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地质怎么形成的
① 请帮忙找一下关于太行山地质方面的资料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专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属“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他经过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今天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有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② 太行山岩层的年代
它首次从精来确年代学研究自证实云台山地区太古宙地质体的存在,意味着在华北地区南部的冀鲁豫陆块南缘存在一个古老的“陆核”,也就是说要对这一地区的地球演化史进行重新认识和改写了。其次是太行山南部的沁水盆地可能是古老“陆核”锆石的源头。
34亿年前古太古代岩层的发现,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唤起人们对我们身边山山水水的重新认识。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受破坏就根本无法恢复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里还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而据科学家估算,当年1亿个古生物中大约仅有1个能够成为化石,而1亿个古生物化石中大约仅有1个能被人们发现,因此发现古生物化石的难度比考古的难度还大,这些就足以证明古生物化石的珍贵。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相信不论是地质公园的管理部门还是我们每一位游客,都会在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面前油然生发一种钟爱之情,并进而自觉增强爱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③ 太行山是怎样形成的
太行山 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地势
[编辑本段]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中多雄关,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流曲深澈,峡谷毗连,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带多泉水,以娘子关泉为最大。河谷两崖有多层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黄围洞、晋城的黄龙油、黎城的黄崖洞和北京房山的云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区河北赞皇县,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太行山的自然植被被垂直温差面异,如小五台山南坡,1000米以下为灌丛;1000米以上偶有云极或落叶松。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绿林,1600~2500米是高亚草原。矿藏,从北到南,煤炭资源丰富,还有铁、铜、钼、金、钨等。
④ 太行山暖脊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太行山抄是南北走向的 地处温带季袭风季风气候 冬季因为冷空气的影响刮西北风 冷气流的风是干燥的由于山脉阻挡 冷干气流被阻在山脉以东 夏季 刮东南风 由于山脉阻挡夏季风的暖湿气流过不去 就造成了太行山脉东侧出现干热风
⑤ 太行山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约在抄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
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5)太行山地质怎么形成的扩展阅读:
地质地貌:
太行山脉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莽岭等山峰。
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⑥ 太行山大峡谷的形成过程
根据研究,构成太行山大峡谷最古老的岩石年龄可以追溯至距今 25 亿年以前的太古界,这是一种占老的花岗片麻岩,在青龙峡谷底底部可以略窥一斑。花岗片麻岩之上为距今 12 亿年前中元古时期沉积于滨海地带的紫红色的石英砂岩,砂岩层面上种类繁多的波痕和泥裂构造就是当时地质环境的写照。
丹壁同两侧重重叠叠的岩层,形成于距今 5 亿至 4 亿多年的寒武 奥陶纪,当时这里是典型的陆表海环境。那是一种现已消失的古海洋类型,温暖的海水浅而动荡,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和碳酸盐沉积,因此在这些地层中可以发现古生物三叶虫化石。
在形成上述岩层之后,区内又历经了多期次的大地构造运动,在这些岩层中产生了多组宏大而垂直的构造节理(岩石中没有位移的裂隙),成为大峡谷形成与演化的导控因素。
距今 2500 万年的新近纪以来,区内地壳迅速抬升。岩层重直节理处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山涧洪水浸蚀下,形成破碎带。破碎带进一步分化,形成峡谷。距今 15 万年的晚更新世以来,区内升降运动明显增强,山顶受季节性暴雨冲刷形成峰丛,山涧洪水沿着这里多组方向节理、裂隙迅速下切,形成峰回路转、蜿蜒曲折的嶂谷景观。在八泉峡、五指峡、红豆峡的谷底与侧壁上布满的冲刷槽和水蚀旋潭,都是峡谷形成过程中山涧洪水强烈冲蚀和涡流侧蚀作用的结果。
距今 1 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区内转为干旱少雨环境,大峡谷中水量明显减少,冲刷作用减弱,新生嶂谷的形成减缓。 目前,嶂谷的形成进入衰退阶段。
⑦ 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序列
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若干个发展时期,本节主要以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序列进行初步讨论。
一、华北板块形成阶段 ( 3600 ~1750Ma)
( 1) 古陆核形成时期在古 - 中太古代,在西起内蒙古乌拉山、大青山,向东经内蒙古集宁,山西阳高,河北怀安、迁西,到辽宁的凌源、新金的东部一带,最早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火山岩建造为主的迁西群及相当建造,并夹有大量超基性岩体,形成了华北地区的岛链状初始古陆核。其形成时间应在 3500 ~3600Ma 之间 ( 武家善等,1991) ,距今 3000Ma 左右发生的构造 - 变形 - 变质热事件使迁西群发生强烈变形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
( 2) 古陆核增生时期迁西运动以后,在古陆核的南侧发育成大规模的坳陷,快速堆积了阜平群巨厚的基性火山岩 - 碎屑岩 - 镁质碳酸盐建造,大约在 2800Ma 前后发生的阜平运动使阜平群发生了强烈变形 - 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同时使前期迁西群发生退变质。
( 3) 五台期裂谷的拉开和闭合时期。阜平运动之后,地壳的刚度进一步增大,在北西 - 南东的拉张体系作用下,形成了五台裂谷,快速堆积了大套中基性火山岩、中酸性凝灰质砂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含铁硅质岩,表明其形成于活动的、比较深的构造环境,具裂谷性质,其深度至少达到硅镁层,属于绿岩带建造。
大致发生于 2500Ma 的五台运动,以其巨大的规模、强大的挤压力,使五台裂谷封闭并发生复杂的多期褶皱变形,第一期为区域性大型平卧褶皱,在褶皱倒转翼往往形成顺层韧性剪切滑动,或者形成一系列倒转褶皱,倒转翼也可形成韧性剪切滑动,发生面理、置换层。第二期褶皱为共轴叠加褶皱,以层为参考面形成一系列背、向形。五台期褶皱总体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第三期总体上呈现向外挤出的复式背形。与此同时,在南东向强大挤压力的作用下,将阜平群上部地层强烈置换,改造成规模巨大的斜移逆冲韧性剪切变形带,并使阜平主轴线以西的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发生横跨叠加褶皱,把原始东西向线性褶皱改造成一系列穹盆构造。
( 4) 吕梁期裂陷槽的形成和形变时期。五台运动使华北基底陆壳连接成一体,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华北古板块。但随着地壳刚性的进一步加强,古元古代脆 - 韧性断裂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构造类型。太行山地区 NNE 向断裂活动,在阜平古陆块上形成滹沱裂陷槽。在滹沱裂陷槽中古元古界建造厚度巨大,形成一套砂砾岩 - 黏土质岩 - 基性火山岩 -镁质碳酸盐岩组合,滹沱期大量拉斑玄武岩喷溢和侵入 ( 在白鹿角、测鱼一带占地层厚度的 2/3 以上) 标志着裂陷槽性质、构造环境和巨大的切割深度。相比之下,裂陷槽火山岩成分较少,以碎屑岩建造为主。
值得指出的是,滹沱期的断裂较发育,阜平古陆块东西两侧的裂陷槽也并非单一完整的裂陷槽,而是发育有与之大体平行排列的次级裂陷槽,其形成时代也可有较大的差别。如赞皇地区红鹤裂陷槽只相当于滹沱群下部的封龙山组,但与同期地层相比,沉积厚度并不小。山西地区也具有多条裂陷槽平行排列的特征。
发生在 2000Ma 前后的吕梁运动,使古元古代裂陷槽挤压封闭,形成区域性的同斜褶皱,同时使早期褶皱构造更加复杂化,吕梁期的挤压兼具有左行压扭剪切作用,在阜平古陆块的东西缘形成规模巨大的韧性剪切变形带,阜平南部地区的主期褶皱被剪切拖曳成北东走向。龙泉关 - 闰家庄五台期韧性剪切变形带中也叠加了吕梁期的韧性剪切作用。古元古代阶段是从太古宙脆塑性地壳向中新元古代刚性地壳转化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为早期克拉通的裂陷解体和再次克拉通化的历史过程,其总的趋势是导致地壳垂向加厚和刚性增加,并向类似于现代板块构造体系过渡。
二、华北板块稳定发展阶段 ( 2000 ~230Ma)
进入中元古代以后,华北板块转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 1) 中新元古代的拗陷沉积时期。中新元古代时期,华北板块主要表现为板内及板缘的再次裂陷,但其规模和强度与古元古代有着明显的区别。太行山中段实际上是中条、蓟县两个三联裂谷的消亡支,从中条山、蓟县向中间发展,表现为向中部地区时间变晚,沉积厚度减薄,以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特征。此外,由于进入中元古代后,地壳刚度增强,脆性裂隙发育,太行山地区广泛发育的北西向岩墙群就是侵位于太古至早元古界基底岩石中,被古生界不整合覆盖,已获得的 K - Ar 法年龄在 1664 ~1229Ma 之间。岩墙群的空间展布平直稳定,大体垂直造山带展布,岩浆成分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类,来源于上地幔的熔融体 ( 马杏垣等,1987) ,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华北板块性质的转变。
从华北板块中新元古代裂陷槽的展布、沉积 - 火山建造、变形 - 变质作用等特征来看,是介于克拉通内盆地和典型地槽构造之间的过渡类型,它既不具有典型地槽的蛇绿岩套,又不具有典型造山带的岩浆活动和复杂的构造变形。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刚性板块特征。三联裂谷的形成,也反映了与板块活动有关的地幔热点垂向作用和地壳的刚度。
( 2) 古生代的总体升降运动时期。古生代华北板块以总体升降运动为主,到寒武纪早期,经历了近 200Ma 的侵蚀风化后,华北板块又总体下降,发生大范围海侵,形成了寒武 - 奥陶纪一套碎屑岩 - 碳酸盐岩建造。晚奥陶 - 早石炭世华北板块再次全面上升,接受风化剥蚀,直到中石炭世才又重新下降,接受中石炭世 - 二叠纪的沉积。中、晚石炭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单陆屑建造,二叠纪基本为陆相含煤建造,并开始出现火山岩和凝灰岩。整个古生代都表现为较稳定的构造环境。
三、华北板块强烈活动阶段 ( 230Ma ~ 现今)
( 1) 中生代翻天覆地之巨变。中生代以来,中亚、印度、太平洋三大板块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尤以太平洋板块影响巨大,位于三联点之中的华北板块进入了强烈活动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强烈俯冲作用,导致地幔发生平行于俯冲带的波状起伏。晚三叠世以后出现以太行山为界的东隆西沉的格局,陕甘宁晋继续拗陷沉积的同时,东部隆起,并在总体隆起背景上发育小规模断堑,同时发生沿北东的断裂展布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到中晚白垩世时,陕甘宁晋地区转为隆起,东部则裂陷作用加强,东西分异加剧。
( 2) 新生代升降加剧变质核杂岩形成。进入新生代在太平洋板块持续的俯冲挤压作用下,地幔的起伏更加明显,华北断陷区整体下陷,成为半堑半垒的典型盆岭构造,深陷区仅新生代地层就厚达 6000m 以上,并夹有多期次喷发的层状玄武岩。太行山区在深部挤压。浅部伸展构造控制下快速隆起,阜平群变质基底岩石升隆到地表,形成典型的变质核杂岩。在隆陷区边缘形成长距离、大规模、低角度、正向拆离滑脱断层。晚期山前受正断作用切割拆离断层,并将其断陷至深部。形成地史中罕见的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体现了构造运动强度和物质运动的四维空间调整。
⑧ 太行山其他区域的层状地貌特征
图3-3 华北地区第四纪构造-地貌简图
(据袁宝印等,1980,修改)
1—强烈隆起的中山;2—中度隆起的中低山;3—轻微隆起的高原;4—轻微隆起的低山;5—玄武岩台地;6—强烈断陷盆地;7—中度坳陷平原;8—轻微坳陷平原;9—海洋;10—第四纪活动断裂
太行山整体上属于走向北北东向的山脉,其西界为“S”形的山西裂谷带,东侧边界是河北平原(图3-3)。对横跨太行山的地形剖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太行山地区的三期夷平面结构非常明显,除了北台期夷平面仅见于五台山的北台顶外,太行面和唐县面在不同地区几乎都可见到。但由于北北东向断裂两侧的垂直差异运动,太行山的东西两侧明显不对称。根据现今地势高低和夷平面的海拔高度变化,大致以紫荆关断裂带为界,可以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图3-4)。其中西部山地海拔较高,属于中山区,太行面的海拔为2100~1800m。而东侧山地较低,为中低山区与低山区,太行期夷平面海拔600~1000m(图3-4,图3-5)。唐县面的拔河高度相近,都为90~150m,靠近山麓地区比较小,为50~60m。宏观上,两个地貌单元之间被高度达300~500m不等的地形梯度带所分割,这在南太行地区最为明显;北太行地区,由于后期的侵蚀切割致使地形变缓而不太显著。虽然存在内部差异,但在不同的地貌单元中都具备前述的太行山地区基本的地貌结构和特征,并且从山麓到山地腹地或河谷上游,可以依次观察到由河流阶地、唐县面和太行面等层状地貌面所构成的典型的层状地形。如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唐河流域的马耳山及其东西两侧(图3-5),太行面分布于海拔700~1000m的山峰附近和河流上游的分水岭地带。其中在分水岭一带夷平面保存最好,常构成面积数平方千米或数十平方千米的山塬面。而靠近山麓地区,随着水网密度的增加以及相应的河流侵蚀活动的加剧,该期夷平面或被侵蚀切割为山梁面和山峁面,或被破坏殆尽而不复存在。进入盆地区,由于断陷作用,该期夷平面被埋藏于盆地中。在切割太行期夷平面的谷地中充填了后期的沉积物,并发育了唐县期夷平面。这在山麓地带海拔350~500m的高度和河谷中拔河60~120m的高度上可以观察到,常构成一些比较低缓的山顶、山坡垭口和古河道。在山前地带,唐县面也被多被侵蚀切割分解为山梁面和山峁面。在太行面和唐县面之间发育的是正在被侵蚀的山梁、山脊和陡崖状的地形陡坎。切割唐县面则是深数十米至上百米的“U”形或“V”形峡谷。在峡谷中又发育了阶地、裂点和岩坎等地貌。
图3-4 横切太行山的地形剖面及其中的层状地貌面
图3-5 太行山东麓的地形剖面所揭示的层状地貌面
上述层状地貌结构在太行山的许多景区都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如临城的天台山和邢台峡谷群景区。前者位于泜河流域内,是临城水库西北一小型河流支谷沟头溯源侵蚀所形成的一套地貌景观组合。该区地层产状平缓,并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其中山体下部出露太古宇的变质基底,中上部为元古宇的紫红色砂岩地层,顶部为寒武系的灰岩地层。在山体顶部海拔500m左右高度可见残余古夷平面形态,其下为近水平的石英砂岩地层构成的高200m左右的陡崖地貌,再下是拔河50~60m的唐县期侵蚀面,再下是切入石英砂岩地层中的“V”形峡谷或嶂谷地貌,并发育河流裂点。此处岩层的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貌的形态,如石英砂岩发育区,谷坡常呈现陡峻形态,而变质岩地带,谷坡则多为浑圆状。在邢台峡谷群景区则属于略有差异的层状地貌组合。后一景区位于邢台县路罗镇西北,属沙河流域,也是该河一条支流沟头附近河流溯源侵蚀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景观区。该区河谷底部局部出露太古宙变质岩,其他大部分区域主要分布元古宇石英砂岩。由于太行期夷平面在该区已被河流侵蚀作用剥蚀殆尽,目前分布于山顶附近的是剥蚀山脊面,向下是高耸的陡崖地貌,再下局部有唐县面残余,但大多都处于剥蚀状态,唐县面之下是峡谷地形,当河流切入砂岩中时多形成隘谷和嶂谷,切入变质岩中则常形成宽谷。由于唐县期之后的多期侵蚀旋回作用,在砂岩区的唐县面之下,还常见在垂向上上、下嵌套的“谷中谷”层状地貌形态,上部是较宽的“V”形谷或“U”形宽谷,向下是极窄的峡谷或隘谷、嶂谷,显示了最近一期河流强烈下切的迹象。
河南关山位于云台山东侧,也是云台地貌的典型代表。
古近纪东亚裂谷使山西高原迅速抬升至海拔2000m,相对于海拔较低的华北平原,其阶梯状地貌特征十分明显。
中—新元古界,红色石英砂岩厚达1000m,滨浅海相沉积特征保存完好,其上为厚层状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强烈的新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断裂,流水冰劈形成崩塌区内峡谷纵横,砂岩、灰岩形成峰墙、峰柱、峰林,峰丛。长崖断壁发育层状阶梯,悬泉瀑布从谷中谷喷涌而下,装点着怪石深潭和瓮谷,近山顶处亦见碳酸盐岩形成的岩溶地貌,这些地质景观都是云台山十分常见的。
从关山向北至林州、壶关一带的太行大峡谷也如云台山一样,下部为红色石英砂岩,上部为厚层状灰岩,在太行山前断裂差异升降和垂直节理的控制下,其层状峡谷地貌的发育十分完好,也是雄伟壮观奇险峻拔的云台山地貌的典型区域之一。
图3-6 河北赞皇嶂石岩
河北赞皇嶂石岩地貌成景主要地层是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图3-6),层理水平,红色层面波痕,泥裂典型,保存完好。巨厚水平岩层断崖长墙高耸入云。分三层赤羿峰屏,每层高100~300m,有万丈红绫,绵延10km。蓤层页岩夹层形成天然栈道,最顶一层为寒武系厚层灰岩,“U”形谷发育,发育众多垂直沟壑,沿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稜角尖锐。因顶部碳酸盐岩层有一定含水性,地下水常沿岩石裂隙喷涌,有时形成悬泉飞瀑,经年不竭。其南的武安、邢台,其北的临城、天台山,特征亦似于此,虽规模大小各异,但从地貌形态组合与配置,地形演化历史和进程,以及地貌的层状峡谷特征是基本可以与修武云台山地区的典型地貌特征和演替进程一致的,是可以归入云台山地貌这一类型的。
豫西洛阳黛眉山地区,也有一多峡谷群,组成岩石时代、岩相特征、岩石类型也都与云台山近似,古近纪末形成的太行期夷平面,后约相当于云台上升,河谷下切,分割肢解太行面的夷平面,于上新世—更新世初形成唐县期夷平面,更新世太行山一带上升加剧,开始了红石峡期切割,破坏了原唐县面的完整性,并在原“U”形谷或盘谷底部形成谷中谷,谷底流水。因岩性差异,在不少河谷裂点上形成瀑布激流和深潭,沿河谷又产生了新的一线天、隘谷、侧壁石门、瓮谷崖廊、天然栈道众多,壶穴、冲蚀槽痕也十分常见。根据地质背景的分析对比,本区的形成地质背景和地形特征与云台地貌十分类似。
综上所述,太行山地区的地貌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和不同世代的地貌面或地貌体在垂向上相间分布的层状地貌组合特点,或不同类型的地貌形态组合在河谷纵向上进行有序交替变化的特征,并且上述地貌发育特征在太行山区的各个景区内往往有不同形式的表现。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夷平面、阶地和山谷等地形-地貌在垂向上呈层状分布外,该区的岩溶洞穴也同样显示出层状分布的特点。综合不同景区的岩溶洞穴可以发现,它们常常集中出现在上述的“盘状”、“U”形或“V”形等谷地的谷壁下部或谷肩部位,大致相当于海拔1100~1200m、700~800m和200~500m高度附近。另外,在多数景区内常见的发育在河谷纵剖面上、有序排列的岩坎与跌水和裂点与瀑布等地貌景观,实际上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纵向上的层状地貌组合。
⑨ 太行山大峡谷是怎么形成的
太行山大峡谷的形成,是在6.5万年前的地球活动造山期,由于东亚板块的东滑下沉而形成。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⑩ 太行山是如何形成的
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约在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早在28亿年前,太行山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铁硅质岩及碳酸盐地层,受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的影响,区内古老的地层普遍遭受褶皱、变质,并伴随有断裂和石英岩脉的侵入。至距今18亿年,形成了混合岩化的结晶基底岩层。
自距今18亿年的吕梁运动以后,本区地壳进入差异升降阶段,并由此导致了海水的进退往复,分别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积盖层,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其中奥陶和二叠系为含煤地层。发生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太行山新华夏式褶皱带逐渐形成并发育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
发生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山前的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经过数百万年的千古锤炼,太行山终于产生。
山地受拒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称为"陉",古有"太行八陉"之称,为东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东翼断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陉、临城、峰峰、六河沟等著名煤矿。太行山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以东为黄淮海平原。山地对夏季风有明显阻滞作用,迎风坡降水较多,并形成暴雨区。山地东侧为地震强烈活动带。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阳曲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脉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中多雄关,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经过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太行山崖间的螺蚌壳,显系古生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或软体动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