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什么掌上机好
㈠ 地质填图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准备,注意点什么
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见遥感地质),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见地质编录),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段、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根据所布置的路线,进行野外实地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图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观察路线进行地质观察和填绘地质图的方法。
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质图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绘的原始地质草图必须经过缩制转绘,并进行各野外图幅之间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根据要求补充和完善图面内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图。
㈡ 数字填图掌上机的底图怎么弄
你刚学习把 先在桌面设计好后 再转CF卡 然后在掌上机上打开
㈢ 请教,如果将JPG格式地质图导入掌上机
先将jpg格式文件转成msi文件,图像校准(含地形参数的文件),加入填图系统的工程中,转出路线-掌机,即可当作地理底图用.
㈣ 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操作简介
3.4.2.1 数据准备
3.4.2.1.1 电子手图生成
(1)工作区地形图数字化数据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在MapGlS平台上开发的,可用MapGlS软件矢量化。也可通过其他矢量化软件如ArcGIS、AutoCAD、ArcView、Maplnfo等进行数字化,通过数据格式转换交换到本系统。
(2)工作区的数字化地、物、化、遥数据
矢量数据格式同上,图像数据可用TIF、GEOTIF、BMP、JPG等数据格式。
(3)野外手图生成
1)软件安装
2)配置程序运行环境
①配置字库、系统库目录。
②配置工作数据盘符:指用户创建的RGMAPPING目录。
3)创建PRB图幅库
注意:第一次使用,必须在工作硬盘建立RGMAPPING目录(存放图幅工作文件)。对新的工作图幅,必须创建PRB图幅库(每个图幅只需一次),根据填图要求,需先选择比例尺。
①1:50000图幅比例尺选择:在选择省份窗口的下拉框中,选择工作的省份(浙江),系统自动弹出全省的1:50000图幅(图3.11)。右击鼠标,然后再点击图幅,出现属性内容窗口,显示图幅名称、图幅代码。对新建的工作图幅,选择“拷贝背景文件”,则在“选择背景图层文件的目录”指定已在MapGIS组织好的地理底图和其他历史背景图层文件所在的目录。
图3.10 数字填图工作流程
②选择背景图层(地理地图及其他背景图件):选中拷贝背景文件→按下选择江山图层文件目录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下选择已准备好的背景图层目录。
③添加背景图层到PRB图幅库:在图层列表区域内,点击右键后,系统会弹出对话框。用户可点击“添加项目”,在弹出的文件对话框下,回退一级目录,并打开“背景图层”目录。选中“背景图层”目录下的要用的文件,通常是所有文件。按1:1显示PRB图幅库全图。如果每次操作的工作图幅不变,新启动程序后,不需要每次选择图幅,可点击“最近的图幅PRB库”,系统自动调出上次退出前工作的图幅PRB库。
④自制任意比例尺接图表:“选择工作图幅——自定义接图表”,系统弹出接图表对话框,系统会自动把自定义的接图表数据库存放在RGMAPPING中,如果已存在,该对话框会把所有的自定义接图表调进组合框,供用户调用。
新建接图表:按“新建接图表”按钮,输入接图表的行和列数,用户可根据需要,自定义接图表所涉范围的大小。如,建立工程文件“江山接图表”,2行2列的接图表(图3.12),则系统自动生成2行2列的接图表数据库。用户必须输入基本信息。数据库的排序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并自动给行列号顺序和图幅号赋值,以方便用户输入新的信息。
图3.11 选择工作图幅和背景图层文件目录窗口
图3.12 自定义接图表
3.4.2.1.2 图幅野外数据采集电子词典
(1)一级电子词典
由填图项目组根据测区的地质特点,自己定义词典目录与相应词条。词典目录文件由大类的专业术语记录构成,词条文件名以词典目录的记录为文件名,记录由组成该词典目录的词条组成。电子词典数据文件可用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形成。
词典目录文件的建立:词典目录文件名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中,规定以DISC.DIC为标准文件名。
词条文件的建立:词条文件名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中,规定以DIC为文件后缀名。其文件名必须与词典目录文件记录内容相同。
以下是词典目录文件的书写格式例子(表3.3和表3.4)。
表3.3 词典目录文件名
表3.4 词条文件书写格式表
(2)二级电子词典
为保证记全、记准野外地质现象,野外数据采集系统采取结构化自由文本描述方式,由填图项目组根据测区的地质特点,自己定义结构化术语词条文件。其数据文件可用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形成。数据格式与词条文件的建立方法相同。结构化术语词条文件由以下文件组成(表3.5)。
表3.5 结构化术语词条文件组成表
(3)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式描述词典
该词典主要内容是对一些常规的特征(如岩性、填图单位特征)进行描述,只有少部分描述(如含量、颜色等)需根据野外实际情况进行填写。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式描述词典有以下构成:专门词典目录文件与二级电子词典。专门词典目录文件名可由用户专门命令,避免在词典目录文件查找,其文件格式同上所述。
(4)PRB词典编辑与修改
1)采用词典工具建立各级词典。
2)采用Windows记事本建立各级词典。
3.4.2.1.3 路线设计
(1)双击软件狗,运行RGMAP软件,选择对应的图幅,进入图幅PRB库。
(2)选择菜单【PRB数据操作】→【室内PRB数据录入(新增)[野外手图]】→【设计路线】,此时窗口左侧状态栏显示Groute.wl为当前编辑状态(其他文件均为打开状态),在地形图设计路线位置画线,点击右键画线结束,弹出【野外路线基本信息】对话框,依次填入内容(路线小结和路线批注不填写)→【OK】。
(3)选择菜单【PRB工程】→【野外手图组织】,弹出“野外手图组织”对话框,在新建路线名称中填入新建路线编号,该处所填路线号必须与步骤(2)中的路线号一致。点击【新建】,生成路线工程,再点击【确定】,打开该工程。
(4)该工程中仅存在刚设计的路线,接下来添加背景图层,添加背景图层跟MapGIS中添加项目方法相同。在RGMAP工程窗口的左侧状态栏中点击右键,选择【添加项目】,弹出“MapGIS打开文件”对话框,返回到上一级目录,找到背景图层文件夹,选择所需要添加的文件,点击【打开】,复位窗口。
(5)选择菜单【PRB工程】→【野外手图转到CF卡】,弹出“请选择CF卡的盘符”对话框,选择路径、文件夹,点击【确定】,稍后弹出“工程文件已成功转到CF卡上”窗口。
3.4.2.2 野外数字路线地质调查
(1)开启GPS电源,搜索到卫星。
(2)开启掌上机电源,点击【开始】→【程序】→【资源管理器】→【RGMAP2700】→填写路线号和第一个地质点号,GPS校正,填入“X,Y”→【OK】→【手图】→【打开手图】→【所选路线】→【编辑】→【GPS】→【GPS初始化】→【串口为COM8】→【波特率为4800】→【确定】→勾选【总是使用选定的设备】→点击【Rikaline】→【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
(3)【编辑】→【新增PRB过程】→【地质点】→点击GPS点闪烁处—↑↓—
(4)若无地质界线跳过此步,若有则【编辑】→【新增PRB过程】→【点和点间界线(流线)】→在地形图上相应位置做“B”(从西向东、均匀的画一条不间断线,穿过地质点)
(5)若有产状(地质点处)则【编辑】→【新增PRB过程】→【产状】→点击相应位置
(6)若有样品(地质点处)则【编辑】→【新增PRB过程】→【样品】→点击相应位置
(7)前行观测地质现象。
(8)若有产状(非地质点处)则【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产状】→【点击GPS点闪烁处】
(9)若有样品(非地质点处)则【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采样】→【点击GPS点闪烁处】
(10)若有地质界线(非地质点处)则【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分段路线(流线)】→在地形图上相应位置做“R”(沿工作者行进的航迹画一条不间断线,至GPS点闪烁处)
(11)若需地质点则同(3),若不需地质点则同(4)。
(12)重复步骤(5)。
(13)路线结束时,【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分段路线(流线)】→在地形图上相应位置做“R”(沿工作者行进的航迹画一条不间断线,至GPS点闪烁处)
(14)若有不妥的描述,则【编辑】→【编辑PRB过程】→相应选项→选择相应标注
(15)确定无误后,则【手图】→【转出PC数据】→【OK】→【手图】→【退出系统】。
(16)点击左上角→【设置】→【连接】→【Bluetooth】→【关闭】→【OK】。
㈤ 地质填图中掌上机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提高地质填图的效率
方便、快捷,不会失潮。设置完备的数据字典,直接选,不用填写输入。
㈥ 什么是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geological mapping)简称填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统一的技术要求,将各种地质体回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理答底图之上,而形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它或在实际观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或在航空像片和遥感影像地质解译并结合地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是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工作区地质和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目的(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区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海洋地质等)都需要按工作的性质及任务要求测制内容不同的各种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地质填图时,常配合采用钻探、坑探、物化探、遥感等手段。今后,生态环境填图将受到更大重视,海洋地质填图也多列为沿海国家的填图系列。建立国家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发展地质填图工作的必然趋势
㈦ 区域地质填图数字化采集技术与方法
区域地质填图与数字化采集技术就是把区域地质填图过程中最主要的剖面测制和观测路线与实际材料图完全依靠人工的工作过程,跨越式地转变为野外现场调查与信息数字化过程,传统的“老三件”结合现代化的“新三件”(图11-1),使区域地质填图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这个过程就是野外数据的数字化获取技术及其成果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的研究重点。
图11-2 数字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流程图
(据李超岭等,2002,有改动)
㈧ 数字填图掌上机地质描述里的资料再次打开时丢失了 怎么回事
这可能是掌上机不稳定或者冗余度太多,建议你先拷贝到电脑上在更新一下
㈨ 野外采集仪器填图系统的使用情况
由于修测图幅的主要任务是:①对前人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②解决测区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对前人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对原始资料的数据录入,在PC机上和野外数据采集仪器上均能进行,而在PC机上更便于操作,所以野外数据采集仪器多只用于进行野外数据采集。
(一)野外数据采集仪器的效果、性能
目前各试点项目所使用的野外数据采集仪器有四种,分别为PH688、PH7200和ipACK3850及平板电脑。本项目使用ipACK3850掌上机,共有两款:一款为PC插槽接口GPS的掌上机,另一款为CF接口GPS的掌上机(均为GPS夹克)。它们使用效果较好,其优点表现在屏幕反射较高,在太阳光下使用较清楚,电池使用时间较长,GPS内置(夹克)使用方便,定点速度较快,精度较高,轻便,易携带、易保管,抗潮较好。已基本上达到了在1:25万区调修测区推广应用的“实战性”要求。
但该款掌上机也存在较多缺点。电池的容量仍然显得较小,满容量的情况下只能使用4~6小时,在经济发达、交通较好地区勉强能满足一天的野外工作要求;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区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经常要连续工作几天时间,由于缺乏充电电源,工作则很难开展,如果能改为太阳能电池或者可更换的电池,则可解决电源不足的问题。掌上机的屏幕较小,在野外工作时,给野外整体了解地质体的宏观特征带来困难;掌上机的内存较小,运行速度较慢,给野外工作中对多源信息(遥感、物化探、地质等)和野外观察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合)、存贮、运行时带来困难;GPS的定位准确性及定位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其精度和速度受气候影响,特别是在南方气候多变的环境下,使用不够方便。
在大量调研和考查的基础上,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已与国外公司签定野外数据采集器(P-B2008)的生产合同。该款野外数据采集器屏幕大小可在8.4英寸左右,CPU为Intel XScale 400MHz(PXA255,外频200MHZ),128MB SDRam,64MFlash ROM,操作系统为Windows CE.Net4.1,阳光下基本可以阅读屏幕,GPS内置,经测试,精度完全满足区调要求,定位精度5~25米。电源支持时间较长(2700MH),可配4400MH,满容量的使用时间相当于ipACK3850的2~4倍;但其质量稍大,野外携带不太方便。P-B2008性能指标基本满足不同野外数据采集的要求。
(二)野外数据采集仪器在地质调查中的成果
用于数字填图的野外数据采集仪器(掌上机、GPS、数码照相机、数字录入笔等)以及使用分层和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结合的空间数据库储存方式,使地质现象的野外路线观测、描述的复杂过程转变为数字PRB过程。采用这种数字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其由10个野外数据采集实体数据模型构成,他们是地质点、分段路线、点间界线、GPS、样品、化石、产状、素描、照片和设计路线等。这种空间数据储存方式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观测数据和参数。
野外数据采集仪器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与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相比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改变了过去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存贮方式由纸介质存贮向数字化存贮的飞跃,从而有效地防止地质调查原始资料的损坏和丢失现象发生。
(2)更加方便于对前人1:5万、1:20万区调资料,工作区有关的矿产、物探化探、环境、土地、旅游、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专著、论文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技术数据集合管理和分门别类存储入库,有利于对前人地质资料的再次开发。
(3)通过建立测区的PRB字典库,从而解决了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对地层、构造、岩性等地质内容描述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提高野外数据采集效率和野外地质资料收集的准确度,并大大降低了野外工作的强度。
(4)有利于在地质调查过程中多源信息的整合应用以及有用地质信息的快速提取,其地质资料的分层和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结合的空间数据储存方式,更方便于社会各部门对各专项地质成果的提取和应用,从而使地质调查部门更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5)是调查资料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入国家“数字地球”信息网络的前提,使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实现全国统一管理,打破地质资料部门封锁成为可能。
总之,在全程数字填图试验期间,项目组的工作是一个实践—认识—改进—再实践—再认识—再改进的反反复复的繁锁而复杂的试验过程,项目组全体人员付出了超出常规的工作量,即为数字填图软硬件系统作了大量反复性、试验性、测试性、实践性及建设性的工作,为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的完善提高及野外工作流程起到了实践及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