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水文地质学是什么
① 学习水文地质学有什么意义
研究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探讨地下水的形专成和起源、属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机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变化、地下水与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寻找金属矿床、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研究矿水的形成和分布等。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地下水资源,按含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进行水文地质研究,为沼泽地和盐碱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行水文地质论证。
②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
(1)传统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水圈,并参与到与其它地球圈层——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领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水圈里,也是着眼于整个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研究,人地系统中人类与地下水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引起地下水圈生态效应的变化的研究。俄罗斯水文地质学家提出生态水文地质学的新概念,目的是提出管理地下水圈体系及其质量状态的方法。从时空角度不仅加大了深部(层)地下水研究,而且回溯到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水文地质研究。
(2)在水文地质基础理论方面,由于引进了现代新的科学理论,如系统论、非线性动力学、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应用数学、同位素技术等,使地下水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地下水的形成、年龄和地质循环、水-岩相互作用、地下水的数值模拟(渗流、水量、水质、溶质运移、弥散等)、弱渗透介质中水文地质问题等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后者涉及非稳定流在非均一介质中的运移问题,需要建立对未来多少年的流体和溶质的传输预测模型。但这些科学前沿的理论研究还需要其它学科的协作,如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库的设置就需要水文地质学、岩石力学以及热传导和热动力学领域的科学家来共同解决。地下水和地质作用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对于金属矿床、矿化带的形成和地震预报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多学科交叉协作形成的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将更为迅速。它包括了区域环境、污染环境、医学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水文地质研究。区域环境水文地质主要对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趋势预测,为环境规划或国土整治服务。有关地下水污染的机理、预测、控制和治理是环境水文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当前水文地质的研究重点。特别是污染治理措施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如国际上兴起利用土壤微生物来降解某些污染物的生物补救措施。它不仅依靠对水化学条件(如含水量、pH值等)的了解,而且控制生物降解的营养素有效性又受到地下水水流和运移过程所控制。这就需要微生物学、地球化学、水文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来共同解决。美国DOE1995提出一个跨这3学科的10年研究计划,内含7个研究单元,通过建立野外研究中心,综合数据,为最佳生物补救措施完善分析系统等途径,而水文地质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水资源日益紧缺,如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解决开发地下水资源引起的环境问题,有称之为资源环境水文地质学的,这些都是应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
(4)新技术、新方法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地理信息系统(GIS)可应用到地下水决策支持系统,地下水规划和管理,模型研究,水质监测,含水层识别,水源保护,利用遥感图像和数据进行地下水研究、编制水文地质图等方面。
(5)水文地球化学在以下领域内将进一步发展:一是结合环境质量评价要求,进一步对地下水水质及其变化、污染机理和预测、防治措施等进行研究;对于地下水中可能导致地方病病因一些有害微量元素的形成、运移、富集规律从室内模拟实验到区域实地调查、观测;对现今污染水中大量复杂的有机物质、生化物质的发现和治理的研究将促进水文地球化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综合研究地下水系统,在研究地下水的演化和100年以上尺度的水文地质事件和条件以及高放核废料处理选址方面。水化学同位素的研究对于解决地下水补给、深层水起源和地下水年龄以及热液成矿机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③ 水文地质学专业冷门嘛
地质学现在不是很景气,所以说水文地质学属于冷门专业。
④ 环境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天然(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专—第一类环境问题。有自然因素属所形成的,如地球的运动场,地方病。
(二)人为(次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包括: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及水质恶化;开发(疏干)地下水引起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废物排放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资源环境水文地质
2、污染环境水文地质
3、病理(医学)环境水文地质
4、工程环境水文地质
5、生态环境水文地质
6、区域环境水文地质
⑤ 水文地质学属什么专业
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⑥ 水文地质学发展概况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年轻的自然科学,它是人们在不断地利用地下水资源,以及同地下水危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水文地质学在20世纪20年代,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下水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就知道凿井取水。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农业已有相当发展,有关利用地下水的记载已很多。尧代的土壤歌中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掘井而饮,耕田而食”,说明当时已有了掘井利用地下水的知识。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利用土壤及植物的各种标志来寻找地下水,并推断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及水质好坏。公元前二百多年的秦代,在四川自贡用竹制工具在坚硬基岩中凿井深达百余米取卤水煮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流井,比法国的自流井利用要早1500年。古代大运河、大型灌溉渠道——秦渠、汉渠、唐渠等,以及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都要解决有关地下水问题。大量事实充分说明,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下水知识。
在国外,水文地质学首先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新的生产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向前发展,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至此,人们通过广泛的试验及观测,有关地下水的形成、运动等理论,与所有自然科学一样逐步建立起来。直到20世纪初,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水文地质学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科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对水文地质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新建和扩建城市的供水、矿山的排水以及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许多水文地质问题等。为此,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年内,迅速地建立了水文地质科学,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水文地质工作者。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结合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了地下水的科学研究,如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量评价及水质研究,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等。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在地下水形成、地下水运动、地下水化学以及地下热水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许多创见,为城市、工矿企业、农业、铁路等供水,矿山及工程建筑等地区的排水,许多水利水电建设,水化学找矿等,提供了水文地质资料,保证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70年代初,特别加强了山区水文地质工作,开展了对裂隙水及岩溶水的调查研究,将地质力学的理论广泛地应用到找水工作中来,为山区地下水的普查和勘探作出了贡献。另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工农业供水和矿山排水的规模日益增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资源枯竭、地面沉降与塌陷、水质污染、海水入侵、次生盐渍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环境水文地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也开展了地下水系统分析、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应用。
20世纪50年代,一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段来研究水文地质问题,先后出现了电网络模拟、数值模拟等计算手段。60年代,同位素技术开始用于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随后,数学地质方法与遥感技术(RS)也开始引入水文地质学。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已逐步广泛地被应用到水文地质工作中。
复习思考题
1.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
2. 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如何?
⑦ 什么是工程水文地质学
工程水文地质学是介于水文地质学与岩土工程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应用水文地质学理论与知识,如何有效地防止与消除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各种灾害的一门学科。
⑧ 学水文地质学是干什么用的
学水文地质毕业后可以到水文地质队参加工作。地质队属野外工作。除露天矿产专开发不需水文资属料外,所有的地下矿产[金属矿、非金属矿、煤矿等]开发必须有地下水文资料,否则矿产无法开采,水文地质队在待开采矿区钻深井[几十米或几百米深]后,进行不断地抽水试验,掌握地下水文资料,另外,水文地质队有时也承担国家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普查,为缺水地区寻找地下水,有时也对外经营创收,,为企业、社区打水文井以提供地下水。
⑨ 环境水文地质学的诞生
环境问题的研究,已是当前世界各国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环境水文地质学的诞生和发展是和环境地质学的诞生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可以说,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环境地质学起,就开始有了环境水文地质学的雏形,严格地说,它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环境地质学的含义和研究范畴,不同学者有其不同的见解。最早使用“环境地质学”这个名词的是1962年Tames E.Hackett,他认为“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和使地质学达到协调和完善状况的一个新方向”。Peter T.Flawn则认为“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城市、乡村和原始地区人类土地利用的全过程,它包括自然资源的寻找和开发、废物的处理、块体运动和构造运动的效应、地球物质组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效应。它涉及到陆地、海洋和大气圈,甚至由于地球人口和工业的集中,产生巨大的热柱和烟柱的效应,都可以应用环境地质这个名词”。Willian J.Wayne和Flawn等在1968年和1970年相继提出:“城市地质学一词与环境地质学实际上是同义词”,“城市地区是公认的环境地质学最重要的焦点”等。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持相反的意见,如Gordon B.Oakeshott(1970)认为“环境地质是一种荒谬的名词”,“所有地质学都是环境的……”。
不论各位学者的看法如何,环境水文地质学作为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发生与发展是和世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程度的迅速增长、特别是为供水目的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导致的地面沉降、含水层枯竭、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而且,目前环境水文地质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岩石圈和水圈而延伸到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生态和经济等密切联系。
近二三十年来,该学科在我国发展迅速。原地质矿产部曾先后于1979年10月和1983年3月分别在西安和杭州召开了北方与南方地区有关环境水文地质的经验交流会,着重讨论了我国各地地下水的污染现状、成因、形成机理与环境质量评价等问题。又如,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地下水人工补给”学术讨论会;1980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1982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水文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等。总之,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有关环境水文地质专题研究的各种学术会议很多。在科学研究方面,自我国“八·五”科技攻关以来,每次攻关规划都有环境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项目。近几年,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更是明确的以生态环境研究为重点。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国环境水文地质学在20世纪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在我国环境水文地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陈梦熊院士有很大的贡献。他于1984年发表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与环境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选辑20,地质出版社)一文中,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环境水文地质这一新学科,继而,他又在1985,1990,1995和1996年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述了关于环境水文地质学这一新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分支、研究内容与方法等。这些思想观念和理论基础,已被不少院校的教科书和有关论著所引用,影响深远。
目前,环境水文地质学根据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我国已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水文地质学分支。如资源环境水文地质学、污染水文地质学、病理环境水文地质学、工程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陈梦熊,1985年)等,这在1987年7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以来的历届地质大会的有关环境地质分会的内容上都有反映。
总之,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科学,是研究天然和人为作用下,由于环境水动力作用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变化所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如,土壤盐碱化、森林退化、水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水源枯竭等有关环境地质副作用的发生、发展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计算机模拟和预测;从水文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动力学原理出发,环境水文地质学还研究水和岩石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人类和自然交替作用过程中水文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研究向地球索取更多优质水的方法和措施等。这些研究既包括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水动力学和水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也包括与海水入侵、污水处理等有关的一套工程技术,如污水的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等的处置方法和措施的研究。
环境水文地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环境,以达到控制和消除有害作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其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其研究的范畴应包括各种水资源,如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再生水、资源化水等的形成发展、演化的机制和治理对策,以及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的研究。显然,在当前全世界面临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形势下,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及其学科发展的前景必定越来越宽阔。
⑩ 水文地质概念
下面这个看看.
根据和XX学之间的一般情况,把"是研究......的科学"这几个字去掉,应该就可以用了~~~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
在不同环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和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状况,可为科学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据。水文地质学对地下水的研究,着重自然历史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同主要用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学关系密切,只是研究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水文地质学发展简史
人们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打井取水。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水井是距今约5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古波斯时期在德黑兰附近修建了坎儿井,最长达26公里,最深达150米。约公元前250年,在中国四川,为采地下卤水开凿了深达百米以上的自流井。中国汉代凿龙首渠,是一种井、渠结合的取水建筑物。在利用井泉的过程中,人们也探索了地下水的来源。法国帕利西、中国徐光启和法国马略特,先后指出了井泉水来源于大气降水或河水入渗。马略特还提出了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概念。
1855年,法国水力工程师达西,进行了水通过砂的渗透试验,得出线性渗透定律,即著名的达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1863年,法国裘布依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提出计算潜水流的假设和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流公式。1885年,英国的张伯伦确定了自流井出现的地质条件。奥地利福希海默在1885年制出了流网图并开始应用映射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地下水起源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奥地利修斯于1902年提出了初生说。美国莱恩、戈登和俄国安德鲁索夫在1908年分别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与沉积岩同时生成的沉积水。1912年德国凯尔哈克提出地下水和泉的分类,总结了地下水的埋藏特征和排泄条件。美国迈因策尔于 1928年提出了承压含水层的压缩性和弹性。他们为水文地质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泰斯于1935年利用地下水非稳定流与热传导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即泰斯公式,把地下水定量计算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奥弗琴尼科夫和美国的怀特在水文地球化学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地下水的赋存、运动、补给、排泄、起源以至化学成分变化、水量评价等方面,均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了。
20世纪中叶以来,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迫切性和有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人们对某些地下水运动过程有了新的认识。1946年起,雅可布和汉图什等论述了孔隙承压含水层的越流现象。英国博尔顿和美国的纽曼分别导出了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方程。
由于预测地下水运动过程的需要,促进了水文地质模拟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实验室物理模拟。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电网络模拟,到50~60年代在解决水文地质问题中得到应用。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70~80年代,地下水数学模拟成为处理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同位素方法在确定地下水平均贮留时间,追踪地下水流动等研究中得到应用。遥感技术及数学地质方法也被引进,用以解决水文地质问题。对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移和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变化,引起广泛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托特提出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为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
水文地质学基本内容
水文地质学是从寻找和利用地下水源开始发展的,围绕实际应用,逐渐开展了理论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分支。
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探讨地下水量、水质和温度传输的计算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定量模拟。这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基础。
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另一个重要基础。研究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探讨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机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变化、地下水与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寻找金属矿床、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研究矿水的形成和分布等。
供水水文地质学是为了确定供水水源而寻找地下水,通过勘察,查明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进行水质与水量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地下水资源,按含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矿床水文地质学是研究采矿时地下水涌入矿坑的条件,预测矿坑涌水量以及其他与采矿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
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进行水文地质研究;另一方面为沼泽地和盐碱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行水文地质论证。
地热是一种新的能源,如何利用由地下热水或热蒸汽携至地表的地热能,用来取暖、温室栽培或地热发电等,以及地下热水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勘察与开发方法等,是水文地热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区域性分布和形成规律,以指导进一步水文地质勘察研究,为各种目的的经济区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古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循环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等。据此,可以分析古代地下水的起源与形成机制,阐明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矿产的形成、保存与破坏条件。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与地质环境有密切联系。水文地质学以地质学为基础,同时又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工程地质学是与水文地质学是同时相应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有不少内容相互交叉。
地下水积极参与水文循环,一个地区水循环的强度与频率,往往决定着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因此,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学、气象学、气候学有密切关系,水文学的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是以水力学、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的,并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是:由主要研究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转向更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由局限于饱水带的含水层,扩展到包气带及“隔水层”;由只研究地壳表层地下水,扩展到地球深层的水。
预计今后的水文地质研究,在下列方面将有突破:裂隙水与岩溶水运动机制和计算方法;地下水中污染物和温度运移机制和计算方法;粘性土的渗透机制;包气带水盐运移机制;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学模型;地球深层水文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