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怎么卸载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怎么卸载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发布时间: 2021-02-27 10:16:51

㈠ 数字地质调查信息平台怎样画剖面图

没有看到你画的剖面线。
一般是1.首先确定剖面线的位置。
2.沿着剖面回把山答脊等高线把山的剖面画出。
3.在山的剖面上上好岩层出露的位置。
4.检查岩层倾角、沿着岩层出露地段按倾角延长5-10米。5.填上岩性符号及花纹。4.标出剖面的方向、坐标和高程。

㈡ 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操作简介

3.4.2.1 数据准备

3.4.2.1.1 电子手图生成

(1)工作区地形图数字化数据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在MapGlS平台上开发的,可用MapGlS软件矢量化。也可通过其他矢量化软件如ArcGIS、AutoCAD、ArcView、Maplnfo等进行数字化,通过数据格式转换交换到本系统。

(2)工作区的数字化地、物、化、遥数据

矢量数据格式同上,图像数据可用TIF、GEOTIF、BMP、JPG等数据格式。

(3)野外手图生成

1)软件安装

2)配置程序运行环境

①配置字库、系统库目录。

②配置工作数据盘符:指用户创建的RGMAPPING目录。

3)创建PRB图幅库

注意:第一次使用,必须在工作硬盘建立RGMAPPING目录(存放图幅工作文件)。对新的工作图幅,必须创建PRB图幅库(每个图幅只需一次),根据填图要求,需先选择比例尺。

①1:50000图幅比例尺选择:在选择省份窗口的下拉框中,选择工作的省份(浙江),系统自动弹出全省的1:50000图幅(图3.11)。右击鼠标,然后再点击图幅,出现属性内容窗口,显示图幅名称、图幅代码。对新建的工作图幅,选择“拷贝背景文件”,则在“选择背景图层文件的目录”指定已在MapGIS组织好的地理底图和其他历史背景图层文件所在的目录。

图3.10 数字填图工作流程

②选择背景图层(地理地图及其他背景图件):选中拷贝背景文件→按下选择江山图层文件目录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下选择已准备好的背景图层目录。

③添加背景图层到PRB图幅库:在图层列表区域内,点击右键后,系统会弹出对话框。用户可点击“添加项目”,在弹出的文件对话框下,回退一级目录,并打开“背景图层”目录。选中“背景图层”目录下的要用的文件,通常是所有文件。按1:1显示PRB图幅库全图。如果每次操作的工作图幅不变,新启动程序后,不需要每次选择图幅,可点击“最近的图幅PRB库”,系统自动调出上次退出前工作的图幅PRB库。

④自制任意比例尺接图表:“选择工作图幅——自定义接图表”,系统弹出接图表对话框,系统会自动把自定义的接图表数据库存放在RGMAPPING中,如果已存在,该对话框会把所有的自定义接图表调进组合框,供用户调用。

新建接图表:按“新建接图表”按钮,输入接图表的行和列数,用户可根据需要,自定义接图表所涉范围的大小。如,建立工程文件“江山接图表”,2行2列的接图表(图3.12),则系统自动生成2行2列的接图表数据库。用户必须输入基本信息。数据库的排序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并自动给行列号顺序和图幅号赋值,以方便用户输入新的信息。

图3.11 选择工作图幅和背景图层文件目录窗口

图3.12 自定义接图表

3.4.2.1.2 图幅野外数据采集电子词典

(1)一级电子词典

由填图项目组根据测区的地质特点,自己定义词典目录与相应词条。词典目录文件由大类的专业术语记录构成,词条文件名以词典目录的记录为文件名,记录由组成该词典目录的词条组成。电子词典数据文件可用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形成。

词典目录文件的建立:词典目录文件名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中,规定以DISC.DIC为标准文件名。

词条文件的建立:词条文件名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中,规定以DIC为文件后缀名。其文件名必须与词典目录文件记录内容相同。

以下是词典目录文件的书写格式例子(表3.3和表3.4)。

表3.3 词典目录文件名

表3.4 词条文件书写格式表

(2)二级电子词典

为保证记全、记准野外地质现象,野外数据采集系统采取结构化自由文本描述方式,由填图项目组根据测区的地质特点,自己定义结构化术语词条文件。其数据文件可用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形成。数据格式与词条文件的建立方法相同。结构化术语词条文件由以下文件组成(表3.5)。

表3.5 结构化术语词条文件组成表

(3)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式描述词典

该词典主要内容是对一些常规的特征(如岩性、填图单位特征)进行描述,只有少部分描述(如含量、颜色等)需根据野外实际情况进行填写。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式描述词典有以下构成:专门词典目录文件与二级电子词典。专门词典目录文件名可由用户专门命令,避免在词典目录文件查找,其文件格式同上所述。

(4)PRB词典编辑与修改

1)采用词典工具建立各级词典。

2)采用Windows记事本建立各级词典。

3.4.2.1.3 路线设计

(1)双击软件狗,运行RGMAP软件,选择对应的图幅,进入图幅PRB库。

(2)选择菜单【PRB数据操作】→【室内PRB数据录入(新增)[野外手图]】→【设计路线】,此时窗口左侧状态栏显示Groute.wl为当前编辑状态(其他文件均为打开状态),在地形图设计路线位置画线,点击右键画线结束,弹出【野外路线基本信息】对话框,依次填入内容(路线小结和路线批注不填写)→【OK】。

(3)选择菜单【PRB工程】→【野外手图组织】,弹出“野外手图组织”对话框,在新建路线名称中填入新建路线编号,该处所填路线号必须与步骤(2)中的路线号一致。点击【新建】,生成路线工程,再点击【确定】,打开该工程。

(4)该工程中仅存在刚设计的路线,接下来添加背景图层,添加背景图层跟MapGIS中添加项目方法相同。在RGMAP工程窗口的左侧状态栏中点击右键,选择【添加项目】,弹出“MapGIS打开文件”对话框,返回到上一级目录,找到背景图层文件夹,选择所需要添加的文件,点击【打开】,复位窗口。

(5)选择菜单【PRB工程】→【野外手图转到CF卡】,弹出“请选择CF卡的盘符”对话框,选择路径、文件夹,点击【确定】,稍后弹出“工程文件已成功转到CF卡上”窗口。

3.4.2.2 野外数字路线地质调查

(1)开启GPS电源,搜索到卫星。

(2)开启掌上机电源,点击【开始】→【程序】→【资源管理器】→【RGMAP2700】→填写路线号和第一个地质点号,GPS校正,填入“X,Y”→【OK】→【手图】→【打开手图】→【所选路线】→【编辑】→【GPS】→【GPS初始化】→【串口为COM8】→【波特率为4800】→【确定】→勾选【总是使用选定的设备】→点击【Rikaline】→【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

(3)【编辑】→【新增PRB过程】→【地质点】→点击GPS点闪烁处—↑↓—

—【编辑属性】(填入空白项)→【OK】。

(4)若无地质界线跳过此步,若有则【编辑】→【新增PRB过程】→【点和点间界线(流线)】→在地形图上相应位置做“B”(从西向东、均匀的画一条不间断线,穿过地质点)

【编辑属性】(填入空白项,界线两侧路线前进方向一侧为左地层)→【OK】。

(5)若有产状(地质点处)则【编辑】→【新增PRB过程】→【产状】→点击相应位置

【编辑属性】→【OK】。

(6)若有样品(地质点处)则【编辑】→【新增PRB过程】→【样品】→点击相应位置

【编辑属性】→【OK】。

(7)前行观测地质现象。

(8)若有产状(非地质点处)则【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产状】→【点击GPS点闪烁处】

【编辑属性】→【OK】。

(9)若有样品(非地质点处)则【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采样】→【点击GPS点闪烁处】

【编辑属性】→【OK】。

(10)若有地质界线(非地质点处)则【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分段路线(流线)】→在地形图上相应位置做“R”(沿工作者行进的航迹画一条不间断线,至GPS点闪烁处)

【编辑属性】→【OK】。

(11)若需地质点则同(3),若不需地质点则同(4)。

(12)重复步骤(5)。

(13)路线结束时,【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分段路线(流线)】→在地形图上相应位置做“R”(沿工作者行进的航迹画一条不间断线,至GPS点闪烁处)

【编辑属性】→【OK】,一般的路线以R结束。

(14)若有不妥的描述,则【编辑】→【编辑PRB过程】→相应选项→选择相应标注

【编辑属性】→【OK】

(15)确定无误后,则【手图】→【转出PC数据】→【OK】→【手图】→【退出系统】。

(16)点击左上角→【设置】→【连接】→【Bluetooth】→【关闭】→【OK】。

㈢ 数字地质调查路线的布设

调查路线的布设是通过在室内设计路线实现的。首先进入工作图幅,打开图幅 PRB库,版在 “PRB 操作”菜单下权选择 “室内 PRB 数据入录(野外手图)”菜单,在弹出的级联菜单中选择 “设计路线”,然后遵照布设原则进行路线设计并以右键结束,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填写属性数据,完成路线布设任务。

㈣ 数字地质调查路线的布设原则

在确定野外数字采集区域后,首先应根据项目要求,布设该区域的地质调查路线,调查路线的布设一般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路线布设一般要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足全面掌握区域地质情况,也可采用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线。

第二,地质路线必须全面控制测区所有地质体和重要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及其分布规律,这就要求在野外地质调查、验证阶段,找出图幅内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并选择关键性路线进行野外地质调查、验证,野外地质调查路线应选择在露头出露较好、填图单位较多、地质现象较丰富,并能较好地解决测区内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部位,要求图幅内出现的每一个填图单位都必须有两条以上野外主干填图路线控制,对路线线距和点距不作机械的规定,对地质结构复杂地区,地质路线控制密度应较大,反之则可适当放稀。有实测剖面控制的地段,实测剖面可以代替相应地段的地质路线。

第三,路线布设应在数字填图系统的平台上进行,为了在屏幕上能清楚看到地层、构造、植被、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提高布置观察路线的目的性,在具体布置路线时要将数字地形图、与数字地形图配准的 DEM 图以及遥感图像和遥感解译地质图三者结合起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图件进行叠加,自由组合使用,以取长补短,提高布置路线的目的性和填图时的预见性,明确该路线要解决的地质课题。

㈤  地质信息管理和地学信息系统

地质信息管理和地学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地学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媒体的应用、地学模拟、计算机辅助矿产勘查评价、矿产资源评价、钻孔编录、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在地学中的应用、地学文献和图书馆问题等。

1)数据的集成与综合

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解释是目前地学研究发展的重点。人们经过近30年的努力,现已建立了各种地学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些数据库是由不同用户、为不同目的、在不同时间建立的,因此在数据的内容、质量、所采用的标准和数据格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利用这些现有的数据资源,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已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多媒体与网络

多媒体系统是把正文、图形、图像、视频和语言等五种传播信息的媒体综合运用在一个系统中。由系统对这些媒体的信号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是当前计算机工业的热点之一。在地学领域,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这个领域中虽然定量研究的程度不断提高,但定性分析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有必要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并用以推断未知。因此,在地学领域内,多媒体技术在信息表达、成果展示和辅助教学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90年代开始不少发达国家已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地学研究。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国际互联网INTERNET已成为国际重大地学研究项目如1989年开始的全球变化研究等和许多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发布信息的主要途径。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93年6月在INTERNET上开通了它的WWW服务器。90年代初,加拿大地质调查局也开始通过INTERNET提供地学信息的存取服务。日本地质调查局正在将他们开发的有关地学数据库与INTERNET相连,也采用了WWW服务器方式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3)地质统计学

地质统计学方法以空间数字信息为处理对象。它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60~70年代,而完善于80~90年代。传统的统计学不考虑观测点的空间关系,而地质学研究的恰恰是各种观测点的空间关系。为此,地质统计学发展了变差函数、体积-方差关系和克里格法等自己的基本工具。80~90年代,地质统计学迅速从单变量领域进入多变量领域。

现代地质统计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D.G.Krige创立的克里格法,De Wijs提出的体积-方差关系,G.Matheron建立的地质统计学理论,D.Myers在多元统计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以及A.G.Journel对非线性地质统计学的实用性研究等。80年代,地质统计学方法被广泛计算机化。我国推出的KPX矿产普查评价系统包含有完善的地质统计学软件(李裕伟,1998)。

㈥ 基于北斗卫星技术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研发

将“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相结合,是我国卫星技术在野外地质调查领域的典型应用。一方面,“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的引入完善了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功能,使其具备了通信功能,增强了系统的信息服务与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的推广提供了技术和硬件基础,有利于其在地质调查领域扎根和快速发展。

系统集成与研发的总体思路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将“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技术与数字地质调查工作流程深度融合。软件方面,在地质调查的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整理和管理调度等各个环节中,将“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的定位、通讯和监控功能与成熟的数字调查软件系统集成,包括3个子系统:①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RGM ap);②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③GSIG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

一、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RGM ap)

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RGMap)适用于野外作业的移动结点,运行于掌上机中。系统支持北斗蓝牙移动模块和大部分种类的北斗移动一体机(要求屏幕尺寸不小于3.5寸,操作系统为Windows Mobile或Android系列)。其中,北斗蓝牙模块通过蓝牙功能与程序连接,一体机中的北斗模块通过串口直接与程序连接。由于掌上机存储的数据量较小,并考虑到便于用户从外部编辑,系统采用xml文件存储北斗数据。系统功能框架见图6-17。

图6-17 RGMap数字填图系统北斗信息管理模块功能框架图

系统功能模块分为基本功能、安全保障相关功能和主动响应功能等部分,除具备基本的北斗卫星定位与通信功能外,系统充分结合GIS、GPS和手机通信,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提供实时位置服务、通信服务和安全保障服务。

.1“北斗一号”与GPS双模式位置报送机制

位置报送是“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为野外地质工作提供的一项重要功能,使得野外地质调查人员不仅能够知道自身所处的位置,并且能够将此位置信息告知他人,是实现野外工作实时监控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位置报送需要先进行定位,再通过北斗短信的方式将位置信息发送到指定的结点。由于“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自身的定位功能有所限制,如信号强度不高、定位受频度限制(一般民用卡的频度为1分钟,即每分钟可定位一次)等,系统采用了GPS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组合应用的方式,实现了利用1个频度报送位置的功能。

2.紧急短信的快速发送

用户可预先设置紧急短信发送的地址列表以及短信内容,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一键式报警。紧急短信按照地址列表中的顺序逐个发送,用户可对地址的优先级进行调整。由于野外驻地是最方便展开救援的结点,一般将其地址设在首位。紧急短信界面如图6-18所示。

3.北斗终端与手机的短信互通

通过指挥结点服务器的转发,实现北斗终端与手机的短信互通,在无手机网络的艰险地区也可以与外界保持实时沟通。北斗终端向手机发送短信时,系统会在短信前自动增加命令头“#PM[手机号]#”(图6-19),然后以自发自收的方式发出短信,当服务器监收到该短信后,即通过手机猫向该手机号码转发短信内容和北斗卡号:手机回复短信时,须编辑短信头“B[北斗卡号]M”,再加上短信内容一起回复到服务器的地址,由服务器完成向北斗终端的转发。流程如图6-20所示。

图6-18 RGMap北斗紧急短信

图6-19 RGM ap编辑手机短信

图6-20 北斗与手机短信互通流程

4.信息查询服务

目前包括单位公告信息查询和区域预警信息查询两项功能。单位公告信息查询功能可使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方便地查询主管单位的最近公告(图6-21),以便掌握最新的工作动态。区域预警信息查询功能通过在指挥结点建立区域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工作区域的预警、地质背景和地理人文等信息,方便野外地质调查人员进入陌生区域时进行查询。

图6-21 RGMap公告信息查询

二、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 SInfo)

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适用于野外驻地或者省级地调院等中小型固定管理结点,同时具备北斗移动终端的所有功能和北斗服务器管理程序的部分功能。程序通过串口访问北斗设备,既可以连接北斗普通指挥机(下辖100用户),作为简单的管理结点使用,也可以连接北斗车载机、蓝牙模块等,作为移动终端使用。

系统由北斗设备获取数据,采用Access数据库存储数据,功能模块分为基本功能、北斗信息综合查询功能和北斗信息可视化功能等部分。具体功能及说明见表6-1,系统指挥监控界面见图6-22。

表6-1 DGSInfo北斗监控指挥系统功能列表

图6-22 DGSInfo北斗监控界面

北斗控制台(图6-23)是DGSInfo利用“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实现指挥和监控的核心工具。通过北斗控制台,用户可方便地实现下辖终端位置和短信的监控,可与其进行实时短信交流,并支持历史数据的查询和浏览。

图6-23 北斗控制台

1)信息有效时间设置:控制当前显示信息的有效时间,可设置时间值和时间的单位(mhi/h/d)。

2)图面信息刷新:可选择自动刷新和手动刷新两种模式。

3)当前显示用户:按照有效时间查询出用户定位信息。注意,此处为用户最新定位信息,故每个用户仅对应1条记录。

4)短信:按照有效时间查询出用户短信信息。可联动图面点,也可回复任意一条短信。

5)北斗事务队列:将北斗未执行的任务记录到队列中,频度允许后自动顺序执行。可对事务队列进行“暂停”、“删除”和“清空”等操作。注意:北斗事务进入队列分为主动和被动2种模式。“主动”事务是指本机直接操作产生的事务,如本机定位,本机通信,本机主叫其他用户等:“被动”事务是指其他用户发送的服务请求,如其他用户的最近用户查询、其他用户对本机的主叫查询等。程序中默认“主动”事务优先级较高,因此将插入队列最前,优先处理;“被动”事务优先级较低,将堆栈到队列末尾,等待频度,按顺序处理。

6)全国图查看:在所辖用户信息超出本图幅范围时,可利用此功能在弹出的全国图(1∶5000000)中查看。

7)恢复默认配置:将对话框中的某些配置恢复到系统默认值。

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集成北斗功能后,主要可用于野外项目的实时交流与指挥调度,从而实现驻地对野外作业人员监控和安全保障,并且对保证野外工作进度和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G SIG 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

GSIG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主要通过北斗卫星(定位、通信)技术,基于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GSIG rid),在地调局、大区中心或野外工作站等固定结点实现对移动结点的移动轨迹和通讯信息实时监控,并能与野外驻地和移动目标进行互动通讯,实现现代化的生产调度和管理服务。同时利用中心结点丰富的数据资源,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提供查询服务,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系统采用B/S架构,以W eb三维地球为表现形式,地理地图引用国家测绘局发布的天地图,北斗信息数据采用Oracle数据库管理,主要功能包含实时监控(定位、通讯)人员信息查询、北斗历史信息(定位、通讯)查询、路线追踪、紧急搜救和交互通讯以及路径分析等(图6-24)。

GSIG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功能设计结构见图6-25。

图6-24 GSIG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监控指挥功能

图6-25 GSIG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功能设计结构图

由图6-25可以看出,系统的功能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①北斗信息管理系统:②GSIG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其中每个系统按照功能类型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

北斗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设备管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和综合服务三个模块,如图6-26所示:

1)设备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含北斗指挥型用户机的串口连接、状态信息查看和信号强度查看等功能。实现对硬件设备信息的管理。

2)数据库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数据库创建和表信息的管理功能,主要包含:①北斗监控数据的接收和存储,将指挥机监听到的下属用户的北斗信息存储到北斗信息数据库中。②单位、人员和卡号信息管理:实现单位信息、用户信息、北斗设备卡信息的添加、删除更新、卡与人员绑定等功能,如图6-27所示。③公告信息管理功能:实现单位公告信息的添加、删除、更新等功能。④区域信息管理功能:实现单位区域信息,包括区域预警信息、区域地质信息和区域人文信息等信息的添加、删除、更新等功能。

图6-26 北斗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图

图6-27 单位、人员和卡号信息管理界面

3)综合服务模块:该功能模块充分利用下属用户的定位信息和中心结点丰富的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主要包括:①最近用户查询服务:解析下属用户最近用户查询请求中的包含的当前坐标位置,根据指挥结点数据库中存储的其他用户的位置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并将查询的结果,包含最近用户的卡号、姓名和单位等信息以北斗短信的方式发送给服务请求用户。②区域信息服务:解析下属用户区域信息查询请求中包含的当前坐标位置和查询数据类型,根据指挥结点数据库中存储的区域信息获取查询用户所处区域的预警信息、地质信息和人文信息并通过北斗短信的方式发送给查询用户。通过该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安全防范,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③公告查询服务:用户通过公告查询可以在无常规移动通讯信号的盲区及时了解单位的动态。④手机短信转发服务:利用北斗一号指挥机和手机短信转发设备实现手机和蓝牙通讯定位终端之间的短信交互通信。

GSIG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的北斗信息具有在W eb客户端虚拟三维地球上实时显示、历史信息查询和路线追踪模拟等功能。系统的功能设计如图6-28所示。

图6-28 GSIG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功能设计图

1)实时监控显示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系统监控信息(北斗定位信息、北斗通信信息和紧急报警信息)的实时显示。主要包括:①定位信息实时显示功能:将监控时间段内的下属设备用户的空间位置在虚拟三维地球上按照一定的频度进行更新显示。监控的时间和刷新的频度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②通讯信息实时监视功能:将监控时间段内的下属设备用户之间的短信交互信息以对话的方式在W eb客户端进行显示。③紧急报警显示功能:解析下属设备用户发送的报警信息,以特殊标示在虚拟三维地球上显示用户的控件位置并在紧急报警用户列表中显示设备用户的设备卡号、用户姓名和单位等信息。并且系统会自动给单位的安全员手机发送救援短信,确保救援的及时性。④当天路线实时监视功能,系统将自动根据当天用户的北斗定位信息和短信上报位置信息模拟形成当天的运行轨迹,并在虚拟三维地球上动态显示。

2)信息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数据存储的历史的信息的条件查询和显示。主要包括:①人员信息查询:采用大区-省份-单位-人员四级目录管理,可以在虚拟三维地球定位显示查询用户的最近一次定位位置和人员的详细信息。②定位信息查询:可以依据省份、单位、人员和卡号等多种条件组合查询历史定位信息,并可以在虚拟三维地球定位显示某条查询结构的空间位置和设备用户的信息。③通讯信息查询:可以依据省份、单位、人员和卡号等多种条件组合查询历史通讯信息,查询结果按照信息类型进行分类,并按照通讯时间倒序的方式以列表方式进行显示,如图6-29所示。④路线轨迹模拟显示:在虚拟三维地球上动态模拟显示设备用户的历史运行轨迹(图6-30)。

3)交互通讯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北斗指令的方式,利用指挥机与下属设备用户进行交互。主要包括:①短信交互:向下属用户发送短信,可以同时选择一个或多个下属用户。②主叫定位:以指令的方式主动获取设备用户的定位信息。③广播功能:向所有监控下属设备用户发送一条短信。此功能与向多个下属用户发送短信相比的优点是只占用指挥机的一个时间频度,不足是只有北斗指挥卡具备此功能,并且只能在多级管理结点中的某一层级实现,不能多层级同时实现(图6-31)。

图6-29 信息查询界面

图6-30 路线轨迹模拟显示界面

图6-31 短信交互通讯界面

4)基本工具模块:该模块主要包含虚拟三维地球的距离量算、面积量算、行车路径分析和地球操作的基本功能。

㈦ 装数字地质调查软件,出现子图库打不开怎么回事

修改系统库路径或者更换一个系统库试试!

㈧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的研究与意义

马飞飞1 李莉2 郭慧锦1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摘要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由2004年数字填图系统RGMap 2.0升级到2010年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2010)。自开展此项技术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地质调查资料,但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仍没有标准规范,影响了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和验收工作。本文提出了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技术要求,包括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编制、组织形式、质量要求及数据检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汇交技术要求的研究和探索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和地质资料管理机构接收、检查地质调查资料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 数据库资料 汇交技术要求

1 研究现状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于2001年和2002年,相继开展了1:5万和1:25万数字试点填图。至2003年,研制开发的数字填图系统(RGMap),它使野外数据采集的空间定位及数据采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填补了我国地学信息野外现场数字采集技术的空白。传统的纸质笔记簿和手图,被具有GPS定位与导航显示、漫游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具图形编辑功能和电子笔记簿功能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所取代。这种全新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可视化野外定位、标绘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地质现象描述、产状记录、采样、素描、照片、野外实测剖面数据等多源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与管理的功能,并采用了结构化数据库与非结构化地质观察现象文本数据库相结合的特点,辅以PRB 字典库,为地质学家野外调查提供了多方位技术支撑。通过4幅1:5万和10幅1:25万数字试点填图试点应用,使数字填图系统已臻于完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推广数字填图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数字填图工作在全国正式全面展开,从此,我国在全球真正率先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全程化[1~5]

2004年,数字填图系统由数字RGMap-RGMapGIS-MEMap-MEMapGIS-MEExplo五大子系统构成。RGMap为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子系统、RGMapGIS为数字填图室内综合整理与数据处理子系统、MEMap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探矿工程数据采集子系统、MEMapGIS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区数据、控矿工程数据的数据综合、处理、制图子系统、MEExplo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资源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可视化子系统。

2010年,将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剖面系统、固体矿产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和矿体三维显示系统等6大系统集成为一体化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软件DGSS(2010)。该软件系统由4大子系统构成:①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System);②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Prospecting Engineering Data Documentation System);③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System);④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Reserve Estimate &3D Modeling Information System)。

数字地质调查项目数据库资料汇交到目前仍没有标准规范而不能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国民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很多数字地质调查项目已经完成工作,但是地质资料却不能及时汇交并提供利用,汇交人不清楚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应汇交哪些内容,数据应如何组织,接收人不知道如何接收、检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数字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目前主要运用于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因此笔者重点就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从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组织形式、质量要求、数据的验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 汇交内容

2.1 区域地质调查形成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

汇交内容包括:背景图层库、图幅PRB库、野外手图库、采集日备份、样品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库、编稿原图库、空间数据库、综合成果、遥感、勘探工程库、基本信息、数字剖面等。

2.2 矿产远景调查形成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

汇交内容主要包括:背景图层库、图幅PRB库、野外手图库、采集日备份、样品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库、编稿原图库、空间数据库、地球化学库、地球物理库、基本信息库、勘探工程库、遥感、综合成果、大比例尺综合图和数字剖面、元数据和各类建库文档等。

3 格式要求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文件的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文件格式汇交,电子文件的命名、属性结构不得更改;各类成果库的整理应符合相关的数据库建库标准(如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建库(数据字典)标准)等。

软件类电子文件的格式原则上不作限制,主要提供项目开展中所使用的软件或根据开发时所用的工具软件而提交相应格式的电子文件。

数据库文件的汇交,应包括数字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数据库文件、元数据文件和数据库所涉及的字典库与系统库,以使数据库能够正常打开,汇交的数据库只能使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带的系统库(SLIB)文件;确保数据库中各个图层齐全,属性完整,参数正确;删除数据库中的冗余文件及文件夹。汇交数据库的同时需汇交与数据库相关的建库工作报告、数据库验收意见、数据库验收报告等文字材料。

以数据为主的数据库(如关系型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应汇交包括所有数据在内的表文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索引文件、备注文件、容器文件等。

以图形为主的数据库应汇交所有的图形文件、图层文件、外挂库和浏览数据库所必需的系统库、字库、属性库、外部链接文件等相关文件以及与数据库关系密切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

以光栅图像为主的数据库应汇交所有图像文件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

软件汇交,应包括最终形成的软件系统的安装程序、源代码以及软件使用说明等相关文件和技术文档,如有测试数据也应一并汇交。

非独立使用的软件应提供相应的支持软件或控件,无法提供时应在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文档说明”中说明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及其版本、生产商等相关信息。

4 文件的编制

数据库和软件类电子文件汇交时,数据库类文件应保持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身文件的组织方式、目录结构和属性结构。数据库类文件编制时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动生成的文件夹形式进行存放;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按照《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进行编制,装饰图层分层进行整饰,整饰图层的命名采用被整饰图层名前面加“a”表示,如 a_GeoPolygon.wl,a_GeoPolygon.w,地理图层的命名和属性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图的命名和属性进行编制;其他库文件按照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建库(数据字典)标准进行建库; 元数据按照《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采用元数据采集器进行编制。

“安装程序”、“源代码”、“技术文档”、“测试数据”等类别分类建立文件夹存放相应的电子文件。

数据库或软件类所用到各种工具软件的系统库、字库等相关文件要以独立文件夹的形式与其他与之相关的电子文件存放在一起。如果是整个系统共用一套文件,则可将它们存放在上一级文件夹中,并在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文档说明”中给予说明。

5 组织形式

每一份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电子文档以一个独立的子目录(一级子目录)置于根目录下,子目录名即为该份资料的电子文档号,该份电子文档所有的电子文件均置于此子目录下。在一级子目录下建立两个名为“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的二级子目录,分别用于存放该份电子文档的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在“源电子文件”子目录下建立一个名为“数据库和软件”的三级子目录,将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形成的所有数据库资料按照其系统形成的原有的目录结构分类存放到该子目录中。

6 质量要求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内容齐全,包括技术文档、原始资料数据库、综合成果数据库、元数据、建库工作报告和质量控制文档等内容。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需经过专家验收,提供正式的验收记录表、验收意见和验收报告等。各类库文件应按相关规范完成数据库的建库工作任务(重点是空间数据库、地球化学库、地球物理库、样品数据库、综合成果库的建库)。数据库结构和数据表关联关系正确,该数据库文件可由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运行。数据种类应与报告一致。数据必须分图幅组织。所有的数据库文件必须有正确的投影参数。

7 数据检查

7.1 齐全性检查

对照任务书、成果报告、成果报告评审意见及数据库文件的验收报告或验收意见书检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文件数据是否汇交齐全,检查内容参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

7.2 完整性检查

对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与数据库资料电子文档的组织形式检查数据的完整性。重点检查文件、图层、数据表、空间实体的完整性,数据量缺失和数据项缺失,注记的完整性和相关技术文档的完整性等。

7.3 正确性检查

①按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电子文档的组织形式检查数据库文件组织形式的正确性。②对照成果图检查空间数据库文件是否为最终的成果数据,首先检查图元个数的一致性,图元是否有多余或遗漏;其次检查图元数据相对位置的正确性,确保空间数据库文件是最终的成果数据。③数据文件及文件夹命名的正确性:文件存放位置的正确性及数据属性中上下标、大小写等书写格式的正确性。④系统库文件正确性的检查。⑤数据参数的正确性检查。⑥整饰文件的正确性。重点检查整饰图层文件的命名、内容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与技术要求。⑦空间数据库的正确性。按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文件存储组织结构表进行空间数据库的检查。⑧地理数据的正确性。重点检查地理数据的命名和属性的正确性;地理图层的命名和属性需按照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图进行命名和属性结构的设置。

8 意义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适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地质勘探等地质工作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形成的资料的制作、接收、验收和汇交。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矿产评价等采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形成的资料可参照本汇交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中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编制、质量要求、数据检查及组织形式示例对地质资料汇交人如何汇交数字地质调查资料,资料管理机构的资料管理人员接收、验收此类地质资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今后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李超岭,于庆文,杨东来,等.PRB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4):377~383.

[2]李超岭,张克信,墙芳躅,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63~768.

[3]李超岭,杨东来,于庆文,等.数字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2002,29(2):213~217.

[4]李超岭,于庆文,张克信,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5]李超岭,张克信,于庆文,等.数字填图中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技术[J].地球科学,2004,29(6):745~752.

㈨ 有没有数字地质调查2.0使用手册

2010年,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经过一年的努力,把原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剖面系统、固体矿产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资源量估算系统和矿体三维显示系统等6大系统整合集成为一体化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2010)”。该软件系统由四大子系统构成:

(1) 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System);

(2) 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Data documentation System);

(3) 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Digital Geological Survery Information System);

(4) 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 (Reserve Estimate & 3D Modeling Information System)。

为了便于学习、掌握和应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编著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该书由上、中、下册组成,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册由RGMap数字填图系统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和PEData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操作指南组成;

中册为DGSInfo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操作指南;

下册为REInfo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操作指南。

本书适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质科学研究的地学工作者和相关科技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地学类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不再提供本版本及升级版软件的电子版《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请用户自行到地质出版社或各地新华书店购买。

出版时间:2011年2月底到2011年3月初。

㈩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主要成果

(1)创建了PRB(地质点POINT、路线地质观察ROUTE与地质界线BOUNDARY是数字填图理论中的核心要素,简称PRB)数字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国际上30多年以来在地质调查中难以实现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全程化和难以满足不同学科地学者对野外数据采集的需求问题,建立了地质填图全过程的数字模式。
(2)突破了多项集成技术,开发了适合多比例尺的数字地质调查软件,涵盖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过程数字化。
集成建立了数字地质调查硬件体系,包括掌上机、GPS+数字化罗盘、便携式计算机、数码相机、摄像机、语音录音笔等,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具有智能化的野外数据采集器;基于集GPS+ECOMPASS、RS、GIS一体技术,创建了嵌入式GIS空间数据模型、索引、压缩/解压缩以及影像数据的快速可视化等功能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地质调查数据与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源数据整合;基于构件、中间件、数据建模与数据库、工作流等综合技术,开发了野外掌上机地质数据采集系统和数字填图桌面系统(地质路线和地质剖面),实现了不同平台间的无缝连接,解决了地质记录更新(批注)一致性(保证实测部分三级的一致性),提供了综合数据处理和数字填图技术流程与传统填图流程一致性(认识—提高—认识—再提高)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工具),为不同阶段地质填图产品制作提供了平台;创建了PRB数据流“栈”与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和传递技术,建立了野外路线数据库、野外总图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剖面数据库及不同阶段数据库的互通,创建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模式,开发了空间数据库辅助检查工具。
(3)创新性地开发和集成了与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一体化的世界上首个地质GPS数字罗盘,实现了地质产状测量与定位的数字化与自动化。获得外观设计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4)创建了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流程,编制了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规范。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