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上薄层厚层怎么分
1. 怎样从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
首先地图都有一个比例尺。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你是可以在地质图上把不同的岩层画出来的,这是后你直接用尺子量,在用比例尺换算就好了。不懂可追问。望采纳
2. 薄层状微晶灰岩和厚层状微晶灰岩怎么区分怎么画
一个看着厚,一个看着薄,哈哈
3. 沉积岩中的厚层状构造、中厚层状构造、薄层状构造的划分厚度分别是多少
极薄层:<1cm
薄层:1-10cm
中厚层:10-30cm
厚层:30-100cm
巨厚层:>100cm
4. 地层划分及特征
1.曹店组
1978年由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根据安徽省凤阳县曹店北东的大伍山(曾误称为大邬山)剖面一套不整合覆盖于凤阳群千枚岩上,伍山组底部的含铁质砂砾岩命名。
特征:下部为灰白-灰紫色厚层石英砾岩及铁质石英砾岩,砾石分选较差,砾径以10~30mm者居多,磨圆度较好,成分以石英岩为主,千枚岩、片岩及大理岩为次,碎屑物源于下伏地层;上部为紫色薄层铁质砂砾岩及铁质粉砂岩。总体为下粗上细,铁质增高时可形成透镜状赤铁矿贫矿体,有时具鲕状结构。
该组厚度0~21m,仅分布于凤阳及霍邱一带,沿走向断续出露。
2.伍山组
1939年李四光将安徽省凤阳县曹店北东大伍山一带的石英砂岩称为“伍山石英岩”,1960年杨志坚改称“伍山组”。1958年徐嘉炜将安徽省寿州市八公山剖面一套超覆于凤阳群千枚岩或更古老的五河群片岩上,以石英砂岩为主的地层命名为“八公山统”,其中:包括了上部石英岩(现名:四十里长山组)、中部页岩(现名:刘老碑组)及下部石英岩。1977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更名为“八公山组”,但含意仅限于下部石英岩(即“伍山组”)。1978年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安徽分册)也引用该名。1997年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李玉发,姜立富,1997)决定采用命名在先的“伍山组”,不再使用“八公山组”一名。
该组岩性特征为灰白-乳白色中-厚层含海绿石、含砾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底部为石英砾岩。岩性单-稳定,局部具交错层、波痕等沉积构造。该组厚度变化大,淮南地区11~大于192m;淮北、徐州及鲁南地区,自南向北变薄,从536m减至78m。底部与曹店组整合—假整合接触,或直接超覆于凤阳群千枚岩及泰山群片岩上。
3.刘老碑组
1939年李四光等曾称这套岩层为“杏山页岩”,但命名人和命名地点不详。1947年谢家荣称之为“刘老碑系”,以安徽省寿州城北的刘老碑为命名地点,以寿州店疙瘩—白鹗山剖面为命名剖面。1958年徐嘉炜改称为“刘老碑页岩”;1960年杨志坚又将其分为“下刘老碑组”和“上刘老碑组”;1964年朱兆玲等则将两组合二而一,称为“刘老碑组”,内分上、下两岩段。1977~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将下岩段建立“管家郢组”,但无出露完整及接触关系清楚的层型剖面。因此,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刘老碑组含义仍为朱兆玲等1964年所创建的。
该组以页岩及泥灰岩为主,岩性稳定。底部为紫红-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与下伏伍山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紫红夹黄绿色薄-中层泥质灰岩及紫红夹灰绿色钙质页岩;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质灰岩,向上灰岩增多。全组厚度变化不大,一般685~837m,局部大于1000m。主要分布于凤阳、淮南及霍邱四十里长山等地,东厚西薄。
富产微生物化石,页岩中常见宏体碳质化石。凤阳县曹家湖及凤台县茅仙洞灰岩中发育叠层石。
4.四十里长山组
1960年杨志坚将安徽省霍邱县四十里长山的马鞍山剖面上,徐嘉炜1958年称之为“刘老碑页岩”之上的“上部石英岩”命名为四十里长山组。1978年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安徽分册)又将其改称“寿县组”,但鉴于四十里长山组命名在先,故“寿县组”为无效命名。
岩性为浅灰色厚层含钙、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微细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局部见涡卷状砂质团块。与下伏刘老碑组整合接触。岩性稳定,分布广泛。厚度一般为35~90m,但泗县屏山厚度可大于223m。
产微生物化石。
5.九里桥组
1964年朱兆玲等将安徽省寿州市店疙瘩剖面上,徐嘉炜1958年称为“四顶山统”下部的“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层”命名为九里桥组,命名地点在寿州城北寿凤公路9km的九里桥。
该组以泥质灰岩为主。下部以灰-深灰色中-薄层粉砂质灰岩;上部为灰-深灰色灰岩和泥灰岩。与下伏四十里长山组整合接触。岩性较稳定,在凤阳山区以浅灰色薄层泥灰岩为主。在霍邱四十里长山则白云质稍有增加,局部出现白云岩。厚度变化在26~119m之间,分布范围在淮南地区。
富产宏体碳质化石、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6.四顶山组
1958年徐嘉炜将安徽省寿州市店疙瘩—白鹗山剖面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之上、下寒武统侯家山组之下的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命名为“四顶山统”,命名地点为寿州城北四顶山。1960年杨志坚改称为“四顶山组”。1964年朱兆玲等重新修订命名,将下部灰岩段分出建立九里桥组,而将上部白云岩段称为四顶山组,内分上、中、下3个岩段。1979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又将四顶山组含意缩小至仅限于其下岩段中-厚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而将其中、上岩段含硅质白云岩为特征的地层分别使用淮北地区地层名称“倪园组”和“九顶山组”。本书考虑到倪园组及九顶山组燧石含量明显比四顶山组丰富,而且岩性及层序也并不一致,因此这3个组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所以仍采用朱兆玲等 964年的原定义。
该组以中-厚层含叠层石礁白云岩为主。底部以灰白色含叠层石礁白云岩与下伏九里桥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白、粉红及粉灰色中-厚层含叠层石礁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中下部为灰、灰黄色中层含燧石结核白云岩,夹石英砂岩透镜体;中上部为粉红、灰紫色薄层含叠层石礁泥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及钙质粉砂岩;上部为浅灰、灰色含叠层石礁、含燧石结核及条带白云岩。顶部局部见粉红、土黄色中-厚层白云质砾岩呈垮塌堆积产状。该组被下寒武统富含动物潜穴遗迹化石的薄层石英细砂岩超覆。
主要分布于淮南地区,厚度274~321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7.贾园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邳州市占城乡贾园村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岩性为灰、青灰色薄-中层砂灰岩,含云母质岩泥灰岩,钙质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及黄绿色页岩,顶部夹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细砂岩及粉砂岩中波状微斜层理发育。与下伏地层四十里长山组整合接触。厚度变化较大,在邳州占城一带大于690m,而至徐州—贾汪一带变薄被寒武系超覆,在王埠仅厚32m。该组仅分布于江苏省徐州铜山、邳州及睢宁一带。
产微古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8.赵圩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铜山县伊庄乡赵圩村寨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叠层石礁透镜体灰岩为特征,与下伏贾园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青灰色厚层灰岩夹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上部为青灰、黄灰及紫灰色薄-中层泥质条带灰岩夹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
分布范围与贾园组相同,在江苏徐州、铜山、邳州、睢宁及安徽宿州一带。厚度变化较大,在睢宁土山厚达637m,而至宿州蛮顶山则仅厚23m。
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9.倪园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铜山县倪园村种羊场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燧石及叠层石礁白云岩为主,与下伏赵圩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薄-中层白云岩夹叠层石礁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竹叶状砾屑白云岩,微层理发育;上部为灰黄、灰紫色薄-中层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及结核。
主要分布于徐州地区铜山及睢宁、淮北地区宿州及灵璧等地。在铜山县赵圩—沈店一带厚度为192~401m,在宿州市青铜山则厚约371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0.九顶山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灵璧县九顶乡陇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礁及燧石白云岩为主。底部夹竹叶状砾屑灰岩,与下伏倪园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深灰色块状灰岩及灰白色块状白云岩,夹少量泥质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层含燧石条带白云岩与中-厚层灰岩互层。
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由东向西白云质增多,厚度略减。在安徽省灵璧县陇山厚达370m,而在宿州以北老山口则减为177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1.张渠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灵璧县九顶乡张渠村陇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调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礁及鲕粒灰岩、泥灰岩及页岩为特征。底部竹叶状砾屑灰岩与下伏九顶山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薄-中层灰岩夹紫红色钙质页岩及泥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泥质灰岩、钙质页岩及鲕状灰岩,具波状层理及鸟眼构造。
分布于灵璧县九顶、铜山县沈店及魏集一带。厚191~370m。
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2.魏集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铜山县吴邵乡魏集—白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灰岩、白云岩及页岩为特征,与下伏张渠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中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互层,夹黄绿、青灰、深灰色页岩及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紫色叠层石礁灰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江苏徐州、铜山、睢宁、安徽宿州及灵璧等地。厚度在灵璧县殷家寨达319m,而在铜山县魏集则为211m。
富产微生物化石、宏体碳质化石及叠层石等。
13.史家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解集乡史家村及黑峰岭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礁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及页岩为特征。底部有10余米杂色页岩及粘土,与下伏魏集组整合接触;下部为浅黄色中-厚层条带状白云质灰岩及薄层泥灰岩,夹钙质页岩及灰岩透镜体;向上以黄绿色页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灰岩透镜体;上部为黄绿、紫红色页岩夹少量含海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灰岩。
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在宿州史家村—黑峰岭厚度较大,达384m;向北至铜山魏集为寒武系所超覆,仅厚约23m。
富产微生物化石、宏体碳质化石及叠层石等。
14.望山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栏杆乡大望庄望山及黑土窝驴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畸形裂纹、燧石结核及叠层石礁白云岩、灰岩及页岩为特征。底部以中层条带状泥质灰岩与下伏史家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浅灰色薄层白云质灰岩与钙质页岩互层;中部以灰、浅灰色中层白云质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局部微细层理及畸形干缩裂纹充填方解石脉(俗称花纹石)构造发育;上部为在浅灰色薄-中层灰岩,常见燧石结核、条带及叠层石。该组自下而上泥质减少,白云质及硅质相对增加。
集中分布于宿州市望山及金山寨一带,较厚处达566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5.金山寨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栏杆乡金山寨黑土窝—驴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海绿石灰岩夹叠层石礁透镜体及页岩为特征。底部以厚约0.7m的含金刚石灰红-黑色砾岩与下伏望山组假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页岩夹薄层细砂岩,上部为灰黄、紫红色厚层含海绿石灰岩及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顶部为青灰色薄层灰岩。
仅分布于宿州市夹沟、栏杆、褚兰及濉溪县蛮顶山等地,厚度23m左右。
富产宏体碳质化石、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6.沟后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栏杆乡沟后村黑土窝—驴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以页岩、石英砂岩及含大颗粒立方形盐晶铸型白云岩为特征。底部为鲕状白云岩,与下伏金山寨组整合接触;下部以灰、灰黑、黄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夹薄层石英细砂岩;中部以灰黄、紫红色薄层白云岩及页岩为主,夹砂质、泥质灰岩,立方形大颗粒盐晶铸型及干裂构造发育;上部以灰色薄-中层白云岩为主,含燧石结核及立方形大颗粒盐晶铸型构造。顶部灰色厚层白云岩被下寒武统富含动物潜穴遗迹化石的中-厚层灰岩超覆。
仅分布于宿州市栏杆一带小范围内,在沟后村附近,厚度达119m。
富产宏体碳质化石及微生物化石等。
5. 地层厚度分为哪儿四类
地层厚度是两个层面之间的距离,可分为:真厚度,视厚度,铅垂厚度。
煤层的分类,可分为:极薄煤层,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特厚煤层。
找了半个小时,也只能找到这些了
6. 地质层位多少是薄层
沉积岩层厚:薄层 0.1~0.01m
7. 厚度是多少划分为沉积岩薄层状构造、中厚层状构造
厚度1~10cm划分为沉积岩薄层状构造、10~50cm划分为中厚层状构造。
在一个基本稳定的内物理条件下所形容成的沉积单位叫做层; 层与层间常代表一个沉积条件的突变面,或代表一个侵蚀面。一个层的顶面或底面叫做层面。层面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波状起伏。有的层很厚,有的层很薄,层厚可以反映在单位地质时间内沉积的速度。
根据层厚可以分为:块状( 层厚>100 cm)、厚层(50~ 100 cm)、中厚层(10~50 cm)、薄层(1~10cm)、微层(页片层,0.1~Icm)等类型。在一套岩层中层的厚薄变化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频率。
(7)地质上薄层厚层怎么分扩展阅读
沉积岩的成因
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沉积岩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几个渠道,风化作用是一个主要渠道。此外,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质也是沉积物质的来源之一;植物和动物有机质在沉积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8. 地质地层划分原则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是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地层划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划分原则:岩石地层单位是依据宏观岩性特征和相对地层位置划分的岩石地层体。它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岩石类型的联合。整体岩性一致(岩性均一、或规律的、复杂多变的岩类与岩性的组合),野外易于识别划分。它是客观地质实体,而不能用成因或形成年代来划分。
9. 厚层岩层是指岩层单层厚度在多少的岩层
厚层岩层是指岩层单层厚度在100~50cm的岩层。
岩层是地质学专业术语。覆专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属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的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近。
10. 地质中的巨原层,中原层是什么意思怎样划分的谢谢啦~~~
巨厚层 中厚层 亲 不是原层,描述岩层厚度。 25-50cm 中厚层;100以上,巨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