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线地质条件包括哪些
Ⅰ 什么规范规定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两侧范围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Ⅱ 铁路沿线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特征
一、云贵高原西部高山谷地湖盆区
1.大理段
本段由大理站起,至澜沧江与金沙江两流域的分水岭止,大体沿洱海东岸分布。本段地形的最大特点是点苍山与洱海的明显对照。前者山峰海拔普遍在4000 m左右,在NNW-SSE向延伸的主脊上有残余的夷平面保存。点苍山主峰海拔4122 m,洱海湖面海拔仅约1964 m,二者高差2000 m以上。由于本区的现代雪线大体为海拔4600 m,因而点苍山峰上并无现代冰川发育,却可能有更新世冰川作用发生。早在70多年前,德国地理学者W.Credner(1932)就考察过点苍山的地质地貌。后来,奥地利学者V.Wissmann(1937)提出,点苍山的“大理冰期”相当于阿尔卑斯山的Wurm冰期。70多年来,这一名称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中一直沿用,但其特征和年龄却一直十分含糊。由于该山脉海拔较低,雪线以上的正差即冰川积累区的面积过小,故更新世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很小,其遗迹只能保留在山脉上部。近十余年来,陈钦峦、赵维城(1997)和崔之久等(2006)对点苍山的“大理冰期”重新进行了研究。在山麓地区,主要以注入洱海的各支沟的洪积物分布最广,构成了时代与规模不同的几级洪积台地。
洱海是一个NNW-SSE向延伸的狭长的现代过水湖,弥苴河等河流从四面八方注入其中,而湖水则通过南端的西洱河流入澜沧江支流漾濞江-黑惠江。因此,在现今湖岸附近地区,很少见到高位湖相沉积。然而,洱海盆地却是长期下沉的断陷盆地,充填盆地的松散沉积物可能厚达2000 m左右。我们在洱海以南14 km的变电站和松毛坡等地,见到高于湖面210 m以上的上新世—早更新世冲洪积砂砾石与碎石层(上部)与含褐煤的湖相紫色砂与粘土夹砾石层(下部)剖面(照片2-1-1),表明洱海盆地曾经是一个面积比现今大得多的古湖(洱海古湖),后来湖水曾一度明显下泄。现今在西洱河汇入漾濞江处可以见到多级阶地,高处还有几级谷肩。在注入洱海的弥苴河中上游,也有几级阶地存在。这些均表明,洱海盆地相对于周围山地,特别是点苍山的断陷,幅度是很大的。
2.鹤庆-丽江段
本段由澜沧江与金沙江两流域的分水岭起,至玉龙雪山东南的丽江盆地止,主要由丽江盆地、鹤庆盆地等一系列近SN向延伸的中小型山间断陷盆地组成。其东、西两侧为近SN向延伸的山梁,西侧主要山峰多在海拔3300~4000 m间,东侧山峰稍低,多在海拔2500~3300 m间,且北高南低。这些主要山峰起伏和缓、高度相若,有些可能是夷平面的残余。在本段南部的灰岩分布区,有多级溶蚀台地发育,其上布满了溶沟、石芽、小型石林、溶蚀洼地、溶蚀漏斗和厚层红土风化壳等岩溶现象。两山之间的断陷盆地也有自北而南降低的趋势:干海子盆地海拔3000~3200 m;丽江盆地海拔2360~2900 m;鹤庆盆地海拔2180~2260 m;松桂盆地海拔1880~2100 m;西邑盆地海拔2190~2300 m;北衙盆地海拔1840~1900 m。其中,西邑盆地和北衙盆地属于岩溶盆地。
流经各盆地的几条河流,往往有先由北向南流,沟通一两个盆地后,再切穿东面的山地,转而流向北东,最后注入金沙江河谷的现象。如发源于丽江盆地北部的几条小河,在盆地南部汇合后,称漾弓江,在关坡附近切过一条北西西向的横脊,流到鹤庆盆地,纵向穿过南北走向的狭长的鹤庆盆地后,在东南部切入东部山地,称东山河,后折而流向北东,称中江河,在中江街注入金沙江。在本区南部,发源于西邑盆地西南部的锅厂河由西而东转而向南西,在北衙盆地北部转向南东,切过东部山地,改称落漏河。北衙盆地的流水就是通过盆地南部的地下暗河流入落漏河的支流的。过围子田村(在此地有典型昔格达组湖相沉积物分布)后折而流向东,在马家坝附近,转向北东,其下游属于永胜段称枯木河,在赤田以东注入金沙江。
照片2-1 滇藏铁路沿线第四纪地质现象
本区南部的几个盆地,为岩溶溶蚀盆地,大部分基岩石灰岩裸露。本区北部的丽江盆地和鹤庆盆地,却是有巨厚沉积物充填的断陷盆地,而且是被后期关坡断裂的近期活动所分开的一个盆地。同样,干海子盆地也是该统一盆地的一部分,它是被更新世冰川沉积物的堆积而与该盆地主体分开的。
在丽江盆地南段西侧,有一个高出盆地面100余米的蛇山台地(照片2-1-2),由含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化石的湖相沉积地层蛇山组和含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化石的湖泊与冲洪积相地层东元桥组所组成(汪新文等,1993)。在鹤庆盆地东北部玉龙县七河乡区域和西南部鹤庆县的南班榜、金山和羊龙潭水库地区,也有由蛇山组湖相砂与粘土沉积所组成的台地(照片2-1-3),高出盆地面约80m。该台地往往上覆中更新世的洪坡积砾石或碎石层。在流出盆地的东山河谷中,依然有这一台地的残余。河谷中,可以见到多级基座阶地。显然,曾经统一的丽江-鹤庆古湖或称蛇山古湖在早更新世期间或稍后被泄空,与前述的洱海古湖及后述的若干古湖的泄空情形大体一致。
肖海丰等(2006)据鹤庆盆地中部县城西侧一深达737.72 m钻孔(地面标高2190 m)的岩性(720.71 m以下为砾石,694.03~689.33 m间出现大量螺壳,岩性向上明显变细,显示盆地开始积水成湖,其间在382.10~358.58 m间和195.65~1689.64 m间出现2层砾石层)和磁性地层测试等结果,认为鹤庆盆地形成于2.78 Ma BP,2.65 Ma BP积水成湖,1.5 Ma BP与0.99 Ma BP左右山盆高差2次加大。上述研究显然没有考虑鹤庆古湖周围台地的存在和古湖泄空的情况。我们认为该钻孔的地层显然并非是连续的,应该有数百米的缺失。在其2个砾石层中,至少有1个是古湖被泄空的结果。该砾石层以上的沉积,则是近代鹤庆盆地的沉积。因此,该古湖的起始年龄应比2.78 Ma要早得多。
此外,在松桂乡北约3 km的松桂盆地北部南王河上源与枫木河上源一分水岭及其南侧,也可见到一套河湖相夹有砾石层的砂与粘土层(照片2-1-4),其底部也为磨圆良好的砾石层,不整合地覆盖在基岩之上。它们应是松桂古湖的产物,其泄空时间也应在早更新世前后。
二、横断山脉南部高山深谷区
1.丽江-香格里拉段
本段由玉龙雪山起,至白茫雪山东麓止,主要由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沙鲁里山脉南延部分)、石鼓-大具的金沙江河谷、大小中甸盆地、中甸盆地以西的雪山和奔子栏段金沙江河谷等一系列近SN向延伸的雪山、盆地与金沙江及其支流河谷所组成。
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及玉龙县北面的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 m),是我国与欧亚大陆最南有现代冰川发育的雪山。有现代冰川19条,面积11.61 km2。由于高于当地现代雪线(海拔4600~4800 m)的正差较大,我们已发现了4次更新世冰川作用的遗迹。经过在山脉东西两麓的研究(赵希涛等,1999b,2007b),这4次冰川作用分别是中更新世早期的玉龙冰期、中更新世中期的干海子冰期、中更新世晚期的丽江冰期和晚更新世的大理冰期。其中,中更新世早期的玉龙冰期与中更新世中期的干海子冰期,相当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倒数第三次冰期,其主要类型为山麓冰川。尤以前者规模最大,可在山麓西侧堰塞金沙江河谷。后2个冰期的冰水沉积,则在西麓的3条支沟口,形成了3个较为巨大的扇形台地。
作为丽江市玉龙县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界河的金沙江石鼓-大具段河谷,包括了世界知名的2个河段:石鼓附近的“长江第一湾”和虎跳峡。在石鼓至虎跳峡上峡口间,河谷开阔,其下为深厚的河床覆盖层,其上发育了4级河流阶地,阶地的基座,往往是玉龙雪山西麓的冰川与冰水沉积堰塞金沙江所形成的古湖——石鼓古湖的湖相沉积(赵希涛等,2007a)。石鼓段金沙江深厚的河床覆盖层和大具盆地下渡口西岸早更新世早期金沙江砾石层的发现(赵希涛等,2006),表明该段金沙江早已存在。即使在中晚更新世受到堰塞,也不改其向东奔流的大势。石鼓古湖约于8万多年前被外泄。
属于香格里拉县的大、小中甸盆地夹于雪山和天宝山之间。虽然这两座山上并没有现代冰川发育,但至少可发现2期更新世冰川作用的遗迹存在。前者可说是我国最南的古冰帽,是因为其夷平面保存较好。在中甸盆地东南部的湖相与三角洲相沉积中,发现了丰富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化石(马学平等,2004),表明该盆地至少在早更新世之前已经存在。而U系与光释光(OSL)年龄测定结果则表明,小中甸古湖也发育于中、晚更新世,约于6万多年前被外泄,稍晚于石鼓古湖(赵希涛等,2007c)。
雪山是夹于金沙江河谷与大、小中甸盆地之间的一条近SN走向的小山脉,其主要山峰多在海拔4000~4600 m之间。因此,该山虽号称雪山,只是一年中有较多时间积雪而已,其上并无现代冰川发育。山脉南段古冰帽的存在,是因为其夷平面保存较好的缘故。值得指出的是,宗冠福等(1987)在香格里拉县尼西乡的叶卡南沟(金沙江支流冈曲河的一条小支流)由冲沟沉积砂砾石与粘土所组成的阶地中,发现了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化石:Mymomys henganshanensis,Hyaena licenti,Metailurus?sp.,Canis sp,Equus yunnanensis,Cervus(R.)sp.,Gazella sp.,Bos(Bibos)sp.等(照片2-1-5)。而在这套地层之下,则为受到强烈褶皱变形的湖相砂与粘土沉积,其中含有上新统地层所特有褐煤线。另在与叶卡南沟只有一山之隔的川吉洛玛河谷中,也发现了一套厚逾500 m、中上部为湖相沉积砂与粘土夹砾石、下部为磨圆较差的厚层砾石层所组成的盆地充填沉积。这2套沉积的底板分别为海拔约2900 m和海拔约2400 m,由于离金沙江远近的不同,它们已分别高于现代金沙江谷底约400~900 m,已较附近海拔约4200~4400 m的夷平面低了1300~2000 m。
奔子栏段金沙江发育了多级侵蚀阶地与多级基座及堆积阶地。在奔子栏稍稍下游的角玛,拔河72.2~101 m的第四级阶地的基座也是典型的湖相纹层状粘土沉积,该粘土样品的U系法年龄测定结果为82.1~122.0 ka BP。根据其金沙江对岸剖面的研究,该湖相沉积下伏以厚层的崩塌滑坡堆积,显然是河谷上部陡坡大规模崩滑作用堰塞金沙江的结果(张永双等,2007)。虽然堰塞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其发生的时代却与石鼓古湖是一致的。
2.德钦段
本段由白茫雪山东麓起,至梅里雪山止,主要由云岭山脉、澜沧江河谷与梅里雪山组成。
云岭是横断山脉中部宁静山脉-云岭的南段,由北部的察里雪山(主峰尼层拉古,海拔5263 m)、甲午雪山(海拔5140 m)、白茫雪山和其东的云岭山(狭义)组成,大体均呈SN走向,地势北高南低。滇藏铁路所经的白茫雪山,其最高峰海拔5429.6 m,位于山脉的中北段;而被当地称为白茫雪山的山脉主峰,其海拔却只有5133 m。由于本地区的现代雪线为海拔4600~4800 m,而这2座雪山在雪线以上的正差较小,因而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只在山脉的主要高峰及其周围的古冰斗或冰围谷中,一年之中才有较长时间的积雪。然而,更新世古冰川作用的遗迹却广泛分布于主要高峰的山麓与沟谷上部,以及白茫雪山垭口地区。同样,云岭山的主要高峰集中于该山的西北部,海拔多在4800~4900 m之间,无名的最高峰海拔仅4906 m,因而也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其古冰川作用遗迹则主要分布于山脉北麓214国道以南的山麓地带。根据藏东南和滇西北地区其他雪山的古冰川研究结果,白茫雪山与云岭山地区更新世冰川作用大体可化为2~3期,其中倒数第三次冰期可能仅分布于白茫雪山垭口南侧及金沙江支流珠巴龙曲上游珠曲上源与其西侧第一支沟之间山脊中上部的和缓平台上。倒数第二次冰期是本区分布最广的更新世冰川作用遗迹,主要以侧碛和终碛形式发育于各白茫雪山主要高峰之下的澜沧江与金沙江上游的沟谷之中,其最低分布位置在白茫雪山垭口西侧(照片2-1-6),海拔3800 m,在珠曲上缘西侧的两支沟的汇合处下方为海拔3700 m左右。在云岭山东北,倒数第二次冰期的侧碛可下达海拔3200 m左右。白茫雪山的侧碛普遍高达100~150 m,由3~4道侧碛垄组成,其间有侧缘沟槽发育,而云岭山同一冰期的侧碛高度略小,为80~120 m。末次冰期的规模则小得多,在白茫雪山东麓可到达珠曲西侧两条支流的汇合处附近,侧碛高约50~80 m。云岭山脉北侧最大一条侧碛仅可进入主沟,其他5~6条支谷中的侧碛仅分布或高悬于小支沟中上部,很少接近沟口处,其高度只有20~50 m。
梅里雪山是横断山系中他念他翁-怒山山脉南段怒山山脉的一部分,属于滇藏2省区之间的界山。其最高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 m,是云南省最高峰。因该山脉高于现代雪线的正差很大,因而是横断山脉的第二个现代冰川发育中心,围绕高峰有76条现代冰川发育,面积162.82 km2。其中,位于主峰东坡的最长一条冰川明永冰川,长11.5 km,在横断山脉中仅次于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冰川(长13.1 km)和磨子沟冰川(长11.6 km),但其冰舌下伸至海拔2700 m处,则是所有冰川中最低的。研究表明,明永冰川的运动速度可达530 m/a左右,远大于海螺沟冰川的188.8 m/a及我国有记录的其他冰川。因此,明永冰川是我国现代冰川中运动速度最快者,是确切无疑的海洋性冰川(赵希涛等,1999a)。明永冰川外围有3期古冰川发育,其中,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碛物已伸入明永沟南岸的深切的澜沧江河谷,并被组成澜沧江阶地的厚层冲积砾石层所覆盖,现已高出谷底达130 m。而在沟北岸,则可见到拔河可能达300 m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碛或冰水沉积物出露(照片2-1-7)。由于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碛或冰水沉积物出露于深切的澜沧江河谷近底部,因而澜沧江至少应是早更新世以前形成的河谷。
该段澜沧江已下切到海拔2000 m左右的高度,已较四周的夷平面低2500 m左右。在深切的谷底下部至少可以发现8级基座阶地以及由于冰川沉积或其他崩滑流堆积的堰塞而形成的某些堰塞湖沉积。
3.左贡-八宿段
本段由梅里雪山西麓起,至伯舒拉岭的安久拉止,主要由怒江及其支流玉曲等河谷与伯舒拉岭组成。该段怒江深切于伯舒拉岭与他念他翁山-怒山山脉之间,江底海拔在南部为2000 m左右,而在北部已渐渐上升到近3000 m,表明河流的纵剖面较前述地区为大,而怒江左岸近乎平行南流的最大支流玉曲的纵剖面坡度则更大,其上游部分已变得相当宽浅,与主夷平面的高差已变得很小了。怒江及其主要支流玉曲及八宿所在的支流冷曲都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
除前已叙及的梅里雪山现代冰川特别发育和主峰海拔为6010 m的大米勇和个别海拔超过5600 m的山峰有小型现代冰川分布外,本段的他念他翁山-怒山的许多高峰海拔大多在5000~5600 m之间,只见2期古冰川的遗迹。而在伯舒拉岭东北坡冷曲上游仲沙附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的遗迹(照片2-1-8)。由于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碛出露于怒江支流冷曲上游,因而怒江至少应是早更新世以前形成的河谷。
三、藏南高原东部山原河谷区
1.波密-林芝段
本段由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也称伯舒拉岭)安久拉西麓起,至雅鲁藏布江与其支流年楚河汇合处止,主要由雅鲁藏布江东部支流帕龙藏布江河谷、冈底斯山脉最东端余脉及年楚河下游河谷所组成。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绕过了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 m)及对岸的加拉白垒峰(也称比鲁,海拔7294 m)。
该段帕龙藏布江已深切于由其北侧的伯舒拉岭和南侧的岗日嘎布之间。由于这2座山脉的主要高峰海拔普遍在5500~6500 m之间,阻截了西南季风带来印度洋的大量水汽,因而成为青藏高原现代冰川最为发育的一个中心,更新世古冰川作用也十分发育(李吉均,1986;郑本兴,2006)。发源于这2座山脉的帕龙藏布各支谷,特别是东段各支谷的倒数第二次冰期的侧碛与终碛绝大多数已进入主谷,并往往堰塞了主谷,形成一系列堰塞湖。其中,著名的然乌湖就是堰塞湖之一。有些堰塞湖已被帕龙藏布江后期的切割而消失,有的还有古堰塞湖沉积物残留。因此,帕龙藏布江东段的河流阶地并不发育,只能见到1~2级年轻的低阶地。而在帕龙藏布江西段,河流的溯源侵蚀时间较长,才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同样,由于丰富的降水和冰川沉积物的存在,现代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在帕龙藏布及其支流易贡藏布河谷中十分频繁,且规模极大,对该区的交通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冈底斯山脉最东端余脉,因高峰海拔只在4500~5000 m之间,而夹于喜马拉雅山东段与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之间地区的雪线已上升到海拔5000~5500 m之间,故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只能见到古冰川作用的遗迹。
在年楚河下游及其流经的林芝县的支流河谷中,不仅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也可发现大量厚层典型的湖相沉积物剖面,特别是在林芝以东的雅鲁藏布江宽谷东段。前人对河流阶地,特别是雅鲁藏布江宽谷东段因喜马拉雅山东段南迦巴瓦峰北坡则隆弄冰川的推进而形成的古堰塞湖的发育有过不少报道(杨逸畴等,1983;刘宇平等,2006)。
2.米林-拉萨段
本段由雅鲁藏布江中游夹于冈底斯山脉东段与喜马拉雅山东段及其以北的“低山丘陵”之间的宽谷段和其支流拉萨河下游的宽谷段所组成。该段雅鲁藏布江河谷宽广,在米林县普遍达2~4 km,在朗县以东宽度变窄为1 km以内,在朗县与加查间又渐展宽至1~2 km,且阶地与曲流相当发育;加查至桑日间则为切入冈底斯山脉东段、切割深度逾1500 m的峡谷;桑日以上段河谷复又展宽,在泽当至拉萨河汇合处的曲水间,河床普遍宽4~6 km,辫状水系极为发育,且可以见到数级阶地、古湖相沉积和风沙沉积爬上江边山丘的现象。
在喜马拉雅山东段诸高峰北坡有沟谷直接注入雅鲁藏布江者,其倒数第二次冰期的侧碛与终碛往往能伸出谷口,因而发育于雅鲁藏布江河谷中的湖相沉积,也像前述宽谷东段所发现的湖相沉积一样,大都是古冰川堰塞的结果。而冈底斯山脉东段与喜马拉雅山东段以北的“低山丘陵”,因山峰的海拔高度多在5500 m左右或低于这一高度,而本区的现代雪线却上升到5500 m左右,故大都缺乏现代冰川,古冰川作用的规模也很小。
Ⅲ 路基设计应包括哪些主要设计内容
一、选定路线设计方案,基本确定路线位置;
二、基本查明沿线地质、水文、气候、地震等情况;
三、基本查明沿线筑路材料的质量、储量、供应量及运输情况,并进行原材料、混合料的试验;
四、基本确定排水系统与防护工程的位置、路段长度、结构形式和尺寸;
五、基本确定路基标准横断面和特殊路基横断面的设计方案及沿线路基取土、弃土方案,计算路基土石方数量并进行调配;
六、基本确定路面设计方案、路面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七、基本确定特大、大、中桥桥位,设计方案、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八、基本确定小桥、涵洞、漫水桥及过水路面等的位置、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九、基本确定隧道位置、设计方案、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十、基本确定路线交叉的位置、形式、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十一、基本确定通道和人行天桥的位置、形式、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十二、基本确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位置、类型及主要尺寸;
十三、基本确定环境保护的内容、措施及方案;
十四、基本确定渡口码头的位置、结构形式及主要尺寸;
十五、基本确定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及电力、电讯等设施的数量;
十六、提出需要试验、研究的项目;
十七、初步拟定施工方案;
十八、计算各项工程数量;
十九、计算人工及主要材料、机具、设备的数量;
二十、编制设计概算;
二十一、经论证确定分期修建的工程实施方案(含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Ⅳ 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关于加强公路和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0〕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交通运输厅(局、委),各铁路局、各铁路公司(筹备组),中铁工程公司、中铁建筑公司:
近年来,交通运输和铁路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始终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受特大地震、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的在建或已建公路、铁路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仍呈多发频发趋势,严重影响公路和铁路的运营、建设和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加强对雨季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保障运输通道和群众生命安全,各级国土资源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各铁路单位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隐患排查,采取防范措施
各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铁路单位,要会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公路和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巡查和复查。对于尚未直接影响公路和铁路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纳入监测体系,落实监测预警等各项措施。对于已直接影响公路和铁路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迅速采取应急排危除险措施。
对于在建公路和铁路工程,各建设及施工单位,要在临时办公场所、工棚选址及设备安置场地选择时,避让地质灾害危险区,对于确实难以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落实严格的监测预警措施。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危岩、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责成建设和施工单位,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消除隐患。
二、完善应急预案,适时启动预案
各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铁路单位要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并做好应急抢险物资、装备、人员、资金等各类应急准备,对特别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要编制专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使相关干部工人了解抢险任务、程序方法等,掌握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措施,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快速反应、正确处置。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予以积极协助,共同做好工作。
三、主动防范,防治人为灾害
对地灾易发区内各类公路、铁路和在建项目,以及公路、铁路周边建设项目,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严格执行地灾危险性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遏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必须按照评估报告提出的防范建议,做到地灾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工作同步进行。地灾治理配套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对照评估报告中明确的防灾措施建议,会同各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铁路单位,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问题突出的要责令其停止整顿。
四、加强会商沟通,实现部门联动
各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从监测系统、预警手段、避险措施等方面,主动指导和协助交通运输部门和铁路单位,落实好公路、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各级国土资源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各铁路单位之间要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加强会商沟通,保证防灾信息共享。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铁路单位要将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及时通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涉及公路、铁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监测预警信息及时通告有关公路、铁路单位,一旦接到灾情险情报告,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协助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铁路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五、加强工程治理,彻底消除隐患
各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铁路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公路和铁路沿线地灾隐患的治理。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由负责治理的责任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各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铁路单位,加强对公路和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各级国土资源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各铁路单位要尽快部署和开展以上各项工作。国土资源部将会同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对各地公路、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
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一日
Ⅳ 7月份连绵小雨成都到若尔盖沿线会不会发生地质灾害
一般说来,雨季,地址灾害发生的概率的确会增大,但同时雨季也是川西高原最美的版季节。至于是否权发生地质灾害,你可以关注一哈四川气象的微博什么的。我刚刚查看了四川气象台发布的消息,没有看到地质灾害相关的预警。
Ⅵ 下图为公路沿线地质剖面图,其中最易发生滑坡的是,为什么是C具体解释
一比较稳定,二的土壤层次比较稳定,三,刚好断层那里出来了,且往下倾倒,四是往里收的
Ⅶ 油气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段与预测
油气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段及危险度预测是通过对各段灾害发育条件的比较分析,确定不同因素对灾害发生的作用,运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确定管道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度。
4.2.1危险性分段与危险度预测依据
(1)查明管道沿线与灾害发育相关的环境条件;
(2)灾害的分布规律、规模与成因类型;
(3)管道沿线灾害发生的原因,相似管道段的分布;
(4)掌握管道沿线发生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及其出现规律及原因。
4.2.2评价因子与评价指标
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段与预测评价因子有:灾害发生的基本环境条件——主控因子(Si)、影响管道灾害的诱发因素——次要因子(Bi)、管道已发生灾害——现状因子(Gi)等三类,并从各类因素中选取对灾害起控制作用的条件作为预测评价的主要因子(图4-5)。
图4-5 管道分段危险度预测框图
评价因子指标的确定内容较多,下面仅将各类因素中的典型因子指标确定进行介绍。
4.2.2.1主控因子评价指标(Si)
(1)管道所处斜坡坡度(S1):25°~45°产生的灾害最多(表4-4)。
表4-4 管道所处斜坡坡度判别因子(S1)
(2)斜坡坡形及变形(S2):斜坡坡形及变形判别因子评价指标见表4-5。
(3)管道所在斜坡岩性(S3):管道所在坡体岩性评价指标见表4-6。
表4-5 斜坡坡形及变形判别因子(S2)
表4-6 斜坡岩性判别因子(S3)
(4)斜坡结构(S4):斜坡中的结构面是产生斜坡不稳定的基础因素,结构面的产状和不同结构面的组合控制了灾害的发生(表4-7)。
4.2.2.2次要因子评价指标(Bi)
地质灾害发生的常见诱发因素主要有降雨量、地震、人为活动。其中降雨量是诱发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1)降雨诱发灾害的判别因子(B1)评价指标(表4-8)。
(2)斜坡地下水动态变化判别因子(B5)评价指标(表4-9)。
地震危险判别因子常考虑的因素。与斜坡破坏有关的地震参数是:地震烈度、加速度、地震周期、地震历时、最大震中距。目前使用较广的判别指标仅为地震烈度。
表4-7 斜坡结构面判别因子(S4)
表4-8 降雨量判别因子(B1)
表4-9 坡体地下水动态变化判别因子(B5)
4.2.2.3管道沿线灾害发育现状判别因子指标(Gi)
管道沿线灾害发育现状判别因子(表4-10)包括已发生的灾害分布数量、已发生的灾害规模,已发生灾害的危害程度。管道已发生灾害是预测危险度的依据之一。
表4-10 管道沿线灾害发育现状判别因子(Gi)
4.2.3管道危险度分段预测方法
灾害危险度分段预测是按地貌和环境条件相似性进行分段,然后对管道各段发生的因子进行取样,确定管道各段内不同因子对发育灾害发生的危险程度,并对所取因子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叠加,求出危险度。危险度值越大,表明危险性越大。
(1)将管道按地貌条件划分成若干段,并将具有相似的地貌条件和灾害发育条件相似划归一类;
(2)选定各段的判别因子,并按照各因子所处的等级赋值,单因子危险度为Ⅰ、Ⅱ、Ⅲ、Ⅳ、Ⅴ时,分别赋值5、4、3、2、1。当管道各段内不具备某种因素时,设定该判别因子取值为1,然后将各因子取值进行归一化处理;
(3)分段采样,由于被评价的区域是不确定的数(指区域面积),各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相关因素也有一定差异,所以总体危险度等级的判别指数应根据具体区域统计的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将上述归一化处理后的判别因子值代入下式,把因子值进行叠加平均:
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式中:
n——总样本数;
P——各段中因子的平均值。
(4)对各段因子判别值分别进行统计,得出各段危险度预测判别统计值。确定综合评价因子指标
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式中:
[ai]——评价因子权重。
危险性分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本项目研究的难点,采用GIS技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与制图,评价因子按不同的权重赋值于网格进行采样统计,综合因素数字集求中位数的统计方法。即:
平均样本值:
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最后进行管线沿线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确定不同灾害对管线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