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质图包括哪些类型
㈠ 如何根据地质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
你认真研究一下范例的地质构造坡面图。一样的线条表示同一个层,同样地线条断开了就说明有断层现象;同样地线条变弯曲了就是褶皱
㈡ 在地质图上怎样判别断层的主要类型
可与该褶曲处地层分界线垂直做辅助线,根据图例判断,中间新两侧老则为向斜,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
欢迎追问
㈢ 在地质图上怎样判别断层的主要类型
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1、走向滑动断层: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2、倾向滑动断层: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3、冲断层: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4、斜向滑动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界于走向滑动断层和倾向滑动断层之间的,叫斜向滑动断层。
5、断层落差和平错: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常被叫作断层落差和平错。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错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说的断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特点,即在运动中两盘的构造保持着平行。
6、旋转断层:相邻两盘块体之间发生了扭动、转动,这样的断层被称为旋转断层或剪状断层。
(3)基础地质图包括哪些类型扩展阅读:
断层效应和缺失
1、走向断层不但能造成地层的缺失,而且还可以造成地层的重复。即由走向断层引起地层关系上的效应,这也是判定断层存在和性质的依据。
2、缺失是指一套正常地层中的一层或数层,由于断层作用,在夷平面上断缺的现象;而重复则是指一套正常地层中的一层或数层,由于断层作用而重复出现的现象。走向断层效应共可以出现六种缺失或重复的基本形式。
㈣ 水文地质图的分类
按图件的内容和性质以及服务对象,水文地质图可以分为以下5类:
(1)基础性图件:即反映调查区地下水形成自然背景的各类基础图件,如:地质图、构造图、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和地形等高程线图等。
(2)综合性图件:是反映区域地下水埋藏分布和水量、水质形成条件的图件,包括某些专项水文地质调查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件,如:区域性的综合水文地质图、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床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岩溶水文地质图及为水文地质计算服务的地下水概念模型图、地下水流系统及水资源分布图等等。
(3)单项地下水要素图件:仅反映地下水某项(有时几项)特征的图件,如地下水等水位(压)线图、地下水化学类型图,地下水水质分区图或某些离子(化学特征)等值线图、地下水量或富水性等值线图、地下水模数以及地下水径流模数和开采模数等值线图、含水层厚度等值线图、含水层顶(底)板等高线图、含水层埋藏深度图等等。
(4)利用改造规划性图件:为结合生产实际需要而编制的图件,如: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分区图,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图、矿床疏干、堵水截流规划图等。
(5)预测与管理性图件:是为满足生产需要所编制的反映地下水水质、水量及环境地质的预测和管理方案的图件。如各种地下水水质预测与管理图、开采动态预测图、地下水水量预测与管理图、矿区突水预测图、环境地质变化预测及防治图等。
除上述各种水文地质图件外,在每个项目的成果图件中,尚应编制水文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的实际材料图,以及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图、水化学剖面和地下水剖面流网图。
㈤ 某地区地质图,写出图中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并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年代
地层接触关系:寒武和泥盆(D)平行不整合,所有与白垩(K)接触的地层均为角度不版整合,其权余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本区构造整体上为一个向北西向倾伏,向北东向斜歪的背斜褶皱,在区域东北部和东部其上被白垩地层和第四系地层覆盖,褶皱中段被F1断层截断,F1为一个逆断层,在图幅的东南部白垩地层内部有一个花岗岩侵入体,被F2断层所截断,F2为正断层。
本区褶皱和F1断层形成与侏罗纪(J)之后白垩纪(K)之前,且褶皱先于F1断层形成,F2断层晚于白垩纪(K)。
㈥ 区域地质图及其分类
地质图是经过专门地质填绘或编绘(有时是填绘与编绘相结合)获得的,是运用图面要素把出露于地面的各种地质体、地质信息按一定的比例尺的要求和空间方位关系表示在平面地形图上的专门性图件。
图面要素主要指各种规定的符号、花纹、颜色、线条等。一幅完整的地质图通常由图名、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主图、图例、接图表、责任栏、辅助性附图(也称副图)及注释等构成。主图即为图框线限定的全部区域,一般排放于图的中心区,图名及线段比例尺位于其上,接图表和责任栏一般位于其下。辅助性附图主要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表或综合柱状地层划分表(一般位于主图左侧)、图例(一般位于主图右侧)、图切剖面(一般位于主图之下),有些地质图在主图外还有如岩石谱系划分表、图幅所在大区构造位置图、构造单元图等,有时还见有岩石地层格架图、年代地层格架图、火成岩的构造环境判别图、主要沉积体的典型基本层序图等。由于不同图幅出露地质体的差异,或是图幅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的差异,各图在主图之外的辅助性附图及注释中所表达的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功能是辅助读图,增加图幅关键信息量,突出反映图幅中的最大地质成果,或对图幅内某个局部地质问题的专门性注释和解释。这些辅助性附图及注释在图上排放的位置一般不做强行规定,只要配合主图,排列紧凑、布局美观即可。
随着地质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使地质图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时期的地质图,会全面反映该时期的地质理论水平、科学研究手段的先进性、测试能力与精度水平、制图水平、印刷水平,也是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地质研究与经济状况的标志。不同类型和不同精度的地质图,反映该类图的服务对象、方式、用途,尤其反映地质科学对国民经济建设的服务水平。
地质图除按比例尺的大小分为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小比例尺三种外,还有其他多种专门性分类。按图面主要内容可分为基岩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按图幅范围可分为全球地质图、大区地质图、成矿区带地质图、分省地质图、小区地质图、局部地质图、矿区地质图。按工作手段和图幅精度可分为实测地质图、修测地质图、编测地质图、编绘地质图。按专业性质和表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基础地质图、矿产地质图、火山岩地质图、变质岩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地貌地质图、灾害地质图、遥感地质图等。另外还可按图幅的保密级别等对地质图进行分类。
㈦ 在地质图上怎样判别断层的主要类型
正断层、逆断层都有不同符号表示~
看断层的箭头和小短线的方向。
㈧ 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图的基本类型
(1)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地质填图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重塑地质发展历史、研究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的重要基础。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把地层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地层单位,借以表示地层的相对顺序或相对年代关系等。现代地层学主张地层划分的多重性,认为岩层有多少种能够用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地层就有多少种划分方法,一种特征的改变并不一定与另一种特征的改变相一致。就某一具体研究对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类地层划分,而是按实际可能或为某一应用目的而采用相应的划分系统。目前最常用的地层划分系统有三类:①根据岩层的岩石特征划分成群、组、段、层四级单位的岩石地层学;②根据岩层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组合内容将含化石部分的岩层划分成各种生物带的生物地层学;③根据推论或解释的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时)划分成宇、界、系、统、阶、时间带的年代地层学。只有年代地层单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时间含义,其他各类地层单位可以是穿时的,或与同时面呈斜交关系。年代地层单位是依据属性划分的,它属于认识范畴,是可变的。前两类的划分依据都是岩层客观存在的特征,它不依人的认识变化而变化。但化石内容需要一个积累过程也具偶然性或机遇,而对于化石的详细研究又并非一般地质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层划分是地层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为第一性的客观地质实体,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来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组的划分与其界线的选择对填图质量有重要作用。应该正确地理解组的含义,掌握建组条件。地层规范中规定:“组的重要涵义在于具有岩相、岩性和变质程度的统一性。组或由一种岩石所构成,或包括一种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复的夹层,或又两、三种岩石反复重叠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他单纯的组相区别。”海相地层的组常为一个相的简单岩性组合,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岩性比较复杂,常由相邻的几个相合并而成。组必须有一定的横向稳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条件下,组的分布范围不应小于三级地层分区的范围,厚度不应小于50 m。但对具有特殊的构造岩相意义的岩层建组可不受此限。组的界线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积旋回或侵蚀间断的界线,应具有明显的识别标志。化石并不是建组的必要条件,但显生宙地层都有自己的化石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带。若单有化石界线,而岩性无明显差别,则无建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单位,通常相当于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积旋回,岩性组合复杂,厚度很大。段是比组更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它可以是组内单一岩性、单一岩相的分离体,也可以是组内岩性组合差异的再划分,它不一定要求相当的横向稳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内容。
(2)地层对比是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与国内外标准剖面比较,确定地层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测区各相应层位的对比,以确定填图单位的地质界线、相邻图幅间界线的等时性,以及地层的发育规律。生物地层单位对比借助于标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组合进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种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态资料对同时异相地层进行对比。为此,在野外必须进行系统的化石采集与生态观察。岩石地层单位对此可利用岩性特征、标志层、沉积韵律、重矿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测井等资料。因此,在实测地层剖面工作中,需进行大量标本和样品采集工作。
(3)在现代地层学理论指导下,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地质图,即组图和系图。组图以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为制图基本单位(如黄泥岗组、砚瓦山组等)。它是地表岩石组分及其几何关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质历史和构造环境演化的真实记录。它能促进遥感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研究的结合,适用于大比例尺(<1∶10万)的地质填图。组图可作为岩性分布图使用,具有更广泛的服务领域。系图是以根据生物演化相对顺序建立的年代地层单位“系”为基础填制的。适用于小比例尺(1∶100万)地质调查,供大范围地质构造理论分析使用。
组图是客观的实际地质体的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进行实测,其界线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遥感资料填图。而系图所表示的地质年代是根据古生物等多方面资料经室内分析鉴定推论而来的。由于受不同时期资料积累程度和个人认识差异的限制,地质年代界线经常有较大的变动。系图不适合野外直接填图,在无直观标志的位置寻找年代地层界线要花费很大力气甚至无法弄清。由此可见,组图应是地质调查的基本图件。在组图的基础上,可编制不同年代的系图。
㈨ 如何根据地质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
地层接触关系:寒武和泥盆(d)平行不整合,所有与白垩(k)接触的地层均为角度不回整合,其余地答层均为整合接触。
本区构造整体上为一个向北西向倾伏,向北东向斜歪的背斜褶皱,在区域东北部和东部其上被白垩地层和第四系地层覆盖,褶皱中段被f1断层截断,f1为一个逆断层,在图幅的东南部白垩地层内部有一个花岗岩侵入体,被f2断层所截断,f2为正断层。
本区褶皱和f1断层形成与侏罗纪(j)之后白垩纪(k)之前,且褶皱先于f1断层形成,f2断层晚于白垩纪(k)。
㈩ 地质图上怎样判别褶曲的主要类型
可与该褶曲处地层分界线垂直做辅助线,根据图例判断,中间新两侧老则为向斜,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 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