划及资源总量预测项目,是指按照地区或成矿区(带)编制成矿远景区划及进行资源总量预测的工作项目。

(4)地质项目按其工作阶段划分为基础地质项目、普查地质项目、详查地质项目、勘探地质项目:

① 基础地质项目,是指对某一区域内的矿物、岩石、地层、构造及其发展历史等基本地质条件所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并构成地质项目条件的地质项目。

② 普查地质项目,简称普查项目,是指在特定地区的基础地质工作以后以寻找矿产为目的,查明有无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初步评价工作的地质项目。

③ 详查地质项目,简称详查项目,是指在特定地区的基础地质工作或普查地质工作基础上,对某一(或伴生、共生)矿种按有关规范进行的详细评价工作的地质项目。

④ 勘探地质项目,简称勘探项目,是指在特定地区在详查工作基础上,对某一(或伴生、共生)矿种按照有关规范进行的勘探工作的地质项目。

(5)地质勘查项目按其重要程度和管理权限划分一类、二类、三类项目。

一类项目主要为基础性勘查项目及具有较好资源远景的战略性勘查项目,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定与管理。

二类项目主要为战略性勘查项目及公益性勘查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本省(区、直辖市)中长期规划确定与管理。

三类项目是指一、二类项目之外,由各地质勘查主管部门及地勘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和管理的勘查项目。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