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我国地质环境有哪些性质

我国地质环境有哪些性质

发布时间: 2021-01-22 11:17:50

A. 岩体在地质和力学特征方面与岩石相比有何主要区别

岩体是由多种岩石组成的!岩体的力学性质是由组成岩体的岩石性质和其结构面决定的!岩石的力学性质则是由岩石形成中的排列结构,轴系决定的!

B. 重要环境地质指标释义

一、地表特征

名称:地表特征

简介:地表特征指标主要测量或监测地表植被的变化及地表面的裸露程度。为衡量草地退化的最为直观的指标之一。一般来说,草地退化的过程是:草地的茂盛程度降低,逐渐稀疏,高度呈下降趋势,耐旱型植物开始逐渐占优势,退化到一定程度,地表的裸露程度不断增加,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等。

意义: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其后果表现在各个方面。最直接、最易为人们看到的是草地植被的变化。严重退化的草地,其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明显下降,据调查,羊草的高度从45cm降到7cm,其盖度即从30%降到10%,而大针茅的高度由27cm降到3cm,盖度由5%降到0%,所以退化的草原最显著的后果是植被的矮化。此后,生产力也大大下降,生物量只有原生植被的40%左右。

植被变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在家畜的过度啃食条件下,不耐牧的植物显著减少,而耐牧的植物则被保存下来,其结果导致退化草地由低适口性的植物所组成,这也就是为什么退化草场的最终类型都可能是由耐旱耐牧的植物所组成的原因。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草原退化后,植物主要由冷蒿、星毛委陵菜构成。

地表植被的分布是反映草地退化最为直观的指标之一,通过统计一个地区草地植被的覆盖度、高度和产草量等参数,可以很好地衡量这个地区的草地退化情况。另外一些标志着某类草地植被类型出现的特征种植物或标志草地出现退化具有指示意义的植物种,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人为或自然原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

适用环境:适合于处在退化过程中草原地区。

监测场地类型:已出现不同程度植被退化、地表裸露的退化地区。

空间尺度:块段至景观/中尺度至区域尺度。

测量方法:采用面积统计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是随机量取一定面积的地块,分别计算其中草地面积与非草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百分率。

测量频率:1~2年。

数据与监测的局限性:在进行指标参数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会有部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仝川(2000)根据地被物明显减少、地被物消失以及表土裸露,甚至出现盐碱斑为临界值,将草地退化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李博(1997)以地被物明显减少、地被物消失、地表裸露、呈现裸地或盐碱斑为临界值,划分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4个等级。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 19377—2003)其中也包括对地表特征的监测参数(见表4-7)。

可能的临界值:对于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和草地盐渍化,浮沙堆积面积占草地面积相对百分数的增加率、盐碱斑面积占草地面积相对百分数的增加率2个参数有不同的临界值。

生态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李博.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中国农业科学,1997(6):1-9.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 19377—2003).

仝川.草地退化指数的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5):508-512.

其他资料来源:农林牧、环保等相关部门。

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和草地盐渍化。

总体评价:可用于测量和监测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和草地盐渍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土壤理化性质

名称:土壤理化性质

简介: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包括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化学特性包括酸碱度(pH值)、含盐量等。

意义:土壤的物理特性主要指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及土壤质地和结构等。土温是太阳辐射和地理活动的共同结果。不同类型土壤有不同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因而表现出相对太阳辐射变化的不同滞后现象。这种土温对地面气温的滞后现象对植物有利,影响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制约土壤盐分的溶解、气体交换与水分蒸发、有机物分解与转化。较高的土温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营养分解和植物生长。土壤水分直接影响各种盐类溶解、物质转化、有机物分解。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植物代谢需要,会产生旱灾,同时好气性微生物氧化作用加强,有机质消耗加剧。水分过多使营养物流失,还引起嫌气性微生物缺氧分解,产生大量还原物和有机酸,抑制植物根系生长。土壤中空气含量和成分也影响土壤生物的生长状况,土壤结构决定其通气度,其中CO2含量与土壤有机物含量直接相关,土壤CO2直接参与植物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土壤的质地、结构和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密切相关,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沙土类土壤黏性小,气孔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能力差,土壤温度变化剧烈;黏土类土壤的质地黏重,结构紧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差,湿时黏干时硬;壤土类土壤的质地比较均匀,土壤既不太松又不太黏,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且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化学特性主要包括酸碱度(pH值)、含盐量等。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土壤酸碱度(pH值)间接影响生物对矿质营养的利用,它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和矿质养分的溶解度进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对一般植物而言,土壤pH=6~7时养分的溶解度最高,最适宜植物生长。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发生铁、硼、铜、锰、锌等的不足;在酸性土壤中则易发生磷、钾、钙、镁的不足。

人为或自然原因:人为/自然因素综合作用。

适用环境: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类型。

监测场地类型:适合在有较厚第四系堆积层的草原地区监测。

空间尺度:适宜在小-中尺度的区域进行测量与监测。

测量方法: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酸碱度(pH值)、土壤含盐量等。

(1)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或利用过程中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状可分为块状、片状和柱状3大类型;按其大小、发育程度和稳定性等,再分为团粒、团块、块状、棱块状、棱柱状、柱状和片状等结构。其测量方法主要采用野外直接描述测定。

(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即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及其所表现的土壤砂粘性质。可划分为3大质地类型,即沙土类、壤土类和粘土类。可采用野外直接描述测定和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2种方法。

野外直接描述测定方法: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三级含量,并参考砾石量,可划分为3大质地类型,即沙土类、壤土类和粘土类。各种土壤质地如下:

沙土:干土块不用力即可用手指压碎,肉眼可看出是沙粒,在手指上摩擦时,可发出沙沙声。抓一把沙用手捏紧,沙粒即行下泻,愈紧握下泻愈快。湿时不能揉成球,或在水分较多时,能揉成球或粗条状,但都有裂缝。胶结力弱,用力即碎。

沙壤土:干土块不用力即可用手指压碎,用小刀在其上刻划有条纹,痕迹不整,肉眼可见单粒,摩擦时也有沙沙声。湿土可揉成球,亦可搓成圆条。

粉沙壤土:干土块压碎用力较大,用小刀刻划,痕迹较沙壤土明显,但边缘破碎不齐。干摩擦时仍有沙沙声。湿土可搓成球,稍用力也致散开,有一定可塑性,可揉成圆条,粗约3毫米,手持一段,即破碎为数段。

壤土:干土块压碎时必须用相当大的力量,用刀刻划,刀痕粗糙,唯边缘稍平整,湿土可揉成细圆条状,弯成直径2~3cm的小圆圈时,既出现裂缝折断。

粉沙粘壤土—粘壤:干土块用手指不能压碎,用刀刻划痕迹较小,湿土用力较大也可搓成球,手揉时,不费力即可揉成粗为1.5~2mm细条,也可变成直径为2cm的圆环,压扁圆环时,其外圈部分发生裂缝,可塑性较大,可用两指搓成扁平的光面,光滑面较粗糙,不显光亮。很湿的土置于二手指间,再抬手指,粘着力不强,有棱角.

粘土:干土块坚硬,手指压不碎,湿土可揉成球或细条,但仍会有裂缝,手揉时较费力。干土加水不能很快浸润,粘性大,很湿的土置于二指间粘力较大,有粘胶的感觉。土壤压成扁片时,表面光滑有反光。

重粘土:干土十分坚硬,以斧头打始碎,土块有白痕,并粘在斧上,湿土可塑性大,粘着力更强,搓成条或球均光滑,手指感觉细腻,塑性甚大,土壤压成片时表面光滑有亮光。

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方法:采用筛分法,分析采集的土壤样本的颗粒组成,按DT-82土工试验规程进行命名。

(3)土壤含水量: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0g烘干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称土壤含水率。可采用野外直接描述测定和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2种方法。

野外直接描述测定方法:采用TDR水分测定仪测定。

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方法:采用烘干称重法。野外用环刀取样并即时称重,实验室用恒温箱对土壤样本进行烘干后称重,由此计算土壤总量含水量。

(4)土壤容重: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它与包括孔隙的1立方厘米烘干土的重量用克来表示的土壤容重,在数值上是相同的。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方法。

(5)土壤酸碱度(pH值):又称“土壤反应”。它是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以pH值表示。可采用野外直接描述测定和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2种方法。

野外直接描述测定方法:采用土壤pH计测定。

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方法:采用电位测定法进行测定。

(6)土壤含盐量:指土壤中盐分的含量。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测定方法。

测量频率:5~10年。

数据与监测的局限性:在指标参数的野外测定过程中,会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另外实验室分析数据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陈有君、红梅等(2004)研究过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状况,结果表明植物的生长使根层土壤含水量下降,而且不同植物利用水的土层及利用土壤水的量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影响着降水在土层中的分布及地表的蒸散条件,使土壤有效水向浅层分配。而降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分配及入渗深度,决定着地表植被的生活型,从而影响地表植被的演替方向及顶级类型。

朱志梅、杨持等(2007)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进行了草地退化对土壤理化性质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①土壤颗粒组成发生变化,黏粒含量趋于减少,砂粒增多。不同粒径对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保水保肥的贡献不同,黏粒的减少抑制了土壤的膨胀、可塑性及离子交换等物理性质。②土壤含水量下降。上层(0~20cm)土壤含水量下降明显,随着沙漠化梯度的增加,表层土壤含水量下降速度加快,从而深层土壤含水量逐渐高于表层。③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容重的增加必然影响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移动及植物根系的发育。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与草地退化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潜在阶段深土层(30~50cm)的容重最小,而严重阶段表土层(0~5cm)容重最小。④土壤有机质、C、N含量下降,方差分析显示各沙漠化梯度间均差异极显著。且土壤N的衰减要快于C。土壤C/N比呈增加趋势,说明伴随着土壤C,N的显著下降,质地变粗,植物N素供应不足更为突出。⑤土壤容重与土壤全N,C及黏粒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细颗粒物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容重减小,从而有助于提高土壤的稳定性,且5~10cm土层的性质表现突出。⑥土壤的颗粒组成状况与土壤营养元素之间有着同增同减性,但黏粒与N的关系要密切于黏粒与C和C,N间的关系。因此,土壤中细颗粒物的减少会导致N素的衰减十分明显,从而导致土壤稳定性降低。

可能的临界值:对于草地退化,有土壤容重相对百分数的增加率的临界值;对于草地沙化,有土壤质地>0.05mm粗砂粒含量相对百分数的增加率、<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相对百分数的减少率的临界值;对于草地盐渍化,有土壤含盐量、土壤酸碱度的临界值。

生态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其他可能的临界值:一般含矿物质多而结构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之间;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的土壤(如农业土壤),在1.1~1.4之间。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我国西北、北方不少土壤pH值大,南方红壤pH值小。因此,可以种植和土壤酸碱度相适应的作物和植物。如红壤地区可种植喜酸的茶树,而苜蓿的抗碱能力强等。土壤酸碱度对养分的有效性影响也很大,如中性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大;碱性土壤中微量元素(锰、铜、锌等)有效性差。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土壤的酸碱度,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节。土壤pH=6~7时养分的溶解度最高,最适宜植物生长。另外土壤含盐量超过0.3%,土壤便会发生盐碱化。

主要参考文献:

陈有君,红梅等.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状况.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1):68-73.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 19377—2003).

朱志梅,杨持等.多伦草原土壤理化性质质在沙漠化过程中的变化.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27(1):1-5.

其他资料来源:农林牧、环保等相关部门。

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及草地盐渍化。

总体评价: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反映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灵敏指标,有助于进行草地退化的监测。

三、土壤养分

名称:土壤养分

简介:土壤养分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0.5%、0.01%~0.2%和0.2%~3.3%。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吸收以后,必须迅速地得到补充,方能使其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即强度因素维持在一个必要的水平上。所以,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能进入土壤溶液中的固相养分元素的数量,通常称为容量因素。在实用中,养分容量因素常指呈代换态的养分的数量(代换性钾、同位素代换态磷等)。土壤养分的实际有效性,即实际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数量,还受土壤养分到达植物根系表面的状况,包括植物根系对养分的截获、养分的质流和扩散三方面状况的影响。

意义:土壤养分是土壤化学性质的体现。但与土壤的酸碱度等参数相比,土壤养分指标对植物生长的过程具有相当的控制作用,植物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且还受这几者之间供给比例的影响。J.von Liebig(1843)提出了植物生长的最小养分律,意指植物的产量由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支配的定律。如果相对增加最少的某个因子(最少因子),那么产量将与此成比例地增加。其次如果其他某个因子成为相对最少时,产量也不会增加,一旦增加这个因子,则产量就会再次增加。例如氮供给不充足时,即使多施磷等,但植物产量仍受氮的施用量所决定。

另外,除主要的养分因素之外,土壤还提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一些微量元素。微量元素虽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不多,但与其生长发育息息相关。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与生命活力密切相关,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其中B、Mo、Cu、Zn、Fe、Mn等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人为或自然原因:土壤养分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但受人为活动影响。

适用环境: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类型。

监测场地类型:适合在有较厚第四系堆积层的草原地区开展监测。

空间尺度:适宜在小至中尺度的区域进行测量与监测

测量方法:具体测量参数为有机质、氮、磷、钾及一些微量元素。

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氮、磷、钾: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对茎叶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是与产量最密切的营养元素。磷能够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和改善植物品质。钾能促进植株茎秆健壮,改善植物品质,增强植株抗寒能力。

微量元素:生物体是由60多种元素所组成,其中C、H、O、N、Ca、P、Mg、Na等含量较大的元素,称为宏量元素。而占生物体总重量0.01%以下的如Fe、Zn、Cu、Mn、Cr、Se、Mo、Co、F等,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虽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多,但与生物体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物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与生命活力密切相关,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而这些微量元素必须直接或间接地由土壤供给。到目前为止,已被确认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种,即有Fe、Zn、Cu、Mn、Cr、Se、Co、I、Ni、F、Mo、V、Sn、Si、Sr、B、Ru、As等。

测量方法主要采用野外取样实验室测试方法。

测量频率:5~10年

数据与监测的局限性: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实验室分析获取,在经济上受一定限制,因此该项指标不宜开展大规模的测量和监测。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国内的研究者对土壤养分与地表植被退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赵利君,王艳荣等(2005)进行了土壤养分在草原退化过程中的变化分析,研究了三个不同退化强度草原的有机质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群落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都为:未退化群落>中退化群落>重退化群落,方差分析指出中度退化群落与不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的最大差异出现在0~10cm土层处,而重度退化群落与中度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的最大差异出现在10~20cm土层处。在0~10cm层次三种群落全磷含量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在10~20cm和20~40cm层次上,未退化群落与中度、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中、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

闫顺国(1991)对河西走廊盐渍化草地土壤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盐分组成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对土壤盐分组成,pH及有机质含量(OM)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在环境分类中的作用秩序为:。

钟志祥、万开元等(2006)研究了武汉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樟科和木兰科21种珍稀植物的营养状况及其所生长土壤的营养条件。结果表明:酸性土壤中Fe、Mn、Cu、Zn、B、Mo 6种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顺序为Fe>Mn>Cu>Zn>B>Mo,其平均值大小与全国平均值相差不大;植物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Fe>Mn或(Mn>Fe)>B>Zn(或Zn>B)>Cu>Mo,与正常含量范围相比,所有植物Mn含且偏高,部分植物Fe含量较大,Cu、Zn、B含量较为正常,Mo含量偏低,生物吸收系数大小顺序为Zn>Fe>Mn>B>Cu。

可能的临界值:对于草地退化,有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相对百分数的减少率和0~20cm土层全氮含量相对百分数的减少率的临界值;对于草地沙化,有有机质相对百分数的减少率、全氮含量相对百分数的减少率的临界值:

生态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其他可能的临界值: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0.5%、0.01%~0.2%和0.2%~3.3%。

主要参考文献: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 19377—2003).

闫顺国.河西走廊盐渍化草地土壤生态指标的选择与分类.草业科学,1991,8(3):22-25.

赵利君,王艳荣等.土壤环境质量在草原放牧退化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35-36.

钟志祥,万开元,余场冰等.21种迁地保护植物微量元素与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10).

其他资料来源:农林牧、环保等相关部门。

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及草地盐渍化。

总体评价:土壤养分是土壤化学性质的体现。但与土壤的酸碱度等参数相比,土壤养分指标对植物生长的过程具有相当的控制作用,植物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且还受这几者之间供给比例的影响。

四、地下水水位与水质

名称:地下水水位与水质

简介:地下水水位指的是指地下含水层中水面的高程。根据钻探观测时间可分为初见水位、稳定水位、丰水期水位、枯水期水位、冻前水位等。作为草地生长的地下水分“仓库”,地下水对植物的生长发展有着及其的作用。研究表明,地下水位埋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地下水位是由降水和地表水下渗量等因素所控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与人类的活动,如农业灌溉抽取地下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等。

地下水水质指未经人类活动污染的自然界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动态特征。物理特性主要指水的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和味。水的化学性质由溶解和分散在天然水中的气体、离子、分子、胶体物质及悬浮质、微生物和这些物质的含量所决定。天然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溶解的离子主要是钾、钠、钙、镁、氯、硫酸根、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等离子。生物原生质有硝酸根、亚硝酸根、磷酸二氢根和磷酸氢根离子等。此外,还有某些微量元素,如溴、碘和锰等。胶体物质有无机硅酸胶体和腐殖酸类有机胶体。悬浮固体以无机质为主。微生物有细菌和大肠菌群。地下水水质主要与含水层岩石的化学成分和补给区的地质条件有关,除此之外还受人类活动影响。

意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与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年降水一般在400 mm以下,荒漠地带则在250 mm以下,局部地区甚至只有30~40 mm,其地带性植被为荒漠植被,十分稀疏。对生态环境起主要作用的是依靠地下水维持生存的非地带性中生和中旱生植被。

人为或自然原因: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受气候降水的影响,也与岩土性质有关,但也受人类活动的制约。

适用环境: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类型。

监测场地类型:适合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草原地区开展。

空间尺度:适宜在小至中尺度的区域进行测量与监测

测量方法: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的测量参数包括潜水位埋深、总溶解固体。

潜水位埋深:潜水井中地下水的自由表面为潜水面。潜水面的绝对高程为潜水位,从地表到潜水位的深度称为潜水位埋深。

总溶解固体:总溶解固体是水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水中总含盐量,是农田灌溉用水适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测量方法:地下水位采用野外实际观测方法测量,总溶解固体主要采用野外取样实验室测试方法,主要有重量法,电导法,阳离子加和法,离子交换法,比重计法等。

测量频率:3~5年。

数据与监测的局限性:潜水位的测量若无较好的潜水井,在野外较难测定;地下水质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实验室分析获取,在经济上受一定限制,因此该项指标不宜开展大规模的测量和监测。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国内的众多学者对植物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提出把满足干旱区非地带性天然植被生长需要的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称作生态地下水位(简称生态水位)。还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的关系,提出了适宜水位、最佳水位、盐渍临界深度、生态警戒水位等等。

如杨泽元、王文科等(2006)从陕北风沙滩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生长及土地荒漠化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安全地下水位”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维系植被的正常生长,维系河流、湖泊、沼泽(或湿地)正常的生态功能,且不发生土地荒漠化、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地下水位埋深”。通过研究表明:陕北风沙滩地区地下水位埋深小于1.5m为盐渍化水位埋深,1.5~3m为最佳地下水位埋深,3~5m为乔灌木承受地下水位埋深,5~8m为警戒地下水位埋深,8~15m为乔木衰败地下水位埋深,大于15m为乔木枯梢地下水位埋深。

张丽、董增川等(2004)以生态适宜性理论为基础,根据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典型植物的随机抽样调查资料,建立了干旱区几种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得出干旱区典型植物的最适地下水位。结果表明:①最适地下水位:干旱区典型植物出现频率最高的地下水埋深分别为:胡杨2.51m,柽柳2.2m,芦苇1.36m,罗布麻2.51m,甘草2.39m,骆驼刺2.84m。最适宜区间为2~3m。②生态地下水位:适宜干旱区植物正常生长的地下水位为2~4m。因此,干旱区合理的生态地下水位应保持在2~4m之间,这样才有利于植被生长和生态环境恢复。③植物的生态幅度:不同的植物对地下水位的忍耐范围不同,胡杨、怪柳、骆驼刺的方差较大,说明它们可以在较大的地下水位范围内生存,生态幅度较大;芦苇、罗布麻、甘草的方差较小,说明它们可以在较小的地下水位范围内生存,生态幅度较小。④植被盖度、频率与地下水位的关系:植被盖度!出现频率与地下水位存在一定的关系,在植被最适地下水位附近,植被生长最好,出现频率最高,相应的植被盖度最高;在植物的适宜地下水范围内,植被生长良好,出现频率较高,相应的植被盖度也较高;在其他地下水范围内则植被长势受水分亏缺或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生长相对不好,出现频率相应就低,盖度也低。

纪连军、高洪彬等(2006)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埋深对杨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当地下水位埋深在1.2~2.5m时,杨树幼树生长发育正常,幼树基本无枯梢枯干现象;当地下水位深度超过3m时,幼树枯梢枯干现象随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多。

周绪、刘志辉等(2006)研究了新疆鄯善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降幅对天然植被衰退过程的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降幅位于5~8m之间为天然植被覆盖变化敏感区间,降幅超过10m天然植被将会出现严重衰败。

可能的临界值:对于草地盐渍化,有潜水位和总溶解固体相对百分数的减少率的临界值:

生态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其他可能的临界值:水的总溶解固体通常以1l水中含有各种盐分的总克数来表示(g/l)。根据总溶解固体的大小,水可分为以下5种。

生态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 19377—2003).

杨泽元,王文科等.陕北风沙滩地区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8):67-74.

张丽,董增川等.干旱区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的模型研究.中国沙漠,2004,24(1):110-113.

其他资料来源:农林牧、环保等相关部门。

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及草地盐渍化。

总体评价:地下水位和水质与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植物种属对于地下水位有着不同的需求,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地上植被群落的演替。近年来,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伴随着这个过程,大量的亲水性植被开始凋落,耐旱型植被逐渐占优势,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很可能导致大面积的植被凋谢和死亡,促成草地退化和土地退化。

C.  当前环境地质科学发展特点和趋势

1992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表明,人类已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开始建立了持续发展战略的观念。在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已出现了环境地质与经济地质并重的趋势,甚至超越后者。以发达国家美国为例,美地调所地质处制定的2000~2010年科学战略有7个科学目标:①为减灾规划进行地质灾害评价;②提供地质灾害短期预测并快速查明灾害后果的特性;③进一步提高从全球地质、经济和环境的角度对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认识;④预测气候易变性对环境的影响;⑤建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地质框架;⑥解释人类健康与地质作用过程之间的关系;⑦确定地下水资源与有害废物隔离的地质控制条件。它们几乎全部与环境地质有关。

综观上述可知,当前环境地学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地学发展趋势之一是多学科的交叉和结合,其综合性、预测性和社会性将进一步加强

综合性体现在对众多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以及协调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的关系时,不仅需要地质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构造地质等的参与,而且还需要其它科学如社会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等和高新技术的参与。只有通过多学科的综合交叉结合,才可能解决复杂的环境地质问题。

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在人为作用下的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缓变性,又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加强预测和预报是环境地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同时,为了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避免产生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或控制其发展,还必须把人类活动这一地质作用限制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公众、全民的环境意识和行动配合,甚至政府、社会的行政管理和决策干预,统一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才能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目的和效果。只有在实践中注意结合这“三性”特点,环境地学才能有较大的发展。

(2)对区域性或重要经济开发区、工程建设区的环境地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地质研究和工作,一般都结合国土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来进行。不同的地质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果在规划设计阶段即开展环境地质研究,并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纵观正在兴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大大改变周围甚至全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如水土流失、边坡稳定、下游水文动态等。晋陕内蒙古能源基地的开发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也存在很突出的问题,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埃及在尼罗河上兴建的阿斯旺大坝所引发的生态地质环境变化(三角洲后退,中、上游土地盐碱化、河岸侵蚀等)至今还在继续。

为加强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开展了新的地质填图工作。美国《全国地质图填图方案》填图的服务目标是:矿产、能源和水资源勘查与开发;有毒废物及核废料处理场地的调查和选址;土地利用评价与环境保护规划;地质灾害减轻;火山喷发灾害预测;地基基础工程设计与建设;减轻滑坡及其它地面破坏损失;降低海岸和水系侵蚀影响强度;重要工程选址;以及基础地学研究工作。中国新一轮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也加强了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内容。

有些环境地质问题所涉及的区域还可跨越国界,如欧洲的莱茵河为五国所共有。在一个国家出现污染就会影响邻国,这就需要这些国家共同来保护。因此,国际合作研究地质环境的趋势也在增强。

(3)城市环境地质研究将成为研究重点

城镇化进程加快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趋势。据联合国预测,到2000年人口为500万以上的城市将达60个。世界上将有60亿人口的一半集中在城市。增长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规模发展相当快。

世纪之交的地球科学:重大地学领域进展

城市建设发展日益扩大,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也日益突出。有人提出城市地质学,或城市环境地质学,其任务就是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地质环境,为城市发展规划、布局服务,预测和防治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和对地质灾害采取防治措施。许多发达国家如加、英、澳、美以及亚太地区、欧洲都纷纷针对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开展研究。诸如土地利用、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滑坡、塌陷、固体废弃物,特别是有害有毒废物、废水对地质环境的污染等,都是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4)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地质环境工程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评价已逐渐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建立了一些预测模型,这主要依靠引进数理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了进一步满足环境规划、设计决策和减少灾害损失的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预测的理论,尤其是时间的预测技术和方法,以及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和过程研究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正确预报的基础来自可靠的动态观测和监测数据。因此有关的监测仪器、技术需大力发展。现国内外都开始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新技术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灾害的适时监测、评估和预警业务系统,取得成效,值得大力发展。同时还应重视基础性的工作,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和风险填图。国际减灾计划研究围绕监测、预报、防护、治理为主展开。因此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区域地质灾害区划、风险评价和环境地质质量综合评价等多种技术、方法相结合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为防治和减轻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工程研究的加强势在必行。以往地质学家对这一领域涉足较少,主要侧重对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和成因、机理等研究。对如何治理只是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具体的治理方案及实施则是工程部门的工作,实际上从防治工程的方案设计制定、勘查、施工以致建成以后的环境效益、反馈监测都离不开环境地学的指导和分析。因此必须加强地质环境工程研究这一薄弱环节。

地质环境工程也称环境地质工程,这是因为它是以环境地学知识为基础,使用综合手段,防治地质灾害和其它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工程技术体系。它的内容广泛,如荒漠化的防治工程,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复杂地基的处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调度工程,污水净化处理工程,海水入侵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地质处置工程,地下水环境工程等。地质环境工程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交叉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引进。

这方面研究中国正在起步,但已收到成效。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其底部是煤层采空区,对三峡库区造成潜在威胁,急需加固。1992年开始研究并实施防治工程,包括采空区的阻滑工程,上部危岩体的锚固工程,扩建危岩体自动监测系统,坡面修建排水系统以及防冲消能平台等。现工程已于1997年完工。其治理技术水平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山东莱州湾修建了防治海水入侵工程(拦蓄地表水、地下水工程,阻水帷幕,橡胶坝等)。科研部门密切配合,不断监测研究、指导和检验工程的防治效益。

(5)重视生态环境地质研究

这是研究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与地质环境间相关的科学。把地质环境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研究的科学。

地质环境中某种元素缺乏或富含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导致中毒或地方病的发生。如碘、砷、硒、钼、汞、氟等的分布规律,地球化学特性,危及人体的方式和途径,如何改善环境质量,都有待环境地质科学与其它学科来协同研究。

近年来发现生态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宜种的作物不一样,因此农业生态地质研究已成为一项有广阔前景的环境地学研究课题。

D. 专题文件属性表结构

( 一) 基础地质因子

1. 前新近纪地质体 . wp

为面状要素,属性结构在原有字段 ID、周长及面积的基础上增加 “调查时间”、“地层与岩体”和 “代号”字段,均为字符型。属性结构如表 4. 2. 3。

表 4. 2. 3 前新近纪地质体属性数据结构

E. 我国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哪,为什么

我国泥石流划为6个分布区:
青藏高原边缘山区是中国冰川类泥石流最发育地区,泥石流发生频繁猛烈且规模巨大;
横断山区和川滇山区是中国降雨类泥石流最发育地区,并发育有少量冰川类泥石流;
西北山区泥石流分布零星,暴发频率低,十几年至几十年才发生一次;
黄土高原山区常出现经暴雨激发而成浓稠的泥流,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湟水河畔的湟源、西宁、乐都等地,兰州附近的黄河两岸,渭河两岸的天水、社棠、伯阳等地及陕北、陇东、晋西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
华北和东北山区多形成非粘性的水石质的泥石流,称水石流,活动频率较低,一般几年至十几年暴发一次;
秦岭、大别山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南方山地,降水丰沛,暴雨或台风雨来势猛烈,特别是江西、广东、福建、台湾和海南岛一带山地,历史上均曾发生过灾害性泥石流。近年来,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加剧,泥石流灾害有加重之势。
原因:沟谷地形陡峻、松散固体物质丰富和水源动力充沛三者之间的组合,是中国泥石流广泛发育的根本原因。人类生产活动向山区的迅速扩展,破坏了山地地表结构,加剧了水土流失,促使滑坡崩塌频起,是中国泥石流活动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中国泥石流的分布和发育受控于地质构造和地貌组合;泥石流的暴发频率和活动强度,受控于水源补给类型和动力激发因素;泥石流的性质和规模,受控于松散物质的储量多寡、组构特征和补给方式。 中国泥石流的分布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及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时间上,泥石流大都发生在较长的干旱年头之后(物质积累阶段),出现多雨或暴雨强度大的年份及冰雪强烈消融的年份;就季节变化而论,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集中期和冰川积雪强消融期的6~9月;就日际变化而论,泥石流多发生在午后至夜晚。 中国泥石流广布于各种气候带和各种高度带的山区,从青藏高原西端的帕米尔向东延伸,经喜马拉雅山带,穿越波密一察隅山地向东南呈弧形扩展,经滇西、川西的横断山区,折向东北,沿乌蒙山北转大凉山、邛崃山,过秦岭东折,经黄土高原南缘及太行山,直达长白山山地。根据泥石流形成的自然环境、泥石流类型与活动特点的差异,可将中国泥石流划为6个分布区。

F. 设计专业大学有哪些

国外有哪些设计大学?很多学艺术设计的学生都想去国外艺术留学深造,国外艺术设计类院校众多,该如何选择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国外著名的设计院校,艺术留学生快来看看有你心仪的吗?

1.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School of Design

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为美术学院下属5所学院之一(另4所分别为建筑学院、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音乐学院)。

该学院本科分为传达设计系和工业设计系。研究生学习分为沟通计划与资讯设计、互动设计、产品开发3个方向。除此之外,学院为其它学院学生提供设计辅修课程,并为中学生提供夏季课程。可授予美术学士、设计学硕士和设计学博士学位。

2.普瑞特艺术学院

普瑞特艺术学院是一所专业、私立的艺术类学院,成立于1887年10月17日,与FIT和Parsons并称为全美三大设计学院。

Pratt是美国东海岸唯一有传统围绕式校园的艺术学校,目前的三所分校分别坐落在美国纽约州的曼哈顿、布鲁克林区以及尤蒂卡。普瑞特学院是美国居于领军层次的艺术类院校之一,同时,也是是AICAD的成员。

在普瑞特学院,事业是成型的和可预见的,任何学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功。

3.罗彻斯特理工学院设计学院

罗彻斯特理工学院设计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Design)隶属于成像艺术及科学学院(College of Imaging Art and Science)。

现设有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交互式媒体设计与成像等系科。研究所设有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等方向。可授予美术学士、美术硕士学位及美术专科结业证书。

4.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是美国著名的设计学校之一。设有广告设计、环境设计、电影艺术、纯艺术媒体、平面设计、插图、摄影艺术、产品设计和交通运输工具设计等9个系。

其交通运输工具设计专业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其主导专业,也是全美声望最高的科系之一。

其研究所设有下列研究领域:电影、艺术、工业设计、媒体设计、设计评论与理论。该校还有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人士开设的设计教育公共课程。

5.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

柏林艺术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96年,现有5个学院:美术、设计与建筑、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与社会科学,几乎囊括了上述艺术领域的所有专业,是德国最大的艺术院校。

柏林艺术大学有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历史、建筑等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从六十年代开始,柏林艺术学院就已发展成为一所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等院校。柏林艺术学院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的治学模式,在整个欧洲也是独一无二的。

学院设置了三十多个艺术专业以及与其相关的科学专业。专业设置:绘画、雕塑、版画、新媒体、实验媒体设计、建筑、多媒体、电影、摄像、音乐教育、指挥、合唱指挥、作曲、录音师、舞台美工、音乐剧、音乐表演、话剧、表演戏剧、剧本创作等。

6.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SM)建于1854年,是伦敦艺术大学的一部分,也是英国最大的艺术与设计学院。

CSM的设计风格时刻透露着叛逆、革新、创造的精神,它会大胆的尝试创造新的服装概念,甚至是重新塑造一种人体结构,想要前往CSM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要注意,CSM十分重视制作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及背后的理论依据,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服装设计基础,而不是美术基础。

7.芝加哥艺术学院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芝加哥艺术学院是美国声望最高的艺术学院之一。校风自由,学生并不被要求限定主修什么科目。

学院主要设有设计与实用美术、影视与摄影艺术、美术与艺术研究、室内建筑、音乐、艺术品修复、科技与社会、师范教育、特定理论与职业培训、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等专业。

其研究所提供下列主修课程:艺术与科技、陶艺、纤维与金属研究、影片制作、室内建筑、绘画、表演、摄影、版画、雕塑、录影、视觉传达、写作、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史绩维护等。可授予美术学士、室内建筑学士和美术硕士、文学硕士学位。

8.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由法国文化部管辖并属于高等专业学院性质的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是继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后的世界第三所美术学院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作为全世界顶尖殿堂级的美术学院,世界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它不仅在全世界的高等美术院校中影响巨大,在中国美术界影响也最为深远,中国的老一辈油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潘玉良、刘海粟、刘开渠、吴冠中、李风白等名家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9.法国高等工业设计学院

国立高等工业设计学院位于巴黎的中心地段,它是法国唯一一所专门进行工业造型与设计的国立高等学校,它直接受法国工业与文化部监管。

教学内容主要以个性化课程为基础,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考核评估。学生入学后即被置于一种设计创作环境。学生在校期间须在教师-设计师的辅导下,并且通常在外部公立或私立合作伙伴的合作下,完成各种具体设计项目。

学生在学校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被要求参与实践,如在画室运用工具(木头,金属,设计模型,照片,录象,声音...)进行创作.在创作工作室进行艺术实践授课,涉及其专业领域,每学期都有不同的主题。

10.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罗德岛设计学院是一所评价很高的艺术学校,并以其多元化的六周冬季课程著名。设有建筑学、服饰与纺织品研究、设计与实用美术、影视与摄影艺术、美术与艺术研究、室内建筑学、园林建筑学、木工学等专业。

其研究生教育设有陶艺、家具设计、玻璃、平面设计、珠宝与金属、绘画与版画、摄影、雕塑、纤维、景观建筑、工业设计、艺术教育、室内建筑等课程。

国外有哪些设计大学?以上就是小编简要介绍的几所院校,计划申请艺术类留学的伙伴们可以了解一下,多了解一些院校的详情,对你的申请总会有所帮助的,想了解更多国外设计类院校的介绍,欢迎前来咨询美行思远艺术留学专家。

G. 城市地质环境及其相关术语

环境、资源、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等相关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或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即使在同一学科或领域内,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经历,也会给出不同的定义。为使读者对本书的理解不至于混乱,本节将对这些相关概念作一个界定。

一、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二者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都是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对人类十分重要。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概念: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位于该空间内部的直接或间接地决定或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我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定义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经常的和必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环境影响着人类,作用于人类;反之,人类也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即人类有目的、有计划、能动地改造着环境、利用着环境,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然而,人类长期以来并没考虑到由于对环境的干预能产生长期的、累积的影响的环境效应。当人类违反自然规律去干预环境时,人类将因自己的错误而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当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去干预环境时,便会使环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而发展。人类在认识到其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后,从而使人们又重新回归于正确的平等、共生、共进的关系上来。

2.环境价值

环境作用于人类,影响于人类,人类也反作用于环境,影响着环境。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向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环境质量和环境功能也是向着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关系称为环境价值。环境价值表现的是双向关系,而且也是双赢关系。也就是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牺牲环境,以环境为代价,降低了环境质量,损害了环境功能,这种单向利己关系只是无休止地从环境中摄取,毫不顾忌环境的承载能力,把人和环境的关系对立起来,人与环境只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需要与满足的关系,这只能是环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环境价值。为了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降低了的环境质量和折损的环境功能予以足量的经济补偿,这就是环境补偿价值。环境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和环境补偿价值构成,在没有环境补偿价值的情况下,环境价值就不存在。环境价值是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获取效用的同时又要对环境给予足量的经济补偿。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所在,人类与环境关系是和谐、平等共处、共生、共存、共荣的统一整体。环境价值是指事物和人的行为对人的正常环境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既在满足人的环境本性和需要所具有的意义和使用价值,亦要人类向自然环境提供足量的补偿价值,以补偿自然环境满足人类需要能力的折损。

倡导环境价值,把环境价值理解为与人的统一独立整体,与人共同享有平等的尊严、权利和价值,回归环境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恢复人的环境本性和环境需要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恢复人与环境的自由的和谐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立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要素,它包括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阳光、地热等资源。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自然资源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2~4]:①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层位,可划分为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②按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为劳动资料型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料型自然资源;③按其利用限度,可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④按其数量及质量的稳定程度,可分为恒定资源和亚恒定资源。

4.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自然资源只不过是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自然环境包含了自然资源,这就是自然环境的资源观。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地质环境、地理环境等。

5.短缺资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属性和功能所决定的。它们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属性和可利用的功能。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中,有的是短缺资源,有的是稀缺资源。

短缺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和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因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而产生明显不足的资源。资源的短缺状况和短缺程度与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价格有关。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资源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即显现出资源短缺[5]

因为资源短缺状况和短缺程度与价格有关,所以与形成价格的机制有关。在国内外市场分割的环境下,有的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价格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具有刚性价格的许多自然资源,以远低于其价值进行交换,出现过度利用,造成长期短缺。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健全的条件下,资源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能较好地反映资源供销状况,虽然由于信息的不完全而可能出现资源短缺,但是短缺现象有一定弹性,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较短。

总之,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的总称,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也是一种自然资源。水、土地、森林、草原、地质矿产、石油天然气、动植物、空气等自然资源均是环境的要素。而自然资源则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中包含着资源,资源蕴涵于环境。

因此,在本书中出现的“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或“资源环境”这些词汇如果没有前定介词修饰,则环境资源或资源环境同指一个概念,都可以简称为环境资源或资源环境。

二、地质环境与地质资源

1.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互影响的地球表层岩土体空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资源、环境等基础功能。它与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物质、能量交换,起控制、支撑或破坏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系统。地质环境承受内动力、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作用,具有内源性、隐蔽性和一旦酿成灾害的不可逆性,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制约作用。地质环境可由第一、第二、第三地质环境构成。

第一地质环境,指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地质环境,或可称为原生地质环境。

第二地质环境,指人类进行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等活动,以及发展经济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等所改造了的地质环境,或可称为城市次生地质环境。

第三地质环境,指人类活动及其与原生、次生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总和。城市地质环境即为典型的第三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是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它包含了地质资源,具有与环境相同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相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环境地质问题(environmental geology problems)是指地质环境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作用,如各类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地下水水质污染、海水入侵、土壤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等问题。本书“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环境问题”同义。

地质灾害(geo-hazards)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生活环境和工程建设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即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缓变性灾害,以较缓慢的作用过程对人类造成危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另一类为突发性灾害,骤然发作成灾,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2.地质资源

地质资源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蕴藏于地层中的各种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如各类矿床、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微生物、地表各类天然建筑材料、土地、湿地、地质景观和地下空间资源等。地质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自然资源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与自然资源相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地质资源也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

3.地质环境与地质资源的关系

地质环境与地质资源的关系正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一样:地质环境包含地质资源,地质资源只不过是地质环境的一个要素。在谈及地质环境或地质资源的时候,具体含义各有侧重:地质环境主要指包括地质资源在内的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各类要素,重点是人类与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而在谈论地质资源时,侧重于人类开发利用于生产、生活的蕴藏于地层中的物质。从环境角度看,地质资源是地质环境的一部分;从资源角度看,地质环境是地质资源的一部分。

本书提及地质资源时,可理解为地质资源环境,在提及地质环境时,可理解为地质环境资源;在论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或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的时候,包括了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评价和风险评价的含义。

4.其他几个相关概念

城市地质环境:指包括城市发展所影响的区域和深度范围内地质条件、地质资源、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等的总和,是地质环境在城市区域的概念。在城市区域,几乎不存在原生地质环境,主要是人类与自然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城市次生地质环境。因此,城市地质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及其与次生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城市地质环境包括对城市发展有利的地质资源和良好的地质条件,也包括对城市发展不利的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问题及不良地质作用与现象。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对城市发展起支持作用的地质资源、良好地质环境条件的有利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对城市发展起限制作用的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等不利因素的评价。

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与交换的因素,即与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环境称为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学。

社会经济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为社会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地质环境居于主导地位,而在社会经济环境中,人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生态地质环境:以人类生存的城市地质环境为核心,其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重叠部分为生态地质环境。

三、地质环境资源的特性

地质环境资源与其他天然资源相比较,具有下列特性[6]:

(1)资源属性:一部分地质环境资源,如天然建筑材料、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资源,具有与一般天然资源一致的属性,即难以恢复和再生性、不可逆性、耗损耗竭和枯竭性,具有可以移动性。

(2)环境属性:另一部分地质环境资源如地面空间、地下空间、地质景观、湿地、天然地质体及其构成等具有自然环境属性,即具有不可耗竭性、不可移动性,但具有可恢复和重建性质,即这部分地质资源虽然可被破坏、污染和毁损,但其功能可以通过工程治理或天然自净与调整得到修复。

(3)独一无二的特性:地质环境资源,其环境资源价值不仅与其具体种类、品质等有关,还受到其所处的具体地理区位、埋藏条件、开发利用条件、稀有程度等的影响,可以认为,地球上没有在使用价值、补偿价值、开采利用条件、修复条件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种资源。因此,地质环境资源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在具有环境属性的地质环境资源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4)社会化商品属性:地质环境资源与一般天然资源一样,具有可社会化与可商品化属性。不论是上述具有资源属性的地质环境或是具有环境属性的地质环境,都可以通过人类的工程改造或者开采利用,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其社会化和商品化。

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由上述特性决定,在进行地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时,必须考虑到地质环境资源的这些特性。

H. 地质工作的分类

国家地质工作的概念有两种基本的理解,一种是国土的概念,即在本国国土上开展的所有地质工作统统归为国家地质工作;另外一种是投资的概念,即由国家出资开展的地质工作称为国家地质工作。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地质工作的概念是上述两种基本概念的混合,几乎所有的地质工作都可称为国家地质工作,因为所有地质工作的投资覆盖了所有的行业、区域和领域,包罗万象的地质工作全部纳入在国家财政的计划之中。在国家地质工作的大概念和大前提下,按照工作的性质、专业、领域、阶段再进行分类和分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地质工作的概念和内容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地质工作作为社会化分工的一类基础性质的经济工作,逐渐上升为国民经济成分构成中的类别。根据工作的性质、目的和资金来源,把所有地质工作分为公益地质工作和商业地质工作两大类别,由政府出资的公益地质工作属于国家地质工作。

一、按资金来源的性质划分

1.公益地质工作

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少量来自于企业及个人的捐助,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成果资料无偿提供社会使用。如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地学知识的科学普及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等地质工作均属于公益地质工作。在企业和个人捐助所占数额极少的情况下,公益地质工作是国家地质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2.商业地质工作

也可以称为经济地质工作,以盈利为最终目的所开展的地质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属于企业的投资行为。以矿产资源勘查为例,普查程度以上阶段的地质工作均属于商业地质工作,靠市场手段调节,用企业方式运营。

公益地质工作与商业地质工作的分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地质工作的基本划分。在两分的基础上,将会逐步形成与两类地质工作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组织体系。在这一分离过程中,地质工作的主体是商业地质工作,具有典型的市场经济性质和企业行为特征;国家投入基本的公益地质工作,为商业地质工作提供基础的资料保障,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二、按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划分

按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地质工作可以划分为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地学研究三类。

1.地质调查

属于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对某一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地质观察和地质填图是地质调查的主要方法,辅助样品分析、遥感解译等手段对区域的地层、构造、岩石等基本地质内容进行写实性的描述,并以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填图过程中,可以根据用途有所侧重地详细调查某个方面的地质情况,如岩石的稳定性、矿化情况、地层的结构等。

2.地质勘查

属于生产性的地质工作。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以提供工农业生产的原料基地和工程建设的地质资料为目的,在一定的地区内,运用一定的工程手段,查明并评价矿产资源的赋存情况和地壳的稳定性。

地质勘查通常由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工作阶段构成,每一个阶段都有严格的工作规范,从普查到勘探形成地质勘查的整个过程。经过勘探所取得的矿产的储量和评价,可以作为工业建矿开采的地质依据。地质勘查并不总是从普查到勘探经过所有阶段,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工作目的的需要,地质勘查可能仅仅进行其中的某一个阶段。

3.地学研究

属于研究性质的地质工作。包括地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查取得的地质资料,进行野外重点路线观测、室内深入研究和高精度测试,认识地质规律,创新地质理论,为地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

三、按地质工作阶段划分

按地质工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工作原则,地质工作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形成独立的一类地质工作。

1.区域规划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地质工作的总体部署。

地质区域规划属于地质工作战略部署研究的成果范畴,是在一定的区域开展地质工作之前需要切实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规划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是确定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内容、顺序和步骤。

2.地质填图

在实地观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或在航空像片地质解译并结合地面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及地质现象填绘于地理底图之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它是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是研究工作地区地质和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

3.地质普查

又称普查找矿,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工作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预测矿床产出的可能性,综合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找矿方法,在有利的地段进行找矿,并对发现的矿点或矿床进行初步的研究,就其地质和经济意义作出评价,阐明工作地区的矿产远景,为进一步的矿产普查或布置矿床勘探工作提供资料依据。

根据工作的详细程度,地质普查可细分为初步普查和详细普查两个阶段。

初步普查是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在认为可能找到预期矿产的地区内所进行的矿产普查工作。一般用较小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其他找矿方法在圈定范围内进行。主要任务是初步查明工作地区内的地质构造和矿床生成的条件,并对发现的矿点和其他显示矿产存在的线索进行初步检查,作出初步评价,进而圈出最有成矿远景的地段,为进一步的矿产普查提供资料。

详细普查是在初步普查的基础上,用较大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其他方法,在较小范围内进行。主要任务是比较详细地查明工作地区内的地质构造和矿产特征,对已知和新发现的矿点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作出远景评价,并为进一步的矿床勘探指出方向,提供地质与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资料。

4.地质勘探

在矿产普查的基础上或在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为查明一个矿床的工业价值或保证矿山的顺利建设和生产,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其他必需工作的总和。地质勘探的主要任务是要进一步查明矿床(体)的质量和数量,了解开采的技术条件,提出矿山建设设计或矿山生产所需的矿产储量、地质和技术经济资料。

一个矿床,从发现并初步确定其工业价值直至开采完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勘探研究工作。为了提高勘探工作及矿山生产建设的成效,避免在地质依据不足或任务不明的情况下进行盲目的勘探、建设或开采所造成的损失,必须依据地质条件、矿床的研究和控制程度,以及技术服务的方法手段等,将地质勘探分为初步勘探、详细勘探和开发勘探3个阶段。

四、按服务领域划分

根据应用领域和服务对象,地质工作可以有很多的分类。如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依据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为大型工程项目提供岩石稳定性依据的工程地质调查评价、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的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为政府经济规划提供依据的综合地质调查评价等。下面列出几类经常遇到的主要的地质工作。

1.矿产地质工作

以寻找并评价对人类有益的地质体和地壳物质为目的所进行的地质工作。这些物质包括燃料、金属、非金属和水。也有人把矿产地质工作认为是经济地质工作。

2.农业地质工作

为农作物种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规划提供地质方面基础资料服务的地质工作。目前以多元素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为主。

3.城市地质工作

为城市规划和城镇化建设提供服务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包括在地下水、地面沉降、地壳稳定性、地质环境和矿产资源等诸多因素的方面,查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城市环境容量、区域稳定性和工程地质安全等重大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理、环境保护和减灾防害提供服务,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地质工作根据应用领域划分的类别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出。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应用地质工作的显著特点是有明确的服务部门和对象,其工作的内容就是应用领域的真实需求。这种需求是具体的,由需方提出并与供方以一定的书面形式确定下来,而不是由供方凭想象或经过综合分析推测出来。

五、按矿种划分

寻找和探求矿产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矿物原料的需求,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矿物原料产出于不同的地质单元或地质体,受不同的地质规律控制,需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开展地质工作,因此,不同的矿种往往有自己独立的地质工作,主要有以下分类:

1.油气地质工作

对已有油气显示,或尚未发现油气显示但根据油气地质理论预测可能赋存油气的地区所进行的油气资源综合地质调查。一般按7个步骤进行:

(1)指出油区;

(2)选定油区;

(3)开展地球物理勘探;

(4)进行地质钻探;

(5)预测油田;

(6)圈定油田;

(7)评价油田。

普查、勘探和开采是油气地质的主要工作。

2.煤田地质工作

根据已有地质资料和认识,预测、发现、评价和开采煤炭资源的地质工作。煤田地质工作可以划分为煤田预测、煤田普查、煤田勘探等工作阶段,煤田建设和开采阶段也需要地质工作的配合。

3.核工业地质工作

以调查和评价核原料为目的的地质工作。

4.非金属地质工作

以调查评价化工、建材等非金属原材料为目的的地质工作。

5.金属地质工作

以调查和评价金属材料为目的的地质工作。

6.水文地质工作

以调查和评价地下水资源为目的的地质工作。

六、按国土地理地貌范围划分

1.陆地地质工作

在大陆陆地范围内开展的所有地质工作。

2.海洋地质工作

在海洋范围内开展的所有地质工作。

3.行星地质工作

在宇宙范围内对包括月球在内的可探测的行星所开展的地质工作。

七、按专业划分

按照地质科学的学科构成,地层、古生物、构造、岩石等传统地质的分支专业,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地质工作开展调查或研究。大学和专门的研究机构所从事的地质研究工作多数按专业进行分类。主要的有以下几类:

1.地层学研究

属于地质学的基础学科,是地史学的基础理论,是研究成层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分布的地质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地层的层序、时代和地理分布,地层的分类、地层对比以及各种岩石之间的相互关系。地层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古生物学研究

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进化的科学,即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进化关系等。古生物学研究对于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地层的地质年代、普查勘探各种沉积矿床等具有重要意义。古生物学研究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构造学研究

属于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为地壳中岩石的构造形象、空间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研究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4.岩石学研究

属于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变历史和演变关系。从成因的角度,岩石学可以分为火成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和变质岩岩石学等。岩石学研究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八、按方法手段划分

开展地质工作需要使用许多技术方法和工程手段,它们也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有:

1.地球物理勘探

简称物探,就是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地质问题的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和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的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赋存情况。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和航空遥感等。

2.地球化学勘查

简称化探,是系统地按不同比例尺与规模研究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同位素及其化学特征空间变化的活动。在地质工作中,地球化学勘查是一项重要的手段,除了应用于地质找矿外,还为基础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3.实验测试

实验测试技术是地质工作者的眼睛,是地质工作的重要手段。野外采集的标本、样品,都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鉴定或测试,获得显微镜下的观察或数据,对地质体的类别、物质成分、结构构造、成因进行定量分析。地质工作经常运用的实验测试手段有:岩矿鉴定、化学分析、同位素分析和岩石力学分析,其中的岩矿鉴定与化学分析是地质工作的常规技术手段。

4.探矿工程

亦称勘探技术,一般泛指地质勘探工作中有关的工程技术,凡是为了完成地质勘探而必须进行的如钻探、坑探、井探、槽探以及配套的交通运输、动力配备等,均属于探矿工程。其中,钻探、坑探是主要的工程手段。

应该说,上述地质工作的各种分类均可以单独形成地质项目,并以项目形式进行组织、实施和管理。有的为了一个单纯的目的,形成一个独立的项目,用一种简单的组织形式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如一项小的专题研究项目;有的则为了实现一个长期计划或规划目标而形成由众多项目组成的项目组、项目群或项目树(项目体系),在一定的时期内需要一个完善的机构来组织实施,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就是这样的一类项目。无论地质工作怎么分类,在将地质工作规划设计形成地质项目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地质规律、地质工作规律和经济规律,还要符合项目的内在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地质工作实行公益地质工作和商业地质工作两分法,而公益地质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科学、公正的地学数据和地质评价。

(2)无论公益地质工作还是商业地质工作,均应遵循地质工作规律来设置地质项目。项目的形成与设置必须符合地质工作的规律要求。

(3)所有应用地质项目,均应有项目成果应用领域和部门提供的真实需求。

I. 国土资源局一般是什么性质的单位

国土资源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设立国土资源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承担规范国土资源管理秩序的责任。承担优化配置国土资源的责任。负责规范国土资源权属管理。承担全国耕地保护的责任,确保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承担及时准确提供全国土地利用各种数据的责任。

承担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责任。承担规范国土资源市场秩序的责任。负责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负责管理地质勘查行业和矿产资源储量。承担地质环境保护的责任。承担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责任。

依法征收资源收益,规范、监督资金使用,拟订土地、矿产资源参与经济调控的政策措施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9)我国地质环境有哪些性质扩展阅读

(一)

承担优化配置国土资源的责任。编制和组织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计划。指导和审核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组织编制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地质勘查和地质环境等规划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保护等其他有关的专项规划并监督检查规划执行情况。参与报国务院审批的涉及土地、矿产的相关规划的审核。

(二)

负责规范国土资源权属管理。依法保护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组织承办和调处重大权属纠纷,指导土地确权,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收集、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提供社会查询服务。

(三)

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拟订对外合作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政策并组织实施,组织协调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参与开发工作,依法审批矿产资源对外合作区块,监督对外合作勘查开采行为。

(四)

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

承担全国耕地保护的责任,确保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牵头拟订并实施耕地保护政策,组织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监督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执行情况。指导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耕地开发的监督工作。组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征用,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各类用地的审核、报批工作。

(六)

承担及时准确提供全国土地利用各种数据的责任。制定地籍管理办法,组织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组织国家重大土地调查专项,指导地方地籍调查、登记和土地分等定级工作。

(七)

承担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责任。拟订并实施土地开发利用标准,管理和监督城乡建设用地供应、土地开发和节约集约利用。拟订并按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等管理办法,建立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等政府公示地价制度,会同农业部门监督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定禁止和限制供地目录、划拨用地目录等,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改制企业的国有土地资产的处置。

(八)

承担规范国土资源市场秩序的责任。监测土地市场和建设用地利用情况,监管地价,规范和监管矿业权市场,组织对矿业权人勘查、开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和监管国土资源相关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为,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九)

负责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依法管理矿业权的审批登记发证和转让审批登记,负责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的管理,承担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优势矿产的开采总量控制及相关管理工作,组织编制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

(十)

负责管理地质勘查行业和矿产资源储量,组织实施全国地质调查评价、矿产资源勘查,管理中央级地质勘查项目,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地质勘查专项,管理地质勘查资质、地质资料、地质勘查成果,统一管理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

(十一)

承担地质环境保护的责任。组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矿业遗迹等重要保护区、保护地,依法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工作,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承担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的勘查、评价工作。

(十二)

承担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责任。指导应急处置,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订并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灾害等国土资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十三)

依法征收资源收益,规范、监督资金使用,拟订土地、矿产资源参与经济调控的政策措施。依法组织土地、矿产资源专项收入的征管,配合有关部门拟订收益分配制度,配合有关部门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的收取和使用。参与管理土地、矿产等资源性资产,参与管理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权益,负责有关资金、基金的预算和财务、资产管理与监督。

(十四)

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组织制定、实施国土资源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和计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和信息资料的公共服务。

J. 地质环境的社会经济属性

地质环境以人为中心而被评价和认识。在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过程中,地质环境不管是被动地承受各种工程经济活动,还是主动地对社会经济施加灾害风险,都被自动地赋予了社会经济属性。根据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地质环境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地质环境因素,称为地质资源;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地质环境因素,称为地质环境问题,当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时又称为地质灾害。

地质资源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等地质环境要素和地貌景观。某种地质环境要素在一定空间内相对富集而形成了可资人类经济社会开发利用的资源,如土壤、地下水、化石能源矿产、非能源矿产等。对社会经济而言,组成地质环境的物质和地貌景观,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或潜在利用价值。例如,低品位含铁岩石在过去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对社会经济价值不大;但随着选矿技术的进步,低品位含铁岩石转化为低品位铁矿石为社会经济加以利用,使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资源。海滩被开发利用作为海滨观光度假胜地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从过去单纯的地貌景观转变为满足人们休闲嬉戏需求的地质资源。在地貌景观中,那些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在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人们称为地质遗迹,属于具有重要科学、观赏、教育价值的地质资源。

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对经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或危害的地质环境现象或事件。按照主要诱发因素,可分为原生地质环境问题与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不良地质环境现象或事件,如火山爆发、地震、水土化学物质空间迁移而引起的地方病等。次生地质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不良地质环境现象或事件,例如,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

社会经济通过人类活动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于社会经济,也可能不利于社会经济。地质环境通过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作用于社会经济,给经济社会带来可能损失或危害的风险。风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对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脆弱性。脆弱性是指人类、人类活动及其场地的一种性质或状态,可以看成是安全的另一方面[15]。脆弱性增加,安全性就降低。例如,在斜坡下方修建一座建筑物,可以采用较深的地基基础以降低其对斜坡土石流的脆弱性,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图1-1表示上述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图1-1 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示意图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