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伦敦地质学会有哪些出版物

伦敦地质学会有哪些出版物

发布时间: 2021-02-27 15:40:09

❶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有解开了吗

之所以叫谜

人们在心里都有某种心理定势了

现在给出的都是推测 没有百分之百能说服人们的东西

人们关心它 但并不认为一定要解开它

因为他们都为他们想好了理由了

他们自己已经给自己了答案了

❷ 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正确吗

达尔文从未主张过非生命可以变成生命,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是对是否会发生宏观进化的一种推论假设.这在他的《物种起源》里很清楚的体现,全书诸如“假如”、“如果可能”、“我们可以想象”之类的词语出现了几百次,而该书的最后一句话更是概况了他对上述三条原则的态度:“认为生命及其若干能力原来是由“造物主”注入到少数类型或一个类型中去的,而且认为在这个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则继续运行的时候,最美丽的和最奇异的类型从如此简单的始端,过去,曾经而且现今还在进化着;这种观点是极其壮丽的.”
但是后来的很多版本将“造物主”删去,其用意无非是抵挡上帝.
达尔文从来没有提出过非生命可以成为生命,但今天所谓的进化论却打着达尔文的旗号公然抵挡上帝.其实所有的化石证据都表明:生物“各从其类”!正如圣经所说.
第二,进化论“标准化石测年法”的不科学.举例简言之,某个地层如果发现恐龙化石,那么这个地层的年龄就是1亿七千万年.这个毫无根据,实际上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在这个问题上纯粹不负责任.举个例子,如果您找到一块恐龙化石,您问古生物学家化石的年龄,回答是:一亿七千万年.您问:为什么?古生物学家会告诉你:因为这个地层是一亿七千万年的地层,在这个地层发现的化石就是一亿七千万年的.您会就此满意而回家吗?肯定会问:“为什么这个地层是一亿七千万年的地层?”回答是:“这是地质学的问题,不是我这一行的,去找地质学家吧.”您拿着化石找到地质学家:“请问挖出这块化石的地层是多少年的?”回答是:“一亿七千万年”.“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亿七千万年的化石,埋藏这块化石的地层就是一亿七千万年.”“为什么这块化石是一亿七千万年的?”“那是古生物学,不是我这一行的,去找古生物学家吧.”
看到问题了吗?推皮球.好比我说:“我是皇帝,因为我的太太是皇后”,而我的太太说:“我是皇后,因为我的先生是皇帝”.
最后,我们部分肯定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为什么是部分肯定呢?因为进化论认为同一物种的多样化是进化的证据,而基因学的发现研究说明,这只不过是一种丢失基因的退化.比如说狗,有很多种,长毛的、短毛的、吉娃娃、牧羊犬、哈士奇.但,都是狗.我们以狗的毛发为例,狗同时具有长毛、短毛的基因,生出的后代可以有长毛、短毛,但在寒冷的地方,短毛狗较之长毛狗的生存能力明显不够,因此越来越稀少,带有短毛基因的狗也就越来越少直至消失,剩下的狗就只有长毛基因.而这种“自然选择”并不是进化,而是退化,生存下来的生物,失去了原有的部分基因.至于基因突变,大量科学实验证明,这只能给生物带来灾难.
愿你认识上帝,他创造这个世界,又赐下独生子耶稣基督以死拯救世人脱离罪恶,借着耶稣与神和好.愿耶稣祝福你

❸ 国际地质学史研究现状及其趋势的初步认识

张九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科学的地质学产生于18世纪的最后25年,而地质学史研究则出现于19世纪早期。与其他学科相比,地质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科史研究一直与这门学科的发展相伴而行。许多地质学家在从事学科研究的同时,也在努力研究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例如,科学地质学的奠基人赖尔(Charies Lyell,1797~1875)在其地质学的划时代著作《地质学原理》(1830~1832)中,就包含有地质学发展简史的论述。英国著名地质学家盖基(Archibald Geikie,1835~1924)的《地质学奠基者》,更是早期研究地质学史的代表性著作。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上英雄辈出,机构林立,也进一步促进了对这门学科的历史研究。因此,历史上关于地质学家和地质机构的研究论著异常丰富。地质学机构也是世界科学机构中建立较早的领域,像英国地质调查局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出资建立、且一直发展至今的科学机构。因此一些重大的纪念日,例如,学术机构的周年纪念、著名地质学家的生辰纪念等,都推动了相关研究论著的问世。

地质学史是对地质学科发展过程的梳理和解释。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解释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学史研究的内容、方法、角度也在缓慢地变化当中。

一、地质学史研究内容的转变

早期的地质学史研究,是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部分,由地质学家利用业余时间思考与探讨的问题。因此,这个时期关于地质学各门分支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论著较多。由于各门学科发展的不均衡,地质学分支学科史研究的差异也很大,其中以古生物学史和第四纪地质的历史研究论著最为丰富。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后,地质学史研究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一些历史学家、科学史家和社会学家也开始关注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另外,随着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快速发展,对学科的理论发展史进行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机构与人物史研究逐渐成为地质学史研究的主体,尤其是关于地质学家的传记著作,数量尤为庞大。这个时期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在17~19世纪的欧洲地质学发展史,关注的焦点也从地质学的内史转变到了地质学社会史。

近几十年,对20世纪地质学发展的历史研究,才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众所周知,地质学在20世纪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比过去几个世纪取得成就的总和还要多。对20世纪地质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不但重要,而且也十分紧迫。但是与对过去几个世纪地质学史研究相比,对20世纪地质学史的研究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首先,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很多结果还没有“沉淀”下来,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其次,20世纪地质学的学科分化速度很快,专业的深化程度和知识信息量已经大到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把握。现在要想撰写一部涉及地质学各门分支学科的历史变得几乎不可能。第三,这个时期的很多亲历者仍然在世,为生者讳成为研究20世纪地质学史中面临的一大问题。虽然有着种种的困难,但是当代学者越来越关注20世纪地质科学的发展历史。因此,对20世纪地质学史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早期从事地质学史研究的学者,主要在地质学领域,很少有社会学家介入地质学史研究。但是随着知识的全球化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来自地质学领域以外的学者。例如,科学史、历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人类学、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相邻学科领域学者的介入,给地质学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方法。近些年,对于地质学思想史和地质学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也开始增多。

二、地质学史研究的国际组织

在自然科学领域,每一门传统的学科,都有相应的研究机构、有稳定的研究队伍和充足的经费来源。但是在自然科学的学科史领域,其体制化建设还很薄弱,尤其是专门学科历史研究的体制化更加困难。目前为了某一门学科的历史研究,建立起专门的研究机构还十分困难,即使像科学史研究这样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在全世界也是凤毛麟角,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有较大规模的研究实体。因此地质学史研究,目前主要依靠松散的学术组织,以及有关的学术刊物、学术会议维持交流,并推动着这项工作的进展。

目前,地质学史研究的唯一国际性组织是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简称INHIGEO。INHIGEO最初是由苏联地质学家I.I.Gorsky于1964年在德里召开的第22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提议创建的。1967年,在亚美尼亚首都耶烈万召开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会议上,该委员会正式创建。IN-HIGEO最初有来自16个国家的31名会员。这16个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东德、法国、印度、日本、新西兰、波兰、西班牙、瑞典、荷兰、英国、美国和苏联。INHIGEO的第一任会长,是苏联学者V.V.Tikhomirov教授,副会长是荷兰学者R.Hooykaas教授,秘书长是波兰学者K.Maslankiewicz教授。除了Tikhomirov和Hooykaas外,INHIGEO的其他会员都是地质学家。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对地质学史研究产生了兴趣。

目前INHIGEO大约有来自近50个国家的200多名会员。它的会员构成,也一直在慢慢地变化。早期的会员多是地质学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科学史家参与到INHIGEO的各种工作当中。INHIGEO的主要目的是致力于推动地质学史研究的国际合作。它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出版《通讯》和文集,以及积极参与有关的国际学术活动等方式开展工作。INHIGEO每年出版一期《通讯》,每两个月向各国会员发送电子简报,沟通消息、介绍各国地质学史研究动态、会议及有关网站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地球科学史委员会(History of Earth Science Society,简称HESS)。该组织是在1981年的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上创建的,其最初的宗旨,就是创办一份刊物,以广泛地促进科学家、科学史家和档案工作者的交流。近年HESS也在努力扩大其影响,力图把该组织变成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其组织的骨干成员也是INHIGEO的骨干成员。该组织近年通过与相关的组织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并及时出版会议文集、开设网站等途径以扩大影响。

三、主要出版物及作者群体

关于国际地质学史研究的文献,《地球探赜索隐录》的作者,较为全面地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地质学史研究论著。这里主要分析近一二十年中,国际地质学史的主要刊物、出版物及其影响。

世界范围内,地质学史的专门刊物只有两种:每年出版两期的Earth Science History和INHIGEO每年出版一期的《通讯》。

Earth Science History是美国地球科学史委员会(HESS)的出版物。该刊物正式创办于1982年,该刊第一期编辑和目前的主编,都曾经担任过INHIGEO的秘书长。该刊物主要发表地学史领域研究性论文,其中以地质学史为主体。此外,介绍新出版的地学史论著的书评,也是该刊的一大特色。为了扩大刊物的影响,Earth Science History一直保持较低的价位,并积极邀请非英语世界的学者撰写学术论文。

INHIGEO的《通讯》至2013年已经出版到了第45期。与Earth Science History以研究性论文为主不同,《通讯》除了研究论文外,还发表口述访谈、会议消息、各国地质学史研究状况和各国会员报道等。《通讯》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及时,成为反映国际地质学史研究现状和地质学史学术研究交流的有效平台。

此外,世界各国也会不定期出版地质学史的研究文集。但由于这些文集属于非定期出版物,又分散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体数量较难统计。像伦敦地质学会每年资助出版的特刊中,也包含有地质学史的专题文集。此外,国际地科联的刊物Episod和其他科学史类、历史类,甚至社会科学类的刊物上,也偶有涉及地质学史的研究性文章。

国际地质学史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以人物研究为主。从笔者对近10年Earth Science History上的文章内容所作的一个粗略统计可以看出,人物研究一直是地质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笔者还对该杂志的作者群体作了初步的统计,发现目前该杂志的作者群体仍然是以地质学家为主体。

如果从INHIGEO这个国际组织的人员构成来看,近些年来,研究地质学史的专业领域还是相当广泛的,地质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博物学家……很多学者都参与到了地质学史的研究当中。

四、非英语世界的地质学史研究

地质学是区域性科学,因此地质学国别史研究也是地质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出版有国家地质学史的研究论著。但是这类文献多用其本国文字发表,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的障碍,这方面研究的国际交流比较困难。

由于目前国际学术组织、刊物使用的语言是英语,所以前文既是国际性研究的介绍,也是对英语世界地质学史研究的综述。但是地质学研究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就地质学学科史而言,规模大且发展好的国家并不在英语世界。因此,这里专门介绍几个非英语国家的地质学史研究现状。

1.俄罗斯

地质学史的教学始于苏联,地质学史研究机构也以苏联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国际地质学史组织的创建也是由苏联学者首先倡议,并在苏联创建的。目前,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拥有地质学史研究机构的少数国家之一。

俄罗斯有着强大的科学史研究实体,涉及地质学史研究的研究实体主要有: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俄罗斯地质博物馆地质学史研究部。两个部门有一定的学术交流,但由于研究传统的差异,这些交流多为个人行为,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则较少。近些年,在国际地质学史学术交流中较为活跃的俄罗斯学者,大多来自他们的博物馆系统,而非地质学史研究机构了。

可能与多数成员来自博物馆系统有关,俄罗斯的地质学史研究一向重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他们还专门建立起“俄国的科学遗产”数字图书馆:http://nasledie.enip.ras.ru/index.html。该网站收录有300部原始论著,语言有俄、法、德、英等。目前他们已经收集了23名地学家的34部出版物,还有6个博物馆的古生物及矿物收藏品。另外,俄罗斯还建设有地质学史网站:http://www.benran.ru/SEMINAR/SEM/Sb-11/sbornik/doc250.pdf。俄罗斯地质学史研究,还十分重视对地质学家的人物传记研究,并在每年组织俄罗斯著名地质学家的纪念会。

2.日本

日本地质学史研究一直比较活跃。该国不但定期组织学术交流、出版学会通讯,而且在有关科学史刊物上也经常发表地质学史的文章。日本地质学史的学术组织是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该组织还仿照国际组织的简称,将日本学术组织简称为JAHIGEO。这个组织每年召开3~4次会议,其会员也参与日本科学史学会组织的活动。此外,JAHIGEO每年出版2期日文通讯,至2012年已出至39期;1期英文通讯,至2012年已出至14期。日本地质学史研究的英文刊物,每年发送给国际INHIGEO会员,以利于各国学者了解日本的地质学史研究工作。从目前该国的出版物来看,日本学者也重视地质人物研究,尤其是对19世纪在日本工作的西方地质学家和开创时期的日本本土地质学家多有研究。

3.德国

德国成立有History of Earth Science 小组,每年举行研讨会。2012年的会议主题是20世纪的地质学家。德国从事地质学史研究的人数不多,而且主要以博物馆为依托。因此,德国地质学史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地质人物、矿山史、学科史,并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进行研究。德国学者利用博物馆的优势,经常举办有关展览。近两年出版过两期不定期出版物:History of Earth Sciences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4.中国

中国在中国地质学会下设有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0年。该学术团体成立后,共召开了25届学术年会;有不定期的出版物《地质学史论丛》,现已出版五集。该学术团体成立后,在中国古代地学思想、地质事业史、地质学科史、地质教育史、中外交流史及地学人物史等方面组织、开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五、对地质学史研究的几点认识

国际上地质学史的专门研究机构很少。由于世界各国普遍缺乏地质学史研究实体,在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稳定的职业地质学史研究人员的情况下,地质学史研究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主流研究趋势。目前,地质学史研究仍然分散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和部门当中,所以地质学史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统一,尚待时日。

地质学史是一门综合的、边缘杂交的学科,其本身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因此,从事地质学史研究必须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地质学、历史学、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科学哲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思想、引入其研究方法。只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才能使地质学史研究摆脱题材狭窄、方法陈旧、门类单一、交流不畅等缺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地质学史研究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地质学分支学科的不断增加和研究的深化,撰写全面性的地质学史综述性论著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科的不断分化,造成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对话平台,避免自说自话,这就需要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对于共同话题的认识,目前国际地质学史界仍在探索之中。比较集中的议题有地质人物研究、地质机构研究、重要分支学科的历史研究、重大地质事件及理论研究,以及地质教育史研究,等等。研究的角度,也开始从学科内部的历史转向研究学科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社会史方面。

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C.P.斯诺在“两种文化”的演讲中指出,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斯诺提出“两种文化”对立的观点后,人们一直在寻找着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地质学史研究,或可成为联系两者的重要纽带。从国际地质科学史研究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也可看出,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正在利用这个学术平台,逐渐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交流与对话。而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如何促进双方的合作,以建立统一的研究范式。

地质学史研究的融合,不仅是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融合,而且还包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融合。从国际学术界研究现状来看,中国的地质学史研究并不落后。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研究侧重点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地质学史研究并不为国际学术界所了解,也没有融入地质学史研究的主体当中。近些年,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更随着跨国史研究和史学全球化潮流的到来,与国际接轨、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学术对话甚至争论,将是中国地质学史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❹ 想知道,莱伊尔(1797-1875)的一些资料

英国地质学家。地质学的奠基人。1797年9月14日生于苏格兰的金诺第镇。1875年2月22日卒于伦敦。1814年起先后进入牛津大学、林肯法学院学习。1819年大学毕业。1853年获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874年获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曾任伦敦地质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学会主席,英国自然博物馆馆长等职。1862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848年被封为男爵。莱伊尔长期在欧洲从事野外考察,潜心研究前人的地质学著作。他提出地球的变化是各种外营力长期、缓慢作用的结果。认为这种地质作用是微弱的,具有一致性和均一性。他批判了灾变论关于地球的表面的变化是骤发而短暂的观点 ,明确提出“现在是过去的钥匙”。从而建立起过去和现在的地质作用同一性概念。这一观点后来被称为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1830~1833年莱伊尔发表《地质学原理》,系统地论述了渐进论的思想。这个思想后来导致为均变论。还著有《地质学纲要》等

[莱伊尔,曾译赖尔] Lyell,Charies(1797—1875)英国著名地质学家。科学地质学的奠基人。生于苏格兰法弗夏区的金诺镇。1814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数学和古典文学,1816年改学法律,1821年进入林肯法学院。还在牛津大学时他选修了地质课,并参加了地质小组活动,受到了地质学 基础知识的训练,奠定了他从事地质学研究的基础。莱伊尔法学院毕业后,放弃律师工作热衷于地质学的研究,并做出卓越的贡献,享有崇高的声誉。早在1822年就当选为伦敦地质学会秘书,1849年当选为主席。1853年牛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6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874年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相继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848年英国政府晋封他爵士称号。1861年代表伦敦大学出席了国会。他的主要论著《地质学原理》于1831-1833年共分三册相继出版。这是一部代表十九世纪进化论地质学的经典性作品,反映十九世纪地质学的理论发展水平,被誉为自然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莱伊尔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足迹遍及欧洲各地。在掌握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汲取各家之长,建立起自己的地质理论一现实主义原则和“将今论古”的方法,进而提出了渐进论,认为说明过去的地质现象应在现在的地质作用中去寻找,提出了过去和现在的地质作用的同一性概念,为地质学理论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莱伊尔的贡献,做过高度的 评价,指出:“在自然科学史上,对保守思潮打穿了“缺口”的杰出科学 成就有:第一个缺口:康德和拉普拉斯。第二个: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莱伊尔,缓慢进化论)…”。同时还指出:“只是莱伊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 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起的突然革命”。莱伊尔的科学道路也不是一帆 风顺的,其发展和成长过程更是曲折,甚至有过错误。他最早受他的老师贝克兰(Buckland)的影响,是一个水成论者,物种不变论者。对他的观点上的错误,恩格斯也给予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莱伊尔的观点的缺陷——至少在其最初的形式上一在于:他认为在地球 上起作用的各种力是不变的,无论在质或量上都是不变的。地球的冷却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地球不是按照一定方向发展着,它只是毫无联系,偶然地变化着”。恩格斯的批判,主要针对他早期的论点,后来在达尔文的帮助下,放弃了物种不变论观点,遗憾的是,他的学生们未能对地质作用的发展演变,做根本的改正,甚至导致绝对化,盲目陷入了均变论和等速论。

莱伊尔被誉为“现代地质学之父”的莱伊尔对均变论的形成和确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830年1月,发表了《地质学原理》第一卷(1831年出版第2卷,1833年5月出版第3卷)。他坚持并证明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用时
间较长的自然过程形成的。他指出地壳岩石记录了亿万年的历史,可以客观地解释出来,而无需求助于圣经或灾变论,同时,他承认陆地的升降运动,把意大利塞拉比寺院的三根石柱(它们曾部分被海水淹没)作为《地质学原理》的刊头画,并指出斯德哥尔摩附近海面以上200呎的海生动物的贝壳说明陆地的上升。
也就是说,要认识地球的历史,用不着求助超自然的力和灾变,因为通常看来是“微弱”的地质作用力 (大气圈降水、风、河流、潮汐等),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够使地球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莱伊尔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一思想被发展为“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这种“将今论古”的科学方法对达尔文的影响很大。
在莱伊尔逐步取代了居维叶之后,均变论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地质学的信条,奠定了现代地质学的科学基础。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地质学教科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莱伊尔用均变论统一说明了地质现象,建立了科学的地质学”。

❺ 地质学史上的主要论战及其代表人物

地质学上三大论战的焦点和代表人物

水成论和火成论
在近代地质学史上,曾有一场长期的争论——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水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水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水成岩.火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火山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讲水就排斥火,讲火就排斥水,水火之争,愈演愈烈.
火成论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赫顿是火成论的代表人物,这位苏格兰天才的主要调查区是加里东造山带的典型露头区苏格兰高地,那里有花岗岩和矿脉.他认为地层的固化和海洋上升为陆地是地热的作用,火山活动是释放地下能量的出口,有点象瓦特的蒸汽机(当时瓦特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他的地质理论长期被说成火成论,其实他本人并不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的.他对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解释为18世纪的地质学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魏尔纳是水成说的集大成者.水成论者认为水对地表的改变起决定因素.纪元前,古罗马人已发现尼罗河两岸周期性地被洪水淹没,尼罗河在三角洲不断增大,另外,陆地上存在海相介壳动物化石等事实.火成说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由于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的强烈活动,古罗马人相信有一位主管火和锻冶的神,称"沃尔坎"(Vulcan).火山(Volcano),火山学(Volcanology)等词即来自意大利语的Vulcan.
与魏尔纳观点大相径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赫顿.水成论和火成论的正式交锋始于18世纪中叶的法国.1746年,盖塔尔送给巴黎科学院关于矿带和岩石分布的记录.他发现了地层的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并据之作出法国的地质图.显然,岩石只有形成在水中才具有连续性和分带性,对奥费涅火山的玄武岩,他也认为是水溶液的结晶作用形成的.1765年,迪马雷送给巴黎科学院奥费涅的地质图,提出玄武岩是附近的火山里流出来的,柱状节理是玄武岩曾处于熔融状态的证 莱伊尔对水成论和火成论的论战很感兴趣,他详细阅读有关文章,积累 了有关理论,学说以及各自论点的资料,后来他在撰写《地质学原理》时充 分阐述了这次学术论战的情况.
德斯马雷特被奉为火成论的鼻祖.
魏尔纳一直固执己见地拒不承认火成论,但是他的学生却并不都像他那样固执.抱着水成论的观点,魏尔纳的学生弗朗西斯在1803年应邀赴法国的奥弗涅进行实地考察,在事实面前他动摇了过去的信念,在一年后勇敢而又谦恭地在法兰西学院宣读了放弃过去的观点的声明.
18世纪初,化学发展很快,证明在溶液中能够结晶沉淀出矿物,这对地质学有很大影响.德国学者魏尔纳(公元1750-1817)在沉积岩发育地区工作后,热心于化学成果,竟认为所有岩石都是由原始海水结晶沉淀而成或是洪水沉积物变成的岩石.水成论盛极一时,但不到半个世纪便被火成论击败.
苏格兰学者郝屯(J.Hutton,公元1726-1797)及其门徒的足迹遍及欧洲,根据丰富资料结合推理, 认为岩石有水成者,但也存在花岗岩等大量火成岩石.郝屯于1795年,出版<>一书,被称为"现代地质学的创立者".他认识到每次不整合代表一次构造运动,主张宇宙无始无终,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

灾变论与渐变论
地质学史上还有灾变论与渐变论之争。19世纪初多数科学家都已认识到地壳是逐渐形成的,生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是突然发生的,还是逐渐发生的,看法不一,形成灾变论和渐变论两种学派。
灾变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他详细地研究了巴黎盆地沉积层,发现不同地层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地层愈古老,所含生物化石愈简单,与现代生物的差别愈大。居维叶认为这不是环境的缓慢变化造成的,历史上必定发生过突发的灾变。他认为,陆地曾经发生过升降,海水也就有过进退,气候也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而且不止一次。当海底变成陆地时,海生动物死,当陆地下沉为海洋时,陆生动物亡,发生灾变的地区的物种就此灭绝。过一段时间,其它地区的物种迁移过来,形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生物种群。因灾变而亡的物种残骸经由沉积、石化形成古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所以不同地层的生物化石就不同。这种巨大的灾变有四次,最后一次是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大洪水,也就是挪亚方舟那次洪水。居维叶在发表这些观点的时候恰好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了皮肤、毛发和肌肉都保持完好的古代四足兽的尸体。居维叶认为这正是灾变论的很好的证据。他认为这种原本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动物,由于地壳和气候的突然变化,一下子变得寒冷,这些动物来不及迁徙,就被冻死了。1825年他的《地球表面灾变论》出版,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灾变论的观点。
苏格兰人赖尔本来是支持灾变论的地质学家,后来受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论著作的影响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赖尔经过长期考察完成了《地质学原理》第一册初稿,为了修改初稿,继续国外考察。1829年赖尔在伦敦地质学会上宣读了论文,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是渐变论和灾变论的交锋,双方势均力敌。1830年-1833年赖尔陆续出版了《地质学原理》的1-3卷,副标题是“试以现在仍然起作用的各种原因去说明过去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他坚持用现在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自然现象,认为古今的营造力是一致的。他认为,通过化石反映出来的物种变化是环境变化造成的,环境的变化是地壳的运动变化引起的,而地壳的变化不是突发的,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微小变化的日积月累形成了巨大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力量是自然力,如河流、湖泊、海洋、火山、地震,都是现今可以观察到的。地壳的上升和下降运动是地球自身运动的结果,老的和新的岩石的结构差别是历史的结果。人类可以根据现在仍然起作用的自然力和法则去推理地球的历史,自然力不断地破坏岩层,并搬运到江河湖海中,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变化形成新的岩石,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又将地下的熔岩带到地表,构成一幅“旧岩层不断破坏,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画卷。《地质学原理》一书出版后,经过多次考察,赖尔也进一步认识到在过去的地质时期中,地球也确实发生过由造山运动引起的激烈变化。他不断修正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1836年他发表了《人类演化的地质证据》,放弃了物种不变的思想。1866年重写《地质学原理》第二册第九章,这对30多年来一直在英国地质学界居于导师地位的人来说,决非易事。
灾变论与渐变论之争至今没有结束。地球上的渐变过程是绝大多数人都承认的,可是在地球的历史进程中到底有没有突发的灾变事件,并引起许多物种的灭绝?现代科学已经找到了部分答案。

地质演化理论
到了19世纪,岩石学、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皆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的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基本上都承认,化石是一度存在过的生物遗骸,是地质和生物过程结合的产物,英国的地层学之父史密斯(W.Smith,1769~1839)还进一步发现,地层及其所含化石呈现出有规律的迭置,因此,即使相隔很远的地层,也可以根据所含化石来确定其上下关系和生成的地质年代,而史密斯的外甥菲利普斯(Phillips,1800~1874)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将岩层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岩层划分的基本框架。在这里,地层是在不同时期逐渐形成的地质学演化思想,已经明显地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了。
标志近代地质学演化理论体系化的,是英国地质学家赖尔(C.Lyell,1797~1875)在1830~1833年间出版的《地质学原理》一书。这部书的副标题是“以现在还在起作用的原因试释地球表面上以前的变化”,书中吸收了同时代诸多地质学家特别是赫顿的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地质学知识,考究了地壳升降、火山、洪水、冰川等地质作用,系统阐述了地质均变论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地区的火山岩往往是多期形成的,每一期内往往又是多次喷发和溢流的火山物质造成岩石,考虑到时间长、次数多的因素,每次火山爆发并不都是很强烈的。他还认为,散布在沉积岩地层中的无数同类化石,意味着同一物种曾经继续了许多世代,与其同时生成的地层不会是短期内形成的,这清楚地表明,地质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地质演化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将历史的、发展的因素带入地质形成理论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蕴含了生物进化的思想,不难理解,既然地层有它的演化历史,地球表面上生活的动植物自然也必然有其演化历史。作为古代地质过程的见证者和古代生物发展的信使,岩石中的化石顺序已明白无误地表明,同演化着的地质过程一样,生物现象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尽管赖尔及其同时代的地质学家囿于传统观念,没有正面论证生物进化的观点,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却实实在在是呼之欲出了。

❻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有几个都是哪些

英国是艺术留学的热门国家,也是众多艺术留学生的向往的国家。那么,艺术留学生该如何选择院校呢?小编针对这一问题,为大家整理了英国艺术学院排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皇家艺术学院成立于1837年,世界最著名艺术设计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校生全部为研究生的艺术设计学院,学院坐落于伦敦,课程讲授者均为国际知名艺术家,从业者和理论家。皇家艺术学院拥有国家最先进的设施和优秀的研究资源,并且有促进优秀创意和智慧的环境。
皇家艺术学院主要设有动画、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绘画、时装设计、设计史、雕塑等专业。皇家艺术学院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具有所有艺术与设计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从纯艺术、应用艺术到设计,其都可以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申请条件:
本科:雅思6.5,托福220, 托福IBT90 ,PTE64
硕士:雅思6.5,托福237, 托福IBT92 ,PTE62
博士:雅思7.0,托福250, 托福IBT100 ,PTE68
2.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始建于1964 年,位于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享有非常好的学术声誉,一直在英国大学中名列前茅。
兰卡斯特大学当代艺术学院开设有艺术、设计、音乐、音乐工艺、电影制作等教学与研究项目。本科生教育融合了开发性研究的实践性与当代艺术的理论化成果。研究生教育有效地促进了与实践相连的科研技术的开发。
申请条件:
预科:根据不同预科方向而定
本科:国内正规大学学习一年以上,IELTS6.5(且单项成绩不低于6)/TOEFL550
硕士:国内正规大学获得学士学位,IELTS6.5/TOEFL580
3.考陶德尔艺术学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考陶尔德艺术学院(Courtauld lnstitute of Art)位于英国伦敦的Strand街的萨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是在艺术历史和收藏邻域中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世界领先的学院之一,并在最新的研究评估活动中被授予了5*的等级。学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很多著名的教授,高级讲师。
申请条件:
传统托福(PBT)600
雅思7.0
托福网考(IBT)100
4.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
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也译作新堡大学或纽卡索尔大学,是一所位于英格兰东北部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一流研究型大学,该校创建于1834年。纽卡斯尔大学是英国著名的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长久以来被认为是英国最好的二十所大学之一,是英国著名老牌大学之一,其历史悠久,以拥有欧洲最顶尖的医学院著称。
申请条件:
硕士:平均成绩70--75%,雅思6.5
本科预科:高二及以上申请,需要满足最低语言要求。
本科:中国认可大学大一平均分75分以上可以直接申请大一课程,但是个别专业要求可能要更高些
5.爱丁堡艺术学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爱丁堡艺术学院是欧洲最大、建校历史最长的艺术学院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60年的爱丁堡美术学院。爱丁堡艺术学院以其独创能力和研究著称,与许多工业企业及国有部门都有联系。
爱丁堡艺术学院是英国的独立艺术学院之一,享有国际声誉。之所以享有这种声誉,是因为学校能够在这样一种既充满挑战又能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氛围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学校还有富有创造力和学术水平的一支教师队伍,他们是在各自领域内具有画家、设计师、建筑师、大学教员和作家。
申请条件:
本科:托福92,雅思6.5
研究生:托福92,雅思6.5
以上就是英国艺术学院排名的内容,想申请英国艺术留学的同学可以参考借鉴。如果还有关于英国艺术留学的相关问题,欢迎咨询美行思远艺术留学顾问,将为您一一解答。

❼ 创造论和进化论哪个更可靠啊!

有的人真的认为进化论可靠,我就想问一下谁有亲眼看过猴子变成人的过程吗?专反正我是唯心主义的,我是属基督徒。虽然可能会有人问,你也没看过上帝创造天地的样子啊,但是你信比不信好,如果你不信,要是真的有上帝,在他归来的那天,将会是世界末日,所有信他的人将会升天,不信他的人将会下地狱。如果没有神,那你信了也没问题啊。 还有看了前面,你好像一直对于灵魂的问题有争议,在圣经里说,只有人有灵魂,动物是没有的。

❽ 地质学家许靖华写了那些书

前几年以《古海荒漠》和《大灭绝》两本科普书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的瑞内士籍华人地质学家许容靖华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其自传《孤独与追寻》。

许靖华是华人世界中为数不多的世界级科学家。1970年,他参加地中海深海钻探计划,这一科研项目揭示了地中海曾是一片荒漠的秘密,轰动一时。1984年他荣获伦敦地质学会授予的名气很大的乌拉斯坦勋章。科普写作也为许靖华带来了声誉,几经周折才得以出版的《古海荒漠》(以英文写作)非常畅销,并被译成中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等版本。《大灭绝》则使他陷身于争议和论战之中。在书中,他提出地球演进史的“灾变说”,反驳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作为地质学家“越界”到“进化论”领地发表大胆新说,且将科学理论建构在反对帝国主义、厌恶重商主义的政治倾向上,许靖华受到了科学界的强烈批评。

《孤独与追寻》是作者原计划的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仅仅写到其35岁为止,主要包括其家庭、童年生活、求学经历、早期的学术生涯,其中的悲欢离合、艰难曲折叙写得相当生动,可使读者了解这位知名的华人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及其所处时代。

❾ 地质工作的起点

中国古代就有了地质工作的萌芽。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利用高岭土、金、银、铜、铁、锡、铅、汞、煤、天然气、石油、矿盐等矿产的历史。例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知道用铜制作工具和装饰品,河北唐山,甘肃武威、临夏等地都曾发现过这个时期留下的红铜器。夏代,出现了铜锡合金造成的青铜器,商、周两代,达到了“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时期,河南安阳商代王都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数量超过万件。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古人所具有的地质知识、能识别矿产是分不开的。

战国时期,人们的地质知识、找矿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管子·地数第七七》曾记载:“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是说出露地表的铁矿风化后会生成赭色的铁的氧化物,铅矿经常与银矿共生,这与近代科学认识是完全符合的。这表明,古代已有了初步的地质找矿概念。据《新唐书·食货四》记载:到了唐代全国有银、铜、铁、锡的冶炼场所168处,在唐代的中后期,铁的年产量曾达到207万斤。煤的使用也很早,魏晋时期,煤已用作生活燃料。元明建都北京,京城军民百万之家皆以石煤代薪。石油和天然气在我国古代也很早就被认识可以作为燃料,四川已约有2000年凿井采得卤水,并利用火井中的天然气煮卤水成盐的历史了。东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中就有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现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我国古代对石油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照明。《后汉书·郡国志》在谈到古酒泉郡延寿县有石油时写道,石油“……如凝膏,燃之极明”;《水经注》也说,石油“如凝膏,燃极明”;《元和郡县志》则说,石油“如肥肉,燃之极明”。到了元明时期,人们还对石油进行加工制作蜡烛,《元一统志》记载,“石脂:在鄜州东十五里采铜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烛一支,敌蜡烛之三。”②润滑及防腐。《水经注》记载,石油“膏车及水碓缸甚佳”,“膏车”即用来润滑车轮及车轴。《元和郡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盝取用,涂鸱夷酒囊及膏车”。③药用。《魏书》记载,“龟兹国……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如

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自后每使朝贡。”《元一统志》也有类似记载,“石油……气虽臭而味可疗驼马羊牛疥癣”。④火攻。《元和郡县志》记载了利用石油火攻的一则著名战例“……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赖以获济”(傅正华,1996)。

但是直到近代,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地质工作,.19世纪末,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人员,也没有建立地质矿产调查的部门或机构。中国近代早期的地质调查工作是外国人做的。最早是美国人庞培利(Pumpelly),他于1862~1865年在中国和日本做了地质调查,并应清政府的邀请考察过京西煤矿。而影响最大的是德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从18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他曾两次来中国考察,回国后著有《中国》一书,附有地文、地质图两册(夏国治,程裕淇,1990)。这些外国人的工作,对中国的地质研究和地质工作起到了先导作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地质工作始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司下设置了地质科,由191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的章鸿钊主持其事。这是中国政府中第一次有了管理地质工作的机构。1912年4月,实业部随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政府机构几经改组,但主管地质的部门仍然保留,只是名称和隶属关系有所改变。

1913年9月,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规划和总管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地质调查所掌事务如左:一,关于地质构造调查事项;二,关于矿床调查事项;三,关于地形图及地质图调制事项;四,关于矿肥及土性调查事项。”(李学通,2006)地质调查所由在英国学习地质归来的丁文江任所长。在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的同时,设立地质研究所,由章鸿钊任所长,研究所实为培养地质人才的讲习所。当年,研究所借得京师大学堂理科地质门的房屋设备,招收了30名学生,开始自己培养地质人才。因各种原因,30名学生中只有21人完成了学业,18人获得了毕业证书,其中叶良辅、谢家荣、王竹泉、李捷、李学清、刘季辰、谭锡畴、周赞衡、朱庭祜等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1916年,章鸿钊、翁文灏将地质研究所师生历年所作地质调查报告等成果,编纂成《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一册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自编的区域地质著作,结束了中国地质情况主要由外国人调查和论述的局面(李学通,2006)。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于地质调查工作,地质研究所在1916年第一批学员毕业后便停办了。尽管地质研究所只办了一期,但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地质调查研究人才,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下第一块基石。

1916年6月,研究所的18名毕业生到地质调查所担任调查员。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地质专业队伍。这支队伍随即在河南、山东等省测制百万分之一地质图,并对一些矿山做了调查。对岩石、矿物、古生物的研究也开始着手,同时,还派人对上海、天津港口的地质问题和安徽、甘肃的地震做了考察。

1918年,北京大学将京师大学堂原理科地质门恢复为地质学系,原北洋大学矿业科部分学生也转入该系学习。1920年,该系首批学生毕业。同一年,李四光,以及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A.W.Grabau)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任教。随后,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后改为西北大学)也相继开设了地质系、组。20世纪40年代,唐山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北洋大学也成立了地质系、组。中国地质教育开始走向兴旺发达时期(夏国治,程裕淇,1990)。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成立,章鸿钊任第一届学会会长,翁文灏、李四光任副会长,谢家荣任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是中国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地质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奠定了我国地质学由萌芽走向成熟的基础,对于展开横向联系、交流学术成果、跨入国际地质学界行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地质学会卓有成效的活动为其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在国际学术界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1922年,翁文灏以中国唯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8月9日至1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3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并被选为学会副会长及评议员(李学通,2006;张银铃,2001)。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之初就创办了《中国地质学会志》,于当年出版了第一卷。1949年前中国地质学界许多重要学术论文和重大理论及发现的提出,都是在该刊发表的。如李四光关于中国第四纪冰期论据(1922年)和地质力学理论的提出(1926年);翁文灏关于燕山运动的提出(1927年);周口店于1927年10月16日发现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的报道;裴文中于1929年12月2日发现中国猿人头盖骨的宣布等(张银铃,2001)。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地质研究所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所属13个研究所中成立最早的单位之一,李四光任所长。

自1912年实业部矿务司地质科的设立至1949年,中国地质工作从无到有,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艰难前行。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时,仅有会员26人,到1928年前后,中国地质学家有了100多人,1940年以后,增加到约300人(孙枢,2002)。在此期间,我国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已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区域地质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1:100万的14个国际地质图幅和1:300万中国地质图;矿床学(含化石能源)初步奠基,并有白云鄂博铁矿、攀枝花铁矿、昆阳磷矿、黔贵铝土矿和淮南煤田等重大发现;矿物学和岩石学出现了一些重要论著;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探矿等开始萌芽(孙枢,200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李四光在伦敦出版《中国地质学》,该书不仅综述了中国各地地层,而且从地质构造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以较大篇幅讨论了古生代各时期的海侵、中生代以后的堆积以及各个构造运动时期;总结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作者对中国和东亚构造型式和地壳运动,以及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阐述了地球表面形迹的动力学意义,奠定了地质力学的基础。

1945年,黄汲清出版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专著,对中国地质构造在空间和时间上做了综合研究,在对当时大地构造的主导概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区域地质资料,阐述了中国及其邻区的前寒武纪地块和各地壳运动时期及褶皱构造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各地质历史时期中国古地理轮廓和大地构造特征、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划分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和构造格架。该书被称为“多旋回构造理论”的奠基之作。

20世纪40年代初,潘钟祥根据30年代前期对陕北和四川的地质调查所撰写的《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纪石油非海相成因》在美国发表,该文明确指出,“石油不仅来自海相地层,也能够来自淡水沉积物”,“如果有适宜之构造,则可成为良好的油田”。1943年,根据一队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在新疆独山子和库车进行石油地质考察所撰写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新疆主要生油岩系是侏罗系和下第三系(古近系),属陆相沉积,“多期多层生储油”的陆相沉积生油学说宣告诞生。

至1949年,留给新中国地质工作的起点是十几个地质调查和研究机构,近800人的地质工作队伍(包括非地质专业人员在内),十数台钻机,17万米的钻探进度,以及刚刚开始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和地球物理工作(夏国治,程裕淇,1990)。

❿ 谁知道有那些著名的地质学家及其著作(详细点) 先谢谢各位了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东汉历史和地理学家班固撰著的专门记述西汉一代地理沿革及郡县邑地理情况的一部专志,也是我国最早以“地理”二字作为篇名的著作。它上承《禹贡》、《职官》,下启历代纪传体史书,开辟了我国正史地理志的先河。它内容丰富、体例完善,影响我国地理学发展近两千年,在我国地理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

《水经注》是我国北魏时期的一部宏大的地理学著作。该书是郦道元在大量史料和实际考察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巨著,是一部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地理等内容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被地理学家刘献廷誉为“宇宙未有之奇书”。

《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唐代学者李吉甫撰著的一部全国地理总志,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是被学术界认为“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的中国地方志书的代表著作。该书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即用当时的年号作为这部书的书名。由于此书每镇篇首列有地图,图前文后,相互补充,故名《元和郡县图志》。到了北宋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四十七幅方镇图已散失无存。到了南宋时期,人们觉得再称“图志”已名不副实,于是改称《元和郡县志》。

《马可·波罗行纪》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于13世纪末撰写的一部记述东游途中所见所闻的关于中国及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历史地理、风土民情、政治经济、城市管理、宗教信仰及游猎节庆等活动的重要著作。它对欧洲人民扩大地理视野和了解东方世界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本书以其生动感人的故事、丰富多彩的内容、朴实别致的风格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欢迎,并在欧洲知识界引起了震动,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

《徐霞客游记》是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通过三十多年的旅游,以日记体形式写成的有关山川源流、地形地貌、岩石洞穴、瀑布温泉、动植矿物、经济贸易、民风习俗、城镇村寨、民族关系等逾六十万字的巨著,它在中国科学史乃至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读史方兴纪要》是清代学者顾祖禹用数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一部中国历史地理名著,是中国史学家和地学史上的一部旷世奇书。这部著作,取材宏博,考核精审,辨山川之源流,记州郡之沿革,志形势之险夷,论攻守之利害,旁及政事之兴衰得失、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之迹,集历代之论,汇百家之说,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中国历史地理巨著。

《地质学原理》是英国近代地质学家赖尔的主要学术著作,又名《可以作为地质学例证的地球与它的生物的近代变化》。这部书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外都产生过广泛影响。1872年由中国数学家华蘅芳和美国医生玛高温合译成中文出版,书名《地学浅释》。1959年徐韦曼又重新翻译,以《地质学原理》为书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一著作的出现,标志着近代经典地质学的成熟。

《物种起源》一书,用大量的事实向全世界说明了物种和人类起源的真相。达尔文进化论是进化论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现代进化论的主要理论源泉。它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生物学上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同时,它不仅是许多自然知识的理论综合,而且还对自然发展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或将来,它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在近代地理发展中,无论在德国还是在全世界,阿·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都称得上是一部研究近代地理学理论问题的重要学术文献。这部书以系统阐述地理学方法论而著称,其中心思想是讲述地理学的区域特征。这部书的出版,在国际地理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反响。在获得有力支持的同时,还导致关系到地理学的存在和发展的热烈讨论。

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爱·丘·森普尔(E·C·Senple,1863—1932)的一部重要地理学著作。“虽然这是她著作中最缺乏创造性的一部”,但是由于她全面地把拉采尔氏的正统人类地理学原理介绍到美国,并毕生致力于它的推广工作,始终热情不懈。“她是拉氏见解的最积极、最成功的信徒,在仍和国家都无人能同她相比。”她的这部著作,也由此赢得了国际声誉,成为重要的人文地理学名著。

《人文地理学问题》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德芒戎的一部文集。他一生从事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由于忙于教学和编辑业务,除了代表著作《法国经济地理》之外,没有写出独立的理论专著。他的学术贡献,不仅在法国地理学界影响巨大,而且在西方近代地理学史和世界人文地理学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去世以后,法国地理学界为纪念他而编辑出版了这部文集。这些论文涉及了他对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方法的阐释与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地理学理论体系。这些论文,对当时法国和西方地理学界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较之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地质科学可谓“大器晚成”。把地质学真正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革命,迟至20世纪上半叶才得以发生。人们公认,拉开这场科学革命序幕的是《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一书,作者即是被誉为“地质学中哥白尼”的魏根纳。

《翁文灏选集》收集翁文灏的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共21篇,是翁文灏在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地理学、沉积学等方面的学术水平代表作。该书是一部代表我国近代地球科学尤其是地质学的奠基水平的学术著作之一。

《中国地质学》是中国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部地质学名著,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著作,是运用地质力学原理来研究区域地质形成规律的一部开拓性经典著作。此著作在地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和地理科学家竺可桢于1966年发表的一篇重要的科学论著。这一论著系统科学地论述了我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历史变迁,指出了冷暖波动的规律,并由此推测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存在着迁移现象。此项研究开创了我国历史气候学领域研究的新纪元,并成为世界地学界罕见的一部经典性著作。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德国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乡村集镇及其与四周的农村服务区之间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于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并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该理论是以古典区位理论的静态均衡理论为基础,进而探讨了静态一般均衡后种区位理论,为此后的动态一般均衡后种区位理论(此理论用于研究规划问题)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群岛—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斯坦普和比佛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们的合著《不列颠群岛—地理和经济概论》一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英国地理著作。该书涉及自然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诸多方面。1960年吴传钧选择了该书的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部分,并以《不列颠群岛—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工业、交通和居民等部分,则因国内已有〈英国经济地理〉译本,未再汉译。本书的翻译出版,为我们了解英国的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特别是了解英国的土地利用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资料。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在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美国地理学家R·哈特向撰著的《地理学的性质》(1939)和二十年后撰著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1959),可以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地学著作。这一著作被认为是对地理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观点的权威论述与阐释。1959年作者撰写并出版了《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以便对地理学性质问题作出正面的结论。这一新的著作被认为是“崭新的、生动的、有力的和前后一贯的,没有一个认真的读者会不对作者在地理学方法文献上的艰巨努力以及他卓越的分析能力表示钦佩。”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莱切尔·卡逊于1962年写成出版的科普著作。该书以严峻事实、犀利的笔锋、通俗的语言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敲响了警钟,警示人类不要自毁家园。

《西部科罗拉多河及其去流之探险》鲍威尔(John Wesley Powell)地质学家,美国原住民权威,该书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地理论著,也被列入文学经典之作。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该书是黄汲清先生经过长期大量野外调查之后,总结中国及邻区地质资料撰写的一部中国大地构造的系统著作。该书以其精美的图件和精练的文字,描绘了东亚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的时空展布、构造样式和相互关系,强调东亚中、新生代基底褶皱作用,分出古亚洲、太平洋和特提斯一喜马拉雅三种构造型式,用活动论思想阐述了它们的发展、演化过程,提出多旋回造山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的著名论断,被公认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用生物化石鉴定地层》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1816年出版。该书是地层学的奠基性著作.此后,地层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研究地层的年代、构造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