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流盆地属于什么地质构造
⑴ 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原理
自流盆地是一种具有承压蓄水构造的向斜盆地,有大型复式构造盆地和小型单一向版斜构造盆地。主要由第四纪权以前的岩层组成。自流盆地一般分为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三部分。有时可有几个承压含水层,它们有各自不同的承压水位。当蓄水构造与地形一致时,称正地形,此时,下层承压水位高于上层承压水位。反之称负地形,其下层承压水位低于上层承压水位。水位高低不同时,可造成含水层间通过弱水层或断层“天窗”而发生水力联系,形成含水层间的补给关系,高水位含水层补给低水位含水层。自流盆地按向斜构造的封闭程度,分为封闭自流盆地和开放型自流盆地。前者为向斜构造比较完整的承压盆地,地下水径流条件差,水交替程度弱,水矿化度提高。后者常被断层或水文网切割,承压水常沿断层或河谷排泄于地表。
⑵ 最大的自流盆地怎样形成的
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中东部,海拔在米以下。以埃尔湖附近为最低,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2米。
埃尔湖的面积约8200平方千米。有趣的是,这个湖是个时令湖,每隔3年多,就要周期性“消失”一次。原来。埃尔湖的水源主要是河水和雨水,只要当年雨量稀少,水分大量蒸发,常常会干涸,因此它时而出现,时而又消失了。
埃尔湖是个大湖,暴雨来临时,湖里灌满绿色混浊的水,湖的周围,绿草繁茂,生机勃勃,能改变大陆中部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但是在干旱年份,降水稀少,阳光强烈,水分被蒸发尽,变成厚厚的盐层,湖消失不见了。
大自流盆地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地面自喷井到建可见。澳大利亚是一个气候干热的国家,有这样大的自流盆地存在,确是一件幸事。由于井水含盐分太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用水。大自流盆地有176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地下水可供畜牧用,有23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地下水可供草原灌溉。
为什么澳大利亚有这么大的自流盆地呢?原来,这里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大向斜,东部山地地层向西倾斜。盆地地下含水层,是侏罗纪多孔砂岩。含水层上下为不透水层,下层为古生代沉积岩不透水层,上面为白垩纪页岩不透水层。砂岩含水量来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随着雨水的渗透作用,一部分降水沿渗水层流入盆地中部。由于地势东高西低,水源压力很大,降水可源源不断地向盆地中部运行。透水层成为巨大的地下水“贮存库”,不透水层成为受压很大的承压层。只要人们在上部承压层凿井、穿眼,地下水就可很快喷出,形成“自流水”。
⑶ 大自流盆地的介绍
大自流盆地(Great Artesian Basin)亦称“澳大利亚大盆地专”(Great Australian Basin),是世界第三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属大的自流盆地。在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自流盆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偏东。在澳大利亚岩层上,覆盖着不透水层,东部多雨,形成受水区,地下水流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区。承压水透过钻井或天然泉眼等涌出地表,所以自流盆地因此而得名。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发展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形。
⑷ 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意思
澳大利亚中部是一个大的向斜构造,多承压水,井水可自流涌出,所以被称作大自流盆地。
⑸ 大自流盆地的地理位置
大自流盆地(Great Artesian Basin),亦称“澳大利亚大盆地”(Great Australian Basin),是世界上最大的自回流盆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答偏东,即中央低地区北部1/3 的地区范围内。
大浅碟形凹陷盆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偏东,即中央低地区北部1/3的地区范围内,面积约177万平方千米。介于东部高地与西部高原之间,自卡奔塔利亚湾向南,直至达令河上源和艾尔湖盆地,包括昆士兰州的1/3地区、新南威尔士州和南澳大利亚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区域 ,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地下广布着承压水层。东部边缘大致以大分水岭西麓为界,地势较高,西、北、南三边较低。亦称澳大利亚大盆地,是一大浅碟形向斜盆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分布区。此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自流盆地和半自流盆地。盆地中现已有自流井4500多眼,半自流井2万多眼。井水矿化度西高东低,有些井水温度较高,不利于农业灌溉(可明沟降温后使用),但可供牲畜饮用。
澳大利亚盆地的地下水大多为含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镁和氯化钠的热水井,不适于农业灌溉,但是为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北部地方的干早牧区提供了充足的牛羊饮用水源。
⑹ 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样的
在盆地中抄打井,水能顺井自袭行向外喷出,这样的盆地,叫自流盆地。澳大利亚的中东部地区,就有这么一个盆地,面积约177万平方千米,人们称其为“大自流盆地”。在世界自流盆地中,它是最大的。
在这个盆地中旅行,地面自喷井随处可见。像澳大利亚这样气候干热的国家,有这样的大自流盆存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大幸。大自流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大向斜。盆地地下含水层,是侏罗纪多孔砂岩。含水层上下为不透水层。顶面为不透水层白垩纪页岩;底面不透水层为古生代沉积岩。砂岩含水层出露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随着雨水的渗透作用,一部分降水沿渗水层流入盆地中部。由于地势东高西低,水源压力很大,降水可源源不断地向盆地中部运行。透水层成为巨大的地下水“贮存库”,不透水层成为受压很大的承压层。只要人们在上部承压层凿井、穿眼,地下水就可很快喷出,形成“自流水”。
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深200~2000米,储量非常丰富。由于水温和水质矿化度较高,人类饮用和农业灌溉都有一定困难,但是作为畜牧用水却是一大宝贵资源。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养羊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大自流盆地对其牧业发展有特殊作用。
⑺ 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形成的原因
大浅碟形凹陷盆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偏东,即中央低地区北部1/3的地区范围内,面积约177万平方千米。介于东部高地与西部高原之间,自卡奔塔利亚湾向南,直至达令河上源和艾尔湖盆地,包括昆士兰州的1/3地区、新南威尔士州和南澳大利亚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区域 ,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地下广布着承压水层。东部边缘大致以大分水岭西麓为界,地势较高,西、北、南三边较低。亦称澳大利亚大盆地,是一大浅碟形向斜盆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分布区。此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自流盆地和半自流盆地。盆地中现已有自流井4500多眼,半自流井2万多眼。井水矿化度西高东低,有些井水温度较高,不利于农业灌溉(可明沟降温后使用),但可供牲畜饮用。 名称的由来 [编辑本段] 在澳大利亚古陆岩层上,覆盖着基岩不透水层、侏罗纪砂岩承压含水层和白垩纪页岩不透水层,露头在东部多雨地带,形成受水区。地下水流循含水层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区。承压水通过钻井或天然泉眼涌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 人工钻井 [编辑本段] 第一个人工钻井于1878年在新南威尔士州的伯克附近钻成,1970年前后,共有自流钻井4500孔,另有需使用抽水机的半自流钻井 2 万孔 ,70 年代末,前者已减为约2900孔。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是离东部受水区越远就越高。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钠离子含量太高,不宜于农业灌溉,但大部分尚可供牲畜饮用。有些井的水温很高,须待降温后方能使用。地下水到达地面的水量不大,全盆地年总涌流量仅1.99亿立方米,但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牧业作用极大。一年中盆地可供水1.99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最大的自流井盆地。自流井盆地的地质构造为一大向斜层,间有褶皱、断层和花岗岩山脊。盆地由不透水的白垩系海相和湖相页岩以及含水层的侏罗系砂岩组成。盆地东缘的露头处高于海面244-900米,由此向西倾斜,至昆士兰州西南边缘低于海面下2,130米。在北部地方和南澳大利亚州露头处的高度为150─l,550米。盆地内一般有2─3个含水层,最上面的含水层已普遍开凿利用,只需钻深约30米用抽水机就可吸水。最初凿井可获得大量地下水。但是,由于凿井太多(已达18,000个),而且抽水时间已久,地下水量正在逐渐减少,甚至有些钻孔已无地下水供应。 在大自流井盆地各处钻孔深度不同,如昆士兰州的最深钻孔为2,179米,是在布莱克霍尔区域;新南威尔士州为1,390米;南澳大利亚州为1,654米。地下水的温度与含水层的深浅有关,一般是含水层距地面越近,则水温越低;反之越高。据记录,最高地下水温见于昆士兰州的1,735米钻孔,其水温为110℃。在南澳大利亚州东北部的戈伊德拉贡(Goydcr Lagoon)深1,435米的钻孔,地下水温达97.7℃。钻孔内的地热梯度(亦称地热增温率,指恒温带以下每往下加深一定深度,温度增加的速度)各地也不一样。如以地热梯度0.3℃为例,在新南威尔士和南昆士兰需凿深19米,而在南澳大利亚只需凿深3.1米。 澳大澳大利亚盆地的地下水大多为含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镁和氯化钠的热水井,不适于农业灌溉,但是为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北部地方的干早牧区提供了充足的牛羊饮用水源。
⑻ 大自流盆地地质构造和储存的地下水类型是什么
地下水抄类型是承压水。
澳大利亚盆地位袭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贫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牧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⑼ 大自流盆地的地质构造
在澳大利亚古陆岩层上,覆盖着基岩不透水层、侏罗纪砂岩承压含水层和白垩纪页岩不透水层,露头在东部多雨地带,形成受水区。地下水流循含水层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区。承压水通过钻井或天然泉眼涌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第一个人工钻井于1878年在新南威尔士州的伯克附近钻成,井深44米。此后钻井深度随地下含水层深度而异,有很多不到60米的浅井,也有个别可达2000米以上的深井。1970年前后,共有自流钻井4500孔,另有需使用抽水机的半自流钻井2万孔,70年代末,前者已减为约2900孔。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是离东部受水区越远就越高。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钠离子含量太高,不宜于农业灌溉,但大部分尚可供牲畜饮用。有些井的水温很高,须待降温后方能使用。地下水到达地面的水量不大,全盆地年总涌流量仅1.99亿立方米,但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牧业作用极大。地跨昆士兰、南威尔士和南澳大利亚3州。包括达令(Darling)河和埃尔(Eyre)湖两集水区的大部分。向北延伸至卡奔塔利亚(Carpentaria)湾。面积1 750 000平方公里(676 250平方哩),占全澳大利亚国土总面积的1/5。地下水位差异极大。最深的自流井达2100公尺(7 000呎)。日平均涌水量达13亿升,经明渠和塑料管道输往当地农田、牧场和居民点。
⑽ 地理里面大自流盆地是怎么形成的啊
大自流盆地的东侧是大分水岭,由于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丰富的雨水沿着隙水的岩层向低洼处渗透在盆底底部凿井,到蓄水层,中部盆地的地面低于地下贮水层水面,再加上水本身的压力,水就可以自动喷出地面了.这些水是发展畜牧业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