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中的底界什么意思
『壹』 地质是什么意思
地质来图是将沉积岩层、火成自岩体、地质构造等的形成时代和相关等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用一定图例表示在某种比例尺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是表示地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的地图的总称。
根据野外调查路线、观测点的距离,调查精度的比例尺划分为小(1/50万及其以小)、中(1/25~1/20万)、大比例尺(1/5万及其以大)地质图。依据内容分为:基岩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岩性-岩相分布图、构造地质图、矿产图、第四纪地质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环境地质图等。
地质界线、构造线、矿产和地理底图等要素的标示精度,投影方法的准确性是衡量地质图成图效果的主要考核指标。我国对不同比例尺、不同地质图类别的成图方法技术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
『贰』 地质年代表中代和界有什么区别
“代”是地质年代单位,只具有时间意义,“界”是年代地层单位,它代表在一个界限内确容定的“代”之内形成的地层,它具有物质意义,同时也具有时间意义。例如,“中生代”指的是一个时代,250Ma至65Ma,“中生代”形成的地层,叫做“中生界”
『叁』 地质年代分几个界分别是什么
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 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编辑本段]地质年代分类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 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7亿年.下页包括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 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7亿年前的。从6亿或5.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绝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是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在人类找到合适的定年方法之前,对地球的年龄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更多含有估计的成分。诸如采用季节-气候法、沉积法、古生物法、海水含盐度法等,利用这些方法不同的学者会得到的不同的结果,和地球的实际年龄也有很大差别。目前较常见也较准确的测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U-Pb法、钾-氩法、氩-氩法、Rb-Sr法、 Sm-Nd法、碳法、裂变径迹法等,根据所测定地质体的情况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选用合适的方法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获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龄为45亿年,月岩年龄46-47亿年,陨石年龄在46-47亿年之间。因此,地球的年龄应在46亿年以上。 宙下被划分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这个时期,可以是从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或34亿年前,这个数字之所以有数以亿计的年数之差是因为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迹还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元古代紧接在太古代之后,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这个时期目前在5.7亿到6亿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两个名称是1863由美国人洛冈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纪后到2.3亿年前这段时间为古生代,这个名称由英国人赛德维克制定,他依照洛冈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发生在1838年。从2.3亿年前到0.65亿年前为中生代,从0.65亿年后到现在为新生代。这两个代均由英国人费利普斯于1841年命名,取意分别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现代。 代以下的划分单元为纪。让我们从最古老的纪开始吧。最古老的纪叫长城纪,然后是蕲县纪、青白口纪、南华纪、震旦纪。震旦纪,由美籍人葛利普于1922年在中国命名,葛氏当时活动在浙、皖一带,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称呼中国为日出之地而取了这个名称。起于18或19亿年前,止于5.7亿年前。这个时期的生命主要是细菌和蓝藻,后期开始出现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 1936年赛德维克在英国西部的威尔士一带进行研究,在罗马人统治的时代,北威尔士山曾称寒武山,因此赛德维克便将这个个时期称为寒武纪。33年以后,另一位英国地质学家拉普华兹在同一地区发现一个地层,这个与较早发现的志留纪与寒武纪相比有着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两个层之间,显然是属于一个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时期,因此他根据一个古代在此居住过的民族名将这个时期称为奥陶纪。志留纪的名称的产生比寒武纪和奥陶纪都要早,大约是在1835年,莫企孙也是在英国西部一带进行研究,名称的意思来源于另一个威尔士古代当地民族的名称。莫氏和赛德维克于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将一套海成岩石层按地名进行了命名,中文翻译为“泥盆”。石炭这个名称的出现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尔和费利普斯在研究英国地质时,发现了一套稳定的含煤炭地层,这是在一个非常壮观的造煤时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叠纪这个名称是我国科学家按形象而翻译的,最初命名时是在1841年,由莫企孙根据当地所处彼尔姆州(俄乌拉尔山乌法高原)将其命名为彼尔姆纪。后来在德国发现这个时期的地层明显为上是白云质灰岩下是红色岩层,这也是我国后来翻译成二叠纪的根据。以上为古生代的六个纪。 中生代为三个纪。第一个是三叠纪,由阿尔别尔特命名于德国西南部,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层,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国和瑞士的与瑞士交界处有一座侏罗山,1829年前后布朗维尔在这里研究发现该处有非常明显的地层特征,因此以山命名,如果1820年英国人史密斯首先命名的话,现在肯定不会是侏罗纪这个名称,因为他当时在英国西部研究的菊石正好就是这个时期的。两年后的1822年,德哈罗乌发现英吉利海峡两岸悬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钙质的白色沉积物,这恰恰是当时用来制作粉笔的白垩土,于是便以此命名为白垩纪。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大多地区该时期的地层并不都是白色的,如在我国就是多为紫红色的红层。 莱尔曾经将古生代称第一纪,中生代为第二纪,新生代为第三纪,1829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国某些地区的地质时按魏尔纳的分层方案从第三纪中又划分出来了第四纪,这样,新生代便由这两个纪所组成。从前的第一纪则由纪升代含六个纪,同样第二纪也升代含三个纪。 纪下面还有分级单位,如“世”,一般是将某个纪分成几个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
『肆』 地质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
我觉得……南极和北极都不在板块的交界处,是在板块内部的,地质活动的频率低,没有地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伍』 白垩系底界
本书选用主要门类化石作为本区白垩系底界的综合生物地层标准,同时参考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资料。
关于本区白垩系底界,即侏罗-白垩系的分界,这一问题国际上还没有最后定论,北方区 ( 冷水区) 侏罗-白垩系界线暂时置于梁赞阶 ( Ryazanian) 和伏尔加阶 ( Volgian) 之间; 南方区 ( 暖水区) 则放在贝里阿斯阶 ( Berriasian) 和提塘阶 ( Tithonian) 之间,前者一般高于后者半个阶。因此,非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分更难以确定。
我国是世界上非海相白垩系最发育的地区之一,植物化石和淡水陆生动物化石非常丰富,但在20 世纪80 年代之前,关于我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的划分众说纷纭,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辽西热河群、浙西建德群及与其相当地层的时代归属。各门类化石研究者或同一门类化石的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意见,主要有归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3 种认识。
近 20 余年来,随着热河生物群化石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的解决出现转机,尤其是利用海相化石层检验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尹赞勋 ( 1980) 提出 “传统的地层学以海相为准绳,陆相地层要与海相对比”,“把陆相地层纳入由海相沉积建立起来的年代地层系统中”。顾知微 ( 1982) 也强调 “把握传统的海相层检验的原则和方法,将能促使我国非海相中生界的研究大步前进”。由此可知,研究非海相地层界线,一方面根据主要门类化石的演化特征,另一方面借助于海陆交互相地层,由海相化石确定陆相化石的年代。
中国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白垩系分布狭窄,仅在西藏、东喀喇昆仑、昆仑南缘、塔里木西缘、黑龙江东部及台湾省等地有所分布。亚洲东部的大陆近海区有侏罗纪、白垩纪海侵地层,它见于日本内带和外带,俄罗斯远东,以及黑龙江东部完达山区,这为利用海相层检验热河群的年代提供了可能。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黑龙江东部海陆交互相地层中就发现过菊石化石,此后海相化石也时有发现,但详细研究鉴定的不多。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所属研究所,黑龙江省地质、煤炭系统等单位和人员,相继在该区从事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研究,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化石与陆相动物植物化石,发表了许多论著,阐述了龙爪沟群和鸡西群的进一步划分及其对比,并论述它们的时代归属; 探讨了侏罗—白垩系的界线等。其中值得提及,沙金庚 ( 1990) 重新研究城子河组下部和云山组上部所产的原定为 Buchia 化石标本,发现该化石鉴定有误,应将 Buchia改为 Aucellina。Buchia 和 Aucellina 是不同时代的海相双壳类带化石。据此沙金庚提出云山组上部、城子河组及与其相当岩层的时代主要为巴列姆期—晚阿普第期 ( Barremian—LateAptian) ,还可能延至早阿尔比期 ( Early Albian) 的新观点,并提出 “费尔干蚌属 ( Fer-ganoconcha) ,甚至热河动物群的延伸时代或许不仅局限于 ( 甚至可能不属于) 晚侏罗世”。孙革等 ( 1992) 在黑龙江东部鸡西盆地典型剖面的城子河组下部,发现含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 ( Valangian—Hauterivian) 沟鞭藻的海相地层,在该组上部发现迄今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大化石,以这些被子植物的原始性及与全球早白垩世被子植物对比,其时代可能相当于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早巴列姆期。
叶得泉、钟筱春等 ( 1990) 在 《中国北方含油气区白垩系》中,根据大量化石、同位素年龄数据和古地磁资料,提出整个热河群及与其相当岩群的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早、中期。
任东等 ( 1995) 通过对北京及邻区侏罗纪—白垩纪主要门类 ( 昆虫、鱼类、爬行类)生物组合带年代问题的研究,认为该区侏罗-白垩系地层界线,应从九佛堂组中穿过。
顾知微 ( 1996) 根据黑龙江东部海相双壳类研究新进展,认为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与鸡西群的中、上部相当,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最有可能属巴列姆期—阿普第期,同时依据城子河组和穆棱组中两组的陆生植物与淡水软体动物化石,则将上述两组分别与辽西热河群上部的沙海组和阜新组对比。并将费尔干蚌属 ( Ferganoconcha) 修订为 Arguniella 属,后者时代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从而修订了 1992 年以前中国北部和东部侏罗-白垩系界线,将两系界线在冀北、辽西划在大北沟组与花吉营组 ( 相当于义县组)之间,在陕西划在安定组与志丹群底部宜君组之间,即将侏罗-白垩系界线下移至热河群及与其相当岩层的底界。
近年来,热河群新发现恐龙化石,在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煤矿沙海组下部发现一颗恐龙牙齿化石,经鉴定为 Asiiatosaurus sp.,时代属早白垩世 ( 许坤等,1998) 。
陈丕基等 ( 1998) 总结了东北白垩系地层序列,并根据不断发现的新资料,如热河群中多种鸟类化石的发现,其中以义县组的孔子鸟 ( Confusiuornis) 为代表的化石具有始祖鸟类的特征,是真正晚侏罗世晚期的产物; 在冀北滦平县相当于九佛堂的层位中找到了叶肢介 Eosestheria,Diestheria 和 Yanjiestheria 共生,表现侏罗纪—白垩纪混生面貌; 在义县九佛堂组顶部发现产于日本手取地区早白垩世 Valangianian 期半咸水相伊月层的标志化石 Te-toria yokoyamai; 俄罗斯远东苏昌盆地由海相化石证实为早白垩世有两套含煤地层,所产植物化石几乎与我国东北地区相应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或沙海组和阜新组两套含煤地层完全一致。结合城子河组海相沟鞭藻的佐证,均揭示以辽西沙海组和阜新组为代表的东北地区 ( 包括俄罗斯远东) 早白垩世这两套含煤地层时代为欧特里夫期—巴列姆期。据此,将冀北、辽西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置于义县组与九佛堂组之间。
近 20 年来,我国学者在冀北、辽西热河群及其相当地层中相继发现丰富的多门类化石,计有原始被子植物化石、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古脊椎动物化石,以及新的古无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对各门类化石的深入研究,充分显示热河群底界是生物演化的重要界面,界面上、下生物群面貌与特征不同,生物发展进入新的时代,可以视作一次 “生物大爆发”,古无脊椎动物出现不少新的类型、新的分子,出现了原始被子植物,小型兽脚类恐龙开始出现,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增多,是鸟类演化的飞跃阶段,较德国侏罗纪始祖鸟要进化很多。需要指出,地层时代的确定主要依靠化石和同位素地质年龄。在对热河生物群深入研究的同时,研究人员也大力开展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众多学者在生物界线附近采集了大量的同位素测年样品,采用新的测试技术方法,获得了一批高精度、有价值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其中辽西义县组所测年龄绝大多数在 133 ~120 Ma 之间。辽西义县组火山岩最早喷发时间为 135 ±3. 4 Ma,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界线年龄为 140 ±1 Ma。冀北滦平义县组玄武安山岩年龄为 136. 5 ±0. 7 Ma,这些同位素年龄数据可以作为侏罗-白垩系界线参考年龄。
由上可知,由于热河群及与其相当岩层底界附近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对生物化石研究的深化,逐步弄清某些层段所含特征化石在国内外海陆交互相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利用海相化石来确定陆生化石的地质年代。加上大量比较可靠的同位素年龄值的佐证,热河群或热河生物群归属白垩系的论据是充分的,并能够在冀北、辽西建立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
浙江建德群的层序和生物面貌早已基本清楚,探讨其时代归属主要应考虑所含化石和同位素年龄数据等。建德群产有丰富的多门类化石,这些门类化石先后经过专业人员详细研究,但过去不同门类化石研究者或同一门类化石的不同研究者对建德群的时代归属有不同认识,有归上侏罗统或下白垩统抑或归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等意见。近年来,随着化石研究的深入,建德群中所含各门类化石的研究者,有的仍坚持建德群归下白垩统,有的部分修改或全部修订了原来归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或上侏罗统的观点,改归下白垩统的意见。至此,有关古生物研究者都趋向于将建德群划归下白垩统,将建德群划归上侏罗统则缺乏古生物依据了。虽然建德群不可能直接找到与海陆交互相地层衔接点,借助于海相化石层检验建德生物群的时代,但也可参考典型地区研究程度较高的相关地层的研究成果,即可与辽西热河生物群进行对比。如前所述,大量的新资料可以证实,热河群时代归早白垩世,即我国北方侏罗-白垩系界线基本上划在热河群的底界,或划在热河群的底部位置,抑或划在底界向下延伸处。过去一般认为建德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面貌大同小异,理应时代大致相当,因此,从生物群对比看,将建德群置于早白垩世是合适的。虽然,在 20 世纪 90 年代晚期先后出版的代表当时研究水平的新成果 《浙江省岩石地层》 ( 1996) 、《江西省岩石地层》( 1997) 、《福建省岩石地层》 ( 1997) 中,仍将浙江建德群与其相当地层归入上侏罗统。21 世纪以来,受热河生物群研究成果的影响,以及新获得的可靠的同位素年龄值,认为建德群基本归下白垩统已成大势所趋。
浙江白垩系,尤其是下白垩统火山岩极其发育。历年来,特别是开展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以来,获得了大量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近年来又相继获得一批 Ar - Ar 法、锆石 U -Pb 法等同位素年龄值,对地层年代确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德群 ( 磨石山群) 下部的同位素年龄数据绝大多数晚于 135 Ma,对照 《全球地层年表》和 《中国地层年表》均将白垩系底界置于 135 ( 140) Ma 或 135 ±5 Ma,建德群无疑应归下白垩统。
浙江白垩系曾开展过磁性地层研究,本次工作填补了浙东磨石山群 ( 包括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茶湾组和九里坪组) 和 “天台群” ( 包括 “塘上组”、 “两头塘组”和“赤城山组”) 古地磁资料的空白。迄今浙江白垩系古地磁采样层位已涉及绝大部分岩石地层单位。以往冯宁生等曾在建德寿昌枣园剖面寿昌组顶部发现过反向极性亚带 Mor,此带出现在 Aptian 阶的下部,同位素为121Ma ( William et al.,1995) 。从古地磁资料看,横山组底界时限应从 Aptian 期早期开始,横山组至少与馆头组相当,或与馆头组和朝川组对比。需要指出,Aptian 阶之下还有属于白垩系的 4 个阶 ( Barremian,Hauterivian,Valangin-ian,Berriasian) ,反向极性亚带 Mor 的位置至白垩系底界同位素年龄差为 14 ( 19) Ma,横山组之下的建德群包括寿昌组、黄尖组和劳村组 3 组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都在白垩纪范围之内,显然,古地磁资料不仅支持建德群属下白垩统,而且认为建德群有归下白垩统中部的可能。
浙江在印支运动后,全省褶皱上升成陆,开始接受早、中侏罗世陆相沉积。中生代燕山运动 ( 兰江运动) 后,本区地史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发生了强烈的断块运动,引起大规模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相继形成断陷、断拗盆地和火山洼地,堆积或沉积了巨厚的火山岩和河湖相碎屑沉积。生物群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门类化石与其下伏地层所产化石相比,出现了较多新的类型,明显反映了新环境下生物更替后的面貌。建德群与下伏中、下侏罗统或更老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上、下古地理轮廓与古气候特征有明显差异,古生物群面貌迥然不同,是各门类动植物化石更替的重要界面。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浙江中生界由于受燕山构造旋回活动影响,不仅缺失整个上侏罗统,而且下白垩统下部地层发育不全,即缺失侏罗-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故不能作为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来研究。迄今在建德群中没有发现产于热河群下部属 “生物大爆发”的化石门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古脊椎动物化石,以及新的其他古生物化石,这是否与建德群下部发育不完整,它只相当于热河群上部层位有关?建德群中较新测试的已知同位素年龄数据,大多数晚于 135 Ma,即大多数测年值在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至巴雷姆期内; 古地磁研究资料,不仅支持建德群归下白垩统,而且指示建德群有归属下白垩统中、上部的可能。因此,本书将浙江侏罗-白垩系界线大致划在建德群 ( 磨石山群) 的底界。但是建德群不能下伸到下白垩统的底界。
『陆』 地质背景分区
本研究区范围包括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对湖南、湖北、广西的小部分地区论及较少。就区域构造单元而言,属于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确切划分该两大陆块的界线及范围就目前研究程度而言是相当困难的工作。我们倾向于以江山-绍兴、广丰-萍乡大断裂为界,北侧为扬子陆块南界,南侧为华夏陆块北界。华夏陆块西部以萍乡-茶陵-郴州及连山-梧州-博白-合浦断裂与扬子陆块为界,北段沿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西缘,南段以云开大山西缘为界。如以前寒武纪基底出露为标志,以鹰潭-石城-定南断裂为界,代表了武夷区的西界,西侧南岭—云开区为加里东期增生的陆壳,仍属于华夏陆块的范围。
华夏陆块西缘南段界线在云开大山与钦州—防城一线,钦防海槽于印支期关闭,沿连县-梧州-博白断裂带有超基性岩、中基性岩侵入,S型碰撞花岗岩发育。华夏陆块南界为海南岛南部九所-陵司断裂,南海西沙群岛西永一井混合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465Ma,是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组成的,这样华夏陆块的南界可向南进入南海。
华夏陆块(包括扬子陆块)的东界,大致相当于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界线,根据目前资料,戴云山为一古老变质基底的隆起,近年来在东海大陆架变质岩、台湾太鲁阁花岗岩、朝鲜半岛东南部的片麻岩、日本飞
根据本研究区基底源岩时代、源岩建造、变质相、变质杂岩的岩石组合等特征,重要边界断裂的性质,花岗岩中长石铅同位素所反映的基底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岩系列和组合的差异以及成矿元素的组合特征,以重要断裂为边界将本研究区划分4个岩浆岩区带(图4-1),属扬子陆块的有中下扬子区带(A区)、滁县太湖区(B)和南扬子区带(C区),属华夏陆块的有武夷区带(E区)、浙闽粤滨海区带(D区)和赣南区(F)。A区与C区以江阴-常州-九江-岳阳断裂为界,D区与E区以丽水-政和-大浦断裂为界,E区的西界为鹰潭-石城-定南-广州断裂。
图4-1中国东南部岩浆岩组合分区简图
断裂带编号:1—郯庐断裂带;2—确山-肥东断裂;3—信阳-舒城-桐柏断裂;4—襄樊-随县-广济-宿松断裂;5—嘉山-响水断裂;60—江阴-常州-宣城-石台-九江-岳阳断裂;7—江山-萍乡-茶陵-郴州及连山-梧州-灵山-博白-合浦断裂;8—鹰潭-石城-定南-广州断裂;9—政和-大浦-丽水断裂;10—长乐-南澳断裂;11—海岸山脉断裂;A、B…为岩区代号
『柒』 地质术语中的宙、界、统、系有什么区别
1.为了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上的方便,地质学家们把地球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版的巨厚地层用宇权、界、系、统、阶作为级主要的 地层单位 划分开来:
宇─ 是最大的地层单位。
界─ 是宇中所划分的次一级地层单位。
系─ 是界内所划分的次一级地层单位。
统─ 是系内划分的次一级单位。
阶─ 是统内划分的次一级地层单位。
2.地质年代单位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 时间单位,从大到小分为五级:宙、代、纪、世、期。它们分别和相应的地层单位对应。
3.简而言之:宇、界、系、统、阶是空间单位;宙、代、纪、世、期是时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