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概况包括哪些方面
㈠ 矿床地质概况
康古尔塔格金矿位于吐鲁番—哈密盆地南缘,阿齐山—雅满苏岛弧带内,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西段。
矿区地层为下石炭统雅满苏组,以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为主。岩性为中酸性凝灰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
金矿产于早期火山碎屑岩与安山岩或粗面岩的接触部位。矿脉长约1000m,宽5—20m,总体走向北东80°,倾向北北西,倾角72°—76°,受韧性剪切带的控制,连续性较好。其间形态呈舒缓坡状,沿走向膨大及缩小变化,分枝复合。沿倾向呈透镜状和叠瓦式脉状,矿带中矿体最大延深达600m(图3-1)。
图3-1矿区地质示意图
1—中下石炭统苦水组;2—下石炭统雅满苏组:ss—砂岩;ls灰岩;αtf—安山质凝灰岩;ζtf—英安质凝灰岩;λtf—流纹质凝灰岩;λπ—石英斑岩;γπ—花岗斑岩;a—安山岩;ζ—英安岩;λ—流纹岩;δoμ—石英闪长玢岩;3—正断层;4—逆断层;5—地质界线;6—岩相界线;7—地层产状;8—脆-韧性剪切带;9—矿(床)点
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绿泥石。矿石类型有:含金黄铁矿、磁铁矿,绿泥石蚀变岩型;黄铁绢英岩型;黄铁矿石英脉型;多金属磁化物石英脉型。矿石结构构造主要为粒状浸染状、粒状脉状构造。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在横向上出现分带现象。
图3-2康古尔塔格金矿区域化探Au、Cu元素地球化学图(据国家305项目办公室)
1—康古尔塔格金矿;2—马头滩金矿
㈡ 煤矿里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做什么
地质技术员主要做以下工作:
1、协助采矿工程师完成采矿工程设专计和采掘计划;
2、根据矿山属的发展规划和生产计划,进行井下采掘技术工作,保护矿山资源,提高出矿品质,降低损失率和贫化率;
3、积极参与生产技术现场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4、参与采场矿石损失、贫化监督管理,组织分层采场有关验收工作;
5、对采矿区进行日常监控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
6、对采掘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经济可行的整改意见;
7、为矿山和采掘承包单位工程验收及决算时,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分析意见;
8、收集地质资料并撰写采矿工作报告。
㈢ 矿区地质概况
银山矿床位于江西省德兴市境内,处于乐德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中部。德兴市北东15km为德兴斑岩型铜钼(金)矿,东部10km为具有超大型潜力的金山金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银山矿床处于江南台隆东南边缘,赣东北深大断裂北西侧(图7.1)。区内以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为基底,构造活动频繁,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
图7.1 乐德成矿带区域地质构造区划图
7.1.1.1 矿区地层
矿区的基底岩层是前震旦系双桥山群浅变质千枚岩,厚约2500m。银山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第四段,岩性以绢云母千枚岩为主,夹有砂质千枚岩和凝灰质千枚岩,是矿区最主要的赋矿围岩,铜铅锌(金银)矿体主要赋存于千枚岩中的断裂裂隙带内。
区内局部出露上侏罗统鹅岭组沉积砾岩、火山碎屑岩、熔岩和下白垩统石溪组棕红色砾岩、砂岩和页岩,两者均同前震旦系岩石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其中,上侏罗统鹅岭组从下往上可分为三层:底部为千枚质砾岩,砾石主要是千枚岩碎块、泥质或铁质胶结,含硅化木和碳质层,最大厚度为40m;中部为流纹质集块岩、角砾岩和流纹熔岩;上部为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及熔岩,主要分布在西火山口及其附近,厚度达1200m。区内第四系为山坡堆积和山沟冲积层,厚20m左右。
7.1.1.2 矿区构造
矿区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由一系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组成(图7.2)。矿区褶皱构造的主体是银山背斜,位于矿区中部,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两翼产状较陡。沿背斜轴形成斜贯矿区的主断裂F7及两侧一系列平行的断裂,构成走向45°~50°的褶皱断裂带,为含矿热液的运移和成矿提供了通道和容矿空间。火山机构有西火山口,位于银山背斜轴部附近,平面上呈椭圆形,北东向长1100m,北西向宽700m,面积0.77km2。剖面上呈筒状,略向南东倾斜。火山口内充填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熔岩以及爆破角砾岩。沿火山口北东至南侧千枚岩裂隙中充填有铜硫矿体。
图7.2 银山矿区地质略图
1.第四系;2.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夹砂质岩;3.安山玢岩;4.爆破角砾岩(2);5.英安斑岩;6.英安质集块角砾凝灰岩;7.火山震裂角砾岩;8.爆破角砾岩(1);9.石英斑岩;10.角闪流纹岩;11.流纹质集块角砾岩;12.千枚质砾岩夹砂岩;13.蚀变石英闪长岩;14.前泥盆纪绢云母千枚岩夹砂质千枚岩;15.背斜轴;16.向斜轴;17.压扭性断裂;18.铜硫矿体;19.铅锌矿体;20.岩体及编号
7.1.1.3 岩浆活动
矿区岩浆岩发育,除了时代较老的变质石英闪长岩,主要为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次火山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可划为三个喷发-侵入旋回:
第一旋回以酸性岩浆喷发-侵入活动为特征,主要形成流纹质集块角砾岩、角闪流纹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前两者主要分布于仙人架板和银山区一带;后一种分布于九龙上天-北山一带,包括4#、5#、10#、13#岩体。这些岩体呈不规则岩脉、岩墙状侵入双桥山群千枚岩中。
第二旋回为英安质火山-侵入活动,形成英安质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英安质熔岩、英安斑岩及爆破角砾岩。该旋回的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西火山口机构的上部,熔岩充填于火山管道或溢出地表。英安斑岩呈岩墙、岩脉状侵入于千枚岩中,分布于西火山口周围,如3#、8#、1#、2#、9#等岩体。该旋回火山活动与铜铅锌(金银)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
第三旋回仅发生中性岩浆侵入,分布局限于西火山口内,如11#岩体的安山玢岩。
因此,本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具有由酸性→中酸性→中性依次反序演化的特征。
㈣ 煤矿地质报告看那些内容
1.地形地质图'水文地抄质图。2区域构造图。(主要是看有没有导水构造)。3.储量。开采煤层。。4细则上看有没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 5。化验煤质报告,看下煤爆性,自燃倾向性等。6,巷道分布情况。支护方式,开拓方式,。
㈤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1.区域地质概况
福山王家庄铜矿位于烟台市福山区城西约6km处,隶属烟台市福山区东厅镇管辖,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板块(Ⅰ)、胶北地块(Ⅱ)、胶北隆起区(Ⅳ)中的胶北凸起部位。矿床受区域性吴阳泉断裂构造控制。
区域主要地层为古元古代粉子山群,自上而下有张格庄组、巨屯组和岗嵛组。巨屯组经历了区域交代变质作用,硅化强烈,其中巨屯组二段和岗嵛组一段为区域主要赋矿层位。
区域侵入岩主要分布有中生代伟德山花岗岩、雨山花岗斑岩侵入体。
伟德山花岗岩仅分布在幸福山单元,于幸福山一带,岩性为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基质为不等粒细粒结构,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矿物成分中斑晶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基质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
雨山花岗斑岩仅分布在王家庄单元,于北候旨沟—后砂坝子一带,呈不规则岩株产出,侵入于粉子山群地层中。岩性为石英闪长玢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中斑晶为石英、斜长石、少量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基质为显微粒状结构,以斜长石为主,其次有石英,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等。该岩体多沿断裂带充填。
区域韧性及脆性构造发育,主要韧性剪切带呈弧形,沿粉子山群巨屯组和岗嵛组的分层界面发育强烈的韧性变形,使石墨大理岩、透辉大理岩糜棱岩化,在岩性变化强烈地段形成剪切空间,为成矿物质的运移、沉淀提供通道和容矿场所。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及新生代第四系,粉子山群大面积出露巨屯组、岗嵛组。地层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北,倾角10°~45°,局部受褶皱构造影响产状变化较大。巨屯组呈大面积分布,一段岩性为含石墨黑云变粒岩、黑云片岩夹硅化含石墨大理岩;二段岩性以硅化含石墨大理岩为主,夹含石墨黑云变粒岩、黑云片岩。巨屯组二段是区内铜及多金属的主要赋矿层位。矿区东部出露岗嵛组一段,岩性为二云片岩夹黑云变粒岩、透闪大理岩,该组透闪大理岩中常见铜矿化分布,局部构成工业矿体,是仅次于巨屯组二段的赋矿层位。第四系为松散沉积物,岩性为含砾砂质黏土、砂土、砾石、细砂、粉砂、粉砂质黏土等,沿山间沟谷、河流两侧分布(图5-1)。
图5-1 福山王家庄铜矿地质简图
(据于学峰等,2006)
1—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岗嵛组;2—粉子山群巨屯组二段;3—粉子山群巨屯组一段;4—中生代燕山期石英闪长玢岩;5—燕山期闪长岩;6—性质不明断裂;7—压性断裂;8—压扭性断裂;9—背斜构造;10—向斜构造;11—铜矿体。F1—吴阳泉断裂;F2—营咀西断裂;F3—丁家夼断裂;F4—玉石山断裂;F5—东厅断裂;F6—桃源断裂。Z1—钟家庄背斜;Z2—车家向斜;Z3—厚磁沟背斜
矿区内岩浆岩主要见有燕山期石英闪长玢岩、闪长岩等呈岩脉、岩枝状产出。距矿区约6km的幸福山发育燕山期花岗斑岩,是邢家山大型钼钨矿的成矿母岩。矿区南、西及北部广泛发育石英闪长玢岩、闪长岩及花岗岩等浅成杂岩体,其中闪长岩的铜、锌背景值较高,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孔庆友等,2006)。
矿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近东西向断裂、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近东西向以吴阳泉断裂为代表,宽50~200m,南倾,倾角约70°,是区内的主要控矿构造。断裂带内岩石较破碎,发育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等蚀变。规模较大的北西向断裂为东厅断裂,矿区内出露长度约2.7km,总体走向300°,倾向北东,倾角70°左右。断裂带内岩石较破碎,见有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等蚀变,断裂性质为右行压扭性。北西向断裂多为次级构造,多分布于层间,控制该区的铜矿化。北东向断裂较发育,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压扭性断裂组成,其中以丁家夼断裂相对规模较大。丁家夼断裂位于上厚磁沟—丁家夼一带,走向25°~35°,倾向南东,倾角40°~56°,出露长度约3km,宽度为数米至十余米。带内岩石较破碎,由碎裂岩及挤压透镜体组成,见有断层泥、擦痕。断裂性质为右行压扭性,并多有石英闪长玢岩充填。该断裂把福山王家庄铜矿分为东西两个矿段。
3.矿床成因类型
矿床产于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变质岩系中,主要赋存于巨屯组上部石墨大理岩和岗嵛组下部的透闪大理岩等部位。矿体形态、分布在平面上与区域中生代燕山期的中酸性脉岩分布规律一致;热液交代现象普遍发育,矿体主要受控于东西向构造活动有关的层间构造,呈似层状,且多集中分布在岩层转折端部位,成矿早期的闪长岩在构造有利部位交代成矿,总体呈现出热液充填交代金属矿床的一般赋矿规律(孔庆友等,2006;王奎峰等,2013)。因此,铜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似层状热液交代型。
㈥ 矿井地质勘探包括哪些类容
《矿井地质规程》第四章明确规定如下:
第四章 矿井地质勘探
第一节 勘探性质的划分
第22条 由矿井建设开始,到开采结束期间所进行的一切勘探,统称矿井地质勘探。按其目的之不同,分为矿井资源勘探、矿井补充勘探、生产勘探和矿井工程勘探等四类。
第23条 矿井资源勘探
一、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矿井资源勘探:
1、延深水平或新开拓区,因无正式批准的精查地质报告而必须进行的勘探;
2、因原勘探报告遗留有重大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勘探程度不足和发现地质构造形态与原地质报告有重大出入,不能满足生产建设的要求而必须进行的勘探;
3、为扩大井田范围而进行的勘探。
二、矿井资源勘探应根据所存在的地质问题和矿井采掘工程设计的需要而进行。应遵循的原则和必须达到的标准按《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试行)执行。
第24条 矿井补充勘探
一、在矿井范围内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矿井补充勘探:
1、因延深水平高级储量的比例达不到规定标准,不能满足设计需要而必须进行的勘探;
2、根据矿井改扩建和开拓延深工程设计等要求而进行的勘探;
3、对需要重新评定的可采煤层,为提高其储量级别或新增储量所进行的勘探。
二、矿井补充勘探应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和设计部门的要求进行。其勘探设计,应按附录二的要求编制。其勘探成果原则上要达到本规程第61条的要求。并于勘探竣工后3~6个月提出相应的补充地质勘探报告(内容见附录三)报省煤炭厅(局、公司)批准。
第25条 生产勘探
一、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生产勘探:
1、在已开拓区内为查明影响工作面划分的地质因素,或为确定采煤方法以及找煤方向等而进行的勘探;
2、在采区内为解决影响正常采掘和安全生产的各种地质、水文地质问题而进行的勘探;
3、为探明采区范围内煤层可采性而进行的勘探。
二、矿井生产勘探,应针对采区范围内存在的不同地质、水文地质问题而进行。其勘探设计和成果必须满足生产和安全的要求。勘探竣工后,应及时整理资料,根据需要编制专门的报告或说明书。
第26条 矿井工程勘探是指矿井生产建设中根据专项工程的要求而进行的勘探。勘探施工前应编制专门设计,其成果必须满足工程的要求。勘探竣工后,应及时整理资料,根据需要编制专门的报告或说明书。
㈦ 矿区地质及工作面概况
开滦赵各庄矿位于开平向斜的东北边缘,井田及附近地层发育较完整,由老到新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及新生界的第四系。石炭系中、上统及二叠系下统组成本井田的煤系地层,煤系地层的起始与终止标志分别为G层铝土岩和A层铝土岩。其下伏地层和上覆地层分别为奥陶系石灰岩和二叠系上统紫、杂色碎屑岩及泥质岩沉积。10水平以下各勘探工程及巷道工程揭露点资料统计表明,煤系地层厚度在纵向和横向上变化均比较小,介于401.2~507.8m,平均458.03m。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7层,为5、7、8、9、11、12-1、12-2煤,总厚度平均20.90m。目前,该矿区12水平以上煤层大部分已采空,大埋深且地质条件复杂的西冀急倾斜区煤层成为主要的开采资源。
赵各庄矿井田区,基本上为一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主要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包括:①5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受补给条件和构造断裂的控制,属较强含水层,5煤层开采后,顶板冒落,有较大涌水出现;②5煤层至12煤层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在7煤及9煤层开采中均有较大出水,涌水量分别达0.42m3/min、0.155m3/min;③12煤层至14煤层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以中、粉砂岩为主,岩性致密坚硬,裂隙较发育,含水性不均匀,在裂隙发育或破碎带较常见出水,涌水量一般为0.03~0.20m3/min;④14煤层至唐山石灰岩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以粉砂岩为主,泥硅质胶结,裂隙较发育,含水性弱。除此之外,还有间接充水含水层:第四系冲积层孔隙承压含水层、A层以上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及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参与矿井水害形成。含水层向急倾斜区上水平煤层采空区渗入、淋沥或涌入,在此积存,形成老窑水。老窑水被形容为“地下小水库”,分布于生产区上方,可以在短时期内造成大量水突入矿井,造成严重灾害。对急倾斜区工作面,由于工作面空间狭小,更易造成重大灾害事故,在超前探测疏放的同时,矿区通常依据经验留设一定高度防水煤柱。
赵各庄矿地质构造复杂。开采煤田形成过程中受西北挤压力的作用,西部地层倒转且形成压扭性断裂,东翼形成张扭性断裂。将井田划分为四个构造块段:①井田东翼倾斜区;②井口缓斜—倾斜区;③井田西冀金庄倒转区;及④井田西冀急斜区(16号剖面到20道石门)。西冀急斜区(16号剖面到20道石门),煤岩层倾角45°~90°,倾向S-SE,区内煤层倾角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至11石门,煤层倾角介于58°~85°。主要发育有西Ⅱ、西Ⅲ断层,如图5.1所示。西Ⅱ断层倾向350°,倾角70°,落差约40m,造成地层(煤层)重复。西Ⅲ断层倾向200°左右,与煤岩层夹角10°~20°,断层倾角小于煤岩层倾角,断层切穿整个煤系地层,落差达40~60m,表现为煤层大面积重复,10水平部分地段12煤层沿断层重复200~350m。据《赵各庄矿井地质报告》(1988~1989),赵各矿地质构造以扭性断层构造为主,西II及西III断层均为局部应力场集中形成的压扭性正断层。西II、西III断层交汇处位于12水平上9煤层附近,受断层交汇影响,9煤产状不稳定,并受平行西II断层的小型正断层切割。2137西下工作面位于压扭性正断层交汇后北西方向一定距离,压扭性正断层交汇后西II断层的上盘,应属于应力局部集中部位。岩体在构造集中应力作用下,易于破碎。
上述水文与地质条件下,为保障赵各庄矿西冀12水平11石门西2137西下工作面安全开采,选择合理的防水煤柱高度,进行顶板裂隙带高度数值模拟预测。2137西下工作面上至2139西下回风巷,下至2139西下运输巷,东至2139上山,西至10水平20石门防水煤柱,以西无采掘工程。工作面几何参数如表5.1。
表5.1 2137西下工作面具体几何参数
2137西下工作面上方,为11水平1237西下工作面老塘,于2001~2002年回采结束。回采过程中,曾发生最大涌水1.6m3/min,老塘内有积水,11水平12煤西正洞有少量渗水。2137西下工作面与1237工作面之间为60m防水煤柱,至今回采安全。实际开采中,证明该区地质构造复杂。2137西下工作面巷道揭露断层如表5.2。除F8之外,其余断层对回采影响不大。开采实际说明,断层作用主要是切割破碎岩体,断层附近煤层产状变化明显,顶、底板破碎,煤质松软,易抽冒,但不能主导控制覆(围)岩整体变形破坏,2137西下工作面顶板呈现整体顶板变形特征。
表5.2 2137西下工作面巷道揭露断层
图5.1 西翼12水平11石门地质剖面图
Fig.5.1 Geologic cross section in crossdrift 11 at lever 12 in the west limb
依据11石门揭露,2137西下工作面周围顶底板的岩性及分层如表5.3。
表5.3 2137工作面顶底板岩性及厚度条件
㈧ 矿区地质概况
2.1.2.1 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
矿区出露地层以寒武系为主,局部出露泥盆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寒武系分布广泛,主要位于文山—麻栗坡断裂南西侧的老君山穹隆两翼及北部(图2.2)。中寒武统田蓬组是锡锌铟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层位,曼家寨-铜街、新寨等矿床均产于该地层中。
老君山矿田处于多组构造的叠加交会部位,多次构造运动使得区内构造相互交织,大多构造具有长期和多期演化活动的特点。矿区内发育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并以断裂构造围绕都龙老君山岩体发育为特征。区内南北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各组断裂纵横交错,其中老君山穹隆、文山—麻栗坡断裂及马关—都龙断裂对该区成岩及成矿作用具明显控制作用。
图2.1 滇东南区域性构造分布示意图
1.断裂及编号;2.燕山期花岗岩;3.大型矿床与主矿化元素;4.中、小型矿床与主矿化元素
矿田内岩浆活动强烈,主岩体为老君山花岗岩体,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性以二云母花岗岩为主。该岩体位于北西向的文山-麻栗坡断裂与马关-都龙断裂之间,并受次级南北向、东西向构造制约。岩体侵位于中下寒武统区域变质岩、混合岩中,构成老君山穹隆的核部。老君山花岗岩体为复式岩体,由
2.1.2.2 变质作用
老君山矿田发育广泛的变质作用,主要出现在中寒武统田蓬组中下段,由于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变质作用复杂,形成种类繁多的变质岩,并以区域变质为主体。
区内变质岩划属都龙变质岩带,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受南温河变质核杂岩构造形成的影响,呈环带状分布,可划分为浅变质绿片岩相带(片岩类、大理岩与复杂矽卡岩)、变质角闪岩相带(片麻岩、变粒岩、简单矽卡岩及少量大理岩等)、变质混合岩相带(白云钾长混合片麻岩、二云二长花岗混合片麻岩、二云钾长花岗混合片麻岩等)。浅变质绿片岩相带是锡多金属矿体赋存的主要空间。
2.1.2.3 层状矽卡岩与硅质岩
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矽卡岩在曼家寨—铜街矿区、新寨矿区、南秧田矿区及麻栗坡地区的寒武系赋矿地层中广泛发育,其产状的显著特征是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产状与上下岩层层理一致并与之同步褶皱,明显不受老君山花岗岩岩体接触面及其形态控制。
图2.2 老君山矿田地质简图
1.新近系花枝格组;2.中三叠统法郎组;3.上二叠统吴家坪组;4.中泥盆统;5.下泥盆统;6.下奥陶统;7.上寒武统;8.中寒武统龙哈组;9.中寒武统田蓬组;10.下寒武统冲庄组;11.下寒武统未分;12.白垩纪花岗岩亚期未分;13.花岗片麻岩;14.断裂;15.地层不整合界线;16.大型矿床与主矿化元素;17.中、小型矿床与主矿化元素
在曼家寨-铜街矿区,最大的层状矽卡岩体走向长度可达3600m;层状矽卡岩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局部地段与顶底板岩石呈渐变过渡关系。层状含矿矽卡岩沿倾斜方向向下插入岩体呈齐头尖灭,有被岩体“吞食”的现象,显示层状矽卡岩的形成早于岩体的侵位。并且遭小岩脉侵入的矽卡岩,有明显被改造的痕迹,其矿物粒度、结晶程度和石英的含量均高于具变余层理构造和条纹条带状构造的矽卡岩。
在新寨矿区,矽卡岩根据其粒度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中细粒变晶结构(0.1~1mm)及块状构造(尚可见变余层纹构造),由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等矿物组成的矽卡岩;另一类为具中粗粒变晶结构(1~2mm),块状构造,局部含石英脉、方解石脉、长英岩脉,主要由阳起石、绿帘石、透闪石等矿物组成的矽卡岩。
在南秧田矿区,矽卡岩呈带状面型分布,与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并随岩层同步褶皱弯曲。其中,含矿矽卡岩主要分为上、下两层,且这两层矽卡岩同具西、南边较薄,东、北边相对较厚的特点,表现出远离岩体,矽卡岩岩层厚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老君山岩体北东侧麻栗坡县境内,有一条层状透辉石-绿帘石矽卡岩带顺地层稳定延伸20多千米,局部见有钨锡矿化,该层矽卡岩最东端在地表距老君山岩体接触带的直线距离达15km以上(图2.3)。
图2.3 麻栗坡地区层状矽卡岩分布图
1.中三叠统法郎组;2.上二叠统吴家坪组;3.中泥盆统;4.下泥盆统;5.上寒武统唐家坝组;6.上寒武统歇场组;7.中寒武统龙哈组;8.中寒武统田蓬组;9.下寒武统冲庄组;10.下寒武统未分;11.燕山期花岗岩;12.花岗片麻岩;13.层状矽卡岩;14.断裂构造;15.矿床与主矿化元素;16.矿点与主矿化元素
在曼家寨和铜街露采场赋矿层位中还见有多处硅质岩夹层,呈白色略带浅绿色调,半透明,顺层发育纹层状和条带状构造,有被后期萤石裂隙脉穿切现象(图2.4A)。在坝脚矿区也见有含铅锌矿化的条带状硅质岩(图2.4B),在硅质岩中的穿层裂隙脉中见有方铅矿化。
图2.4 硅质岩手标本
A.铜街矿区纹层状硅质岩;B.坝脚矿区条带状硅质岩
㈨ 煤矿地质类型有哪些具体一点。
煤矿地质类型主要指煤矿的水文地质类型。一般分为简单、中等、复杂版、极复杂四种权。
而这四种类型的具体划分主要是根据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特点、矿井充水因素、涌水量分析、 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评价 、防治水工作难度等,结合对《煤矿防治水规定》综合评估得出。
㈩ 煤矿地质
当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即不出现地层记录的中断),则专认为是连续属的,称为整合。
如果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陆上剥蚀(即出现广泛的地层缺失),则认为是地层的不连续,称为广义的不整合。不整合接触主要包括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近于平行,但之间存在地层缺失,代表地壳运动以上升和下隆为主。
角度不整合:地层上下岩层不平行,之间存在地层确实,形成的机理及反映的地质构造过程,并说明在地质发展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