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差的土体怎么办

地质差的土体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1-02-26 23:19:30

㈠ 发生地质灾害怎么办

‍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然、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1、当遇滑坡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慌乱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极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国土资源部门应立即组织有关政府、单位、部队、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抢险救灾活动。

2、若遇泥石流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前面所提的即为在粘性泥石流中得生的典型实例。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影响)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密切注视泥石流的变化发展趋势。
2)有关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有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
3)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包括加强管理泥石流沟及下游沟谷。比如: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等。
4)密切注视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某种生命线工程(如水库)铁路、公路、发电厂、通讯设施、电台、渠道等)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火灾、洪水、中断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5)建立观测站(网)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掌握灾情的变化发展趋势,并作出决断。特别要注意泥石流具有阵发性、间歇性等特点。

3、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

1)加强预先勘察,防患于未然。避免或禁止的斜坡上修建路坝、厂矿、建筑物,设堆积场等使斜坡“加载”的工程;或在斜坡下部修路障、挖沟切坡、挖洞采矿等削弱“抗滑能力”的工程;以及大量爆破等诱发滑坡的活动。在施工以前要首先对场地进行勘察,弄清斜坡的稳定情况。若发现场地斜坡稳定条件差,或者正好碰上老滑坡体,则最好避免在这种场地上施工。若无法避开,那么在施工前必须对该斜坡进行彻底加固治理,以免留下后患。
2)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以免破坏斜坡的稳定性。例如开挖工程,应该挖一段砌筑加固一段。若大面积开挖而不加防护,便将大大降低斜坡稳定性,可能会造成滑坡或崩塌。雨季中,由于水的影响,斜坡的自然稳定性比旱季差。因此,在稳定性较差的斜坡上施工,应该选择在雨季前施工和完工,以避开雨季的影响。
3)及时治理不稳定斜坡。在施工期间或工程、建筑物运营后,若发现场地斜坡有不稳定迹象,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治,控制其发展。
4)要严禁无规划、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产、生活废水,也要防止坡体上蓄水池、渠道等输水、蓄水设施向坡体渗漏,并严禁在稳定性差、裂隙发育的斜坡上进行农业灌溉。
5)严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开荒造田、乱砍滥伐、破坏山坡保护层。
6)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自然的法规,用法律的手段督促人们保护大自然,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便可防止或避免灾害的发生。

4、当被洪水围困时如何避险?

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并稳定好他们的情绪;想办法发出呼救信号,与外界取得联系,以便得到及时救援;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将家人护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或较安全的地方。

一、灾害前有哪些征兆?

地质灾害发生前有以下自然现象: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水水位突变、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等异常现象;动、植物异常,如蛇挡道,蚯蚓上路乱窜,蚂蚁成群结队携幼搬迁上树,猪、狗、牛、羊、鸡等惶恐不安、不入窝圈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如树木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崩塌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山坡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可嗅到异常气味;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出现热气、冷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滑坡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坐,四周岩土体出现松驰,不时有小型坍滑现象出现;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滑体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山谷中传出轰鸣声,主河流水位上涨或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另外,长期降雨或突降暴雨无征兆也要注意防范泥石流。

二、灾害发生后怎么自救?

1.不要立即进入灾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
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2.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给政府
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讯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开展救援。
3. 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
灾害后,在专业队伍未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4.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
根据多年的经验,并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还有暴雨,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制订防灾应急预案,安排专门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5.有组织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人员
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搜寻。




㈡ 因地质差异,同幢建筑采用独立基础与孔桩基础怎么处理上部结构也采用什么方法

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土或岩石)的承载能力或抗渗能力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主要分为基础工程措施和岩土加固措施。有的工程,不改变地基的工程性质,而只采取基础工程措施;有的工程还同时对地基的土和岩石加固,以改善其工程性质。选定适当的基础形式,不需改变地基的工程性质就可满足要求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反之,已进行加固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如处理不当,往往发生工程事故,且事后补救大多比较困难。因此,对地基处理要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
基础工程措施 通常把埋置深度不大,只需经过挖槽、排水等普通施工程序就可以建造起来的基础称为浅基础。它可扩大建筑物与地基的接触面积,使上部荷载扩散。浅基础主要有:①独立基础(如大部分柱基);②条形基础(如墙基);③筏形基础(如水闸底板)。当浅层土质不良,需把基础埋置于深处的较好地层时,就要建造各种类型的深基础,如桩基础、墩基础、沉井或沉箱基础、地下连续墙等。它将上部荷载传递到周围地层或下面较坚硬地层上。
桩基础 一种古老的地基处理方式。中国隋朝的郑州超化寺塔和五代的杭州湾海堤工程都采用桩基。按施工方法不同,桩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预制桩是将事先在工厂或施工现场制成的桩,用不同沉桩方法沉入地基;灌注桩是直接在设计桩位开孔,然后在孔内浇灌混凝土而成。
沉井和沉箱基础 沉井又称开口沉箱。它是将上下开敞的井筒沉入地基,作为建筑物基础(图1)。沉井有较大的刚度,抗震性能好,既可作为承重基础,又可作为防渗结构。1945年美国蒙哥马利闸采用沉井作为承重防渗基础。沉箱又称气压沉箱,其形状、结构、用途与沉井类似,只是在井筒下端设有密闭的工作室,下沉时,把压缩空气压入工作室内,防止水和土从底部流入,工人可直接在工作室内干燥状态下施工(图2)。如1937年中国钱塘江铁路桥的桥墩采用沉箱基础;1963年日本杨川闸用沉箱作为闸的承重防渗基础。
地下连续墙 利用专门机具在地基中造孔、泥浆固壁、灌注混凝土等材料而建成的承重或防渗结构物。它可作成水工建筑物的混凝土防渗墙;也可作一般土木建筑的挡土墙、地下工程的侧墙等。墙厚一般40~130cm。世界上最深的混凝土防渗墙达131m(加拿大马尼克三级坝)。
土基加固 采取专门措施改善土基的工程性质。土基加固方法很多,如换土法、碾压法、强夯法、爆炸压密、砂井、预压砂井(堆载预压砂井及真空预压砂井)、振冲法、灌浆、高压喷射灌浆等。 换土法 将软弱的土层挖除,置换以良好的土、砂、碎石或与建筑物相同的材料,然后压实或夯实。一般闸基用砂或碎石置换,称砂垫层或碎石垫层。
强夯法 用几十吨重的夯锤,从几十米高处自由落下,进行强力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夯锤一般重10~40t,落距6~40m,处理深度可达10~20m。采用强夯法要注意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及其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预压砂井法 在地基内按一定的间距打孔,孔内灌注透水性良好的砂,缩短排水路径,并在上部施加预压荷载的处理方法。它可加速地基固结和强度增长,提高地基稳定性,并使基础沉降提前完成。砂井直径一般25~50cm,间距2~3m。砂井一般用射水法造孔,也可采用袋砂井、排水纸板等,还可采用真空预压法,即用抽真空的办法加压,可取得相应于80kPa的等效荷载。
振冲法 用振冲器加固地基的方法,即在砂土中加水振动使砂土密实。用振冲法造成的砂石桩或碎石桩,都称振冲桩(见桩工)。
灌浆 借助于压力,通过钻孔或其他设施将浆液压送到地基孔隙或缝隙中,改善地基强度或防渗性能的工程措施(见灌浆)。
高压喷射灌浆 通过钻入土层中的灌浆管,用高压压入某种流体和水泥浆液,并从钻杆下端的特殊喷嘴以高速喷射出去的地基处理方法(图3 )。在喷射的同时,钻杆以一定速度旋转,并逐渐提升;高压射流使四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结构遭受破坏,并被强制与浆液混合,凝固成具有特殊结构的圆柱体,也称旋喷桩。如采用定向喷射,可形成一段墙体,一般每个钻孔定喷后的成墙长度为 3~6m。用定喷在地下建成的防渗墙称为定喷防渗墙。喷射工艺有三种类型:①单管法,只喷射水泥浆液;②二重管法,由管底同轴双重喷嘴同时喷射水泥浆液及空气;③三重管法,用三重管分别喷射水、压缩空气和水泥浆液(见彩图)。
Image:SL011056.jpg
岩基加固 少裂隙、新鲜、坚硬的岩石,强度高、渗透性低,一般可以不加处理作为天然地基。但风化岩、软岩、节理裂隙等构造发育的岩石,须采取专门措施进行加固。岩基加固的方法,有开挖置换、设置断层混凝土塞、锚固、灌浆等。
开挖置换 类似土基加固的换土法,将设计规定的建筑物建基高程以上的风化岩全部开挖,用混凝土置换。
设置断层混凝土塞 将断层内断层角砾岩、断层泥挖除至一定深度,回填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塞。
锚固 在岩石内埋设锚索,用以抵抗侧向力或向上的力;通常锚索为被水泥浆或其他固定剂所包裹的高强度钢件(钢筋、钢丝或钢束)。锚固法也可以加固土基。
灌浆 主要有帷幕灌浆和固结灌浆。
参考资料:原文参见:

㈢ 沟槽开挖发现地质情况较差,土体均为细沙且地下水位较高。沟槽宽度不想增加。。。成本低点的。。。简便的

关键看你作用于什么类型的基础以及开挖深度及宽度,如果是临时性的小围墙之类,开挖深度很浅,你也可以不用花成本的直接上马

㈣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怎么办

跑,赶紧跑,不要回头拍照!
不同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时你所处的位置与周边环境都会影响如何自救。
Ⅰ、地震:迅速进入到开阔地带,避开电力线,建筑物等;
【可能产生的伤害】
直接伤害:在室内因器物倾倒或房屋倒塌被砸伤;在室外被倒塌的建筑物等砸伤;在野外被山上的滚石砸伤;被地光烧伤。
间接伤害:地震引起的火灾;地震引起的水灾;地震引起的毒气泄漏;地震引起的危险品爆炸。
【避震原则】
一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二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三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避震要点】
高压藏围岩弹起产生地震示意图
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灾后生活】
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Ⅱ、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防治措施;及早发现,预防为主。
Ⅲ、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多发生于陡坡前和山谷中,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
●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
●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去山地户外游玩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
●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应警惕泥石流的发生。

㈤ 土体地质工程施工问题

土体地质工程的基本施工法也是地质控制施工法。地质控制施工法的基本要点是:

(1)在土体工程施工过程中认真进行变形监测;

(2)利用变形检测资料进行反分析,取得土体中应力、弹模、强度参数;

(3)利用反分析取得的土体力学参数,修改设计,修改施工设计;

根据修改后的设计进行施工,严格地进行变形监测,如此循环,进行信息反馈施工。

地下水降水问题是土体地质工程施工中关键的一环,关于降水问题在第六章第七节中谈过,在此不重述。

1.开挖过程中变形监测问题

目前来说,变形监测技术是地质工程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土体地质工程建筑的保证技术之一。这项工作很重要。它有三个重要的用处:

(1)根据监测结果可以及时判断土体地质工程的稳定性,及时修正设计,进行补救措施,确保土体地质工程的稳定性,变形监测不仅是要进行定量的量测,而且要进行地面变形和边坡变形产生的裂缝等地质物理现象观测,这项工作很重要;

(2)利用监测结果反分析土体中应力、土体力学参数,修正设计,变形监测工作不要求特别精,而要求准确可靠,这是非常重要的;

(3)它也是完善土体地质工程设计理论的基本工作,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建立起来的理论根据是不足的,只能看着是设想,应该继续努力取得更多的资料,建立起来完善、好用的土体工程设计和施工理论。

2.土体改造问题

土体改造和岩体改造原理基本相同。其中地应力改造是十分重要的。基坑稳定性改造问题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基坑不稳定的原因实际上是土体中应力差过大和土体强度不足。解决的办法有两个:①减小土体中的应力差;②增加土体强度。解决第一项技术措施的具体办法常采用支护桩和预埋锚杆,限制开挖过程中地应力释放,采用短进尺开挖,及时紧跟施做土钉,限制土体中应力释放,这是减小土体中应力差的重要办法,这是符合地质体改造原理;另一项技术措施是增加土体强度,可以采用灌浆和对土体加筋的办法,土钉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对土体加筋,增加土体强度。

㈥ 沟槽开挖发现地质情况较差,土体均为细沙且地下水位较高。此段应如何进行开挖施工

当然要采抄取措施了。袭不知道的你开挖的是什么工程,开挖深度和宽度,

如果是槽内有基础工程,需要设降水井,如果是短期施工埋设管线一类的,可以视情况用数台水泵边抽水边开挖。
土质为细沙,可以放坡放大一些。或者支设挡土板。
最好将情况细细说明一下情况。

㈦ 土地种菜地质不好种什么可以改善

种植固氮类作物——黄豆【大豆】即可。但记得把豆梗还地。

㈧ 如何判定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好坏

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好坏,要看它的用途了。比如说要在上边搞建筑,若土体能满足建筑的地基承载力,那么该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就好。若满足不了就不好

㈨ 土体破坏判据

土力学中讨论土体破坏判据只是单一的库仑-莫尔判据,库仑-莫尔破坏判据的适用条件是均质、连续材料。土体不是单一的均质、连续材料,而是在土体结构控制下有多种类型,不仅有连续的,而且还有不连续的。

破坏判据系以破坏机制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库仑-莫尔破坏判据系以材料的剪破坏机制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不是材料剪破坏方式产生土体破坏时,使用库仑-莫尔破坏判据校核其极限平衡条件是不对的。在讨论土体破坏判据时,必须先对土体破坏机制有所了解。

土体破坏机制既控制于土体材料性质,又控制于土体结构特征。最常见的土体破坏机制有3种类型:①土体材料剪破坏,这是最常见的;②土体材料张破裂,这在边坡顶部地面及受张应力控制的土体内部或表层极为常见;③沿弱面滑动破坏,这在节理和层理比较发育的土体工程破坏中极为常见。各自的破坏判据简述如下。

1.土体材料剪破坏判据——库仑-莫尔破坏判据

这是极常用的一种土体破坏判据,其数学表达式为

地质工程学原理

地质工程学原理

地质工程学原理

据此可求得土体处于塑性状态时土体中侧压力系数分为

地质工程学原理

当土体中应力σ1=gh时:

地质工程学原理

2.土体材料张破裂破坏判据

这类破坏判据有两种情况:①在拉应力作用下,产生张破裂;②压致张破裂,这多半是土体较干燥情况下产生的,在土体湿度较高时则以剪破坏为主,其适宜的破坏判据为库仑-莫尔破坏判据。在拉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张破裂的破坏判据为土体中张应力σ1大于土体抗拉强度T,即

地质工程学原理

土体抗拉强度可由土体抗拉试验求得。

压致张破裂实际上是受张应变控制。其破坏判据形式为

地质工程学原理

式中:σ0为上体单轴抗压强度;μ为土体材料泊桑比。

3.沿软弱面滑动破坏判据

库仑破坏判据是其对号的破坏判据,它是物体沿斜面滑动的极限平衡条件。如图4-7所示,斜面上物体重W,N为其法向分力,S为切向分力。在切向力作用下下滑的物体,在反力T抵抗下阻止其下滑,当

地质工程学原理

图4-7 斜面滑动模型

时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库仑研究结果表明,抗滑力大小与法向力大小有关,且与斜面摩擦系数有关,库仑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下列关系式,即

地质工程学原理

式中:fi为节理面摩擦系数;φj为节理面摩擦角,它们都是无向量参数;Cj为节理面黏结力。

这就是有名的库仑破坏判据。这一破坏判据是土体中发育有层面和节理面时,在地质工程建筑中,检核临空部分土体能否产生沿软弱面滑动破坏的对号破坏判据。

上面讨论的土体概念、土体成分、土体结构、土体赋存环境以及土体变形法则、土体破坏判据及土体力学性质规律等基本概念,是研究土体工程首先必须明确的基本概念。不能不分土体类别的差异,而把土体看成都是一样的。土体是有差别的,土体结构、土体赋存状态,特别是地应力和地下水的赋存条件的差别导致土体力学性质变化多端。其中土体结构对土体变形、土体破坏和土体力学性质,以及土体力学介质和土体力学模型具有控制作用,这就是土体结构控制论的内涵。因此在研究土体变形、土体破坏时不能不分具体对象的差异都采用单一的一种法则,而应该采用相应的力学法则来解决土体工程问题。为了进一步确立上述概念,下面进一步选择几个地质工程类型中的力学问题,讨论一下上述理论的使用方法。

㈩ 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应对地质灾害的复具体途径如下:制

1、注重防灾和减灾。防灾,就是早发现,早避让,能搬迁就尽快搬迁;减灾,就是在项目建设选址过程中进行危险性评估,避免灾害的发生。

2、遇到灾害时,应沉着冷静,迅速撤离危险地段。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及时报告灾情,没有电话通讯、汽车无法通行的地区,要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

3、应把地质灾害避灾搬迁放在各类搬迁的优先位置。群众一旦搬离隐患点,这里的地灾就不会对任何人产生生命威胁,这样便是从根源上防止了地灾。

(10)地质差的土体怎么办扩展阅读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

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