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断裂方式有哪些

地质断裂方式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1-22 06:09:15

① 中国有哪些地区属于地质断层带

中国区域地质尤为复杂。主要由于几个全球型的地质断层带都从中国境内通过。例如回环太平洋构造带答、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中亚造山带。尤其是前两个都属于全球型的构造带,使中国的构造特征呈现五彩缤纷的景象:例如,中国海中的岛弧、岛礁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等。
当然中国内陆上有很多小地块(微地块),比如华北地块、扬子地块等。这些地块的边界都是断裂带组成。例如:长江、黄河、秦祁昆-淮河、昆仑-天山、南岭等。
当然,许多地震也有这些断裂造成的。比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邢台地震。当然,在中国比较出名的断裂:郯庐大断裂、冈底斯-喜马拉雅大断裂、赤峰开源大断裂等······

② 什么叫工程地质构造断裂区域

断裂构造分为3种: (一)一般断层。1.断裂构造形态的直接解译标志(1)破碎带的直接出露一般都构成负地形,具粗糙感;(2)地质体被切断或错开,包括地层、侵入体、岩脉、褶皱、不整合面等各种地质体被切断错开以及老断层被新断层切断、错开等;(3)沉积岩地区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但应注意与褶皱和不整合接触所造成的岩层重复和缺失的区别。2.断裂构造形态的间接解译标志(1)线性负地形和串珠状地形:包括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垭口、断层沟谷、断层裂口、串珠状盆地和串珠状湖泊、洼地等;(2)沿着某些方向,岩层产状发生突然变化,但褶皱、不整合接触也发生此现象,应注意区别;(3)侵入体、火山锥、矿体、松散沉积物呈线(带)状分布;(4)两种不同地貌单元截然相接;(5)山脊线、阶地、夷平面、洪积扇等地貌要素错动;(6)水系的变异,包括一系列平行的直线河段、角状水系、断头河、对口河、钓钩河、相邻河流均沿某一方向拐弯等;(7)泉(包括温泉)、湿地的成串出露;(8)在第四纪沉积层的平坦地区出现呈直线状分布的垅岗状地形;但应注意风沙、冰川作用也可能形成这种地貌;(9)不良地质作用呈线状分布,但应注意岩性也能造成此现象的产生。 (二)活动断层。1.断层崖、断层三角面保留得很明显,且在断层线影像上见有断层裂缝等;2.沿断层线形成断层裂口,多被视为仍在活动的断层;3.相邻河谷均出现跌水现象或形成瀑布等,往往与活动断裂有关;4.沿断裂分布的水系往往是直线状分布,水系与断裂相交处常发生同步扭曲;5.平坦的第四纪沉积层地区沿断层线出现垅岗状地貌,并多见有泉水出露;6.沿断裂线分布一系列地震震中、泉水和温泉等,往往也是活动断裂的标志;7.洪积扇、冲积扇前缘被切成直线,沿切线有泉水或湿地分布;8.在第四纪地层分布的平坦地区出现异常的色线(色带),往往是下伏活动断裂的表现。 (三)隐伏断裂。1.在平原地区呈现影像结构和色调深浅差异的界线,往往是隐伏断裂所造成;2.山前的一系列洪积扇、冲积扇被切割,第四纪地层见串珠状的泉水、湿地出露;3.第四纪地层上见多条相互平行的河段或相邻河流突然同时拐弯;4.第四纪地层上的水系变异,断头河、成排河流沿某一地段成伏流等;5.平原地区河道出现一些特征点,如汇流点、分流点等;6.在第四纪地层分布的平坦地区出现直线状分布的垅岗地貌,并见有泉水或湿地分布。 ------摘自《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P66-P67第二篇第三章第六节:地质构造的解译。

③ 确定地壳的断裂是什么地质特征

地壳断裂
编辑
地壳断裂(crustal fault)是指切穿地壳达到莫霍版面的穿层断裂。现代大洋地壳内的火山权岩带,多为地壳断裂作用形成
中文名
地壳断裂
外文名
crustal fault
性 质
切穿地壳达到莫霍面的穿层断裂
作 用
对区内金属矿带有控制作用
地球运动
东非裂谷
。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断裂标志:①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带或镁铁质岩体分布线;②古、中、新生代盆地、地堑的排列线,且盆地、地堑中有玄武岩或其他镁铁质岩与沉积地层同期生成,如东非裂谷、汾河地堑、冀中地堑、长江地
、燕辽断陷、淮河断陷等;③沿断裂带常表现出重力、地热和地磁异常,沿活动的断裂带有浅源地震。对区内金属矿带有控制作用。[1]

世界版块

词条图册

④ 想您请教几个问题 拜托您帮助我解答一下地质构造断层要素.褶皱要素。 断裂要素分别是什么 岩石的分类与性质

断层要素 三个要素,即断面产状、落差大小、断至层位

褶皱要素是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 核系指褶皱的中心部位的岩层。
2. 翼泛指褶皱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
3. 拐点相邻的背形和向形共同翼的褶皱面常呈S形弯曲,褶皱面不同凸向的转折点称作拐点。如果翼平直,则取其中点作为拐点。
4. 翼间角指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通过两翼上两个拐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
5. 转折端指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
6. 枢纽指单一褶皱面上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7. 脊线和槽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背形最高点的连线为脊线,沿向形最低点的连线为槽线。脊线或槽线在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上常有起伏变化。脊线中最高点表示褶皱隆起部位,称脊线中最低部位称为轴陷。为轴隆或高点
8. 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轴面是一个设想的标志面,它可以是平直面,也可以是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任何面的交线称作轴迹。轴面与地形面的交线在地质图上的投影称为地质图上的轴迹。

断裂要素没有学过也没听说过

岩石的分类和性质 这个不知道你是想知道从哪个方面的分类,是三大分类还是什么?
岩层的顶角 底角我也不知道...没学过..

⑤ 地质、构造

淮河中下游平原基底构造大体以郯庐深大断裂为界分为两部分:东部为新生代苏北-南黄海裂谷盆地的陆地部分,构造线走向NE,北部为苏北平原,南部为长江三角洲平原;西部为古生代—中生代褶皱带,与各期褶皱运动相伴生的断裂变动强烈,主干断裂的方向主要有EW向、NE向、东NNE向和近SN向4组。

一、构造

1.苏北-南黄海裂谷盆地

苏北盆地,北起鲁苏隆起,南至通扬隆起,西靠郯庐断裂,东接南黄海盆地,为苏北-南黄海裂谷盆地的陆地部分,包括盐阜坳陷(北部坳陷)、建湖隆起(中部隆起)、天长隆起和东台坳陷(南部坳陷)3个二级构造,面积约3.5×104km2。坳陷内可进一步分为24个三级构造单元,其中东台坳陷包括6个凹陷、9个低凸起,盐阜坳陷有5个凹陷、4个凸起。三、四级构造单元呈NE向雁行式展布,多呈南陡北缓、南深北浅的不对称凹陷结构,内部次级构造复杂,多为与断裂有关的断鼻或断块构造。见图2-5-1。

2.淮北平原基底构造

以郯庐断裂为界(大体以嘉山—庐江一线为界),断裂以西,淮北平原基底构造主要为古生代—中生代褶皱带,主干断裂主要有EW向、NNE向两组;断裂以东,苏北平原西南部和皖南地区则以NE向、近SN向断裂为主。

(1)NNE向断裂

以郯庐深断裂带为代表。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NNE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千米,呈NNE向穿切由太古宙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该断裂带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是一条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活动深断裂带,以左旋逆推为主。区内主要发育4条大的主控断裂,分别是五合深断裂、石门山断裂、池太深断裂和嘉庐深断裂,宽20~40km,构成两堑夹一垒的构造。郯庐断裂带以西还有阜阳深断裂和刘庙断裂。

图2-5-1 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示意图

(2)EW向断裂

EW向断裂主要为老构造断裂,自北向南,有宿北断裂、利辛断裂、怀远断裂、刘府深断裂、颍上断裂、肥中深断裂和六安深断裂,将淮北平原基底切割成数个EW向分布的断块,对基底褶皱构造和地层分布的控制明显。

二、地层

1.中生界

白垩系泰州组(K2t):下部为棕灰色—灰白色砂砾岩、块状砂岩夹棕红色—灰黑色泥岩,东部岩性色暗粒细、层薄,西部色红粒粗、厚度较大,为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厚100~200m;上部为三角洲、浅—半深湖相沉积,顶部为棕红色泥岩夹暗色泥岩、粉砂岩,中下部以黑色泥岩为主,间夹薄层泥灰岩、鲕状灰岩和生物灰岩,厚100~240m。

2.新生界

(1)古近系

阜宁组(E1f),自下而上分为4段:一段,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岩性为浅灰色—棕红色砂岩、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上部和下部砂岩较厚,中部泥岩较多,厚350~800m;二段,浅—半深湖相沉积,以黑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鲕状灰岩、生物灰岩、凝灰岩及粉砂岩,厚150~300m;三段,为三角洲相沉积,浅灰色砂岩与浅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厚200~300m;四段,浅—深湖相沉积,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油页岩,局部夹薄层灰岩或粉砂岩条带,厚0~500m。

戴南组(E2d):与下部阜宁组呈不整合接触,下部为三角洲与水下冲积扇相沉积,顶部为黑色泥岩夹浅灰色砂岩,底部为浅灰色砂岩与浅灰—黑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厚0~300m;上部为浅灰色砂岩、粉砂岩与棕色夹浅—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厚150~400m。

三垛组(E2s):与上覆盐城组呈不整合接触,为河流相沉积。下部为浅灰色—棕色砂岩夹棕红色泥岩,底部为灰白色细—中粗砂岩夹泥岩,厚200~400m;上部为棕—灰白色砂岩夹棕红色泥岩及棕红色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厚400~600m。

(2)新近系

盐城组(N1-2y):河流冲积平原相沉积,下部由3个不等厚沉积旋回组成,每个旋回自下而上均由棕灰色、灰白色中粗砂岩、砂砾岩和棕红色、灰绿色泥岩组成,厚100~700m;上部为棕灰色、灰白色中粗砂层、砂砾层与灰绿色、土黄色粘土呈不等厚互层,底部为灰白色砾石层,厚100~900m。构成深层承压含水层组。

苏北-南黄海盆地,自白垩纪末到新近纪,在裂谷盆地形成发展历程中,沿主干深断裂不断有拉斑玄武岩喷发,以水下喷发为主,多以层状分布在沉积地层中。玄武岩喷发有以下特征:泰州组、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的沉积早期,喷发较为强烈,玄武岩分布面积较大;后期,喷发活动逐渐减弱,分布范围变小;其中以泰州组和阜宁组早期喷发最为强烈,玄武岩多以厚层、中厚层为主;而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则以薄层为主,喷发强度逐渐减弱。

(3)第四系

下更新统(Q1):由冲湖积相沉积的粉细砂、含砾中粗砂组成,厚10~50m,顶板埋深150~250m,由西向东顶板埋深不断加大。砂层颗粒较粗,构成承压含水层组。

中更新统(Q2):属冲湖积沉积,含水层由1~2层粉细砂、中粗砂层组成,顶板埋深80~150m,厚度在盐城东北侧古河道分布区达40~60m,其他地区为10~30m。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粗,构成承压含水层组。

上更新统(Q3):由冲湖积、冲海积相的亚粘土、中粗砂、中细砂和粉细砂组成。顶板埋深35~60m,厚10~30m。构成承压含水层组。

全新统(Q4):由冲湖积相堆积的亚粘土、亚砂土、淤质亚粘土组成,厚5~35m,由西向东呈渐增厚趋势,仅在宝应一带夹有亚砂土和粉砂层;东部大片滨海平原区,则由亚粘土、粉砂互层组成。构成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三、盆地发展史

苏北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太平洋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晚白垩世—古近纪,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由挤压环境转化为拉张环境,即由NW-SE向挤压转为拉张,将华北地台沿NE向拉裂,形成渤海湾和苏北-南黄海等裂谷盆地。拉张作用和西部郯庐断裂产生的右行走滑作用使苏北盆地内隆起、凹陷、断层及褶皱呈NE向雁行式展布,平面上构成向NE散开、向SW收敛的巨型帚状构造。随着区域构造应力的转换,盆地发展经历了形成、裂陷和拗陷3个阶段。

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为盆地形成阶段,南部以长江大断裂为界,北部形成苏北断陷区,苏南地区则基本为隆起区。盆地边缘主干断裂开始深断,并促使二级断裂(如盱眙-洪泽-建湖等断裂)活动,有的断裂深达上地幔,引发玄武岩喷发,白垩纪晚期和古近纪早期,玄武岩喷发较为强烈。白垩系泰州组和古近系阜宁组下段夹厚层、中厚层玄武岩。盆地裂陷较深,海侵影响较大,沉积了泰州组和阜宁组深色泥岩、鲕状灰岩和生物灰岩浅湖相—半深湖相沉积。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了盆地内两坳夹一隆(即盐阜坳陷、建湖隆起、东台坳陷)的构造格局。

古近纪中晚期,为裂陷阶段,主干断裂的上、下盘升降明显,断距达1000m以上,断陷多为箕状和半地堑式;原先统一的大湖解体,形成一系列NE走向的箕状断陷盆地,由于断裂活动不均衡,西部的高邮、金湖和洪泽凹陷断陷较深,沉积了巨厚的戴南组、三垛组,而东部的海安、白驹和盐城凹陷则断陷较浅。三垛事件后,盆地抬升,遭受长期剥蚀(间断6.2Ma)。

新近纪,区域构造应力由张性剪切转为拉张作用后,盆地进入拗陷阶段,初期仍然具有断陷特征,后期盆地整体下降,成为统一的大型坳陷盆地,其影响范围远超过苏北盆地,扩展到周边地区,包括西部的淮北平原及苏南地区。区内沉积了以河流冲积平原相为主的盐城组沉积,包括多个由砂砾石-粘土组成的不等厚沉积旋回,厚100~900m。盐城组在苏北平原、淮北平原和苏南地区广为分布,构成区域性的深层承压含水系统。

早更新世,承接新近纪沉降趋势,盆地继续拗陷,以河湖相沉积为特征。盆地西部古大别山、南部古茅山的山前地带主要为粗颗粒洪冲积砂砾石,向盆地中心过渡到冲积平原相沉积,以砂、含砾粗、中砂沉积为主,黏性土层增加,形成相当于泥河湾期的第Ⅲ承压含水层组。该层组分布范围很广,成为淮北平原、苏北平原以及苏南太湖和杭嘉湖平原主要的承压含水层组。

中更新世,盆地开始抬升,西部和北部地区抬升较大,沉积范围缩小,仅限于凹陷内,而隆起区及西部和北部地区则缺失。东部地区的凹陷内,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形成周口店期的第Ⅱ含水层组,岩性为冲积相的砂砾石层、中细砂层和粉细砂层与黏性土互层,盆地边缘颗粒较粗,地层较薄,向东沉积厚度增大,颗粒变细,多为中细砂层和粉细砂层。

这一时期,长江已完成了全河的连接,上游的古金沙江被袭夺后并入长江,流经四川盆地后,切穿川鄂交界的三峡,向东串通古洞庭湖和黄梅以南的湖泊,向东经太湖入海。直到晚更新世晚期,才改道经崇明入海。

晚更新世,早期,古气候变得温暖潮湿,盆地再次沉降,沉积范围扩大,在淮北平原、苏北平原、苏南的杭嘉湖平原均有沉积,主要为河湖相中细砂层和粉细砂层与黏性土层,在盆地边缘山前地带则以砂砾石层为主,构成淮河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主要的潜水和浅层承压含水层组。这一时期,东部地区曾发生多次海侵,最大海侵曾达溧阳—洪泽湖一线;晚期,盆地再次抬升,淮北平原西部和北部抬升较大,遭受剥蚀;晚更新世末冰期,东部海面大幅下降,出现大规模的海退,海岸线向外扩张距离达几十千米以上,直到距今1万年前,气候转暖,海平面才恢复到接近现代的位置。

⑥ 如何判断几个断裂是同一期的。(地质学方面的)

你好,朋友。我觉得看从直观上看,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的化石时期可以看出。最好是从岩石的碳14含量的多少来判断
打字不易,采纳哦!

⑦ 地质断裂带是什么意思

活断层分布地来段往往是两种截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线相接的部位,其一侧为断陷区。而另一侧为隆起区。由于在近期地质时期内断块的长期活动,高耸区和低洼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变化及沉积物厚度的显著差别是活动性断裂存在的重要标志。

⑧ 地质断裂带周围有哪些不可思议的现象

活断层分布地段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线相接的部位,其一侧为版断陷区。而权另一侧为隆起区。由于在近期地质时期内断块的长期活动,高耸区和低洼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变化及沉积物厚度的显著差别是活动性断裂存在的重要标志。

⑨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

典型的基本构造形态:
一、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1.水平构造
未经构造变动的沉积版岩层,其形成时的原始产状是水权平的,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新岩层在上,称为水平构造。
分布:只是局限于受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2.单斜构造
原来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产状发生变动,当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形成单斜构造。
分布:单斜构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局部地层不均匀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二、褶皱构造
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产生的塑性变形,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
三、断裂构造
定义: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地壳上层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断层和裂隙等。
四、不整合
定义:
在野外,我们有时可以发现,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重叠在一起的现象,这种构造形迹,称为不整合。不整合不同于褶皱和断层,它是一种主要由地壳的升降运动产生的构造形态。

⑩ 几个地质问题的探讨

(一)省内主干性断裂的厘定

断裂是大地构造单元间重要界线,也是深层地壳结构变异的表现。在研究地质背景基础上,利用重、磁资料确定区域性断裂,或者根据地球物理场资料,印证地质构造的存在,判别的主要准则是:①重、磁场的重要分区界线;②重磁场的梯度带;③线性重磁异常;④定向排列的异常群;⑤异常走向的突变或错位;⑥沿走向场值的突变;⑦异常同形扭曲部分。

图1-2-3全省莫霍面等深线图上反映了依据重磁,结合地震、MT资料厘定的23条主干性断裂的位置。其中一些断裂是地质调查确认的。但有一些性质判别和地表位置认识上有不同,有待研究讨论(表1-2-3)。现择其主要的介绍如下:

表1-2-3 浙江省地球物理识别主要断裂一览表

续表

1)江山-上虞岩石圈断裂:西起江山淤头,经龙游溪口北,过金华、诸暨东南,越慈溪、而入杭州湾。重、磁、MT和地震都有反映,主要是:①布格重力异常及上延10km、20km、30km、40km异常图均有梯度带显示,方向导数特征线连续性好;②航磁呈正异常;③奇点法在金华南发生相位反转;④龙游溪口北是地震波速度结构变异地段;⑤大地电磁在龙游溪口北、诸暨廿八里牌出现低阻带,深可及软流层并产生小的隆起(图1-2-8);⑥在该断裂两侧,莫霍面下的波速不同。

该断裂带江山—金华段,不同方法的定位基本一致,金华向北东,航磁和地质观察,断裂在义乌—陈蔡—平水一线;而重力场和MT分界,东端伸向上虞。认识不一致的原因,一种可能是东段受到其他后期构造干扰,或认为浙东南变质基底在诸暨—绍兴呈推覆体出现,其根部偏在东南侧。

2)丽水-余姚岩石圈断裂。北东起自余姚,经嵊州、磐安、缙云、丽水东侧,经景宁向南延入福建,是余姚-海丰断裂的北东段。MT显示为深及软流层高角度低阻带。沿断裂为重磁异常,两侧磁场有错位滑移和磁参数矢量的变化。

3)温州-普陀深断裂:沿海岸带的重力梯度带分布,向南延入福建,即南澳-长乐断裂,省内相当于温州-镇海断裂。该断裂是沿海幔隆与浙东幔拗的分界。沿线断续分布等轴状重磁异常,控制一系列白垩纪火山盆地和燕山晚期岩体,其东侧尤以晶洞钾长花岗岩为特色。该断裂受北西向构造干扰,连续性较差,乃有泰顺-黄岩、临海-镇海等不同的名称。

(二)关于浙东南火山岩厚度

浙东南中生代火山岩覆盖面积占90%以上,历经燕山早期和晚期的喷发堆积,基底岩层除少数构造断块和天窗之外,几乎全部隐藏其真面目。中生代火山岩盖层密度值差异不大,但与基底岩层有一定的密度差,可近似地将火山岩看成一个密度值较均匀的块体。用单一密度界面、Δg对数功率谱、ΔT对数功率谱法3种方法计算火山岩厚度,总趋势大体一致。

浙东南火山岩厚度普遍在2km以上。在丽水-余姚断裂与温州-镇海断裂之间的区域,火山岩厚度最大。其中以三门湾以西(小将、龙皇堂一带)、黄岩—仙居(括苍山—望海岗一带),青田地区(前村—海溪一带)以及泰顺—景宁—庆元地区4片,火山岩厚度大于3km(图1-2-9);沿海地区余姚、宁波、象山、三门、玉环、温州、平阳等地区,火山岩厚在1km左右。

图1-2-8 屯溪—温州剖面电阻率二维电性结构模型图(单位:Ω·m)

(据张春霖,1995,转引自李继亮)

1—1~3 Ω·m;2—5~8Ω·m:3—10~15 Ω·m

图1-2-9 浙东南火山岩厚度推断图

(三)大型隐伏岩浆房(岩体)

侵入岩体在剩余重力场上反映为圈闭的负异常,全省有62个低密度的花岗质岩体,一个高密度岩体。有些岩体处在较大的负场中,推测其中10处深部有隐伏岩浆房。浙西北5处,分别是天目山、河桥、富阳、千里岗、石耳山;浙东南5处,分别是括苍山、前村、小将、景宁、塔石。这些隐伏岩浆房,一般宽20~30km,埋深4~10km。它们与地壳表层剥露的岩体、构造-岩浆带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