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子的地质结构容易塌陷
⑴ 容易形成崩塌的地质构造
裂缝将山体分离、隔开,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容易产生崩回塌。陡峭答山坡上被裂缝分开的石块有的规模很大,有的只是陡坡上的一块孤石,这些都是容易发生崩塌的危岩体。危岩体受到震动或暴雨影响,容易从陡峭的山坡上坠落下来形成崩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避险自救科普读物
被多组裂缝分割形成的危岩体
⑵ 地质坍塌是什么原因
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与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通常采矿,地下溶洞等都可能会造成塌陷。比如煤矿开采,把地下采空了,就有可能出现塌陷情况。
⑶ 唐山市的地质结构有人说很不稳定,断裂带,岩溶洞,采空塌陷区,这些都是真的吗谁有第一手的物探资料
物探资料抄是机密资料,不会袭公开的,在这你是看不到的。
唐山地区北部靠近燕山山脉,南部处于渤海湾盆地,大地构造上濒临燕山造山带和渤海湾盆地沉降带,是地质活动较多、地质遗迹较为多样、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唐山地区地貌上为山地-丘陵-第四纪冲积平原,沿海地区坐落在滦河三角洲上,在地质上,渤海湾盆地为一处断陷-坳陷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下面的古老地层普遍发育断层,唐山地震也是由于断裂带的活动引起的。唐山是重工业城市,煤、铁资源丰富,地下采煤造成的采空区的确存在,而且由于唐山的采煤历史很长,地下采空区面积较大,老唐山火车站改线就是因为地下有煤(压煤)加上老站地处采空区。岩溶在唐山也发育,唐山地区发育寒武系碳酸盐岩(长山组、凤山组)和奥陶系石灰岩(冶里组、亮甲山组),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容易形成岩溶(喀斯特)地貌。
⑷ 什么是地质灾害,什么原因会造成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它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滑坡发生的前兆:1、泉水复活;2、土体上隆;3、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4、坍塌和松弛;5、变形发生突变;6、裂缝急剧扩张;7、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泥石流的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
⑸ 哪些原因会造成路面塌陷应该怎样去预防呢
路面塌陷的成因很多,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选取针对性的措施去预防。(按照题主的评论,试着补充一些预防措施。个人认为预防措施主要还是做事前控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即不让它塌。而一旦出现塌陷就不是预防的概念了,而是维修。)回答之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澄清一下路面塌陷和路面沉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路面塌陷我认为,主要是由于路面结构下部出现空洞或路侧发生滑移,导致下部结构对路面和车辆的支撑力不足而产生的、道路中间或路侧边坡出现大面积坍塌。(其主要受路面结构之外的因素影响)1.城市道路以前者病害(道路中间坍塌)为主。由于城市道路地表以下有很多管道和管线,在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对上部路面结构支撑力不足时,很容易出现塌陷。主要包括:地表以下的管道损坏、地底隧道或通道的支撑结构受损、管道回填土遇水后承载能力降低等等。预防措施要对症下药,要尽量避免各种支撑结构的破坏和防止水分侵入回填土。主要预防措施:(1)一定要避免水分侵入各种管道的回填土层。要做好事前预防控制。一旦发现水分遗漏,必须封路进行维修。(2)管道或通道的支撑结构要定期维护和检查。现在的检查手段很先进了,用探地雷达就可以定性的看出路面结构内部的空洞。2.我国的公路出现路面坍塌,主要以后者病害表现为主,即路侧边坡坍塌,常发生在填方路段。主要是由于填方路基受雨水冲刷、地下水位升高浸泡、承受的车辆荷载加重或遇到其他地质灾害等出现了失稳所致。预防措施应在设计阶段就做好边坡土质的调查,并应通过计算确定是否需要设置挡土墙等措施。
主要预防措施:(1)设计阶段应该对填方路段、特别是高填方路段做好工程地质调查,针对当地土质进行路基填筑土的材料设计,如果不满足设计要求的话,应更换填土或掺加固化剂等材料改善路基强度。(2)高填方路段要做滑坡验算,要保证最不利季节时也无滑坡危险。(3)做好排水设计。地下水位较高时,路面结构内部应设置排水结构层。路基边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要设计合理,最大化保护路基。路面沉陷路面沉陷有别于路面塌陷,主要是由于路面结构层的问题而导致的,病害为路面局部发生明显的竖向位移,路面成波浪状或沉陷。如:路基的不均匀沉陷导致其上整个路面结构层沉陷、水泥路面基层顶面受到冲刷导致板底脱空最终产生面板沉陷等等。预防的话,还是应该从设计、施工、养护等角度入手采取必要的措施。主要预防措施:(1)设计阶段的道路选线应尽量避免软弱地基路段(如水田、鱼塘、软土路基等)、高填方路段、地下水位较高路段。如必须经过上述路段时,应通过土质调查后确定是否需要对原状土做回填处理。总之要保证路基的强度达到规范要求。(2)施工时要保证路基土各层的含水量和压实度达到要求,质量评定为优良,遇到不合格问题应及时处理。(3)路基施工后最好能放置一段时间,尽量使其完成工后沉降。(4)运营公司或公路管理部门应及时对路面的裂缝类病害进行修补,避免水分渗入路面结构内部对路面结构层造成冲刷而出现脱空。(5)道路排水设施应定期检查和清淤,保证排水通畅,不至于浸泡路基或路面结构层。
⑹ 产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质条件及人为要素有哪些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
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溶穴的发育和分布受岩溶发育条件的制约,一般主要沿构造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张裂隙发育带、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分布地段、与非可溶岩接触地带分布。岩溶的发育程度和岩溶洞穴的开启程度,是决定岩溶地面塌陷的直接因素,可溶岩洞穴和裂隙一方面造成岩体结构的不完整,形成局部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为容纳陷落物质和地下水的强烈运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条件。一般情况下,岩溶越发育,溶穴的开启性越好,洞穴的规模越大,则岩溶地面塌陷也越严重。
2. 覆盖层厚度、结构和性质
松散破碎的盖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基岩构造成的塌陷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溶洞、管道顶板陷落而成的塌陷为基岩塌陷。塌陷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形成的塌陷叫土层塌陷。据南方十省区统计,土层塌陷占塌陷总数的96.7%。
3. 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运动是塌陷产生的动力条件——主要动力。地下水的流动及其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岩溶塌陷形成的最重要动力因素,地下水径流集中和强烈的地带,最易产生塌陷,这些地带有:
(1)岩溶地下水的主径流带;
(2)岩溶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带;
(3)地下水位埋藏浅、变幅大的地带(地段);
(4)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段;
(5)双层(上为孔隙、下为岩溶)含水介质分布的地段,或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地段;
(6)地下水与地表水转移密切的地段。
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带是塌陷产生的敏感区,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产生塌陷的主要触发因素。
水动力条件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降雨、水库蓄水、井下充水、灌溉渗漏、严重干旱、矿井排水、强烈抽水等。
此外,地震、附加荷载、人为排放的酸碱废液对可溶岩的强烈溶蚀等均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⑺ 什么样的地质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地震。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⑻ [工程地质] 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崩塌产生的条件:
1、地貌条件: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专般坡属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
2、岩性条件:坚硬岩层多组成高陡山坡,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下易产生 崩塌。
3、构造条件:当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位置处于下列最不利的情况时易发生崩塌:
(1)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于45°而小于自然坡度时;
(2)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一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25~65°时;
(3)当二组与山坡走向斜交的节理(X形节理),组成倾向坡脚的楔形体时;
(4)当节理面呈弧形弯曲的光滑面或山坡上方不远有断层破碎带存在时;
(5)在岩浆岩侵入接触带附近的破碎带或变质岩中片理片麻构造发育的地段,风化后形成软弱结构面,容易导致崩塌的产生。
4、此外昼夜的温差、季节的温度变化,促使岩石风化;地表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形成软弱面,或水的渗透增加静水压力;强烈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中的爆破、边坡开挖过高过陡,破坏了山体平衡,都会促使崩塌的发生。
⑼ 常见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结构有哪些
常见的抄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热害等.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主要的地质构造有:
1.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
⑽ 地面塌陷勘查中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4.2.1勘查的基本要求
4.2.1.1查明塌陷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环境
(1)气象要素:多年平均降雨量、月降雨量分配及雨季降雨量特征,一次最大降雨量及暴雨特征等;
(2)水文要素:地表溪河年总径流量及其分配,平均流量及最大流量,洪、枯、平水期水位高程和变幅;
(3)地质环境要素
a.地形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分布;
b.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第四系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沉积层序和岩性结构及其分布;可溶岩的层位、岩性、结构、产状及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关系,划分岩溶层组类型;基岩面的起伏形态。隐伏的溶沟、溶槽、洼地、漏斗、槽谷等岩溶形态的分布与特征;断裂破碎带的产状、规模、构造岩结构特征与胶结程度;土洞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塌陷区场地地震裂度、震害特征等;
c.含水层类型、特征及分布,地下水流场特征,地下水的出露条件及其流量与水位动态特征,含水层之间及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
4.2.1.2查明塌陷发育史、发育现状及其形成条件
(1)古、老塌陷及有关现象的遗迹;
(2)塌陷的形态特征与分布范围;
(3)塌陷区地质结构特征与水动力条件,可溶岩的岩溶层组类型与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覆盖层的岩性结构与厚度,各类土的工程地质性状、水化学性质及其空间变化规律,地下水类型与埋深及其动态特征等。
4.2.1.3确定塌陷发育的动力因素,研究其动态特征及其与塌陷的相关关系,研究塌陷的变形破坏机制
4.2.1.4评价塌陷区的稳定性,预测其发展趋势,确定塌陷的危害性
4.2.1.5若为黄土塌陷,应查明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及水理性质
4.2.2地球物理勘查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1)第四系覆盖层的岩性、厚度及分布,古河道、埋藏洼地、漏斗、槽谷的分布范围;
(2)查明基岩埋深及基岩面的起伏形态;
(3)查明隐伏断裂的产状、规模及破碎带特征;
(4)查明采空区、土洞、岩溶洞隙、地下河管道及岩溶发育带的埋藏条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和充填特征;
(5)查明岩土松动带的分布范围、岩性的完整性及弹性力学参数;
(6)查明地下水的流向及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