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是土地质量

什么是土地质量

发布时间: 2021-01-21 13:52:42

㈠ 如何进行土地质量评价

将GIS技术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对土地质量评价进行了设计和研究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以信息技术和模型为支撑、以数据库为平台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案对怀化市内的各类土地资源,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质量等级本研究中利用GIS及统计软件,在数据库中完成数据的储存与调用,并提交数字化土地质量评价图 土地质量评价过程中综合利用了MAPGIS软件、建设数据库采用的VisualFoxPro和统计用的DPS软件评价方法中使用专家选择法选择评价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计算评价分值 数据库是利用GIS软件进行土地质量评价的中枢,本研究所有数据的流动都以Visual FoxPro为核心展开,实现了数据流的畅通,对于在大区域下的数据的存储、整合与调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最后,本文以怀化市为例,应用建立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案进行分析与操作,对全市范围内土地进行了质量评价,共提交五个等级的土地质量评价结果图实证研究表明评价结果与怀化市实际土地利用较为相符,并且挖掘出了土地开发潜力,对进行土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整治、保护措施的拟定等项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将前沿的GIS技术与土地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了多种国内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统计模型和数据库的整合,探讨了数字化的土地质量评价技术,为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标题:土地质量GIS技术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方法权重计算

㈡ 土地质量及其基本特点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是由气候、植被、水文、岩石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面积专的有限性;属土地总面积和人类可利用的面积都是有限的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位置在一定时期是保持固定不变的
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的质量特性具有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人类利用和改良土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土地利用潜力随着时间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㈢ 土地(耕地)质量最好原则

根据标准地块需作为其他地块等别评价和校正参照标准的目的,标准样地设置版时应该选用代表性类权型农用地中质量最好的典型地块作为标准样地,建立其特征描述和等别衡量的统一尺度和标准,代表区内其他地块与之进行对照,将能快速准确地衡量其土地质量和土地等别。另一方面,以质量最好作为代表性区域标准样地设置的标准和尺度,以中等质量或平均质量作为标准和尺度更便于进行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不同代表类型区域之间土地质量和土地等别的比较。因为对于区域土地质量而言,由于土地质量高低组合的差异,不同区域(县、市)间土地“中等质量”往往不具有可比性。而质量最好的土地的生产力实际上就是光温生产潜力,也就是说,不同区域(县、市)质量最好的土地通过光、温条件的比较即能建立其优劣对比关系,因此,便于操作。

㈣ 如何改善土地质量

最好是放些粪便或其他有机垃圾,再养一些蚯蚓。畜生或人的粪便及有机垃圾可以作为蚯蚓的食物,蚯蚓粪便就是最好的土壤。

㈤ 城镇间土地质量与使用价值的差异常用什么来表示

城镇间土地质量与使用价值的差异常用不着表示

㈥ 标准样地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结合标准样地的基本特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标准样地土地质量的高低;同时,指标本身还应具备有效性与合理性。概括地说,农用地分等中标准样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系统全面性原则。标准样地土地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标准样地的质量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既要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又要将它们协调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2)动态性原则。在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下,标准样地的质量等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标准样地质量评价应具有动态变化性,评价指标应具有时间概念,要能反映土地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3)相对独立性原则。影响标准样地质量的因素很多,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指标内涵不能重复。

(4)科学有效性原则。标准样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筑应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并注重指标的有效性,即指标内涵明确,能够反映标准样地土地质量的高低,测定方法标准,统计计算规范。

(5)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的关键在于评价方法是否可以操作、理论研究是否现实可行、指标能否量化、资料是否可以获取。指标可操作性强,便于选择统计方法和一定的数学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样地作为区域质量最好的农用地,其评价核心是对土地生物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土地生物生产力一般由光照、热量、水分、土壤以及土体微环境等因素决定,因此,考虑标准样地质量最优、产量最高的特征,可以从光温条件、土壤化性质、土壤水分与土体微环境等四方面构建标准样地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标准样地农用地质量的高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即标准样地质量评价总目标;第二层次为因素层,包括光温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与土体微环境等四大因素,其中,光温条件、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水分条件构成标准样地土地质量的宏观环境因素;第三层次为指标(或因子)层。

1.光温条件

光照与热量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要素,光温条件适宜,土地质量则高,若气候条件差,土地质量则低。考虑到现有指标的综合性,可采用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等指标来反映光温条件的差异(一般在农用地灌溉有保障的区域采用光温生产潜力指标,无灌溉保障的地区采用气候生产潜力指标)。

2.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是土地的最基本组成物质,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地质量。土壤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的理化性质。一般的,土壤理化性质可由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与土壤污染状况几个方面来反映。

3.土壤水分

农业土地的利用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土地质量。水资源状况好,土地利用率就高,而农用地水资源状况的好坏则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壤侵蚀状况与土壤盐碱状况。

4.土体微环境

作为一个地块综合体,标准样地土体周围的微观环境条件也是影响土地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海拔与坡度。一般的,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地形条件好,土地质量相较丘陵地区高,而海拔与坡度超过一定范围,土地质量则会发生较大变化。

㈦ 土地质量评价有何实际意义

中国在4000年前就有研究土地性质的记载。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回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前,答土地评价目的一般是鉴定土地的等级,作为纳税的依据;70年代以后,国际上才普遍认为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它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优方案。主要内容有:①查清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揭示土地的生产潜力,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自然基础;②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综合评定土地的适宜性,确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和途径,为制定合理的用地结构提供科学依据;③明确土地利用的不利因素以及危害程度,以便提出相应的整治、改造和利用措施;④编制土地的质量类型评价报告,为生产和利用部门建立土地档案、加强土地管理提供依据。

㈧ 土地评价的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一项复杂的综合属性,意味着土地满足不同用途的程度,或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如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可以广泛运用的土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为:①与种植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作物产量、水源和土壤有效水分、营养源和营养物有效量、根层的氧气有效量、根系发育的地理条件的适应性、苗床和发芽条件、土地的耕作条件(适耕性)、土壤的盐化度和碱化度、土壤毒性(酸性过高)、与土地有关的病虫害、土壤抗蚀性能、洪泛灾害(包括频率及淹水历时)、气温类型、辐射能及光周期、影响植物生长的灾害性天气(风暴、霜、冰雹等)、空气湿度、作物成熟所需的干燥期。②与牧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放牧草地的生产率、影响牲畜的灾害性天气、地方性虫害及流行病、牧草的营养价值、牧场的毒性(毒草)、植被抗拒退化性能、在放牧条件下土壤抗拒侵蚀的性能、水源距离及饮用水可获量、与根据地(定居点)的距离。③与林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木材年平均增长量、本地树种的类型和数量、影响幼树生长的环境条件、病虫害、火灾危害。④与采集副业有关的指标有:树木品种、药用植物、果类、野味、山珍、与根据地(村庄)的距离。⑤与农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指标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可能规模、征用土地的便利条件、与市场及物质和劳动力供应有关的地理位置、由生产单位到田地或作业区的交通、影响道路修建和维护的地形因素(可进入性)、机械化的可能性和影响机械化的地形因素(可通行性)、自然植被、防止土壤侵蚀的措施。
这些应用于评价的指标大多是变量,表示土地的某一项质量,或表示土地的某一特征或几种特征的作用,每种指标都有一定的临界值或一系列临界值,以确定等级界限。并可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这类数学模式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加以验证,可以不断改进,使之更接近实际情况。

㈨ 我国土地质量问题

(一)土地退化问题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而且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等土地退化问题十分严重。据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统计,20世纪末我国土壤侵蚀面积355.56×104km2,占调查国土面积的37.42%。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的43×104km2的土地上,每年流失的肥沃表土厚度平均达到0.5cm;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黄土侵蚀量可达3~5cm/a。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由于土壤侵蚀而失去耕地约4000×104亩。一位外国专家在考察了黄河流域后感慨地说:黄河流淌的不是沙土,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我国天然草地面积近400×104km2,占世界草地面积的13%,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左右,是环绕东北、华北、西部最大的绿色屏障。但其退化问题十分严重,约50%~60%的天然草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据统计,我国沙漠化发展的速率惊人,20世纪60~70年代为1560km2/a,80年代为2100km2/a,90年代达到2460km2/a。到90年代末,我国北方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已达到38.57×104km2,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分布有盐渍土面积81.8×104km2(现代盐渍土面积约36.93×104km2,残余盐渍土面积约44.87×104km2),潜在盐渍化土面积约17.33×104km2。主要分布在滨海、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半干旱地区、西北干旱地区等,可分为以含硫酸盐为主的松盐土和以含碳酸盐为主的碱盐土,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影响植被生长并间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且能损坏工程设施,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约20亿元。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提出要保护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资源。1994年6月17日,联合国在巴黎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公约》(简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1978年我国批准兴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一项国内外瞩目、空前巨大的生态林业工程,占国土总面积的42.4%,是我国防治土地退化的首次战略性举措。

(二)土地污染问题

20世纪30~80年代发生的包括水俣病和骨痛病在内的世界十大公害事件,使人们开始关注与化学物质有关的环境质量问题。1962年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轰动。这场关于DDT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大争论,首次揭示了土地生态安全问题。1978年荷兰学者F.A.F.De Haan在研究荷兰沙质土壤施肥状况时,首次提出了“化学定时炸弹”(Chemical Time Bomb,简称CTB)这一概念。1990年W.M.Stigliani给出了“化学定时炸弹”的一般概念:“化学定时炸弹的概念涉及一系列事件,其主要指随着环境(气候和土地利用)的缓慢变化,使存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化学物质活化,引致延缓的但突然爆发的有害效应。”土壤的脆弱度、化学物质的累积量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对化学定时炸弹起作用的三个主要方面。“欧洲大面积森林死亡事件”是区域性较大规模爆发“化学定时炸弹”的典型实例之一。至此,以化学物质和化学作用为主体引发的土地质量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我国虽然经历的工业化时间短,工业仍然欠发达,但工农业污染相当严重。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由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土地逐渐出现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药的使用虽然消灭了害虫,但也伤害了鸟兽虫蛇,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产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大量使用农药后,农产品食用的有害性增大,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

二是由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初,经济二元结构体制制约了农民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不能向农村以外的地区和部门迁移,农民只有就地办乡镇企业,摸索出一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土办法,发展农村的工业化,为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做出了贡献。由于这些企业技术落后,虽然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但对于一些不发达的乡镇来说,它们可能是财政收入的支柱。因此,一些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会小会上说污染企业早关闭了,而实际上还在生产。

三是由农村盲目开发所导致的。农民因找不到好的致富路,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地兴起了开发自然资源的热潮。开发现有的有限资源成为农民致富的捷径。但资源是有限的,盲目开发造成了很多不利后果,主要表现为水灾、旱灾、沙漠化、环境污染、山体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

四是由地方政府盲目引进项目所产生的。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对于引进外资往往提供十分优惠的条件,对于一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也不加以限制,只注重引进的项目数和资金额,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㈩ 如何认识和评价土地质量

(一)土地质量评价工作迫在眉睫

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州、武汉、成都地区开展了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对Cd、Hg、As、Cu、Pb、Cr、Zn、Ni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分级的一级、二级、三级和超三级分别定义为清洁、轻微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生态地球化学污染区域之大已超乎想像,土壤环境质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同时,土壤酸化程度也在增强,从而可能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上述三地区的调查还发现,部分粮食和蔬菜中存在着重金属超标的情况,已引起政府和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2002年国土资源部又在浙江进行了省级试点,并以省部合作调查的方式正式启动了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规划要点,调查规划总面积266.31×104km2,截至2005年底,共在全国19个省(区、市)开展了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部署面积105×104km2,分布在我国主要农产区和人口密集区。这项调查工作,采用了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将获得全部调查区1个样/4km2、每件样品54个指标(包括52个元素、pH和OrgC值)的大量调查数据。已完成调查面积约60×104km2,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土地中某些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区带分布在人口密集区。

(二)如何建立科学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上述关于土地质量问题和农产品质量重要性的分析,同时说明了人类关注土地质量问题的原因。人类之所以关心土地质量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关心自身的生存环境、关心自身的健康与繁衍!政府和科学家们对广州、武汉、成都三地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是调查报告中关于土地污染程度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比例超标的数据令人对这项调查工作刮目相看,对自己生存的环境质量产生忧虑!在全国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初期,又发现了以长江流域沿江高Cd异常带为代表的区域性重金属高值区(带)。一个潜意识里的推测在困扰着人们——这些分布在农业主产区和人口密集区的重金属高值区(带)会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者从中得到启示:①土地质量评价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工作;②土地质量评价工作必须关注土地的产出效应,换句话说,土地质量评价的依据应该是土地对人类生存环境是否构成威胁以及威胁的程度。那么,已经发现和即将可能被发现的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区(带),是否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就成为土地质量评价的关键。

土地中存在的高含量放射性元素直接作用于人体,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书暂且不论,只论土地中重金属元素对人类的影响。土地中重金属元素危害人类生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其上生产的农产品进入人类食物链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构成威胁。实际上,从化学的角度看,土地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按照不同含量比例组成的,土地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只有当其浓度超过了作物需要或可忍受程度,表现出受毒害的症状或其上产出的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时,才会对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危害。那么,土地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达到多少就会对农产品质量构成威胁?如何利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数据科学评价调查地区土地对粮食质量安全的保障程度?

另外,Cd等元素在农作物可食部位含量的超标问题,与滥用杀虫剂造成土地污染问题不同,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高含量可能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并为制定土地质量保护对策提供依据?

这些就是作者所关注的,也是作者试图通过土地生态安全之地学探索,提出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初衷。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