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内蒙古有什么地质灾害

内蒙古有什么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27 09:56:39

❶ 内蒙古有没有地震带具体在某些位置

这个地带地震发生的还真的不是很频繁!
要说,最多可能宁夏的灵武市可能应版该算是地震频发地权带。
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本地盛产煤炭等矿物;因为多年的开采挖掘,本地的底层基本都空了,一旦有地震,破坏性不言而喻。
2 本地本来就是早地运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历史上就有几次比较大的地震记载,在70-80年代预防大地震的年代里,这里就是宁夏的重点防灾区。
其他原因也有,但影响不大。

❷ 山区地质灾害有哪些

国务院《地抄质灾害防治条例》界袭定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一般情况下,除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外,其他四种都可能出现在山区。其中,受重力、降水等影响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山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一般来说,地面塌陷出现岩溶地区,地面沉降出现在平原抽采地下水地区,地裂缝是与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傍生的现象。当然,崩塌、滑坡、泥石流都可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或者涌浪等次生灾害。

❸ 地质灾害主要有那些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内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容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
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❹ 中国主要有哪些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作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灾害性事件。

在我国,主要版的地质灾害包括地权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火山爆发等,其中除了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台风等灾害外,其他大多数地质现象都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

其中,崩塌、水土流失及火山爆发是主要地质灾害。

据统计,我国因地质灾害,不包括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5至1/4。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采取防范和治理措施,是减少损失的主要途径。

❺ 作为煤炭输出地,晋,陕,内蒙古,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第一矿产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 方案是 可持续发展,引进高新技术 改变开采方式。
第二 草场退化 土地荒漠化、方案是 采矿与环保并重,控制开采规模。

❻ 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质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岩石圈的灾害,有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
楼上众人有些是生态问题,不是地质灾害.

❼ 内蒙古发生的自然灾害都有哪些

(一)十年抄九旱,西旱东涝袭
由于内蒙古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干旱少雨,除大兴安岭北端的北岭和岭东南部分地方属于半湿润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其中半干旱和干旱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以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50毫米以下,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早少而涝多,形成了全区“十年九旱,西旱东涝”的灾害特点。干旱往往是春旱、夏旱、秋旱交替出现。因此,干旱是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
(二)洪涝灾害,集中突发
尽管内蒙古全年降水量不多,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局部地区因暴雨或大暴雨,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它的特点是集中而突发,短时间酿成大灾不乏其例。
(三)多种灾害,接踵而至
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灾害除了旱灾和水灾外,还有风灾(扬尘、沙尘暴)、雹灾、霜冻、虫灾、雪灾(又称白灾)、震灾、疫灾等多种灾害。多种灾害有时同年迸发,接踵而至,究其原因是几种灾害互为因果,互有影响,增加了防灾减灾的难度。

❽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灾害类型多样,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通过对中国地震发生记载次数的统计发现,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居世界之首。历史时期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发生十分频繁。同时,我国又较多发生强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先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50余次,而6级以上地震,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围几乎遍布全国,但贵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区)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我国也频发,是除地震外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4~2009年资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资料汇总)统计(表1-1;图1-1),这3种地质灾害占的比例高达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质灾害居于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统计

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贵地区,由于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切割特别剧烈,同时许多地区暴雨强烈,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动广泛而又严重,所以崩滑流特别发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动特别频繁,是我国崩滑流灾害严重的地区。在以下地区形成崩滑流密集区(带):1)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带。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凤城、宽甸、岫岩,河北的青龙,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区。

2)黄土高原密集区。主要为黄土滑坡,其次为泥石流。以西部的陇中高原和中部的陕北高原最严重,特别是在黄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铁路沿线尤为发育。

3)秦岭-大巴山密集区。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以白龙江和汉水流域最发育。

4)长江三峡密集带。以滑坡和崩塌(危岩)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广泛发育在宜昌—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

5)龙门山、横断山、五莲峰、乌蒙山密集区。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危岩)次之。鲜水河、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最发育。

6)云贵高原密集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崩塌(危岩)。以澜沧江、元江流域最发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和台湾山脉的一些地区崩滑流灾害也比较严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急剧发展,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城市、城镇、矿区与铁路沿线。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带,引起地面下降与裂缝,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时引发不同程度地裂缝。据郑柏举(2010)资料,目前我国的沉降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而且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其中约80%分布在东部地区。地面沉降从地质角度看,容易发生在3种区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及内陆盆地。体现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条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带):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地面沉降区、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面沉降区、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汾渭沟谷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十分严重。据全国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有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330平方千米。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河北、江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粤北山地。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质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它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国家,据调查统计,至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呈持续发展态势,其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全国平均每年扩展约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广泛,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长江、珠江中上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比较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年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总量为1316亿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年侵蚀土壤为24亿吨。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共计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以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

全国现有各类盐渍土地99万平方千米,其中现代盐渍化土地37万平方千米,残余盐渍化土地45万平方千米,潜在盐渍化土地1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严重。

(五)火山灾害

火山灾害目前仅属于次要的,我国大多数火山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黑龙江与台湾等边缘省份。目前我国有危险的活火山有3处,即长白山、腾冲和台湾的阳明山。

❾ 内蒙古主要受灾灾种是什么啊

农牧区都有的:雪灾、风灾、霜冻、蝗(虫)灾;
草原和森林区域:火灾;
黄河流域也出现过洪灾。

❿ 内蒙古都有哪些自然资源

内蒙古是我国跨占经、纬度最多的省区,南自北纬37°24'起,北达北纬53°23',南北跨占纬度15°59',南北直线距离约1700多公里。东起东经126°04',西抵东经97°12',东西跨占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达2400公里以上。

内蒙古毗邻省区最多,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8个省区接壤。

内蒙古的稀土、铌、铍矿、硫铁矿、冰洲石、蛭石、玛瑙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之首。

内蒙古草场居全国“四大草场”之首。从大兴安岭至居延海,绵亘2000多公里,面积达13.2亿亩,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2/3,超过全国总草场面积的1/5。

内蒙古林木面积居全国第一位,共有2.4亿亩。其中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然林区和优良木材供应基地。

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均耕地3.6亩,居全国第一位。

内蒙古水面总面积为1300万亩,人均水面占有量0.64亩,居全国之首。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达赉湖,是我国最大的草原淡水湖,面积达2200多平方公里。

内蒙古风力资源占全国风能总量的1/3,达五点四亿千瓦/年,居全国第一位。

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田,已探明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10,是我国最大的煤田。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