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利用重力异常可以解决哪些地质问题

利用重力异常可以解决哪些地质问题

发布时间: 2021-01-22 05:13:20

『壹』 什么是布格重力异常,请说明其地球地质物理含义

布格重力异常(Bouguer gravity anomaly),重力仪的观测结果,经过纬度改正、高度改正,回中间层改正和地形改正以后,答再减去正常重力值后所得到的重力称为布格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一般用相对重力测最方法获得。
布格重力异常(Bouguer gravity anomaly): 重力仪的观测结果(g测),经过纬度改正(g纬)、高度改正(g高),中间层改正(g中)和地形改正(g形)以后,再减去正常重力值(γ)后所得到的重力差(Δg= g测+ g高+ g中+ g纬+ g形-γ)称为布格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一般用相对重力测最方法获得。如某点对总基点的实测重力差为Δg',则布格重力异常为Δg=Δg'+ g高+ g中+ g纬+ g形(g高、 g中、 g纬、 g形分别为测点与总基点的相对高度、中间层、纬度和地形变化的改正项)。布格重力异常资料是重力勘探的基础资料。

『贰』 重力异常与计算重力异常的基本公式

1.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是从引起重力变化的多种因素中,消除正常重力部分,从而获得与围岩密度不同的地质体所引起的重力值。在重力勘探中,将由于地下岩石、矿物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然而,在地球内部的研究中,广义来说,即为地面测量的重力值与按照式(7-37)、式(7-38)计算所得理论重力的差值称为重力异常,即

∆g=g—γ (7-40)

式中:g为测点上的实测重力值;γ为该点上的正常重力值,由于测点不一定在正常椭球面上,因此不一定恰为正常重力值gφ

由于在重力勘探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中并不是仅仅根据个别点上的重力异常值的大小,而是依据一条测线上或一块面积上的数据。这时感兴趣的是一条测线或一定面积上的重力异常变化值。当其重力异常不大或与研究的地质体无关时,习惯上说没有重力异常。这种以某一基点的重力值作为正常值,而以其他测点的重力值与之比较得到的差值称为相对重力异常值的做法已在找矿方面广泛应用。

2.重力异常与剩余质量引力

重力勘探中的重力异常:若在大地水准面上的某一A点进行观测,并设地下岩石的密度均匀分布且都为σ0时,其正常的重力为gφ,当A点附近的地下有一个密度为σ的地质体存在,且其体积为V时,这个地质体相对于围岩便有一个剩余密度∆σ,其大小为

∆σ=σ—σ0

该地质体相对于围岩的剩余质量则为(∆σ·V)。若令它在A点产生的引力为F,则在A点的重力g应为gφ与F之和。由于gφ值达107g.u.的量级,而F值最大仅达103g.u.量级,所以g与ge两者的方向相差甚微,因而在A点的重力异常为

∆g=g—gφ=F·cosθ

式中的θ为地质体剩余质量所产生的引力F与重力g之间的夹角。

在重力勘探中所称的重力异常,即为地质体的剩余质量所产生的引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若地质体的密度小于围岩的密度,则剩余密度为负值,剩余质量也为负值,当然,其重力异常也是负值。

基本公式:以地面上某一点O作为坐标原点,Z轴铅垂向下(即沿重力方向),X、Y轴在水平面内。若地质体与围岩的密度差(即剩余密度)为σ,地质体内某一体积元dv=dζdηdζ,其坐标为(ζ,η,ζ),它的剩余质量为dm,则

dm=σdv=σdζdηdζ

设计算点A的坐标为(x,y,z),剩余质量元到A点的距离为R: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由重力位可知,地质体的剩余质量在A点处对单位质量所产生的引力位为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式中v为地质体的体积。因为选择z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异常就是剩余质量的引力位沿z方向的导数,即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如果地质体的形状和埋藏深度沿水平方向均无变化,且沿该方向无限延伸,此时的地质体称为二度地质体。将式(7-42)中的Y轴方向作为二度地质体的延伸方向,η的积分限由—∞到+∞,令y=0,则可得到沿X方向剖面上计算二度体重力异常的基本公式,当剩余密度为均匀时,则可提到积分符号之外,即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式中S为二度体的横截面积。

同时还可以推导出计算重力异常垂向梯度或重力垂向梯度异常的基本公式: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计算重力异常水平梯度或重力水平梯度异常的基本公式: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计算重力异常垂向二阶导数或重力垂向二阶导数异常的基本公式: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叁』 多元信息成矿预测

多元信息成矿预测以GIS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GIS技术强大的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分析和成果表达功能,是近年来找矿评价工作中运用越来越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本次研究采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区划室开发的MARS软件(肖克炎等,2003)对祁连成矿带的主攻矿种进行靶区定位预测,为该区资源评价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预测工作在充分利用《祁连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项目所建立的地质图、矿产地、航磁、重力、化探、遥感、地理底图等空间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提取,建立相应的子库。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所建立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进行地质标志和预测变量的筛选,运用MARS软件的矿床模型交互搜索子系统——经验交互搜索模型法,证据权重找矿信息量子系统——证据权重模型法,和矿产资源综合潜力定量评价子系统——矿床综合预测模型法,对某矿种进行定量类比分析,获得该种矿产可能存在的有利空间,圈出预测远景区或靶区,对不同方法获得的远景区和靶区进行对比研究,最后选出一种最适用于本区的方法。

一、预测方法的选择

多元信息成矿预测一般采用以下3种方法。

(一)矿床模型交互搜索子系统——经验交互搜索模型法

该种方法是根据区域找矿模型,程序系统将有用的专题信息装入预测工程专题,然后系统根据找矿标志,搜索有利标志的空间分布,然后计算机自动圈定有利的远景区。矿床模型交互搜索系统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搜索方式:一种是专家输入有利的标志组合,然后计算机搜索;另一种是计算机根据矿床所在的位置搜索该位置区域的有利找矿标志组合,然后根据这些标志进行计算机远景区的自动圈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划室,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矿产资源评价MRAS系统用户操作手册。2002。。

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基础资料,建立或调用矿产预测空间数据库。

2)构思预测对象(矿种、矿床类型及其有关的找矿模型等)。

3)构建预测标志。如从各类专题图层中,根据属性将有利的图层提取出来,或者通过Buffer缓冲区分析,将找矿模型中的各类找矿标志提取和定位,如断裂构造影响带定位等操作步骤。

4)预测标志的选择取舍。将圈定找矿靶区的标志组合有序地确定下来,也可设置几个方案。

5)用专题因素叠加分析圈出靶区。

(二)证据权重找矿信息量子系统——证据权重模型法

该模型法是证据加权模型(F.P.Agterberg、Bonham-Carter)和找矿信息量法(赵鹏大,1983)的合并,构成证据权重找矿信息量子系统。该模型应用统计模型揭示地质因素与矿产分布的关系。地质标志的存在和成矿单元的面积,同时出现的概率越大,其找矿意义越大,在找矿信息量加权模型中的“权”增大。成矿单元(如矿田、矿区、矿体等),将各单元独立的找矿信息因子进行加权综合,可获得不同级别的远景区(叶天竺等,2004)。

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基础资料,建立或调用矿产预测空间数据库。

2)选择与成矿有关的地质因素或图层。

3)将研究区划分为一定的统计单元:网格单元。

4)搜索各标志存在的单元数及矿点存在的单元数,建立数据处理的数据矩阵表,调用MRAS系统中的找矿信息量加权模型程序,计算各因素的权重。

5)计算研究区统计单元的综合的权重。

6)将单元找矿信息量有利度用等值线或色块图表达出来。

7)按各类矿床的实际情况或综合信息特征,确定划分远景区的下限值,圈定远景区。

(三)矿产资源综合潜力定量评价子系统——矿床综合预测模型法

矿床综合预测模型是矿床统计预测中最为成熟的方法。它包括变量设置、选择、单元划分、模型选择、定位、资源量估算等一系列工作步骤。方法使用的前提是:通过已知矿床,建立区域矿产资源量与地质标志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也就是说,必须以已知控制模型区为基础,研究和构造预测标志组合,并定量给出各标志因素的权重。

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基础资料,建立或调用矿产预测空间数据库,将相关的基础资料调用到预测模型的专用文件中去。将矿床模型数据添加到预测模型的专用文件中。

2)进行预测单元划分。采用网格单元。物、化、遥异常和成矿区带、构造单元在空间数据库中有专门的图层可供使用。

3)根据已知矿床模型,进行地质标志因素的选择和预测变量的初次预置。

4)进行建模模型单元的选择。使用方法是:①用户直接通过交互视屏人工选取;②根据数量化理论Ⅳ,定量选择模型区。

5)预测变量选择。根据找矿模型和模型单元,定量选择那些与矿床最密切的地质找矿信息标志。对定位预测变量,选择的方法有平方和法、秩相关系数法。

6)变量的转换。对特征分析法,需要进行定量变量向定性变量转换,采用的方法是频数统计法。

7)综合分析、特征分析定位预测。

8)预测成果检验及图形表达。采用有色块图、等值线、预测数据表等多种表达方式。

本次研究用以上3种模型方法对祁连成矿带进行了多元信息成矿预测,预测过程及结果显示,GIS的矿床综合预测模型法是上述3种方法中效果最好、最适用于本区的方法,本工作区的预测工作最终采用这种方法。其工作流程见图5-1。

图5-1 多元信息成矿预测工作流程图

二、预测的矿种和矿床类型

祁连成矿带的发现的矿产种类较多,矿床类型也较复杂。根据祁连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成果,本次多元信息成矿预测分为1:50万铜、铅、锌、金、钨成矿预测及重要远景区1:20万成矿预测。铜矿床预测类型为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为喷气沉积型、金矿床为构造蚀变岩型、钨矿床为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重要远景区1:20万成矿预测为野牛沟—尕大坂一带铜多金属成矿预测及宝库—大黑山一带钨矿成矿预测。

三、预测单元的划分

矿产资源评价是用统计方法研究矿产资源靶区优选和靶区资源量预测的问题。用统计方法研究问题必须有统计样品和随机变量,在矿产资源评价研究中,统计样品和随机变量都是未知的,需要研究者人为地确定统计样品和构造随机变量,只有这样才能把矿产资源评价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而用统计学方法来评价矿产资源靶区和靶区的资源潜力。由于矿产资源评价中确定统计样品的方式比较特殊,因此,把这种确定统计样品的过程称为统计单元划分,所划分出的统计样品称为地质统计单元。在矿产资源评价中使用的随机变量也需要研究者人为地构造,这种随机变量通常被称为地质变量,是地质找矿标志、控矿地质因素或资源特征等随空间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尖灭、消失、出现,规模增大或变小,质量、数量或性质等发生改变)的一种量化表示。只有划分出统计单元之后,才可以用数值来表示地质找矿标志和矿产资源特征等在不同统计样品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构造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各种地质变量。因此,也可以这样定义地质变量,地质变量是在不同地质统计单元中取不同数值的随机变量。

由于地质统计单元是研究者人为地划分出来的,因此,就存在着如何划分地质统计单元才能更有效地反映矿产资源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问题,以及如何划分地质统计单元才能正确地刻画矿产资源特征与地质找矿标志和地质控矿因素之间统计关系的问题。目前,在矿产资源评价领域存在两种地质统计单元划分方法,一种是阿莱斯提出的网格法,另一种是王世称教授提出的地质体单元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划室,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用户使用指南。2002。。

一般中小比例尺的统计预测多采用等面积网格单元划分法,划分预测单元的一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成矿信息和面积最小。因此,本次GIS多元信息成矿预测采用等面积网格单元,1:50万多元信息成矿预测采用10km×10km网格,单元面积100km2; 1:20万重要成矿远景区成矿预测采用3km×3km网格,单元面积9km2

四、预测变量的选择

通过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花岗岩、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等研究,祁连地区主要与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喷气沉积型铅锌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钨矿等最密切的地质找矿信息变量如下。

(1)矿床(点)信息变量

单元内已知矿床(点)的存在是指示矿床存在的最直接标志,同时还可以预测其临近单元中存在矿点的可能性。

(2)化探和重砂异常变量

化探信息是一种直接的找矿信息,是成矿预测中的重要变量之一。包括成矿元素的含量、浓度分带以及与成矿元素有关的指示元素含量等变量。矿物重砂异常也是一种重要的找矿信息。祁连地区的钨矿大多是通过重砂异常发现的。

(3)地质体变量

矿床的形成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一些矿床受地层和岩石的控制,如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产于奥陶系和寒武系富钠的火山岩系内;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钨矿床在成因上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因而把上述地层和侵入体等信息作为变量因素。矿床的形成也与地质作用的复杂程度有关,一个地区的地质作用越复杂即地质单元多,对成矿越有利如金矿床等。数学上衡量复杂程度可以用熵分析来解决。因此,各单元中所含地质信息的熵值作为变量,它反映了该单元地质信息的复杂程度。

(4)重力异常变量

在区域成矿预测中,布格重力异常在分析中利用其异常特征线到单元的距离作为变量选取。因明显的线状重力梯级带、不同特征的重力场的边界线和异常形态的明显线状扭曲或位移,往往是断裂或断裂带、物质密度变化的反映,与矿化密切相关。

(5)航磁异常变量

航磁异常提供了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磁异常的线性异常带、线性排列的串珠状异常带、磁异常带水平位移、线状异常带的明显错断或扭曲、不同形状特征的磁场分界线、线状异常带的交叉和切割等变化与断裂和磁性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取磁特征线密度为变量因素。

另外,断裂的发育程度和遥感解译的环形构造也在预测中作为某些矿床的变量因素。

五、1∶50万多元信息成矿预测

(一)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

1.找矿模型

成矿元素:Cu、Cu-Zn、Cu-Pb-Zn等,共生或伴生Ag、Au、Co等。

地质背景:裂谷或裂陷槽,岛弧或弧后盆地,小洋盆。

成矿环境:拉张裂解或局部拉张,海底热水对流系统。

控矿构造: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火山岩的分布,也控制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分布。

含矿岩系:为海相富钠的火山岩系,即细碧-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地层主要为寒武系黑茨沟组

,奥陶系阴沟群(O1Y)、吾力沟群(O1-2Wl)、中堡群(O1-2Z)、扣门子组(O3k),中奥陶世—志留系滩间山群(O2ST)等。

成矿时代:寒武纪、奥陶纪。

地球化学:Cu、Pb、Zn、Co、Au、Ag、Pb、Zn、As、Sb及Cr、Ni组合异常和铜矿物、铅矿物重砂异常。

围岩蚀变:蚀变发育,尤其是矿体的下盘。矿化主要与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绿帘石化等组成的复杂蚀变有关。

地表标志:硫化物氧化带或褐铁矿化蚀变带是直接的找矿标志;含铁硅质岩、含铁碳酸盐岩和重晶石岩等是找矿的指示岩层。

地球物理:区域负磁场上出现局部条带状异常、跳跃负磁场和低平磁场。低电阻率和高极化率异常、重力高、高磁场,即三高一低异常场,是硫化物矿体赋存地段。磁电异常长轴方向与含矿层走向一致。

遥感标志:寄生在卵形大环边缘的多重同心环状影像,环形较完整,线性影像穿越环心。

模型矿床:白银厂(折腰山、火焰山、小铁山)、红沟、郭米寺、下沟、湾阳河、九个泉、石居里、猪嘴哑巴、银硐沟、石青硐等50个模型矿床(点)。

2.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根据综合信息找矿模型,选择如下预测变量:

1)地质体熵(反映地质作用复杂程度);

2)存在海相火山岩;

3)存在海相火山岩型铜矿;

4)铜地球化学异常浓度分带;

5)铜重砂异常;

6)铅重砂异常;

7)遥感解译环形构造距离;

8)Cu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9)Pb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0)Zn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1)Au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2)Ag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3)As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4)Sb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5)磁异常特征线密度;

16)距重力特征线距离。

定位预测要求变量取值为二值化数据,对于上述变量中的定性变量进行二态赋值,对成矿有利状态赋1,反之赋0;对于定量变量,按其所取实际数值对其赋值,然后按一定统计规律确定门槛值,将其转化为二态变量。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各预测变量取值及经过统计计算后各变量权系数见表5-1。

表5-1 祁连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铜矿预测变量表

根据预测结果,共圈出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找矿靶区43个(图5-2),各靶区特征列于表5-2。43个找矿靶区中有18个已有铜矿化显示。经筛选找矿靶区中4、15、16、19、24、28、37、40、43号9个靶区可作为优选找矿靶区。

(二)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

1.找矿模型

成矿元素:W,共生或伴生Mo、Cu、Sn、Bi、Be、Nb、Ta、Pb、Zn等。

成矿环境:区域压缩或挤压,活动大陆边缘、岛弧、陆-陆碰撞或陆内俯冲造山环境。

成矿时代:加里东期、晚华力西—印支期。

控矿构造:矿床多产于区域性大断裂旁侧与北东向断裂的交会部位。

成矿岩体:I—S和S型花岗岩类侵入体。

赋矿地层:新太古—古元古界化隆岩群,元古宇北大河岩群,达肯大坂岩群、托赖岩群、湟源群,长城系朱龙关群、兴隆山群,滩间山群,志留系肮脏沟组、巴龙贡噶尔组、泉脑沟山组、旱峡组等。

围岩蚀变:硅化、矽卡岩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绢(白)云母化等。

矿床组合:这类矿床在空间上多与热液型铅锌矿床共生,构成同一成矿系列。

图5-2 祁连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铜矿矿床综合预测模型法靶区略图

表5-2 祁连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找矿靶区特征

续表

地球化学:W、Mo异常为主,伴有Cu、Pb、Zn、Ag、Sn、Bi、As、Sb、Be等元素异常。

重砂异常:出现白钨矿、黑钨矿重砂异常或钨矿物组合异常。

重力异常:矿床多产于明显的线状重力梯级带、不同特征重力场的边界线以及异常形态的明显线状扭曲或位移等异常特征部位附近。

航磁异常:区域负磁场上出现的局部条带状正磁异常。

模型矿床(点):塔儿沟、小柳沟、龙门、大黑山、干巴河、尕子黑、花石峡、朱岔、后长川等16个模型矿床(点)。

2.变量选择与赋值

根据综合信息找矿模型,选择如下预测变量:

1)地质体熵(反映地质作用复杂程度);

2)存在加里东期、晚华力西期—印支期I—S和S型花岗岩类侵入体;

3)存在赋矿地层;

4)钨地球化学异常浓度分带;

5)W 重砂异常;

6)存在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

7)W 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8)Mo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9)Ag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0)As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1)Bi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2)Be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3)航磁特征线密度;

14)距重力特征线距离。

上述各预测变量取值及经过统计计算后各变量的权系数见表5-3。

表5-3 祁连成矿带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预测变量表

根据预测结果,共圈出祁连成矿带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找矿靶区39个(图5-3),各靶区特征列于表5-4。39个找矿靶区中有11个已有钨矿化显示。经筛选,找矿靶区中2、4、9、12、22、28号靶区是重要的找矿靶区。

(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1.找矿模型

成矿元素:Au,共生或伴生Ag、As、Sb、Cu、Pb、Zn等。

成矿环境:区内的各种环境中均有产出。

含矿围岩:既有产在变质岩系内的,也可产于火山-沉积岩系内,也有产于侵入岩内的。

围岩蚀变:黄铁绢英岩化、硅化(脉)、绿泥石化等。

成矿时代: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

控矿构造:大断裂或大型剪切带旁侧的次级或配套构造。

地球化学:Au、As、Sb、Hg为主组合异常,伴有Ag、Cu、Pb、Zn等元素异常。

地表标志:黄钾铁矾化、褐铁矿化。

图5-3 祁连成矿带钨矿矿床综合预测模型法靶区略图

表5-4 祁连成矿带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找矿靶区特征表

续表

重力异常:金矿基本产于区域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中。

航磁异常:磁异常的线性异常带、线性排列的串珠状异常带、磁异常带水平位移、线状异常带的明显错断或扭曲、不同形状特征的磁场分界线、线状异常带的交叉和切割等,这些部位常是矿化产出部位。

模型矿床:寒山、鹰嘴山、滩间山、青龙沟、川刺沟等20个矿床(点)。

2.变量选择与赋值

根据综合信息找矿模型,选择如下预测变量:

1)地质体熵(反映地质作用复杂程度);

2)Au地球化学异常浓度分带;

3)存在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4)Au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5)As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6)Sb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7)Hg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8)Ag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9)Cu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0)Pb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1)Zn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2)航磁特征线密度;

13)距重力特征线距离;

14)断层密度。

上述各预测变量取值及经过统计计算后各变量的权系数见表5-5。

表5-5 祁连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预测变量表

根据预测结果,共圈出祁连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找矿靶区37个(图5-4),各靶区特征列于表5-6。37个找矿靶区中有14个已有金矿化显示;经筛选,2、7、10、11、14、16、17、19、20、23、37号11个找矿靶区为重要靶区。

(四)喷气-沉积型铅锌矿床

1.找矿模型

成矿元素:Pb、Zn、Cu,共生或伴生Ag、Au。

成矿背景:裂谷或裂陷槽中强烈沉降的大型盆地中的次级盆地,沿同生断裂分布的海底热水系统。

含矿岩系:滩间山群、朱龙关群、中吾农山群等。

图5-4 祁连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床综合预测模型法靶区略图

表5-6 祁连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找矿靶区特征表

续表

喷气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重晶石岩、石膏岩等。

围岩蚀变:硅化为主,其次为绢云母化及绿泥石化。

成矿时代:加里东期、前寒武纪、华力西期等。

地球化学:Pb、Zn、Cu、Ag、As、Sb、Sn、Au、Mn等元素异常及铅矿物重砂异常。

航磁异常:区域性弱磁性的平稳磁场中,低缓磁异常或磁性跳跃地段。

地表标志:氧化带及铁锰帽。

模型矿床:锡铁山、大东沟、蓄积山3个矿床。

2.变量选择与赋值

根据综合信息找矿模型,选择如下预测变量:

1)地质体熵(反映地质作用复杂程度);

2)存在含矿岩系;

3)存在喷气-沉积型铅锌矿;

4)Pb地球化学异常浓度分带;

5)Zn地球化学异常浓度分带;

6)Pb重砂异常;

7)Pb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8)Zn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9)Cu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0)Ag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1)As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2)Sb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3)Sn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4)Au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值;

15)航磁特征线密度。

上述各预测变量取值及经过统计计算后各变量权系数见表5-7。

表5-7 祁连成矿带喷气-沉积型铅锌矿预测变量表

根据预测结果,共圈出祁连成矿带喷气-沉积型铅锌矿找矿靶区8个(图5-5),各靶区特征列于表5-8。8个找矿靶区中有4个已有矿化显示。经筛选,找矿靶区中1、2、3、4、6号靶区是重要的找矿靶区。

表5-8 祁连成矿带喷气-沉积型铅锌矿找矿靶区特征表

图5-5 祁连成矿带喷气-沉积型铅锌矿矿床综合预测模型法靶区略图

『肆』 重力异常的意义

1.重力异常概念

如上所述,地下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重力随空间位置的变化。在重力勘探中,将由于地下岩石、矿物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或地质体与围岩密度的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重力异常。

实际上,观测的重力值中,包含了重力正常值及重力异常值两个部分。将实测重力值减去该点的正常值,也能够得到重力异常。因此,某点的重力异常也可以定义为该点的实测重力值与由正常重力公式计算出的正常重力值之差,即:

航空重力勘探理论方法及应用

式中的g为测点上的实测重力值;γ为该点上的正常重力值。由于测点不一定在正常椭球面上,因此不一定正好是上一节所说的正常重力值。

在重力勘探中不是根据一个点上的重力异常值的大小(也不可能只根据一个点的值),而是根据一条测线上或一块面积上的重力异常进行研究,这时关注的是一条测线或一定面积上的重力异常变化。当重力异常变化值不为零时,习惯上说有重力异常。在一条测线或一块面积上以某一点的重力值作为正常值,而以其他测点的重力值与之比较得到的差值称为相对重力异常。

下面说明重力异常的含义及实质。

2.重力异常与剩余质量引力的关系

若在大地水准面上的A点进行观测,令地下岩石的密度均匀分布且都为σ0时,其正常重力为gφ。当A点附近的地下有一个密度为σ的地质体存在,且其体积为v时,这个地质体相对于四周围岩便有一个剩余密度Δσ(图2-3-1),其大小为Δσ=σ-σ0

图2-3-1 重力异常与剩余质量引力的关系

图2-3-2 地质体重力异常的计算

该地质体相对而言于围岩的剩余质量为Δσ·v。当σ>σ0时,则剩余密度Δσ为正,称地质体是“密度过剩”的,引起正的重力异常;当σ<σ0时,则剩余密度Δσ为负,称地质体是“密度亏损”的,并引起负的重力异常。若令这个地质体在A点引起的引力为F,则在A点的重力g应为gφ与F之和。由图2-3-1可以看出,由于gφ的值达107g.u.的量级,而F的值最大仅达103g.u.量级,所以g与gφ两者的方向相差甚微,因而在A点的重力异常为:

航空重力勘探理论方法及应用

式中的θ为地质体剩余质量所引起的引力F和重力g之间的夹角。

可见,在重力勘探中所称的由某个地质体引起的重力异常,就是地质体的剩余质量所产生的引力在重力方向或者铅垂方向的分量。因此,重力异常实质上就是引力异常。如果有多个地质体存在,在一个测点处的重力异常就是各个地质体在这个测点引起的引力异常在铅垂方向的叠加。

3.计算重力异常的基本公式

计算某个地质体所引起的重力异常,可以首先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地质体的剩余质量所引起的引力位,然后再求出引力位沿重力方向的导数,便得到重力异常。

以地面上某一点0作为坐标原点,Z轴铅垂向下,即沿重力方向,X、Y轴在水平面内,见图2-3-2。

若地质体与围岩的密度差(即剩余密度)为σ,地质体内某一体积元v=dξdηdζ,其坐标为(ξ,η,ζ),它的剩余质量为dm,则:

航空重力勘探理论方法及应用

令计算点A的坐标为(x,y,z),剩余质量元到A点的距离为:

航空重力勘探理论方法及应用

则地质体的剩余质量对A点的单位质量所产生的引力位为:

航空重力勘探理论方法及应用

式中:v为地质体的体积。

因为选择的Z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异常就是剩余质量的引力位沿Z方向的导数,即:

航空重力勘探理论方法及应用

如果地质体的形状和埋藏深度沿某个水平方向均无变化,且沿该方向是无限延伸的,这样的地质体称为二度地质体。如将(2-3-9)式中的Y轴方向选作为二度地质体的延伸方向,η的积分限由-∞到+∞,并令y=0,就可得到在沿X方向剖面上计算二度体重力异常的基本公式。当剩余密度是均匀的时,则可提到积分符号之外,即有:

航空重力勘探理论方法及应用

式中:S为二度体的横截面积。

我们还可以推导出计算重力异常垂向梯度或重力垂向梯度异常的基本公式,为:

航空重力勘探理论方法及应用

计算重力异常水平梯度或重力水平梯度异常的基本公式为:

航空重力勘探理论方法及应用

计算重力异常垂向二次导数或重力二次导数的基本公式为:

航空重力勘探理论方法及应用

『伍』 石油勘探有几种方法

(1)地震勘探: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利用电子学和信息论等领域的新技术,采用人工方法引起地壳振动,如利用炸药爆炸产生人工地震。再用精密仪器记录下爆炸后地面上各点的震动情况,把记录下来的资料经过处理、解释。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目前,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一种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方法。
(2)重力勘探: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密度是不同的,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同。椐此研究出重力测量仪器,测量地面上各个部位的重力,排除区域性重力场的影响,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发现异常区,称做重力勘探。它就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密度与重力场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地下的地质构造。
(3)磁力勘探: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测定地面各部位的磁力强弱来研究地下岩石矿物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称做磁力勘探。在油气田区。由于烃类向地面渗漏而形成还原环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磁铁矿,用磁力仪可以测出这种异常,并与其它勘探手段配合,发现油气田。
(4)电法勘探:它实质是利用岩石和矿物(包括其中的流体)的电阻率不同,在地面测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层介质电性差异,以研究各层地质构造的方法,对高电阻率岩层如石灰岩等效果明显。
(5)地球化学勘探:根据大多数油气藏的上方都存在着烃类扩散的“蚀变晕”的特点,用化学的方法寻找这类异常区,就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陆』 重力异常的识别

(一)异常特征的描述

对于一幅重力异常图,首先要注意观察异常的特征。在平面等值线图上,异常特征主要是指区域性异常的走向及其变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异常变化的幅度有多大;区域性重力梯级带的方向、延伸长度、平均水平梯度和最大水平梯度值等。对局部异常来说,主要指的是异常的弯曲和圈闭情况,对圈闭状异常应描述其基本形状,如等轴状、长轴状或狭长带状;是重力高还是重力低;重力高、低的分布特点;异常的走向(指长轴方向)及其变化;异常的幅值大小及其变化等。在综合分析区域异常与局部异常基本特征后,有可能根据异常特征的不同将工区划分成若干小区,以供下一步作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在重力异常剖面图上,应注意异常曲线上升或下降的规律,异常曲线幅值的大小,区域异常的大致形态与平均变化率,局部异常极大值或极小值的幅度、所在位置等。

(二)典型局部重力异常的可能解释

由于不同的地质因素往往会在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图上或剖面图上引起相似的异常特征,因此根据某一局部异常来判定它是由什么地质因素引起,常常是不容易的。为此,有必要结合地质资料或其他物探解释成果进行综合解释。下面仅叙述常见的几种局部异常与可能反映的地质因素的对应关系,供作地质解释时参考。

1.等轴状重力高

基本特征:重力异常等值线圈闭成圆形或接近圆形,异常值中心部分高,四周低,有极大值点。

相对应的规则几何形体:剩余密度为正值的均匀球体,铅直圆柱体,水平截面接近正多边形的铅直棱柱体等。

可能反映的地质因素:囊状、巢状、透镜体状的致密金属矿体,如铬铁矿、铁矿、铜矿等;中基性岩浆(密度较高)的侵入体,形成岩株状,穿插在较低密度的岩体或地层中;高密度岩层形成的穹窿、短轴背斜等;松散沉积物下面的基岩(密度较高)局部隆起;低密度岩层形成的向斜或凹陷内充填了高密度的岩体,如砾石等。

2.等轴状重力低

基本特征:重力异常等值线圈闭成圆形或近于圆形,异常值中心低,四周高,有极小值点。

相对应的规则几何形体:剩余密度为负的均匀球体,铅直圆柱体,水平截面接近正多边形的铅直棱柱体等。

可能反映的地质因素:岩丘构造或盆地中岩层加厚的地段;酸性岩浆(密度较低)侵入体,侵入在密度较高的地层中;高密度岩层形成的短轴向斜;古老岩系地层中存在巨大的溶洞;新生界松散沉积物的局部加厚地段。

3.条带状重力高(重力高带)

基本特征:重力异常等值线延伸很大或闭合成条带状,等值线的中心高,两侧低,存在极大值线。

相对应的规则几何形体:剩余密度为正的水平圆柱体、棱柱体和脉状体等。

可能反映的地质因素:高密度岩性带或金属矿带;中基性侵入岩形成的岩墙或岩脉穿插在较低密度的岩石或地层中;高密度岩层形成的长轴背斜、长桓、地下的古潜山带、地垒等;地下的古河道为高密度的砾石所充填。

4.条带状重力低(重力低带)

基本特征:重力异常等值线延伸很大,或闭合成条带状,等值线的值中心低,两侧高,存在极小值线。

相对应的规则几何形体:剩余密度为负的水平圆柱体,棱柱体和脉状体等。

可能反映的地质因素:低密度的岩性带,或非金属矿带;酸性侵入体形成的岩墙或岩脉穿插在较高密度的岩石或地层中;高密度岩层形成的长轴向斜、地堑等;充填新生界松散沉积物的地下河床。

5.重力梯级带

基本特征:重力异常等值线分布密集,异常值向某个方向单调上升或下降。

相对应的规则几何形体:垂直或倾斜台阶。

可能反映的地质因素:垂直或倾斜断层、断裂带、破碎带;具有不同密度的岩体的陡直接触带;地层的扭曲。

(三)断裂构造在平面等值线图上的识别

实测重力异常图中断裂引起的异常特征,比上述重力梯级带部分要复杂得多。图2-9-1表示在重力异常图中指示断裂构造存在的一些标志。

『柒』 重力异常、磁力异常等值线图如何进行地质解释

重磁异常等值线密集的地方,说明物质成分或结构有变化,解释有很多,必须配合其它资料,如重磁密集的地方可能是构造活动活跃的地带,可能是能源分布密集的地方,可能是地幔柱分布的地方。

『捌』 重力布伽异常等值线图说明了什么从地质地层角度分析。谢了各位

根本上是地层质量分布特征,可以用来判断构造情况及地下物质运移过程

『玖』 引起重力异常的主要地质因素

重力异常是对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赋存情况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它的产生是由地表 到地下深处密度不均匀体引起的。综合起来,决定重力异常的主要地质因素有:(1)地壳厚 度变化及上地幔内部密度不均匀性;(2)结晶基岩内部构造和基底起伏;(3)沉积盆地内部构 造及成分变化;(4)金属矿的赋存以及地表附近密度不均匀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地质 解释,必须首先了解各类地质因素引起重力异常的特征。

(一)地壳厚度变化及上地幔内部密度不均匀性

引起重力异常的深部地质因素主要是地壳厚度的变化,此外,上地幔物质密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重力异常的分布。据测定,上地壳平均密度为2.6~2.7g/cm3,下地 壳为2.9g/cm3,上地幔为3.31g/cm3。可见康氏界面、莫霍界面都是明显的密度分界面。它们的起伏对重力场基本背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地壳增厚,显示重力低;反之,显示重 力高。地壳厚度可由海洋区最薄的5km变到高山区最厚的70km,相应的布格异常也从 +4000g.u.变到-5000g.u.左右。图2-7是横穿青藏高原南北剖面布格异常、地形与地 壳厚度对比图。从图中看出,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从南到北由35km增大到70km左 右,喜马拉雅山正处在重力异常的梯度带上。

图2-7 横穿青藏高原南北剖面布格异常、地形与地壳厚度对比(示意)图

除地壳厚度变化外,上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匀性也会引起重力异常。图2-8是日本东北部已消除了地壳厚度变化影响后的布格重力异常,它反映出有一高密度俯冲带(密度 差ρ=0.07g/cm3)已插到约200km深处的上地幔中。

图2-8 日本东北部上地幔与剩余布格异常的关系

以上介绍的深部地质因素引起的异常范围达上千平方千米,幅度达几千重力单位。

(二)结晶基岩内部成分变化及基底起伏

在一些地台区,沉积岩下面是片麻岩、大理岩及各种结晶片岩组成的前寒武系结晶基 岩。结晶基岩内部又有酸性、基性等侵入体。同时还因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褶皱和断裂。这 些因素都使结晶基岩内部物质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重力异常。图2-9是波罗的海地区重 力异常与结晶基岩密度变化曲线对比图。此外由于结晶基岩与上覆沉积岩间存在一个大约 0.1~0.3g/cm3的密度分界面,所以在基岩内部密度比较均匀的情况下,重力异常可以很 好地反映结晶基底的起伏。在与油气藏密切相关的沉积盆地内,重力异常的变化主要反映 盆地结晶基底的起伏,如图2-10所示。图中坳陷地区及其周围就是油气分布的有利 地段。

图2-9 波罗的海地区重力异常与结晶基岩密度变化曲线对比图(据萧敬涌,1965)

(三)沉积岩的成分变化与内部构造

沉积岩内部不同岩性及不同时代的岩石往往存在着密度差异。因此在沉积岩系内部可 能存在不止一个密度分界面,并且它们往往与地质界面相吻合。例如我国华北平原奥陶系灰岩的侵蚀面与上覆石炭系、二叠系的煤系地层就是一个明显的密度分界面。地质界面与 密度界面的一致,是用重力方法直接寻找沉积岩构造的主要依据。这类异常一般在 100g.u.以内,有时甚至只有几个重力单位。分布范围在几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之 间。但是,沉积岩的岩性与岩相变化、砾石及砾石的局部堆积等,也可能引起重力异常,与构造引起的重力异常相混淆,给资料解释带来一定的困难。

图2-10 布格重力异常与盆地基底起伏

(四)固体矿产的赋存

大多数金属矿,特别是致密状矿体,一般都与围岩有1~3g/cm3的密度差。但因矿体不大,所以引起的异常较微弱,多数只有几个重力单位,个别达十几到几十个重力单 位,分布范围也很小。而某些非金属矿(如岩盐、煤炭等)或侵入体及局部构造(如溶 洞、含水破碎带等)其密度一般比围岩要小。因此,当这些矿体或局部构造具有一定的规 模且埋藏深度又不大时,就能在地表观测到比围岩形成的背景场低的局部重力异常。

『拾』 大庙岩浆型铁矿床

1.矿床概况

大庙铁矿床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约31km 处,属承德县高寺台镇王营村管辖,面积约3.4km2

大庙铁矿由50多条矿体组成,单矿体长度大于100m 者有11条,10~100m 者22条,最长者470m;单矿体厚一般10~50m,最厚者90 m。单矿体之间距离数米至数十米不等,主矿区可以分成呈NE向排列的3个矿体群,其中W S部矿体群包括4条矿体,NE向长1500m;中部矿体群包括18条矿体,NE向长2600m; EN部矿体群包括6条矿体,NE向长500m。矿体走向一般为NE10°~30°,倾向SE,倾角70°~90°。矿体形态地表与地下深部不同,地表矿体形态呈不规则的囊状体,具中部膨胀及两侧分枝,规模较大;地下深部矿体多呈分枝脉状和脉状,少数呈透镜体。矿物组合较复杂,主要矿石矿物有钒钛磁铁矿、钛铁矿、硫钴矿、针镍矿、镍黄铁矿、磷灰石和金红石等,主要脉石矿物有绿泥石、纤闪石和斜长石,次要矿物有镁铁尖晶石、黑云母等。矿体大部分由致密块状铁矿石组成,浸染状矿石多分布在矿体边部,所占比例较低(一般占20%左右,但地表约占50%)。块状矿石的TFe含量在40%左右,TiO2含量为8%~13%,V2O5含量为0.2%~0.4%;浸染状矿石TFe含量一般25%左右,TiO2含量为5%~6%,V2O5含量为0.2%~0.3%。

大庙铁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岩浆晚期分异型。已探明储量:铁矿石约4770万吨、钛金属量约248.33万吨、钒金属量约81104 t。矿床规模:钛为大型矿床,铁、钒为中型矿床。

2.成矿地质背景及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地处燕山台褶带与内蒙古地轴的交接地带,属于台褶带边缘、断裂隆起区的大庙穹断束地质构造单元。北界为丰宁-隆化EW 向深断裂带,南与古北口-承德-平泉深断裂相距25km,红石砬-大庙EW 向深断裂横贯本区的中间部位。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系和古元古代变质深成岩类,中元古代和中生代火山及陆相碎屑沉积岩亦有广泛分布。新太古界和古元古界分别为单塔子群和红旗营子群,由老至新划分为燕窝铺组、白庙组、凤凰嘴组、南店子组。燕窝铺组主要岩性为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位于燕窝铺背斜核部,变质相为高角闪岩相,原岩恢复为基性岩及火山碎屑岩;白庙组地层分布在背斜两翼,以二长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磁铁石英岩,变质相为角闪岩相,原岩为砂岩、粉砂岩及硅铁质泥岩;凤凰嘴组地层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多层大理岩为主,变质相为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原岩为砂页岩和碳酸岩;南店子组分布于丰宁-隆化深断裂带上,以黑云变粒岩、浅粒岩为主,变质相为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原岩为砂页岩。受丰宁-隆化和红石砬-大庙两条深断裂的控制和影响,次生构造较发育,控制苏长岩及铁矿的生成。

区内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先后有太古宙花岗质岩石,中元古代斜长岩、苏长岩和晚古生代超基性岩、花岗岩等侵入岩。此外,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亦强烈。

大庙铁矿的成矿与中元古代斜长岩和苏长岩的关系密切。该岩石侵入在太古宇变质岩系之中,被侏罗系不整合覆盖,岩体东西长约45km,南北向宽为2~10km,西段称黑山岩体,出露面积约88km2,东段称头沟岩体。岩体由斜长岩和苏长岩及其同源多期侵入的脉岩组成,以斜长岩占绝对优势,苏长岩主要见于黑山岩体,受斜长岩的原生构造控制,沿其周边和内部的构造带产出。

(2)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区域磁场特征:1:20万航磁△T等值线平面图(图2-17e)上,矿床处在NE向正磁异常带的北侧梯度带上;在航磁△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图2-17f)上,矿床则位于NE向正磁异常带中。

区域重力场特征:1:2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和剩余重力异常图上(图2-17b、c),矿床均位于NE向重力升高异常中。重、磁异常吻合较好。

3.矿区地质及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1)矿区地质成矿环境

矿区位于黑山基性杂岩体西南部,矿体主要产于暗色苏长岩及其附近的斜长岩中,可分为贯入或复杂贯入式及分凝式两种类型。矿体倾向SE,倾角为60°~700。受压扭性构造控制,在地表及近地表,矿体主要产于压扭性断裂及裂隙与SN 向张扭性断裂及裂隙交汇处,以不规则的囊状体形态产出;在地下深部,矿体主要受压扭性构造控制,生成分枝脉状和脉状体,并以左行雁行斜列式产出,矿体向西偏南方向侧伏,侧伏角约600,由东向西矿体尖灭标高越来越低。

(2)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1:10万航磁△T等值线平面图上,大庙铁矿区为EW 向强磁异常,强度约1800nT左右,梯度陡。1:5万航磁△T等值线图(图2-18b)上,大庙铁矿区位于NE向强磁异常带西北部,次级叠加局部强磁异常明显,局部异常强度大(极大值达2850nT以上),梯度陡,北侧有明显的伴生负磁异常(极小值约-450nT)。化极处理结果(图2-18c),航磁异常整体向北移动,大庙铁矿区位于NE向强磁异常带中,与次级叠加局部强磁异常对应较好,局部异常范围较大、形态为向北东开口的“V”字形,异常形态与铁矿形态吻合较好。

地磁△Z异常(图2-19)是一个N NE向的以正磁异常为主的正负相间的复杂磁异常带,单个异常走向有近EW 向、NE向和NNE向多组(与异常带方向不完全一致),强度都在3000~5000nT以上,极大值万余纳特,每个单独正异常的北侧多有负异常伴生,极小值在-1000nT以下。高值异常均与钒钛磁铁矿体相吻合。

图2-17 大庙岩浆型铁矿典型矿床所在区域地质矿产及物探剖析图

a—地质矿产图;b—布格重力异常图;c—剩余重力异常图;d—航磁ΔT等值线平面图;e—航磁ΔT化极等值平面图;f—航磁ΔT化极垂向一阶导数等值线平面图(地质图原图比例尺1:50万,重磁数据比例尺1:20万)

1—第四系;2—白垩系;3—侏罗系;4—新太古界单塔子群;5—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6—太古庙—元古宙变质中酸性岩浆岩、片麻岩;7—中元古代辉长岩、透辉岩角闪石岩;8—中元古代斜长岩、苏长岩;9—断裂及其产状;10—大庙铁矿

图2-18 大庙岩浆型铁矿典型矿床所在地区地质矿产及物探剖析图

a—地质图;b—航磁△T等值线平面图;c—航磁△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d—航磁△T化极垂向一阶导数等值线平面图

(地质图原图比例尺1:5万,航磁数据比例尺1:5万)

1—第四系;2—白垩系;3—侏罗系;4—新太古界变质岩类;5—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类;6一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类;7—印支期基性侵入岩类;8—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类;9—太古宙混合岩类;10—太古宙深成变质岩、片麻岩;11—新元古代辉石角闪岩;12—中元古代斜长岩、苏长岩;13—断裂;14—大庙铁矿

4.岩(矿)石物性特征

区内主要岩(矿)石磁性参数列于表2-5。钒钛磁铁矿、铁磷矿属强磁性矿石,能引起强磁异常;含铁苏长岩、苏长岩属中等磁性岩石,能产生较强磁异常;斜长岩属弱磁性岩石,难以产生磁异常。

图2-19 大庙40、41号矿体及附近△Z地质综合图

(据李卫东,2010)

表2-5 大庙矿区岩(矿)石磁参数表

5.铁矿找矿标志

地质标志:

(1)沿深大断裂带分布的超基性、基性岩浆岩带。

(2)成矿母岩即是矿体围岩,主要为苏长岩、斜长岩等。

(3)矿体受岩体中构造裂隙带、不同岩相接触带和原生构造控制而成群产出。

(4)矿体主要由含钒钛的磁铁矿、钛铁矿组成,少量磷灰石、黄铁矿等。

航磁异常标志:

(1)反映超基性、基性岩的区域高磁异常(带)。

(2)区域高磁异常中局部叠加的次级异常。

(3)局部异常北侧伴生有负异常。

重力异常标志:

(1)反映断裂构造的重力梯级带。

(2)反映超基性、基性岩的重力高异常(特别是剩余重力高异常)。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