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叫地质散点

什么叫地质散点

发布时间: 2021-02-27 08:52:48

❶ 地质建模的统一表达

地质建模的实质是一个从客观地质体采样到数字地质体建模、再到3D可视化的过程(徐磊等,2007)。Raper(1989,1991)将地质对象分为采样局限(sampling-limited)对象和定义局限(definition-limited)对象。采样局限对象是指形态仅由采样数据的多少来确定的自然对象,如一个岩层或者一个断层面;定义局限对象是指形态由人为的分类标准来决定的自然对象,如地层是根据化石组合和岩石变化特征来划分的。地质空间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确定性的,然而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才使地质空间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从定义局限角度考虑,若对相应的分类标准进行细化,或者使粗细程度具有层次等级标准,那么地质对象在特定的标准下将成为一个确定性的。地质对象及其空间关系和属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由稀疏的不充足采样决定的,即受采样局限的约束。从理论上讲,对一个岩层或者一个断层面,无限制增加地质采样,克服采样局限的约束,可以实现对地质对象的完全认知。而实际上,原始地质数据获取的艰难性和高昂的数据采集成本使这种想法变得异常脆弱。通常,是在满足一定的要求和可以接受的风险范围内进行有限的地质采样。

地质采样是认知地下空间的最有效方法,地质特征也是根据有限的地质采样并结合地质工程师的专家经验得到的。地质结构建模是根据地质采样数据所揭露的地质层面点数据,按照一定的方法拟合出的能够反映地层分布的三维曲面,实现对地质对象的表达。因此,地质采样实质上是建立地质约束的过程,增加地质采样会使拟合的地质曲面更好地逼近地质层面的实际形态。地质建模就是依据地质采样所获取的地质约束信息,构建具有空间几何位置、空间属性特征、空间关系的地质模型,可采用统一地质模型表达式,即:Mn(Ω,N,φ,C),其中,Ω是离散地质模型单元集合,N是Ω中元素之间的拓扑邻接关系,φ是地质对象所具有的属性信息,C为地质采样所构建的约束信息。

地质约束信息是建立地质模型的关键,Mallet(2002)将约束信息分为两类:强约束(hard constraints)、弱约束(soft constraints),其中,强约束又分为强相等约束和强不等于约束。李晓军等(2008)按照数据的可靠性特征,将地质数据分为三类:确定性数据(如钻孔数据,通过钻探取样获得地层岩性的分界信息,以及地层的物理力学特征等属性特征)、知识推理型数据(如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剖面地质图等,该类信息多以钻孔或地震勘探数据为基础,通过地质解释或地质工程师的专家经验知识综合而形成的)和不确定性数据(如岩层厚度的空间变化特征,无采样点的属性信息,主要依靠主观解释和插值、外推等手段所获得的数据)。

❷ 什么叫散点和聚焦的作文

作提示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中出现最多的作文考查形式,2010年各地高考题就以材料作文为主,特点是多则同类型材料并举。以上题型是材料作文题的一种,共同聚焦于一个

❸ 什么叫散点

散点没有多少的!!随便多少都行!1点起可以买可以卖!点卡交易出售点卡那有!你可以点散点出售合整点出售!现在散点有积分抽奖!整点出售没积分了!散点出售随便你卖多少都行!输入的是每点的价格!

❹ 什么是自由散点中的非自由因素求大侠,编排知识

gvtfntgvtbfr

❺ 地质条件里, 哪些岩层可以称为松散层,以什么为标准划分的。这里是煤矿,希望能说具体一点。

说松散层一般是抄在露天煤矿剥离工程袭中提到这个名词,是相对于岩石来说的,松散层的实际划分标准就是剥离物中除软岩外不需要爆破的部分,一般是沙子、土层,有时包括砂砾石层,但是软岩不应该划为松散层,即使不爆破也应该列入岩石。这样划分的用途一方面是容易区分剥离成本,确定不同剥离物的排弃地点,还可以做生产接续计划时参考,另外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你可以根据每天的统计报表推断工程进度等,甚至在松散层和岩石中采取不同的开拓准备系统,等等,用处多啦,慢慢熟悉吧。

❻ 地质编录的内容是什么

把直接观察和综合整理的地质信息系统地用文字和图表编制而成的记录。地质编录是地质勘查和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质编录按照工作阶段可以分为2种:①原始地质编录,指在野外对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用文字、素描、图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记录;②综合地质编录,指对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图表等。地质编录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地质填图编录、探矿工程地质编录和采样编录。 地质填图编录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质调查任务的基本手段(见地质填图),包括地质剖面编录、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 沿着某一个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断面)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表示在图上,称为地质剖面图对地质剖面上所显示出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即为地质剖面编录。在野外实地测量编制地质剖面图时,一般要选择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图区内地质体的主要地质特征、具有代表性的路线和区域。通过实地测制地质剖面,划分地层分层界线,确定填图单位;进行详细的岩性描述,系统地采集岩石、矿物标本;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在未变质和浅变质地层中寻找和采集化石;并根据填图任务的要求采集有关的分析测试样品。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进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测量。 在地质填图中,需选择合理的路线和控制点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观察。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内容有:标定观察路线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描述露头地质和地貌,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以及其他构造要素,采集 标本和样品,追索和填绘地质界线,画信手剖面图和地质素描图(图 2)以及摄影等。地质观察点的作用是准确地控制地质界线或地质要素的空间位置,使原始的文、图资料与实地位置相符合。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的编录形式,除传统的野外记录本编录方式外,为便于野外资料和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处理,还有采用记录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用预定的符号或代码标在特制的卡片上。 探矿工程地质编录 矿产普查勘探中对所实施的工程进行的原始地质编录。包括:①坑探地质编录,简称坑探编录,指对坑探(包括槽探、井探)工程揭露的地质矿产现象所进行的描述和记录,并要编制坑探工程展开图,以表示各种地质现象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变化情况。②钻探地质编录,又称钻孔地质编录。其内容包括:回次进尺,岩(矿)心采取率,岩性描述,分层孔深,分层厚度,标志面与岩心轴的夹角,钻孔弯曲度和孔深测量;简易水文地质测量、地球物理测井(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等资料的编录;并按设计要求采集各种标本和样品;编绘钻孔柱状图和钻孔地质剖面图,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种地质现象和各类岩石(矿石)的特征及其在钻孔中显示出的厚度。 采样编录 又称样品编录,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对采集的各类样品所做的编录。在地质调查过程中,为了了解和解决有关的地质、矿产及其他工程技术问题,需对岩层、岩体、岩石、矿石、矿物、水点,土壤和松散沉积物等采集适量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测试鉴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数据和资料。采样(取样)编录工作包括:对采样地点的观察、描述和编制采样平面图;按样品种类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对样品加工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对各类样品的分析、测试与鉴定结果进行整理、登记和检查。

❼ 一、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一般认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

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产状、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条件

这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况下对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础)发生侵蚀作用,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水质等。

地表地质作用

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线路的选择。

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筑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砾石料、碎石、块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筑材料的量、质及开采运输条件等,直接关系到场址选择、工程造价、工期长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重要内容,有时甚至可以成为选择工程建筑物类型的决定性因素。

(7)什么叫地质散点扩展阅读:

这些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又分为场地地质和地基两个方面。在不同勘察阶段,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应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废,如在选址和初步勘察阶段,勘察工作侧重在场地地质,同时也对地基进行一定的研究。在详勘阶段则多侧重地基问题,但也要对场地地质作必要的调查研究工作。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的好坏是对建筑地区,场址选择,建筑总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都有密切关系和影响,必须在工程建筑设计前将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预先查明。

❽ 三维地质建模的实际意义

要对地下水进行管理、规划,就必须查明水文地质条件,也就是要对地下水及其赋存的地质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在水文地质领域中,研究对象都具有空间特征,地下水及其赋存介质埋藏于地面以下,对地下水运动规律只能依靠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和水位动态资料来揭示。而这些资料一般都是以平面图、剖面图及表格形式提供的,它们所反映的数据是离散的,有局限性的,在三维空间中研究这些数据时,其拓扑关系还难以考虑清楚;同时,由于地质空间分布的复杂性、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仅仅具有钻孔或少量的地质离散点信息的地区上,技术人员则很难得到直观有效的地质信息。也就是说,水文地质工作者必须对这些纷杂的数据信息进行仔细的分析理解,才能洞察研究对象的本质,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但这是一个十分费时而繁琐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如果能将地下水及其赋存介质进行三维可视化表达,构建出其实体模型,则将有力地支持水文地质工作者对地下水运动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及其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基于以上认识,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权威的、不断更新的、区域性的、具有传承性的地下水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这个模型建立的初期可能是粗糙甚至是有错误的。但随着专业人员对地质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勘探精度的提高,这个模型会逐渐准确直至完全正确。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建立这样真三维地质模型的技术条件。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及可视化技术,可将二维抽象的地质信息以三维可视化的图形效果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建立逼真的空间立体地质模型,并任意剖切地质体、对地质体进行三维交互信息查询等。这样可更高效地描述各种地质信息,如特定区域岩性,某一区域地层的厚度等;直观有效地表达各种地质现象间的拓扑关系,如地层的接触方式等,从而迅速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对地质现象的认识,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地质资料的最大价值。同时,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中,还会生成一系列的三角网格数据,这为后续的地下水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三维地质建模还能将水文地质工作者从繁琐的网格剖分中解放出来。

建立地下水三维地质可视化模型,不但减轻了水文地质工作者的任务,方便他们进行专业领域知识的讨论、传播和发展,而且,这样的模型还能将专业领域复杂的、抽象的或专业性过强的成果及结论用简洁的、直观的、易于被广泛接受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出来,它还将有助于不同领域间方便、正确地进行知识交流,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

❾ 三大岩类地质特性不同点是什么

地球上的岩石千变万化,它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地壳下面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
岩浆岩的主要特征

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与沉积岩和变质岩有明显的区别。
(二)、变质岩
地壳中的原岩(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经生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变化,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活泼的物质(水气、各种挥发性气体和热水溶液)渗入的作用下,在固体状态下改变了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甚至矿物成分,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而且还保存着原来岩石的某些特征。
1、 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1 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
2 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等,如花岗片麻岩;
3 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

(三)、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等疏松沉积物团结而成的岩石。同时也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 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沉积岩的主要特征
1 层理构造显著,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
2 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即是生物化石;

❿ 什么叫散点透视和积累远近法

散点透视:
透视,是绘画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飓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散点透视法”符合心理的真实,是种内在的真实。“焦点透视法”符合视觉的真实,是种外在的真实。这两种结构法的差异,从文化积淀角度看,也许正透露出了一者更重视内心(主体),一者更重视环境(客观)的东西文化差异的消息。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积累远近法:
人们一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感受到遥远的古代气息。而人物的造型、线条等,他又借鉴了一些明代木刻版画的元素。他放弃了当时连环画常用的西洋透视画法,而采用传统的布局方法。有人称之为“散点透视”,程十发则更倾向于苏联早期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对中国画所下的定义“积累远近法”。
中国画的透视原理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的绘画主要是以焦点透视为主,散点透视的视点是移动的。可以是多个,比如《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来。焦点透视的视点是固定的,焦点透视有三种,有一个视点的。有两个视点的。最多的是三个视点的。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不同之处有很大的差异性。首先是思想观念不同。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道教的观念。西方美术的观念是理性的。讲究科学。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有好大的差异。等等。。。。最主要的就是思想观念的差异。
参考资料:《艺术美学》叶朗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