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青藏高原的地质层有哪些

青藏高原的地质层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27 01:35:48

Ⅰ 青藏高原地质结构的介绍

特征 食物比较单一,容易携带和制作简便,一般高营养、高热量。 食物 青藏高原地处专高海拔属地区,一般的农作物基本在这里都无法生长,只有青稞等植物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因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的食物比较单一,通常他们的主食是面食、肉食等,比如糌粑、肉肠、干牛肉坡罗等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由于长期放牧等原因他们一般会选择制作简便并且容易携带的食物;而且他们一般也会选择那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牦牛奶、酥油(牦牛奶制成的主要用油)、酥油茶、牦牛奶粉(牦牛奶制成的)等等。

Ⅱ 青藏高原的南北向构造

青藏高原自中生代以来,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各地体逐次拼合、碰撞、挤压,随之地壳缩短、高原隆升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走向为主的山系、河流、断裂,各地体明显地东西拉长,南北缩短,这种格局在地质图件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与其相应的是沿着若干边界断裂发育着基性-超基性岩、蛇绿岩等磁性岩石,形成了狭长的磁异常,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区域负磁异常及相应的青藏高原磁场的东西分区预示着南北向构造的存在,这种在地表不甚明显的特征是否与东西向构造相矛盾,负磁异常形成的原因及其地质意义正是下面讨论的内容。9.3.1 青藏高原的航磁异常

综观青藏高原航磁ΔT图(彩图26)可以看到两种类型的磁异常,其一是非常突出的以近东西向为主的条带状、线状磁异常,通常沿高原的边缘以及各地体边界断裂分布,系磁性较强的基性-超基性岩、蛇绿岩等岩石引起的,这类地质体有的虽出露地表且有较大的延伸深度和长度,但磁异常狭窄、形状尖锐等特征表明主要是由相对浅层因素形成的,与断裂有密切关系(熊盛青,2001)。

另一类型磁异常是近年完成的青藏高原航磁测量的新发现(熊盛青,2000)。其磁场强度不大,但沿东西向明显将高原分割成三个不同强度的区段。首先是在东经88°~92°之间,东西可达300~400km,南北近400~500km范围负磁异常区,和100°~105°之间的北东向的正磁场区段,以及此两区段之间的过渡区段。它们的磁场特征很不同。这种区域性的差异是一定深度范围内磁性不均匀性的反映(熊盛青等,2001)。下面将对近南北向展布的负磁异常区段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作进一步探讨。

在航磁ΔT图(彩图26)上可看出,该负磁异常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海西南部,呈长轴为NE向的区段,西界在木孜塔格—康若—达雄一线,东界在青藏公路西侧的康通湖—唐古拉山—麻青一线。在地质位置上,北以昆仑山断裂带为界,南至雅鲁藏布江活动带,包括可可西里、羌塘、拉萨等地块,基本上占据了青藏高原的腹地。负磁异常区以班公错-怒江断裂为界分布南、北两个部分。北部平静的负磁场区,异常强度为-20~50nT。南部是一系列强度较大、正负相间剧烈变化的线状或串珠状东西向磁异常条带,叠加在负磁场背景上。根据航磁资料进行化极向上延拓的换算,负磁异常的特征更加清晰,突出了它与周围地区磁场的差异(图9.3.1)。

图9.3.1 青藏高原航磁化极上延50km平面图(据航遥中心,2003)

9.3.2 负磁异常区地质背景

北部负异常区出露地层有三套:元古宙地层在改则—康若一带,为片麻岩、片岩等,出露范围狭小,磁化率为(1500~11000)×10-5SI,属强磁性;侏罗纪、白垩纪和三叠纪以海相沉积灰岩、砂岩为主,偶夹火山凝灰岩,属弱磁性;古近-新近纪与第四纪为陆相砂岩、粉砂岩及砂、砾、冰水沉积,广布全区,属弱磁性。岩体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和第四纪玄武安山岩,前者多处于地体边缘部位,后者出露零星,磁化率变化范围在(10~6000)×10-5SI,属于中强磁性。

南部负异常区出露最老地层为元古宙念青唐古拉群,以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为主;古生界为地台型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三叠系以及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为复理石和类复理石建造,夹少量火山岩;始新世—渐新世出现磨拉石建造。沉积地层均为无磁性或弱磁性,磁化率一般不超过30×10-5SI。其中火山岩虽具有一定磁性,但磁性强弱不均。部分变质岩磁性相对较大。侵入岩主要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磁化率在(1000~3000)×10-5SI之间;基性和超基性岩具有强磁性,磁化率在3000×10-5SI以上。

强磁性体所形成局部块状、线状、带状或串珠状的强磁异常只是局部的(强度一般为-100~-200nT,最大可达1200nT以上),在化极上延50km平面图(彩图27)上几乎衰减殆尽,即高频成分消失后,幅度较小的平静负磁异常特征却更加清晰,这说明负磁异常具有区域性深层的构造意义。

从彩图26、图9.3.1中所识别出的正负磁场区的大致范围,再与重力资料(彩图27)对比分析发现,在彩图26中所见到的南北方向的构造特征不单纯是局限区域磁场特征,在彩图27中东西向的重力异常特征也表现与负磁异常区存在着某种关系。在航磁图中的负异常区范围正是青藏高原Δg异常最低的地段,也是高原腹地地壳厚度最大的部位。并且重力负异常被南北向的构造线分割成若干块。

可以看出,所划出的南北向构造线实际上垂直于西藏南部边界断裂附近的弧状的航磁线状异常和重力梯度带,航磁和重力的弧状异常正是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下面俯冲的前弧,事实上,在印度板块向北推进时,地壳和岩石圈不可能是平整地向前推进的。不同区段上地壳和岩石圈俯冲的速度,有快有慢,俯冲的深度,有深有浅,经受的压力作用有差异,从而造成了地壳与岩石圈在推进过程中的分裂,产生了同一地体在东西不同区段上的变化。由此,在地壳的厚度、成分及构造活动如热液和火山作用等方面都出现了差异。

9.3.3 构造力学分析

众所周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是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最终在古近-新近纪完成对接(图9.3.2),在此构造活动中,印度板块各段以不均衡的速度向北推进,其构造活动前峰是在境外帕米尔高原区,并以大约60°夹角向二侧翼展开,其西翼在阿富汗、伊朗;东翼在我国西藏,因而碰撞带的不同部位应力场将有所差别。在前峰帕米尔一带以压应力为主体,而两侧处于复合应力场环境中。它一方面受突出前峰压应力的效应,在侧翼产生横向拉张,另一方面又受由南向北俯冲作用,在碰撞带上产生纵向挤压。前者随侧翼弧度加大而增强,后者随远离碰撞而减弱。

图9.3.2 帕米尔-青藏高原构造略图

青藏地区处于其右侧翼,在上述应力场作用下,藏南雅鲁藏布江一带,直面印度板块俯冲,以纵向挤压应力最明显,而藏北地区因远离碰撞带,纵向挤压逐渐减弱,而横向拉张则突出出来,将产生局部抬升与陷落的断块构造,使地层沿走向的厚度与埋深将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地球物理场的性质。藏北负磁异常区即处于陷落的断块构造部位,它至少有两期活动,一是燕山期侏罗纪,厚度较大的含煤地层,另一是古近-新近纪至更新世,接受了厚度较大的陆相沉积,从而在陷落断块上覆盖了巨厚的无磁性或极弱磁性的沉积层,加大了下部磁性体的埋深,使区域磁场在陷落边界控制下形成了近于矩形的负磁异常区。这在航磁图(彩图26)与重力图(彩图27)上都很清楚。

值得提出的是,藏北地区纵向压应力仍然存在,并还在起作用。由于它向北应力大于向南,往往使岩层出现逆冲,而将深部地质体推到上部或表层。如负磁异常区内康若—切纳强玛一带出现了近东西向展布的元古宙片麻岩与片岩层,在磁场上显示了局部正磁异常,反映了磁性体埋深对磁场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多个地体由北而南逐步拼合而成的,各地体间东西方向存在相同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前面讨论的沿东西向划分的正负航磁异常区段,应该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各地体拼合之后,大约是在55Ma以后的时间里,随着印度板块向北的俯冲,在岩石圈推进和地壳缩短增厚过程中,在东西方向上千千米范围内产生了差异,这是因岩石圈的推进速度俯冲深度不均匀引发造成了地壳厚度、沉积岩厚度与岩性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区域磁场和重力场的异常特征。因此,可以说由负磁异常的讨论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圈的复杂状况,需要分析地体拼合后地质体所发生的新变化,这个变化虽然是中上地壳磁性变化,都是来源于更深层的构造运动。

事实上,在地震探测中发现了负异常区与地壳Sn波缺失地区大致相对应(肖序常,1990);地震层析图上在此区段的深部200km上下发现了低速体(姜枚等,1998;薛光琦,2002),它们可能与地表火山活动、热液活动有关,也与部分熔融和各向异性变化有关,同时地壳的泊松比较高表明藏北地壳和上地幔存在的高温度低速体。这些深部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地壳磁性的变化。

地震断层面解析结果表明,地震高压应力轴基本上垂直于弧形构造走向,中浅源地震受着深部共同因素影响(滕吉文,2002)。在震源机制的研究中发现,负磁异常区得到了拉长较强的P分量,向两侧则T分量加强(徐纪人,2000)。

我们再来分析图9.3.3的南北向构造,Harrison等人1995年就证实了亚东-古露这一最大裂谷(图9.3.3)始于11~8Ma前,并且8Ma时急剧扩张,其间扩张作用的加剧可能与气候变化和鳊洋形变在时间上吻合。Mercier等(1987)观察到喜马拉雅地堑的东西向扩张始于11~5Ma前。Yin等1994年在始于15~18Ma前的雅鲁藏布江缝合线附近发现了一组作为东西向扩张标志的南-北走向、分布稀疏的岩墙群。由于与边缘平行的拉张作用一直延伸到形变的前沿,最近的GPS测量也证实了这一点(Larjon等,1997),因此认为藏南与喜马拉雅地区发育的正断层具有相同的成因。根据Yin等(1994)所报道的表明东西向扩张的岩石墙群,这样在15~18Ma前已经在进行的扩张作用甚至可能早于18Ma前,正像多数俯冲带一样,原始的形变前沿在碰撞开始时就已弯曲。藏南北部的多数地堑似乎都被嘉黎元古断裂带截断了(Armijo,1986,1989)。如果将喜马拉雅和藏南的正断层定位于因印度岩石圈俯冲而发生基底剪切作用地区的上部,可以认为,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标志着藏南地区强烈的基底剪切作用的北部终结线。

印度板块岩石圈进行大规模的俯冲地壳不会保持完整。更大的可能是印度板块地壳与地幔脱离开并融于西藏的加厚地壳中(Nalson等,1996)。部分印度板块的地幔在藏南之下沿一缓倾斜面继续滑动。在整个藏南地区下伏着高速的地幔,可能是印度地幔。而藏北地幔的地震波速度很慢(Qmens等,1997)。最大深度为90km的小地震仅在藏南有所发生,这表明一种相对较冷并能够维持剪切应力存在的上地幔环境(Chen等,1996)。

负磁异常区段形成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无磁性或弱磁性盖层厚度增大而引起的,古近-新近纪以来碱性火山喷发及其热作用而引起退磁现象可能是其原因之一,但影响范围有限。

印度板块不均衡向北推进产生横向拉张造成地壳陷落,致使高原中段沉积盖层局部性增厚是负磁异常区产生的主要构造因素。

图9.3.3 青藏块体主要断裂构造简图

Ⅲ 青藏高原地质环境区

本区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抵国界,东达岷山、横断山和牢山,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属中-新生代强烈隆起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气候寒冷。挽近活动断裂发育较广,大多数分布在主要山脉的山前地带或沿一些江河展布,如喜马拉雅山、三江流域。活动断裂活动强烈,一般水平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有的大于10mm/a,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其活动程度仅次于台湾地区。区内以多年冻土分布最广,其次是季节性冻土。高原边缘为高山峡谷。

本区包括黄河上游地区、柴达木盆地区、金沙江流域区、怒江澜沧江流域区、藏北高原区、雅鲁藏布江及藏南诸河流域区等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为4万m3/Km2左右。地下水资源占本区水资源总量的20%~40%。

在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过渡地带,地质灾害极为发育。藏东南高山峡谷、横断山为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川、滇高中山地易于发生地面塌陷灾害。

(一)青藏高原、祁连山山地多年冻土地质环境亚区

本亚区包括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西部环抱的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山地,为多年冻土发育区。西北部和北部为高原冻土最发育的地区。随着地势向周围地区倾斜,冻土发育程度相应变差。本区边缘发育冰川-暴雨型泥石流。

(二)柴达木-共和盆地地质环境亚区

本亚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和日月山以西的共和、贵德盆地。盆地内海拔在2675~3900m,降雨稀少,大多数地区年降雨量小于100mm,西部少于50mm,蒸发量很大,年平均在1947~3611mm,为内陆干旱高原盆地。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具有巨厚的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的断陷盆地。由于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气候的变迁形成了许多现代内陆湖泊。此外,还有多处古代盐类沉积区,分布着极为丰富的盐类矿床。

(三)藏东、川西、滇西高山山原地质环境亚区

本亚区由四川的甘孜、阿坝地区、岷山、邛崃山,经过大渡河上游和大雪山,雅砻江上游和九拐山,至横断山脉的中、南段。东北部地形平缓,高原面完整;南部山川相间,切割甚深,谷地和山峡高差大于1000m,年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增大,由400mm至1000mm以上。本亚区位于松潘-甘孜褶皱系东南段,三江褶皱系的中南段,以碎屑沉积为主,活动断裂活动强烈,鲜水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17.9mm/a,红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2.2mm/a,地震频率高、震级大。区内泥石流发育,且以横断山西部-哀牢山地最为严重,为重度泥石流灾害区。

Ⅳ 中国四大高原的地质构造是什么

一般没有说高原地质构造的。形成高原因素不同,多是地壳运动,大陆架边缘。比如青藏高原就在大陆块边缘。

Ⅳ 青藏高原的地质地貌可以讲下吗

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气势磅礴,景象万千。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条件的复杂和自然资源的丰富。青藏高原大体可分为3个不同的自然区。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藏南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藏东高山峡谷区:是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辽阔的高原作基础,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的共同组合体。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从平均5000米以上渐次递降至4000米左右。

在青藏高原之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东西向山系从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此外,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山脉之间,还有许多次一级的山脉存在,如阿隆冈日等。

高原上的巨大山岭普遍发育着现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长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在高原面以下,交织着内外流水系。藏北高原以内流水为主,并形成一些以湖盆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在高原的东、南、西外围地区,主要是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外流水系,水流湍息,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中游宽阔河谷地区是西藏主要工农业分布区。

西藏高原由沧海变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发现所证明。但是,高源并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当缓慢地变化着,只是近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动,才使高源隆起急剧上升。青藏高原的形成成因非常复杂。青藏高原是由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山、羌塘-青南、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五大版块构成的,这五大版块在构造形态上有许多共同性。在地形上每一块体南部为山系,山脉不对称,南陡北缓,北部为湖区或谷地;南部通常为正常浅海相沉积,北部为大洋深海沉积;南部有一条花岗岩类岩浆杂岩带,以及与其共生的高温变质带,北部有一条断续的超基性岩带,以及与其伴生的低温浅变质的挤压揉褶带,构造变形上南部宽缓而较轻微,属断块式脆性变形,北部变形紧密而强烈,属塑性揉褶;各块体上的推伏断裂均一致地由北向南逆冲。所有这些共性所反映它们的形成方式相同,都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相类似。
从地质上看,五大块的构造运动和形成时间有规律地由北向南依次变新,昆仑山形成于二亿二千多万年前的海西运动,二迭纪末海退成陆;哥们西里-巴颜喀喇山脉形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的时期燕山运动,晚侏罗世海退成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形成于七千万年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晚始新世海退成陆。构造运动的这种有规律的迁移,并与欧亚大陆相碰撞而拼合来解释。根据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各块体形成后并未马上抬升成为高原。高原是在五大块全部拼合成陆以后,由于印度次大陆的继续北移契入,北面又受到了塔里木-柴达木等阻挡,在南北力量的挟持以及地壳下训热力作用下快速升起而成的。所以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拼全的高原,它的活动方式至今没有改动,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据大地测量等资料,喜马拉雅山每年约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是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的最高部分,人们都称它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西起我国阿里地区的印度河急转弯内侧南迦帕尔巴特峰,东止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墨脱县境内的南迦巴瓦峰,北以雅鲁藏布江-象泉河为界,南濒印度恒河平原。东西长2400余公里,南北宽200-350公里。它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又像一座巨大的银万里长城,迄立在亚洲的中部。根据地形、地理和地质上的特征,科学家们把喜马拉雅山从南往北划分成4个带:(1)亚喜马拉雅带(或外喜马拉雅带),为海拔1000-1500米的丘陵山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2)小喜马拉雅带(或低喜马拉雅带),海拔3000-4000米,山峦重叠,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季丽,为避暑的好地方。(3)大喜马拉雅带(或高喜马拉雅带),海拔6000米以上,是喜马拉雅山的主脊,冰川纵横,雪峰林立。(4)西藏喜马拉雅,因为这里过去是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一部分,所以又称它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拔4000-5000米,属于西藏高原的一部分。为了描述上的方便起见,一般人简单地把它划分为东、中、西三段。但是西方学者更习惯于按地区来称呼它,从东往西分别称为:阿萨姆喜马拉雅,锡金-不丹喜马拉雅,尼泊尔喜马拉雅,库蒙喜马拉雅和旁遮普喜马拉雅。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按西藏的行政区划把喜马拉雅山分成三部分:山南喜马拉雅,日喀则喜马拉雅和阿里喜马拉雅。

西藏自治区的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为喜玛拉雅山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一)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二)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经的地方。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等河谷平地。谷宽一般5--8公里,长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沟渠纵横,富饶而美丽,为西藏主要农业区。主要的湖盆谷地有札达盆地、马泉河宽谷盆地、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地,羊卓雍错高原湖泊区等。

(三)藏北高原湖盆区: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包括南、北羌塘山原湖盆地和昆仑山区,约占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丘顶到平地,相对高差只有100--400米。其间夹着许多盆地,低处常潴水成湖,"羌塘"为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四)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夹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简称东部三江。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复杂,从西往东由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组成。该区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顶平缓;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势比较陡峻,顶谷高差可达2500米。山顶为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南部峡谷区奇特的景色。

两千万年前,在亚欧版块和印度洋版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随着这一高原的诞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脉,这些山脉虽然缺乏青翠的绿色,但其本色更显突出,雄伟、古朴、凝重,并以遒劲的笔力,在青藏高原上化出了几条横线和竖线,撑起了西藏的骨架。在西藏境内,超过5000米的高峰有50余座,高达8000米以上的亦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冰封云绕,俯视全球;7776米的南迦巴瓦峰峭壁千仞;冈底斯山体上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吸引着东南亚众多生民来“朝圣”。

西藏高原上的山脉,基本上由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组成。东西走向,由北到南的山脉有:

(1)昆仑山脉:自西向东横亘在西藏高原的北缘,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它的北侧以巨大的高差俯临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南侧以一系列山前洼地、湖盆和宽谷与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连。

(2)喀拉昆仑山脉:主体在新疆与克什米尔的交界线上,西藏境内是它的东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继续向东时山体变得十分零散。

(3)唐古拉山脉:在东径90°附近,开始唐古拉山脉,构成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线。宽达15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5400米。

(4)冈底斯山:位于藏北高原的南缘,为藏北与藏东南、藏南的分界线,也是西藏内、外流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在东径90°左右与念青唐古拉相连。平均海拔5500米至5800米。

(5)念青唐古拉山脉:山势平缓,山形不甚明显,整个山脉在高原腹部一带最为高峻,平均海拔58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

(6)喜马拉雅山脉:巍峨蜿蜒于高原最南缘,全长2400。喜马拉雅,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冰雪的居所。这是因为这里终年为皑皑白雪所盖之故。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这里群峰争艳。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聚集于此。据统计,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余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它们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1米),第五高峰玛卡鲁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库汤山(8156米),第八高峰乔乌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8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在内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则分布在同喜马拉雅山脉毗邻的喀喇昆仑山中。这里的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是藏东南的横断山脉,它由几条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这些山脉由西向东是: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脉,它们分别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延续转向而来。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谷地切割一般可达1000米至2000米。上述两组山脉,构成了整个高原地区的明显骨架,形成了西藏基本地貌的格局

Ⅵ 现代地貌学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

你问的谁明白呀,不怎么懂啊

Ⅶ 青藏高原的地质特点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一专个高原。它夹持于塔里木地属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呈纺锤状。内部有一系列不同演化历史和不同源地的陆块、褶皱带相间排列,反映了特提斯(见特提斯地质)的复杂演化历史。统一高原的出现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见大陆碰撞)的结果。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羌塘-昌都、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其中石炭-二叠纪出现含煤建造,暖水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繁盛。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Ⅷ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概况

庞振山颜世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面积257.2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壳最厚、地层最新的大陆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壮丽的自然地理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是研究地球奥秘的天然野外实验室。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数据,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项目。项目组对保存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的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进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开发编研了系列成果。本文从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入手,对其馆藏单位分布、地质资料类别、形成时间、形成单位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青藏高原地质资料服务的集群化和产业化起到引领作用。

1 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数量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外地质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编制了大量的地质报告及论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数据。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共有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17777种。

2 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区划上,涉及6省(自治区)、201县(市),即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四川省西部地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其地质资料已遍布各个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见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种,占总量的31.59%,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地区分布

3 成果地质资料形成时间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分布于20世纪初期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见表2。由表可见,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绝大部分是1949年以后形成的,并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质资料数量相对均衡。

表2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

4 成果地质资料类别

从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来看,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工作涉及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矿产勘查类资料最多,共8814种,占总量的49.58%;科研类资料次之,共3380种,占总量的19.01%,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物化遥勘查成果资料、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资料、水文地质勘查成果资料、物化探异常查证成果地质资料(表3)。

表3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类别统计表

4.1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5万最多,共计561种,约占40%;其次为1:20万,共518种,约占37%;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共83种,约占6%;1:100万、1:5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1)。

表4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地质资料

4.2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152种,约占65%;其次为1:5万,共60种,约占26%;1:50万、1:1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2)。

图1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2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3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29种,约占64%;其次为1:5万,共9种,约占20%;1:100万共7种,约占16%(表4,图3)。

4.4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资料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1:20万最多,共计107种,占该类资料总量的55%;其余各种比例尺该类资料数量较少,为5~16种(表4,图4)。

图3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4 不同比例尺区域水工环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5 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8814种(图5),按矿产类型分:能源矿产共1614种,占矿产勘查类资料总量的18%;贵金属矿产1384种,占15.70%;非金属矿产1379种、占15.65%;有色金属类1217种,占12.67%;黑色金属类1117种,占12.67%;水气矿产、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属类矿产较少。

需说明的是共有1924种成果地质资料为综合勘查,包含多个矿产类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3799种,占矿产勘查类总量的43.10%;其次为预查,共2977种,占总量的33.78%,详查、勘探、开发勘探及钻井地质资料相对较少(图6)。

图5 不同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6 不同工作程度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6 地质科学研究资料

青藏高原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原地矿部、中国科学院及中法、中美等多个合作项目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壳形变测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工作,以及地质结构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矿产研究方面,原地矿部开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矿产成矿规律以及盐湖矿产研究等。在生态环境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先后在西藏、喀喇昆仑、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科研成果地质资料3380种,占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总量的19.01%。

5 报告提交单位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质构造丰富,在地质工作的历史中,除了当地地质队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内地的许多优秀的地勘队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区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提交单位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个行业和部门。

按报告提交单位所在省(市、自治区)统计,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最多,共4932种、占总量的27.74%;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分别为3777种、3522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超过300种)还有西藏自治区、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和陕西省,其余省(市、自治区)较少。

共有20个行业(部门)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表5),其中地矿部门共提交11814种,占总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行业(部门)还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说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未统计。

表5 成果地质资料提交单位的行业分布

6 部分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介绍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许多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主要有下列各种。

6.1 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为日本人嘱托、涩谷、长之助编写的《黄河上游测量调查报告书》(日文),形成时间为1918年3月1日,现保存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博物馆,档号:0258。报告由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完成,工作地区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区黄河上游地段内,对研究该地区水文地质有一定参考价值。

6.2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为翁文灏编写的《甘肃省地震考》,形成时间为1921年1月1日,现保存于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档号:0589。报告详细列表记载了从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及人员、财产损失情况。同时还简单地列表记载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情况。该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记载了甘肃省地震发生的时间,并统计了从14世纪到19世纪,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次数。

6.3 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的地质报告

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资料馆保存有一份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为《祁连山幅10-47-(9)矿产图及说明书》,档号:5479。该报告形成时间为1974年12月1日,为1:20万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工作区位于祁连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天峻县、甘肃省肃南县。在6411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完成实测剖面186.5千米、金属量样1185个、岩石光谱样3136个、自然重砂2121个、化学样1128个、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个。通过工作,建立了测区地层层序,对岩石的化学成分及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区域矿产调查,新发现矿点30余处,对本区分布较广的铁、铬矿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在震旦纪地层中发现了含钾岩系,并进行了初步普查评价;圈定了普查找矿远景区。

6.4 著名地质学家编写的地质报告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谭锡畴、李春昱、叶连俊、关士聪、徐克勤、孙菽青、王曰伦、郭令智、袁见齐、李承三、冯景兰、孙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杨敬之、丁毅、薄绍宗、崔克信、谷正伦、孙云铸、王钰、黄汲清、郭文魁、罗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郑绵平、杨钟健、张炳熹、涂光炽、盛莘夫等人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近百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Ⅸ 青藏高原有哪些矿藏

在山脉纵横、盆地宽谷相间的大高原上,蕴藏着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有号称“万宝山”的祁连山、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这样一些矿藏集中的地区。

屹立在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拥有黄铁矿、铬铁矿,还有铜、铅、锌、镍、磷以及稀土元素铈、镧、钇等矿藏。镜铁山的铁矿是酒泉钢铁企业的原料基地。祁连县郭米寺等铅锌矿还伴生有金、银、锑、镓、硒等有用元素。大通河流域煤的储量很大,素有“青海的黑腰带”之称。西宁附近的石膏、芒硝等储量大、质量好。祁连玉石更是闻名中外,唐代诗人王翰写的《凉山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夜光杯”就是用祁连山的“玉石”经精工雕琢成为世界名贵酒器的。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我国高温地热资源量的80%。

随着青藏铁路的建设,2004年我国启动了对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资源考察工作,为青藏铁路建成后沿线经济建设所需的能源提供资源保障。

从目前考察情况来看,青藏铁路沿线,自拉萨-尼木-羊八井-那曲-错纳湖-温泉一带,蕴藏有丰富的高温地热资源,目前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有20余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热田有12处,是西藏地热储量最集中的地带,这为将来铁路沿线客站供电及对沿线地区供电、供热提供了条件,并将有效改善和缓解藏中电网用电难的现状。

多吉院士指出,地热资源是目前全球倡导的绿色可再生的安全资源,具有技术成熟、利用方便等优势,它不受昼夜和季节变化的限制,不仅可供电、供热,还可以用于旅游、温泉保健、养殖热带鱼等,西藏地热资源开发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高原腹地藏北广大内陆湖泊中除食盐、芒硝外,硼砂和石膏的储量也名列我国前茅。唐古拉山的铁矿床具有工业价值。西藏境内的铬铁矿矿床,储量居全国之冠,规模可观、品位较富,亦具有较大的工业价值。

南北纵列的横断山区也拥有许多矿产资源,如昌都有一中型铁矿,江达有我国最大的斑岩铜矿床。丹巴云母储量丰富,是我国最大产地之一。康定一带有铅锌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岷江等沿河地区则以产沙金著称,淘沙金是当地群众的一种副业。

地处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有着储量巨大的多种矿藏。现已探明的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锂、碘、溴和石棉等矿的储量均占全国第一;天然碱、钙、芒硝及硼矿等的储量在全国也都名列前茅。

柴达木盆地是高原内陆沉积盆地,生油、储油条件好,目前已发现几十处油气田,并探明了大量油气贮藏构造。如尕斯库勒油田是一个压力大、产量高的油田。油田面积37平方公里,储量近5,000万吨,计划建设规模为年产90万吨。整个柴达木盆地累计石油地质储量3—5亿吨,天然气贮量89亿立方米。现已建成原油开采能力年产3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为年产20万吨。

盆地中的察尔汗盐湖是已发现的最大钾镁盐矿床,其中汇集了大约500多亿吨以氯化物为主的近代盐类沉积矿物质。已探明的储量是:氯化钾2亿吨、氯化镁19亿吨、氯化钠533亿吨。丰富的钾镁盐资源为建立大型盐化工基地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铁山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边缘,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铅锌矿床之一。现已探明铅锌储量270万吨,伴生有金、银、锡、锑、钼等多种贵重金属。铅锌矿石含铅品位高,氧化矿达9%以上,比一般矿高二倍多。锡铁山铅锌矿年产量为3万吨铅、4万吨锌,还有相当数量的黄金、白银及其它稀有金属。

茶卡盐湖(茶卡为蒙语,即盐海的意思),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缘,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以盛产“青盐”而闻名。茶卡盐湖已有200多年的开采历史,1949年产盐仅1200吨,现在已实现了生产和运输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年产原盐已达30万吨。

在西宁市大通县境内正在筹建我国规模最大的铝厂,建设规模为年产普通铝锭20万吨,将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能耗、控制污染,提高经济效益。青海铝厂的建设将有利于把高能耗生产从东北、华北地区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它将充分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电资源,促进我国铝工业的发展,加速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冰雪覆盖的面积大,水向低流,丰富的冰雪融水自然能孕育出众多的大江大河。太阳能主要受二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年日照时数,二是空气稀薄度,空气越稀薄,对太阳光的削弱程度就越小。青藏高原空气稀薄这一点不言而喻,至于年日照时数,由于青藏高原纬度不高,降水量少而晴天数目占了一年里绝大部分时间,年日照时数自然多。另外太阳能资源与气温没有太必然的联系,比如海南,雨天多,太阳能资源远不及青藏高原

海拔较高,1000米左右;
地势相对平坦,没有障碍物;
地面多为草原,地势起伏小;
昼夜温差大,使得空气流动更加强烈。
以上原因使得青藏地区风力资源特别丰富。

神圣、神奇、神秘,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她所拥有的独特历史文化、浓郁民族风情、雄浑山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高原生态赋予了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除了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横空出世的青藏铁路亦令人充满悬念。

据介绍,即将开行的青藏铁路旅游观光列车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卧车设有带洗浴设施的包房,餐车提供餐饮服务。观光车设有宽敞的玻璃、舒适的座椅,客车内部装饰既豪华现代,又充分展现青藏地区的民族风情,旅客可以尽情观赏沿线风光。

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该铁路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5年10月12日全线铺轨贯通,2006年7月1日将进行试运营。届时,青藏铁路将与1984年运营的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紧紧相连,构成一道跨越青藏高原的独特旅游风景线,青藏铁路开通后,宛如一条金色的纽带,把青藏高原上一个个神奇美丽的景观串连在一起。一个极具特色的青藏铁路精品旅游带将展现世人面前。青藏铁路沿线分布着青海湖、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那木错湖、布达拉宫等9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包括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金银滩原子城、察尔汗盐湖、玉珠峰、拉萨古城、八廓街等在内的23处国家级旅游资源以及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193处普通级旅游资源。

Ⅹ 而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以永远什么为主

地球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为主,垂直运动即造山运动。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以造山为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